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俊凤)简简单单学语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运用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崔峦教授提出的常态语文教学。我们安丘教研室的吕科长也提出“简简单单学语文”。她经常对我们说“宁在一处打井,绝不四处挖坑”,语文教学要进行打井式的研究,要让学生吃透方法,学到技巧,掌握能力。她要求我们备课时目标要集中。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可以用这一个目标把其它的人文目标等穿起来。12月14日在安丘兴华小学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观摩研讨会上,聆听了毕英春校长和吴忠豪教授的报告之后,我对我们安丘的简简单单学语文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简单
会上,毕迎春老师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根据我的听课感受,我觉得毕老师设计的能力目标应该是联系课文了解铺垫及其作用并加以运用。
吴忠豪教授说,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1、由教课文到“教语文”。
2、由“非本体”到“本体”。
3、从教过到学会。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已。而我们大多语文教师是围绕“教课文”来设计,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恰恰是吴教授所说的非本体性教学目标。而毕老师设计的目标就是吴教授说的本体性教学目标。我们把教学时间花在课文解读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之,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受到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在“教语文”。
二、教学过程简单
吴教授认为围绕本体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一般分为认知、实践、迁移三大部分。让我们来看毕英春老师的课,她的课自始至终都在围绕“铺垫”这一目标展开。
1、课前交流从谈自己漂亮又有纪念意义的丝巾不慎丢失开始,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向学生灌输了“铺垫”的概念,同时为后面的教学也做了“铺垫”。毕老师相机机板书了“铺垫”。
2、预习质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散,实际并没有偏离课本,有的也是课后题中的重点问题。我想一定在毕老师的预设中,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为“铺垫”开路!
3、研读课文,感受“铺垫”中,毕老师引导学生从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开始,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凡是”、“任意”、“统统”等感受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无耻,并让学生谈出内心的惋惜和愤恨之情,在激起学生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然后毕老师转向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学生读2、3、4自然段,思考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圆明园。(转向了铺垫的段落)。老师让学生谈看到了怎样的圆明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再创造,然后再美美地愉悦的读出圆明园的辉煌。毕老师再从学生的问题谈起: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理解自然会明白这样写更能激起我们痛心和对英法侵略者的仇恨。毕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很多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种写法就叫铺垫。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文本研读中了解了铺垫及其作用。
4、设计情景,运用铺垫。毕老师设计了两个习作场景让学生练笔,这样就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了铺垫这种写法。她的课堂就是吴教授说的围绕本体性教学教学内容,经历了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也和我们教研室研究的一个能力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学的简单。
我们的课堂往往没有把课文当作“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这一篇课文,我们语文老师往往要分节设计几个目标,要耗费一两节课的时间来领着学生理解分析,把一篇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有时恨不得把答案都吐给学生或让学生把答案记下来背过,老师好像觉得自己哪里不教学生就哪里不会,可是学生会了吗?也许是在白白浪费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老师叫累,学生还叫苦呢!而吴教授倡导的“教语文”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就像我们教研室倡导的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让学生学一点一样,一节课或一单元等深挖一点,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学生学的轻松,并且在迁移运用中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学、有练、有得!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讲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动物的细节,抓住动物的神态、语言等的重点词语,感受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等,写出动物的情感,进行片段练笔加以运用。(学这一单元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小动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
我知道我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语文教育的追求者 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多余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教学过程简化而实在,也就是要简化教学环节,精减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使学生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一种行文作画的艺术,也是我们政治教学追求的境界。删繁就简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气度,领异标新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智慧,折射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删繁就简”正是我们孜孜以求达致“领异标新”境界的诀窍所在,我们的政治教学应当“简”中求“新”。让我们在政治教学中如三秋之树,傲然秀挺;如二月之花,引来百花盛开。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自辟新路,似二月花开引来百花怒放,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删繁就简,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自辟新路,似二月花开引来百花怒放,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删繁就简,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不耍花招,读是真功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学习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流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一文时,笔者立足文本,删繁就简,读字当头,却也使课堂层层递进,精彩纷呈。其主要过程为:
一、读一读,说一说。来到月亮湾,你是喜欢先去后山还是先去前村?
