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kerigw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议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江夏区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分化,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只有掌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中学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各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在每个学段上相对立领域的知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应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熟悉掌握“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下面几个衔接点,对于搞好衔接工作具
有很大的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第二学段也引入了负数的意义),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2、数与式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例如,用-а表示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结论;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除法法则。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同时,前面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加强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现稳过渡。
3、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
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均已渗透一些初步知识,到第三个学段又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同时也注意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采用螺旋上升的安排方式,第一学段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二学段要求“进一步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个学段要求“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根据这个特点,本章教材特别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等,使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
二、教师对教材使用和处理能力的衔接
从教材上来看,初中数学是建立在小学已学知识基础上,是小学知识的开拓和扩展,但是初中教学已失去小学那种数的直观性、可朔性,已初步进入抽象化、逻辑化、条理化的层次,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推理归纳都比小学有了较高的要求,初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的教
学内容,对学生的学情作正确的判断,同时七年级数学教师应该了解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深钻七、八、九年级数学教材,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究近几年来武汉市中考课改试题数学卷和全国卷各省市课改实验区的试卷,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这一点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显得犹为重要,“问渠哪有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只有多钻研,才能站在一个较高角度上把握好教材,才能丰富教材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有一个生动的、有魄力的数学课堂。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的把握,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能规范、准确地解一般方程,应解方程之前应专门训练学生合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合并,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且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再从概念教学看,小学对概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七年级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
不通的。又如,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又如对|а|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а-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受到茫然。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的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成功感,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最佳方案,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3、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天平,讲“一次函数”时可用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以及一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和增减性点的坐标问题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四、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的衔接
小学阶段科目小,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老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做好如下几点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生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七年级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本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用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5、准确的运算习惯,运用合理步骤,寻找简化和途径,有条理的检验,提高运算的成功率。
6、养成规范严谨地表示习惯,善于用数学语言,合理运用符号和图象,书写详略得当,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五、在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衔接
小学在解题方法上基本上是通过机械、重复地练习,使学生强化记忆,模仿练习,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简单,所以对于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要求不要,一般的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从分数来看还是很优秀的。一
到初中来后,很多学生就因为数学难度的加大和技巧性的增强而望却止步,无法应对和适应,纷纷成为差生和困难生。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到在解题和技巧方面的衔接问题。
1、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在教学中应注意所学知识在整个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所学知识重点、难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2、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讲解,在解习题和例题的时候,要注重讲解题的思路,为什么这样想?是从题设已知条件着手分析,还是从结论着手去探索,本题难在什么地方,所用知识点有哪些,本题的突破点在什么地方,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解答本题?千万不可就题讲题,一讲了之,照本宣科。
3、要注重归纳和总结解题技巧,初中数学在小学基础上有较大的飞跃,很多题目都有一定的技巧,在教学中有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如定值问题,如何针对题目特点转换,寻找和总结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感。
4、要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找出知识点间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和相似,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常见的图形怎么将他们复杂化,复杂化的图形如何将他们分解出基本的简单的图形来。
六、基本养成教育发展目标的衔接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习惯,这些习惯对一个学生未来的做人处事有着长远影响。如,态度、毅力、心理发展的承受力,学科素质的潜在力和健康的心理因素等,对学生能否持续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一个人若从小养成一个好的品质,一个良好的习惯,他们将会终生受益,一个人若从小沾染一点恶习,一种不良品行,它将会毁人一生。只有好的习惯,只有健康的身心发展,才能更好的专心学习。好的习惯,好的品质靠人和环境去培养,去引导,去
陶冶,靠自身主观意识去发展、去健全,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可忽视每个学生的基本养成教育,应确定他们发展的目标,对未来有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升入中学的过程中,小学的送,中学的接,对学生本身就是个衔接,小学的送,肩负着介绍的职责,中学的接,承担着了解和持续发展的重任。因而小学在升学中要向接受单位介绍所送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道德品行和心理发展情况,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品行或心理发展可能受阻的学生,应该重点详细介绍,以便中学在了解的基础上能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内心沟通,达成家庭、个人、学校三者的相互配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学生抛弃不良的心理障碍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早步入初中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每个将要步入初中或刚入学不久的初中学生他们人人都有一个好的愿望、好的志向。想好好学习,想进入一个优秀的,具有凝聚力的集体,有良好的作风陪伴着自己健康发展。中小学衔接工作的中心任务,正是抓住这个时机,中、小学合作、与家长合作、学生配合,收到扶正、去邪、抵制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良习气的滋生和蔓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效果。
总之,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初中数学老师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一腔热爱教育的热情,一种钻研求实的精神,一种脚踏实地干劲,一份辛勤耕耘的劳动,就会有我区数学教学的一片明媚的春天。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杏陈中学何亚东
一、课题的确立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
