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

时间:2019-05-12 22:1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

第一篇: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永清县后奕中学 刘凤阁 065601 *** 常听老师叹息:“对某学生可真没办法,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也比较差。”“某学生竟然敢与老师顶嘴,甚至出言不逊”......此类事例在当今是不胜枚举。这让许多老师感到惊诧,以至于难于无法理解。其实对于我们做教师的来说,没什么难以理解的,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这点更是重要。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惟其如此,才能使思想教育切实有效。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孔子、屈原,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这些灿烂文化,清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近代史学习中,使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向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这些历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增强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便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

二、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谦虚、诚实、坚强、坚忍不拔、树立远大理想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谦虚、诚实、坚强、坚忍不拔等都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毛泽东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淝水之战的苻坚以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都说明了骄兵必败。在诚实品质方面华盛顿、列宁等都是众所景仰的历史人物。华盛顿小时候“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列宁小时候“打破花瓶”的故事等等史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诚实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种子。而文天祥宁死不屈,方志敏、叶挺、夏明翰、林祥谦等人的英雄事迹则可影响学生形成不屈不挠为正义不怕牺牲的品质。

三、多给予鼓励,让学生成为道德的收获者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在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认同和应有的赞赏,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自信心,确认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正确的道德行为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最终使学生在他得到的探索中得到真理。

因此,教师在对任何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经描淡写、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评价中老师应用深情的赞许或是热情的鼓励,以巩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孩子们有了精彩表演时,我常会说:“好极了!太棒了!”全班 同学就会鼓掌对其表扬,同时进一步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出好在哪里,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果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演好,我会说“继续努力或再想想。”这样的评价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使他有勇气、有兴趣在回答一遍。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各个有信心敢说敢问,学习兴趣持久而又浓厚,努力克服学习上困难。

四、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启发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学导读式,把每一目编制成若干问题,形成自学提纲,经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分析式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幻灯投影等教学工具,力争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关性、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史论结合的认知规律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通过有机的德育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面仅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节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例,做一简单介绍。在导入新课时,例如:在分析世界历史下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首先通过导读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然后教师再以对话的方式引伸诱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在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影响时,教师首先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自然引出列宁的话来回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然后再让 学生结合大小字讨论教材上的思考题,使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充分讨论,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认识的比较充分,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吗?”学生立刻产生联想,各抒己见,有的还提出地邓小平的“特色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否来源于此?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教师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引深诱导: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是继承捍卫了马列主义理论,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等。这样不仅突出了史论结合的规律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五、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升华学生情感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讲到历史名人姜尚是阜阳临泉人;宋朝大文豪苏轼游览颍州西湖时,写出了名句:大千起灭一尘里,不觉杭颍谁雌雄;抗金名将刘琦取得顺昌大捷地点就在阜阳;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是安徽人等等。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 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博大精深,它有着极大丰富的内涵。在历史教学工作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还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但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不可忽视提高教师的自身思想修养、语言修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有。”教师的思想感情必然在教学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深深地感染学生,使历史的德育教育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 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3 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抗清,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 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如坚持“直笔”修史,正确评价人物的司马迁;著《论衡》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进行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别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绝高官厚禄引诱,绝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等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在智能上使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真理观点出现在当时的进步性,理解了他们的学说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精神产生崇敬之心。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以史为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 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的理想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实现,否则就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只能做到让学生不断的作习题,得高分,上大学,那只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而已,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漫漫历史中透露出的精髓民族文化,真正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提升每一位国民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形成一种强大影响力量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篇:苟杰宝 201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四中

苟杰宝

邮编:730400

【摘要】 在历史学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地说,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德育是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育又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德育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将德育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都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就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作一分析。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德育

简单的说,德育是人的情感的一个具体呈现,是针对人心灵以及德行的工作,也就是科学地塑造人的“三观”的过程,因此,德育教学这个过程也就具有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历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的历史观进行塑造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要利用大量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接班人。具体地说,表现在一下两个个方面:

一、在历史教学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过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即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说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历史史实,说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区分改革和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的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1.用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那的客观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即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他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史实,给让同学们知道,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次的原因。让同学们明白,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 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结合历史上社会更替的历史现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使同学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在马克思主义的历 2 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科学的理解和思考社会发展变化。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历史事件,让同学们理解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原因及作用,明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3.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但是,怎么样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就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向同学们交代清楚地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如果让同学们讨论对于历史英雄的看法,以及对于人民群众的看法,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说明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括着不同的阶级、基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至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时间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然后,再结合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让同学们知道,中共自建党以来就坚持和贯彻这一群众路线,时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的,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

与此同时,历史教学者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鼓励同学们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价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在历史教学中坚持爱国主义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简单地说,就是结合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那一部分历史文化的创造和发扬,都浸透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满腔热情。同时,爱国主义的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仅包括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还包括对祖国河山、文化的热爱。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历史课这门特殊的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历史上产生的优秀的中华儿女,应该组织同学们学习其民族精神,以及他们身上那种高贵的品质。这样的任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很多的,有宁死不降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舍身救人的罗盛教、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还可以结合当代中国每年选出来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他们的身上学习,怎么样爱国,怎么样从自己做起,再到集体,再到热爱这个国家。

其次,作为历史教学者,应该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参观访问革命老区,或者红色旅游基地,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当初创造历史奇迹的历史古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同学们放松身心,直接与历史对话,这样做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在课堂上是无法达到的。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谦虚的接受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正确的对待历史,尊重历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三版

2、《德育工作中有的放矢的几点策略》,陈自强

3、《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李永琳

第四篇: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德育

本文简单地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历史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德育展开论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a史实要真

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b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c、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d、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着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

用心 爱心 专心

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青岛开放区第九中学

王慧

2008、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树人策略

唐朝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历史的昨天,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励学生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应探索的课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的:

一、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学历史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类历史丰富悠久,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譬如:唐朝为什么影响深远,为什么外国人还把中国人叫“唐人”。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唐人街”。当时许多国家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一句话,唐朝时我国科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家昌盛,从而可使学生懂得,只有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才能重振国威。1840年,英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困难而造成的。之后,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凌。从中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联系现实指出美国公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暴行,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试想,假如我国的经济、军事、高科技等比美国还强大,美国还敢欺辱我们吗?所以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就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的。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大门被美国打开;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使我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了,结果门户被英国打开。后来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学习外国先进经验,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结果使日本成了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我们要以历史为镜子,善于吸收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为我所用。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政治改革的结果。在学习这一历史知识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充分联系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3、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谭嗣同的快哉赴死;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3、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四、生动讲述,突出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使历史课达到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在讲课过程中,要叙事清楚,脉络分明,语言生动,词汇丰富,语速适中,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并辅之以地图片和其它教具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挖掘我们民族历史的瑰宝,深化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注意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的根深植于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中。忧患意识产生于伟大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7岁的戚继光就怀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大志,他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邹容19岁写成《革命军》号召四万万同胞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通过以上事例,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明确一种责任,肩负一种使命,树立赶超先进,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其次是用“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这一民族瑰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敢担风险,不怕失败,要持之以恒,坚持实践,而这又意味着艰苦的劳动。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用割圆术,从圆的六边形开始一直计算到12288边形和外切24576边形,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震惊全世界。这之间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教育同学们要向这些爱国的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增砖添瓦。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几个方面,还很不全面。不管怎样,德育的渗透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之一。实际上,课上课下教师的言谈举止同样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无小事,事事在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为楷模。”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的环保意识……的人,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下载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刘凤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 易宜忠更新时间:2012-5-17 10:06:08 浅析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三者是有......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教师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以德为先&。。。。以上内容为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简单说明以。 在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学校各学科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去,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