二、读一读,比一比。把学生分成前村队和后山队进行朗读比赛,用朗读展示月亮湾的美。
三、读一读,赏一赏。选景拍照参加《月亮湾摄影展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月亮湾的美。
四、读一读,写一写。模仿课文按方位顺序写一写身边的美。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读”一程。
二、不闯迷宫,优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课堂提问,课堂中只有那些真正能激(本
“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是今年我县教研教改的主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听了本次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后,感慨之余又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如何有机融合,巧妙实施,达成有效?下面我将结合本次活动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紧扣课程标准,抓住关键,准确取舍教学目标
我们很多语文课事倍功半,高耗低效,主要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没有抓住关键,或贪大求全,或过于标新立异,结果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空泛,语文课不再姓“语”。公开课上,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总是以自我展示为中心,不顾合理的课时目标与教学步骤,喜欢把一、二课时中,自以为是“亮点”的环节,全部集中在一课时之内完成(至于第二课时做什么,反正不是我教了)。很难分清他教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同时把十分重要,但觉得做不出“亮点”的语文实践,如认字学词、读通课文等,放弃指导,推在所谓的“课前预习”之中;把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训练,置于课外而不顾。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生字较多,一类生字8个,二、三类生字12个。课文虽不太长,但文质极美,需扣句究词,深入品读感悟,两课时讲完就很不容易。就昨天听课情况而言,有的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贪多求全。表现为:一堂课中既有第一课时的开头,又有第二课时的结尾,课文中可能出现亮点的内容,统统吸收进来并加以放大,结果只是让学生浮光掠影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教师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语言文字的训练。
有效教学必须紧扣课标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抓住关键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倡导扎扎实实,一课一得的教学。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为: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写字。
2、通过对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
3、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的目标就应是:
1、进一步研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积累语言。
3、感悟文章的写法,读写结合,练习仿写。这样就使整节课的头绪单纯一点、流程简略一点,使我们的学生阅读目标清晰一点,阅读感悟更轻松一点!
二、深入解读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我认为,当下的语文课要学会“放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够了,其余的就当作是“累赘”,一概不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文质高雅,语言优美,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如何把握年段特点、课时特点、文章内容特点,突出重点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课时识字学词的教学中,要求认识的生字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的也很多,教师就要把读正确这些词语作为一项必须的内容;研究本课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学生最难写的字应该是“赏”和“酸”,教师一定要集中示范指导,其余的可以略加指导。有的教师因为贪大求全,只写了一两个字,就以为完成了写字的任务,过多地增填了讲解课文的内容,无形中挤占了学生学习写字的时间,从而淡化了写字教学。
又如在第一课时课文内容的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对个别新词的意思加以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不忘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最后还要了解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和写作顺序。
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只有大胆取舍,全面解读教材,突出重点,简化教学内容,在“深入”上做文章,在“浅出”上下工夫,充分挖掘文章的“学习点”,才能筛选出值得反复学习、体味的“闪光点”,学生也才能在反复品读中加深感悟,学到阅读方法,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三、简约教学流程,关注生成,恰当取舍教学环节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读通课文”应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学生在初读阶段,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反复诵读后,能基本达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的要求。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谈得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巩固已学的字、词,才能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创造条件。另外,“读通课文”的情感功能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心境,就是从能够顺畅地读通课文起步的,这是一种弥散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中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倾向。教学中,许多教师忙于营造自己的“亮点”,早早进入了阅读理解,不肯把时间花在这些务实的基础性环节上。很少看到把课文读通的指导;很少看到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地读书;很少看到对学生是否读通课文的扎实检查,很少看到针对学生读错之处,所做的“顺学而导”。