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
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在埕英小学、前何小学六年级各取一个班分别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实验班,进行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七级的循环教学,以便展开衔接教学纵向联系序列研究,又能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花三年完成第一轮实验,形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分四方面进行:针对我校生源区中小学现状,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对中小学衔接数学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科学评估,并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为初中教育摸清起点情况,为以后的初中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并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与程序
1、第一年(2005.9~2006.2)确定课题负责人员,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等。
2、第二年(2006.2~2007.2)建立实验课题组,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中期评估。
3、第三年(2007.2~2007.7)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修改有关措施,开展深入研究。
4、第四年(2007.9~2008.7)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参与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
1、何亚东、彭国亮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2、何顺武、杨龙光负责教学方法的衔接。
3、何荫华、何玉芬负责思维能力培养的衔接。
4、林细茂、何鸿元负责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衔接。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建议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教研室提倡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思路进行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可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5.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6.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环节的构建都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时要做到:每一环节针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简洁,教学状态自然,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规范,要及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理习惯。
3.课堂实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运用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直观的图像、实物、语言、情境、阅读、思考、质疑、研讨、提示、操作、实践、练习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交替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实行科学分组,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要让多数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6.恰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7.重视反馈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要把教学中的“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师生都要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1.作业设计要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要合理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以求作业的实效性。
2.课堂作业每周1—2次,每次作业量不得低于一页作业纸的三分之一,每学期作业总次数不少于30次。
3.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4.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要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5.对学有余力、有数学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质量检测与评价
各单位要扎实做好单元检测工作,充分发挥检测的反馈矫正作用,及时发现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努力实现学校间、班级间的共同提高,避免薄弱学校、薄弱班级情况的出现,促进各学校、各班级间的均衡发展。1.教学质量检测命题要进一步科学、规范。检测命题要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试题内容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认真学好课程标准,用好教材。小学数学考试的时间低年级一般为40分钟,中高年级为60分钟,评价一般采取成绩+等级+评语的方法。2.建立学校的单元检测试题资源库,不断提高试题质量。试题既要考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要有一部分体现思维含量,考察孩子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将所学知识能够形成体系的题目。命题难度大体应按7:2:1的比例设计,即基础知识占70%,综合能力知识占20%,能力拓展类的题目占10%,这类题目也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知识范围。
3.做好检测的组织工作,增强检测的有效性。检测结果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4.要备好试卷讲评课,增强讲评效果。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宗旨,以培养师生教与学的情趣、品质、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和完善人格为根本目标,教学研究的方式有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专题研究、课题实验、观摩课研讨、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经验交流等。
1.进一步加强市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促进城区和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各学校要组织骨干力量,建设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单元检测试题及微课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学科课程资源库,力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凸显学校水平。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潍坊教科院倡导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相关实施策略,改进教学目标的叙写,改进评价机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2.各学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年级段选取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进行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提升、经验积累等,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价值追求的理想课堂。
3.加强单元合作备课研究。各年级学科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对单元教学内容教法设计、学习模块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的实施等诸多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确立本单元教学的基本策略。4.加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办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5.各学校要积极探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注重算理教学,优化算法,进行数学学习专题的训练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各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如猜想、联想、推理验证、提出问题与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等是重要的创新能力。从低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规划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反思的习惯等,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7.各单位要积极组织课堂教学联校研讨活动,推介区域学校及教师的研究成果,推进区域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可以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采取联校研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骨干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促进各学校课堂观察的深入研究,引领区域构建深层次的数学课堂。
第四篇:连城县初中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连城县初中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努力探索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进一步促进我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严格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如何听课、记笔记,认真整洁地书写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合理的知识建构方式。把握学科本质,明确具体要求,关注技能、认知和情感,体现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选择与目的要求相适应。
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它们的含义,并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
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学要求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4.重视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措施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
以学定教。学生思维活跃,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调控,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与沟通得当。
