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22: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二单元 比较 ;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第三单元 加减法

(一);第七单元 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分类 ; 第九单元 统计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校园”(第2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用“数”去进行计数,去发现隐含在校园中的数――从1到10的10个数――相对应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和交流,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快乐的家园”(第4页),丰富对1的认识: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还要进一步体验1个萝卜与1筐萝卜在数量意义上的区别,从而理解用1也可以表示很多的同类事物。而运动衣上的数有助于克服对数的认识的片面性,懂得在一些场合数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代号。数具有表示顺序的这一层含义,还不断通过后面的练习,如数一数、填一填列车上车厢的序号,从0出发的一笔画“小熊举重”等加强体验。

第四课“小猫钓鱼”(第8页),结合童话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始终还贯串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第二单元“比较”(第12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第一课“动物乐园”(第12页),从

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题中,有些不能靠直观就能得出答案的,就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的力量。教学时应注意:

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

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第68页),结合“捆小棒”(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

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2、加减法的处理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第22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本节教材穷尽了所有5以内的加法算式。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数相加所得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又如第26页“摘果子”的情境图中,有5个果子,摘下2个,还剩下3个。这个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第三课“摘果子”(第26页)“做一做”的第1题,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第七单元第二课“搭积木”(第70页),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应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着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

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第三单元第四课“小猫吃鱼”(第28页)的“练一练”中,创设“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过程。本单元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8,9和10的组成与分解;从第五课至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活动,计算出得数。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组成5,也就是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

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例如,第39页第6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行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33页数学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4”。实际上就是练习6和7数的组成。又如“凑成9”,“分苹果”就是练习9和10的“分”和“合”。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23页家庭情境图,图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图,“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子?”利用生活经验,小朋友的人数比杯子数多1,差1个杯子,5-4=1,小朋友的人数比勺子数多2,差2把勺子,5-3=2不必转化成相同单位。再如,第42页“在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很复杂。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2多”,“2比8少”,现在就是要解决“8比2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要解答的问题,8比2多6用算式表示就是8-2=6。

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例如,第38页第4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人,应该算他是对的,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标记,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即可。

(5)提倡算法多样化。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教材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20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十法,至于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例如,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72页)中的,9+5=?,可以把5分成1和4,9+1=10,10+4=14,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10+5=15,推出9+5=14也是可以的;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第78页)退位减法,教材呈现了4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等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述4节教材的编写仍然坚持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结合,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这些问题所列出的算式而言的。

例如,需要列出算式9+5=?并掌握它的某种算法,才能获得“有几瓶牛

奶”的问题的答案。计算9+5=?有的算法比较直观,有的算法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果14是允许的,但如果不去探究别的算法,他们的运算技能就得不到发展。而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先拿出9根小棒与5根小棒,再摆这些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有几根。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摆法,每一种摆法都揭示了某种算理(或策略),都能够用抽象的算式描述它的算法过程。学生一旦悟出“摆法”―“算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才可能独立地探究、发现教材没有呈现的其他算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8+6=?的算法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9+6=15,推出8+6=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

教学时应注意:(1)通过形式多样经常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2)逐一计数是1个1个往上加或1个1个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在学习计算的单元要练习,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进行计算练习,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关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上述进位加法类似,不同在于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学生要求独立解读“买铅笔”的问题情境,独立列出算式,并探究其算法,学习用数学语言或文字(口头或书面)描述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交流。“飞行表演”除了练习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外,还应用了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提供减法算法的思路(事实上这一思想在教材第5页的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即在较大的集合(与被减数对应)中找出与另一个集合(与减数对应)一一对应的子集,这时较大集合的余集就对应着所得的差。应该让学生体验这

样的数学思考过程,那么,学生面对类似第81页第2题时,就可能会用更简捷的算法算出谁多和多几只。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

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

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教师一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通过组织“玩一玩”,使学生具体感受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立体图形,介绍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第一课“前后”(第56页),首先,要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惟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如果你坐在第三排,那么你的前面有两个同学。所以,如果只说5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不能确定5号车的位置,同时还要指出5号车在3号车的前面,那么5号车的位置才被惟一确定。其次,第57页第3题,汽车从公园出发,下一站是哪一站?如果不明确行车的方向,还不能确定下一站的位置;明确了车是往动物园方向开的,所以下一站一定是太平路,不是火车站。

