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
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关键词:教学模式;PBL;学习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31-01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在电脑室或普通教室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课。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质量。
一、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即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生活上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是,能不能,会不会,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就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这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将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及原则
1、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2、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网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网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
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3、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陆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陆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体会
周 娣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作出相应的改变呢?我对“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一、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
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
另外,在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兄弟学校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同时,兄弟学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也尽量安排课给他们听,课后我们都要进行评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
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办好教育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工作认真、事业心强等优点,但也因教学时间短而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们要求让青年教师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我们还对青年教师实施拜师制,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多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在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时,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我们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建议教育部门多组织一些实质性的教师交流活动,少做一些报告
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
而真正认真认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例析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语文被边缘化”,为此我特意向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原因与其有很大关系,那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总是强调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在讲解古诗文时学生颇感枯燥。
其实,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通过课文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课标》里把“语文能力”变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把课教活呢?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你问我答”“你讲我记”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几年来课堂实际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则是大量地背诵。不少学生产生一种“语文只需死记硬背”的观念。那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下面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
首先,我问什么时候会下雪?那种冷你能感受得到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其他科目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谈对雪的感受。
然后,我再让他们了解艾青笔下的这场雪是什么时候下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可能那个时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用了几张图片,几个数字(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于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阅读这首诗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抓住了“中国农夫”、“中国少妇”、“年老母亲”、“土地的垦殖者”等人物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遭受了怎样的侵略蹂躏,对于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便能够感同身受了。然后作为老师的我不必多发一句议论,他们自己便谈论起这首诗歌是怎样来表现这场“雪”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学,而是教师引着学生走,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不容小觑。
二、跳跃式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厌弃,而跳跃的思维则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觉得非常新鲜,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讲白居易的《轻肥》时,便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其他人都是从开头开起,而我偏偏从后面开始。我一开始便发问:这首诗歌讲了几种现象?学生读了这首诗之后会回答两种。那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那我再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社会还有另一种现象是怎样的呢?这是什么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作者是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来表现对当时宦官专权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老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在这节课当中我只是问了这两次问题,而接下来学生则非常有兴趣地品读诗歌,这比起常规的一字一句的讲解要事半功倍。
又如咏物诗《赏牡丹》,我让他们读了之后,按惯例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作者咏叹对象是“牡丹”。于是我便让学生寻找作者在哪里咏叹牡丹花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是三四句。那再问“前两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它们呢?”这样子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回答写它们是为了烘托牡丹的美丽。大概用了十分钟我便解决了这首诗歌,而且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把它背诵下来。下课后学生还跟我说原来诗歌是这么简单易懂的呀!听了之后我觉得很开心,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但能接受,而且非常欣赏。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刘国正先生的话,“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三、比较阅读式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它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例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我便把它和陆游的《书愤》联系起来,进行比 较阅读。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通过比较,学生便发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居然有着相似的情怀,但又因为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还有,把王维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拿来比较,会发现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还发现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不同„„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而且还能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摈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设计。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益,那就是成功的。
例如平常讲《一个文官之死》这一课时,大都是按照文段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他死亡的原因,可以说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课文看起来是与现实脱节的,而且显得枯燥无味。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与现实联系起来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的挣扎变化。
