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层次教学和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层次教学和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摘 要:“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如何运用这一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将来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层次教学、变式教学能较好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思想处理好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每名学生在校内汲取更多的营养。
关键词:因材施教 层次教学 变式教学
“因材施教”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创立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吸纳传授者的思想。“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的贯彻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材施教” 的充分运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无数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何在当前课改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就教师而言真正操作起来恐怕不那么容易。每一名学生的知识背景千差万别,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接触的环境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感悟、见解自然不同。,教师在关注群体的共性经验之外,也要关注个体的个性经验。层次教学、变式教学能较好的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贯彻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个体之间的差异。
一、层次教学
1.在认知、技能要求中体现
初中化学《课标》中对认知性学习目标按由低到高提出的要求是:知道、认识、理解、判断„„;对技能性学习目标按由低到高提出的要求是: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譬如:九年级化学(下)(人教版2012)对《8.2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点提出的认知目标是: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过程中在完成上述目标时,我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判定化学反应是置换反应就行了,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知道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学习突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则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哪些金属与哪些化合物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上述过程中对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层次教学。
2.在课堂评价中体现
以往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失客观、公正性,缺乏科学性。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成绩,更在于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涵盖内容更加广泛。
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比较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种金属,哪一种所含的原子最多?为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了两名学生,前一个问题都答对了,后一问题都说不清楚。我对王某说:“你回答得已经很好了,请坐下!”我对李某某说:“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要学会比较、分析,要努力!”“一斤小米和一斤大豆哪个个数多?”同学们受到了老师的启发后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
3.在小组合作中体现
大石桥市高坎中学近几年试行“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组,根据组中成员本学科学习情况不同分为1号、2号、3号„„。各组之间1号、2号、3号„„同?W学习情况相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要求掌握的程度有目的的对某一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教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提问问题有指向性,学生学习知识有紧迫性,心目中有可比的目标、有学习劲头!这样的教学模式充满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势。近几年我们学校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变式教学
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是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所谓“变式”就是教师根据某一例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拓展。转化的目的就是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拓展,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式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提升而非已有知识的变相重复。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决不应只停留在点上,而要拓展到线、面„„
例如 :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27页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3)该实验中可否将红磷换成木炭,为什么?
(4)除了红磷需过量外,实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3)的回答:不可以,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回答完全可以,但在学生复习阶段这样的回答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师生可以对此问题从反应条件方面进行变式:......A、如果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要做怎样的改动?(将集气瓶中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B、如果红磷换成铁丝可以吗?(不可以,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问题(4)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回答:装置不漏气、导管充满水、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这样的回答固然可以。接着,师生可以试着对此问题从实验的不同阶段进行变式:......除了红磷需过量外,请同学们想一下,该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满足什么条件?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是:反应物只能与氧气反应、反应前后集气瓶内外要有压强差、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反应后的生成物是固体„„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极容易把上面的“操作中”与“设计时”混淆。设计和操作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就《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而言,前者属于制定计划阶段,后者属于进行实验阶段,阶段不同所满足的条件当然不同。
教师非常关注课堂密度。而衡量课堂密度的标准不应该是做题数量的多少,而应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多少!上面的一道题通过变式变成了几道题?用十种方法解决一道题比用一种方法解决十道题强得多!
一位优秀考生对我说:“高考中出现的古文基本没有见过。”我说:“那你怎么考得那么出色?” 他说:“凭借的就是对知识的理解、积累,靠的就是能力。”当然,能力的培养与老师的“层次教学、变式教学”密切相关。“层次教学、变式教学”确实应当引起每位教师关注。
第二篇:在政治课中巧妙运用视频教学
学会在政治课堂中应用视频教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黄方宁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更深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者人民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教师在备课之中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材料,更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子软件备课,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普遍利用多媒体上课,这无形之中给现代化的课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作为政治学科的教育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现实生活的魅力,通常使用的就是视频教学了,怎样发挥视频教学的作用,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视频的种类通常以微视频为主,以几分钟的视频教学促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下面就来谈谈怎样学会在政治课堂中应用视频教学。
1、明确视频教学在课堂中的影响
视频教学是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视频教学对现代政治课堂的影响也就毋庸置疑。第一,视频内容丰富多彩,立体感较强,它能够以动态画面渗透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辅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热爱学习和热爱生活的高涨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第二,感受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情感体验,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突破学习难点,主动构建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让学生深入学习实践。
频下载方法将映入眼帘。
视频素材的选取主要是同教学内容相匹配,否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不能将素材的选取与课堂主题背道而驰,这样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课,在涉及本课的主要内容民主监督的方式时,我们就可以应用视频教学,民主监督的方式中“舆论监督制度”,我们首先要想到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果在“优酷客户端”输入关键字,就可以输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视频”,视频库里即可出现很多的视频素材,将其下载编辑就可以了。这一课我运用的素材是安徽省超级新闻场里“大妈开警车练倒库,司法局长称朋友没打招呼开走车”这段视频,选择这段视频的理由是(1)民主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2)需要监督的事实确凿,已经被相关人员拍成图片;(3)省内新闻是学生们比较熟悉和喜欢关注的素材,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有效利用视频素材,防止过于依赖
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政治课件中视频教学在政治课堂中如果说拥有一定的作用,也只能说是点缀辅助作用,如果在什么课中都是用视频教学,
节课的要领会的知识点,中途使用微视频对本课中的难点进行分析讲解,本节课的创新教学明显的体现了其高效性。
政治课堂中的视频教学在现代政治课中不可或缺,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将广泛使用,准确把握课堂中的视频教学将使政治课丰富多彩,也会让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身为人民教师要精益求精、不懈的求索进取才无愧于我们的所拥有的神圣职业!
