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系列报道之一:独创“321”模式助学子高就业能创业
编者按:每年6月、7月,都是大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时节。毕业后的路怎么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大学生创业,已经是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大事。作为一所独创“产业+专业”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业型人才、打造中国创业型示范大学的高职院校,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优异成绩,走出了怎样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办学之路?其办学经验之于我们全社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又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从今天起,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出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系列报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了解这所崛起中的中国创业型示范高等院校吧!
独创“321”模式助学子高就业能创业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之路引关注获肯定
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仅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有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种背景下,近些年来,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并将此列为毕业生就业首要,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业基地。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内不少高校都开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江西省内高校中,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属于较早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高等院校。该学院深入贯彻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发挥自身独创“321”办学模式的优势,将创业教育 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服务学生的着力点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获得了高度肯定,赢得了良好口碑。
据了解,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8年,始名为江西现代外国语学校,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了南昌现代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致力于培养创业型人才,于2009年正式升格为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从办学伊始,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定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紧贴市场开课程,狠抓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创业教育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学院创办者胡乐平作为“第九届全国创业之星”的获得者,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感悟充分融入学院办学思路中,他大力提倡职业道德教育,提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强调加强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鉴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工作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构建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办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出发,独创了“专业+产业”321创业型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走产学相结合、效益共分享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使企业利润有空间,技术有支持,人才有保障。
所谓 “321”办学模式,是指 “专业+产业”办学,即“学院=系部+公司”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这正是为了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一种新的探索。而“专业+产业”办学模式:就 是3个“二合一”模式,即“系部与公司”(系部管理机构和公司管理机制)二合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配置“双师型”师资)二合一、“职员与学生”(公司职员与顶岗实习学生)二合一,在办学的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并实现“产业与专业”的高度融合,形成“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链,同时派生出“产品、研发、品质、营销、管理”的产业链;构建出“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三合一平台,将学生打造成高技能人才,成为就业标兵、创业能手,达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毕业和创业的零距离过渡”的办学效果,使学生毕业即有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与信心。
建校10余年来,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为全国30多个省市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应用型创业者。在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行榜中,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居全省专科院校前列。其中,会计专业、投资理财、食品营养与检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尤受社会好评。对此,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搜狐网、新浪网、大江网等权威媒体均刊发报道,予以高度关注和肯定。
与此同时,学院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独创“321”办学模式的优势,将创业教育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服务学生的着力点全面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创业学院,设有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创业实训中心、创业实验班等创业教育基地。2013年11月,工商学院第一期创业实验班开班。同年“双十一”这天,创业学院“实验班”的叶红、李庆、吴恩、周晓毅等学员依托学院的创业教育和淘宝平台,通过自身的创业实践,日入万元,成功地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不仅再次激励了工商学院学子的创业信心,也是该院在“打造中国创业型示范高等院校”实践路上众多成果的一个缩影。
此外,该学院还向江西省教育厅申报了“创业模拟实验室、实践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4个项目,于2013年获得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90万元资助。这不仅充分表明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也预示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水平和其独创的“321”办学模式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今后将得到更大地提高,更快实现其打造中国创业型示范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同时,学院《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两项获得省级立项的教改课题也均围绕“创业教育”展开研究,将进一步从理论上强化该院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都只是开始,假以时日,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就业和创业能力与信心的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创业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文轩)
第二篇:江西工商学院系列报道之六:举办创业文化节点燃学子创业梦想
编者按:每年6月、7月,都是大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时节。毕业后的路怎么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大学生创业,已经是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大事。作为一所独创“产业+专业”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业型人才、打造中国创业型示范大学的高职院校,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优异成绩,走出了怎样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办学之路?其办学经验之于我们全社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又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从今天起,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出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系列报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了解这所崛起中的中国创业型示范高等院校吧!
