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

第一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的影响

(2)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分析:

(1)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2)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二、【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感受不同文化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以及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理解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而感悟到不断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2)第一课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五、【方法点津】:

(1)调查。通过调查本村、本社区以及当地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的状况,了解文化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人们生活的影响。

(2)尝试体验。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方式,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用优秀的文化塑造自己,丰富精神世界。(3)资料演示。搜寻、积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材料,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六、【课文导语】: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的。

【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感受文化影响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那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2)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

(1)第一幅画是指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例如,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区别。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关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课堂探究:

(1)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探究提示:(1)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迭,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敬、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

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2)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社会交往中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初次见面,也互致问候。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新疆少数民族有尊老爱幼的礼节。少数民族特别尊重长辈,在家里或毡房里做客,要让长辈和贵宾坐在首席,不可越位乱坐。随身带些糖果,分给主人家的小孩,主人会很满意的。

衣着:少数民族很注重衣着,男子讲究戴帽子,不管天气多热,他们不会穿着背心、裤衩上街或做客。我们到少数民族家做客,也要注意衣着整洁。

饮食:在城市里做客,比较容易讲究礼貌,在毡房里做客就有点特殊了。没有凳子,只能在毡子上席地而坐,这就要盘腿,不能把脚对着别人。没有餐桌,铺在地上的餐布就代表桌子,不可以从上面跨越。大块的饼子、大块的熟肉,要用刀子切成小块,不可整块用嘴啃。◇课堂练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项符合题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

◇探究提示: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练习:

1.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答案:C 解析:通过题意可以看出,封建伦理制度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B、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项,答案应选C。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课堂探究:(1)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探究提示:

(1)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蕴涵深远的五岳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

(2)结合阅读的一本好书、观赏的一场好电影、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谈谈对自己有那些影响,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影响。◇课堂练习: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不够确切,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应该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含④的用排除法排除,答案选A。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足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探究:

(1)你能补充一两个定居海外的华裔在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表现出受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事例吗?(2)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探究提示:

(1)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

(2)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课堂练习: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乡音无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难以抹去的。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第二框题 文化塑造人生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

(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探究提示:

(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

(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

(1)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

(2)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辩论。如,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课堂练习: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靼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曹禺、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答案应该选B。A项说法不恰当,C、D项不符合题意。

(二)、增强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

(1)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2)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 ◇探究提示:

(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3天时间为它谱曲。《国际歌》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战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②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恰在这时,上海一家影业公司在拍影片《风云儿女》。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翻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就是这样在敌人的刀丛中,以满腔的激情写就了这战斗的诗篇。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聂耳当时在上海另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联公司搞音乐。而他已得到敌人即将逮捕他的警告。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要聂耳出国暂避,他本人也考虑可趁此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求在音乐上得以深造,同时,他抓紧出国前短暂的时间,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作曲的。

(2)①130多年来,《国际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在俄国冬宫,在西班牙前线,在中国的渣滓洞集中营,在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战场上„„一切曾有被压迫者反抗的地方,都能听到《国际歌》的激昂声音。鲍狄埃也因此被称为“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这首歌还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国际歌》是一首格调高昂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整个无产阶级,是完全觉醒了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它已经进行过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由无产阶级自己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它已经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国际歌》展现了日益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愿望和理想,整个诗篇回荡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感情,充溢着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②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前进。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支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但也有人认为,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首歌当中还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词是不是有些过时了。这首歌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要居安思危。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立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课堂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 力量吗? ◇探究提示: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40多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尤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町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伞面发展起着不町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课堂探究:你能对这个回答作}¨进一步的解释吗? ◇探究提示:新娘的回答说明:随着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富起来后,科学技术、精神享受是青年追求的时尚,优秀文化对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课堂练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是新追求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错误,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本课小结:

1.本课以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分别阐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即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接着,解释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要求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知识的落脚点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义?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探究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第二目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入手,透视文化多样性,探究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三目讲述在文化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坚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是什么,并探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以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为题目,介绍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体现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第二目介绍文化的手段及发展,探索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强大功能。第三目强调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我们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四课包括两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先介绍什么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第二目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三目重点讲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第二目介绍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三目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包括两个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主要讲了两大问题:一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第二目主要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第三目主要说明了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主要是说明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

j目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一方面要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第三目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单元导语: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义?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课程标准】: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

