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

时间:2019-05-12 22:4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

第一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

1、试说明提问的一般方法。答:提问共包括以下七种方法。

第一,跟随式提问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对衔接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有促进作用。

第二,设疑式提问法。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的奥妙,但一时又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的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第三,开启式提问法。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要选取故事情节曲折,能引起学生心理共鸣的问题,这样可以进入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第五,设计情境提问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汇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六,借助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

第七,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及时调整教学现状,如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等,重新燃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2、引领学生进入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入教学需要注意:(1)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在平时的听课中,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由于安排不当,把时间花在导入上,也就是把时间浪费在非重点教学内容上,产生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2)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近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需要一定的“心智能量”,每个人的“认知负荷”水平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人的认知程序就要崩溃。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负荷是不一样的,适当的学生认知负荷水平,是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则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荷。(3)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教学。课堂导入的功能除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导向性,为后续的教学设置悬念,做好铺垫。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明确,做到不蔓不枝,内容的安排也要合理。

(4)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很多教师为要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常会采取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能马上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等都“流行”探究性活动,导致整个课堂的可控性降低,使得后面教学往往是草率收场,也就忽略了前面设置的一些“悬念”。

3、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扩充了的知识量,将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走向新的未知,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科学境界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个性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今天在不少课堂中,教学策略仍比较单一,甚至很多人还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虽然有些教师注重问题引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看似主动其实还是被动的听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独特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挑战自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会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可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势,不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4、你对非智力因素是如何理解的?

答: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方方面面,诸如:兴趣、自制力、踏实、恒心、耐心、勤奋、刻苦、毅力、自我约束、自我调适、忍耐性、顽强性、挫折承受能力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个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方法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动机。(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3)改进教学方式,增进师生的情感。(4)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坚强的意志。(5)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克服非智力因素中的负面效应,如:消极、懈怠情绪、自负的心理等。(2)要注意同智力因素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两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要避免盲目性。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采取一些牵强附会的教学设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有机结合,达到流水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要注意克服非智力因素的短期效应。为了保障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渐进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不断地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经常针对教学活动总结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努力将这种效应升华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

5、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你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

答: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教师书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引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所以:

首先再使用教科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摒弃陈旧的教科书使用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用一模一样的教科书去教育不一样的孩子,简直是童话。”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新一轮课改环境下教科书虽然越来越科学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旧的教科书使用观,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依托,变完全依赖教科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2)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教科书这个基础。在处理教科书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对教科书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务必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科学性的教学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以准确理解教科书为基础,加强对教科书的深入钻研和正确把握,熟谙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教科书的创新,更好的为学生服务。(3)要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依托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定,教师只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演。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特长,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科书的内涵,会有差异地使用教科书。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擅长用美术音乐来组织教学效果也不错。例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运用简笔画勾出动物世界,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效果都不错。(4)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境,活用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出现的预想之外的许多问题灵活处理教科书,引导学生向教科书的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要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对教科书的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就必须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开放教学模式。

其次要掌握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基本方法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再新的教材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尽力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准的知识,如某部法律的修改;国家某次会议的精神等。再如,如果教师认为某框或某站的活动由于教学硬件或学情不同,就可以替换成符合当地条件和学情的活动。(3)调整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一本教科书的内容,不适合所有班级的学生。如果某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就可以增加深度;如果某班的学习能力差,就可以适当地降低。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4)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5)调整教学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再次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2)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来使用教材,重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实质,做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3)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的主观行为。教学设计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要把握并处理,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4)要及时总结反思。①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②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③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情况;④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⑤如果继续这样使用教材,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等。

6、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设计课堂就是教师编写教案。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 设计课堂不仅仅是文本化了的教案,而且主要是指教师思维中、脑海中的教学筹划。设计课堂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精心组织教材,熟练掌握教法,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总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课堂就是一种策划,是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即学习目标)、“如何学”以及“学得怎么样”而进行的策划,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设计课堂还应该包括:设计课堂人员(如除授课教师、班级学生外,还可以请听课教师、学校领导、家长、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参加。),设计课堂座位(如采用秧田式、矩形、环形和马蹄形等形式),设计课堂空间(如怎样利用课堂空间),(设计课堂时间,包括整个教学内容的用时设计和学习某一问题的用时设计),设计课堂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检测,设计课堂规则,等等。

7、依据你对“学习组织”与“合作学习”的理解,试说明学习组织与合作学习有什么异同点。答:学习组织,就是把学习兴趣相投且能够互补的人组织在一起建成一个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秉持互帮互助的原则,促进彼此学习进步。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沟通和交流,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它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建立学习组织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学习活动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共同取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在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组织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8、你是如何理解行动研究就是“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答: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以改进教育教学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以改进教育教学、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行动研究强调在重视专家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重视教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做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反省,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行动研究还强调,教师要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以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程和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研究取向,又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实践。所以有学者将行动研究形象地概括为:“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所以,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9、进行即时评价时,教师应该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答:首先要遵循 即时评价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评价时教师要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有独特见解、有个性特点和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回答,要敢于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见解,给予高度的赞扬,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2)针对性原则。教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学生的心理。只有让学生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感受到自己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时,才能真正激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评价”。(3)艺术性原则。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学生的智能也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发展成熟的。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讲究评价的艺术性,让学生在不断出现的错误面前没有自卑感、挫折感、失败感。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美中找出积极因素给予艺术性的即时评价,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对评价的正确认识。(4)明确性原则。目前在课堂评价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有的甚至是不做具体分析,学生漫无边际地说,说完了,这个过程就结束了,教师对此是模棱两可混沌不清。其实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并说明错在哪里,这样的评价才真实有效。(5)真诚性原则。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激励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敏感的,别看他们未成年,但可以从教师的声调、表情上感觉出师长的赞美、激励是否发自真心,如果“爱”披着虚伪的外衣,那对学生的伤害将会更大。

