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信息化在当下各小学中的覆盖率已相对较高,多媒体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的辅助设备,但如何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成为了我们不断深思的话题,本文就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品德与社会;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多是依靠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客体,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无法真正让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品质,从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极大的活化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为更为具体直观的内容,让小学生体会到思品课的教学魅力,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优势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化,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有着较为表而的肤浅与感性认识,并没有达到理性的认知层而。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标却帮助小学生建立一个较为理性和全面的道德认知能力。这样,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就产生了。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巧妙地处理这一对矛盾,把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个时候的多媒体技术将成为小学思品课教师的得力助手,它能够让小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展开愉快的讨论,教师可以寻找机会来引导学生。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活化教材,增强小学生的直观表象记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上有许多精彩的图片展示,但它却是静止的,不足以承载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如果把图片内容激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播放出来,把深刻的道德认识渗透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内容里,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课本上还有许多高度概括的抽象文字表述,这些经典的道德观点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无疑还比较陌生、干巴,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的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增强感性认识,转换成理性思考,掌握这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传达的道德和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小心别伤着》课例,通过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常见的小的安全事故和危险游戏制作成视频、动画,再现学习生活中不经意的“安全隐患”,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反思、总结自己行为,让学生意识到危险游戏带来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危险防范的安全意识。最后,播放欣赏安全儿歌,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活动内容。这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互动的有效性教学课堂,把教材里枯燥的安全防护说教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出来,让学生多感官立体式感受安全教育,引发内心的反思冲击,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教材中的道德观点,深化教育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生活
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有些内容教学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用学生所熟知事例,以旧有的知识为基础,借助记忆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展示形象的捷径,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关键。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一课时,观看完录像后,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朋友不应该只是看短处,应发现朋友的长处,多夸夸朋友,和睦相处等。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点击多媒体夸朋友的情境使学生再现生活,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使学生明白怎样与朋友快乐相处。
三、图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生活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在理解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多媒体进入品德课堂,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故事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为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教材大都是以“理”为核心,通过课文范例,对学生进行启知,激情励志和导行,同时许多课,特别是高年级,理论观念抽象性较强,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归纳、概括道德概念,理解例文所表达的观点是一大难事,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在学生对事物的分、理解和智力的培养都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如引路人中“自人叔叔为我指引人生的道路”这一难点,采用录音故事,出示雨中盖阴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暴风雨中自人叔叔盖阴井的动人场面,并通过“我”从绕道走到和自人叔叔一起盖的变化原因的讨论,较好地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真正核心价值,合理运用多媒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中,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增添助力,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 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它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也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且提供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复杂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的教学相对小学生比较枯燥、乏味、难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引入,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福音,同时也为开放形态下的教学理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重视,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及其技术手段的普及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环境,新的手段和新的理念。但是,广大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在应该多媒体的应用技术上还不尽到位,对多媒体的认识理解、开发应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得犹为重要。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经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使得课堂与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往往有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产生了以下的运用误区:
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出现多媒体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很多课件做得过多过滥,杂而不精,或者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创设的情景对教学却并无多大帮助,而是远离了生活,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弄巧成拙:把原本应该学生练习的时间给霸占了,把原本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给占了,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这样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无疑,多媒体运用在生活情景的创设再现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的运用多媒体,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数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引起探索数学世界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情境,在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
比如教学《认识千克吨》一新授课,在让学生理解“一吨有多重”时,如果让学生直接感受是不现实的,这时可先让学生观看学生倒水进一个容积为1000升的容器片段。再现真实的情景,出现学生的采访对话:这一升的容器需要用50桶水才能倒满,一桶水拎着已经很累人了,如果50桶一起拎的话,是没人有可以办到的。这样让教学现场的学生看到数个同学忙来忙去的情景,配上背景音乐,老师叙述:同学们,在经过10位同学的的不懈努力下,这一1000升的水的重量恰好就是一吨。看同学累的满头大汗的样子,要把20千克一桶的水,倒满50桶才能将这个容器倒满,你们说这一吨水重不重?
此情此景,激发了学生的临场感,加上教师的解说,使学生联想到刚刚体验一桶水的重量,进而联想到一吨有多重。这样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代入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以上课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运用多媒体手段鲜明得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坐在家中学习:热闹的场景、动人的解说、还有动画演示,将本来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仅仅只运用了一个简短的视频,却再现了一段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乐中学,赏中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真实的意景,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兴趣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为学生所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状态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状态自然也不相同。
传统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所接触到信息总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条件下,信息交互更为频繁,教学环境更为复杂,学生在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下,其思维与能力都必将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成长。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复杂,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
教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饱满的信心,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繁为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这样一来,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问题,就显得简单、有趣多了。
当然,在运用的同时,教师必须清楚多媒体运用的目的:不在于简化数学,而是为了让便于学生的理解,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造成这样的误区:要么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要么代替了学生思维过程,以下是一则误区案例分析: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新授课时,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把生日会分饼干的情景以动画、PPT与录音带入数学课堂。先是利用幻灯图片的形式,屏幕显示桌子上放着一个圆形蛋糕,2个小学生围在桌子旁,一位阿姨提出问题:怎样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平均切分蛋糕,认识到平均切分后,每一份蛋糕的大小一样。然后阿姨把一份递给了小红,等小红吃完了,阿姨又提出问题:小红吃了这个蛋糕的多少?让学生在分蛋糕的情境中认识到小红吃了半个蛋糕,就在此时,阿姨告诉学生,小红吃了半个蛋糕,用数字表示为,读作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占了其中的一份。就这样,最后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将平均的分的图片重现。
这样,尽管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问题,但是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只被一张张PPT牵着鼻子走,如走马观花般过了教学环节,其间,学生的思维是“死”的,只是一味的被灌输,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其实,课堂上的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计算机是无法与之代替的。讲台前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的大门。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用学生的发展、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呢?
