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22: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

第一篇:《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

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

1、教师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动作等不断解读,选择和创造。

2、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反思性、日常性、实践性。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①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④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⑤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⑥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4、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课程、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分析、表述成果。

5、教师教育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教师观察法的类型: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综合观察法。

7、运用教育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掌握观察技巧,培养观察能力。

8、运用教育调查法的基本要求:①按照调查目的与任务选择调查对象②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③严格控制调查条件④定性分析与定分析相结合。

9、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教育法:指通过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确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因果性。

10、运用教育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①教育实验设计要符合教育性原则②必须提出实验的假设③搞好实验变量的设计④教育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1、教育统计法: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教育统计法的一般程序:整理数据和数量分析。

13、教育统计法的方法:描述统计、推理统计。

14、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15、校本研究的特点:①是一种实践研究②校本研究以校为基础和前提。

16、校本研究的类型:单个教师的研究、学校教师群体的研究和合作型研究(合作型校本研究是一种最佳的研究形式)。

17、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对话、协作和帮助)和专业引领。

18、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课堂人种和个案研究三种。

19、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20、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

第九章学校德育

1、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纪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原理与实践。

2、学校品德的形成:①学生品德在主体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形成和发展。②德育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3、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4、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学、其他各种教学、班主任工作、共表团、少先队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与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校网络、学校文化环境、社区文化环境。

5、学校德育常用 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思想品德评价法。

6、学校德育的新方法:利益调节法、冲突引导法、情感激励法、无意识教育法、登门槛技术法(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提出来的)。

7、学校德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有害的方法。③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8、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①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③学校德育形成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④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⑤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国外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价值偿清模式、完善人格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10、国外学校德育主要途径与方法:①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②课外、校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形式③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④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的大众传媒介的影响。⑤严明纪律,务实管理。

11、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理念:生活德育论、人性化德育论、主体性德育论、德育美学论、制度德育论、生命德育论、体验德育论、活动德育论。

12、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①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德育性转变。②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③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④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第八章班级管理

1、班级:班与级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主要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字伊拉斯谟。)

2、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整合分理论(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人本管理理论(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实践锻炼理论(①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②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调节控制理论(①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②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整体育人理论(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影响学生发发展的因素素纷繁复杂)。

3、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③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④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⑤开展各种有意义制度的教育活动。

4、班级制度管理的基本环节:拟定实施细则;宣传、教育;监督、评比;总结、奖惩。

5、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6、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

7、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①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②班主任是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③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

8、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说理教育法、奖惩激励法、目标管理法、因势利导法、心理疏导法。

9、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专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

10、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内容:①学会人文关怀②学会班级建设。

11、班主任专业化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12、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措施:行动研究、反思总结。

第七章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活动。

3、备课: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备课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以备课的场合和人数划分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以备课的智力活动方式划分有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按备课的工具划分有纸质备课和计算机备课;按系统层次划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等。

4、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是教师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并确立教学方案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备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备课的核心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

6、一堂好课的标准:①目标明确、完成任务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③结构合理,充满机智④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⑤语言科学而有艺术⑥板书有序,科学合理

7、书写板书的要求:教师板书形式上要字迹清楚规范、位置适当;内容上突出重点,注意与教师活动结合,对学生有启发和提示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设计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8、课后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发、课外辅导)和教师自己的反思总结工作(评课和说课)。

9、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管理等。(特点: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

10、教师教学策略的种类: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

11、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口头语言表达策略(课堂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板书设计策略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策略。

12、课堂教学教师行为主要是:语言表达、板书、使用媒体。

13、板书设计策略要求: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使用综合。提炼准确。形象实用。形式美观。

14、多媒体教学的优势:①能化虚幻为现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情景教学成为可能。②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③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④课件作品可以作为共享的教学资源,远距离及时传输,改变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封闭模式。⑤教师的劳动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使用课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利于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和改革上。

15、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6、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五类: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以欣赏法为主的教学方法。⑤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17、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18、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多种方法整合,形成教学模式。

19、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鉴别的过程。

20、教学评价的分类:①按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②按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分类: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1、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①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向作用。②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鉴定作用和反馈调控作用。③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激励作用。

22、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

23、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阶段总结考试两种。考试的依据与标准是学科教学目标。

24、考试工作的基本阶段:①测验目标的确定。②科学的命题。③考试方式的确定④严格地组织考试⑤客观公正地评阅试卷。

第六章教学理论

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我国近年来有关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