其次要掌握 即时评价的基本方法:(1)多标准评价。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操作原则。“要保底”就是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对“学困生”不追求其全面、最好,评价应侧重他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与自身相比的进步,关注他的“更好”,因为只要希望在,成功就在。“不封顶”就是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平台。(2)激励式评价。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要根据不同情境、对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常用的几种激励性评价有:尊重、赞美式激励,祝贺式激励,赏识性激励,期望式激励,勉励式激励,信任式激励和表扬式激励。(3)无声式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用嘴巴说出来,而是巧妙地用肢体语言或文字来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从而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如发现一个平时好动的学生课堂上很守纪律,摸摸他的头,朝他笑一笑,以示鼓励;发现一个平时从不发言的学生敢发言了,伸出大拇指,朝他点点头,等等。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录,但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4)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变教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能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情形 2 就属于相互评价。(5)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包括自己的潜能,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念。

再次 即时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大一部分在问答中进行。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正确,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艺术的评价尤为重要,如果操作不当,不但伤了学生的自尊,而且使教学遭遇瓶颈。(2)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既起调节作用,又起推动作用。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应该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时学生思维会受阻,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关键处给予设疑评价,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激活原本封闭的思维,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一种经历了跋山涉水后终于获得知识的愉悦情感,使困惑在启发中解开,在引导中释放。(3)要升华学生的感情。教师用富有情感、精练的语言去点评,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师生和谐的互动,会让课堂的空气自由,学生的心情放松,情感释放,构成生命的课堂。适时适度的课堂煽情式评价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碰撞,情感浓郁,产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4)要综合学生的反应。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会不断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运用即时评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捕捉、整合信息,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分析综合,及时选择梳理已有信息,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5)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总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准确而形象,丰富而灵动,以真情打动学生,以魅力感染学生,在过程中引领,在平等中商榷。这样,即时的评价将会是学生生命中“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它将激活一堂课,照亮一个人,把思想品德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10、联系实际,谈谈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意义和价值。

答: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学生自主地将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作品收集起来,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及他人的客观评价,认识成长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一种评价方式。

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1)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引导家长和教师从单纯关注学生考试名次,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发现学生闪光点,欣赏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轻松活泼的教育环境,将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有利于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取代过去单一的“学生成绩单”之后,学生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精神,从而能增强活力。看到同学、老师、家长一句句殷切的话语,能更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尤其是对于广大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其激励作用是“学生成绩单”所无法比拟的。

(3)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重视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素质教育进家庭。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向学生和家长反馈信息的有效形式,它能将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如实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同时,学生成长记录袋能起到宣传素质教育的“广告”作用,起到联系家庭的纽带作用,也能激励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办好学校出谋划策。

第二篇: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作业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作业

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中学

陈红梅

1、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请从对话效果的角度,辩析点、拨、挑。

答:(1)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2)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促使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了,“峰”只是作者议论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3)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一言既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身处城市的当代中学生而言,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知基本是缺乏的,读了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苦难之中,还

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窘境,知道了这一切,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我们可能对民族的现状一知半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又如何想到关心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2、简要说明:提问和追问的联系和区别。

答:所谓提问就是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首先,提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的新鲜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第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第四,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可以正面设问,也可以反面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3、简要说明:讲述和讲授的区别。

答:它们都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讲授有多种具体方式:①讲述。侧重在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②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③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

讲述是讲授的一种具体方式。

4、完整地设计一篇课文(或作文)的教学,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并有设计说明,可以单独写,可以融在各部分中。

答:苏教《背影》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文读不顺畅,话说不明白,语言表达不规范。这些都是缘于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因此需要好好读、多多读大作家的作品,使语言规范起来。希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能逐渐培养起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爱,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使学生在其中体会深挚的父子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 2.明确文章的线索; 3.体会父子情深;

4.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3.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教学难点:

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2.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地“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五、总结: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爱,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说明:

1、要让学生愿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篇凝聚着作者深厚情感的散文,我想,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氛围,是至关重要,只有他们动了情,有了感,才会产生读作品的欲望。于是我打算用自己的范读来打动学生,创建学习的氛围。

2、以品读复述为教学主线,能够串起双基教学,串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能将双基与创新结合起来。因为品读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复述的过程是语感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课文消化,吸收,整合,融汇的过程。

3、复述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死记硬背的、单一的训练势必会令人感到枯燥,因此,需要有层次感,提升度。从简单的概述→有感情地详述→有想象地创造性复述,这就是循序渐进了,这样也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同学们发挥想象、感悟亲情提供了平台。

5、学生不会问,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教师用什么手段引导?可举例。

答: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会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同时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不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或小、对或错,教师都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让他下次还愿意问。课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交上朋友,和他们谈心,游戏,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二、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的故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奇怪的问题,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观察到当水烧开时茶盖会被冲开,他问婆婆为什么,后来经过几百次失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

其次,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卡片,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因为学生之间比较熟悉、亲近,他们的表现会更加自然、放松,提问往往不拘形式,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如果是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当“小老师”的学生,为了上好“课”,必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而其他同学为了难住这位“小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也可能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刁难”“小老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往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知识的掌握,心灵和精神上获得的感受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2、引导学生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教师出示句子“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

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个气球是谁放上去的?他为什么放气球?科里亚看到气球后会有什么反应?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有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学生问:“望洋兴叹为什么要加引号?”这一问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们对海洋的敬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以及强烈的环保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语文,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潜能,养成学生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

6、面对学生挑战性质疑,教师该怎么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

答:平时教学中,我们总是能碰到一些爱问为什么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的挑战性质疑,教师应如何正确面对呢?

(1)面对问题,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回答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确实不知道的情况下,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回答虽然没有直接的中介价值,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自信心,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但这种情况,教师要尽量避免发生,如果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教师都不知道,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2)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了解得不够确切时,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培养了探究的能力。

(3)面对提出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十分明确时,可以给出几种答案供他们选择。

(4)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教师提供几种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性的探讨,对问题答案进行评估。

7、你在学生读书读网的活动中,是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

答: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特别重视。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读网,谈一点简单的想法。

丰富知识仅仅一本语文书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实践中,每周初我都列好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精读与略读的方法,通过略读筛选有用的信息,通过精读对文章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

提高阅读质量,增强阅读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一是问题式阅读。教师可针对某一篇或某一本书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评价式阅读。就是让

学生对作品给以适当的评价。三是自愿式阅读。充分尊重学生对阅读材料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中。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予适当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教师的一句表扬,能让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

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在写作中成功地借鉴别人,能灵活地运用。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也可以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作文,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篇章的结构上,要鼓励学生借鉴优秀的作品,“依葫芦画瓢”,在不断的画瓢中找感觉,通过潜移默化,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8、叙述一个关于激励或惩戒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中有简短的反思。