第二课“上下”(第58页),用上、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用上、下描述三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59页第5题,就涉及确定3个女孩上、下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需要结合简单的数学推理。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学习“前后”“上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识别左右比较难。第三课“左右”(第60页),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和“右”,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第四课“教室”,结合现实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室里、家里,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第一课“物体分类”(第64页),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而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把物体按形状分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要注意物体、几何体(长方体等)和立体图形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说“课本是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形状是长方体”;立体图形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物体或几何体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本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你说我摆”(第66页),是为五、六两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摆”的都有一定的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几个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摆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里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几何体的模型把它摆出来,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相反的干扰,可以组织相邻或前后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活动。双方还要就摆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双方要交换说与摆的角色,进行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第67页第4题,能够看懂立体图形中有几个正方体,是需要空间想像力的,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正是因此,这道看似简单的练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分类与统计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第四单元第一课“整理房间”(第52页),从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做的事情――整理房间,体验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的必要性。本课练习的分类对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并且给定了分类标准;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对照答案,进行讨论交流,体验分类结果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是一致的。

第二课“整理书包”(第54页),这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可以按课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一起,数学本和语文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放在一起,把语文书和语文本放在一起。本课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一遍自己的书包,然后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再跟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会整理书包。本课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互相对照各自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样的。

第九单元“统计”教学,一是要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第94页“最喜欢的水果”(第94页),一(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准备一些水果,小明调查了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这就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每个同学选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用图片表示,进行分类排队(班额人数多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再在全班进行归总),就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然后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每种水果各有几个,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全班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联欢会上就可以买这种水果。

统计“最喜欢的水果”这项活动包括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可以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选择简单易行的办法加以实施和体验。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是整理

和描述数据的必要手段,也是比较和分析数据的信息资源,但无论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都不是统计的目的,目的是做出相应的预测或决策,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统计活动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表上,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统计图表让学生填补完整,着重对填补完整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这样才能体会统计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

1、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学生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等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如,对10以内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把握;通过“数数”比较动物乐园中各种动物的多少,是动作把握;进而通过有序地排列两种动物的头像,从而用眼就能进行“配对”比较,看出谁多谁少、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是图形把握,它是对动作把握的概括;对图形把握的进一步概括就是符号把握,即形成数学语言,用抽象符号表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运用它进行数学思考与交流。所以,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结合具体情境对材料(学具)的直观操作尤为重要,但是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直观只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例如,教材中大量以图形或图文形式

呈现的问题情境,都要转化为语言来描述,它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这种描述是帮助学生审视或提炼问题的必要手段。

第34页“跳绳”,如果学生从这个情境中只问“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还不是一个问题的完整描述,因为没有指出已知条件。“有3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与5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样的描述才构成一个问题。学会像这样描述问题,才能从同一个“跳绳”情境中提出关于8的所有的加法问题来。前面说到用“摆小棒”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的每一种算法策略,都可以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它的算法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描述很典型的例子。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例如,“跳绳”是学习8的加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经历由“跳绳”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所有8的加法算式,并掌握8的加法。为此,可按如下程序组织教学活动:①组织学生观察情境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必要时老师可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作示范);②在进行活动①的同时,老师逐一把8的所有算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观察这一列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桌两人可以互相讨论);③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老师进行点评小结;④思考回答:如果4+4=8,那么2+6=?为什么?学生会用第一个数学等式,求出另一个是非常有趣的,可以体验上述规律的应用价值。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思考性的,避免提那些无需思索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像“你从„跳绳‟的情境图中看到了什么?”这类问题谁都能说上几句,甚至没完没了地竞答,学生是主动参与了,但却偏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也浪费了课堂许多宝贵的时间。

