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简单单教数学 有声有色做教师
简简单单教数学
有声有色做教师
—— 参加第一轮达标课赛讲活动心得体会
浪河小学
冷杉杉近段时间,何店镇各学校联合组织了一次公开课赛讲活动。听这些老师有声有色的课堂,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
这次我也参加了公开课赛讲,说实话,我自己都对我自己讲的课不满意。其中,在讲课里我暴露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讲的太多,整堂课都变成了我的一言堂,所以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做了多么精心的安排,都只能算是一堂很失败的课。我的课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的层面。在评课时,其他老师也给我指出了我的毛病,教学流程结构都很完整,但是没有灵魂。因为我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也不敢大胆的提出问题。整堂课课堂氛围都比较沉闷,这一点在我上课的时候就已经察觉了,所以导致我讲的时候很无奈,也有一些评课老师指出,我的教学语气不够激情饱满,没有什么变化。我认为究其根底是学生和我的思维没有碰撞出火花,他们只是机械的在听,而不是独立自主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杨婷婷老师的《认识钟表》就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她的讲课时间不超过25分钟,剩下的15分钟做习题,真正的做到了讲练结合,学生们也在这40分钟里轻轻松松的学会了新知识。
另外,我还发现我在教学评价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这次赛课,我发现这可能还不是我一个人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存在这一问题,课堂评价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恩,很好,坐下”“很棒”“不错”一类的词语。但是也有列外,陈秀秀老师讲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就讲的非常好,她的课堂评价独特新颖。比如在评价学生读课文时,“读的真棒,比老师读的都好”“恩,我从你的朗读里听出了你特别喜欢冬天,你是不是特别高兴啊”。我特别欣赏她课前让学生和小动物打招呼的环节,听着那稚嫩的童音:“小鸡,你好!小鸭,你好!”我突然觉得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可爱!我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教学这条路上,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以上就是我听课学习的一些体会。
2015-1-14
第二篇: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所属学科:语文
题目: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单位:攸县大同桥镇中心完小 作者姓名:张晓敏
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简简单单 字词句篇 朗读 个人修养
内容摘要:简简单单教语文,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两个底线:一是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二是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起,我目睹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教法的改变,同时也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困惑。总感觉现在的语文课上,学生与老师配合不那么默契,现在要完成教学任务是如此的艰难,到底是自己的教法出现了问题,还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呢?上周,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在评课时谈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观点,让我如梦初醒,以前想不通的问题好像一下子都明白了,造成我困惑的原因应该是老师自己的意识问题。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回首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把一堂语文课复杂化了呢?是不是把教材的内容挖掘得太深了呢?在语文教学时,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什么。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抓牢两个底线
(一)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
字词句篇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听说读写是我们的教学途径。我听了好多的公开课,发现老师们对于阅读教学都有一套,不管是高年级
还是中年级,甚至低年级,老师们在分析课文时都是热情洋溢,不管跟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是否相符,都讲得不亦乐乎,当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时,就会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如从前了……‛,其实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明白,学生身上所出现的一切状况,都离不开老师的指挥棒,都跟老师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我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记得前年教一年级时,有一篇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比较长的,而且生字很多,长句子也多,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同学能完全把课文读出来,更别说有感情的读了。
第二节课,我按计划分析课文内容,我要学生把课文中描写邓爷爷植树时的样子的句子找出来,同学们找了好久,我看了一下,没几个同学能找出来,我都急了,如果这样下去一节课怎么能完成任务呢?于是我告诉同学们到第二自然段去找,这时有同学能找出来了,可当我要他们读这些句子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结结巴巴的,这哪是读课文呀?一节课下来,我看到同学们很累,我也是口干舌燥,于是我就想:‚是不是课文的编排有问题啊,这么难的课文是不是不应该放在一年级?‛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我自己,是我太急于完成我所规定的任务,是我太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认字,去读课文,字词是一篇课文的构成要素,要是字词都不认识,分析课文又从何谈起呢?要是我能在认字上再下点功夫,把一些难认的字抽出来让学生多认几遍,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子挑出来教给学生读法,这样即使多花了时间,但帮学生扫除了读的障碍,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读通了
课文,大概明白了意思,那么在后面分析课文的环节中就事半功倍了。
现在我教二年级,我在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过生字关,有的课文生字多,有时候我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认字,而且我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生字反复在学生面前出现,然后我才开始课文的分析,在课文分析前,我让学生‚读‛:师生轮读,学生小组读,学生自己读,分自然段诵读,分句朗读……方法多样,主要是想让学生多读,但又不会觉得乏味。有的课文后来我不用怎么去分析,直接就‚读‛出来了。比如:上周我教《画家和牧童》一课,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开始请了一个学生读,读完后我评价:‚你读得很流利,不过我好像从你的语气里感受不到戴嵩这位画家到底有多著名,到底该怎么读呢?是不是该找到一些重点字词,然后重读呢?‛听了我的提示后,有好多同学举手了,有的说:‚‘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这里面的‘没有’应该重读。‛还有同学说:‚‘有钱的人都争着花大价钱去购买’,里面的‘争’字要重读。‛……一下子,同学们把这一段的重点字词都找出来了,然后就开始练习读了,其实在讨论找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课文已经在开始分析了,戴嵩这位画家到底多有名,不就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来吗?学生能这样读出来,不就已经体会到了吗?我还用得着去讲吗?