答:教育故事:

学生郑锐颖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凭他的“伶牙俐齿”最先引起我的注意。接着他欺负女同学,在班里将碎纸片来一个“天女散花”。记得一次集合排队,我让学生集合排队时做到“快、静、齐”,故而学生总会因为有所碰撞,尽管这些碰撞是极轻微的,但每次只要有人撞到他,他马上会狠狠跺人一脚,或拉着那个小朋友去装墙。心里完全存在一种偏击的对抗心理。对此,我教育他,也批评他,收效只是暂时的,过不了两天他又开始反复了。无奈之下,我尝试用赏识的眼光从他身上挖掘闪光点,及时表扬。发现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上课爱发言,口头表达能力极好,想象力也很丰富。对此,我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并让他当小组长。在劳动时,给他布置一些任务,信任他。当取得他的信任后,我有意无意的找他谈心,在肯定他的优点和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善于待人和同学们做朋友。总之,只要遇到机会,我都会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他改掉了打人的恶习,变得讲文明、求上进了。虽然他现在时而也有些反复,但我坚信,只要有满腔的热情去赏识他,鼓励他,春风细雨也会融坚冰的,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反思:

“经常给学生一张笑脸,让每个学生从中感到温暖。”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法宝。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老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教师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绕在老师的身边。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赏识每一个学生,多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细微中见真情。

9、请写出一个你最曾经运用过的精彩的作业设计,并简要说明。

答: 《春》作业设计

一、作业指导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后进生完不成,优等生受束缚。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

二、作业内容

教学朱自清的《春》后,我这样分层设计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的精彩语段。

(2)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诗歌。

(3)走出课堂去观赏春天的美景,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歌,或出小报……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魅力。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通过不同的作业训练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教师反思

作业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分层设计,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易学、乐学,另一方面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也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

10、从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的角度分析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

(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

(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

(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答: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变动的,用教材教教材,而在新课程观念下,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弹性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有余地,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留有空间。

这样的重组,使学生在体悟五首词的同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个性的差异、情感的差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在整体把握教科书系统的前提下,探索改革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改变呈现方式,进行教科书的重组。

1.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不管哪套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得非常全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如教学有关春天的内容可以调整到当地春天景色最明显的季节里进行;也可以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调整、单元教学的调整、课文段落的调整等等。

2.取舍教材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若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篇篇、段段、句句皆精,必须要让学生整篇整篇地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做重新选取与舍弃。可以是对一组课文中某篇的取舍,可以是对课文某段某句的取舍,也可以是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较为陈旧、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

教材从教学的唯一依据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精研细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其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各方面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作业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作业题

1. 结合初中数学案例片段分析运用讲授教学基本功的原则。

讲授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原则。新课程实施初期,许多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讲述与讲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教师习惯于口若悬河地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实现角色的转变,于是,许多教师便错误地认为教师就应当彻底从讲台上走下来,完全放弃讲述与讲授,自己退而成为课堂的附属品,从而造成了讲述和讲授的基本功逐渐被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讲述与讲授者,应当始终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中心,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现成的知识讲给学生,并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够获得知识,事实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之上的。教师在把知识讲解得很清楚明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同步参与,才能把学生实际存在的疑问和障碍牵引出来。否则,学生不仅对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地加以迁移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

(2)适当性原则。教师讲述与讲授时,往往更多关注自我,如:怎么讲,怎样才能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久而久之,教师对自我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关注自我的“讲”,从形式到内容,无形中把自我摆在了中心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一味地挖掘教科书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不顾学生接受程度,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加快进度等,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师:在生活中大家养成的分类的习惯都是非常棒的!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大屏幕展示,10a和 20a,2b2和 6b2,-9xy和 5xy,5a2b和-13a2b。)它们两两归为同类,大家思考它们被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指数相同。

师:很好,但是我们并不把 5a2b和-13ab2归为一类。你看,它们的字母和指数也都一样。你再观察观察,大屏幕上的分类,到底还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马上补充):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非常好!(大屏幕展示: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师(略作停顿,请学生默记之后,补充):我还要请大家记住,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实效性原则。讲述与讲授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讲述与讲授的同时,应当兼顾学生的倾听与思考。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多地更快地接受,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或接受多少,更需要讲述与讲授者通过多种方式去判断、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进一步的讲述与讲授做出相应的调整。2.结合数学课例说明倾听与对话教学的主要策略。

1)倾听的时机、内容与方法。

第一,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注意倾听:学生讨论中的争论,教师讲话时学生的“插嘴”,教师发表见解时学生唱的“反调”,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的“接话”……

第二,教师需要倾听以下几方面内容:在讨论中形成几个观点,分别是什么,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方向正确,哪些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学生“插嘴”有没有价值,引出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反调”有没有道理,是否可以借题发挥,引发出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接的话是否对路?

第三,教师在倾听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整合学生的质疑,找出问题的联系,调整解决的顺序,调整教学的环节;找出学生已经感悟出来的内容与教学预设的重合点,及时顺学而导;学生讨论形成的观点要分几方面总结,目的在于引出下一步的思路;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唱反调”,只需要关注学生的话语中积极的成分,从中发掘课堂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路;如果学生能按着正确的思路接话,教师要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

(2)平等的对话营造有效学习的环境。“数学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和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对话要达到“平等”,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幽默,拥有一颗童心。“幽默是所有智慧的国王。”教师的幽默会让教师以一颗平常心融入学生的心灵,使教师变得真诚亲切,不知不觉拉近师生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言。”

第二,平和亲切,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彼此给予,共同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学生们的“闪光”之处,从学生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

第三,真诚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合作文化的体现,每一个成员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3)生命对话打开心灵交互的大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从“固定化设计”走向“人性化设计”,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是新课程赋予每个教师的使命。数学教学过程当然有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是单纯从知识到技能的教学是线性的;要有个“宽度”,那就是过程与方法,学生用怎样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得知识与技能,这就构成了一个平面教学;还要有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一个三维一体渐进的活动过程,而基点就是学生。生命对话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这种对话是一种独特的自我领会,是一种在领会中进行的发现和创造,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而这一切的生成,全靠教师营造出生命对话的课堂语境。这里尊重的是学生生命的发现与创造,教师需要真诚投入,打开心灵交互的大门。