4、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如果一堂课看不到有一段时间学生聚精会神地做练习,那么就可能对这堂课掌握“双基”的效果感到不安。教材中的练习题要安排在课内做的,但一般不要采取集体作业的方式,要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能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的良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去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练习的快慢不可能一致,不要采取一题一评的反馈方式把练习时间搞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自主作业的进程;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对口算的练习,从第三单元的教学伊始,就应该化整为零、常抓不懈,只是要善于变化练习的形式,不让学生疲而生厌;事实上教材也提供了把口算练习结合在游戏之中的很多素材和范例,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五)本册教材的评价建议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例如,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发展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不仅包含对基数和序数的概念的体验,也包含对数的关系的丰富认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描述同一个数,比如说数6,能说出它比5多1,它比7少1,它等于4+2,它包含3个2(两个两个地数,数3次得6)或者2个3(三个三个地数,数2次得6)等等。又如,用于记数的位值概念也是从数数的经验中发展和抽象出来的。数数目大于10根的小棒,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分成十根十根的一组,再十根十根地,接着一根一根地数;要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初步的位值概念。对位值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数概念理解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

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材料的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应鼓励他们应用这些材料表达他们的概念知识。所以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纸笔的考试。

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也是属于概念理解的范畴,但对它应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学习第三单元时,学生初次获得对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同时由于教材的加、减法混编,使他们一时还辨认不清“减法”的情形所对应的意义,表现在学生解决被称为减法的问题时,往往列出加法的算式,或者虽然列出的是减法算式但结果却不写在等号的右边。例如,“有9只企鹅,其中一群有4只,躲在冰山背后的另一群有几只?”有的学生列式是9-4=5,有的是9-5=4,甚至有的列4+5=9。如果学生能够对算式中表示答案的数,做个记号,那么后面两种列式也是对的;事实上上述3个算式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关系。到了学习第七单元,学生初步理解位值概念,对加减法有了进一步体验后,才能形成加、减法的概念,弄清楚两者所对应的意义与算式。所以对学生加减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的评价,应注意过程的阶段性与评价的恰当时机。至于对20以内的口算技能的评价,更要靠平时观察,关注学生个体什么时候摆脱了用手指计数的依赖,则学生的口算技能以及抽象思维才有了质的发展;相应的口算练习应有效地促进这一发展。

2、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结构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只问“参加跳绳游戏的人有几个?”还不构成一个可解的问题,因为它少了已知条件。所以,评价时要注意培养、完善学生口头描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第40页练一练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学生做这一道题时有三种

表现:①盲目无序地一边数一边凑“十”;②估测数目,再数一数加以检验;③数出每盘的数目并用数注明,问题就变成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连起来。事实上,这是思维与策略发展的三种不同水平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不但要结合过程,而且具有个性,更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化的帮助。

3、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四、本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材的钻研,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同时,教学时要以小标题的形式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如果按照教纲的要求,整册教学课时为71课时,每节新课教学的内容比较多,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课时的按排(实际教学时间在120课时左右)。在调整课时按排时,要特别注意第一课时的练习设计。

3、由于教材较重视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通过学生的说,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4、教材的练习量不足,教学时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通过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不断提高口算速度。

5、教材均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或其他素材不一定适合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进行取舍。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

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及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 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第四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理念和目标为依据进行编排的,在总的指导思想上,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为了让教师们更好了解、准确把握这册教材的编辑意图,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二、教材的特点;

三、学习目标;

四、教材的编辑意图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六大部分组成,并附有两个生字表和。

第一部分是入学教育。

第二部分是汉语拼音。(13课、四个复习)第三部分是识字。(识字8课,分为两组)第四部分是课文。(课文20篇,分为四组)

第五部分是语文园地。每组识字和课文之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第六部分是口语交际。每个语文园地后面安排一次口语交际。

最后一部分是两个生字表和一个汉字笔画名称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100个;汉字笔画名称表列举了20种基本笔画。

二、教材的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的沟通与融合。2.科学性 内容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实行认字分开,多认少写。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自已去吧》体现了自主锻炼的愿望;《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关爱他人的品格;《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的教育因素。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5.适用性

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地方,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三、学习目标 1、汉语拼音:

⑴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⑵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2、识字与写字:

⑴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⑵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⑶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⑷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3、阅读:

⑴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⑶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⑷对读物中的内容感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4、口语交际:

⑴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⑶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⑷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材的编辑意图及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关于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共四幅图,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

