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争取进步。
第二篇: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10历史班 黄喜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内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说课理念、说学情分析、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回到历史本身;以理解历史为中心;感悟历史、思考历史
二、说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我将分为两部分来说:
1、学生特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教给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教什么;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怎么教
2、认知结构: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我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我将分为四部分来说:
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其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标在本课的体现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情、课标、内容,制定本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策略: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2)学法策略: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3)依据:“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设计意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大概需要2分钟。
2、讲授新课
(一)、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a、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
b、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国际因素。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c、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二)、战争经过
在我的指导下,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得到战争的经过。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外,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三)、设置问题。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以及图片的对比供学生分析。让学生讨论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意图:a、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b、通过历史对比 使后面的失败原因容易理解
(四)、通过阅读课本,由同学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我将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并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做比较,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设计意图:和学生互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考模式
(五)、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了解台湾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反抗。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思想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得出农民阶级的反抗,引出义和团运动。设计意图:由《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自然过渡。
3、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我将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我将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国情感。(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学生归纳后,我再进行整理,给出一个较完整的分析。
4、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来回忆和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5、巩固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再次点明重点与难点。通过列举一些涉及这一课的高考题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感谢倾听 敬请指正
第四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我经过认真备课和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下是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用“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一段资料片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其次,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篇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5.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篇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争取进步。篇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
学生
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
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
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
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 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 1 .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 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
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 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
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 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 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体现了
教师
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
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课后习题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种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A 6.B 7.B 8.C 9.D 10.C 1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板书
一、甲午农 民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4、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4、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