江西工商学院创业教育系列报道之六
举办创业文化节点燃学子创业梦想
江西工商学院围绕创业“四部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月11日,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创业文化节在该学院行政楼四楼报告厅隆重开幕。这是该学院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号召,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青年创业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落实学院独创“321”创业型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院展示创业成果、创新思维,弘扬全院师生创业精神的一次盛会。
开幕式上,教育督导专员、学院党委书记刘富林宣布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创业文化艺术节开幕。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院长胡国辉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并宣读了首届大学生创业文化节活动安排。随后,带领学生开办“茶物语奶茶店、中国福利彩票店”的教师
1占岳军,创办了南昌红户外俱乐部和南昌广渠传媒有限公司的工商学子周明明等工商学院部分创业师生代表与在座的同学们一同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感悟。
开幕式最后,第九届全国创业之星获得者、工商学院董事长胡乐平与师生们进行现场交流,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创业“四部曲”——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并将其归纳提升为学院创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质,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受启发。同时,胡乐平董事长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其创业的历程与艰辛,传递他创业成功的经验与体会,鼓励同学们勇敢地走出创业第一步。
据了解,本次工商学院创业文化节以“点燃创业梦想”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工商学院“321”创业型办学模式,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文化节活动从3月下旬开始,将持续数月,活动主要以胡乐平先生提出的创业“四部曲”,即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创业实践为主线,辅之以创业成果展示和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
截至目前,工商学院已开展了部分文化节活动,如举办首期企业家创业大讲堂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电子商务公司参观学习等。文化节期间,学院还将举办创业理念碰撞大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网上营销创业大赛、创业淘宝学员培训、创业宣传板报赛等一系列活动,为广大有志创新创业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同学们通过交流,共同探讨创业难题,结交创业好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另据介绍,自办学以来,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积极贯彻国
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要求,发挥自身独创“321”创业型办学模式的优势,将创业教育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服务学生的着力点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该学院从办学伊始就定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紧贴市场开课程,狠抓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创业教育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学院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通识培训课程外,还把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格的培育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同时学院也为学员们配备了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创业实践,加以精心扶持,并在引入风险投资方面牵线搭桥。
“我们希望,通过广泛深入的动员宣传、丰富多样的活动造势、实用高效的技能培训、导向鲜明的典型培育,以及借助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全院上下的创业激情充分迸发,创业潜能全面释放。” 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院长胡国辉表示,本次创业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必将在工商学院掀起新一轮的学生创业热潮,从而加速实现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中国创业型示范高等院校的高位突破和跨越发展。
(文轩)
第三篇: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创业路径
创新就业模式 拓展创业路径
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提供重要引擎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把创业型城市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制订创业规划,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创业政策,全面优化创业服务,努力营造创业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组织专家,从大连的实际出发,编制创业型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民创业行动方案,为创业型城市建设提供蓝图和行动纲领。政府在推动创业过程中,搭建全方位的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业舞台,既是创业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一是创新发展载体,打造海外学子创业“天堂”。近年来,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已成为时代潮流。我们充分发挥大连的环境、产业、开放、人才等优势和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大力打造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天堂”。市政府每年设立6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
金,建立和完善了光电子、软件开发、生物制药、数控技术、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支撑平台,支持专利项目市场化运作,培育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50%。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我们建立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每年举办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大连创新创业。到2010年底,海外学子创业园累积孵化留学人员企业410家,成功创业的留学人员690人。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累计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9400多人次海外学子回国考察,有3000多人携带技术或资金归国创业或开展合作,创办的1100余家企业已累计实现收入188亿元,成为拉动我市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
二是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拓宽市民创业“舞台”。按照全域谋划的思路,我市实施了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城市组团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优化、重组区域各种资源要素,全市形成了功能独特的产业园区83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5个,省级产业园区19个。通过实行取消引进人才落户限制、扩大公共租赁住房普惠范围、提高安家补贴标准等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22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产业聚集区入驻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各产业聚集区在场地使用、资