(4)无痕的对话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无痕,就是“润物细无声”,是在看似不经意间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关爱,是教师创设课堂对话追求的最高境界。很多的优秀教师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打磨的就是无痕对话的功夫。营造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教师也要把握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在此列举如下语言形式。①热情赞美式。不要在对话中生硬地发问,如果每次交谈前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及方法加以适当的肯定式评价,如说些“你计算得真仔细”或“你具备了数学家素质”之类的话语,有利于营造对话的氛围。②真情交流式。教师要跟学生说真话,平等相待甚至现身说法,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朋友,真情流露,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话的激情。③巧妙设问式。一般在上课伊始,教师都要提出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深处的问题,以便展开有效对话,这个问题应该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④画龙点睛式。对话中的起承转合,全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在倾听中抓住学生言语中的要点及时发问,才能把对话引向深入。⑤请求商量式。这是体现平等和尊重的最好的交际语言。⑥委婉含蓄式。一旦需要学生再次思考、分析、回味的时候,教师的用语尽量易于接受,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求知欲。⑦幽默风趣式。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在对话出现僵局的时候,都需要教师亮出这个杀手锏。⑧情感渲染式。数学课堂是一个情感流动的场,情感渲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⑨引领感悟式。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学习数学史,还要从数学家身上学到那颗坚毅、永不言败的心!听着这样的对话,学生会想些什么?不必赘言了。⑩承前启后式。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这个角色往往会在承前启后的时刻发挥作用

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践与探索》教学片段

大屏幕展示世界杯球赛图片,教师解说,接着引出问题:某球迷协会组织 36名球迷拟租乘汽车去比赛场地,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呐喊助威。可租用的汽车有两种 :一种每辆可乘坐 8人,另一种每辆可乘坐 4人,要求租用的汽车不留空座,也不超载。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

师: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给大家 8分钟时间。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生 1:我们设计出了四种方案。方案一: 9辆小车。

方案二: 1辆大车,7辆小车。方案三: 2辆大车,5辆小车。方案四: 3辆大车,3辆小车。

师(认真地听):很合理的方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 2:我们组还要补充一种方案—— 4辆大车,1辆小车。

师:大家说对吗?(学生表示同意。)还有没有别的方案了?(学生表示没有了。)好,我请一个小组说出你们的解题思路及办法。

生:我们是逐个验证的。师:怎么去验证呢?

生:根据题中的条件,不留空座也不超载,那就说明座位数等于人数。36能被 4整除,所以我们可以只选小车,最多选 9辆,然后逐个增加大车数量而减少小车的数量。

师:想法非常好!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办法?

生:我们用直观的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让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这个小组非常自豪。)设大车为 x辆,小车为 y辆,则 4x+8y=36。

师:太棒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表示同意。)

师:的确,他们组以简洁直观的式子表示出了要讨论的内容,省去了大段的文字叙述,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4x+8y=36这其实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知道它的解有无数多个,为什么你们只选了 5个呢?

生:因为 x和 y分别表示车辆的个数,它只能取整数,而且必须是正整数。师:我有一个小小的不同的意见,0是正整数吗?按照你的说法我们的第一种方案就不合理了!

生:我说错了,x=0也行,x,y应该是非负整数。

师:你说得太好了!大家再考虑这道题归根结底我们是要找什么? 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非负整数解。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找到的这个方程 4x+8y=36„„(老师未来得及说完。)生:我发现,这个方程的两边可以同时除以 4,得到 x+2y=9。

师:你太厉害了。你给大家找到了一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捷径,我们化简这个方程之后求解应该更方便些。

3.举例说明PPT数学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根据 PPT课件使用的意义,在制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为教学服务。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首先关心的应是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课件是否有必要,课件不能为展示而展示,不能单纯为烘托课堂气氛而展示,更不能把是否使用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有效性的唯一标准。PPT课件常用在教学内容用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场合,或者用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者希望利用 PPT课件传输更多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教学环节。(2)适度使用。适度使用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量要适度。多媒体课的信息量自然比一般教学形式的信息量要大,但不能太大,要适当地留有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消化,避免因信息量太大产生“电灌效应”。二是使用的要适度。要注意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简约可操作。操作“简约化”“傻瓜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总的方向,PPT课件的操作也应该如此,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的使用和学生的操作。特别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课件,在操作界面上要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过多的交互操作。学生接受课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视觉刺激,因此,课件的界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尽量用简单信息准确地表示复杂信息,要突出重点。(4)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要求课件素材不论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要尊重科学,不要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不能为追求表面的华美而掩盖事实的真相,不能用数字技术无限放大事实,不能用模拟的流程代替实际的流程,不能用数字技术歪曲科学技术。

(5)要提高艺术品位。课件的展示不但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应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做到内容与美的协调统一。

4.举例说明数学课堂教学中反馈与调控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适当调控和恰当评价。因为这时学生对自己刚作出的反应记忆犹新,便于回顾并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否则,时过境迁,错误的认识一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定势,教师再纠正就得花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精力。(2)准确性原则。准确真实是课堂教学反馈的生命,科学合理是课堂教学调控的根本。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唯有其准确和科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错误的反馈与不恰当的调控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教师的决策。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少问或不问“是不是”“会不会”“懂不懂”这样的问题,少让学生齐声回答,避免学生随波逐流,使信息反馈失真;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切忌模棱两可,置若罔闻。

(3)全面性原则。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反馈全班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口头回答、面部表情、情绪情感、书面作业等信息,全面反馈其学习进程。不仅要调控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状况,还要注意调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需求,及时进行全方位调控。

(4)激励性原则。教师在调控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与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调控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明确新的追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挫伤学生。教师要放弃权威地位,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的态度、情感和学习进展,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计划。(6)教学平衡原则。教师在运用课堂反馈与调控技能时,要注意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师的课堂调控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试结合数学例子做具体说明。

采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功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教师时刻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爱,就会信赖教师,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数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奇闻趣事,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还应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问题意识就会得以激发。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原型创设,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张厚度是 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是多少?对折 2次后,厚度是多少? 3次呢? 20次呢?通过对折,学生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同时发现他们手中的纸根本就折不了 20次。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猜猜如果这张纸足够大,那么折完 20次后,和珠穆朗玛峰比,谁高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二是实验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指导,可以使抽象事物形象化,这可以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做良好的铺垫,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产生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展开图能有几种形式呢”“从哪下手才能剪成展开图呢”“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吗”等问题。动手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三是多媒体创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由此迸发出问题火花,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和合理。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轴对称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轴对称图形呢”。

