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

时间:2019-05-13 08: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

第一篇: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古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是一种结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试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参加学校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阶段。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角度,选择——施加;受教育者角度,选择——内化)

三.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

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四.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比较典型的有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四.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化社会相辅相成。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1)全体社会成员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七.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八.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九.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2、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

(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1、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也称“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他充分吸收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时期。教育学的独立(近代):

1、培根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规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现代):

1、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十一、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①在教学上,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②突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③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④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⑤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①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③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④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十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最早以马克思观点编写教育学著作的学者是杨贤江。

十三.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十三.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布鲁纳:代表作《教育过程》 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早期教育和发现学习理论。

赞可夫: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提出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布卢姆: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中,系统路上念书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它的教育思想建立自教育实践之上,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十四、运用自己所学理论,论述教育学存在的意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十五。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第二篇: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新编本)》讲述了:《中学教育学》1993年11月由我社出版,重印20多次,发行近80万册,受到众多使用者好评,获四川省人民政府200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编本”在原书基础上重新编写,全面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动向、新情况和新问题,全书贯穿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题,将素质教育理论与中学教育学的框架融为一体,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会于中学的全部教学、教育活动和办学育人的工作之中。

“新编本”共分为四编18章。第一编中学教育导论,为理解教育、中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编论述中学教育过程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第三编讨论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第四编中学教育的研究、评价,探讨创建素质教育示

范性中学的努力方向。

“新编本”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广度,又突出实践应用功能,有助于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是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公共课“教育学”的最新教材,亦可作为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研究中学教

育的参考读物。

第三篇:中学教育学

教育学: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在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无伯屈等人。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延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人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双轨制: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的。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持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而不能违背或破坏这个规律,特殊性表现在学行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学制:即现代学校制度,是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所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的。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文化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教师文化: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因素,教师在学校中的文化角色受许多因素影响。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是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学生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方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年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教师是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相对地位,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搞高教学技能,教师培训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教师考核:是指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的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也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在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或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通常由一些思辨性较强的题目,以及相应比较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理论性观点及其说明论证构成,二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通常是由一些操作必很强的要求、原则、步骤、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特征有: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即发端于1951年秋季蒂宾根会议,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班级: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随着班级教学或班级授课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与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形式性测验: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总结性测验:是指用于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的测验,总结性测验考核的内容比较之泛,形式比较正规,测验成绩或用来评判教学法质量,或用于人才选拔。

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有效性:在测量学上也称为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教育评价: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比如鉴定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考察教师的工作质量。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这种评价对改进工作质量很有帮助。

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义务,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学校事故:就其产生而言,分为两在类,一类是意外事故,另一类学校事故是过错事故,狭义的学校事故是指过错事故,即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它在性质上也具有法定性、专门性以及行政性的特点。教育的国家化: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第四篇:2011年中学教育学

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A、导向作用 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A、传道者 B、榜样 C、管理者 D、朋友

4、新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A、理想与爱好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属于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A、教学相长

B、“预”“时”“孙”“摩”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6、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追因法 B、临床法 C、产品分析法 D、跟踪法

7、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有()A、教育人文化 B、教育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8、学校文化是由()几部分构成的。A、观念文化 B、规范文化 C、校园文化 D、物质文化

9、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的合法权利有()A、受教育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和荣誉权

10、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步骤有()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11、()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2、德育的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学校德育学家()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1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4、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形式叫()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1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等几种形式 A、铺垫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问答式

1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17、班会的特点主要有()A、协商性 B、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

18、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几类 A、全面总结 B、教师总结 C、学生总结 D、专题总结

1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A、生成性 B、综合性 C、自主性 D、开放性

21、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几个层面 A、培养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材

22、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

23、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

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系统性

25、《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6、德育的特点主要有()A、观念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2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28、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是()A、实质教育论 B、素质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应试教育论

2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探究教学 D、多元智能理论

30、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二、填空题(15分)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2、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的是(埃拉斯莫斯)。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

6、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7、在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消极悲观的观点,二是积极乐观的观点,(前者)处于主导地位。

8、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9、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11、教师的新角色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1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属于(启发式)教学原则。

13、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14、美国学者博比特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三、判断对错并作简要说明(25分)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正确。(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问题成为研究课题的条件。

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

⑸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第五篇:中学教育学资料

一、单选

1、考试的核心环节是【B】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

考试的核心环节在于命题。考试分为三阶段,核心是命题。

2、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A】较高。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

信度主要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靠性。

3、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A】

A、舒尔茨B、恩格斯C、列宁D、马克思

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说。

4、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D】,它是对品德发展的【】手段。

A、说服教育法 促进B、榜样示范法 推动C、陶冶教育法 强化D、品德评价法 强化 品德评价法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

5、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C】

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在课程类型上属于隐性课程。

6、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考试用书D、教科书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学大纲。

7、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A】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D、杜威

埃拉斯莫斯正式提出“班级”一词。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D】

A、班主任B、班干部C、男女学生D、集体教育

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的力量实现的。

9、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A】。

A、认识基础B、关键C、核心D、行动指南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0、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C】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B】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由班级授课的特点可知,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的培养学生。

1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A】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D、教学策略

考查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

13、“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14、教学原则是依据【C】制定的。

A、教学内容B、国家统一文件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D、教学目的 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制定的。

15、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A】

A、操作性和指导性B、指导性和灵活性C、工具性和基础性D、操作性和灵活性

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page]

二、填空

16、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______。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17、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他的作品是______。.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______。癸卯学制

19、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都是______教育思潮的代表。非制度化

20、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______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主体

21、“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__。陶冶法

2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______的再生产。有计划高效率

23、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的规律。个别差异性

24、人的__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

2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______等。教育

26、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卢梭的《______》一书中。爱弥儿

2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___ 开篇这样写道。《中庸》

28、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______。社会关系

29、课程评价的模式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______和CIPP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0、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德育、智育、体育、______、劳动技术教育。美育

31、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______、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方式。表扬奖励

32、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两个基本功能,即满足______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

33、在19世纪初期,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

34、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______。班级平行管理

3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____,三是角色规范。规章制度

三、简答

36、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整,相互配合,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3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通过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而创造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38、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材除了包括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指南手册、教学挂图和视听教材等。

39、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案】: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40、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答案】:(1)传统教育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其主要教育主张有:第一,教师中心,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和权威;第二,教材中心,即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三,课堂中心,即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主要教育主张有:第一,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第二,从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第三,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41、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

【答案】: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

(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为人师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3)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是作为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广度和兴趣专长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为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成功,教师还应具备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修养。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

(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

(6)优良的身心素质。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往往有助予师生之间建立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推进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有2道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2、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矛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人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3、一堂好课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是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下载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教育学选择题(范文)

    中学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一) 1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的观点是【B】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一、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 二、课程论(课程及其分类;课......

    中学教育学试题

    湖南2008年教师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 B ) 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 2、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

    2012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 要点摘要 单选题(12×3) 多选题(10×4) 名词解释(5×2) 简答题(3×7) 论述题 1.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学校教育产生于......

    中学教育学要点大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定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 狭义的......

    2009年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9年中学教育学试卷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卢梭D.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