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时间:2019-05-12 22: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第一篇: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文摘要】我国新树立起的教学理念开始特别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而其中美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和想象力的人,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还要学会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诗歌教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查阅大量有关古典诗歌审美艺术特征的书籍文献,结合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典诗歌篇章的实际情况,首先探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其次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艺术特征来探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施行审美教学,示范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教才能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等。

【英文摘要】Our new set of ideas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on’t stres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 cultural tast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quality cultural spirit.for this chines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value.therefo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etry, poems to the return of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oem is not to teach Training of the poet, but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beauty of the kinds of seeds to their heart, this is a modern man must have quality.and because we have two thousand years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teaching is a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the important But now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he teaching known enough, th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students to study law is obsolete, did not fully realize that poet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ry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ccess to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ar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the current books to teach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elected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ex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light about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with the problem.Comb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music, and to artistic beauty and emotion and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o teach how to be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case on how to teach to refine the function of poetry, etc.【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审美教学 教学案例

【英文关键词】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esthetic teaching Emotion teaching cases 【目录】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4-57-8Abstract

5引言7-10

摘要

一、问题的引出8-10

第一章 中学古

二、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典诗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0-1310-1

1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地位

第二章 中二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作用11-1

313-16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者13-1

4一、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受教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施教者14-16

一、诗意朗读,聆听诗歌的第三章 论诗教的审美教学16-29音乐美16-1818-2

2二、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四、参

三、倾听心声,发掘诗歌中的情感美22-25

结论29-30

注释30-31教学案例展示25-29

考文献31-32致谢32

第二篇: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多开展交锋讨论。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创造能力。

一部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创造性对人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

一、教师要个性化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精神。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开展交锋讨论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在阅读教学中,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借认知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同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公》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点燃思绪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3.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语言组合成的课文是作者灵与肉,气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产物,语言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必须抓住语言品味,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在语言的体味中深究课文,在词句的琢磨中把握作者心灵的博动,在词章的涵咏中培养语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争鸣,从阅读品味到思辩,由储存消化到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过程。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进行创新写作思维训练。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程式化,陈腐化的作文忌之,唱高调,说空话的作文忌之,图解概念迎合时尚的作文忌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创作形式:①设计课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皇帝新装》后续写“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学《小橘灯》后我安排学生写“今天小姑娘一家的生活”,这种训练是开放的,答案也各种各样。②利用抽象图形、几何形状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的知识看它是个句号,用地理知识看它是星球,用数学知识看它是一个点的轨迹,画家从艺术角度看它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从哲学看它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从历史看它是一口古井,这种联想无疑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③童话、科幻小说、未来畅想之类的想象写作让学生少了现实的束缚,思想的羁绊,学生在作文中神思飞扬,纵横驰骋,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④进行成语、谚语、格言、古代故事的翻新写作。如水浒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开卷未必有益”“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近墨者未必黑”之类的创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上写作训练,有意地打破旧的单向思维模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多向性。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加强诵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一、专家给我的启示。

去年8月16——17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宝坻区语文教师朗诵培训学习,聆听了王睿老师的专家报告,收益颇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朴素自然的本位:“美吟诵读”。王老师把美读吟诵发挥到了极致。他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沉醉其中。他说,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此,这才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他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他对诵读颇有自已独到的体悟,他的名言是,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诵之至境,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自然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王睿老师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使人人潸然泪下„„

被誉为语文教学“叛徒”的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读书之声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语感语气也有了,字、词、句、语、修、逻,葡萄糖,维生素,一古脑儿统统有了。”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

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二)学生朗读和背诵的量不够

绝大部分学校是每两天才轮到一次语文早读,且只20分钟,每周只1小时,每学期20周的话,一年的早读课加起来也不过40小时,这区区40小时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早读时间偏少,更何况很多学生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己,所谓的早读己名存实亡;其次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即使安排读书,也往往是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几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一种点缀。另外,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占用了大量课外学习时间,语文课后的书面练习也挤占了一部分时间,使得学生几乎没有课外时间用来读书。

事实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学中文系的除外)主要在中学期间养成,一旦进入高校,都有各自的专业,即使学习大学语文,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是练不出什么功底的。但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诵读,读来读去,就是书本上那点内容,即便有补充任务,要求也很低,量也很少,以至于学生脑子中的知识储存量不多,腹中空空,自然根底就会浅。

(三)多媒体的运用挤占了诵读的时间

如今语文教学多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多媒体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运用过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 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中,只是一味的欣赏声与画的有机结合,静与动的巧妙配置。学生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语言文字,而教师也欣欣然地陶醉于学生专注的目光里,关注机子的程度,远胜关注学生极大地冲淡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是 减少了学生 诵读的时间。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 大大减少了学生的 诵读的时间,使琅琅的读书声更少了。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叶圣陶曾说“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别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读、默读中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使大量的字、词、句、篇,成为自己语一言仓库的储藏,形成一次次的飞跃,使规范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巧设问题引导诵读,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三)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诵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过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四、加强诵读的方式方法