(3)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二是要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四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科书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6.结合数学学习简述提升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第一,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如华师版七上第一章的第一篇阅读材料介绍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的事迹和故事,就是想让初中学生在开始进入数学学习时,要以这些著名的数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为了科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其勤奋而顽强地学习。第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难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许多学生选择了放弃。若在教学中先用文字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把相应的数值代入,最后根据生活实际对此进行检验,就会使大多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经过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成功,体验快乐,进而克服更大的困难,获得更大成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2)激发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居核心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它是可以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各种数学探究活动的心理动机。数学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一个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还能训练人们的思维,培养和发展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目的教育,要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3)多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第一,钻研教科书,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如教科书中的各种课题学习、试一试、做一做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拼图与勾股定理”课题学习时,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学生能在观察、比较、计算、推理、拼图和交流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掌握一般规律和常用的解决方法。

第二,根据教科书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如果总是按一个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科书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矩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那种四边形的特殊情况?除具有什么图形的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第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如“有理数的乘方”的引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为了表示对这位大臣的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 1粒米,第二格放 2粒米,第三格放 4粒米,然后是 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 64格。”你知道第 64格放了多少粒米吗?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舞台。

(4)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中学习与思考,会对自己面前展开的知识感到惊奇,甚至振奋,会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但是若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课堂气氛,这种状态就不能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情感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和谐性。融洽的师生关系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相反,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课上要求学生情绪要饱满,注意力要集中,对教师不要盲从,要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课后要求学生坚持先看书,再独立完成作业;平时要求学生发扬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性格,提高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通过不同的场地、方法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对书中的每一个课题进行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开发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适当地运用竞赛法、评比法等方法和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愉快、兴奋、满意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时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就会心怀“为集体荣誉而战”这一情感,鞭策自己认真探究。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更科学、更合理的探究方法。在复习整理知识点时,这种方法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自己的知识点整理得更有特色。总之,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注意发挥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状态。在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稳定的前提下,有效调动他们情感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并对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处在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状态。7.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励与惩戒的意义。

现今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以宽厚的心态去审视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不仅有助于诱发他们的良好情感,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基于这种理念,“赏识、激励”的教育方式被普遍采用。但是,再好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包治百病。对某些学生来说,“赏识、激励”的教育效果就显得微乎其微,因此,科学、适当的惩戒就成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手段,是对人性化教育手段的必要补充。所以,我们要把握“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注重教育的效果,使激励与惩戒这两种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激励与惩戒引导学生良性成长。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也在于按文明社会与人交往的准则去规范人的行为。孩子天生只有本能,所有的习惯都需要后天去培养。当一个学生需要激励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契机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当一个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就要让其有接受惩戒的心理准备,要教会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接受惩戒过程中明白的道理会使他们刻骨铭心。科学的激励与惩戒是一种对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

(2)恰当的激励与惩戒利于人才的培养。教育以表扬和正面引导为主,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唯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激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没有规矩,无以致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要让学生为违规付出代价。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握“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发挥教育唤醒人、促进人健康成长的功

8.以一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分析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应遵循的原则。案例:

师(出示例题):如图(略),表示某人从家出发后在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 S与所花时间 t之间的关系,大家能根据图像讲一个故事吗?

生 1:放学后小明到小亮家问数学题,从家出发 10分钟后到达距他家 500米远的小亮家,小亮用了 20分钟给他讲题,又经过 20分钟小明回到家。

生 2:爷爷吃过晚饭外出散步,走了 10钟后,到达离家 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 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走了 20分钟后到家。

同学们一边欣赏精彩的故事,一边考虑情节是否符合题意。这时,教师发现课堂中一向积极踊跃的课代表小杰略皱眉头。师(亲切):看来我们的课代表有疑问呀,告诉大家你在想什么?

小杰:在故事中,中间一段时间都是看报、学习、休息、吃饭之类的,这些都是不动的情况。老师,我在想这条水平的线段能不能表示运动的情况?

听了小杰的话,大家愣住了,热闹的讨论变成了安静的思考,小王老师的心更是一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距离不变,当然是静止的,难道不对吗?备课时只想到静止的情况,没有思考过是否可以运动呀。但有没有运动的呢?一连串的问号令她一时也想不出答案。师(诚恳):老师一时也没想到,要不咱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到?

教师谦虚的话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暗自想:“今天的问题也难住了老师,我一定要和老师比一比!”小王老师课后也翻阅资料,认真地思考。

第二天一早,小杰兴奋地找到小王老师:“老师,我想到了!绕圈,绕圈走,这个人出发 10分钟后,以他家为中心,在半径为 500米的圆形道路上走了 20分钟。”这与小王老师课后思考的情形不谋而合。数学课堂上,老师表扬小杰具有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吃过晚饭,小杰从家出发 10分钟后,沿着以他家为圆心,500米为半径的圆形道路上散步,走了 20分钟,又经过 20分钟到家。因为在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沿着圆周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从别的路返回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让全体学生都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2)参与性原则。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 ,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没有参与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知识的建构与生成。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3)交互性原则。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 ,教学即交往 ,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交往活动的互动性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 ,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会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才能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富于创造性和主体性发挥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为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为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9.结合你的教学经历,说明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科书的原则。

(1)摒弃陈旧的教材使用观。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用一模一样的教材去教育不一样的孩子,简直是童话。”教科书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材料。在新一轮课改环境下,虽然教科书越来越科学化,但是,有的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旧的教材使用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锻炼能力的依托,变完全依赖教科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2)紧扣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对教科书进行取舍整合。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科学性的教学载体,不要轻易否定。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务必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强对教科书的深入钻研和正确把握,熟谙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力争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教科书的创新为学生服务。

(3)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教师只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演”,由于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特长,所以,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擅长用艺术来组织教学,效果也不错。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运用一首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课,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这种意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初步形成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对教科书的拓展,效果很不错。

(4)根据具体教学情境活用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出现的预想之外的许多问题灵活处理教科书,引导学生向教科书的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科书的内容取舍是必要的,课程资源非常广泛,如报刊、电视及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就必须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开放的教学模式。

