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有自身独特性。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信息,加大学生参与意识,努力开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新局面,最终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施。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效果,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一、“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需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状况,使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最终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课程有强烈的时效性,需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站在爱国的立场关注当前各种热点问题,要使大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明确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如下:
(一)“形势与政策”的实施情况
各高校都能按时开设并完成计划学时。通过教学,大学生能认清新国内外形势与变化,拓宽视野,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部署,有利于结合自身实际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认识,能结合自己的理想和国家需要规划人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二)“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几所高校中调查发现,“形势与政策”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信息化社会冲击下的选择性辨别困难。
网络及多种信息的影响使学生个体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特点,学生思想差异大,缺乏主动性。一方面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另一方面辨别力有待提升,对政治问题缺乏敏感度。高校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思维敏捷、责任感多等,但是随意性大、思想不稳定,有时懒惰散漫、好高骛远,有时缺乏自信、消极悲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意识不足,多样化的信息冲击也带来了分析和辨别力困难。
2.教学内容时效性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因为时效性较强,需要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掌握当前时政要闻及未来走向,需要教师有结合学生实际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就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要求看,信息更新快,如何在有效的授课时间里,讲授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传递更多正能量,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个别教师把“形势与政策”内容变成枯燥的理论解读和政策宣讲、缺少趣味性,无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缺乏师生互动和思想交流。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多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好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节约和整合资源,传递有效信息。缺点是忽视了与学生互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沟通及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引导影响了听课效果。
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 “形势与政策”的创新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一)团队合作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团队模式集体备课、评课、竞争上岗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可以采用讲座、研讨会、外出学习等形式,让教师得到交流,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围绕核心价值观,突出重点进行实践。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核心价值观中24个字的要求,多研究国内外动态及国家最新的形势,把握时效性,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选取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丰富的案例,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动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良好局面。
(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多样化。比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等方法,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在分组讨论和研究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把中央精神渗透到每堂课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道德教育等,让学生认清形势,为构建未来人生航向打好基础。
(四)利用网络,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要结合新媒体及网络增加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除了课上的讲授、讨论和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课下也要多沟通和交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师生共同探讨理想、人生,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初探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亦为教授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非政治专业的兼职教师提供参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探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亦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非政治专业的兼职教师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提供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形式与政策课暂不使用教材。在每学期初,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拟定8个教学专题,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课程,规定本科学习期间,形势与政策课为2个学分,专科学习期间为1个学分,总学时32个,而且分散在大学本科教育4个学年8个学期中。由此造成了教师的频繁更换,队伍流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同时,授课教师来源比较松散,组成人员有专职教师、外聘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及非相关专业的教师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教师教学水平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质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使教师更好更快地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笔者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性和实践教学情况设计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
1.时事评述
形势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展趋势,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决策的客观效果,只有了解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调整决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要体现形势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形势观,在讲授专题之前,教师应对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进行20~30分钟的评述,这既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又突出该课时效性强的特点,同时也使学生开阔视野。
在选择新闻时可参照以下四个标准。首先,要注意时效性。新闻选取以两周内时事为宜,与形势与政策课两周一堂的课程安排同步。其次,要注意真实性。选取切实发生的时事进行讲述,而不是含有将要、有望等推测之意的新闻。再次,要注意重要性,选择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或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的新闻。最后,要按类别分轻重,以政治、财经、社会类为主,娱乐、体育类新闻酌情考虑。
评述新闻时应紧紧围绕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客观正确地传递信息,点出事件的意义,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联系学校、学生情况指出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及启示。避免纯粹的重复新闻或随意发挥造成的新闻评述意义丧失,从而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2.专题讲解
一是专题概述。讲授专题之前,应对整个专题的教学进行概述,即对课程进行简短的说课。讲明本专题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各分支结构间的联系,分析、处理专题相关内容时所要用的方法,并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点明学习本专题的意义。专题概述可以使教师胸有成竹,通过对专题的概述在脑中预演课堂教学流程,统筹授课方法,明确知识重点。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专题概述亦具有预习效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直观全面的了解,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明白要学习什么,而做好听课的心理准备。教师在联系实际点明学生学习专题的意义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从而自发地认真听讲,做好听课的思想准备。