就昨天张金萍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而言,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张老师不但取了,而且扎扎实实地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伊始,张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扫清生字词障碍后,难能可贵的是她又花了近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串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美”,对于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断句等问题及时纠正,不厌其烦,努力做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要为学生潜心会文,熟读精思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文本能真诚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教师也才能解除约束,解放自己,而从容地驾驭课堂。可是昨天的课堂上,由于许多老师的预设中,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很少把学习、发现、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控得过死,使得课堂的生成不够多。即使有,也处理得不够恰当,因此就谈不上精彩。在这里我们要呼唤: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永远是方寸间的艺术,只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调整、控制,随着过程的展开,不断把教与学的各个要素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最适度的时间里过渡到下面教学环节,在最能体现语文魅力的地方,倾注更多的精力。
四、优化教学手段,力求实效,灵活取舍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学语文要“倡简、务实、求真、有度”,用最经济的办法教语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时下,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对资源开发过度,课件过于花哨,插曲太多、作秀太多,过分聚集亮点、刻意卖弄,扭曲了课堂的自然状态,语文课变得越来越繁杂,使得非语文的活动、手段淡化了语文的本质。“琢雕自是文章病”、“平平常常才是真”。因此我们要对现行的课堂消肿、减肥、去水、瘦身,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天然,简朴实在,腾出宝贵的时间来,让学生尽情地亲近母语,尽兴地品读文本,尽力地实践语文。
研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他采用的教法很简单,很实用,很有效——“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才能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品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深思精读,边议边读,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说、写结合,张扬个性,享受语文,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语文课堂背后,是于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领会,对语文教材的智慧解读,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处理。
课堂中有琅琅的读书声,才可能有浓浓的语文味。昨天的课堂上,许多老师就意识到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学时,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换词、品词、扣关键词进行品读感悟。尽管这样,但在朗读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读出层次,也没有读出韵味,更没有读出小兴安岭的美!下面请观看我校张金萍老师昨天的一段教学录像。
正像这个片段中一样,教学中,她多次由词入手,在读中品词,在读中赏句,学生的朗读在教师有效指导下,一步步引向文本的深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取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一句久远的教学呼唤,是一个传统的教学理想,是有效教学的追求境界。“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行文绘画如此,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唯有删繁才能从简;唯有大胆取舍,才能标新立异;唯有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情趣与活力,富有语文的本色,回归语文本体;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课堂。在追求有效课堂的同时,更要追求高效课堂。
从参加工作起,我一直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转眼,我已经是一个有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人生的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没错!我勤奋地工作,同时也在思考着,思考着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我知道我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语文教育的追求者。在晨钟暮鼓的循环中
第二篇:简简单单学语文
编者按:本文是吕铁君同志观摩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后,结合我市教学研究实际引发的一些思考,望各学校印发给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最好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一个各学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会”,找出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并转化成教学力量。
简简单单学语文
——观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后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小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却有九成喜欢读课外书。两相对比发人深省,为什么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倾注了这么多心血,孩子们却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作为深化母语、推广母语的主要工具和凭借,其魅力、功能究竟何在?
金秋十月,恰逢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富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的银川举行,我怀揣着这一困惑,满怀期望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每位参赛教师都是各省市遴选的教学能手,教学环节设计之精妙、之流畅、之默契、之艺术令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然而,当静心梳理思绪时,对能手们的课堂、常态课堂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究竟为什么而教?
现状: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
多数课堂表现为:为顺利完成自己预设的教案而教;教学环节精雕细琢、标新立异,过多展示教师素养和才华;以体悟人物品质、感受故事奇妙、领略风情奇特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受旧有教学思想的影响,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情感价值轻能力培养,游离教学目标,漠视语文工具性的现象在常态课堂上屡见不鲜,在全国大赛上也并不罕见。建议:把能力、过程、方法目标放在首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懂教材绝不是初衷,利用每本教材、每篇精美文章、每个句段这些范例,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提炼方法,有章法地主动涉猎课外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试想,学生亲历挖井过程何愁不懂挖井人的辛苦?反过来,学生体会到了挖井人的辛苦却不一定会挖井。即把过程、方法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归宿点更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教更有效?