3、教学本质的认识:①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②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③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

4、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5、教学的任务: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充分发展是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③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④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6、教学原理: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理论。

7、教学的基本原理应包括:科学性原理(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理(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主体性原理(启发性)、育人性原理(教育性原则)和反馈性原理(反馈调节原理)。

8、直观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9、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原则:①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③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10、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①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1、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12、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应从多方面入手。

13、如何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14、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15、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教育性原则?①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②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③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

17、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反馈调节原则?①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②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③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18、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都是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个别教学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19、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它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

20、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21、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越性: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方法的多样性④不利于因材施教⑤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

22、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小班教学。

23、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4、分组教学的优点:可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便于实行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扩大知识面,早日成才,也可以保证落后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其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5、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分组和分工、精心设计讨论、适时引导和调控、及时反馈和评价。

26、小班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②改革现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第五章课程

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和儿童发展。

13、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课程的基本类型:①从课程内容所因有的属性来区分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区分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⑤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①对培养新的劳动者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②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

6、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所起的作用表现在: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7、学生发展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①对课程目标的制约②对课程设置的制约③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8、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②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课程思想的显著特征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③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

9、中心学课程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

10、课程计划是指由课程权力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

11、课程计划的内容:序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办法、课程管理。

12、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14、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指导意义: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15、新课程标准的特点: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习方式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民的功能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6、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17、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间接性、具体性、多质性。

18、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①从学生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②从师资的条件出来开发课程资源③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④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19、课程资源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亟待加强②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局限于编教材③课程资源开发要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第四章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复杂性⑴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困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⑵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⑶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有学校教育的影响,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⑷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既需要他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又需要有高尚的品格。②创造性⑴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⑶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都没有一定的常规,每次出现都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处理。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③示范性⑴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有格力量去感化学生。⑵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⑶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长期性⑴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⑵劳动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⑤空间的广泛性的时间的连续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⑥个体性和集体性。(从教师的自我备课、讲课等个人活动和与其他教师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两方面来说)

2、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研究者。

3、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4、教师的专业素质:①专业道德:⑴忠于事业,甘于奉献⑵热爱学生,教书育人⑶团结合作,互勉共进⑷严于律己,积极进取②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③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④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5、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创造性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6、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7、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包括:①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强化的技巧,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③变化刺激的技巧,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④发问的技巧,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⑤分组活动的技巧,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⑥教学媒体运用技巧,板书设计,教具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⑦沟通与表达的技巧⑧结束的技巧,总结学习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⑨补救教学的技巧,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指导。

8、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①生活丰富,爱好广泛②与人热情交往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⑤有自知之明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

9、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②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③教师专业发展隐含的第三层意思是,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

1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在职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和教师自主发展。

11、关于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①“教师中心”论(这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师生观)。②“学生中心”论(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师生观)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④“双主体”论。

12、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13、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最佳的实践状态)。

14、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具有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③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④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16、教师应享有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斯的带薪估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7、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8、学生的权利: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免于恐惧的权利、免受歧视的权利、免受控制的权利)

19、学生的义务:①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③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④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权利。

第三章学生

1、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的人③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2、学生的发展包含: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4、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⑴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⑵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⑶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⑴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⑶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以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②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

7、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①生理成熟期提前②价值观念多元化③自我意识增强④学习兴趣不高⑤心理问题增多。

8、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①学习方面的困扰②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③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④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9、初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的发展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10、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1、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学习的组织性②学生学习的依赖性③学生学习的间接性④学生学习的基础性。

12、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类型)、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竟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符合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13、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4、自主学习的特点: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②是一种独立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15、合作学习的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第二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理解(简答):①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告的反映。②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③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广义的教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6、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有时提出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7、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②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⑵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9、1986年《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0、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1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1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产生的五大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奴隶教育和封建教育)和现代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①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③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4、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5、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书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促进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7、学校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8、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上层建筑学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

9、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

10、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1、教育政治功能的作用: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②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②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①具的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②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4、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③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16、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7、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①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19、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②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③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④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考试内容

第一章

1、教育就是人类为了培养自己的新生一代,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对象不限于年轻一代。狭义的教育则专指专门教育机构中的教育。

2、学前教育指的是对从出生到6岁左右,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3、我国法定入学年龄为6岁。美国3~5岁为学前儿童,进幼儿学校,5岁(甚至4岁)进设在小学的幼儿园,6岁入学。