二是专题讲授。课程讲授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讲课效果和教师有很大关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语言诙谐、充满感情的教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欢迎。如果一位严肃的教师在任教时间短、跨专业教学的情况下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可在授课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准确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提高他们的形势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使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此可知,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判断形势,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认同我党所推行的方针政策。所以,授课内容准确无误是课程质量的根本保障。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严格符合事实标准的信息和我党正确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学生。
逻辑性。形势与政策课信息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因素、边缘学科互相影响,是最需要逻辑清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组织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用语言来完成。逻辑性强的内容和语言可以弥补政治理论的薄弱,避免教学主旨的弱化,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又可以潜在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从备课时起,教师就要注意逻辑问题,先行对专题进行思考,构思内容结构,确定重难点,然后构建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再根据结构有针对性地整合相关资料,而后根据资料用富含逻辑的语言进行授课。
善于总结。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清知识条理,记忆知识要点,使因跑神或暂时离席而未跟上课的学生理解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从容进入下一部分的听讲。同时,总结还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进度,以便整体把握授课时间。所以,教师在讲完一章节或一部分后,应进行简短的总结。在整个专题讲完后,总结并画龙点睛地点出内容的意义,实际联系理论,将所学内容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指导思想相结合,与爱国爱校教育相融会,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行业教育相贯通,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此种教学手段将事态发展的状况或专家学者的意见如实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正确认识,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大课教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同时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教师得到短时间的休整,保证90分钟的声音质量。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交流、沟通,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注入新鲜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思考更为成熟,形成自己的观点。
3.成绩考评
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意识和行动。笔者不建议频繁布置课后作业。相关的练习和考查可融于课堂的互动环节。对于期末成绩考评,众多学者集思广益,提出了社会调查报告、开卷考试、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等多种形式。综合对比各考核类型的优劣和实施可能性,就目前形势政策的教育情况来看,笔者倾向于小论文写作,因为小论文写作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日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练习的机会,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沉着应对。所以,该课程的成绩考评在目前阶段可参照课堂参与度与小论文写作来进行。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课论文实践教学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从实践教学的设计原则、基本形式、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优化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本文结合我校的情况,就实践教学的设计原则、基本形式、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清国内外形势,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效果。结合近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进行
优化:
1.紧扣时代脉搏。“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应与当前时代特征以及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理性思考,深刻领会时代精神。2011年可以利用庆祝建党90周年、全面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以及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契机,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实行分类指导。“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内容。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主要结合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高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基本世情、国情、省情教育,主要结合第二课堂教育、专业素质拓展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增强奉献和服务社会的自觉性。不同学科专业还可以结合专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活动。
3.强调知行统一。“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觉认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防止出现为实践而实践的倾向,那就失去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
4.发挥地域优势。“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不但要贴近世情、贴近国情、贴近社情,还要结合地域特色,贴近省情、贴近校情,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空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例如,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五缘相亲的独特优势,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近年福建省教育厅实施“选派高校学生赴台”计划等项目,也为学生深刻感受认识两岸关系有序、稳定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人文氛围。
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优化的基本形式 结合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情况,我们探索采用了“1+3”优化组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本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即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为主,由“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学生可在教师设计的选题大框架下自行选择
方向,10人左右组合成一组,撰写实践方案,由任课教师审定后自行实施。任课教师在实践前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培训,具体讲解实践的方法、资料的收集和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做到胸中有数,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每年寒暑假福建农林大学都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专业优势,在基层开展了“星兴海西”计划、“海西新农人”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服务海西。由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准备比较充分,这种形式取得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3”即“三个结合”,即校内第二课堂、志愿活动、专业实训三种形式相结合。在制订方案时把以上三种形式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但必须按照“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任务合理选择安排。
1.校内第二课堂。校内第二课堂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由宣传部、学工部组织实施。宣传部负责制定每学期校内第二课堂的主题,设计若干实践教学的题目;学工部结合学生的特点,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近年我们组织开展“牵手两岸情”冬令营活动,为两岸高校学子提供了“零距离”的交流;而“励志人生、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爱国爱校传统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全力迎评创建夺优喜迎北京奥运盛会”等系列主题教育,就是紧密联
