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学语文1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学语文
[主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种新教法、新概念不断提出,语文教学百花齐放。但语文课堂上一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教学活动也多了起来,从而挤走了学生对课文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的时间,反而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语文最根本的功夫——听说读写能力、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
[关 键 词]:重读 要写 转说 修内
有人说,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又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
也有人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归咎于: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问题,牵涉到语文的本位认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语文最根本的功夫——听说读写能力,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
一、“读”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
实实在在读书。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教师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感悟死板地移交给学生,强加给学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感知不够真切、深刻,知识来得容易,遗忘也就更快,所以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朗读则不同,朗读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理解内容,去感知知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去探寻而来的,印象就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教《桂林山水》一文。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荡羡起来的情景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但是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默读、自由读课文时,往往是看成绩好的同学或大部分同学读完了,就草草结束,主要是怕耽误了时间。因为在课的设计时,尤其是公开课,设计了很多环节,哪个地方要几分钟安排得分秒不少。那么关注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这一点,也就是说人文关怀还谈何而来?我们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构建“真实”的语文课堂。要强调诵读,让全体学生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同时通过简单明了的、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越读越有信心,越读越能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意蕴。教师应当用真实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呵护他们,引领他们不断进步,构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真实的语文课堂。
二、“写”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轻轻松松书写。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于是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课堂上的板书也用纸片、课件来代替。我觉得应该强调一定要看老师写字,让学生看,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名师薛法根在教学生学习词语时就不怕耽误时间,认认真真地书写。比如:一开始,薛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六个词汇,用了比较长的时间,他静静地、慢慢地写,下面的学生就在静静地坐着看这个看似“等待”老师的过程,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关于儿童的心理期待。快快乐乐写话。“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语)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既是语文各种能力的良好实践,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教六年级已有好几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年的摸索中,发现孩子们的弱项主要还是习作这一块。很明显的,学生的词汇量、素材积累都是大问题,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货,怎么逼也是白折腾。要想学生学得轻松,写得顺手,应在各年段就有不露声色地练笔。比如,低年级还属写话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平时采用“架桥法”应该还是有用的。即给学生两三个不相干的词,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编故事,充分利用好班级读书会。如:马路、长颈鹿;钢笔、大灰狼等。对于中、高年级则过渡到优美词句的训练。可以串词成段,给段写篇等训练,对故事进行改编等。每天都要读书十至二十分钟。设立“阅读存折”。对每日读的书目、题目,时间的长短,阅读的质量都有一个跟进。定期由老师、家长发放“利息”——奖励。日积月累应该是有收获的。再者,留意身边的人或事,捕捉生活的闪光点,捉住生活中的精彩镜头,也是组织写作材料的好方法。去年,市和镇二级的领导到我校检查少先队工作,我班举行了一次既生动又有意义的中队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阵阵的掌声,赢得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小品《都是英语惹的祸》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学们观看后都受到启发和教育。我不错过培养学生习作的机会,组织启发学生写作,让学生以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思想记一次有意义的中队活动,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条理地写下来,并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由于是写自己身边的真人实事,是活生生的材料,所以同学们都有“千言万语”倾不尽的劲头,写作兴趣浓厚。通过这次习作,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很多同学都能写出一篇较出的作文。坤明同学的作文参加校的作文竞赛获得了一等的佳绩,他在文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确了学习目标。今天我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明天我要把母校建设得更美丽。多美的心愿啊!很多同学们也都树立了理想。学习劲头更足了,也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说”功——变生硬为日常语言
