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小说阅读教学优化研究》结题报告
《诗歌、小说阅读教学优化研究》
结题报告
北海市第一中学
何旭升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以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社会对个人知识的需求程度迅速上升,另外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传统的书籍阅读逐步趋于多元化。报纸、刊物、电视与网络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的信息向学生袭来,这就要求今天的高中生具有一种极强的筛选、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是时代的要求。但在应试教育升学就业压力下,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很不得法,阅读习惯不佳,阅读效果不理想。学生希望教师多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加强读法的指导,尽可能多地推荐或提供合适的图文信息资料。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是新课程在文本阅读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激活的空间,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从教师本人出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小说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诗歌、小说阅读教学优化研究成了许多一线教师一个亟待解决又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教学指出了费力较 少、而又最能达到较高教育效果的捷径。它使教师从许多习以为常、但效益很少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避免尝试错误,返工重教,或者由于教学方法不完善而浪费很多时间。”所谓“最优化”就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择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成员认为课堂阅读教学优化研究是相对传统阅读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40分钟这个相同时间内,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的各个要素,调动学生的最大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最大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高中语文中诗歌、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探索构成诗歌、小说阅读教学优化研究的要素、标准,以及使之优化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小说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青年教师保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效的借鉴。
三、研究对象 高中各年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传统的诗歌、小说阅读方法指导资料进行研究,在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2.行动研究法:用“最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学生的阅读行动,根据效果反馈,边探讨边实践。
3.个案研究法:每个研究小组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形成典型案例。4.经验总结法:边操作边总结经验,边反思边调整思路。
五、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立项后,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制定好研究计划及步骤,分工合作。
(一)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主要有:《中学生诗歌、小说阅读情况调查问卷》、《诗歌、小说文学常识测试卷》、《诗歌、小说阅读指导前期测试题》、《诗歌、小说阅读指导后期测试题》、《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等。
(二)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中学生诗歌、小说阅读现状存在如下误区:
一是功利性阅读:在应试教育升学就业压力下,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百分之七十的家长首选教材辅导类书,不会考虑给孩子购买可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类读物。
二是随意、盲目性阅读:中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时,首选消遣类读物,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等通俗读物;网络阅读绝大多数是首先娱乐类读物,如网络游戏、卡通、幽默等。
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的诗歌、小说阅读教学与考试结合,往往降低了他们对诗歌、小说阅读的兴趣。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指导、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工合作,分别制定有效可 2 行的指导、研究计划。
(四)课题组成员总结经验得失,调整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在指导、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每次研究的经验与得失,并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以便能让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六、本课题组成员获得的基本认识
(一)诗歌阅读教学要优化
诗歌阅读教学,特别是古诗阅读,对学生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要求。因为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跳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就味同嚼蜡了。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那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以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大家的努力摸索与认真总结,本课题组成员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教学优化方式。
1.构建“爱读诗”的模式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 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教师要教育学生用朗诵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也就会慢慢地喜欢上诗歌。在教学完一个诗歌专题后,教师会安排一些时间来举办班级背诵古诗词比赛、即兴演唱古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春花秋月何时了》《月满西楼》等)、还结合“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举行“我邀明月诵经典”的诗歌配乐朗诵比赛。这些有益的尝试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2.构建“读懂诗”的模式
要读懂一首诗歌,单纯依靠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歌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再加上诗歌的时代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内涵。为了指导学生读懂诗歌,本课题组成员认为应做到“四看”:即看诗题、看作者、看注释关键和看关键词。
①看诗题。诗言志。诗歌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主旨,而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准确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②看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进而把握作者的心理历程,我们就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
③看注释。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很有帮助。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以降低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既然给了某些注释,说明在理解时就要用到它,否则是不会凭空加上的,因此,要提醒学生在读诗歌时一定要读到最后,尤其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
④看关键词。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字句的,特别是格律诗。一首诗中往往就有一两个关键词,而使诗歌境界全出,而这一两个词往往又是由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充当。鉴赏诗歌,学生如果能从这些关键词入手,一面体味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3.构建规范答题的模式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还是不够的。因为诗歌阅读教学,还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指导学生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试而言,学生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就是答案。为了教师能够达到优化教学,学生能够准确作出答案,本课题组成员依据教学思路,构建了规范答题的模式。
(1)有机结合“叙”、“析”、“评”三方面