1.根据不同年段的教材重难点,设计不同的多媒体
中高年级的教材往往较为复杂抽象,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简化教学以更为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便成为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关键与难点。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时》,正确的运用教学媒体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的生气十足。
以下是一个运用PPT动画实现的开放导入教学片段:
师:出示第一个图片:圆圈。提问:大家猜一猜,下一个图案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是圆圈!是方块!
(教师一边出示图形,一边让学生猜测下一个图形)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这些图形里有些是圆圈,有些是方块,猜一猜,下一个出现图形将会是? 生:方块 师:再下个? 生:圆圈!
(在投影出一部分图形之后,教师适时追问)
师:现在你能确定下个图形是什么形状了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定是圆圈。因为前面是按照2个圆圈2个方块这样的规律出现的,所以这次一定是圆圈。
师小结:刚刚大家在猜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子猜对,而这次同学们为什么都猜是圆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出现是有规律的。
师:看来这些圈出现的次序是有一定的规律,按照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能马上说出下个图形是哪一个。在生活中,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象这样有规律的图形和物体还有很多。
尽管本片段中,多媒体的运用只是简单的PPT,但是结合了教师的提问设计,使得这个教学设计甚为有意义,学生通过观察逐个出现的图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猜想,最终经历探索,找到了规律。只是简单的一个媒体运用,就可以达到这么好效果,说明多媒体运用并不在于运用的复杂、花哨就是好事,它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更高的教学效率而存在的。
2.把握学生特点与心理,运用不同的媒体手段 学生在小学的各个阶段,对于多媒体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一课时,迎合中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天性,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录音,一方面以趣味生动的创设故事情景,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首先创设一个到两兄弟分吃一块饼后争论谁吃的多的一段故事录音:“一天,妈妈为两兄弟买了一个圆圆的大月饼,可是家里却有两兄弟。这时,胖弟弟对瘦哥哥说道,做弟弟的,应该多吃一点。瘦哥哥反驳道,我比你瘦,应该多吃一点。兄弟俩闹了起来,你能为他们公平的解决这个难题么?”
小小的一段录音,却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他们“听故事”的兴趣,通过讲述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短时记忆从材料中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立刻把学生带入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环境,这一过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勾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数学教学变的简单、有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数学动态化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处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呢?
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多媒体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它的地位是“辅助”功能。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不仅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还要考虑为教师,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设计,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教学的本质,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学科功能,达到育人目的。我们必须找好定位:多媒体是为各个学科教育教学服务的。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放、互动教学,实现学科之间整合?以下是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的优势。
1.动态呈现,创设情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信息基本上都是以“黑板+粉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试问,这种“黑加白”的课堂,能创设出多丰富的情景?能激发起多少学生的兴趣,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显然,在多媒体支持下的条件与传统教学条件相比,优势是明显的。复习、激趣部分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数,老师把这些数据汇总到了一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数据(投影展示),这些数,你会读么? 生:会读。
(先显示左边的数字,让学生读出。)
师:这些数我们都认识,你有什么想为大家介绍的?
生:包含了 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把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观察右边的数字)
师:哦,右边的这些数很大,我们一时无法读写。怎么办? 生:需要新的计数单位了。
师:那么,请你们猜想一下,比个,十,百,千,万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呢? 生:有十万,百万,还有亿。
师:看来,同学还了解的真多。那么十万,百万,千万究竟有多大呢?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课件展示一千个小方块组成一个大正方体,每次出现10个一排大正方体表示为一万)如果一万一万的数下去,一万,二万,三万„„多少个万是十万呢? 生:十个一万就是十万。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十万很大。„„
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把课外学生自己搜集的数据加以呈现,从而有机的创设出了情景问题:如何认识这些数的读写?学生由生活情景入手,考虑到这些大数目的搜集环境与背景,从而加深了大数目的认识与理解。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处于丰富的生活情景下,学习兴趣会特别浓厚,但由于知识经验上的差异,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情节,因为有着教师的口述引导,问题的提出总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与较强的指向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大问题的创设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手段,直接接触教学信息,避免了教师的口述,避免了许多小问题的产生,这样,学生按照媒体提高的教学材料,利用媒体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更为开放的。”
2.人机互动,创设思考性、游戏性的舞台
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有些公开课,为了突显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不惜制作“假网页”、“假课件”,让学生“可见既可得”,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互动环节也丝毫不差。却不知,这样的教学是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只是图有其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技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使各种教学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需要适时、适用和适度。
网络搜索,深化活动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很多大数,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的大数,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找一找这些数?
生:想。
师:好谁先来说说,你想搜索关于哪些方面的数? 生:人口,面积。
师:下面,就请大家通过互联网搜索关键词,找一找这些在生活中的大数目。师:请同学们仔细听清楚要求:
1,通过交流互动平台,复制你需要搜索的关键词.2,使用百度搜索平台,将你搜集的结果上传到论坛上。注意叙述完整。听清楚要求了么?
(学生开始搜集信息,到论坛上传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这么多数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数据。师;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这些数据,你都会读会写这些数么?说说 你可以怎么样写?
生1:我是根据数位顺序表来写的,比万的大的就是十万,所以他比万要多一个零。有5个零。师:同意么?