我们的课堂有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在课上40分钟里与学生的会话,往往跟课下的时间里与学生的会话不一样,老师只要一进课堂立该变一个人,变了一种声音,变了一种情感,好像只有如此,才能显出威严。薛法根老师上课的语言却是平静的、自然的,没有靠任何的森严感来震慑学生,也不会因此而让学生爬到了头上,学生上他的课就像在家里拉家常一样轻松愉快。这才是教学的本味、本色。说得更明白的就是把老师的“说”功简单到日常语言。
四、“内”功——让学生享受语文乐趣
有人说,语文老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其实,这里说的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超的“内”功。如果谁具备了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快乐,是一件轻松的事,是一种美的享受,是很简单的事,那么你的“内”功算是练到家了。我们都知道,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课,带给学生的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轻轻松松地学且学有所得,于老师执教的古诗《草》,让低年级的学生习得了草随季节变化的过程轻松愉快。和蔼可亲的笑脸,会变的角色,绝妙的简笔画。鲜艳的色彩搭配。这都得益于于老师练就的厚丰的基本功。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学生的轻松里暗含着教师的多少心血和辛勤。
最后我们语文老师要记住一点我们的语文课是给学生上的,所以这课你该花时间的地方还是要舍得花时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肯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干净一点,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
第二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_
于永正老师的报告: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课改以来,小语教学研究空前浓厚,出现了百花齐放、流放纷呈的局面。
由 于老师的个体差异很大,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理论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对语文教学有了不少新的提法和实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使人无所适从。
2、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工具性搞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的状况。
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学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要牢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议:练习听写,一天听写一句话,不仅能过生字关,还能过标点关。
3、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复杂”:
(1)内容复杂;(2)手段复杂;(3)环节复杂 因而有人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崔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汪潮——语文教学提倡简约。
二、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
1、从简论——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
2、朴实论——真实、朴实(教风)、扎实(责任)宁可断其翼翅,不可伤其意志!
3、得失论—— 语文内容复杂,教学因素多,不可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4、效益论——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则,去收最大的效果。”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看学生是否有收获。
总之,“简单语文”不是一个流派,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是冷静思考后的沉淀。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
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不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做复杂,很简单。值得咀嚼!
三、我所理解的“简简单单教语文”
1、教学目标简约
(1)概括地说是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写。
(2)落实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披文”,止于“得意”。阅读教学还要培养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简要(1)识字、写字、释词(2)读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乃至于感动)。任何好的习惯都是从强迫开始的。语文阅读是个性融会贯通的行为,谁读谁有。
“会模仿也是天才”,学习是由模仿开始的。朗读的意义:
A、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B、朗读是理解的需要。儿童是靠有声的语言思考的。
C、朗读是识记的需要。读到“其言皆出吾口”,课文的语言就属于学生了。
徐永年:“阅读教学一定要读,宁愿要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总之,朗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一句话,便“意文兼得”了。
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3)品词、品句、品篇
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来。
老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4)写字
识字、写字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写字要遵循“描、仿、临”的规律。
(5)把写“挤”进课堂
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3、教学过程要简洁
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识字、写字;初读;精读;读写结合。
4、教学方式简炼
“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的表达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的人。”
“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教语文读和写是最重要的手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就是指的读和写。
送孩子们的话:书是读出来的,字是写出来的,文章是作出来的。
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和读《三国演义》是两回事。
如果把《关公温酒斩华雄》编进语文课本,课堂上的读又不同与课外的读。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
5、语文作业要简化。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写字、读书、作文、探究(2)人人做应该做的作业(3)学会“应试”
四、做个有智慧的老师
(1)简单语文要求老师不简单。
(2)大智慧是文化。它包括道德、修养、人格、心态、知 识、举止、语言„„
(3)书写、朗读、表达、调侃、激励、批评、应变„„一
切都是自然的流露。
(4)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提醒、鼓励、“手把手”(牵着学生的手是很重要的)
大道至简!