现状:主要表现为两多、两低。
“两多”指无效环节多、知识点兼顾得多;“两低”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班组合作效率低。
当前,无效环节充斥课堂现象比较严重,如,几个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教师会对每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甚至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重复叙述;如,通过初读课文,学生产生了自己的问题,这时教师开始让多名学生“猜”自己预设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把学生整到自己的问题上——教师强人所难,学生被动接受;再如每节课前三个环节都是扣题质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扫除阅读障碍,象这些老师、学生都滚瓜烂熟的环节教师每节课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机械重复,岂不是无效?“知识点兼顾得多”表现在,教师觉得哪里不教学生哪里就不会,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沁透着穷人桑娜勤劳善良的美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找一个描写心理活动的段,找一个描写动作神态的段,再找一个环境描写的段逐一进行研读,当发现结尾还有一个好句,开头还有几个好词时,第二节课再查漏补缺——漫山遍野挖坑,没有一个深透。这样的教学行为既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又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
自主探究学习,多数教师只是处于尊重教育规律而勉强设计上这一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管文章长短、问题难易,不管学情如何,五分 钟左右时间教师就试图让学生交流展示,严重流于形式。五分钟读五六百字的文章,能研读出什么?流于形式是导致学生自主学习低效的外在因素,其内在因素是缺少有效方法的引领,表现为自主学习时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学习收获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平。而“合作学习”更多的是你说、我说、大家都说,热热闹闹。我的想法你听后是共鸣、反对,还是补充?缺少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缺少生成性合作,合作学习基本处在意见、建议简单相加的状态。
建议:简简单单学语文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研究得出,构建“语文学习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益、解决教师讲得多、学生被动学的有效途径。所谓“模式”就是“固定的方法”,通过教给学生一系列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由方法到能力,逐渐达到“不教”的目的。
构建常态“课堂教学模式”。
如一段时间内课堂教学可设计以下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自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合作交流——梳理学习方法——巩固运用方法。前两个环节教师完全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三四两个环节教师可做学生中的首席,或把自己成熟的经验和学生分享,或深化、拓展问题答案,或拨乱反正,第五个环节为学生内化环节,从一篇走向多篇,从阅读走向写作,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有法到无法。
构建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对于教师发展、成长也是一条捷径。有一定科研含量,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就是“教学法”,成熟、完善的教学法就是“教学模式”。
构建“环节教学模式”。
如初读课文模式:把握课文整体内容→解决难读、易错的字词;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模式:写人的文章,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样;写事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等等;学习重点句段的模式:找好段→抓好词→悟好处→感情读。了解课文内容、扫除阅读障碍、研读重点句段等教学行为是每节课都重复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总结、提炼方法,并让学生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方法,“自主学习环节”效率会明显提高。同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其它环节也可以授学生以渔——“环节教学模式”。
构建“研、讲、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学生中构建。研,指学生自主质疑探究;讲,指学生把研究成果讲述给别人听或呈现给别人看;评,指师生听、看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一体化,指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研、讲、评。强调“一体化”更利于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探究、表达、倾听等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甲生研究地震后父亲是怎么救出自己孩子的;乙生研究作者怎么把父亲爱孩子写得这么动人的;这篇课文中标点符号非常多,丙生研究标点符号的妙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各有所获,展示汇报时小组内、班组内要紧扣该生研究的问题进行完善、订正、拓展、深化。
学生研究的问题表面上看虽不同,实际上目标、归宿是相同的,都学到了表达父爱的方式方法,都受到了爱的教育。这种模式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又使研究主题得到了深化,教学目标落实更到位。
在教师中构建。“研、讲、评一体化”,是教师、学校搞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内涵可作如下调整:研,可理解为集体备课;讲,可理解为教师讲课;评,指团队评课;一体化,指围绕一个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研、讲、评”系列活动。这样能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村教师不会搞研究、教学研究与发展学生脱节、低效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投入到对目标的寻求之中。如何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如何把学生简单的“喜欢”变得不简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亟待探讨的问题。
通知
城北小学各办公室语文教师:
现将教育局吕铁军科长的《简简单单学语文》引发给你们,希望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记好笔记,学后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用稿纸写下来,于下周一交教导处,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存在的缺点进行改正。
城北小学教导处
2010.11.18 附:《简简单单学语文》原文
第三篇: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所属学科:语文
题目: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单位:攸县大同桥镇中心完小 作者姓名:张晓敏
浅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简简单单 字词句篇 朗读 个人修养
