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区别
渭干乡中学评定优秀论文活动的作品
数学教研组
迪力甫祖尔·吐尔逊
母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区别
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听到、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然习得、发展起来的,双语能力即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根据需要能进行适时、恰当的切换。
母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区别
一、母语教育是本
母语教育是本的意思是,母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母语教育是双语(汉语)教学的思维、文化和情感基础。母语教育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开始的,是自然习得的,其水平又通过学校教育而得到提高。随着母语的获得和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随之发展,一种文化、情感也随之形成。对于一个维吾尔族儿童,在语言思维上,“apa”、“nahxa”就是他今后学习“妈妈”和“歌曲”的基础;在文化上,他开始接触并深入心灵的都是古尔邦节,抓饭有了这样牢固的母语文化基础,对以后出现的“古尔邦节”、“抓饭”,就只是产生了解和尝试的心理;第二,母语教育是双语(汉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儿童在母语教育中获得了母语学习的能力,如32个字母、字母相连、造句,朗读等。有了维吾尔语的字母相连能力,就很容易掌握汉语拼音和拼读、造句方法;有了母语朗读基础,在读汉语文章时,就会有切换、断句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母语诗词的韵律基础,就能较快认识和区别汉语诗歌韵律的特点。总之,有了母语的基础,才能将维吾尔语与汉语的相同语言现象实现快速正迁移,才能将主要精力和时间较多地投入到那些不同点上,取得快速、高效的汉语学习效果。
第三,母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首先,母语教育,如前所述,是双语教育的思维、文化和情感等的基础。其次,母语教育是语言切换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母语基础,切换才能自如、恰当、达意。这一点对于老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教学中,他必须把握和决定什么内容须用母语,什么内容用汉语讲,讲到什么程度等。
二、双语教育是路
双语教育是路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能自如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学科双语人才。要培养出这样的双语人才,双语教育是必由之路。
在我国这样一个单语国家,要使大面积的维吾尔族学习者从小学就开始用普通话和维吾尔语学习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只有实施双语教育,才能将单一的母语学科教学扩展为以母语和汉语为教学语言的学科教学,才能将汉语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汉语课堂延长到学科课堂,学生学习和操练汉语的时间和机会就能成倍增加;只有实施双语教育,学生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学科汉语,才不至于在成为学科专业人才之后再从头学起,我国人才培养时间才能大大缩短;只有从基础阶段就实施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双语小学生、双语中学生、双语大学生,最后为社会输送各类学科的双语人才;只有实施双语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科型人才因汉语水平不高而难以进入中国前列名校。只有从现在就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才能尽快填补我国双语人才培养的空白。汉语是我国
渭干乡中学评定优秀论文活动的作品
数学教研组
迪力甫祖尔·吐尔逊
国语,维汉双语教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双语人才的必由之路。
母语教育、汉语教学和双语教育,如前所述,是互相关联、层层递进、各尽其能、缺一不可的。在我国,母语教育永远是本,只有搞好母语教育,才谈得上汉语教学和双语教育;在搞好母语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汉语教学,因为它不仅支撑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国家各省一起发展事业,而且还是双语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搞好母语教育、加强汉语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实践双语教育,使它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急需的各种专业、各个领域的双语人才的重任。
第二篇: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
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
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
用人的感觉来“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些人的感觉是实际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言语)”的动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动物。除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因无语言(言语)才无精神。以人的视觉为例,假如没有语言(言语),外在的物体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线、条块的堆积,就像照在镜中一样,是“物”与“镜”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语言(言语)”,外在的那个物体才在人的眼中、大脑中成为一个概念。才是“物”与“人”的关系。简单的视觉是这样,稍复杂的感觉、情绪、情感就更是这样了。--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优柔寡断”、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银河系”与“宇宙”、什么是“花溅泪、鸟惊心”、什么是“感时忧国”、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安详从容”、什么是“韬光养晦”、乃至什
么是“酸甜苦辣疼痒麻赤橙黄绿长宽厚薄轻重”等等。这诸种感觉、知识,其实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言语),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觉”感受到所有这些!动物就不能!或者,这样说更明白,是“语言(言语)”,才使人具有了“精神”。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这是母语教
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换言之,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这样说,实际上二者就是一个过程。前者是一种“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种“公民能力”训练。百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明显是不够深刻的。当然,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提高;内里,却是
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所以,如果,语文教育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即语文学习者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言语)“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的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费”。一句话,语文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化教育”的这个“内里”的机制,那么,作为“公民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简言之,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说语文教育(母语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这决不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思想”多是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个性化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想”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无一定“思想”不妨碍人成为人。“精神”则是“思想”的必要性。“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有了一定语言(言语)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言语)(尽管很简单),是语言(言语)构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言语)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言语)”,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
(言语)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这只是一个“课程的定性”。决不是在语文课中放弃“语言(言语)”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更紧地握住这个“抓手”,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有人会说,若这样说来,数、理、化、史、地等诸多课程,都可以说是“精神”培植课。不对。对人的精神说来,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而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
上进行。即,数理化等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并且它们基本是理智型的。如数学课从逻辑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课和化学课分别从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的属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课是从空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历史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而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语言(言语)”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与“奠基”明显不同,“辅助性”与“根本性”不同。请千万注意,我只是从“精神”一个方面来说各课的对“精神”的作用,绝对无贬抑其他课的意思。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
原载《语文学习》2000年6期
第三篇:双语教育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14日电(记
者杜静、刘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新疆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妇女就业人员现已占到全区总就业人员的42.8%。