诗歌鉴赏是对诗歌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学生要把自己的认识述诸书面文字,就必须把“叙”、“析”、“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叙”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引述概括原诗中的有效信息,“析”就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评”就是在“析”的基础上的结论,即“观点”。诗歌阅读教学优化研究也就是指导学生先摆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然后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的阐发。
(2)对应选用答题基本模式
考试中,不同的题目,答题方式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答题的基本形式应该是依据试题的要求,就相应的诗句作适当分析。如南宋张辑《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 4 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问“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对这道题可以这样作答:①“塞草连天”的秋景令人愁;②中原沦陷、神州不见令人愁;③盼望收复,但一年一年收复无望,令人愁。像这样就诗句作简要分析的答题方式,易于掌握,不易出错。
另外,还可选用一些答题模式,如:
①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②对诗歌意义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③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加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⑤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表现手法+表达作用。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3)熟悉运用常用名词术语
考试中,就答案的表述而言,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努力做到评述结合。如: ①风格——明快、清新、平易、自然、豪放飘逸、热情奔放、雄浑刚健、旷达洒脱等。
②形象——山水、花鸟、落日、圆月、明月、残月、长亭、古道、杨柳等。③技法——白描、反衬、比兴、夸张、渲染、虚实相生、直抒胸臆、以动衬静等。
④语言——平淡、简洁、绚丽、清新自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音律和谐等。
(二)小说阅读教学要优化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为:“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喜爱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并且规定中学生要读300万字的文学原著,要重在积累和感受。由此可见,中学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培养读写能力,而是培养文学素质,陶冶情操、健全人性。小说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终极目的。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越发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本课题组认为,要做到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因为教学过程怎样安排,选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教学效果如何评定,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优化小说阅读教学,首先优化教学目标。优化的标准和途径是:
①正确集中。正确,即小说阅读教学应根据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思路,以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另外,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的很多,但如果一篇课文不加选择的什么都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集中,就是强调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真正解决教材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内容。
②明确有序。明确,即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或规定性,也就是要明确教学活动方向,规定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结果。有序,是在指定目标时进行认真梳理,铺设一架有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的知识阶梯,教师引导学生逐级攀登,最终达到知识的顶点。
如在教学《祝福》中祥林嫂临死前肖像描写段落时,可趁势置疑,全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一共有几处?为什么要重复刻划?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归纳:塑造人物形象,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方面重点刻划,祥林嫂的悲剧由两方面构成:肉体的和精神的,通过外貌描写描绘花白的头发,瘦削不堪的脸庞,表现她所受的剥削之重,通过画眼睛,描绘眼睛的呆滞,表现她其度悲哀之后的精神的麻木;通过四次肖像变化,展现其性格如何被一步步扭曲。这就是从明确的教学目标来设置问题,让学生能从中找到学习的规律。
2.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往往指的是某一篇(段)课文、某部分知识及获得知识的方法、某一项能力的训练等。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师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学生对教材的具体学习来实现。因此要实现优化小说阅读教学,就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的标准和途径是:
①紧扣目标。一篇课文,哪些该讲,哪些略掉,要以预先定好的目标为标尺,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详讲、多讲,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少讲,不讲,这样才能省出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②详略得当。从教学内容看,教师利用某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审美鉴赏,就应当根据单元教学安排、学生理解程度,确定教学重点、6 难点,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对其详思、详议、详讲。这样才能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当然教学过程中,在突出重点,排除难点的同时,又要处理好非重点内容,使其既可以铺垫重点内容,又可以连线成体。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虽然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但大到贾府宏大气派的建筑、荣华富贵的生活、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设置的结构、小到院落的一花一草、厅堂的一桌一案、人物的一颦一笑„„字字珠玑,句句妙语,难怪有的老师面对课文感慨地说讲不完的《林黛玉进贾府》,但为了完成课前预定的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意义这一目标,还是忍痛割爱,在三课时内圆满完成预定目标。
3.优化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教学真正搞好,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只有把教师教的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优化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其实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讲的就是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教学实践早已证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广泛的猎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坚持终身学习,正如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优化的标准和途径是:
①科学。就是要符合知识本身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是真正的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小说阅读教学,本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通读——精读——赏读——选读四步读书法。
②精要。就是内容要精确、简明,便于学生掌握。比如提炼要点,课题组成员就归纳出三种方法:第一,抓位置,第二,抓议论,第三,抓蕴含。学生用这三种方法自学下文,概括要点非常有效。
③实用。也就是说总结的学习方法一要便于学生运用,一是学生用了就见效。
七、本课题组研究的感悟
1.高中生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学习压力比较重,阅读的语文活动还不够丰富多彩,今后争取多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把学生自主阅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与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联系更紧密些,阅读与作文相结合,充分为作文服务。
3.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八、成果展示
所谓教学相长,在诗歌、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中。为了使这一研究顺利有效地进行,我们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感悟,写了不少的教学案例与教学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陈朝静:论文《以心读诗——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心法》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入选《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2期);论文《把握意境,品味离情》入选2010年的《中国新教育研究》;
廖抒兰:论文《名著,我该怎样爱你——从〈失街亭〉的教学谈小说教学优化设计》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何旭升:教学案例《诗歌阅读鉴赏方法例谈》荣获广西教育学会第十一次