第三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观“„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汇报总结
我们每天早上都起了个大早,匆匆赶路。我跟潘晖开玩笑说:“出来听课,考验的是脑力,也考验着我们的体力。没有体力,想出远门听课都吃不消。”潘晖的脚就是个说明,从杭州回来的时候,脚起泡得走不动了。
坐在逸夫体育馆,坐在千课万人略显空旷的会场上,耳畔回荡着《千课万人让您辛苦了》的主题歌,我似乎又回到了美好的校园生活,似乎又回到了自己读书时的课堂,心里有一份敬畏,回味着自己所走过的课堂,也回味着自己的教育生涯,感到当一名老师真的很神圣,很光荣,也很艰巨,因为,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真的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四天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13位名师20节观摩课,聆听了七个名师的七场报告,这是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有头脑风暴的感觉。我就想,我要把自己的听课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想,我站在台上讲,会很枯燥,我希望我剪辑的录像片段,能给大家直观的感受。因此,我拍了很多录像,我也要感谢潘晖老师,她也当了摄影师,帮我拍了很多录像资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分享。
今年“千课万人”的主题是“简约课堂”。“删繁就简三秋树,返璞归真二月花。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大道至简,真水无香。”
所谓的“简约课堂”的理念,就是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练的教学方法。”总之一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可是怎么做到简约呢?有老师提出了问题,浙江绍兴周一贯老师做了回答。一起来听一听。
我们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老师教得多,烦琐提问,太多拓展阅读,过度分析,学生活动得少,学生的阅读实践被排挤了。因此,简约的目的是为了“还学于学生“,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多读多写。
一,注重语文实践,指导当堂背诵。
课堂上读写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指导当堂背诵课文精彩片段或者重点段、重点句,是学生语文实践之一,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实践之一。几位名师都在课堂上安排背诵,比如,薛法根执教的《雾凇》、于永正的《爱如茉莉》、贾志敏的《卖鱼的人》等课。
浙江特级老师蒋军晶执教小古文《已死的母熊》,变换不同版本,多次引读,导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文,通过“读原文,去标点,繁体字竖排,作家真迹展示,省略部分文字”,形式丰富,朗诵次数多,达到熟读成诵,当场指导背诵,效果好。
上海名师贾志敏德高望重,教学扎实朴实,他对学生的朗诵、背诵的要求都很严格,也是真诚的,他会严格地反复纠正一个字的字音,轻声、语调,是否连贯,决不会轻易放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背诵,非常认真地看着同学们背诵时的口型。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这样要求,相信学生的语感培养会有质的飞跃。
语文课就应该注重引导多读书,多背记,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各种解释不一而终。
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角度来看,阅读与写作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把读写结合定义为: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独立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王崧舟老师执教《望月》中,他带领同学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斯妤的《月迹》后,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作家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望月的感受是不同的,然后再让闭眼想象、闭眼回想自己望月的情景,再动笔写下《我眼中的月亮》。简明的作文教学目标——小。
《观察日记》片段训练,我的教学目标是进行三个片段的训练,人物外貌描写,写录像中我的打扮、我的田间劳动形象,二是摘蚕豆的劳动情景,三是剥蚕豆的劳动场面。结果时间来不及,习作目标不够简明。于是,我确定了新的简明的教学目标,我要练习三个不同类型的片段,而是只围绕《摘蚕豆》的劳动情景来写,后来,我在年级的其他班级上这节作文课时,我就只上摘蚕豆,指导更细了,针对性更强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老师在摘蚕豆时的动作、神情,并且展开想象,运用拟人、比喻写法,把劳动情景写具体,学生就很有收获,就显得轻松容易,更容易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这样调整教学目标,指导作文的效果就有效了。
因此,我们的作文课一定要设定简明的作文目标,目标不要太大,内容要简要,以小见大,在“小”字上做文章。不要要求学生写很长很长的作文,学生有负担,只能七拼八凑地凑字数,不是有一篇漫画作文吗《凑字数》,值得我们反思。
联系这次的“千课万人”活动主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确实有“简约”的意义所在。三,简约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
上海贾志敏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语文简约课堂呢?一起来听一听。“目中有人,目中无人”,说得多好啊,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心里要装着这五六十个学生,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读多写。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从原来的会写2000个左右减少到会写1600个左右.减少了四百个字。但必须字字过关,时间有所保证,要求每天每节课至少要有十分钟,要培养学生“提笔即写好字”的习惯。四,关于写字 五,关于作业
六,关于西湖的故事