生2:万级,个级的写法。
以解决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大数的认识为契机,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他们对万以内的数感发掘出来,从来进一步学习十万,百万,千万。通过PPT中一千个小正方体的认识,进而认识一万,知道10个一万就是十万。在知道十万,百万,千万的数位顺序后,学生还不满足。这时,教学进程被学生驱动,让他们提出百度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比如:我国人口,面积,速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接触,了解大数。加深对大数的体验认识。在谈完对搜集到的大数的理解后,教师就着眼于教学目标,以教学的高效为原则,通过网络这一便捷的环境,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整合不是为了上网络课而上的,所有的网络环境与便捷条件应该都是为了体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没有运用到很华丽的课件,只是最大程度的运用PPT课件,调动学生的发现规律,然后以网络为媒介,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把握课堂的高效,体现网络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中的优势。
3.反馈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呈现学生各个层次的回应并有效反馈,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是必然的。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开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互动,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能以各种新颖独特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至此,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如在《认识整万数》这一内容的新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练习题放在交互式的论坛,分为不同难度的A、B、C三类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相应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练习方式,激发出学生挑战自我,力压同窗的勇气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生生互动。同时教师也通过论坛平台,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对整堂课学习的反馈情况,为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方向。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现状分析
确实,多媒体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了,可是,其应用现状是怎样的?这里以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对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目的单过于单
一调查材料中表明,有55%的教师认为,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减少教师的板书,为了取代挂图的使用。还有30%的教师认为使用PPT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看到布置的作业题。
2.内容不适宜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0%的学生觉得有些课程并一定都需要用到多媒体,或者某些课程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应用多媒体。而一些教师的“死搬硬套”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曲解。
3.方式方法不当,效果不佳
由于受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存在明显的优劣。在调查中,有近20%的学生表示对多媒体课件没有兴趣,也有近15%的学生觉得整堂课都在看一些视频、图片,对教师讲授没有过多的关注。
(二)主要原因
1.尽管随着社会对教师重视不断提高,教育装备的普及,许多中小学都开始大量的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室。可是,由于学校条件与外部环境,多媒体硬件的规模小,更新慢,维护频繁,直接导致了多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在笔者的调查报告中,就有7%的多媒体使用存在硬件问题。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小学教师定期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往往由于周期过长,培训量不足而致使教师对多媒体应用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都处在很低的层次。
2.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理念上存在理解误区。有些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就应是人与人的交流,借助于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实力与水平的体现。另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更好在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偷懒”,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片面的理解为把书本知识的投影、放大。更有一些教师或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专业技术上不思进取,不肯学习使用多媒体。在调查中,有近25%的教师认为,不通过多媒体教学,也是可以照样达成教学目标,多媒体的出现只会“多此一举”,这种技术的运用是“可有可无”的。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应用多媒体,可是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近人意,大有“偃旗息鼓”之势。
如上所述,尽管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客观条件不足的因素,但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误区与主观无视的态度是导致了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如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让这项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广大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姿态引进多媒体到课堂教学中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是以简简单单的呈现书本知识为目的,而是为更好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实现更高的育人价值为目标。那么如何正确的运用多媒体,使之真正“走”进课堂教学?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例为研究基础,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巧作以下阐述。
三、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渲染气氛,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技巧与表情,试图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艺术中去创设、领悟情景,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情景、相一致的声乐,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巧妙运用声乐、动画渲染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形象、具体。
(二)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单位,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形成互动的关键“钥匙”就是教师对学生回应反馈做出的判断、处理。在传统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持一只粉笔与一本书,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由于班级规模太大,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学生学习的情况。每个老师要把50%左右的时间花在板书与练习评价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抓紧时间“教”,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而运用多媒体则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的问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信息大规模反馈的教学活动,只要一个简单方便的教学平台和一定数量上的教学资源,学生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自己创造表现机会,教师也通过媒体平台获得及时反馈,方便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的调整教学。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教师只要在课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一种适用的课件,搭建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一般使用最多的是PPT页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将需要进行交互反馈的问题或练习等,制作成相对独立的操作单元和评价系统,或者寻找相关的视频媒体;最后链接到课件平台上,就形成了集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难易适度的,同时又能展示一种新颖课堂环境,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渲染气氛,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技巧与表情,试图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艺术中去创设、领悟情景,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情景、相一致的声乐,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巧妙运用声乐、动画渲染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形象、具体。