4、学前教育的价值a、基础性 b、先导性c、公益性

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公共教育的主张。

6、福禄培尔设计了一套玩具材料(他称为恩物,意即神恩赐儿童的玩具)。1840年,首次命名为幼儿园(正式成立第一个幼儿园)。

7、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第二章

1、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建立了“性格形成新学园”,期中包括收托2~5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工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2、张之洞于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第三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格赛尔也认为成熟是由遗传决定的。环境决定论代表人华生,认为通过训练可以决定儿童的行为。

2、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论(理论)

个体自身条件(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可能性因素环境条件

现实性因素 个体实践活动

3、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设计儿童的特点、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儿童的发展之间关系等问题。树立什么样的儿童观。

4、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儿童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变换中,儿童身心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学龄期(6~16岁)。

(二)儿童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儿童身心发展大致是按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顺序来发展的。

第四章

1、教育目的或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级

A.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决策规定,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技校和专科教育、大学教育等。

C.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指不同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如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教育目标。

D.学科教育目标。指每一个学习领域或科目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目标。

2、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是体格发育正常、体态无缺陷,各项体能达到年龄标准,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精神饱满、愉快,有一定的控制力。它包括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方面。学前儿童体育是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3、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体格 b.体能 c.适应能力d.心理因素

4、学前儿童体育目标

(一)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

(二)关注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三)养成儿童基本的卫生习惯

(四)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进行安全教育

5、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

6、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一)认识周围环境的事物、现象,并拓展视野,丰富启蒙知识,学习一些科学技能

(二)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智能如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三)发展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培养儿童阅读图书的兴趣

(四)培养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7、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8、教育方法a.故事法和讨论法 b.移情训练法 c.角色扮演法 d.行为练习法 e.发泄法

9、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爱美、审美的情趣,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10、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要领

(一)使儿童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认识周围生活中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和初步的概念。

(二)鼓励儿童主动学习。

(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和多种活动中学习。

(四)鼓励儿童运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及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五)提供丰富和有层次的玩具和材料给儿童摆弄和操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以积极的态度和巧妙的方式回应儿童的问题。

第五章

1、婴儿的日常生活指每日进行的饮食、睡眠、排便、盥洗等生活活动。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看书)a.头尾规律 b.远近规律 c.泛化集中规律 d.正反规律

3、先天论者,乔姆斯基认为婴儿语言发展如此迅速,是由于婴儿具有获得语言的天生机制(LAD先天语言获得机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先天赋予的。认知结构论者,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智力中的表象的发展。

4、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早期儿童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5、家庭教育的特点a.亲密性b.基础性c.个体性

第六章

1、早期的游戏理论 a.精力过剩论,代表人席勒、斯宾塞b.松弛论或娱乐论,代表人拉扎鲁斯、派屈克c.练习论,代表人格罗斯d.复演论,代表人霍尔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泛性论

2、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一)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a.感觉机能性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性游戏d.规则性游戏

(二)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

(三)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a.语言游戏b.动作技能游戏c.想象游戏d.交往游戏e.表演游戏

(四)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a.自发游戏b.教学游戏

4、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拓展)

(一)游戏与儿童体能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二)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四)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五)游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5、我们可以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6、角色游戏大约从2岁开始,直至入小学,其高峰期在3~5岁。

7、角色游戏的指导原则a.主体性原则b.开放性原则c.整合性原则

8、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a.丰富和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b.及时深化游戏主题、生成新的游戏主题c.营造游戏的环境、提供游戏所需的玩具、设备和材料,促进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d.以间接指导为主,帮助儿童组织和开展游戏

9、表演游戏被称为戏剧性游戏,它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10、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结构玩具和建筑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一种游戏。幼儿园常用的结构游戏材料有积木、积塑、沙、土以及泡沫塑料、橡胶等做成的结构材料。

11、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a.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建筑物的印象b.让儿童学习进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c.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指导结构游戏的方法应有所不同d.利用各种结构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主题,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e.利用游戏的成果发展儿童的评价能力,并丰富环境的布置

12、幼儿园的规则性游戏是成人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儿童编制的游戏。

13、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和自愿的活动

(二)儿童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

(三)儿童游戏具有假想成分,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社会生活

(四)游戏是能给儿童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

第七章

1、幼儿园课程是课程编制者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实施教育和教学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师指导(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活动的内容、方法、环境等,以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有序的教育计划或教学蓝图。