守望我们的心中月,守望我们的教育岗位,守望我们的语文教学,守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理想之月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中,因为我们能望见的就是自己的光。我们没有窦桂梅老师的热情洋溢、教学智慧,没有王崧州老师的文化素养,没有贾志敏老师的执着坚持,没有于永正老师的童心未泯,我们只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践行,让我们都通过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课堂,去守望我们心中的那轮明月。
第四篇: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所属学科:语文
题目: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单位:攸县大同桥镇中心完小 作者姓名:张晓敏
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简简单单 字词句篇 朗读 个人修养
内容摘要:简简单单教语文,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两个底线:一是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二是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起,我目睹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教法的改变,同时也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困惑。总感觉现在的语文课上,学生与老师配合不那么默契,现在要完成教学任务是如此的艰难,到底是自己的教法出现了问题,还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呢?上周,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在评课时谈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观点,让我如梦初醒,以前想不通的问题好像一下子都明白了,造成我困惑的原因应该是老师自己的意识问题。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回首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把一堂语文课复杂化了呢?是不是把教材的内容挖掘得太深了呢?在语文教学时,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什么。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抓牢两个底线
(一)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
字词句篇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听说读写是我们的教学途径。我听了好多的公开课,发现老师们对于阅读教学都有一套,不管是高年级
还是中年级,甚至低年级,老师们在分析课文时都是热情洋溢,不管跟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是否相符,都讲得不亦乐乎,当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时,就会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如从前了……‛,其实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明白,学生身上所出现的一切状况,都离不开老师的指挥棒,都跟老师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我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记得前年教一年级时,有一篇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比较长的,而且生字很多,长句子也多,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同学能完全把课文读出来,更别说有感情的读了。
第二节课,我按计划分析课文内容,我要学生把课文中描写邓爷爷植树时的样子的句子找出来,同学们找了好久,我看了一下,没几个同学能找出来,我都急了,如果这样下去一节课怎么能完成任务呢?于是我告诉同学们到第二自然段去找,这时有同学能找出来了,可当我要他们读这些句子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结结巴巴的,这哪是读课文呀?一节课下来,我看到同学们很累,我也是口干舌燥,于是我就想:‚是不是课文的编排有问题啊,这么难的课文是不是不应该放在一年级?‛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我自己,是我太急于完成我所规定的任务,是我太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认字,去读课文,字词是一篇课文的构成要素,要是字词都不认识,分析课文又从何谈起呢?要是我能在认字上再下点功夫,把一些难认的字抽出来让学生多认几遍,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子挑出来教给学生读法,这样即使多花了时间,但帮学生扫除了读的障碍,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读通了
课文,大概明白了意思,那么在后面分析课文的环节中就事半功倍了。
现在我教二年级,我在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过生字关,有的课文生字多,有时候我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认字,而且我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生字反复在学生面前出现,然后我才开始课文的分析,在课文分析前,我让学生‚读‛:师生轮读,学生小组读,学生自己读,分自然段诵读,分句朗读……方法多样,主要是想让学生多读,但又不会觉得乏味。有的课文后来我不用怎么去分析,直接就‚读‛出来了。比如:上周我教《画家和牧童》一课,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开始请了一个学生读,读完后我评价:‚你读得很流利,不过我好像从你的语气里感受不到戴嵩这位画家到底有多著名,到底该怎么读呢?是不是该找到一些重点字词,然后重读呢?‛听了我的提示后,有好多同学举手了,有的说:‚‘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这里面的‘没有’应该重读。‛还有同学说:‚‘有钱的人都争着花大价钱去购买’,里面的‘争’字要重读。‛……一下子,同学们把这一段的重点字词都找出来了,然后就开始练习读了,其实在讨论找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课文已经在开始分析了,戴嵩这位画家到底多有名,不就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来吗?学生能这样读出来,不就已经体会到了吗?我还用得着去讲吗?