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几幅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自己的感受。另外,根据各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把观察画面与参观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初步明确学校常规,如:课堂上怎么坐、怎么举手发言、怎么读书,都要指导学生模仿图画练一练。尤其是读书、写字姿势,在之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训练,一直到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为止。有的老师从一年级起,每到写字,就和孩子们一道念歌诀:身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每当有学生看书姿势不正确的时候,老师也总是温馨地提醒和指导:身体坐正,书本端好。这种持之以恒地培养,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终身受益的,老师们不要因为赶进度就淡化了。

第一幅图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展示了开学之际校园内外欢乐、有序的场景,通过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老师的亲切,并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老师提示浇花、扫地的孩子,借以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常规,培养学生热爱学校,为学校和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意识。

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养成专心听课、积极发言的习惯,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把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给学生,并注意讲述与模仿相结合,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特别强调:养成教育要常常提醒、不断督促检查,特别应注意幼、小过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纠正不良习惯。第二部分:关于汉语拼音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仍然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在前面。这样编排,一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个识字的工具,就可以独立识字,这样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二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地区的学生正音,进而推广普通话,所以仍然把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在本册教材之首。

这部分教材把学习的内容(拼音、短语、句子、儿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每课都有一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借此图学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增强学习兴趣。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拼音,其次是识字,再次是儿歌。

1—2课学习6个单韵母及2个声母(Y W),通过观察,先让学生说出相关的音节,掌握发音的方法,读准四声,借助儿歌和图形识记字形,了解yi wu yu 整体认读。

3—4课学习8个声母,认识8个生字,会读儿歌,掌握拼读技巧(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两连猛一撞),学习生字,只要求认识,结合语言环境和情景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不作字形分析,整体识记。儿歌主要是巩固拼音,只要求熟读,为了激发兴趣,加强记忆,可配上动作表演读。学习情景图中的词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想象,用上这些词语编1—2句话的短故事,这样可以把巩固拼音,识记生字,发展语言综合起来学习。

5—8课学习13个声母,认识22个汉字,9首儿歌,学习方法大致相同,但要解决好四大难点:第一是三拼音节怎样读怎样分辨;第二是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分辨;第三是“j q x”与“ü”的拼写训练;第四是整体认读音节怎样读,重点要加强拼读音节练习。

9—13课学习9个复韵母,9个鼻韵母,6个整体认读音节,认识40个生字,5首儿歌,一些句子。要加强分类复习。

学拼音,要求读准声音、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根据具体情况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能过好关,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只有在课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

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1、语境中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一课都有很漂亮的情景图,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培养孩子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

2、在发现中学习拼音,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图中与字母相近的地方,发现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律,发现复韵母、鼻韵母的组合规律。

3、创设情境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学习。比如将所有的拼音教学课的内容串编成一系列拼音王国历险记,每一堂课都在认识拼音王国中的新朋友,并经历它们王国中发生的种种有趣的故事!学生学得可带劲了!这样故事情景式的学习很吸引学生。比如学习aoe是第一课,我就先创设故事的开头,让学生感觉我们要去一个遥远的拼音王国了!先要认识拼音王国中最最可爱的一个家族!那就是──单韵母!然后用上课文中那有意思的情景图,请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单韵母朋友在哪儿,学生一定能发现aoe的踪影,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出示aoe的卡片,跟它们打招呼就可以引导学生要有礼貌,一定要把它们的名字叫响亮,并且叫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发音。还可以让学生在拼音王国中闯关,边学习拼音,边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

4、设计形式生动多样的拼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拼音,比如开火车、送信游戏,摘果子等等。

拼音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发挥教材优势。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插图,从中找出与字母的形体相似的部分。部分情境插图中还安排了富有情节的内容与相关的带调音节、词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联系图画拼读音节,认读词语,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组词练习。譬如,“衣”——“衣服、衬衣、棉衣、衣裳„„”“马”——“马车、大马、木马、马戏、„„”此外,扩展还可以是结合画面、借助想象所进行的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所说的话中带有所学音节,譬如,“阿姨晾衣服、小哥哥在喂鱼、一条鱼跃出水面、一只乌鸦站在窝里”。尽管上述的处理将巩固音节、观察画面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训练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所学音节之后进行,不提倡学生在不会认读拼音的情况之下,盲目仓促地进行拓展训练。

