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ecgxm小学数学_质疑议案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
阶段性总结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小学——吴艳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
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我们课题组根据当前形势及上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学习、探究、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已开始全面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段期间,课题组在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加校本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进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只务实、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加入了《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这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是尤为重要的。为此,课题组的老师们着重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教育教学的多篇文章:《开放教学》、《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自主学习》、《问题教学》、《对话教学》、《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理论与实践》等。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纪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实验老师们把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位反思型的教师。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课题成立之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定于每周三下午3:0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为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课(8:50—9:30),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再组织评课交流。每次的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在互动研讨中我们将以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实验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在各种观点的高峰中,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 “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二、课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该课题已经研究实施了几年,由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吴艳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会被评为贰等优秀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初步总结《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所给予的肯定。在这段其间
(一)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
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创设悬念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的《谁爬得快》中,一开始,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猜谜语的游戏:
1、猜成语:“事物周而复始,来了一遍又一遍”、“绕一圈又重新开始”。
2、猜哑迷:“老师开电风扇”;“老师在讲台前绕行三圈”。在学生充满悬念“为什么数学科会与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相关联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学生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初步体会“循环”这一概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如教师创设模拟生活中“超市聘请员工”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去找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接着出示超市副经理为了聘请员工,贴出了公告“本超市聘请员工的月薪平均1000元”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想主动去参与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小小图书馆》中,可把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又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中。
4、创设良好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师可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思维也一下被拨动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5、创设充满探究趣味的“游戏”,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我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及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故做神秘的问:
“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进一步明确了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内含。“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探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它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诱发、创设求问题→启发、探究求思路→引导、探索求解决”。
“诱发、创设求问题”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启发、探究求思路”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探索求解决”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
3、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4、引导探索,合作互动;
5、形成共识,主体发展。
三、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们在上数学课时,都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实施中,个别课的设计不能很流畅地与教学模式想融合,把模式照搬地讲授,有时反而会使得学生在感觉 “浅尝则止”理解得不充分,或是已经很明了了却还是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对内容的探究的兴趣。我们逐渐地认识到,“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可以通变的,可灵通地结合教学内容来运用。
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运用”中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的题所替代。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
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研究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质疑”和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 “质疑、探究、实践”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让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得更广泛”、“如何使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如何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进行深入地研究。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二篇:Ejtfrhi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议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 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 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2010——2011)——2011 教师: 教师:刘文德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 人,男 女,人数少,易于管理;学生好动人多,顽皮人多; 智力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 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 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 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 解和体验;注重了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 述“算理”和死套题型进行操练。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 a 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 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 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 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 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 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 24 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 24 时记时 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 a 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 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 观念。
3、统计与概率: 学
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 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 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
(一)”“时间与数学
(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注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6、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7、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有新的教学理念。
9、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四、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课 时 1 小树有多少棵——练习一 5 课时 2 参观科技馆——练习二 5 课时 3 搭一搭——练习三 5 课时 4 有多重——练一练 5 课时 5 国庆放假 6 练习四——搭配中的学问 5 课时 7 购物—乘火车 5 课时 8 0 的乘法——实践活动 5 课时 9 练习五—复习5 课时 10 复习——检测 5 课时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周长——花边有多长 地砖的周长——练习六 分桃了——练习七 送温暖——买新书 练习八——年月日 看日历——(一天的时间)时间与数学
(一)(二)整理与复习
