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作文之路在哪(新)
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作文应从“说”抓起
——片区教研“四堂小学中段作文课”给我的思考
马者哨中心校 熊正祥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关心指导下,片区教研有效、有序地开展,不仅给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且增进了异地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有幸参加了东山片区几次语文教研活动,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下面以个人听取片区教研“四堂小学中段作文课”后,就如何提高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作文途径,谈谈个人一些浅显的想法,与同仁共勉。
一、同一作文题,不同教师授课情况对比
2009年10月28日上午,东山片区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中和营中心校照计划如期开展,此次活动属于“同课异构”的形式,片区三所中心校各指派一名教师、教科所也从城区带来一名教师,四位教师同上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有关“秋”的作文,有较鲜明的可比性。几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大致为:
马者哨中心校何老师:播放秋的的声音——引导生说听到的秋——生画心中的秋天——指导生写秋的美景;
中和营中心校何老师: 请同学找本单元中描写秋的词语——出示稻田图,引导学生说、想田地里地稻谷、玉米等庄稼的颜色、样子、风吹时动作等——指导写作; 碑格中心校李老师: 播放秋的图片——引导生说说秋天的美丽(联系身边)——画下心中的秋——说说自己的画——结合身边的环境写景或写人;
开远东城小学彭老师: 激趣导入(你喜欢秋天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秋的来临?)——(眼中的秋)播放秋景图请学生描述画面,注意用上秋天的词——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写作。
四堂课上,几位老师都各有所长。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城乡教学手段的运用水平。
二、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作文需什么?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是个老大难,作文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是最令语文老师们头痛的事情。看着学生的作文,有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有的如记流水账,不分主次详略;有的内容简单,如打便条;有的枯燥呆板,味同嚼蜡。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状况更为严重。我认为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作文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需教师的有效指导
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知识,缺乏写作技巧。表现在学生不知如何布局谋篇,不会运用优美的好词佳句,文章不生动。有的学生到三年级了,还不会分段写作文,明显是教师缺乏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有效指导,首先是写作前的指导,教师要针对作文题目,教学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写作对象等
2、需学生的真情表露
纯真,质朴应该是山区民族学生的特点,但在学生作文中确很难见到这一本质。返璞归真,让学生写真实的事,然而学生抄作文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作文里缺少赞美家乡,歌颂新农村的社会新貌,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很值得我们思索。
三、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作文应从“说”抓起
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发言、发言的同学较少,或发言了,但表述不清,这是此次课堂上最突出的表现。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知怎么说,不知说什么好。这应是本片区学生的共性之一。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归为为:东山片区三所学校都有占多数的苗、彝等民族学生,汉族在这里才是少数民族。学生出生在少数民族家庭,在家时是用苗、彝语等本民族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进学校读书后才开始讲汉语,用普通话。也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说一句话,很简单,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他却是先转化为本民族的语言,然后再转化,这好比你学习一门外语,先从心里知道了其意思,然后再翻译过来。所以,在跟民族学生交谈时,学生会把 “老师,我要杀鸡给你吃”,说成“老师,我要把你杀给鸡吃”。听了会让你吓一跳。这是学生说话意思颠倒或相反的缘故;又如:学生作文时,把“吃饭了吗”?写成“饭给吃了”。地方方言与书面语混淆。类似的作文,比比皆是,真让人啼笑皆非。
那么,怎样改变民族学生这些不良状况呢?我认为,语言环 境是导致学生以上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山区民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应从抓学生的“说”起。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创设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就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所接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她是个苗族女生,刚进校那天,我讲什么,她也没任何反应,只是呆呆的看着你。后来听同学说,这位同学,听不懂汉话。后来的日子里,我仍每天用普通话与与她交流,起初她以生硬的并夹带民族口音的话,轻声细语的跟你说话,但我还是表扬了她说得好。坚持一段时间后,她慢慢变了,变得爱说话了。在课堂上,我特意让她用普通话讲故事,她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好,作文能力也提高了。现在。她敢在国旗下讲话了。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说的习惯。
2、“结合当地利资源,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是“写”的开始,要让学生开口说,就得培养学生说的欲望。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山区的高山流水,小桥人家,猪羊小狗,无疑都是学生说的对象,我让学生从最熟悉的事物说起。(1)、说身边的事(2)、说身边的人(3)、说身边的景
山区特有的资源,是学生的习作素材。如在教学写景的作文时,我带领学生亲临家乡的灵芝湖,使学生敢“说”,会“说”,解决了学生怕说,不会说,说什么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山区民族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需强化学生习作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继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过去,少数民族地区常是懂本地民族语言的教师搞双语教学,但效果又怎样呢?我想应该多鼓励让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搞教育教学工作,特别从学前班开始教学生说好普通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必担忧他们听不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民族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说”是为了“写”作铺垫,“药引”好,还愁治不好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作文并非一朝一夕,需教师长期不断积累经验,辛勤付出。