(1)正式列入奥运会的体育运动项目有20多种,而没列入奥运会的就更多了,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相扑等;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2)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外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位于故宫中央,在汉白玉台基的衬托下,红墙黄瓦、飞檐翘首的三大殿犹如天宫仙阁,是故宫中最雄伟庄严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早期的基督教堂是具有隐蔽性的“宅第教堂一·地下墓穴”,4世纪时出现了正式的教堂建筑。9~12世纪末主要是罗马式建筑,15世纪哥特式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地位。建筑艺术是封建主艺术观的体现,罗马戈让人望而生畏,哥特式则有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近现代的教堂建筑超出了教堂建筑的风格和套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具有鲜明标识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明与文化。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凶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我们的祖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巾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存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米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许多客居他乡的人还要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伞、守岁、挂年必、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总之,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保存有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小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例如,茶道是一种以特有的形式和礼仪进点茶和饮茶的日本传统文化。茶道在日本已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至今也有许多流派,仪式也十分复杂。茶道之目的非在喝茶解渴,而在于追求一种清幽闲寂的情趣,富有参禅的意味。泰国是佛教国,因此有些禁忌出自对佛的一种尊敬、虔诚,出白僧侣或佛教徒的戒律,当一般人与上述人、物、事接触时,要注意有无约定成俗的禁忌。如一年中,泰国有好几个重要的佛口。佛日那天,佛教是禁止杀生的;也禁赌、斗、奸淫。因此,赛马场、拳击场、红灯区等就会自动停业,自己也不涉法触犯。

◇课堂探究:

(1)从春节和圣诞节两个节日中,你能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2)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探究提示:

(1)中国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都过春节。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活动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

日期间人们还相互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包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观花灯。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是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圣诞节期间,人们唱圣诞歌,送圣诞卡,吃圣诞大餐,内容丰富多彩。

从以上两个节日,我们可以感知中西方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可以领略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

(2)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宰牲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巴西的狂欢节,英国的复活节,美国的感恩节,等等。◇课堂练习:

1.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如中国的故宫、印度的泰姬陵、麦加神庙等等,它们的不同风格体现了()A.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B建筑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C.建筑文化的趋同化倾向 D.建筑文化的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故应选A。B、C、D三项均;符合题意。

2.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③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中西方节日内容的差别恰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这种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故①②③应选,④观点错误。

2、文化遗产(1)含义:

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2)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在上古中国广袤土地上,除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以三星堆遗址为中心的古代蜀国文明就是其中之一,三星堆文化在文字、城市、青铜器等文明要素方面,以及在国家政体方面,均与中原夏、商文化有较大差别,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扎帕拉人居住在以物种多样化著称的亚马逊河流域。他们通过语言、宗教仪式、神话、艺术,甚至传统医院来表达和雨林的密切关系。殖民统治、外来文化的进入、疾病、战争、森林被滥采滥伐,使扎帕拉人保持的祖先传统受到极大威胁。2001年,扎帕拉文化入选世界首批

(3)保护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侵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被毁坏的危险,这些为历史创造的遗产无法再造,因而成为不容替代的珍品。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于1972年10月16日召开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呼吁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加入公约国家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严格审定,将合格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设立保护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入名录的各项遗产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我国于1978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课堂探究:

(1)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提示:

(1)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依山就水的丽江古城,既无高大围墙,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属于智利共和国的远离陆地的小岛~复活节岛。数百个造型奇特、雕琢精湛的石雕巨人,环绕着小岛在海风中巍然矗立,成为茫茫大海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学者们推测,这些石像是古代复活节岛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据说当时每一位酋长或家长去世时都要立一座石像,因此石像都被立在代表不同部落或家族的“阿胡”(即基座)上,一般一个阿胡上立有5~7座石像,不同的阿胡可能代表不同的部落或者家族。在复活节岛人的心目中,这些石像具有崇高的地位,立像不仅仅是对祖先或酋长的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它们像神秘的符号,刻在木板上,可能是一种不同于埃及和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字。可惜西方传教士将木板文字视为“魔鬼的咒语”加以销毁,幸存的少量郎格郎格板是岛上土著居民偷偷地藏起来的,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

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阿斯旺南部尼罗河边的悬崖峭壁上,建于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期间。整个神庙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面宽38米,高33米,深入山体65米。这座神庙是埃及石窟艺术的杰作。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阳光可以穿过阿布辛拜勒神庙60多米长的幽深通道,照在太阳神雕像上,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2)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①中国的长城②九寨沟自然风景区③埃及的金字塔④司马迁写的《史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不属于文化遗产。2.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A.该同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四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D.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答案:B 解析: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故A项舍去。文化遗 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C、D项舍去,应选B。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1)文化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2)文化多样件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苦、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课堂探究:

(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

(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如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定的性格。俄罗斯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种精神气质也在民歌中体现出来。印度尼西亚民歌常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

(2)服饰之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引发多重感受,唤起认同或排斥感,源于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当我们看到西亚妇女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依旧衣装严整,蒙着面纱在大街上匆匆穿行,我们尊重她们的信仰与习俗,却不会简单地效仿她们,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当我们看到前来中国旅游的洋人身穿皇帝的龙袍,或头戴皇后的凤冠霞帔双双摄影留念时,常常感到滑稽,忍俊不禁,这不仅仅是由于洋人的金发碧眼与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洋人的气质与中国服饰所蕴涵的文化特质格格不入。享誉世界时装界的巴黎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在中国举办他的作品展时曾说过:“中国一直吸引着我,中国文化、艺术、服装、传奇故事都令我神往。”他的话暗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表达了对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生活风尚的表现。中国的服饰文化正是以其独特的内涵立于世界服饰文化之林的!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刀叉。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

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使中国人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与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文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会重拾刀叉。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 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 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 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 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千万条小溪汇入河流,奔腾人海,成就了海洋的丰富,由于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世界显的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从东方走到西方,从远古走到今天,对人类社会来说,丰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课堂练习:

1.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D.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应选B。A、B、C项都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体现于()①语言文字②宗教信仰 ③思想理论 ④文学艺术 ⑤民居建筑 ⑥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不表现于人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解析:答好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记忆,并做到语言表述简明扼要。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每天都有大量具有古老文化渊源、蕴涵、独特文化特性的遗产正在消逝。因此,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其重要。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如唐代玄奘西天取经;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的情况,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还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情况。面对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其他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其他文化的观点。

解析:要求简明扼要,表明态度即可,无需展开说明。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之后,对幽力礼会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所注重的人生伦理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最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注重仁义并举,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综上所述,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课堂探究:

比较第17届、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理解它们的文化印记吗?(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3)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探究提示:

(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会徽的意义超越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切奥运元素,它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17届奥运会会徽是罗马母狼养育罗马国王

罗马城的象征为一只母狼哺乳两个婴儿的青铜像。据《罗马史诗》记载,罗马城第一任国王罗幕路,就是被母狼哺育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从此,罗马人将狼视为恩兽,以“母狼育婴雕像”作为罗马的城徽,1960年罗马奥运会会徽的主要标志就是罗马城徽。在“母狼育婴雕像”下方,五环代表了奥运会的到来,罗马数字1960标明了举办时间。公元前80年,罗马帝国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将第175届古奥运会从奥林匹亚移到罗马举行。但当2000多年后,奥林匹克圣火在这个城市再次燃起时,和平与快乐成了主题。

第27届奥运会会徽是悉尼世纪更替文化交融 本届奥运会会徽采用了大海的蓝色、澳洲大陆的红色、阳光的黄色和空气的白色作为基调,象征了澳大利亚绮丽的风光和清新原始的自然环境,契合了本届“绿色奥运”的主题。澳洲土著人文化在会徽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猎用的回力标组成

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土著人的图腾“蛇”则装饰在构成运动员双腿的回力标上。运动员手中燃烧的圣火,则由悉尼歌剧院经典的屋顶造型演化而成。亲和力很强的艺术性文字好似沙滩上随手写出一样随意,拉近了设计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

(2)在古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肆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祀。他们用体育竞技来娱乐神祗,祈求庇护,这些祈求活动逐渐发展成了定期举行的全希腊性的节日竞技,统称为泛希腊运动会。在泛希腊运动会中,最著名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为期5天,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于公元前776年,优胜者戴上桂冠或橄榄冠,受到英雄般的尊敬和拥戴。

19世纪末期,在法国人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奥林匹克运动在欧洲开始复兴。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伴随着现代奥运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奥运会会徽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从早期复杂的招贴画式会徽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徽记,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会徽的上面,让人感悟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芡展的基础。◇课堂练习: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它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宗教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这说明()①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②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t分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且表述正确。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故②舍去,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他们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后来两河流域的人们义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业述法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保仔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忠之一,它对以后两河流域乃至古代希腊、法典的发展产生了大影响,还成为研究两河流域和社会状况十分珍贵的资料。