(二)——可能性 总复习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5 课时
2010.9.1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 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 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 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 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张露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机械学习,满足于课本结论。对结论的必然性和来龙去脉却不求甚解,喜欢跟着教师的问题走。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导致了消极学习后果的出现,同时也使得学生好奇、探究、创新的内在动力减退。有鉴于此,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必须提倡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是: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对立→转化→统一中,学生体现以下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巩固→应用或:旧知→新知→巩固→应用。针对这一认识规律,强调应设疑、激疑、质疑、释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会数学。就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创造良好质疑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首先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 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 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出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观念,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热情的语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营造一种良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其次尊重学生思维。尊重给学生带来“心理自由”,能激起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出现的错误,坚持做到耐心听取,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讨论;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有欠缺的问题应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完善。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师不相信学生完全可能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更不相信学生会质疑。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因而讲得又多又碎,练得既繁冗又重复。不给学生思维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不给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实际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抓住思维的深化点,设置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循环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一上课就让学生计算三道计算题,以算得又对又快者取胜。这三道题分别是:(1)300÷15(没有余数),(2)48÷15(可除尽),(3)605÷33(除不尽)。学生在计算前两题时很顺利,当做到第(3)题时有些学生出现了思
维障碍,有的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他们就停止了计算。这道题要不要继续除下去?此时教师给予引导,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质疑胆量和兴趣,却往往提不出质疑或者提出的疑问很散,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贴边。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些普遍的提问技巧,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不但善于质疑,而且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能反映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是比例?和比一样吗?它有哪些部分?比例有什么性质?怎样才能知道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等等。接下去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地开始探索新知。
2.抓住字词质疑。数学概念、性质、结论中的关键字词恰好是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质疑,追根问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抓住旁注质疑。教材以文字叙述、方框示意、符号指向等形式出现很多旁注,包含着算理、思路、说明和规律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旁注质疑。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阅读课本,针对276+95=276+100○□=□中的虚线框图质疑: 现在算式和原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和原来一样吗?要得到原来的结果怎么办?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4.抓住新旧知识点衔接处质疑。教学中要抓住教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质疑。
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质疑;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即无处不可生疑, 无时不可生疑。
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 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四、引导学生共同释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共同释疑,才能发挥质疑的应有作用,才能起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学生提出了疑问,就要得到解决,而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且不可“包办”,应逐步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会用相应的方法去解决。经过引导,学生就能逐步学会释疑。同时在释疑中,不要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释疑,自主求知。我认为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 没有质疑, 就没有探索, 就没有思维, 就没有创新。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斌.敢问能问善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01: 40:41
[2] 黄满雄.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胜利石油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6
(2)63:79
[3] 李其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J].山东教育科研,2002,02:56:57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第五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学校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以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实施”为核心,在《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已取得的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上的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课题的探索与研究,继续以新基础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深入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促教意识,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虽然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做法,所以今年的课题研究也将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二、重点工作:
首先,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扎实课题组教师的内功。
在本学期的研究探索中,和去年一样,加强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理论学习就象是一棵树的树干,所有研究都要以理论为根本,所以在原由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很有必要,而且要结合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探索,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发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所得。要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至少发表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课题论文。
其次,继续坚持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堂的观摩和实践。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教研室的布置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其他年级班级参与并观摩课堂实践,另外如果有可能还将向学校申请课题阶段展示活动,并准备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究课。我们还将课题的研究实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中去,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努力的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探索,并及时写好教育心得。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和课题阶段研究成果的实践操作性,我们还将向校长建议举行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届时会有两名课题组老师上汇报课,为提高全校老师对于《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认识做桥梁。
第三,在研究的着力点上,今年将注重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有效实施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上。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有可能在实践运用上会出现一些不附的现象,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优劣,那么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如何来把握这教学模式,和如何使教学模式“变身”有效地应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年来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今年是以课堂实践为主,着重针对具体内容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安排课堂观摩和阶段成果展示也是为了集思广益,避免我们的课题研究在中途偏向甚至误入歧途。进一步提高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能力。
三、2007年具体安排初定如下:
3月份:召开今年第一次课题组会议,认清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2007课题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并安排一次理论学习。