(一)初读感知,通过形式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诵读可以把有文字记载的音位特征和无文字记录的节律特征,全部表达出来。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顺语句,读懂语句,尤其要着重理解生字、难字和难句,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至于有些字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特殊含义,以及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就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做出正确的推断。同时也可以划分语言的结构层次,可以运用停延符号加以切分,读对了语法停延,那么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好把握。

(二)进一步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作为反映人的气质和个性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特点和基调,要想最大限度的读出文章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描绘的形象,使原文不“失真”,就必须先领会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分析错了,那么朗读一定以失败告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同,基调也就不同,有的是明朗欢快的,有的暗淡忧伤的,有的是沉郁压抑的,有的是激越高昂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点和朗读基调,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化,与作者同忧喜,才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形象。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诵读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诵读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三)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外在的节奏和美感

文章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音乐,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连、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和语速的快慢等,把握了这些就等于把握了朗读文章的技巧。同一篇文章,两个人读得同样熟练,但有人读得好听,富有美感,而有人读得让人感到如同嚼蜡,乏而无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后者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可以先选取典型的语段,把朗读的一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

(四)叙写札记 品味言语,做好提升自身认知结构的后继工作

诵读后要求学生把品味言语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记录下来,从中体会自己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不断积累具体的言语材料,进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例如一篇《孔乙己》,鲁迅先生说是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茅盾却认为是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栽害;一篇《雷雨》,“既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生命,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先生自己也说‘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而同样“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闲秘事„„”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增加 语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广度,提高自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程度,把文本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五、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语文教学贵在“读”,我们要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在“多读”的总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创新,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诵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袁建臣《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陈业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试谈中学语文诵读教学》 潘中南 语文教学与研究《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张焕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 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 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 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 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 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 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 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 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 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 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 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 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 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 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 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 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 %,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是要求小学毕业生要能够识到2500—3000常用字,但认识3000字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些 字组合的全部语词。汉语几乎每个常用字都是多义的。一个“打”字多达23个义项,可同别的字组成161个复合 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词51419条,但构成这些词却只用了1972个字。何况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是并没有识 到3000字的,更何况要在广泛的读写中真正够用,不识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学生非但没有超 越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积累字词语汇的时期。

中学生成熟语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语词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 语素定型或者说是“字本位”的语言,词与非词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统计

不可能准确;而且由于汉字出奇的多 义和高度自由灵活而具有罕见的强大构词能力,在识了3000多常用字以后,判定一个词究竟是“熟字熟词”还 是“熟字生词”,往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而即使有词频统计也无多大实用。这就是说,对语词的掌握不 仅是一个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个组合过程。所以,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语词识记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语行为的优劣。

今天,听说言语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能同步发 展。一般说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基础听说能力(生活对话能力)─→基础读写能力─→高层次听说读 写能力(长篇独白语听说和研读、著述或创作能力)。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听说能力是在学龄时就已成熟 了的,而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则要在中学毕业以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作长篇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 伦次,如果不是要说的内容超越了说者的思维能力,那就是因为基础读写能力太差所致。古往 今来能够出口成 章的人不为少见,但大都是凭借相当的书面语功底锻炼出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和能够发展 成熟的主要是基础读写能力。

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发展,不同环境条件的言语活动必须借助不同形态的言语工具,从而必然要发 展出不同的言语能力。口语是轮番单向传递的,书面语则可以同时多向传递。中小学是以课堂班级制为组织形 式的学习场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这个阶段的言语训练必须主要采用能同时多向传递的书面语形 式,从而主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一般说来,语汇量的积累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语是以声传情一发即逝的,书面语是以形 达意历久不变的。而视觉捕捉和储存语汇的效率比听觉高30%左右。语文教学以书面语训练为主将更利于语文能 力的提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中摒弃和杜绝口语活动。复述、答问、讨论、质疑、听记等等,这些早 与书面语教学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仍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永传不衰;而第二课堂的朗诵会、故事 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等,则更为少数有口语爱好和天赋的同学开辟了大显身手、发展个性的广阔天 地。但这些口语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书面语教学平分秋色,却是无可争辩的。