(二)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单位,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形成互动的关键“钥匙”就是教师对学生回应反馈做出的判断、处理。在传统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持一只粉笔与一本书,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由于班级规模太大,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学生学习的情况。每个老师要把50%左右的时间花在板书与练习评价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抓紧时间“教”,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而运用多媒体则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的问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信息大规模反馈的教学活动,只要一个简单方便的教学平台和一定数量上的教学资源,学生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自己创造表现机会,教师也通过媒体平台获得及时反馈,方便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的调整教学。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教师只要在课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一种适用的课件,搭建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一般使用最多的是PPT页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将需要进行交互反馈的问题或练习等,制作成相对独立的操作单元和评价系统,或者寻找相关的视频媒体;最后链接到课件平台上,就形成了集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难易适度的,同时又能展示一种新颖课堂环境,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总之,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它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动态化、趣味化的理想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们乐学,爱学,主动学。当然,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重在教师对此的有效运用。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教师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能根据教学目标,正确、有效运用多媒体完善教学设计、设计巧妙的问题和问题导入,以及构建精辟的例题讲解、典型的习题反馈互动平台。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 燕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大脑皮层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多种激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达到开发智力,能力培养,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1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Warm-up是英语课堂常用的环节,在英语教学前针对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渗透,对教学的深入开展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在这一环节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How are you》一文中,有How are you ? Fine,thank you!I’m not bad!’m not so good!等新句子。在教授这些新句子之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意识的渗透了这些内容。让学生观看我自己录制的DV,我通过向客人打招呼后,要问候别人,英语中问候别人人要用How are you ?并要求学生试着用这个句子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学生很自然地了解并运用了这个句子。这样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创设情境,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交际中,让学生体验了本课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效果非常好。
2多媒体展现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3岁的女儿特别喜欢看Teddy洪恩英语,它以动漫的形式创设交际场景,使语言学习情景化、真实化。而现在的学生也喜欢看电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直
21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观的交际情景,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完全可以突破这一点,使所有交际情景在课堂直观化,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能吸引他们进入角色和参与交际的兴趣。这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例如,在讲到有关水果时,我制作过这样的课件:布置水果园,包含appple,pear.,banana等词汇及图片,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把单词和图片连接起来,然后通过给水果园装扮颜色,帮助水果园选择最合理的颜色,学生通过自己理解、小组合作充分练习“What colour is it?It’s…”等句型,进行操练。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同时,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还能把抽象的语言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更适合抽象思维还不是很成熟的小学生。
3多媒体再现情境,提高口语能力
“说”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常用的、最直接的交际方式,是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基础的小学英语其口语在此尤显重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多媒体设计,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小学英语《happy New Year》,课前,我播放了这节课所学有关的歌曲《happy New Year》来渲染气氛,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以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用微机播放剪辑好的对话,进行播放回顾和润色,在此期间,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是为了用,在课结束之前,我又将卡通人物和食物用投影放映并展示给大家进行现场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练习材料,让情景的设置配合情景活动,为学生提供想像空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将所学知识变为己用,讲出来,让他们有开口的欲望,并真正说出口,进行语言交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形成流畅的语流和悦耳的语感。
二、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有再多的优点,也都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212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1.多媒体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形式为内容服务,手段为优化效果服务。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它只对我们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的最优化;英语教学中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等于你的教学就是先进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代化,要求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在参与、发现、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多媒体只是学生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一个认知工具,教师若能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条件,那么就充分体现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2、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简洁、易操作,突出直观性、趣味性。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听说为主,读写跟上,通过听、说、唱、玩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大胆开口,培养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把文字与声音、画面分离,缺乏语言情景,小学生活泼好动,直观感受能力强,因此适当运用课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过多的使用课件,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效果。因此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突出课件的直观性、趣味性。准确切入切出,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准确性、连贯性和发散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要注意界面简洁,画面色彩轻松、明了,不要过多的使用FLASH动画作为修饰,使用图标按纽少而精。
3、运用多媒体要充分钻研教材,体现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件前,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特别要着重分析一堂课的重难点,对于什么该强化细化,什么地方不可渲染过度都需心里有数。课件内容应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要制作一个适合的多媒体课件费设计者和制作者大量的精力,对于一些教学内容用常规手段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没有必要非要将其制成课件。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及无限的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同时,多媒体技术也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己的现代媒体教育技术,积极主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开创英语的新天地。
获江苏省和谐教育 二等奖
213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精彩源于生活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 燕
摘 要:
小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和生活化的课外作业等环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轻松而愉悦地在生活情景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从而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在于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初步的语感和听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灵活运用,造成了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因而教学成效低,遗忘率高,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英语教学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因而,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努力探索并实践这一理论。
一、学习环境生活化,拓展英语教学空间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分成三种:学校、家庭和社会。1.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校园语言环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程资源。要重视校园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建设,营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英语的良好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学校尽量做到双语化。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
214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语印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 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 , “Please walk carefully”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