在教学中,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节教学的节奏与步调,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创设学习情境,引导体验探究,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对于模型、演示或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合适与必须。
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行为变化,灵活应变。
5.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在“做数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活动经验出发,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反思、创新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中
学生机械记忆与单纯模仿的被动局面。
6.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7.合理组织练习。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和学中的遗漏或不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述和大运动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要注意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
三、有效课堂教学框架 1.新授课教学框架
基本框架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
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2.复习课教学框架
基本框架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
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
3.讲评课教学框架
基本框架是:概述测试成绩→自我分析反思→小组合作总结→重点问题讲解→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学生自己查自纠,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初步解决问题。重点问题讲解应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等形式进行练习。反思总结提升要注意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强调注意问题。
第五篇:江夏模拟区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指导意见
江夏区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指导意见
我区小学生在步入初中前,就已经学了几年英语,并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诸多原因,小学英语教学的状况还不尽人意。中学英语老师常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常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一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迫在眉睫。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已成为了搞好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英语课程认识上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本是主课,可在我区很多学校常被看作副课,周课时开设不足,还常被语数占用;学生对英语会读能说足矣,对英语的检测只是考察,绝大部分学校、学生、家长对英语学习都不够重视。七年级开始,学生、教师、家长都知道了英语的重要性,均对英语给予了不同的重视与希望。
二、中小学课程目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差异。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听、说、读、写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 1
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
段和形式。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少,重兴趣培养,要求在玩中学,以听、说、读的训
练为主,写的训练很少。学生对字母、单词拼读还很模糊,对单词、句
子会读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不会读也不会写;不能正确理解语法。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多,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为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
能听会说、能读会写。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课堂,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游戏、唱歌、模仿等直观法组织教
学活动,适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较高。在初中,英语教师多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
多,除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再也不好玩了,而是一种学习负担。这一差异常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学生水平的差异。
七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与班级,在小学阶段接受过不同英语教
师的教学,英语水平当然也就不一样。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也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标高。
解决衔接问题的建议:
一、上好初中英语的第一节课 —— 指导学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第一节英语课意义重大。它是学生认识老
师、老师熟悉学生的重要一环。第一节英语课让学生接触新教材是其次,关键是让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听课、预习、复习及
记背词、句、文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指导,并在随后的常规教
学中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并逐步做
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给每位孩子打气,帮他们树立信心,让第一节课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开端。
二、用好预备单元 —— 巩固字母与音标。
教师要重视预备单元的教学,用时应该跟新授单元差不多。它不是单纯的字母教学的重复。教师要把语音教学与字母复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加强字母与音标的联系。教师可以把字母按语音分类,教授音标,讲解发音要领,让学生模仿练习,纠正其不正确的发音。利用学生在小学学到的一些词汇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总结单词拼写与其音标之间的联系,逐步掌握一些读音规则,做到见形知音,听音知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信心,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重负。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挖空心思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注意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或小组竞赛等活动,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激发兴趣,提高效果。如:在复习字母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缩略词DVD,KFC,km,kg,CCTV,BBC等;复习数词时,可用本班学生的编号、电话号码、QQ号、车牌号等;学习或复习句型时,尽量用来自于日常生活或本班教室鲜活的例子,而不要用学生不熟悉的例句。
四、把握好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平稳过渡与增强自信。
初中英语相对于小学而言,容量大增。基于我区小学英语较弱的现状,七
年级英语教学的起点不能盲目拔高,应该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着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节奏也要适度:容量太大学生难以掌握,节奏太快学生没时间思考和运用所学,而容量太小节奏偏慢又影响教学进度及学习任务。教师最好采用“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教学策略。本学期期中前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初中英语教学,期中考试后再按正常速度和容量进行教学。
五、加强句型操练,减少语法讲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法教学一直都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不讲语法,而到了中学,语法越来越多,教师不讲学生不明;但教得不当,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致使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单纯的语法讲解一定是乏味而又
低效的。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每个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此课时的导入的有效与趣味性。多读、多练这节课的句型,用心设计情景变化着练习这些句型,以使学生对句型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小学也已学了一些句子。在学生操练熟悉同一类句型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句型自己来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语法规则,教师再作适当的特例补充,使语法学习成为学生的个人习得。这既强化了学生对语法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还减少了语法教学的枯燥性,是一举多得之举。
六、用教材而不惟教材——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是满足教师教学的最佳语料库。但教材的设计也有瑕疵,有不符合我区学生实际的地方。教师不能惟教材是从,局限于教材。各初中英语备课组要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积极商讨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并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现行教材的编排进行增、删、改、换,活化教材。通过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用心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不同教法,英语课堂一定会变成一个大磁场,吸引着学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此,高效的课堂教学便变得水到渠成了。
各位初中英语教师,站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讲台上,我们永远面临着中小学英教学衔接的问题,它是由中小学学生特点、中小学课标不同、中小学教学差异等决定的,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一样。希望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处理好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常做常思,常思常改,使学生能很快很好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从而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