第二篇:浅谈如何指导山区小学生作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文
一,加强基础训练
作文教学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有效的指导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扎实训练,小学高年级要想取得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低年级的作文训练,四、五、六年级作文才会畅通无阻。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教给学生组词成句的方法,还要教给他们连句成段的能力,特别是在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要下一番功夫,使他们的表达能够简明、扼要,又符合规范。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即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目的:
1、用词语造句。如用“严格”和“严肃”分别造句:“每个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严肃对待个问题”等等,经过如此准确的词语构句运用训练,就可以加深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又如词序的变化训练:“
1、进行词语、词序造句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语,包括成语的准确运用和构成短语的严密性我、允许、你、回家、不”可变成这样的两句:“我不允许你回家”和“我允许你不回家”,还可以变成其它的句式。至于按句子的结构要求去进行造句训练,可分别按兼语句、连运句、双宾句、主谓短语作宾语各造两句,可以在此基础上多读多练,就使学生对各种句子的结构类型加深理解和运用。
2、补全与扩充训练,提供如“那次————”,进行补充:“我真的哭了”或“我真的高兴„„..”等短语让学生去思考与补全;提供如“看见”这样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扩充训练:“我看见了小鸟在林中飞翔”、“我看见了蜻蜓在翻飞”以此方式进行短语训练,使词语的意思更加明确、具体、生动、好懂,学生写作文时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想像与构思,写出妙语连珠的好作文。
3、填词练字训练。如要表达自己感动的意向,可以给学生列出这样一段短文,让学生试着先用“说服、感动”等动词填入:“自己(说服)自己是难得的胜利;自己(说服)自己是心灵的升华,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最美和体验。为自己打造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我们生命的终级。”这种提供情景或语境,让学生填入恰当的词语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得运用词语准确、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4、为使学生说话与写作文时表达得流畅,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描述、说明、概括、转述、阐述等方面去进行专项训练,即写景、状物、叙事、说明、介绍事物等练习,让他们学会运用概括性词语把各种对像简洁地表达出来,以及用恰当的语言把概念、事理的含义准确地叙说出来。只有经过这些方面的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二、学会观察,勤于动笔
学生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是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要首先从生活中具体的人、物、景开始。观察人,不仅要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工作、生活、学习,还要通过外貌去探究,推测其原因,内在个性。观察环境,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去观察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多角度地反映它的内部全貌。观察实物,如楼房、桥梁、树木、飞鸟等动植物,要注意其全貌、形状和物征等。留心观察之后要及时地把所看到、所思所感的东西记下来,越详尽越好,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即要及时整理成文,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要多读多记,积累间接材料
写作材料,包括直接感知获得的材料和间接阅读而获得的经验。除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以外,主要依靠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课外书籍,以求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思路更全面发展,审美更提高,从范文中学到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借签前人的写作技巧,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得以应手;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时就可以根据主题需要去精心选择典型、新颖、真实的材料,写作时才会左右逢源,写出好文章来。
四、进行多种说话训练,提高记叙能力
1、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小学阶段听说训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目前农村教学条件不足,特别是教学方面辅助材料总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有些教学材料,例如挂图、幻灯片等还要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去动手制作,如制作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图画,教学时教师可用指导语、提问语、提示、评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用“图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来提问,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来看图说话,用“他们玩得如何?”来评论,然后让学生把以上的话畅所欲言地连接起来,成段成文,再根据内容实质安上一个恰当的作文题目。
2、游戏说话。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兴趣的生动的游戏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说话兴趣,因此小学阶段多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并引导学生自动说话训练,对学生写话和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游戏要精心设计,让学生边活动边说话:游戏前准备什么。游戏开始做什么。游戏中做什么,游戏结束了做什么,游戏内容可以有演小品、唱儿歌、学跳舞、演古装戏等。分步表演后,就练习说话,然后把整个活动连贯起来叙述,就可以成为一篇既丰富又真实的活动课作文。
第三篇:走勤工俭学之路 办山区特色学校
走勤工俭学之路 办山区特色学校
——华坪县永兴乡中心学校勤工俭学纪实