(2)班级布置英语化。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墙壁上可以贴许多动物、水果的图片,每一张图片下都有一个英语单词或英语句子,单词句子和图片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五彩缤纷、富有个性化的图案和英语书写会增强吸引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的舞台。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儿歌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
2.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让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会“说”英语,时刻成为英语学习的内容,制作英语小标签,比如bed,clock,table,chair,flower,radio,light,vase,plate,cup...贴在具体的物品上,并可摘一些英语的名句,悬挂在家中。让家充满浓浓的英语气息。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在家中做一些DIY。如学习了家庭成员可以制作一张全家福并注明nameagejobhobby...。因此,许多与家庭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教学的扩展内容。
3.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英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是学习英语的大课堂,教英语不能脱离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英语学习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英语也渐渐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英语店名:KFC JOJO Macdonald's Dicos 等,超市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公共设施英语:toli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这些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少儿英语电视节目也日渐丰富,如Teddy洪恩英语使学生学到了更多,开阔视眼。还有许多的英语动画片VCD, 我
215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们要让学生学习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看动画片是一个良方。孩子天生就喜欢动画片。即使英语动画片里大部分语言是他们听不懂的,他们还是抗拒不了鲜艳的色彩、可爱的人物和神奇的故事情节。无形之中,英语又溜进了他们的耳朵,溜进了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学英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Halloween这一课时,教师可在万圣节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准备好面具、南瓜、蜡烛等,并渗透有关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教学生学唱有关歌曲,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例如,在教5B Unit 6 At a PE lesson这一课时,我先运用Body language, 让学生学会left, right,然后边播放“Rabbit Disco”音乐,边问学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学生自然会答“Yes”或“No”。这时教学句子“Follow me”,并让学生跟着老师跳“Rabbit Disco”,虽然我的舞姿并不优美,动作也不是很到位,但孩子们还是跳得津津有味,要求掌握的句子已脱口而出。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模仿这一特点进行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3.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所以,我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
216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mile、cry、happy、sad、sun、moon、run、jump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在教单词big、small、long、short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来谈谈“What is long”,“What is short”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Teacher做老师拿粉笔的动作,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 “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再如学习本套教材4BUnit 4第一课时“Do you like peaches / oranges / „?”等句型时,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水果头饰,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果园图,让学生分别扮演李老师和果农。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扮演角色,争着表演这一短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5.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配套的英语光盘,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将会对英语越来越有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英语作业生活化,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1.听一听、说一说
217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句子、短文并能够根据指令做事情等。因此,培养听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经常收看电视英语教学、VCD盘中的英语节目来锻炼听力,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全神贯注,把握主要内容,并能进行简单地复述,这样能逐渐达到听说练习的目的。小学生都乐于自我表现且表现欲强,在生活中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尽量用英语与他人交流,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多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如:每天坚持与家人互致问候语;在班里制定英语交流制度,组织学生用英语相互问候;课前几分钟 free talk;课前唱英文歌曲,开展班级英文歌曲比赛,评选出“小歌星”;或举行英语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学生们兴趣高涨。2.读一读、写一写
生活中除了可以朗读教材上的内容,还可以读一些课外报纸杂志,收集英文报纸中的故事、消息、广告,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了拓展教学内容,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在学习了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subject /sport /animal? 等话题后,我布置了让学生课后当小记者采访的活动,使其能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英语的魅力,最后还要做一回“小记者汇报” 3.猜一猜,比一比
学生有兴趣的东西,才能学好。而小学生比较喜欢猜谜语。可以每人创作一本英语谜语集。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谜语,小谚语来一个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谜语:
(1).What goes on four legs in the morning,on two at noon,and on three in the evening?什么走路开始用四条腿,后来用两条腿,最后用三条腿?(people)(2).What has hands but no feet,a face but no eyes,tells but not talk?(clock)(3).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blackboard)谚语:
218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
诚然,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只有将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网络转载
徐波
219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浅谈“快、狠、准”女篮训练目标的建设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陆政国 黄美静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使我校篮球队的竞技水平始终保持在市级一流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多年的探索中结合“课改”精神,就如何巩固和发展我校女子篮球队的建设,处理和解决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女子篮球运动训练水平,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快狠准 训练目标
1训练成果
1.1“快、狠、准”的训练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小个子打大个子”基础上的.近几年来,我校篮球队在市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首要的就是解决好了“小个子打大个子”的问题。近几年我校篮球队与一些市强队相比,主要差距是运动员的高度、训练作风、战斗意志和技术、战术。“以矮制高、以快制高”的打法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实现,要尽快改变球队的作风、意志和技术、战术,我们必需要立足于“小个子打大个子”的理论,充分发挥小个子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运用 “快、狠、准”的女篮训练目标来改变现状。经过一年多的目标训练,不仅增强了运动员的战斗意志,“以矮制高、以快制高”同样取得初步的成效;同时在苏州市少体校、常熟市运动学校女子篮球队教练薛老师、许月芳等几位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快、狠、准”的女篮训练目标。1.2“快、狠、准”三者的关系
1.2.1实践证明,“准确”是篮球运动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篮球比赛往往因传球、接球的准确性差造成很多失误或因投篮不“准确”带来比赛的失败。篮球比赛本身是攻守双方一切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对抗的焦点,是围绕能否解决干扰对方行动的准确性并争取自已尽量多地把球投进篮圈的运动。由此可见“准确”是非常重要的。1.2.2“快速”是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符合新规则的要求;“凶狠”是作风顽强、意志坚定,敢打敢拼。篮球比赛中既要有“快”,又要有“狠”;快与狠为“准确”创造条件,保证了“准确”的发挥。快与狠是手段,“准确”是目的,是
220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三者的核心。
1.3“快速、凶狠、准确”在小学女子篮队训练中的运用
多年来,我校在建立女子篮球队的过程中,很难找到高个子队员。因此,在市的比赛中也常常面临“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局面。以往不敢闯新路,一度也曾提出过“以高制高、以快制高”的打法,脱离了学校的实际,结果使球队技术粗糙简单,战术死板、成绩一般。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在训练、比赛中注意贯彻了“快速、凶狠、准确”这一指导思想,发现这是一个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好办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校女子篮球队蝉联了2005、2006、2007年常熟市比赛的“三连冠”;代表常熟市参加苏州市比赛连续三次夺得亚军。我校先后向苏州市业余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苗子。这是贯彻“快速、凶狠、准确”指导思想的结果。2训练措施和方法