10.结合你的感受,简述数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参与性原则。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就是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教师要热爱和安心于教学工作,要有改进教学和不断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的强烈愿望。(2)问题性原则。行动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不称其为研究。教师要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要善于思考,勤于质疑,勇于探索。

(3)系统性原则。行动研究是很强调系统性的。所谓系统性,是我们在发现问题以后,要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再反思。(4)实验性原则。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实施方案,尝试去解决问题,同时观察、分析、反思和评价实施的效果。

(5)科研性原则。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和认识未知。教师在进行行动研究时,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收集资料,并掌握分析方法。

(6)合作性原则。这里既有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也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要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学生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研究者要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要求参与研究的人互相协作,共同研究,达到共赢。

第四篇: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答: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讲述和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有争议的方法,但却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它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讲述与讲授不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为学生搭建迅速通向知识的桥梁,而且与教科书、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 教师的讲述与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同时,也更直接 , 使学生少走弯路。因此,讲述与讲授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省时和高效的特点。

讲述与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科书。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而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科书编写意图,吃透教科书,挖掘教科书,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述与讲授,学生才得以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讲述与讲授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是教师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可以说,讲述与讲授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它引领学生以真善美的标准对

比人生,衡量世界,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因而,一个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基本功,也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讲述与讲授的时机。讲述与讲授通常用在学习课文之初,交待学习目标、范围、要点和要求的时候,或者介绍作家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的时候,或者在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时候,为了创设情境,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述。

(2)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怠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内容要集中、凝炼,中心要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是紧扣关键,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还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简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3)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讲述与讲授的吸引力。教师要使自己的讲授具有感染力,不仅要注意措辞用语,还需要注意吐字发音、语速、语调以及使用无声语言等。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师的语调、语速也要根据说话内容、环境而调整。讲述与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学生的数量和教字大小控制音量的大小强弱。要根据话语内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的变化,也是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如目光交流、表情变换、手势辅助等。这些如果运用得好,那么就会增强表达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提问与追问的作用

(1)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存在问题有:

(1)设计提问时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深,设计的问题没有指向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学习的有效性不足。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加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将变得快乐,轻松,高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的。恰当地运用学具,能够体现具体、形象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效果,为理解和应用知识建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不易讲清楚或虽能讲清但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使用教具或学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对知识理解的障碍,给课堂教学激趣添味。

(4)有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让学生画图、操作、演示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学具、教具的同时,要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

(2)学具、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观察思考,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的一般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才能发挥教具、学具的最大能量,才能较全面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3)学具、教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答: 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①过多追求图片的“外在美”。一些图片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失去了教具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提倡教具应该是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教学教具的内在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外在“美”。②只重视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教具的运用,甚至有的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③机器播放的课文朗读录音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感情的朗读和亲切的话语绝对不可以等同,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过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具,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但决不能摒弃传统教、学具,它们各有所长。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是灵魂,再好的教、学具,也代替不了教师的劳动,教师仍得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教师的素质和魅力才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决不能以具代教。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实效。(2)教学情境创设是否符合课程要求。

(3)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4)是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关键是精彩的课堂引入,课堂引入时应寻求能激发学生最佳动机的方法。“引”有法,但无定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方法: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追求未知上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渲染气氛,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音像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设疑问难,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演示,通过展示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经据典,利用历史上的成语典故或名人名言,引起学生的联想;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精心地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清晰地列出来,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2)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合适的教、学具;

(3)教学过程中,绝不死死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存在的问题有:(1)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课堂练习一视同仁,缺乏针对性,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不妥,偏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想问。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强化作用。语文教学中,定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确立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维持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节作用可以支配自己的行为,强化作用可以可以帮助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以饱满的情绪刻苦探索。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根据这种了解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调整教学。批改作业是新课程下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 , 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作业的批

改,能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布置作业与有效批改作业,使之更有效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新课程下教师所应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能。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能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教学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和开放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业的批改作为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接收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发现并弥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学生互相批改法。如课堂进行的生字、词语的听写,一般采用同学间相互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指定学生相互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二是随堂批改作业法。对于复习课,题目设有基础题、中档题、有一定思维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批改。若教师全讲,对学优生的思维没有帮助,而学困生又得不到提高。采用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对错,又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自己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三是小组批改作业。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时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教师汇报。这样学生既可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 , 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和方法 , 锻炼提高其改错和辨析能力。四是师生共批作业。采用这种方法,要集中几个学生典型错误的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放在投影上,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共评,师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又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照常完成作业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二是协商式批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当面了解具体情况,与之协商批改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常能有意外发现,或是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或是学生解题的创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对学生有创意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并让其在班中介绍思路或方法,鼓励大家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三是延缓式批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同的,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第二次评价或暂不评判等级的方式。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四是面批式批改。这种批改方式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面对学生做出反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使师生的关系融洽。

(3)应用评语式批改。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由于马虎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时,可以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回顾、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如学生出现理解性错误,可批上“认真审题,想清意思,再解题好吗?”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写出前面一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你一定行的,再想一想就能想出来了!”此外,“真聪明,这么有创意,上课大胆一点说出你的想法就更好了”等语言既能让学生信心倍增,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三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利用评语适当给予点拨,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易于学生接受并加以改正,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写得再好一点 , 那就更好了”!

总之,灵活运用批改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自尊、自信的作业环境,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答:(1)学生可以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2)能培养他们得自主性和自信。

(3)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他们的成功与挫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快乐.(4)成长记录袋为家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多样评价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全面的发展。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答: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课堂教学资源。(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4)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4)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5)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6)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应当立足于“合理”与“有效”做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7)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体验语文价值,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答:课例研究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提升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例研究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增长为导向的。在这个意义上,课例研究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提供了导向性的策略,它的出现也使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人。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 , 使得当前研究出现了盲目模仿、主题泛化、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把握不准确等种种弊病。

(1)课例研究要以真实为前提、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为目标。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研究操作程序,要结合自己的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

(2)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克服主题泛化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例研究没有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的确立“大”而“空”。

(3)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教师在确定研究目标时要注意:一是针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宗旨,制定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有了具体目标后,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学生实际情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锁定目标,开展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缩小差距。二是课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找出培养学生品质或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改善教学效果或者是提高学科成绩。