这一形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相对应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根据自己的揣摩加上一些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尤其表演完了之后,他们意犹未尽,还围绕在“这个文官是自杀还是他杀”展开了激烈讨论。我趁机把它当成一个刑事案件来处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来破案,找出真凶。学生一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个个都想要亲手逮住那个凶徒,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在这个破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能透过表面现象去深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这个本质原因。正因为这样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所以之后的考试作文中多次出现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论据的情况,如果当初循规蹈矩地先疏通字词,然后梳理文段,再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死因,或许就不是这种结果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我们教师忽视了,我们一厢情愿地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慢慢地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消失殆尽了,对语文的兴趣也不复存在。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开放式教学这一途径,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不受制于课堂教学形式,真正追求课堂实效性。这样,语文教学才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展现出语文学科应有的魅力,恢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新课标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除了以上提出的这几种教学方式外,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老师轻松,学生还能学有所成。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想要“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使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淹没在一堆书籍当中。
作者:蔡凌
语文教研组长签名: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课堂模式
秋河小学 余康俊
新课改是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及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一、只有把握新课改的特点,才能使教师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做到得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新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贯穿于学生整个一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的课程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
2、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着眼于“开放、创新”。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提倡“新、活、宽”
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是的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
4、新课程在课程学习方式上运用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当前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得以实现。
二、全面认识课堂,重新变革课堂
1、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实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和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这种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
2、课堂不应该成为训练学生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学校课堂应该变革,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成为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有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任务,应该还孩子被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泯灭的好奇与探究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传统角色,主动地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而同时相应地把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升”起来。其实,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进行探究,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问题,从而使自己也不断进步,使课堂更多地变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性知识的场所。
第五篇:浅谈基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基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帮助我们把控课堂的节奏,较好的完成课堂的任务,让学生的效率达到最大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
灌输
积极性
简约
课堂
好的课堂的结构一直是每个老师需要探讨的问题,一堂课的成败完全在于课堂的结构是否清晰且富有实效,笔者在通过数次的课堂实践以及多次的听课总结了如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的单一,那就是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只要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能突出出来就可以,课堂效率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至于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没有掌握牢靠所带来的“后遗症”,大多数的教者都是通过默写、多订正,多做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海战术)来弥补,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比较多且零散,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从头到尾就是灌输新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忆,不可否认短期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遗忘,笔者认为知识点的记忆固然重要,但是面对零散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记忆,学会总结很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会让学生讨厌某门学科,感觉乏味,长此以往学习效果当然不明显。
二、新型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为主题,教师辅助教学让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所以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蹲守课堂,通过观察、调查、测量、试验、总结得来的,更深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了多次用这种模式所呈现的课堂,学生的活动大大增加,学生始终在课堂上是主体地位,很多的题目都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查阅资料来解决,课堂的效率非常的高,反馈的效果也很好。教者在整个课堂永远是引导者,真正需要讲授的时间仅为课堂的1/3,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但是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课堂的效率固然提高,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如果课堂上能搭配好“优等生和学困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毕竟课堂上的学生的能力是有好有差的,如何平衡,也是选择何种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的“简约课堂”教学模式
简约课堂教学模式源于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许卫兵校长,虽然是小学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里所谓的简约课堂并不是省去了教学环节,而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用较为巧妙的方式将课堂内容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笔者认为一堂课的好与差并不是在于你让学生做了多少道题目,见识了多少题型,也不在于你在课堂上有多么精彩的教学环节,而在于你这节课虽然只讲了一个简单的知识,但是学生却将未知的10道题目完成了且正确率极高,效果就显而易见。笔者通过数次课堂的实践一堂简约的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清晰;(2)设置学案上的问题要浅显易懂;(3)设置的巩固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即难易程度一定要循序渐进;(4)师生的互动非常频繁,老师做好教学引导的工作就好。笔者认为简约的课堂如果设计合理一定会为学生减负增效。
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很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的PPT演示文稿,白板软件教学、互动课堂系统软件,笔者尝试进行上述几种模式的教学,认为各种应用手段都有其优缺点,比如PPT演示文稿的优点是无论是文本、动画、表格、绘图都可以在PPT中运用自如,但是也有其缺点比如学生长时间面对屏幕难免会视觉疲劳。白板软件教学优点是:只要做好TXT文本,课堂内容可以任意拖动,学生和白板之间的互动明显,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平板互动教学的课堂,用平板电脑做上课时某些试题的正确率、错误率的分析汇总,可及时反映课堂上某一题或某几题的数据统计,以便教者能随时掌握教学过程动态,有选择性的选择相对应的题目进行讲解。
五、结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有其优缺点的,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何种的课堂教学模式,都需要课堂的巧妙设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典的有层次的习题来巩固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