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②欧美亚许多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德意统一、俄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列强重启战火。1890年代:中日战争。1900年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国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等。甲午属于干支纪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加上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急于对外扩张,制定了就近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1847侵台,侵华之始,1876《江华条约》,侵朝之始。
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提出将中国分成六块,标志大陆政策完全成熟。
(2)朝鲜:东京党起义
1894年东京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不请自来。三合一镇压下去。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2、经过:
(1)爆发:
1894.7.25
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
1894.8.清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
又称“牙山海战”,清增兵朝鲜,遭日舰偷袭,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日舰从此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海军在国土安全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掌握制海权,制海权的丧失,舰队就会成为一堆漂浮的废铁。
(2)阶段:
①第一阶段(1894.7~9)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走
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主力尚存,未定最后胜负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一路——朝鲜→鸭绿江→九连城(聂士成)
二路——花园口→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局:
(1)军事上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标志性建设成果毁灭)
(2)外交上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马关)
①内容:
一批工厂:在商埠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合法化,免收内地税)
二亿白银:军费赔偿(7年内8次付清)
三块土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台湾是我国最大岛屿,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附属岛屿88个。此处为何将“澎湖列岛”单列?系日方提出,恐中国签约后,临时将澎湖列岛划出台湾省,或并入福建省。《开罗宣言》也是并列提出。)
四口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②危害:
《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依据:割地赔偿最多)
a割地:
破坏了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赔偿:
加重人民负担;三年财政总和;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清政府大举外债。
c开埠:
进一步深入内地
d开厂:
掠夺中原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反响:
a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了俄日矛盾;反映了列强在华既勾结又斗争的关系。
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政府放弃,民间反抗)
台湾保卫战:1895.5~10.最后一战:台南
义军领导:丘逢甲、徐骧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c公车上书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拳→义和团(“团”:地主组织的地方武装“团练”。意义:取得某种合法地位;规模有所扩大。民团:保家卫乡,政府认可),反洋教斗争→反帝斗争(“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爱国性质,局限性:放松警惕、盲目排外),山东→直隶→京津,大量进入京、津,约10万人。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侨民
3、经过:
(1)占领天津
(2)占领北京
4、特点:
(1)突发性:
不似鸦战、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清军和义和团主战的愚昧性:
围攻使馆50天。按国际惯例,使馆的安全,就由驻在国政府负责。德国公使被杀。三国使馆被焚毁。中国“野蛮”之名遂成。
(3)清对外宣战,未指明何国;列强未向中国宣战,不承认战争状态,未断交、撤使
清宣战原由:收到十一国要她归政的假情报,向十一国宣战,太后成为历史上最勇敢的女人。
5、罪行:
烧杀抢掠。
6、结局——《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近代中国首都三次为敌国占领(1860、1900、1937)。西太后和光绪帝带领部分王公大臣逃往西安,此后联军一面镇压义和团,一面筹划与中国“议和”,订立新的不平等条约。在逃跑途中,太后命庆亲王奕匡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议和”谈判长达一年多时间(主要是列强内部在惩办“首祸”、“赔款分配”等问题上的分歧),于1901年9月7日,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太后满意批准了条约:一不要归政;二不要割地。
(1)内容:
①赔款:4.5亿两白银,每个中国人一两,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庚子赔款”。
②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并驻扎军队,界内中国人不准居住(驻军权)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便于海上运兵直抵北京。
④惩办参加反帝的官吏,或革职、或处死;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2005年春季高考题,最能反映工具论。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六部时,吏部为首。外交部长为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
通过条约改变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名称、地位),在中国不平等条约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罕见的。
(2)危害:
依据教材四点。
(3)影响:
①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辛丑条约》未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光绪仍然是囚徒,慈禧太后仍然垂帘听政。
②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依据:
条约中的2、3、4、5点,尤其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这一条。条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向帝国主义屈服。二鸦后,清政府只是开始成为工具。当时,清政府内部出现顽固派、洋务派,前者排斥外来先进事物,主张寻机将外国人逐出中国,后者主张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也讲求“自强”。皆极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内部不再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区别,整个统治集团都失去了与列强进行抗争的信心,甘于做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的工具,革命党人曰“洋人的朝庭”。
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鸦战后开始沦为,此处完全进入。
④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反帝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