后来,我又要同学读课文中描写一群人看戴嵩的画时的句子,如:‚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他们找到了重点字‚太‛‚绝‛‚活‛‚神‛,同学们一个个试着读,看着他们小脑袋是那样摇,读得那么
投入,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我没花多少时间,课文内容就这样从他们的嘴巴里‚读‛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字词句篇,先字词,后句篇,没有掌握好字词,句篇的教学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读‛,课文的分析必须以熟读课文为前提。
(二)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
每篇语文课文都会包含很多的内容,我们有的老师生怕学生不懂,面面俱到,漫天撒网,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兴趣全失。我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编排非常好,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会有要求。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对学生的要求较低,有的课文只要求会朗读就可以了,记得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会读了。‛于是我就叫那个同学读,他比较流利的读完了,听完后我说:‚读得比较流利,可没有感情,还要多读。‛这时这个学生竟然把书拿给我看,对我说:‚老师,你看课文后面只写了朗读课文,没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拿过书一看,还真是这样的,有的课文后面写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有的课文后面就只有朗读课文这个要求。连学生都注意到了问题,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后来我又去看了中高年级的语文书,我发现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其实老师们也看到了,但有时候就是不会按这要求去做,甚至有的老师连课文后面的要求都没有完成,其他的任务倒是完成了一大堆,其实,简单点多好,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与着重点,面面俱到,到最后弄得师生都累。
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一)语文老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我们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说老师就可以随随便便教了。其实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自于诵读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一个老师怎样恰到好处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不久看了一篇论文,里面谈到一个老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时提的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听到问题后,同学们的思维好像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学生这所有的灵光的出现不就是因为老师引导得法吗?
(二)语文老师要多走入生活,开阔视野
现在的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所以也需要老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需要老师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比如:二年级课文《找春天》,多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对春天美景的感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不出那种语文味的。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放平心态,潜心教学,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语文这门学科其实很有趣,我们的学生其实很有灵气。
第三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听同课异构——《天鹅的故事》有感
上周四,我听了四年级郭老师和余老师关于《天鹅的故事》的同课异构,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各有所长,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两位老师的课,都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落——第5自然段,进行品词、析句、感情朗读。郭老师的课响亮而细腻:她善于抓住能表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的词句,循循善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次齐声朗读,整个过程显得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郭老师还抓住第7自然段——群鹅在老天鹅的带领下,勇敢破冰后发出的叫声,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写话。余老师则由学生观察一幅幅美丽的天鹅,进行说话训练:“看看这一只只天鹅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看看哪些自然段一下子就能让你为之感动?”这样的一个问题切入课文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学习。接下来让学生对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进行旁批、谈体会。还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慢慢地举起,然后自然地落下,一次高过一次,让学生体会老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所忍受的疼痛,同时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天鹅一次次扑打冰面的声音想象:仿佛看到什么?从而让学生走进老天鹅的心里——愿意为了群鹅而牺牲自己。并且还让学生设生处地想象:假如你就是群鹅中的一只,你看到老天鹅的行为,你将会说什么?怎么做?„„余老师对文章的其他段落和处理也很巧妙:天鹅群的壮举不仅打动了你我,还打动了猎人——斯捷潘老人,将猎枪挂在了墙上。然后余老师问道:你从斯捷潘老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随后,余老师出示了四个答案让学生选择,并告诉学生:这四个答案都是余老师每读一次的感受,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时,也能做到多次阅读,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震撼。整个课堂显得重点突出,轻松而富有深度。
不过,两位老师也有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郭老师的过渡语和引导语丰富、细腻而有诗意,但多次让学生齐读,显得单调、泛味;在总结老天鹅的品质时,未能让学生畅的欲言,感觉是老师直接就给学生总结出来了;在课文结尾处虽然提到“首尾呼应”的写法,但未能将课文前后两段提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对比、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余老师虽然提的问题不多,但能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层层拨笋似的递进。不过,也有不当之处。比如:在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举过头顶,让学生亲自体验老天鹅破冰所承受的巨大疼痛时,有的孩子明显感受到了疼痛,却未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未能起到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作用;在结尾时未能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也是个遗憾。
总之,这两位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很多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多,今后,我也要像两位老师那样仔细钻研文本,好好处理文本,让自己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让学生简简单单地学语文。
第四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少教多学”要符合教学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则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的要求,显现出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