“快速、凶狠、准确”的指导思想是在训练中形成的,在比赛中得到体现。为了确保球队形成“快、狠、准”的风格,采取了下列具体做法:
2.1制定好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从组织和思想、技术和战术、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等基本环节上认真、严格地进行训练。2.2抓好梯队,注意衔接
我校始终遵循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把培养起点的对象定位在三、四年级,以保证“苗子”的不流失,确保一、二、三线队员的衔接(即:
三、四年级为三线队员,五年级为二线队员,六年级为一线队员)。以保证 “快、狠、准”风格及早形成和不断提升。2.3科学合理选材
2.3.1一线队员的挑选是从二线队员中挑选;二线队员的挑选是从三线队员中挑选。确保梯队的科学合理性。2.3.2选材的条件:
(1)思想品德好:意志顽强、敢于吃苦。(2)文化成绩优良,学习认真。
(3)身体条件好:身材高,发育匀称,下肢长,眼睛、手脚大。(4)体能条件优良:速度快,爆发力好,反应敏捷、灵活。
22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5)父母身材高大,父母支持子女打球。2.4加强训练工作
2.4.1对三线队员训练,除抓启蒙、兴趣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加强“快、狠、准”的培养。注意“质”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2.4.2对一、二线队员,除加强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提倡“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外主抓“快、狠、准”思想的灌输。训练时力求“对抗中求狠,变化中求快,快中求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在这个前提下着重“五抓”、“三突出”的训练。五抓:
(1)抓基础:抓好身体素质(速度、弹跳、力量和反应能力)与技术基础(基本技术、紧迫防守、抢断等攻击性防守)。
(2)抓投篮命中率:强调训练中任何一项技术训练都应与投篮结合起来,每次训练都安排投篮练习,战术练习与投篮命中率要结合起来抓。
(3)抓对抗:有球与无球的对抗、速度对抗、力量对抗、攻守对抗等,重点抓“一对一” 对抗的训练。
(4)抓比赛:除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观摩各级比赛外,训练中经常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友谊赛、对抗比赛。
(5)抓核心队员的培养:核心队员是一支球队的灵魂,也是攻守战术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尤其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她是体现全队战术风格,激发全队意志和稳定全队情绪的灵魂。必需花力气、花时间地专门进行单独训练。
三突出:
(1)突出“准确”:投篮准(要突出自己的特长,掌握各种位置、各种距离的投篮强调成功率)。传球准(多种传球的方法,要求“球到人到”)。判断准确(要求队员了解场上双方位置和球的关系,强调站位)
(2)突出“快速”:加强“快攻”意识,提高“快攻”质量。解决好发动快攻的时机,处理好快攻节奏。
(3)突出“凶狠”:要不断提高队员的拼抢意识,加强队员的意志品质,调动队员为校争光的信念。
222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3.结果与建议: 结果:
(1)综上所述,由于我们平时训练中能够注重“快、狠、准”指导思想的灌输,因此虽然我校队员个子比较矮小,但具备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技术全面,比赛中能运用几套行之有效的打法,在常熟市小学生女篮比赛中能夺得“三连冠”,在夺冠比赛中,最多一场得分为60多分。
(2)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认识到,一支篮球队的成长必需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我校篮球运动“冲出常熟、走向苏州”,关键是要解决好“以小胜大”的问题,而“快速、凶狠、准确”指导思想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建议:(1)在比赛中各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练员除了在“快速、凶狠、准确”上严格要求外,还应当加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教练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外,“快速、凶狠、准确”的,虽然是指导“小个胜大个”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从身体发展,思想意识、意志品质、技术训练和比赛各方面还需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匡正。
参考资料:
1. 体育教学 2. 中国学校体育 3. 体育与科学 4. 篮球(杂志)
2007年 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体育教学分会教育论文二等奖
223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策略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静亚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科学探究应围绕学生科学概念建立的进程来组织。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不仅掌握了科学概念,同时也发展了探究能力,提高情感价值观,从而实现科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的形成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与思考的。
一、当前科学概念教学的审视
1、科学探究重方法,轻概念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科学,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科学探究过多的关注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对科学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
2、教学死盯概念,说教概念
近几年,明确提出并强调在科学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的背景下,出现了从关注科学探究的极端走向关注科学概念的极端,一些教师罗列概念,过多的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以读背、记忆的形式掌握科学概念,出现了不让学生经历探究照样能应付考试的情况。
3、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严重脱节
科学探究没有沿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展开,科学探究中思维参与不足,学生不清楚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探究,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各行其道,严重脱节,没有有机统合,不能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的形成策略
1、利用已知经验,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其实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它是
224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基础。并且这种有关的知识越丰富,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容易。例如,学生掌握“动物”这一概念的水平,是和他们对动物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相关的。他们对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习性、形态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得越多,就越能舍弃动物的非本质特征而接近本质特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明确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便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溶解”概念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会溶解在水中,你们认为怎样算溶解?经了解发现,有91%的学生认为杯子上层的糖水比下层的糖水甜,说明学生对溶液的均一性缺乏认识。教师在教学时,就对症下药,在这一教学点时采用了讨论,品尝溶液各处的味道,以及观看糖分子在水中分布的课件等方法,把学生错误的科学概念加以转变,从而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再如:一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观察关于植物的内容:(1)植物对水起反应(根会朝着潮湿的地方生长),(2)一些植物会对触摸起反应(如含羞草、维纳斯捕蝇草),(3)植物会对光做出反应(种在暗箱中的植物会朝着开口处生长),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们断定植物是一种活的生物,活的生物对环境都有反应的概念,学生对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入耳入心。
另外,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在建构新概念前充分交流彼此的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缩小个体差距,站在相对统一的起跑线上。
2、经历探究活动,形成科学概念
研究证明,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和转变是根本行不通的,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至形成科学概念。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就决定了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参与探究来构建科学概念。例如:学生都存在常见的所有金属在水中都下沉的概念,教师就准备了各种形状和结构的金属物体,将它们放入水槽中,观察发现:一些盘形或船形的金属物体漂浮起来,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探究:是不是所有的金属物体在水
225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中都下沉,那漂浮和下沉在水中的金属有什么共性吗?学生分别测量金属物体的排水量,在学生的先入之见上建立了金属的沉浮与排水量有关的科学概念;又如,教学沉浮时,发现有83%学生认为:同种物体,它们的大小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教师就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橡皮、木块、萝卜、石块,让学生充分实践,看着一次次的事实,学生构建了“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不变”的科学概念。在教学“摆长”时,学生多次测试,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学生准备了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摆长概念的构建逐渐加深、科学化。同时,学生在收获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感悟了科学敢于探索实践,学无止境的无穷魅力。
在学生亲历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犹如主舵手,引导学生驶向深浅、方向不同的港湾。因此,教师在已知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超越学生已有经验的可理解的情境,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向前探究的兴趣非常关键。
3、组织交流研讨,归纳科学概念
实践探究基础上获得的认识也只能属于感性层面,这时候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学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加以回顾,反思,听取、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抽象、综合事物的一般性质,再用语言加以表述,作出概念的界定,使科学概念变得更加清晰、科学、精致化。例如在教学《做框架》一课时,学生制作并测试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后交流研讨:
师: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是多少? 生:能承重6本厚书,比原来增加了5本多。师:这些斜杆起了什么作用?
