第一篇:浅谈艺术的相通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艺术的相通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北流新圩梧村小学 诸葛青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作了重新确认,其中第一点就是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这一点上,美术课和音乐课可以说是相通的。即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课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未来的遐想,手工课上他们摆摆弄弄就可以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变成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像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我把音乐请进了美术课堂。让音乐与美术合奏出课堂的和谐之音,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相互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发展.关键词:音乐美术互动
兴趣
发展
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那么将美术与音乐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确立美、音相通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适应性学生的基础。
当代各个发达国家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美术与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因此,我认为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学生掌握画、唱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画、唱来使学生领悟艺术的奥妙,与艺术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得到提升。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只美妙的乐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与音乐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交融、相互净化,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热情,并不断地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实践也证明,美术和音乐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如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将绘画配上音乐,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把美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把二者更加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寻找各自不同的表现方法。除了美术与音乐的相互配合外,美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比如与舞蹈、与表演等也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动物朋友》一课上,我配上音乐声效,以故事导入:“大森林里有着许多的动物,这一天,森林里传来狮子的吼叫声(播放狮子吼叫声)。突然,小猴子从树上滑了下来(从高音到低音在钢琴上进行刮奏),这时熊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有节奏的按动低音区),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们跳起了舞(这时响起了轻快的旋律,学生们也开始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摆动起来)”这些音乐声效把故事衬托得有声有色,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如身临其境,仿佛处身于大自然。当我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动物时,由于受到前面的启发,他们在电子琴上弹奏有节奏的轻快的声音来模仿小兔子蹦跳的声音,有的模仿动物的叫声,有的还用身体来模仿动物的体态„„学生们笑声不断,个个兴趣盎然,课堂参与热情极大的提高了.二、美音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三、美音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四、美音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五、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第二篇: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德江县青龙镇第一小学 田小萍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都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目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欣赏课中,学生在纯洁、高尚内容的感召下,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展示以上的情景。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遗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外,在利用信息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雕塑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投入积极韵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他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性。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的节奏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变化无穷。再加上教师语言描述的作品那种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随着现代教学设施逐步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真正做到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直观生动无可替代;减负增效无与伦比;情景创设无所不能;网络带来无限可能。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信息技术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课程一定会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发学生的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小学美术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设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信息技术等内容;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小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为个性发展扩展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学走入学校、课堂、教室的地域范围。它可以让我们的每个学生感知无限的信息,学习知识和实践新的科技成果,让知识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1直观生动无可替代。
因为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以视觉为主,而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离开了视觉的直观传达,美术教学将无法进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表达能力有多强,缺少了对画作的直觉感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乏味可陈。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原本单调的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借助计算机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研读其皴法特点,这种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形式应运用于教学以后,对于较难讲授的概念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效果非常好。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知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讨论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学会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新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视觉传达是教
师无法用语言讲解来取代的。
2减负增效无与伦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具有信息容量大,转化快,易操作等特点,减少了教师板书、悬挂挂图等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美术知识的难点突破方面,因其直观性,学生一看即会,其减负增效之能无与伦比。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会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信息源。
3情景创设无所不能。3.1 设置动感场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平面物象立体化、动态化,非常符合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 等软件把平面图片转化成动感场景,引人入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2 创设声像情景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把美术教学与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融合起来,使知识立体化,营造美的氛围。特别是音乐、诗词朗诵等与美术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地感受艺术美。3.3 再造虚拟时空
利用计算机对各类视频进行剪辑,可以创设出亦真亦幻、引人入胜的虚拟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学习心得。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 的。结论与建议:
网络带来无限可能。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本校乃至国内、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因此说,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模式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而网络恰恰为学生创造了进行新的学习方式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发展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以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网络导航和技术服务,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二是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在于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为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以及表现自我提供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的确为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立在适合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不能为用而用,画蛇添足。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1] 孟立丛.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4)[2] 胡莉莉.浅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 2009,(33).[3] 毛明琪.论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课程教学[J].魅力中国, 2009,(32).[4] 时冬红.结合信息技术提升美术教学[J].青海教育, 2009,(Z3).[5] 陈铭.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 2003,(02).[6] 马国强.试论美术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9).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优选教学手段是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集生动、具体、形象等优势为一体,在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特殊之功效。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终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美术教学 运用
随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课堂教学无论从思想、方法、手段、过程、形式上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这一改革和变化使美术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愈突显。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知识的获取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因此,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第一步,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功之一。新的美术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强化学生兴趣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教材。学生学习美术只有和兴趣结合,才能学得积极主动,记得牢固,甚至终生不忘。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多媒体将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看、想、画、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画面去想象,去感受,去理解,去表现,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以此激发学生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如《戏曲脸谱》一课,如果那么多脸谱都由老师画好范画来示范给学生看,既很繁琐的,又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效果事倍功半。我在上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是让学生欣赏一段京剧《变脸》,从而引出课题《戏曲脸谱》,然后将各种脸谱图片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戏曲脸谱的来历、戏曲脸谱的谱式、戏曲脸谱的分类、脸谱的意义、戏曲脸谱的特征,通过多媒体和老师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从而使他们对戏曲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很得心应手。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效果的,但在多媒体的参与下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特殊任务。多媒体能把大量、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多媒体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的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美术课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参与热情,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大胆的想象作画表现了学生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和诣民主的气氛。如:教学《想象中的怪兽》一课,怪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更是学生所没有看到过的,所以老师可通过多媒体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动画片人物,如:奥特曼、皮卡丘、多拉A梦„„当学生看这些他们所喜欢的人物,非常的兴奋,每位学生都想告诉我他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的样子,老师再继续问:这些奥特曼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啊?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看出他们所喜欢的奥特曼其实是生活中的人的五官改变而成的。而多拉哎梦就是生活中可爱的小猫加入人的语言而成的。所以多媒体的出示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从这些人物中知道怪兽是由现实中的人或某种动物引变过来的,是大胆的想象结果。这样学生再去创作就能很容易地设计出自己所喜欢的怪兽了。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形象的画面更易于接受,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美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一是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如在教学《美丽的园林》一课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亲身到各个园林中游览,这时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欣赏园林了,乏味的美术欣赏课,自从电脑多媒体走进课堂,使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大为改观,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中。二是发挥电脑多媒体的动感优势,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在美术课堂中一学教学内容单单讲解还不够,具象或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在《偶戏》教学时,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直观的认识、了解偶戏,将静态的偶戏造型画面转化为动感画面,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学习制作偶戏造型,由平淡转化为生动,使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感受艺术美。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美术课本中都编排有欣赏课,欣赏课也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须搜集大量教学挂图,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不少教师害怕上欣赏课,学生也不喜欢乏味的欣赏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在欣赏课上,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画,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与作者或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视频剪辑,通过插入图片或视频剪辑向学生展示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图库。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中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如在教学欣赏课《故宫》时,学生对我国的故宫有一点了解,但不完全了解,这时我把大量有关故宫资料整理成课件,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皇宫里,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多媒体技术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美术及其它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做到“强化学科边界,软化学科边缘”真正体现了“美术多样化”的教学观。比如在前面提及的教学《戏曲脸谱》一课时,就实现了将许多地方文化、美术知识、戏曲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单单的脸谱,而是一个个有灵魂的艺术形象。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更新了美术教学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为美术课教学开辟了新路,而且又使美术课教学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体现出“快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变革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为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拓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使美术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好地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有效地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陈卫和主编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刘儒德主编
4、《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课件脚本设计》何克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