后来,我又要同学读课文中描写一群人看戴嵩的画时的句子,如:‚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他们找到了重点字‚太‛‚绝‛‚活‛‚神‛,同学们一个个试着读,看着他们小脑袋是那样摇,读得那么
投入,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我没花多少时间,课文内容就这样从他们的嘴巴里‚读‛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字词句篇,先字词,后句篇,没有掌握好字词,句篇的教学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读‛,课文的分析必须以熟读课文为前提。
(二)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
每篇语文课文都会包含很多的内容,我们有的老师生怕学生不懂,面面俱到,漫天撒网,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兴趣全失。我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编排非常好,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会有要求。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对学生的要求较低,有的课文只要求会朗读就可以了,记得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会读了。‛于是我就叫那个同学读,他比较流利的读完了,听完后我说:‚读得比较流利,可没有感情,还要多读。‛这时这个学生竟然把书拿给我看,对我说:‚老师,你看课文后面只写了朗读课文,没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拿过书一看,还真是这样的,有的课文后面写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有的课文后面就只有朗读课文这个要求。连学生都注意到了问题,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后来我又去看了中高年级的语文书,我发现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其实老师们也看到了,但有时候就是不会按这要求去做,甚至有的老师连课文后面的要求都没有完成,其他的任务倒是完成了一大堆,其实,简单点多好,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与着重点,面面俱到,到最后弄得师生都累。
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一)语文老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我们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说老师就可以随随便便教了。其实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自于诵读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一个老师怎样恰到好处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不久看了一篇论文,里面谈到一个老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时提的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听到问题后,同学们的思维好像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学生这所有的灵光的出现不就是因为老师引导得法吗?
(二)语文老师要多走入生活,开阔视野
现在的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所以也需要老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需要老师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比如:二年级课文《找春天》,多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对春天美景的感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不出那种语文味的。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放平心态,潜心教学,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语文这门学科其实很有趣,我们的学生其实很有灵气。
第五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听同课异构——《天鹅的故事》有感
上周四,我听了四年级郭老师和余老师关于《天鹅的故事》的同课异构,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各有所长,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两位老师的课,都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落——第5自然段,进行品词、析句、感情朗读。郭老师的课响亮而细腻:她善于抓住能表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的词句,循循善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次齐声朗读,整个过程显得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郭老师还抓住第7自然段——群鹅在老天鹅的带领下,勇敢破冰后发出的叫声,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写话。余老师则由学生观察一幅幅美丽的天鹅,进行说话训练:“看看这一只只天鹅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看看哪些自然段一下子就能让你为之感动?”这样的一个问题切入课文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学习。接下来让学生对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进行旁批、谈体会。还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慢慢地举起,然后自然地落下,一次高过一次,让学生体会老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所忍受的疼痛,同时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天鹅一次次扑打冰面的声音想象:仿佛看到什么?从而让学生走进老天鹅的心里——愿意为了群鹅而牺牲自己。并且还让学生设生处地想象:假如你就是群鹅中的一只,你看到老天鹅的行为,你将会说什么?怎么做?„„余老师对文章的其他段落和处理也很巧妙:天鹅群的壮举不仅打动了你我,还打动了猎人——斯捷潘老人,将猎枪挂在了墙上。然后余老师问道:你从斯捷潘老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随后,余老师出示了四个答案让学生选择,并告诉学生:这四个答案都是余老师每读一次的感受,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时,也能做到多次阅读,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震撼。整个课堂显得重点突出,轻松而富有深度。
不过,两位老师也有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郭老师的过渡语和引导语丰富、细腻而有诗意,但多次让学生齐读,显得单调、泛味;在总结老天鹅的品质时,未能让学生畅的欲言,感觉是老师直接就给学生总结出来了;在课文结尾处虽然提到“首尾呼应”的写法,但未能将课文前后两段提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对比、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余老师虽然提的问题不多,但能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层层拨笋似的递进。不过,也有不当之处。比如:在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举过头顶,让学生亲自体验老天鹅破冰所承受的巨大疼痛时,有的孩子明显感受到了疼痛,却未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未能起到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作用;在结尾时未能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也是个遗憾。
总之,这两位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很多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多,今后,我也要像两位老师那样仔细钻研文本,好好处理文本,让自己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让学生简简单单地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