2、教学时要抓难点。如:教学a、o、e的发音,o的发音是难点;四声的教学,难点是读准第三声。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实际,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譬如,学习b p m f一课,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玻璃、菠菜、(b)、泼水、上坡(p)、摸鱼(m)、佛像(f)”等词语学习、记忆发音。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拼读常见的水果、蔬菜、动物、生活中的物品、学习用具、同学或者家庭成员的名字与称呼等等,进行拼音的综合复习与巩固。这样能够避免大量无义音节的反复的、枯燥的训练,节省教学时间。

4、要注意幼(儿园)、小(学)过渡与结合,及时纠正幼儿园时孩子不正确的发音与拼读。

5、注意在识字、阅读中不断复习巩固,使稍慢一步的学生及时跟上,牢固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工具。第三部分: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方面:

本册要求认识的字400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本册教材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归类识字部分识字,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要求认225字。人教版教材的识字其共同的新亮点是识字环境的文化气息浓郁,意蕴深厚,较好的体现了识字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首选“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它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识字教学规律,还可有效减少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因为在汉字中,象形字的数量不多,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指事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符号造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指事)字的组合,“字理识字”把象形、指事字看成是最基本的字,教好了这些字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势如破竹了;在“字理识字”的基础上再借助已有的知识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进行识字;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在识字,因为有情境,一次认记的少,学生往往认得清、记得牢。

集中的8课识字课,教学的重点: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其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在韵文中识字,感受古典的语言美

《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作为第一课的识字教材,承载的当然不仅仅是认读12个生字书写3个生字这样的任务,简洁的字词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优美的意境带给学生无穷的美的感受,而朗朗上口的韵语诗句传达着汉语言特有的声韵美。相类似的课文还有《比一比》《画》《静夜思》等。

2、按造字规律识字,体会古老的汉字美

识字

(一)中《口耳目》一课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汉字文化意识,可谓匠心独运。一幅小鸟图、一个甲骨文汉字“鸟”、一个现代汉字“鸟”,这中间浓缩的是汉字几千年的变迁,渗透的是汉字象形的造字规律,隐隐传递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教好这些基本字;后面识字

(二)中相似的《日月明》一课“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3、生活情景中识字,领略真实的汉字美

《在家里》、《操场上》、《自选商场》、《菜园里》等课文通过插图和文字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时代生活等,拉近了识字与孩子生活的距离,更容易让孩子喜欢识字,愿意运用汉字。

写字方面:

写字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提倡每节课动笔。写字指导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以扶为主

a.观察田字格,认识田字格,知道如何观察字的大体位置; b.认识笔画,了解笔画规则;

c.着重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摆放和关键笔画的位置; d.教师范写; e.学生练习; f.交流反馈。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扶放结合

a.引导观察、发现:一年级上学期要写的100个字都是独体字,着重要观察字的摆放和关键笔画的位置。

b.强调教师范写,边说边写。如识字

(二)第2课,93页“尺、毛”。c.注重练习、反馈。

第三阶段:互帮互教,以放为主 a.自主观察,相互交流,找规律。b.教师范写难写的字。c.学生练写,反馈。

教师教学用书后面附有基本笔画表和常用偏旁表,供教师指导认字、写字时使用。

识字和写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偏旁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去。在本册教材中,编写了一些有利于巩固字形的练习:譬如71页的熟字增加笔画形成新字;87页的偏旁归类练习;117页的形近字比较练习等。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字形编写合适的字谜帮助记忆,譬如:“回”——“四四方方一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会”——“一人云上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记字方法,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识字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强求每个学生同时过关,往往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是当堂就能过关的。

2、培养识字兴趣,加强复习和巩固。教师要创造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如: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还可以制作一些带有动物、水果等背景图的生字、词语卡片用来布置教室。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随时能见到所学的字词,从而达到复习和巩固的目的。此外,考虑到汉字与语言、阅读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用学过的字编成句子、短文让学生阅读,使学过的字反复与学生见面,得到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倡导学生课外多阅读,使学生体验识字的价值和自由阅读的乐趣,并不知不觉地巩固识字的成果,增识其他生字。