内容摘要:简简单单教语文,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抓好两个底线:一是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二是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其次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起,我目睹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教法的改变,同时也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困惑。总感觉现在的语文课上,学生与老师配合不那么默契,现在要完成教学任务是如此的艰难,到底是自己的教法出现了问题,还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呢?上周,教研室的领导来我校听课,在评课时谈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观点,让我如梦初醒,以前想不通的问题好像一下子都明白了,造成我困惑的原因应该是老师自己的意识问题。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回首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把一堂语文课复杂化了呢?是不是把教材的内容挖掘得太深了呢?在语文教学时,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什么。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抓牢两个底线
(一)认识课文中的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
字词句篇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听说读写是我们的教学途径。我听了好多的公开课,发现老师们对于阅读教学都有一套,不管是高年级
还是中年级,甚至低年级,老师们在分析课文时都是热情洋溢,不管跟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是否相符,都讲得不亦乐乎,当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时,就会埋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如从前了……‛,其实只要我们去反思就会明白,学生身上所出现的一切状况,都离不开老师的指挥棒,都跟老师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我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记得前年教一年级时,有一篇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比较长的,而且生字很多,长句子也多,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同学能完全把课文读出来,更别说有感情的读了。
第二节课,我按计划分析课文内容,我要学生把课文中描写邓爷爷植树时的样子的句子找出来,同学们找了好久,我看了一下,没几个同学能找出来,我都急了,如果这样下去一节课怎么能完成任务呢?于是我告诉同学们到第二自然段去找,这时有同学能找出来了,可当我要他们读这些句子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结结巴巴的,这哪是读课文呀?一节课下来,我看到同学们很累,我也是口干舌燥,于是我就想:‚是不是课文的编排有问题啊,这么难的课文是不是不应该放在一年级?‛后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我自己,是我太急于完成我所规定的任务,是我太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认字,去读课文,字词是一篇课文的构成要素,要是字词都不认识,分析课文又从何谈起呢?要是我能在认字上再下点功夫,把一些难认的字抽出来让学生多认几遍,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子挑出来教给学生读法,这样即使多花了时间,但帮学生扫除了读的障碍,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读通了
课文,大概明白了意思,那么在后面分析课文的环节中就事半功倍了。
现在我教二年级,我在阅读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过生字关,有的课文生字多,有时候我要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认字,而且我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生字反复在学生面前出现,然后我才开始课文的分析,在课文分析前,我让学生‚读‛:师生轮读,学生小组读,学生自己读,分自然段诵读,分句朗读……方法多样,主要是想让学生多读,但又不会觉得乏味。有的课文后来我不用怎么去分析,直接就‚读‛出来了。比如:上周我教《画家和牧童》一课,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开始请了一个学生读,读完后我评价:‚你读得很流利,不过我好像从你的语气里感受不到戴嵩这位画家到底有多著名,到底该怎么读呢?是不是该找到一些重点字词,然后重读呢?‛听了我的提示后,有好多同学举手了,有的说:‚‘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这里面的‘没有’应该重读。‛还有同学说:‚‘有钱的人都争着花大价钱去购买’,里面的‘争’字要重读。‛……一下子,同学们把这一段的重点字词都找出来了,然后就开始练习读了,其实在讨论找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课文已经在开始分析了,戴嵩这位画家到底多有名,不就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来吗?学生能这样读出来,不就已经体会到了吗?我还用得着去讲吗?
后来,我又要同学读课文中描写一群人看戴嵩的画时的句子,如:‚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他们找到了重点字‚太‛‚绝‛‚活‛‚神‛,同学们一个个试着读,看着他们小脑袋是那样摇,读得那么
投入,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我没花多少时间,课文内容就这样从他们的嘴巴里‚读‛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字词句篇,先字词,后句篇,没有掌握好字词,句篇的教学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读‛,课文的分析必须以熟读课文为前提。
(二)完成语文书上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
每篇语文课文都会包含很多的内容,我们有的老师生怕学生不懂,面面俱到,漫天撒网,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兴趣全失。我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编排非常好,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会有要求。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对学生的要求较低,有的课文只要求会朗读就可以了,记得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会读了。‛于是我就叫那个同学读,他比较流利的读完了,听完后我说:‚读得比较流利,可没有感情,还要多读。‛这时这个学生竟然把书拿给我看,对我说:‚老师,你看课文后面只写了朗读课文,没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拿过书一看,还真是这样的,有的课文后面写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有的课文后面就只有朗读课文这个要求。连学生都注意到了问题,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后来我又去看了中高年级的语文书,我发现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其实老师们也看到了,但有时候就是不会按这要求去做,甚至有的老师连课文后面的要求都没有完成,其他的任务倒是完成了一大堆,其实,简单点多好,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与着重点,面面俱到,到最后弄得师生都累。
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为简单教语文作铺垫
(一)语文老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我们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是说老师就可以随随便便教了。其实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自于诵读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老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一个老师怎样恰到好处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不久看了一篇论文,里面谈到一个老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时提的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听到问题后,同学们的思维好像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学生这所有的灵光的出现不就是因为老师引导得法吗?