2、在幼儿园,教学被称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纲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儿童的学习活动。我国在幼教界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接受了大教学、小课程的思想,重视各科教学。

3、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编制开始于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之洞等人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时,专为学前教育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这是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癸卯学制)

4、《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由教育部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5、教育部颁布了由苏联专家戈林娜等人指导的试行草案。

6、教育部2001年9月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7、1816年,英国学者欧文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性格形成新学园,这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

8、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鹰架理论)

9、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建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的“中心课程”(单元教学),倡导“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和做中学,他重视儿童活动,五指活动即五活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

10、海恩斯科普认知发展课程模式a.主动学习b.环境的布置 c.每日时间表 “制定计划—行动—回忆”,“行动时间”在日常活动中时间最长。

11、“发展—互动”课程模式或银行街课程模式——由美国教育家米歇尔提出。a.课程的理论基础b.儿童发展的一般原则c.课程目标d.课程的组织实施(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社会研究为依据对课程进行整合)。

12、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特点

(一)保教并重

(二)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发展期,难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书面的学习,必须通过亲身的观看、倾听、摆弄、操作来感知和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

(三)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初期,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儿童与同伴及成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使儿童通过游戏、观察、交流、模仿来学习语言、道德行为习惯和技能;通过相互启发、帮助、激励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

(四)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不仅可以直接感知事物,而且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讲解来提升自己经验,也能通过语言讲解认识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按照语言的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五)儿童好奇心强,容易因新奇刺激引起探究的兴趣,但是兴趣容易转移。

(六)儿童的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通过游戏、操作以及直观的教具、图片和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布置强制性的家庭作业、不考试、不计分、不留级。

第八章

1、幼儿园每日必定安排儿童的饮食起居,其活动包括:晨检接待、盥洗、如厕、饮水、进餐、睡眠、离园等。

2、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保障儿童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二)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最佳环境

(三)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

(四)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爱心

(五)培养关心、维护环境的好品质

(六)培养关心他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性行为

(七)积累生活知识和经验

(八)弥补独生子女的缺憾

第九章

1、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拓展)

(一)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对衔接工作不重视,少沟通

(二)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

(三)小学教师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

(四)家庭和学校的相互理解配合不够

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

A.有计划地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制度

B.积极开展对大班家长的宣传教育

a.心理准备b.能力准备c.学习准备

C.认真做好大班的入学前教育

D.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表现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

A.适当调整低年级的课程设置和课时

B.改革教材教法,讲究教学实效

C.减轻作业负担,开辟多种渠道,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D.要倡导对儿童的宽容、理解和接受

(三)国外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尝试

A.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

B.改革教育体制

C.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规范和评估体系

D.改进师资培训工作

E.改进普及义务教育的体制

F.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第十章

1、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拓展)

(一)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感、义务感与无私奉献的亲子之爱相结合(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三)要把关爱、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四)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起来

2、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原则

(一)尊重家长的原则

(二)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要求适度的原则

(四)双向反馈的原则

第十一章

1、学前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五)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第三篇:历年学前教育学考试内容汇总.

二、名词解释2分结构游戏 发泄法 综合性原则 情商 教育目的 启蒙性原则 混合班 幼儿园 有规则的游戏 行动操练法 恩物 保育员 直观形象法 入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观 社会性惩罚 社区 儿童观

创造性游戏 教育活动游戏化 环境体验法 受教育者 发展 托儿所 讨论法 家长接待日 物质环境 个体社会化 环境体验法 生理性惩罚 年龄特征 教学做合一

独立自主性原则移情法 幼儿的一日生活家长参与 狭义的文化

幼儿园教育目标教育者 学前班

终身教育 创造性游戏 发现式教学法

三、简答题6分

教育对主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内容?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 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社区教育的特点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创设托儿所睡眠环境的要求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儿童观

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 运用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 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 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如何做好入学教育 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

幼儿教师建立平等的师糼关系的基本要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运用演示法要注意的问题 小班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如何彻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

为什么说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创设托儿所睡眠环境的要求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入学意识

在家长的育儿守则中,理智的爱有哪几层含义? 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幼儿园中,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发展适宜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引起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简述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 简述游戏的特点

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 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简述如何实施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 简述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简述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简述如何实施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原则 简述移情法所有的训练技术

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问题 论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12 分