金补助、服务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一大批初创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强产业聚集效能的同时,强化了就业岗位的吸纳能力,形成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强孵化基地建设,扩展劳动者创业“温床”。我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的职能和优势,广泛利用闲置的厂房、楼宇、仓库等场所,采取租赁、置换、购置、合作等方式,广泛建立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青年群体和中小企业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009年以来,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近3000余万元支持50户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2010年,市政府投资1800万元建设1.4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连)创业者公共实训(孵化)基地,设立创业素质评测、项目入驻孵化等六大功能区,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孵化开辟了多层次创业渠道。目前,我市采取政府引导和民办公助、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76个,入驻企业2691户,带动就业7.8万人。
二、完善创业政策,努力激发劳动者创业的内在活力 完善的政策体系,优厚的资金支持,是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多管齐下,着力打造创业就业的政策高地。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创业门槛。近年来,大连市相继实施了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扶助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全民创业 的政策体系。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制订了降低注册资本金额、放宽经营场所和经营范围等10个方面39条政策措施,为各类人员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们把促进创业就业列为每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扶持创业带头人、发放小额货款等主要指标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创业就业工作。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破解创业企业融资瓶颈。为破解创业企业融资难,我市不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将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全部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着力在信用社区建立、贷款额度提高、贴息范围扩大等方面进行突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创业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11.4亿元。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市121家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贷款累计达到450多亿元;2010年市政府又出资3亿元与大连银行合作放大10倍,形成30亿元的风险贷款补偿专项资金。今年9月,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24家银行与180多家小微企业达成协议,签订协议7亿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扶持创业企业发展。市政府设立3000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优秀自主创业毕业生实行奖励性补贴;区县建立无须偿还的创业扶持资金,对吸纳就业显
著、经营前景良好的创业企业提供5—20万元的资金扶持。加强对初创企业扶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首次自主创业的,给予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加大创业者经营场所扶持,对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给予不超过3000元的房租补贴。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力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创业服务,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是创业者成功的沃土。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简化服务流程,畅通创业渠道。在行政服务上,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作用,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减少审批事项,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在税费减免上,将减免税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基层,在减免税申请的报批和备案审核工作中,简化程序和有关审批文书,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2009年以来,全市2.3万名再就业人员享受减免税2564万元,近70万人享受各种减免税1.3亿元;在信息管理上,依托全市四级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和金保工程系统,建立了创业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创业者的实名制管理,对创业项目实施跟踪服务。完善市创业项目信息系统,按照政府支持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社区街道收集、区市县审核、市认定发布的项目征集体系,通过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连接项目与创业者的对接平台。
二是加强能力培训,提升创业者素质。我们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形式,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具备资格的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了面向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我市将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扩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培养型向能力塑造型转变。在连各高校利用场地、师资、设备等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为提升劳动者创业实践能力,我市引进了创业模拟公司实训项目,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依托企业分别建立百家创业实训基地。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创业培训1.2万人,创业成功率达到87%,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社会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理论培训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创业培训体系。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为激发创业潜力,增强创业效应,我市从2003年起,连续举办9届以创业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公益性展会,9届创业项目洽谈会共推介创业项目2624个,累计38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各级政府每年定期开展创业先进人物、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作为政府就业工作表彰和奖励的重要项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建自主创业典型巡讲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巡讲活动;市总工会设立创业讲坛,采取定期讲座形式为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团市委建立青年创业导师巡讲团,大力激发青年群体的创业意识;市妇
联评选表彰“十大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标兵”,积极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举办创业计划冲浪大赛、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事迹,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关心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面对“十二五”时期创业就业的压力,大连市委、市政府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妇联着力提升妇女创业就业能长篇
强化措施搭建平台
着力提升妇女创业就业能力
县妇联
(2010年12月)