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占代印度人民在宗教和数学方面的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富J,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课堂探究:

(1)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占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探究提示:

(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对那些面

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2)我国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如湖南江永 的女书、原生态民歌、古藏戏、长阳土家哭嫁歌,西安鼓乐、川戏中的变脸等。◇课堂练习: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①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②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②④体现了尊重民族多样性的正确原因。①观点错误,③不是原因。3.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对待不同的文化坚持一律平等的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各民族的平等是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同时,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看到,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应得到更充分的关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生命力。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观。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②理解个性③和平相处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③均正确,④观点错误。

第二框题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课程标准】: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

(1)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阖家团聚,高谈阔论各自的所见所闻;独居一室,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 探究提示:

(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 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一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后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论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的数个世纪里,两国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有: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开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同时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总之,中印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两国问频繁的贸易往来分不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

(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7~11 世纪,大批阿拉们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们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鼍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课堂探究:我同历史卜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从明代起,中俄两国正式开始交往。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派遣的来华留学生和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旅居俄罗斯的华侨和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入俄国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练习:

.“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C 解析:“传道、授业、解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不同知识,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⑥为单纯的科研活动,故不选。

3.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材料明显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我们祖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经演进后发展到铅合金铸字。铸字和排版都离不开高温,于是,“铅”与“火”和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末,激光照排技术不断成熟,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激光照排是激光与电子的结合,它逐渐在印刷行业中取代铅排,意味着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它作为大众传媒,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哥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人家庭。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课堂探究:你能用哪些方式搜集资料?比一比它们各自的特点。

◇探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

其特点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耙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关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课堂练习:

第ll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 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转播,其中包括网上的高清转播、手机电视等。美国NBC网站,视频观看者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在中国,有1.02亿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比赛,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转播。全球范围内有7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网上频道。以上事实说明()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④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多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②舍去,应选C。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影响至今犹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举世公认。中华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烁古今,辐射亚洲,远播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内涵丰富、水平先进确立了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提高了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再加上地理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周边各国,或是通过政府组织形式,或是通过民间交往途径,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因此

中国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总的来说,从古代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占主要地位。在汉字传入口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对口本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几次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大。如7世纪的大化改新,12世纪镰仓时代至16世纪中叶室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治者,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需要。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把朱子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德川幕府后期兴盛阳明学,则反映了日本小地主和市民阶级变革社会现状,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颠覆幕府的催化剂。

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上来华传教,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图上标有世界上所有大小国家的位置和它们的疆域范围,并附有中文注释,传播了地球为球体、世界上有五大洲与地球可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等地理方面的学说。许多名词如赤道、北极、南极、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这是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地理学最早传至中国。

◇课堂探究: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警生活的形成,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争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尊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变的学界文化。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巾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是()

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 ③明代郑和下两洋 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⑥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7)-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①②③④应选,而今天的胡主席出访和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故⑤⑥入选。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共分四个框题6个目题。

学习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总体上重点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三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学习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同样须把握三点:一是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体和手段,三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在把握以上内容的同时,还要把握两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角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既要看到旧的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又要高度关注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人类历史进入到新世纪,文化的交流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看来,各种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与融合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应当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地界多元化。

第四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新人教)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4)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理解:(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3)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4)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5)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分析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2)结合先进文化建设,说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3)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析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4)分析诚实守信的时代意义

(5)结合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说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先进人物的事例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增强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的认识(2)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自觉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4)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加入到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生

二、【课程标准】: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从而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去。

四、【相关知识】:

(1)收集整理有关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为理解本课基本理论做准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体会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3)了解个人主义的表现和本质,以便与集体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做比较。(4)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作用。

五、【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体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先进人物身上的体现。(3)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六、【课文导语】: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要在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课程标准】: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课堂探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米,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探究提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课堂探究: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牛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1)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表现。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原则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存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L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拓展延伸:要看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是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个人主义鼓吹自我至上,强调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对社会的存在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集体主义是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它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正确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点拨:“专家点评”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课堂练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培育“四有”公民 B.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三个面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故选B。2.关于思想道德建设,说法不正确的是()A.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B.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D.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答案:D 解析: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说法。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所以选D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拓展延伸:党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十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点拨:“专家点评”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课堂练习:

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的有()A.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B.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C.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此题是考查同学们对道德与法治、政治、经济的区别,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是不同的范畴,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

◇课堂练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①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②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④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组合式选择题常用排除法,其中④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恰当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但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除了依靠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之外,道德调节必不可少。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

◇课堂探究: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探究提示:

观点一:这种观点总体上说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诚实守信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主体是可以追求利益的,但要用合法手段,不能一味为了赚钱而违规违法。市无信不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观点二:正确。诚实守信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恃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观点三:正确。道德观念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被赋予时代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辰,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碗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汲取营养、丰富发展。

观点四:这个说法是极其错误的。市场经济有其弊端,但不是必然导致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宏观调控的合理利用会克服市场调节的消极方面。◇课堂练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A.导致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 B.利益驱动使得诚实守信不再那么重要 C.必然带来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步发展

D.催牛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 答案:D 解析:A、B、c三个选项本身是错误的,可用排误法排除。其中c项中认为思想道德观念与经济会同步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思想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课堂探究:你能否引述与上述道德规范相关法律条文。◇探究提示:上述道德规范见诸很多法律当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当“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课堂练习: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联系,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 B.道德调节的范围更广泛 C.法律调节的行为更具体

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答案:A 解析:B、C两项说法正确,但它们所阐明的是法治和德治的区别而非联系;D项本身是错误的说法,可排除。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5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课堂练习:

关于礼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

B.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C.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创新

D.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否定 答案:D 解析:D项说法错误,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

第二框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一、【课程标准】: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课堂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道德冲突的?(2)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提示: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有的同学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制造黑客程序,破坏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有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有的人身上存在着拜金主义倾向;等等。

从上面的课堂探究中,我们认识到:(1)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

生活变化很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众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问题;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行的新天地;等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牛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下的“两难选择”。

(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堂练习:

关于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属于思想道德修养 B.科学知识的学习是文化修养的内容 C.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D.知识文化修养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答案:D 解析:D项把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同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别。此题为反向选择题,故选D项。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

◇课堂探究:在你看来,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1)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2)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课堂探究:你能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评论这些言论? ◇探究提示:

(1)这些言论的共同点是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来评论。生活中有道德高尚的人,也有道德水平低下的人。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点拨: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一但丁 这句话说明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探究课堂: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为什么必须坚持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探究提示:上述现象割裂了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

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只有坚持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才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观点()A.割裂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B.认为“才”比“德”更重要 C.认为“德”比“才”更重要 D.认为“德”“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D 解析:可用排误法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B、C项观点错误。

2.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一观点()A.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认为道德要远远比智慧更重要 C.认为智慧比道德更重要

D.认为道德和智慧是完全对立的 答案:A 解析:但丁的名言的本意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去比较道德和智慧哪一个更重要。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课堂探究: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①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健康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②有钱就有一切,无钱寸步难行;③人生在世,“吃穿”二字;④大公无私,先公后私;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衡量这些观点,你赞成哪些观点?反对哪些观点? ◇探究提示:赞成①④⑥观点,反对②③⑤观点。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旧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存、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心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没小闻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点拨:“专家点评”说明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1)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区别:含义不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同时必须看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联系:相辅相成。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拓展延伸:什么是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①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叫为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所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足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

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虽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人生观的影响,才能转变主观世界,既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②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

无论是改造主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课堂练习:

关于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理想是指实现共产主义

B.最高理想太远、太大,根本无法实现

C.共同理想足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D.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物质前提 答案:C 解析:弄清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就不难选出正确选项。

◇课堂探究:比照以上观点,说一说你平时是如何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 ◇探究提示:这个设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谈一些体会,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孝敬父母长辈、尊重老师同学、阅读名著、严于律己、助人为乐等。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亟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像无数先辈那样,加人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课堂练习: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我们必须()①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②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脚踏实地,不断实践④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①②③④四个说法都有助于我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

?首先要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本课正是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讲述为什么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具体要求(即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等问题。

2.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几个重要关系;

(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3)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4)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5)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_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

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殷周 春秋战

发展时期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国时期

延续隋唐文天命神古代中华促进了儒家化的辉煌、并权思文化高速统一的学说在史学、文学近代西想、“敬诸子蜂起 发展,并文化思想 民族文确立艺术、科学等方文化德保百家争鸣 以博泛吸化的发至尊方面成就巨传入

民” 思收外域文展 地位

大,并产生宋想 化

明理学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新人教)(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