另外,识字教学要严格按教学用书中“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要提高要求,按要求认识笔画,认识偏旁,笔画名称表在课文的148页,基本没有什么变动,汉字常用偏旁名称表在教学用书的213页,有少量的变动,新的教材要用新的名称进行教学。

3、教材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要求认识的字是随文呈现的常用字常见字,而要求写的是按笔画的难易进行分类编排的,每课要求写的是3—4个字,但这些字大多都分散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是前文所认识的字,这样的编排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文已认的字,写字的要求很严格,要求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严格按笔顺规则写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写会说(汉字的笔画名称表在课本的148页)。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认字需要不断巩固,写字要严格训练按笔顺写,并不断强调写字姿势,使之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例如:1《口耳目》、2《操场上》、3《比一比》。第四部分:关于阅读教学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树立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拓展性阅读三种阅读教学观。

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要重视朗读指导,每次于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要多样,要体现层次性,还要注意范读,遇到长句子或难句子还可以带着读。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已的看法,而且愿意与他人交流,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都应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还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活跃思维。例如“雪化了是什么?”学了《四季》后,说说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画一画。

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不仅要求学生读,背课内的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读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发现学生说出了比较好的句子特别是本书上没见过的句子应及时表扬,让他介绍经验,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学习古诗重点放在读、背、识字、写字上,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图画阅读,可以猜读,跳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别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课例:《爷爷和小树》、《小小竹排画中游》、《影子》。

第五部分:关于语文园地及课后练习

语文园地的特点:自主性,实践性,弹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辨析能力。

课文园地中的题目和课后练习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可以合作交流。遇到难题可以向同学请教或一起讨论,做完之后同桌或小组交换评价,订正。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课后练习:

汉语拼音:每课没编课后练习,复习巩固主要体现在“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编写一些练习题。也可以订购《语文练习》用以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识字课和课文:每课都有练习题。练习的内容包括“读、写、认、背、说、找、连、猜、填、比、画、看”等形式,而且都是以“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等图标提出练习的内容,尽量避免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拉近了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十分亲切。同时“我会”二字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有的题目没有题干,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了练习的目的。(如91页的“我会说”,要求学生学习用合适的量词说图上的事物。)

如《比尾巴》课后练习“读读画画”,读动物的名称,给动物画尾巴,学生非常感兴趣,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如《影子》课后练习,“我会说”,“我的前面——我的后面——我的左面——的后面——”这样的练习想象空间比较大,答案多种多样,学生能在快乐学习中掌握方位。课例:《语文园地一》中的“读读说说”和“我会认”、《语文园地三》中的“看看读读”、《语文园地六》中的“我会连”和“读读说说”。第六部分: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助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种类有话题式交流、活动式交流、想象式交流。本册教材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都在每个语文园地之后,每一次交际都配有图画,但图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有趣的游戏》配的三幅图起到提示性、辅助性的作用,教学时可参考学生的实际,说说自已做过的游戏,有必要时,可提前安排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再现情境。如《这样做好不好》配有两幅图,这两幅图是进行口语交际的主要凭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讨论怎样劝说践踏草坪的小朋友和不注意节约用水的阿姨。

口语交际过程中,老师也是参与者,要用自已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对交际的过程适时调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学生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感到交际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纠正,尤其要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要体现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太好到说得比较好,由不愿说到喜欢说,想说的训练过程。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杨各庄中心小学陈静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分类(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数学乐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特点有:

1.这样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在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六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三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三、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下载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认识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不详日期:2009-8-26 阅读:1795次 本册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认识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 第三单元......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这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期,新的内容,学生茫然,我也茫然。然而,我是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所以,应当首当其冲,先熟悉教材......

    五年级上册数学前半期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五年级数学上册(前四单元)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这与课程标准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数一数(2) 比一比(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图形(5)分类(6)11~20各数的认识(7)......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范文模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三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讲座稿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我将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编写特点作简要的介绍。然后,我将按顺序分单元对这......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