近年来,冠县妇联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把引导和带领妇女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重点实施了“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通过开展培训指导、搭建帮扶平台、提供就业信息、提供维权服务等途径,帮助妇女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一、转变妇女创业就业理念,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县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优势,针对妇女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有的放矢、大张旗鼓地营造妇女创业就业的浓厚氛围,把挖掘整合资源作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首要任务,广开思路,创新举措,多层次、多领域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就业。
一是促进广大妇女创业就业观念转变。组织召开了“巾帼创业”动员大会,把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统一了各级妇联干部思想认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组织妇女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妇女群众大会、进村入户、个别座谈 1
等形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帮助妇女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克服“怕吃亏、怕吃苦、不敢闯、不敢干”的消极意识,鼓励她们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求发展。注重典型的培养,树立巾帼创业带头人300多名,充分利用“三八”节的有利时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对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发动,使创业就业体现价值、实现致富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妇女内心深处,自主创业就业的妇女越来越多。
二是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妇联培训输出基地的作用,不断开发适合妇女就近就地就业的岗位。对全县妇女从事编织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妇女手工编织培训基地,探索出“培训基地+家庭作业+统一销售”的妇女就地创业就业模式,带动3000多名妇女就业。以帮助扶持城镇待业妇女、女农民工、女大学生为重点,联合开展了“春风送岗位”、“妇女就业援助”、“民营企业招聘”、“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女性就业岗位5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2300多个,发放宣传材料2.3万份,大大缓解了妇女就业压力。
三是建立基地,搞好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积极做给妇女看,带着妇女干,培育了一批技术人才,带动了一批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共建立了以烟
庄乡服装来料加工基地、范寨乡纺织基地、桑阿镇玩具生产基地为代表的58个巾帼科技示范基地,集生产、服务、示范于一体,带动了大量妇女创业就业。
二、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妇女创业就业途径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妇女素质,搭建服务平台是增强妇女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县妇联进一步理清思路,指导妇女创业就业、提升妇女创业就业质量。
一是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指导。成立了妇女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重点发挥优秀女企业家的作用,为妇女提供市场分析、项目推荐、政策法规等创业知识方面的指导。建立了妇女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鼓励并扶持创业妇女积极吸纳女性就业。利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依托妇女培训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大力开展种、养、加等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几年来,各级共举办培训班620期,培训妇女8.5万人次人均掌握1-3门实用技术,有1500多名妇女获得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结合不同层次妇女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多层面、多门类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妇女创业就业信心和能力,引导妇女自主创业,提高她们的创业技能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今年以来共培训妇女1000多人,有500多名妇女实现自主创业就业。
二是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妇联就业创业基地及
时为广大妇女提供创业就业信息服务。落实上级妇联关于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文件精神,重点推进妇女小额贷款工作,联合县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小额担保贴息工作,为冠县星都板业、冠县交通煤炭购销有限公司申请到38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开展了“信贷助推农村妇女创业”行动,共为430名妇女发往小额贷款615.6万元,解决了妇女创业资金难问题。
三是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巾帼示范岗等优势妇女群体的作用,采取“1+1”、“1+X”、“ X+1”等结对形式,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结对帮扶。组织农技专家开展各类科技下乡活动,按照农时需要,对农村妇女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专家与女能手结对,直接为女能手解决技术难题。每年开展“巾帼科技冠县行”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18场次,发放实用技术宣传材料1.5万份。通过各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送岗位下乡、等形式,为农村富余女劳动力、下岗失业妇女和“零就业”家庭妇女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送服务,帮助妇女创业就业,已有8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三、优化综合环境,形成妇女创业就业保障新机制 优化妇女创业就业环境,是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中,不断强化服务管理,逐渐形成了妇女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一是营造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配合就业保障部门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在参与政府决策中发挥代表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作用,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服务、争取资源、创造条件。
二是建立女企业家联谊机制。积极组织女企业家参加学习交流,观摩学习,交流提高,今年共开展座谈交流3次,解决用工、资金、政策难题8个。搭建进修平台,组织参加上级妇联举办的各类创业提升培训班,提高了女企业家加快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组织企业运营良好、业绩突出、社会信誉度高的女企业家组成“巾帼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引导其认真履行创业指导师职责,在带动妇女创业、吸纳妇女就业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组织引领妇女创业就业,受益妇女500多人。
三是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开通了维权热线,发挥妇联
维权工作网络作用,深入村庄、家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帮助妇女了解就业政策。邀请金融、司法、税务、劳动等部门专家组成顾问团,为妇女群众解答创业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共解疑答惑196人次。认真处理妇女群众创业就业方面的来信来访案件,积极协调劳动、司法等部门予以解决,今年共妥善处结此类案件4起。
第五篇:北京巧娘工作室助32.5万妇女创业就业[范文模版]
北京巧娘工作室助32.5万妇女创业就业
几个怀揣编织绝活的妇女、二三十平米的空间、栖身于普通居民社区的工作室却蕴含着大能量--截至目前,北京市巧娘工作室已经帮助32.5万名妇女创业就业,两年来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元。记者从29日召开的北京市妇联十二届六次执委会上获悉,北京市在引领妇女自我发展方面出台了手工技能大赛、扶持就业示范基地、贴息和小额贷款、设立巧娘工作室和专卖店等不少有力措施,且初见成效。
2013年,北京市将结合首都经济发展特点和妇女实际,根据妇女在一、二、三产业中的作用和需求,将分层分类加大服务力度,开展妇女的创业和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