4月份:安排课题组成员校级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并认真听取其他领 导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局教委和学校对我校课题开展情况的调研 准备。
5月份:加强课题组理论业务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深入自己课堂,并进行优秀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的评选。
6月份: 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撰写课题论文、案例,参加课题征文比赛。做好这一学期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
9月份:集中探讨上上半年课题进展情况,重点对课题研究的困惑与难点分析研讨,了解本学期课题组活动方案安排,明确本学期研究课题方向。
10月份:组织业务学习,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课题组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记录。
11月份:教研组成员完成研究论文 对教研活动的反思,以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及时写心得、随笔等。
12月份:集中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做法、经验,总结得失,提出问题。组长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2007.3--2007.12)
韩家园林业局育真小学课题组
这段期间,课题组在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加校本教研力度,深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进教师教研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只务实、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为今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加入了《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数学课题的实验研究活动中。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的老师着重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教学需要怎样的质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焕发数学课堂魅力》、《让数学情境走向“草根化”》、《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等。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纪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另外,实验老师把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使自己成为一名位反思型的教师。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课题成立之时,我们制定了课题组管理制度,定于每周三下午3:00---4:30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教学研讨活动的时间为星期三早上第一节课(8:50—9:30),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再组织评课交流。每次的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在互动研讨中我们将以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实验老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在各种观点的高峰中,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 “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二、课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该课题已经研究实施了一个年多,由于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课题组成员吴艳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二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专题)评审会被评为贰等优秀科研成果,这也是对初步总结《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所给予的肯定。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创设悬念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的《谁爬得快》中,一开始,教师与学生一起玩了猜谜语的游戏:
1、猜成语:“事物周而复始,来了一遍又一遍”、“绕一圈又重新开始”。
2、猜哑迷:“老师开电风扇”;“老师在讲台前绕行三圈”。在学生充满悬念“为什么数学科会与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相关联时,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学生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初步体会“循环”这一概念,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能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想知道”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疑”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教师创设模拟生活中“超市聘请员工”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去找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接着出示超市副经理为了聘请员工,贴出了公告“本超市聘请员工的月薪平均1000元”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想主动去参与的想法,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小小图书馆》中,可把将教材中枯燥的图书馆藏书的册数统计表改变成动态的活动情境:在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学生拍皮球比赛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的选了几位学生汇报了拍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由此,让学生根据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在解决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又可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摆学具、拨计数器、动手
计算等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在动手中思维,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中。
4、创设良好的“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师可首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课件出示小学生足球比赛情境图)。踢足球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进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球,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立刻高涨了起来,思维也一下被拨动了,在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纷纷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教师又进一步指导了学生分析出应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那就要看哪名队员罚球命中率高,即罚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5、创设充满探究趣味的“游戏”,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后,我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男同学请先闭上眼睛,女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记住它的面积(有几个小方格)。接着,女同学闭上眼睛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刚才那个长方形反过来,用较大的方格来画),记住它的面积有及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学各自汇报观察的结果,得出女同学看到的18个方格的长方形比男同学看到的6个方格的长方形大。这时候,故做神秘的问:“女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真的比男同学看到的大吗?”再出示真相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原来是一样大的,也由此深刻体会到必须用统一的单位来计算图形的面积。而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点燃了,那种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迫切需要去探究新的知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
教师们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
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进一步明确了 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的内含。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探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它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诱发、创设求问题→启发、探究求思路→引导、探索求解决”。
“诱发、创设求问题”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启发、探究求思路”即:根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主要指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探索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探索求解决”即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包含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
3、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4、引导探索,合作互动;
5、形成共识,主体发展。
三、研究后的思考:
目前,我们在上数学课时,都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题实施中,个别课的设计不能很流畅地与教学模式想融合,把模式照搬地讲授,有时反而会使得学生在感觉 “浅尝则止”理解得不充分,或是已经很明了了却还是要继续学习,失去了对内容的探究的兴趣。我们逐渐地认识到,“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可以通变的,可灵通地结合教学内容来运用。
2、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运用”中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的题所替代。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研究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的课题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质疑”和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 “质疑、探究、实践”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让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得更广泛”、“如何使小学数学“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
式让学生喜欢”、“如何 “质疑、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进行深入地研究。(执笔人: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