系当前形势,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志愿活动。志愿活动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由团委、学工部组织实施。团委、学工部负责指导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志愿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参加志愿活动,有效拓展实践教学空间。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容易使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增强社会归属感。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载体之一,通过组织应急服务队,在抗震救灾、抗冻救灾、博爱进万家、初级救护技能普及等志愿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3.专业实训。专业实训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由学工部、教务部门组织实施。各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实习环节,“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可以与之结合起来实施。我们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深入乡镇农村、基层企业参加专业实训,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深刻领会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与保障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年年不
同,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取决于是否具备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健全的保障机制。
1.多维的评价体系。“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同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测验和考试,考评不仅重视主体解决教学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才能检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实践教学朝良性方向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首先是评价原则。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即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又要注重综合性评价,即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又要注重多样性评价,即在考核评价实践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个体评价、团队评价以及校外评价等。
其次是评价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评价采取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总体负责、实施部门具体评价的模式。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学生分数的统计录入等;实施部门负责每个学生的具体评分,并将评分结果报送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最后是评价方法。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贯穿四年的特殊性,可以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一般以组为单位进行,因此,教师主要对组进行
评分,而不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评分;同一组学生的分数由本组学生自主评议,但其组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该组的得分。
2.有效的保障机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首先,确立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管,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有利于统筹兼顾“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协调推动作用。
其次,确立了党委学工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运作机制。党委宣传部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学工部为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检查、指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团委积极配合、协助开展实践教学,教务处负责审批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并审核经费的使用等。
再次,构建了实践教学的“三维”平台。如在学校的层面上建立的校级实践教学平台、各学院与专业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平台。
最后,探索“横向团队”与“纵向团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横向团队”以同一专题的教师为一个团队,采取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上课的质量;
“纵向团队”以同一教学班教师为一个团队,共同研究完成同一学院学生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衔接、质量控制方面能起到好的作用。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自从担任形势与政治课任课教师以来,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工作,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得到了新的提高。并且更新了教学观念,加深了对于教师工作内涵的理解,圆满的完成了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工作方面有了更大的收获。我现将自己在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对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论及教师的教育素养时,他说,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可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也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经常性、一贯性、必须性的工作,如果脱离或松懈,就会使我们的思想引导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生分离或留下隐患。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加正确的思想政治影响,成为我们专职工作部门的工作补充,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和深入。那么要使这项工作既全面、经常性开展,又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同时又使学生乐于接受,就有赖于我们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其作用更显著,意义也更深远。教师影响既生动又直接,成效更显著。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要胜过一百篇理论说教。利用教师自身示范对学生施以正面引导和潜在影响是学生比较直接、生动地接受正确思想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
1.明确教学目的,多与学生交流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校细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我自身的经历,谈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艺术地运用好自身综合素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点滴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有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了让课堂气氛活动起来,我们教师可以调动自身所有素养和灵活驾驭课堂节奏来实现,但要活而有度。为此,教师在平常的交流中就要明确告诉学生,上课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它不等同于课外的生活。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提问一要注意“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热情。
2.教学内容紧扣时事,与国家政策方针一致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即时了解和正确对待过内外重大时事,是大学生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时代脉搏,高扬时代主旋律,尽可能选取典型的热点时事作为教学案例和素材,巧妙地选用热点时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抽象、深奥的哲学道理变得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任务、发展要求及成就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关注和分析时事,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领悟力,树立大局意识,客观分析、科学对待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找准发展的目标,加强品德修养与和谐人格的塑造,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3.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人格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虽然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身教重于言教”,再强大的知识力量还需要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要。
三.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实践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理论课程,社会实践也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既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又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对大学生加深党的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党的领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关键环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指导作用和引导作用。
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中,尽我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工作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报告