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浅谈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之优化设计》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李
媛:论文《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荣获广西中学语文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论文《浅析如何提高引导高一学生学习诗歌》荣获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常
亮:论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浅析》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蔡文丽: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荣获广西中学语文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浅谈诗词鉴赏对学生高高尚情操的培养》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陈
悦:论文《反思“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 荣获2009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打破“公式化” 8 诗歌教学》荣获2010年广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九、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3.巴班斯基《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网络文章)
4.《英才园名师导学·新高考第1轮总复习》(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2次印刷)
第二篇:学校后勤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后勤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一定的管 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校人财物的效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后勤工作直接影响 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它从一个侧面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建设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学校后勤工作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把学校后 勤工作纳入到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创新学 校后勤管理,建设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实 教学设备,抓好师生生活,是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的重要 保证,是提升学校发展的动力。
一、人性化的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学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学校后 勤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改革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的原则。学校后勤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 宗旨。学校后勤管理改革必须把对学生的管理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 合,实行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效融合。我校采取多种 有效的措施,利用各种环境和机会,凸显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 旨。例如:把学生公寓建设成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 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阵地,着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有序、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公寓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功能。
二、社会化的后勤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校总务处既负责管理,又负责经营;既包括基本建设、房屋修 缮、设备调试、水暖电供给、财物、绿化、美化、安保、环卫等方面 的工作,又要负责教育教学设施配置与供给,保障教育教学的开展和 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服务。这种繁杂的 后勤事务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教育的产物,只投入,不产出;政 府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如何改革后勤管理,有效利用人、财、物资源,促进后勤工作更 好地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成为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新课题。
因此,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 化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我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大部 分学生吃住、生活在学校,后勤服务一直是学校工作矛盾的焦点。为 了彻底改变现状,学校从改革学生食堂经营管理入手,实施学校后勤 社会化的改革实践并不断引向深入。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制订了改革方案,公开 向社会招聘具有经营实力的优秀饮食单位,采取托管方式,进行经营 机制转换。学校与被托管方订立合同,把经营权交给被托管方,总务 处作为学校监督部门,对原后勤工作人员实行转岗分流,经评估的后 勤资产在保质的原则下供被托管方使用,依据资产总值核定并收缴财 产使用佣金。在招收和签订合同时,学校通过成本效益核算,坚持“优 质低价,微利经营”原则,控制利润指标,并在合同中做出明确对学生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食堂的设备设施的维护等事项,依法保障 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监督权利。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减少了经费投入,降低了服务成本;其市 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有效地提高了服 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对学生而言,不仅用较少的费用得到了更好的服 务,增加了满意度,而且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主教育意识,也受 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三、健全后勤系统内部机制,是实现后勤管理目标的关键 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建设一支业务精、效率高、业务能力强的队伍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搞好后勤工作的关 键。由于我校后勤人员中“半路出家”的多、科班出身的少,奋力实 干的多、经过专业培训的少,在工人中临时工多、固定工少,年老体 弱的多、年轻力壮的少,勤杂人员多、技术骨干少,从思想状态看,后勤工作在客观上存在难度大、待遇低、条件差和在主观上存在某些 “伺候人”、“低人一等”等自卑感,使这支队伍经常潜伏着不稳定 因素。为了更好地完成后勤工作任务,提高我们服务的质量,必须在 职工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责任感和技术素养的职工队伍。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后勤队伍,必须加强后勤职工思想教育,思 想教育是各项工作的先导,后勤的思想教育必须和业务、服务质量相 结合。要求后勤管理者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后勤服务工作。另外,后勤管理人员不仅在宏观上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还要在微观上掌握各种专业和技能。后勤管理的 专业有会计、物资、水电、装修、房屋修建、木工、烹调、园林、采 购等,这些专业都有各自的技术,这些服务技术知识必需不断地更新 和发展。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及 新的知识,逐步做到一专多能,提高各项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以优 质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 工作。要让后勤人员确立“金杯银杯不如师生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师 生夸奖”的观念。要坚持开拓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实施契约 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 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学校新型 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学校后勤的管理特色,用创新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为办好人民 满意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老师的讲解充斥语文教坛,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周末作业重复性、机械性的较多,学习成效很低,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这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包含跨越时空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功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做一个真正具有语文能力的人呢?为此,我们五井镇第二初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在努力的实践语文教学新路,效果显著。