(4)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行为。一是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要自始至终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放在如何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上,而不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二是教师的研究过程一定要遵循先探讨“学生是怎么学的”,即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探讨“教师应该怎么教”这样一个思路,达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第五篇: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初中英语作业

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初中英语作业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韩北中学 张亚琴

1.有人认为,英语设计课堂就是教师编写教案。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答: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的认识,我认为编写教案是英语课堂设计的一个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最终体现,但不能全部等同于课堂设计。英语设计课堂是英语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应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课堂设计不仅仅是文本化了的教案,更主要的是指教师思维中、脑海中的教学筹划。设计课堂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精心组织教材,熟练掌握教法,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设计课堂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英语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即“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

2.您认为命题创新应该“新”在哪里?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命题创新基本功。答: 命题创新是教师在试题编写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编新题。命题创新是一种对教学有价值的活动。创编出来的题目,有的是有了新的情境载体,有的是有了新的设问方式或呈现结构,有的是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教师要加强命题创新基本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命制创新性的试题并非易事,命题中主要应把握好“六维十度”。“六维”指内容维度、“课标”维度、定位维度、呈现维度、量的维度、结果维度。“十度”即长度、宽度、标度、美度、难度、梯度、量度、区分度、效度、信度。

(1)内容维度。这是命制试题的最基本维度,包括内容的长度和宽度。

①长度,指考试内容的范围。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数量来表示。如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范围为Unit 1~Unit 6。长度有时也用“知识块”来表示。如果把握不好长度,命制的试题要么超范围,要么少内容。②宽度,是相对于长度而言的,指在考试内容范围内所涉及的知识面,也就是指知识的广度。长度越长,宽度就越小;反之,长度越短,宽度就越大。如果宽度把握不好,会使一部分考点在某一知识点或某些知识点处过于集中,而在其他知识点处过于稀疏。

(2)“课标”维度,简称标度,即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的要求有三个维度,即识记、理解、运用。命制试题时不能把识记层次要求提高到理解层次,不能把理解层次提高到运用层次;反之可以。如果标度把握不好,把课程标准中的低层次提到高层次要求中,就超标;反之,如果降低层次要求命题,会使试题趋于简单。

(3)定位维度,指命制试题的目的,是形成性测试,是选拔,是竞赛,还是为了结业。目的不同,难度就不同。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通过率。试题太难或太易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其信度也会降低。国外许多研究者以及我国的试验结果证明,只有难度中等的试题才是较好的。一般情况下,学业考试的难易度比例为7∶2∶1,即容易题占70%,较难题占20%,难题占10%。

(4)呈现维度。任何试题,都要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在呈现中只有兼顾到美度和梯度的试题才是好试题。

①美度:指美观的程度。一套试题从语言表达、材料的呈现方式、试题的问法到排版,都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美度不够,试题就会缺少人性化。如果材料呈现过于单一,会使学生感到很压抑,造成视觉疲劳;如果语言啰嗦或一道题断开排在两版上,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排版不整齐或呈现方式过于多样化,会感觉很乱。②梯度:指试题中各种考题不同层次难度之间的比例,如果难易度比例确定为7∶2∶1,7∶2∶1 就是命题中应遵循的梯度原则。在一道试题中,梯度是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问体现的。在一套试题中,梯度要求试题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如果试题梯度过大,会出现易的易、难的难的现象,使试题缺少层次性,给人一种很跳跃、很陡的感觉。如果试题缺少梯度(都难或都易),必然会造成分数过于集中,使不同被试者的不同学习成绩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直接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可见,在命题过程中,遵循梯度原则,是控制试题难易适度的有效措施。

(5)量的维度,指试卷的长度,即指一张试卷的试题量与答题所需时间的相宜程度。一套好的试题,题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试卷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考试的信度。控制试卷长度,各题作答时间之和应小于本学科规定的考试时间,使中等以上水平的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全卷,并有10~15分钟的检查时间。(6)结果维度,包括区分度、效度、信度。

①区分度:指试题对不同被试者鉴别其能力的程度。一套好的试题,能够考查出不同学力学生的层次水平,使学力强的学生成绩高、学力差的学生成绩低。②效度:指考试的准确性,也就是通过一次考试能确实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只有具有区分度的试题才是有效度的试题。③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结果与试图测量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只有有效度的试题才是有信度的。可见,要把握长度、广度,只需熟悉教材就可以了;但要把握标度,非研读“课标”不可。至于美度,也是需要费心思的,它需要在不同的版面恰当、灵活地呈现不同的材料;同时在命制选择题时,同一题的各选项应该长短相近、语法结构相同,选项如果不等长时,排版时应该由短到长地排列。难度、梯度、区分度、效度、信度,是环环相扣的。

3.什么是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您在学科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

答: 课程资源,就是发掘一切可以纳入课程,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也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校、学科以及地区的具体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生成性资源以其具有的主体性、互动性、真实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成性资源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是能进一步推动知识意义有效生成的 “动力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及时采撷,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设的生命信息。所谓英语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其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不同,会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看法,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学生的状态和表现都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策略:

(1)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思维就会活跃,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火花。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使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力因素。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只有学会倾听,即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3)精心策划弹性预设,动态处理课堂。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把“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为一体,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如教学目标既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因人而异,作分层要求,寻找知识的生成点。

面对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4)提高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智慧。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 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可以使生成更加有效。一是要能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 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选择”,回应“不同的声音”,及时引导和点拨。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二是要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教师要将众多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提升为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 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4.新课程下作业批改与学生发展性评价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实际说说您的观点。

答: 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获得反馈信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适时地调控作业布置的 “ 量 ” 和 “ 度 ”,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作业评价中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目标指引下,以 “ 多样性评价 ” 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认为作业评价方式,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评价学生的作业要讲人文关怀,在作业批改时要及时的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给学生关怀,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对本学科的热爱。

5.如何根据学情确定教材在课程中的位置?

答: 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引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用教科书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在处理教科书时,一定要重视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着眼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用好教科书的标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教科书,主要应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考虑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6.“教师一切关于教的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去”。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当每一个教师既在思想上把学生当成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提高。正如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所言:“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儿童,用环境来作用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裁剪、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我们一旦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了。”

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的。

7.您认为在教学中,拓展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哪些作用?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拓展课堂?