但是,任何事物不能走向极端,开展“少教多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必须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教”与“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衡量“多”与“少”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多学”而忽视“教”,“少教”不是不教。任何时候,“教”的指导作用都不能缺失,“教”是导引,是点拨,是手段,学生在教师正确指引下的“学”是目的。没有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会变成无头苍蝇,因此,教师的作用不能缺位,不能以“多学”而取代“少教”甚至“教”。
其次,我们必须弄清“教”与“学”的“多”与“少”应遵循怎样的标准,不能机械地执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思想都必须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教学行为,才能得以检验,才能不断丰富、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的每一种教学思想都必须与学科教学内在规律相结合,与学段教学内容相结合,与本地(本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及思维发展特质相结合,“学”的“多”不只是学习内容数量上的大,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程度的深,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学习方法建构成果的丰厚……而“少教”不等于“不教”,“少”应是“精”,是切中肯綮,不是没有,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是低效。
再次,要真正做到“少教多学”,必须弄清楚我们的教学该教什么。现行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凌空蹈虚。对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科学建构直接影响到语文学科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晰的、科学的、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分解明确、恰当,编排合理的教科书,是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的根本保障,也是做到“少教”、“精教”的基础性前提。
我们还必须弄清学生的“多学”应该包含些什么内容。学生学的不仅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应有着思维品质的提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等。因此,教师的教就应有着对应的考量。只有这样的“教”才能做到“少而精”,才能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教学改革实验必须厘清以上关系,才能稳妥地走下去,实现其应有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人说,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又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
也有人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归咎于: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问题,牵涉到语文的本位认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教学。
一、简简单单预设
预设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由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与浸润,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有人将其称作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
有什么样的预设,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因此,在预设文本时,既要鼓励创造,注重多元,尊重主体,又要强调语文教学的“恒定性”(一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定性要求,二是指读解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观性)。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要学习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做文章。如在解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苏教版第十一册)这首词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
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既要感受到这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又要于这样的意境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为此,我将教学的理念设定为,“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优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简单。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只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有放有收即可。如在教学《小露珠》(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着重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以“小”入手,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亲切),二是拓展文本(紧扣“露”字,在领略自然科学中开阔视野),三是升华文本(贯“珠”通宝,在赏析文本中积淀情感)。
另外,课堂教学的策略是简单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但并非每课时都平均着力,也并非“顾全大局”,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强调写的,则不放过写的契机。
二、实实在在读书
新课标里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读,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不能以烦琐的教学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着力于文本的感悟与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
首先,读应该有所要求。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其次,读应该讲究方法。特级教师孙建峰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先后采用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1)尝试读,感知文本,(2)思考读,感悟文本,(3)展示读,内化文本,(4)探究读,赏析文本,(5)无声读,超越文本。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还采取了欣赏读、探究读、创造读等有益的读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学生的人性,又凸显出学生的理性,更加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最后,读应该渗透情感。语文有着其独特的“文性”,文本总会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总会承载作者特有的想法、情意,所以在阅读文本时,也应该附以阅读者一定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享受情感的熏陶。
三、快快乐乐写话
“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语)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既是语文各种能力的良好实践,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知多少写多少,有多少写多少。如在教学《灰椋鸟》(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时,课前组织学生收集阅览了大量相关资料,于是有学生在练习本上这样介绍作者:“仙鹤姑娘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飞失的小丹顶鹤,涉水时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3岁。她死于天鹅之爱。”