13日下午,新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王建玲说,制定和实施新两纲是履行联合国
千年发展目标,提升妇女事业发展水平和解决妇女儿童面临问题的必由之路。
据自治区妇联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1年)》实施十年以来,新疆妇女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新疆城镇从业人员387.13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65.73万人,占42.8%。
与此同时,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程度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10年底,新疆厅级、县处级、科级女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10.65%、17.26%和25.7%,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26个、3.29个和5.04个百分点。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也逐年提高。2010年,新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女生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从52.72%增长到54.18%,上升1.46个百分点,女生比重高出男生8.36个百分点。女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例由49.08%增长到54%,上升4.92个百分点,在校女研究生比重高出男生8个百分点。
此外,新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新疆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教育的在校生共计119.87万人(包括学前和中小学),占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在校生的48%,新疆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王建玲说,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新疆各地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还不均衡,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妇女参政议政的质量还不高,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发展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男女不平等就业、歧视妇女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第四篇:我与双语教育
我与双语教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物理组阿力木.吐尔孙,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双语教育的一些看法。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新疆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即从小学到大学主要用民族语言授课,这虽然为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导致了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跨越语言障碍而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也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提出的实现“民汉兼(jian)通”的目标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目前新疆的中小学很重视“双语”教学的实行。
一、我对双语教学政策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汉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我对双语教学意义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无论在文化教育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得到了史无前有的发展,但是跟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问题在于新疆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没有能够走出疆门,更没有走出国门,造成新疆的文化落后局面;新疆的民族特色代表性的产业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产业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跟不上节奏;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过于简单、单纯,容易被邪恶势力所用,从而危害社会稳定。这些主要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民在全球信息化的地球村里,没有具备良好的与全球进行信息沟通的语言能力,没有能够及时看清是非。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语言的作用十分重要。语言不通,就不能交流。为了加强学习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也要学习汉语,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语,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普遍化,推进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三、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ídài(1)亟待改进教师培训方法和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几年以来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师培训,但有相当部分教师参训后效果不明显,培训院校把重点放在MHK强化训练上,而没有注重口语、教材把握方面的训练,培训回来以后在实际双语课堂教学中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面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力练习,以至于学生离开书本就不能灵活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学生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维吾尔语思维和维吾尔语交流行为的引导。无论在校外,还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民族学生均用维吾尔语交流,维吾尔语为主要思维语言。他们习惯将汉语译成维吾尔语,借助维吾尔语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以汉语形式报告给教师。
(3)学生没有语言环境,造成学习困难。学校学生因为居所等原因没有语言环境,离开课堂以后,在家得不到帮助,在社会中没有实践机会,所学知识不能巩固,学生积极性不高,这也成了当前“双语”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
(4)学语言的目的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汉语语言掌握得很好但是利用实践中查阅有关资料时不积极,自觉性较弱。
(5)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差,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汉语基础较好,但是多用于日常交流等与学习无关的方面,没有把这些长处利用在学习汉语教材、汉语辅助工具上。4.对双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1)提前给学生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汉文阅读材料,使学生课前熟悉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高度浓缩,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适当采用民族语言解释也是必要的。
(3)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高频理科专业词汇和简单语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4)常常鼓励学生课堂或课后提问,注重启发式教学,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总之,双语教育是实现沟通的桥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沟通与信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当然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座的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成人高考与网络教育区别
成人高考与网络教育二者的区别有一下几点:
1、考试时间、难度不同
成人高考每年一考,考试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二周的周六和周日,考试难度低于高考,成人高考被称为严进宽出;而网络教育一年两考,分为春秋两季,一般每年3月份为春季入学,报名截止至2月底,10月为秋季入学,报名截止至8月底,报名成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院校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考试难度不是很大。
2、学习方式不同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业余和函授学习方式,根据业余时间由高校老师安排学习时间;而网络教育是通过网络在线授课,学员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线下浏览课程,通过BBS进行提问、沟通,可参加学习中心集中组织定时收看,自方点播课程学习,或采用课程光盘在家自主学习。对一些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不稳定的学员有极大好处。不少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两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对于那些工作忙的人来说,本来在星期
六、星期天、想好好休息还要上课!烦啊!那么函授就不适合你了。网络教育就是什么时间上课都行的教育方式,不用出门在家就能上课。
3、学习年限不同
成人高考利用业余学习3年,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任务,达到毕业要求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文凭,符合国家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班学员可授予学士学位;网络教育一般实行弹性制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年限,一般在2-5年,按照常规,学生一般在2.5年就完成毕业了,同样,完成毕业者可获得相应的有效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
4、证书含金量对比
成人高考、网络教育都是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书,经电子注册后,受国家承认、社会认可,毕业证书获得者同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具有相同待遇,都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符合条件者还可申请学士学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