答: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个性得以彰显,情感得以升华。

首先,拓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学生完成对英语目标语言的掌握。其次,拓展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的愿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喜悦!再次,拓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使语言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拓展让教师可利用课堂拓展的机会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中学生是知识聚合的最佳时期,这个时间的课堂拓展显得重要性就会更大。指导学生拓展课堂要从以下几个方方面入手:

(1)建立学习组织,提供活动场所。以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社团,利用社团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状态下进行交流,在放松状态下吸取知识。社团成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与英语相关的现象,选取最感兴趣的主题,收集和查阅资料,并整理成有一定视角的系统资料,在社团内进行交流、讨论,达到共同拓展视野的目的。

(2)培养骨干队伍,强化引领作用。在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自己,因此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学生骨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加强对学生英语价值观的熏陶,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他们找到拓展的突破口,使英语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延伸拓展。

(3)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参与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和课堂的魅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一些趣味活动,如英语课前演讲,让更多的学生能自愿、自觉地参与学习,并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

8.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还存在什么问题。

答: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课堂行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当观察到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时,我在不影响其它学生学习的情况下,采用手势和盯视等暗示动作来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当观察到学生在听课无精打彩时,我就创设一些活动情境如进行答题竞赛,唱唱歌等,这些都可重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因为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对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却不大的学生难免有些忽视,而且由于学校生源较差,这样的情况多了,有时难免会影响教学进度。

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不能排除自我,客观观察。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通常情况下对于教师个体,其进行课堂观察活动时观察目的比较模糊,观察过程中记录内容具有随意性,重点不够突出,降低了观察的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观察前只有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确定主要观察点,才能提高课堂观察的效率,为教学研究做好前期的准备。

(2)要重点突出,兼顾全局。不论是授课者观察、同行个体观察还是学科团队观察都应该在计划的前提下,重点观察师生的互动情况,对即时发生事件及时记录,同时还要耳聪目明、纵观八方,对课堂的情况全面监控,实现对课堂信息的全面、深入了解。

(3)要排除自我,客观观察。观察者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中,不要因为自身心理活动的主观因素而影响对观察对象的客观观察,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应该排除自我的主观心理因素,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课堂信息。(4)要尊重课堂教学实际。观察者应提前进入课堂现场,选择合适的位置,使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影响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随意进出课堂,不随意与学生交流,保持被观察主体的自然状态,使观察者和师生融为一体,做到不露痕迹地观察,同时在观察过程中不对师生课堂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9.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您在学科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自己的生成性教学是否达成了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答: 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策略:

(1)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思维就会活跃,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火花。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使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 “ 能量 ” 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力因素。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 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由 “ 说话的强者 ” 转变为 “ 积极的倾听者 ”, 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 , 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 , 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 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 , 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 , 了解彼此的想法。只有学会倾听,即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 , 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3)精心策划弹性预设,动态处理课堂。课堂教学的 “ 预设 ” 与 “ 生成 ” 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把 “ 预设 ” 与 “ 生成 ” 和谐统一为一体,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为了更好地生成 , 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 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如教学目标既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 , 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 因人而异 , 作分层要求 , 寻找知识的生成点。

面对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 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应对生成性问题 , 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 , 按照教学情境动态地实施教学方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4)提高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智慧。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 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 可以使生成更加有效。一是要能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 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 , 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 ,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 “ 选择 ”,回应 “ 不同的声音 ”, 及时引导和点拨。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 , 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 , 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二是要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教师要将众多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 , 以形成共识 , 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 , 师生应该再度提升为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 , 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 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自己的生成性教学基本能够达成目标,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应防止被一些错误资源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分散精力,扰乱教学的视线,并因此“迷失”原有的教学设计。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毫无意义的。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应当立足于“合理” 与“有效”做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2)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生成固然精彩,但是如果当学生价值取向有悖于文本人文内涵的时候,教师也不加区分和处理,信手拈来,导致曲解文本,这样的生成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负效的。我们应当发扬求实精神,防止为了“生成”而“生成”,不要使一些没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真正的、有价值的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增强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10.结合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

答: 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策略: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小组成员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适时在下一个合作学习中调整不合理的分组。

(2)把握最佳合作契机的策略。教师抓住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而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时,当课堂教学时间无法满足关注每一名学生时,当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当知识需要拓展时,当课外任务具有实用价值时,这些时机刚好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合作学习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3)有效指导调控的策略。教师是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指导调控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调控包括以下几点。

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首先,要让学生耐心倾听,告诉学生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倾听不是形似神非,也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辨别对错,去伪存真,在倾听中发现优点,在倾听中求同存异。其次,要让学生大胆表达。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理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就需要交流讨论,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和人品。欣赏他人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善于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当自己与他人产生共鸣时,要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与赞赏。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与交往。在英语合作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通常也是在同学间相互磋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建议”与“接纳” 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且有礼貌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支持与自己意见不同或相反的同学的正确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②教师要指导好合作进程。首先,要调控好纪律。分组时要对各小组的活动做出纪律要求,形成约定,避免出现学生满教室乱跑或大声喧哗,甚至在小组活动的掩护下开小差、说闲话的现象,以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其次,要调控好节奏。交往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们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后适时地介入小组活动并加以指导。当小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合作有了一定的结果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师生要达到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还要做好组间合作交流,这样才能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各组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学习汇报,做好笔记,并和自己所学的部分衔接起来,以获取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

教师有效的指导和调控,有利于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认识与交往的过程,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符合新时代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要求。

(4)合理评价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让人人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坚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下载《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与思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思考题:前 言1、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功?2、为什么要注重教师基本功的积累与修炼?3、教师强化基本功的途径有哪些? 教学设计基本功什么是教学设......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联校苏志彪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答:讲述与......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美术》作业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美术》作业 太原市教育园区学校 肖金定 一、为什么说讲授与讲述是教学的基本功? 答:讲述与讲授基本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作业五篇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思想品德》思考题作业 1.试说明提问的一般方法 提问一般有以下七种方法: 第一,跟随式提问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进行这种“跟随式”提......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音乐》读书心得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课程简介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实施优质高效教学、实现精彩专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1、 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数学作业题长治市长治县西火联校 赵守仁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教学中应用讲述与讲授应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答:( 1)讲述与讲授要以学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