226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生:(学生分别指着每一根斜杆解释)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防止向左右或者向前后倒塌。
师: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是大大增加了,增加斜杆后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框架中有一个个的小三角形。师:数一数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教师分别让学生数一数承重最多和承重最少的两个框架的三角形的个数。)生:我们还发现三角形个数越多,这个框架的承重能力会越好。
师生、生生在交流研讨中,不断激起思维的涟漪,步步深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科学概念一步一步为学生所内化和建构。
有时,经过交流研讨,学生用自己描述性的语言界定科学概念,语言有时不是那么科学、严谨。例如:在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了20多种物体后,发现这些物体有的能使小灯泡发亮,有的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就有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把检测器的两头放上去,小灯泡就发亮的物体叫导体,灯泡不会亮的物体叫绝缘体。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内容的标准化、系统化与严密性。类似上面的描述性的表述,教师要理解这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亲身实践理解所得,学生看着自己的实践成果被作为一节课的“实践结晶”,产生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因此,教师要对一节课要构建的科学概念有较深的理解,甚至要理解更上一层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出现一些对概念“另种”说法的时候,能及时判断,如果学生描述的不是错误,但是又不是与本质特别对应的说法时,能积极引导,合理评价,切不可统统与“科学概念”看齐,那些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靠单纯、生硬记忆的概念是没有价值的。
4、应用科学概念,巩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同时,在概念运用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缺陷也能暴露出来。例如: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学生掌握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的概念后,提出了几个应用概念的问题:(1)为什么钢材或铝材要做成各种形状?(2)做成各种形状后的钢材有什么优点?(3)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材料的抗弯
227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曲能力?学生把概念与实际相联系,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其中,在应用此概念中,发现学生存在着概念的偏差认识:改变形状增强抗弯曲能力一定比增加材料的厚度和宽度的方法好,因此,各处都要应用这种方法。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再如,学生构建了摆长越长,摆动的次数越慢;摆长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快的概念后,布置学生制作一分钟摆30次的摆,学生通过调整摆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发现次数多了,他们就把金属圆片往下装,次数少了,他们就把金属圆片往上装。在沉浮单元的最后,安排学生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一艘装载货物较多的小船,在制作中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在增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这一点上动脑筋,应用了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的概念,在实际制作船的活动中,学生还得考虑船的平稳性、美观、材料质地等因素,不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也是诸多科学概念解决综合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概念,也体会到“概念”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辨证联系和区别。
概念应用其实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指导学生应用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设计的概念应用要循序渐进,在已构建概念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思考到位。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或者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千万不能见到学生回答不出就包办回答。
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构建、理解和应用概念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维,不能替代学生探究,要给学生留出探究、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对科学概念的自主意义建构。也只有这样,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张扬,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美)威廉.艾斯勒,玛丽.艾斯勒著,《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长春出版社(3)郝京华主编,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28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润物细无声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
常熟市昆承小学 黄 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而欣赏更是重要的一环。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有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和音乐欣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欣赏的过程中,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过程,即要通过已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显而易见,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所具有的再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一、让童心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和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反复过程。但音乐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它比其它艺术更需要听众主观方面的配合。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音乐欣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主观色彩。由于音乐首先诉之于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而另一个特点是特别易于引起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先沉浸到音乐中,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引起共鸣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最自然的是由于听众的思想情感与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相当一致或极为接近。有时,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尽管还不够深入,仅仅从情感上接受时也会引起一定的共鸣。这时乐曲中的感情全都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在其中,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参考:
229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第一: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组织学生参与,使学生被动的角色得以改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会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二、让童心游弋在音乐的技巧里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是具有多种层次的复杂艺术。从其具体形态来看,它表现为用感官可直接接受的音响及形式,与形式凝合在一起的内容首先以情感与情绪表现出来,在这种情感及情绪的后面又包含了作曲家对现实的选择、认识以及态度,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艺术品,作曲家使用了一系列比拟、暗示、象征、联想的方法,并保持其结构的有机完整性。这样在欣赏音乐时,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过程,即要通过已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显而易见,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所具有的再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
230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着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只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才能深入到音乐中来。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让童心畅想在音乐的天空中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发挥。所以,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间。”因此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和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反复过程。但音乐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它比其它艺术更需要听众主观方面的配合。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 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学生 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侯,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我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
23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232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
骆亚林