就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读写来说,写作是比阅读更高因而更难掌握的能力。首先,阅读只是对语 形的再认,它常常只需扫视字形的外围轮廊,而可以忽略其内部细节;而写作则是对语形的再现,一笔一画都 必须有清晰的内存和一丝不苟的输出。因而会认的字不一定会写,能写一字则能认多字。其次,阅读只是由文 到意的单向转化,而且是由显到隐、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为己”的转化,不必考虑别人的需要 与可能的反应;而写作则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它不仅有类似或等同于由文到意的转化,而且还 有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转化,因而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应。第三,阅读主 要是对信息的筛选与索取,即抓住读物的中心、要点和必要的细节,而不必经常顾及读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写 作则是对信息的输送与装载,因而每次都必须根据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阅读只是脑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写作则是脑力与手力并用的操作。可见,写作是比阅读更细致、更复 杂、更富于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说,会读却不一定会写,会写则读一般不成问题。由此不难 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的链条中,基础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关键的难点环节。由此看来,丰富的语汇积累和正确熟练地运用语汇的书面操作行为,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内外两个层 面。

语汇的迅速积累需要经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速读和熟读。熟读主要适合于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因为 文言文行文简省精练、语词密集,熟读背诵浅易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

说,是又一次集中积累语汇的机会。而 从白话文中学习语言,中学生已经进入了分散积累语汇的阶段,这时只有大量而广泛的速读,才能克服阅读量 大而新词新语复现时距长的缺陷。但速读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不付诸书面表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和孤 离性强的语词就只是一晃即逝的过眼云烟,而对信息的筛选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飘忽的内隐过程。所以,速读需要用写作来加强对字词语汇的强化与加速筛选行为的发展。而写作训练必须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动 力的不断支持才能得以频繁地进行。那么,以课文为写作材料,以写作要求为读写动力,让学生经常写课文提 要、阅读体会、单元分析、读书报告以及缩写、扩写、改写、组写、译写等等,就不仅能迅速而牢固地扩充语 词积累和解决学生常常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难题,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 快速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封闭领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 进、节节升高的“伴侣”。可见,用写作带动速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 需要。因此,在白话文教学中采用以写作带动速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活泼积极有效,从而收到 一举而读写两得之功。不仅如此,用写作带动速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早在20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标准。他认为,“手到是心到 的法门”,写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 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 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过——那种智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则,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 切聪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云江中流水,转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说,以写作带动速读,或者说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 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 于抓住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其他环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对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的主张,却加以彻底否定。其理由是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的“多中心”论。这一“多中心”论是根据语文学科杂多的性质得出来的。这种把“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 的”机械地套用于语文学科的做法,加上根据“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行为”的认识,轻率地认定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各自单独培养,使得阅读教学等同于“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再加上“标准化”的盲 目推广,于是便产生并发展出这么一个公式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时: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学生 懂得课文的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课文=把课文拆烂成无数字、词、句、段的孤立繁琐却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选 选的练习。因此,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却被弃如敝屣,写作不但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的 龙头,反而成了学究式、猜谜式或文字游戏式的所谓“阅读教学”的附庸。结果大多数学生虽会做一些孤立繁 琐的语文习题(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却词汇贫乏,不会写作和真正的阅读。许多初三的学生甚至连抄书也错 漏迭出。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但中学毕业生能把祖国的文字写得工整清秀的却 为数寥寥。不仅如此,这种多中心的教学目的还使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乱:学生读写能力不过 关,便认为是没有把听说与读写并重;教师讲课文时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认为是没有转变重写轻读的观念,于是便指责那个事实上从未出现过或实验过的“把阅读当作写作附庸”的做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便认为 应该到课外去找出路,并美其名曰“大语文教育”;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便认为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似乎只有放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甚至取消语文考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当多中心即无中心的语文教学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而前进的路子却

越走越窄的时候,是否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无比的胸怀对“写作中心”说投以回眸一笑呢?据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为写读课本,以思想内容为单元选编中外古今适合 中学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白话文,不考课本,以使其具有足够的使用弹性,每册起码在50万字以上。教学时以 写作带动速读,考试时考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写读题。另一套为诵读课本,选编短小、精美、浅易的古典诗文,每册在2万字以内,当然也要允许有一定的使用弹性。教学时要求学生每篇都能译写和熟读背诵,考试时背诵、默写题出自课本,理解、分析题则出自课外。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

罗维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

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第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思想教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教育的渗透,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周总理,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介绍周总理,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如海的人潮,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思想教育的渗透,所以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第三,思想教育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

有的文章思想教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捕蛇者说》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

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第四,思想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

这一点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第五,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思想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思想教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各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更适合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作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领会这一点,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要达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目的。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下载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情感教育与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

    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

    中学语文论文

    催放个性之花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阅读不仅仅是将白纸黑字认得了,看的懂;它是阅读者将外显的文字,和自己即有的、内在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价值等相糅合,与作者的......

    中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苦乐生活 杨地镇初级中学张博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教育做了回顾与反思,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教......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四川省彭州市天彭中学简雪梅 李元建[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