3、针对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实践“课堂内外”这一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大好时光,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快乐的时光快乐的学习,让他们的语文世界因为生活而更加精彩,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因为实践而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面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2010年8月--2011年1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内容上做好充分准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堂外兴趣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语文学语文。成果形式:理论记录、学习体会、讨论研究。负责人:王凤云 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成果形式:阶段分析、经验交流、公开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培养数据分析。老师鼓励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主题阅读”纳入课堂内外,学生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心的和感悟。负责人:张晓明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制订出长期进行的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成果形式:各项研究记录、评价分析表、论文、结题报告。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尝试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更高的提升。使“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生活化”,不再是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真实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负责人:景慧鸽
活动内容
第一学年活动重点:
1.推荐阅读名著、诗歌、小说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分七、八、九年级三个时段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6)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第一学期具体安排
(1)名著阅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
(2)同步读物(师生推荐)
(3)名作欣赏:臧克家、冰心、艾青、舒婷、汪国真、何其芳等人的代表作,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法布尔的作品。郭沫若、老舍、胡适、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等。
(4)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通过校广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举办“读书笔记”征文比赛;通过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
走进生活。通过 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择你最关心的、最熟悉的某一特产(人物,名胜等)进行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时事进行采访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思考等。
2.可采用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分析卷、合理化小建议、广告等形式。
4.每个周一利用汇报课进行成果展示。
(二)第二学年活动重点:语文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这其间,老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及时与学生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真正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1.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日打电话、接待客人、写留言等,听说读写能力都能运用,适时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家庭是小社会。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写出让自己真正动情的东西。与父母等沟通并记录交流过程。
3.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4.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写调查报告、推荐阅读名著、美文·时文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成果显示:(1)编辑《云帆》报刊,(2)编选《优秀读书笔记》,(3)“发现”报告会等。
保障措施:
(1)快乐周末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只表现在理论和口头上,应真正付诸与实践。语文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做法。学会总结反思,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汇报,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导。不断进步,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2)在时间安排上,以学期为单位,利用好每个周末
(3)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周末语文学习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4)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聘请市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我校是市级规范化学校、安装了校园网,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电教设备齐全。学校充足的硬件设施,为实施这一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我县地处山区,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具有丰厚的课程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校自开展“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教学课题工作以来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收获:
1、培养了一批积极创新、善于反思,向理论型转变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周末语文教学实践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张扬。多名青年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下成长为各级的骨干教师,并有大量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在各级刊物中发表汇篇。冯春霞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李志勇老师的《读出生活 读出精彩》、《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获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发表与省《考试》理论与实践版杂志;《新课改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胡兰英老师的《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
等奖;赛获优秀辅导奖;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培养出一大批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由于课题的研究深入和实施,我校近三年来有众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学年,同学在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初中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进行对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优异。
3、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每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都发现,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教材的学生多了,“默默无闻”接受的人数少了;积极动手实践的氛围浓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生命平台,学生在学习方式中优势互补,感受到成功,品阅到了幸福,学校的课堂充满了朝气,凸现出了新课改的鲜活、灵动。这源于周末活动给了他们自信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反对“灌输”,提倡“探究”;反对保姆式教学,提倡大胆实践。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还不敢放手或者完全放手的现象。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教学教研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更高层次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因此我们探索的“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的实践研究缺少深刻性。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这种快乐学习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打造每一个快乐课堂,同时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