(二)语文老师要多走入生活,开阔视野
现在的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所以也需要老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需要老师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比如:二年级课文《找春天》,多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对春天美景的感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不出那种语文味的。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放平心态,潜心教学,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语文这门学科其实很有趣,我们的学生其实很有灵气。
第四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听同课异构——《天鹅的故事》有感
上周四,我听了四年级郭老师和余老师关于《天鹅的故事》的同课异构,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各有所长,简简单单地教语文。
两位老师的课,都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落——第5自然段,进行品词、析句、感情朗读。郭老师的课响亮而细腻:她善于抓住能表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的词句,循循善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次齐声朗读,整个过程显得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郭老师还抓住第7自然段——群鹅在老天鹅的带领下,勇敢破冰后发出的叫声,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写话。余老师则由学生观察一幅幅美丽的天鹅,进行说话训练:“看看这一只只天鹅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看看哪些自然段一下子就能让你为之感动?”这样的一个问题切入课文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学习。接下来让学生对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进行旁批、谈体会。还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慢慢地举起,然后自然地落下,一次高过一次,让学生体会老天鹅“腾空而起扑打冰面”所忍受的疼痛,同时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天鹅一次次扑打冰面的声音想象:仿佛看到什么?从而让学生走进老天鹅的心里——愿意为了群鹅而牺牲自己。并且还让学生设生处地想象:假如你就是群鹅中的一只,你看到老天鹅的行为,你将会说什么?怎么做?„„余老师对文章的其他段落和处理也很巧妙:天鹅群的壮举不仅打动了你我,还打动了猎人——斯捷潘老人,将猎枪挂在了墙上。然后余老师问道:你从斯捷潘老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随后,余老师出示了四个答案让学生选择,并告诉学生:这四个答案都是余老师每读一次的感受,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时,也能做到多次阅读,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震撼。整个课堂显得重点突出,轻松而富有深度。
不过,两位老师也有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郭老师的过渡语和引导语丰富、细腻而有诗意,但多次让学生齐读,显得单调、泛味;在总结老天鹅的品质时,未能让学生畅的欲言,感觉是老师直接就给学生总结出来了;在课文结尾处虽然提到“首尾呼应”的写法,但未能将课文前后两段提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对比、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余老师虽然提的问题不多,但能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层层拨笋似的递进。不过,也有不当之处。比如:在让学生将手握成拳头举过头顶,让学生亲自体验老天鹅破冰所承受的巨大疼痛时,有的孩子明显感受到了疼痛,却未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未能起到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作用;在结尾时未能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也是个遗憾。
总之,这两位老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很多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多,今后,我也要像两位老师那样仔细钻研文本,好好处理文本,让自己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让学生简简单单地学语文。
第五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少教多学”要符合教学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则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的要求,显现出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
但是,任何事物不能走向极端,开展“少教多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必须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教”与“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衡量“多”与“少”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首先,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多学”而忽视“教”,“少教”不是不教。任何时候,“教”的指导作用都不能缺失,“教”是导引,是点拨,是手段,学生在教师正确指引下的“学”是目的。没有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会变成无头苍蝇,因此,教师的作用不能缺位,不能以“多学”而取代“少教”甚至“教”。
其次,我们必须弄清“教”与“学”的“多”与“少”应遵循怎样的标准,不能机械地执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思想都必须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教学行为,才能得以检验,才能不断丰富、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的每一种教学思想都必须与学科教学内在规律相结合,与学段教学内容相结合,与本地(本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及思维发展特质相结合,“学”的“多”不只是学习内容数量上的大,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程度的深,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学习方法建构成果的丰厚……而“少教”不等于“不教”,“少”应是“精”,是切中肯綮,不是没有,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是低效。
再次,要真正做到“少教多学”,必须弄清楚我们的教学该教什么。现行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凌空蹈虚。对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科学建构直接影响到语文学科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晰的、科学的、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分解明确、恰当,编排合理的教科书,是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的根本保障,也是做到“少教”、“精教”的基础性前提。
我们还必须弄清学生的“多学”应该包含些什么内容。学生学的不仅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应有着思维品质的提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等。因此,教师的教就应有着对应的考量。只有这样的“教”才能做到“少而精”,才能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教学改革实验必须厘清以上关系,才能稳妥地走下去,实现其应有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人说,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又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
也有人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归咎于: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问题,牵涉到语文的本位认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教学。
一、简简单单预设
预设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由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与浸润,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有人将其称作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