第三篇: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 “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题1)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掌握“SSS”方法,首先安排了(1)中的简单训练,其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的三角形,相等关系较为直接,只要验证全等的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对应即可以;而(2)则是例1的图形略为变形,旨在增强学生针对图形变化应注意全等条件的验证意识;(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难度有所加强,对学生是否掌握“SSS”方法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阶梯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的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的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关于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开口等变化规律与a的取值的的关系时就是采用变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总结出这类函数的性质的规律的。
首先,用描点法分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 x2”和“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y=x2”的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发现如下结论:
(1)三个函数对称轴都是y轴;(2)三个函数的顶点都是原点;(3)开口均向上。
其次,进行变式后再尝试验证。同样用描点法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x2”、“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的系数的可以引导学生验证上述结论,发现(1)、(2)依然成立,而(3)有了不同的变化,就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实际上与函数中系数的正负有关,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四、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例如下面问题可以进行充分运用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
(一)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D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D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D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
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变式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想它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教学因素;变式教学就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内因,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
第四篇: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乐山市市中区罗汉小学李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如何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以高昂的兴趣倾听你的教导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曾思考过的问题。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也喜欢模仿别人,更佩服那些能写会画,会跳会唱的全能老师。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感知上的疲劳,让学生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注重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由衷地佩服你的教学技能。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为切入口,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感受真切的东西,语文课堂将会变得情趣万千,充满生机。
简笔画图形简单、形象鲜明、幽默风趣、易学好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感知文本内容。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简笔画具有比其他辅助教具更灵活、更简捷、更方便、更实用的特点。一只小小的粉笔,既方便教者在课堂上即兴创作,也可让课堂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呢?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意形结合。有时候,一幅画可以胜过万语千言!让我们用一双灵巧的手,将孩子们引入知识的乐园!这样既能减少教师进行繁锁的讲解,还能做到事半功倍。现将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概括如下:
一、用简笔画来辅助词语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词用语言解释较为繁琐,又不可能将实物都带进教室,图片也并非应有尽有。如果掌握了简笔画,就可以把广阔世界的万千景象搬进课堂。大到鲸鱼大象,小到老鼠蚂蚁,还可以画出狡猾的狐狸,可怕的毒蛇。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瞬间出现在黑板上时,往往会发出一片惊叹之声,这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对认知的事物和词语积累有不小的作用。
二、用简笔画板书来突出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可先让学生自读古诗句,去感知作者当时所见的景象,找出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说到“日照香炉生紫烟”时,教师可即兴在右上角用红色粉笔画上一个太阳,再在左下方用绿色粉笔画上香炉峰,接着在香炉峰上用紫色粉笔画上烟云。当然简笔画中还得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如在香炉峰上写上“香炉”的字样,这样作者的所见就会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接下来让学生边看板画边朗诵此诗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句中的意思就会不解自明。如“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紫烟”指的是紫色的云霞。这样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
的了古诗内容。当学生说到“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教师应及时在香炉峰的后面先用绿色粉笔画一座双剑峰,再在双剑峰右侧低矮一点的岩石处用白色粉笔向下画瀑布。这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这种视觉感官感知的比通过听觉感官感知的来得快,来得深刻。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最大的一本书》时,运用简笔画板书能把深奥的知识浅显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板书时,可在黑板上画一块岩
石,然后在岩石上画出“书上的字”:“雨痕”“波痕”“矿物”,再随机画上书中的说到的“画”:“小鱼”“树叶”“贝壳”。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理解掌握的时候,可补充岩石上学生了解到的“字”和“画”。这样既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文本内容,还能很快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最大的一本书”有更深刻地了解。
三、用简笔画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可采用让学生通过认真倾听老师讲述的故事,根据故事中描述的内容作画。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的活动形式!低年级学生都想表现自己,可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画;然后,再让他们讲讲这样画的原因。这种形式既能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又能充分显示学生们的创作才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做可谓一石三鸟,收效甚佳。
四、用简笔画来指导写作教学
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即兴创作简笔画,让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来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大大的提高,写作内容的真实性也会增强。
五、利用简笔画规范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与坚强的意志。在写字教学中和好词好句的积累中,我发现,运用简笔画对学生进行评价能较好地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新颖、别致的评价方式既让他们觉得新奇、有趣,又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简笔画对学生进行以激励为主的个别评价。一旦学生有所进步我就在他们的课本、练习册等相应的地方画上一颗漂亮的桃子,或者一颗小小的五角星。学生们一旦得到这种鼓励,都会欣喜不已。孩子们的心是纯净的!他们并不非得要物质上的奖励不可。漂亮的小图画一样可以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运用简笔画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还可以收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就离不开准确、恰当地使用简笔画教学。
2011.3 4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