(2)写在课上,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这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欲望与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要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比如,在教学完《大自然的文字》(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请试着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等。
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为人师
不久前,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简简单单教语文》,那位老师说: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要深奥,教学设计要新颖,让人感到
语文教学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他提倡简单的语文教学,在简单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教师乐在其中,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扎实而快乐的语文教学。看过之后,我深有同感,简单的语文教学是无处不在的,因为语文本身就在生活中。语文教学应当在简单中求扎实,在扎实中抓语言,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提倡肤肤浅浅随随便便地教语文。它需要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准教学的切入口,关注教学目标和流程。
一节语文课能否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能力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对教材钻研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读为主线
简简单单教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做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虽然说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我们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逐渐深入下去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训练、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源于诵读与大量阅读。所以,为人师者的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记得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又是观念问题,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以及怎样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时时处处为学生示范。比如,黑板上的字要成为学生的字帖,要求学生会朗读、背诵的课文,教师要先行做到等等。
另外,教师要广取博收,大量涉猎。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语文教学也需要教师钻研教育学、心理学,需要教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是由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
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会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我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业务上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
第五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感受支玉恒(1)
[ 作者:刘德莉 信息来源:小学语文教育网 点击数:1162 更新时间:2006-3-30 信息录
入:admin ]
第一次听支玉恒老师的课是在1996年,印象中,清新明快是支老师教学的基调;淡雅平实是支老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时隔十年又一次亲临现场聆听支老师的课,这种感觉更加清晰了。坐在能容纳几千人的礼堂里,听支老师上语文课,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硬是要用一种美来形容它,那么,这种美是没有矫柔造作的简单朴实的美,仿佛是一首歌,歌声里没有太多的修饰,那声音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声音;又仿佛是一幅画,画面上没有过分的渲染,那色调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色调。
说支老师的教学清新明快,是因为他的教学流程格外清晰而教学方法异常灵活。听支老师上课,看的是他在讲台上的一种风范,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课堂上,支老师以他艺术家的气质引导学生的诵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强调学生用心读书,但往往不能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学生能说出文中的感情,但自己的感情却游离于文章的情感之外,所以读起来也缺乏感情。支老师不同,他是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是以读为主线,在指导阅读和阅读体验中去感悟文章的灵魂,是用心灵沟通心灵,而这种由于沟通后涓涓流淌的情感,通过他的语言以及体态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在整整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他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着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我想,听了《匆匆》这一课,不仅仅是学生,在场的人都会有一种深刻的体验,那就是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听支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他总是可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而不失控;学生总会有“话又说回来”的时候,总会在尽情的发散之后,又巧妙的回到教学内容和目的上来;听支老师的课,你无法推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经常出现谁也始料不及的设计和场面,每次听都会有新意,同一篇课文,支老师都有不同的教法,从无固定模式,篇篇不同,次次出新,语出难料,机智叠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
说支老师的教学淡雅平实,是因为他的教学手段极其简单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他的教学从来不用繁琐的课件,或者说他的教学根本不需要这些豪华的装饰,可谓教的简单。在他看来,研究母语学习的特点,深入钻研文本,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场”,去感受和体验文字的神韵,欣赏母语中蕴含的独特的美,一支粉笔,一本书,足矣。和当前眼花缭乱的“优质课”比较起来,支老师的课少了高亢激越,少了绚丽多彩,为了不打断学生渐渐进入文本的思绪,他甚至不赞成课堂中形式上的鼓掌,但在支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的阵阵笑声,在绽放的笑脸里,支老师从容的,不留痕迹的把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在笑声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可谓学的轻松。
老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这可能就是支老师的课充满诱人魅力的原因了,而烘托这一魅力的基础,应该是支老师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我一直认为,能够把语文课教到这样简单的人一定不简单,如果你也听过支老师的课,感受过他的教学机智;如果你也见过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感受过他的平易健康;如果你也知道他曾经是一位体育老师,感受过他的勤勉塌实,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教师,这是支老师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