大学生假期旅游调查报告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而他们的学习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大学范围内。据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假期选择旅游,因为,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假期旅游不仅可以舒缓大学学习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闻,提高人生阅历,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学习。就旅游业而言,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消费对象,而当代大学生对假期旅游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随机收集了一些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想法,虽然参与调查的人不多,但也能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假期旅游状况,总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又95%的大学生选择假期会进行一次旅游,而又5%左右的大学生则会选择更多。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物质审美的追求更上一层楼,思想则显得更为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假期空闲时间的分配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95%的大学生都会进行一次假期旅游,以达到舒缓学生压力,开阔视野等目的,而有5%左右的大学生,可能时间较为充裕,再加上经济条件的支持,假期旅游的次数会达到2次或以上。换个角度想,假期旅游能够达到大学生的预期目标,而大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一大客源体,选择假期旅游也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不同的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看法也不同,而他们选择旅游的范围也不同。据统计,约60%的大学生选择在本省内进行假期旅游,而有40%的大学生选择在省外或国外进行假期旅游。当然,这其中也是有多种因素的。比如,选择在本省进行假期旅游的大学生由于时间不是很充裕,经济费用等问题,或者本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需进行出省旅游。而选择外省的大学生则因为许多名胜古迹,艳丽风光慕名而来。无论选择省内,还是省外进行假期旅游,都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本地或其他地区的文化底蕴,与不同地域人进行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增长见闻,更加充分的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或水平也得到提高,所以人们对旅游享受的倾向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粗略估计有70%的大学生倾向于享受自然风光;有15%的大学生选择历史人文;剩余的15%关注亲朋聚会。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生活环境不断下降,反而一些贴近大自然的东西更值得人们享受,通过旅游的方式去接近自然风光,情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为了使自己过得更好,人们关注生存条件的比例较其他更大,然而却忽视了历史及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享受历史文化旅游,能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明,也可以感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总是匆忙的把时间利用于工作、学习,导致人际交往迅速下降,假期通过与亲朋聚会,不但可以达到旅游的目的,还可以增进与亲朋的关系。
人们对旅游的目的有了设想之后,选择与谁去旅游也是迥然不同的,随即对20名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约有65%的同学愿与朋友一起旅游,有30%的同学选择与家人同游,而有5%的同学则希望与恋人同游。通过数据分析与现实情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大学生总是处于校园中所以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在旅游中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与朋友搞好关系,为自己的将来铺上一条平坦的大道;在漫长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与家人的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大学生往往希望借旅游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对异性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他们总是希望与恋人一起有个浪漫的约会,往往总是会采取旅游这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和虔诚的朝圣者、江南古典的小镇、丽江的古城、西安的兵马俑、贵州的黄国柱瀑布、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是大多数人都向往的,有自然风光的享受,也有历史人文的探索,当然这些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有可能的。
通过对另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70%的大学生选择旅游费用在2000元以下,30%的选择2000——6000元。可知:大学生虽然比较注重精神享受,也很热爱旅游,但是作为经济尚未完全独立的群体,旅游费用还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平时比较忙,并且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是否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否有充裕的经济支持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选择的时候能够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理智的选择,这是每个人做出旅游决定的先决条件。另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多数大学生现在还依赖于父母,不愿意过度消费没必要的花销,足可见其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珍惜。当然,在大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经济独立了,旅游便是一个普遍的事情。
荷花会再次绽放,星辰依旧追寻美丽的轨迹,花谢花开,聚散离别,这一切的起伏变化皆是有因果的,那么大学生热爱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有40%的大学生选择了旅游可以增长见识,50%的选择了借此可以缓解压力、滋养身心,还有10%的人是为了维护亲友关系。整体来说,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会增长你的见识、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深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川:由于当今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旅游会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滋养身心,而且还能维护亲友之间的关系。也许,正是基于这些目的,大学生对旅游的看法才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美食、优购、亲友陪伴的温暖,假期旅行可缓压、交友、长智、广识,诸如此类,大学生假期旅行可谓益处良多,那么大学生对于假期的态度又如何?
事实上,大学生假期旅游作为一种拥有一种良多益处的活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均对此呈现出赞成态度,并对假期旅游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就我们所做出的又一项调查而言,大学生对假期旅游的赞成程度高达100%,可以看出,现今大学生们对于假期旅游的热情很高,只苦于时间、经济等原因而将很多计划缩减、放弃,但在心理,思想上,“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是向往旅游的。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这一时代的先锋群体自然受其影响产生意识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与旅游这一主题中,便是旅游意识的提升。具体而言,变表现为次拥有假期旅游愿望的人数的壮大。
在此改变发生的同时,大学生对于假期旅游的目标期望有何特点?对于此项内容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旅游目的的选择各有侧重,分散于旅游本身、旅游交友、物质享受等等,其中,分别35%的受调查者侧重于旅游本身与旅游交友。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旅游目的的侧重点事实上是一种拓展。应当感到欣慰,大学生群体对于旅游的认识亦有所发展,旅游目的亦日趋多样化,但大学生们并未全部着重于旅游所得的精神享受,而是仍受一定的社会、生活实际的影响。
有人曾说出如此的论断:旅行的最大好处,不是能见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机遇下,突然重新认识自己,其实,旅行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无论怎样的旅游目的均没有高低之分,正误之别,但对旅游目的的设想确实体现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精神诉求,也变相体现出了时代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个人的旅游行为也对此有所体现。
有人说人生活就像一路的旅途。人在途中,路在脚下。又或许这条路的尽头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一路走过的岁月却不是简单的就能阐述的。所以你必须用自己的笔来记寻这段旅途。回归时间长河,再回首也许并不是那么的苦涩。
那么,旅途如此精彩,就更的打上背包来一场未知的旅行。但在真实的旅途就你会如何来记录这旅途呢?根据我组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在一次假期旅行中有30%的人喜欢用录影的方式来记录旅途,有35%的人喜欢以图片的方式保存过程,有20%的人希望用文字去体验,感悟旅途,也有15%的人想用音乐的方式来丰富和书写心灵的旅途。
可以看出一场旅途已经不再是一段简单的路途,首先在这场旅途中的人都在运用各种方式来记录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平稳高速发展的证明;再则,与其说是对美好事物的保存和记录,更可以说是生命的感悟,希望心灵中的单纯,希冀与生活
完美的融合。再或许这是场旅途,又或许是找寻自我的过程。这场旅途情深意重。
人生如旅途,生命如歌。可再美的旅途总有一处是破败的景象,再动听的歌也会有一丝的瑕疵。如果问“你对一些大学生在假期旅游中所做的不文明行为的作法”这一问题会如何答复。根据我组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人选择会言语相劝,有20%的会寻找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是富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诚然,每个人真真切切的独立而无法复制的存在,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麦子都生长在同一片天地,日光都洒在每一个人的旅途中,擦肩而过间便是月辉。所以这就是叫作祖国的一个归属感。这场旅途人何其多,你不会孤独。所以,走上去扶正错误的目标,因为你的背后还偶遇许多人,或许你会是一个时代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