有什么样的预设,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因此,在预设文本时,既要鼓励创造,注重多元,尊重主体,又要强调语文教学的“恒定性”(一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定性要求,二是指读解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观性)。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要学习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做文章。如在解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苏教版第十一册)这首词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
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既要感受到这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又要于这样的意境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为此,我将教学的理念设定为,“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优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简单。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只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有放有收即可。如在教学《小露珠》(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着重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以“小”入手,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亲切),二是拓展文本(紧扣“露”字,在领略自然科学中开阔视野),三是升华文本(贯“珠”通宝,在赏析文本中积淀情感)。
另外,课堂教学的策略是简单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但并非每课时都平均着力,也并非“顾全大局”,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强调写的,则不放过写的契机。
二、实实在在读书
新课标里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读,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不能以烦琐的教学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着力于文本的感悟与思考,使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的乐趣。
首先,读应该有所要求。在准备让学生读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怎样读?不妨问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因为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接触、感受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中的欣赏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其次,读应该讲究方法。特级教师孙建峰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先后采用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1)尝试读,感知文本,(2)思考读,感悟文本,(3)展示读,内化文本,(4)探究读,赏析文本,(5)无声读,超越文本。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还采取了欣赏读、探究读、创造读等有益的读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学生的人性,又凸显出学生的理性,更加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最后,读应该渗透情感。语文有着其独特的“文性”,文本总会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总会承载作者特有的想法、情意,所以在阅读文本时,也应该附以阅读者一定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享受情感的熏陶。
三、快快乐乐写话
“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语)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既是语文各种能力的良好实践,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知多少写多少,有多少写多少。如在教学《灰椋鸟》(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时,课前组织学生收集阅览了大量相关资料,于是有学生在练习本上这样介绍作者:“仙鹤姑娘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飞失的小丹顶鹤,涉水时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3岁。她死于天鹅之爱。”
(2)写在课上,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这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欲望与激情。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要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比如,在教学完《大自然的文字》(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请试着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等。
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为人师
不久前,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简简单单教语文》,那位老师说: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要深奥,教学设计要新颖,让人感到
语文教学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他提倡简单的语文教学,在简单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教师乐在其中,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扎实而快乐的语文教学。看过之后,我深有同感,简单的语文教学是无处不在的,因为语文本身就在生活中。语文教学应当在简单中求扎实,在扎实中抓语言,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提倡肤肤浅浅随随便便地教语文。它需要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准教学的切入口,关注教学目标和流程。
一节语文课能否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能力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对教材钻研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读为主线
简简单单教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做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虽然说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我们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逐渐深入下去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训练、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源于诵读与大量阅读。所以,为人师者的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记得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又是观念问题,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以及怎样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时时处处为学生示范。比如,黑板上的字要成为学生的字帖,要求学生会朗读、背诵的课文,教师要先行做到等等。
另外,教师要广取博收,大量涉猎。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语文教学也需要教师钻研教育学、心理学,需要教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是由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
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会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我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业务上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