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联系幼儿园实际,试述做好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素质?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谈谈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结合实际,举例论如何实施表扬鼓励法?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 举例论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举例说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做法。结合教育教育实际,举例说明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论述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

举例说明怎样进行小班常规教育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前的关系? 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活动性原则的 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尊重儿童?请你什对其中某一方面并结合家庭教育实际,谈谈如何尊重儿童。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行动操练法 论述皮亚术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有一个前瞻性的目标和意识,结合课本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学前教育 目前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罱彻活动性原则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去尊重儿童?请你针对其中某一方面并结合家庭教育实 际,谈谈如何尊重儿童。

五、分析应用题 16 分 综合运用游戏活动区创设的理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一中班游戏区,并说明设计意图。

观察、记录、分析、论述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调查某个幼儿园,论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尝试使用环境体验法 设计一理想的家庭居室中的儿童开地。

第四篇:中学教育学要点大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1)定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想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纽带桥梁作用(3)教育的起源: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时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②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③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是想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古代印度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为师”(补充)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 主要包含: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补充)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1852年美国第一个义务教育法 3.教育的世俗化 最终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补充)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儒家文化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一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补充)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做了新的解释,并使其哲学化。

法国 卢梭《爱弥儿》 自然是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教育。

德国 康德 《教育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任的自然禀性,使人人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瑞士 菲斯泰洛奇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遵循自然,对儿童施加教育必须和儿童本性一直,使其自然发展。英国 洛克 “白板说”《教育漫话》观念和知识都来之后便,人类的千差万别都是因为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 杜 威《民主主义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与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知识要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知识要点: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认识到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质量。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在教育中要重视个体能动性的调动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思和独立解决问题,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活动首先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可能性便不会成为现实。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教育者不仅要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教育需要研究如何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从而形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正向合力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能发掘人才的潜力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

人的力量是人多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又称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要点: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把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一下作用实现的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几点: ①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在道德行为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在个性品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立体,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能力,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知识要点: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①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②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①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②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5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7页(共16页)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8页(共16页)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教师的人格特征

对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知识要点: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4课程目标的种类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将课程目标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5课程目标的依据

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6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7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8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9教科书设计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0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9页(共16页)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10页(共16页)11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2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1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4课程评价的过程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

知识要点: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9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知识要点:

第八章 教学(下)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②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③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①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②测验的质量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2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3)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3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5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

可以有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问题化策略强调,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2)形式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3)方法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4)综合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一是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二是学生自学取向。

知识要点: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4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5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8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11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12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简要的评论

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特色: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2)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有: 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 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④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3)社会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在德育上,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简要的评论

社会学习论主要贡献表现在: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要点: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2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3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3)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5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6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8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二是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五篇: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新编本)》讲述了:《中学教育学》1993年11月由我社出版,重印20多次,发行近80万册,受到众多使用者好评,获四川省人民政府200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编本”在原书基础上重新编写,全面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动向、新情况和新问题,全书贯穿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题,将素质教育理论与中学教育学的框架融为一体,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会于中学的全部教学、教育活动和办学育人的工作之中。

“新编本”共分为四编18章。第一编中学教育导论,为理解教育、中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编论述中学教育过程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第三编讨论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第四编中学教育的研究、评价,探讨创建素质教育示

范性中学的努力方向。

“新编本”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广度,又突出实践应用功能,有助于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是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公共课“教育学”的最新教材,亦可作为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研究中学教

育的参考读物。

下载《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育学》考试内容总结(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教育学

    教育学: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会计考试内容总结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P5) 1.投资者2.政府机构3.债权人4.企业的职工以及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5.客户6.企业内部管理当局 二、企业组织形式(P9) 1.个人独资企业2.合伙企业3.公司(有......

    妇产科考试内容总结(精选合集)

    名解: Asherman综合征:是子宫性闭经最常见的原因,多因人工流产刮宫过度或产后、流产后出血刮宫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而闭经。临床出现闭经、月经过少和不育。 1. 胎先露:最......

    2011年中学教育学

    一、 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导向作用 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 D......

    中学教育学资料

    一、单选 1、考试的核心环节是【B】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 考试的核心环节在于命题。考试分为三阶段,核心是命题。 2、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

    中学教育学选择题(范文)

    中学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一) 1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的观点是【B】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 二、课程论(课程及其分类;课......

    中学教育学试题

    湖南2008年教师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 B ) 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