摘要:多媒体作为一种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它以多种多样和逼真的动态效果,把抽象的语言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利用特有的交互功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字:小学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爱到重视。多媒体能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特别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过形、声、色、光的传递,以声画并茂、动态呈现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形成接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而人的兴趣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些事物发生兴趣。多媒体的利用正符合了人的兴趣的产生,它通过图像、声音、动感等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所学内容,也正因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牛津英语3A Unit1这一单元的动物时,利用多媒体展示dog、cat、bird、panda、tiger、zebra、monkey、elephant等动物,用英语简要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使学生们仿佛走进了大自然,亲眼目睹各种动物。多媒体具有它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是任何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动物图片的展示,把该单元的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展示图文声像,还可以模仿真形象再现,即化抽象为形象,而且妙趣横生,从而降低认识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教材中有些重点、难点,若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则过于抽象,且长时的有意注意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和厌倦。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文字编成生动的画面,就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小学英语“Buying fruits”中出现这样的句子,“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I’d like some.”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买香蕉、桔子、苹果等场面。人物、场景随之变了又变,而且对话也进行翻新,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和生活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仅用听觉的学习,三天后的遗忘率是80%,仅用视觉的学习,三天后的遗忘率是50%,听视觉协同合作的学习,三天后的遗忘率是18%。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器官共同参与的学习效果最好。因此,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声音、形象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缤纷的颜色以及逼真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牛津小学英语4bUnit3时,我设计了一个个生活小情景,如教doctor,我设计了医院的这个背景,后出现了一个个穿白衣服的人,然后拉出其中的一个医生,配上声音,说:“I am a doctor.doctor.”学生模仿学习,再进行对话:“What is his job?He’s a doctor.”其余有关职业的问答可以利用多媒体慢慢出现,学生通过看,注意力集中了,知识的理解也通过多媒体诠释了,学生在媒体的辅助下很好的运用与记忆了,那学习的最终效果也就达成了。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传统的英语教学留在黑板、小黑板、收录机、投影机上。教师讲解语言点,然后用投影机打出例句或把例子写在黑板上,学生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既费时,同时受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里的课文,教师中能依纲靠本按部就班,分单元、分课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很有限,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优化外语教学过程,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强实践练习的数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加强教学质量。
例如:译林小学英语6AUnit5 Public signs中有许多标志,这些标志的意思只靠教师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我在网上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标志,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运用做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和练习。事实证明,这种创造性的、大密度的、快节奏的课堂结构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更系统的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设计能让整堂课处在一个自己寻找学习标志的过程中,让课堂效率在感官直观中有了很大提高,让教学质量也充分得到展现。
五、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让学生冲出重围。因而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例如:教“Do Shopping!”时,首先认识了许多水果,然后多媒体显示水果商店,进行购物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显示多个专营商店,出售特色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店,教师用鼠标点击,多媒体显示该商店情景,营造商业氛围,学生、教师充当买卖双方,进行口语交际。学生急欲表现,兴致极高,效果极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还从多媒体网络中寻找购物的情景对话,真正做到运用媒体寻找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又如:教学牛津英语6BUnit2What a day!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sunny、windy、rainy、snowy、cloudy几幅画面,配以体现其不同的天气特点的音乐和语言,用映入眼帘的图画,形象生动的语言,扣人心弦的音乐建立起多角度信号联网,真可谓历历在目,声声入耳。在学生们的语、形、声建立了较为牢固的信号联网之后,看着生动的图像,便能复述不同天气的特征,反复多次,最终达到能独立复述的目的,教学效果甚佳。让学生们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去实践、去创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兴趣、智力、思维能力等有别于成人的特点,因此让小学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模仿、易于记忆和应用。把“语言教学游戏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唱儿歌练习英语发音,玩游戏锻炼英语思维,测试则提高了学习效果。可见,多媒体课件的全信息表达为小学生英语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对话,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把传授、练习、问题解答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合理的英语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并完善。
第五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作者1姓名:秦蓉 职 务:教师
职 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 位: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学校
手 机:*** 地 址: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学校
邮 编:734400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秦蓉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 甘肃张掖 734400)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在我校以普遍展开,比如我们可以运用authorware、powerpiont、Flash等多媒体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进行多媒体课件和软件设计,在教学中运用自制的课件进行教学,那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五彩的境界,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我就谈谈牧区学校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使用课件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还可以配合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将每个数字做成一个很生动的动画人物,演示成几个数字一起排队出去郊游,遇到了新朋友“0”,然后发生了很多故事,从中大家都了解了“0”这样一个情境。并且给课件加上声音,让课件中的人物、动物、物体开口说话,让学生在新奇中充满好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反映“0”的两个意义之一:“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时,可以做一段简单的动画,如原来地里有四只萝卜,被小兔子都一个一个的拔掉了,现在地里一只萝卜都没了。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的理解0的这层含义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会到快乐又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运算的概念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比较难理解,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我通过几个动画来体现。一开始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两个气球,后来一个气球慢慢飞走了,最后消失,小男孩手里只剩下一只气球,初步引入减法;第二个动画是先有三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后来走掉了一个小朋友,画面上还剩下两个小朋友,从而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每剩下多少,用减法算;第三个动画画面上有四只鸟停在树上,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飞走一只、两只或者三只、四只鸟时,树上还剩几只鸟,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播放飞走一只、两只或者三只、四只鸟时的动画,并出示相应的减法算式。这就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将学生的回答与课件演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样,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故事、动画,使学生对这堂课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并且很形象的解释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来计算的道理。
三、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们研究几何图形,只是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而不涉及其它性质。我们可以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即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彩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三条虚线,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演示,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如来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若这些运动情形制作成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教学时,先显示一个人单向行驶的动画,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这一运动过程,再制作一个双向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形。在演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和最后相遇的运动情形。然后再一分钟一分钟的演示,让学生观察每过一分钟,他们每个人行了多少路程?他们两个的路程和是多少?这样一步一步,老师一边讲一边提问,电脑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回答,直到两人最后相遇。这时让学生分析两人的行驶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距离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人在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等于他们走过的路程,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这一结论,就是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时间=两地间的距离。由于利用了动画直观的效果,变静为动,形象地把两个物体(或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好像正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观察这一运动过程,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得出结论,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自己编制的课件,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境界,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电脑紧密地结合起来,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