永兴乡位于两省(云南和四川)三县(盐边、盐源、宁蒗)交界处,是华坪县北端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乡,属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重的小凉山片区之一。在这样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发展教育,无疑是极其困难的,然而永兴乡中心学校却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在小基地方面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依靠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的成功之路——勤工俭学创收养校,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狠抓控辍保学工作,不但为实现和巩固“两基”打下了坚实基础,还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让山区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学校基本情况
永兴乡中心学校下辖永兴村完小、习好村完小、安科村完小、基度村完小、思木村完小、马鹿村完小、坝山村完小和中心校、寄宿校共9所小学,教职工110人,在校学生1107人,其中住校学生989人,有勤工俭学基地28.1亩,学校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开办了9个学生集体食堂,学校每年杀肥猪120头左右,每年为家长节约学生生活费120余万元。先后两次迎来了“丽江市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2005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学校”,2007年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并受到云南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2010年被评为市级“三生教育”优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十一年在全县山区片名列前茅,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二、勤工俭学开展情况
一谈起永兴乡中心学校的勤工俭学,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永兴乡中心学校下辖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永兴寄宿校。1984年,永兴寄宿校成为永兴乡走集中办学的试点学校,为了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依靠每生每月7元的人助金,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把校地划分给各个班级和教职工栽种,利用种出来的蔬菜改善学生生活,利用种出来的青饲料和残汤剩水喂猪,开办学生集体食堂。功夫 不负有心人,永兴寄宿校坚持走勤工俭学创收养校之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加上学校的教学质量连年获佳绩,受到各级表彰奖励,寄宿校的名声越传越远,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1997年4月和2004年6月,丽江地区行署(现为丽江市政府)在永兴乡中心学校组织召开了“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使永兴寄宿校成了丽江市寄宿制学校的一面旗臶,永兴成了全市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丽江市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永兴乡中心学校召开后,永兴寄宿校的办学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而这一做法在永兴乡中心学校下辖的其他学校却起色不大。2007年,华坪县实行了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改革后的永兴乡中心学校领导提出了疑问:“难道集中办学只能在永兴寄宿校搞吗?”“我们的办学经验就只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吗?”经过反复酝酿后,认为走集中办学、勤工俭学创收养校之路是符合永兴实际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永兴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永兴乡中心学校提出了走集中办学的路子,这一想法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一师一校逐步撤并到村完小,将村完小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逐步集中到永兴中心校和永兴寄宿校就读,条件成熟一家撤并一家。同时,通过采取征用、臵换等方式为永兴中心校、寄宿校和7所村完小解决勤工俭学基地共计28.1亩,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求学生食堂不搞承包,每年挤出经费十多万元,聘请临时工担任炊事员,开办了9 个学生集体食堂,并号召全乡各个学校向永兴寄宿校学习,借鉴其宝贵经验,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勤工俭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使永兴寄宿校的办学经验得到推广和提升,真正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吃得饱,学得好”,为实现“两基”而努力奋斗。
永兴乡中心学校按照“抓重点工作(安全)不偏移,抓中心工作(教育教学)不放松,抓亮点工作(勤工俭学)有突破”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工作思路,在永兴乡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收缩校点,继续深化勤工俭学工作。于2009年9月,顺利实现了每个村委会只保留一所完小的宏伟目标,开办了9个学生集体食堂,形成了每个学校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新局面。
在永兴乡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永兴乡中心学校审时度势,制定了《勤工俭学活动实施方案》、《控辍保学方案》。要求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勤工俭学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在向永兴寄宿校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升,必须做到“五个好”,即:种好校地、养好猪、办好学生集体食堂、管好食堂经费、开好学生生活。各校便纷纷行动起来,把勤工俭学基地划分给各个班级和教职工,使全校师生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种植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白菜、青菜、连花白、萝卜、茄子、辣椒、南瓜、洋芋、红薯等疏菜及青饲料,保证了学生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同时剩饭剩菜、泔水和青饲料喂养肥猪。学校买的猪大多是架子猪,买来后喂上个把月即可宰杀,因此出栏快,循环快,永兴中心校、寄宿校每月杀4-5头,其他村完小每月杀1-2头,一年共累计宰杀120头左右,保证了对学生免费吃肉的按时供应,而且,学生吃的猪肉都是绿色食品,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了很好保障。学校千方百计降低伙食成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标准,每周让学生免费吃两餐肉,每餐保证两菜一汤,过节时还给学生免费会餐。学生只需交米,不用交一分菜钱,就可以在学校既吃得饱,又吃得好。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永兴乡党委、政府果断决定,将学生的生活补助费由学生集体食堂统一支配使用,因为如果将每生每月仅有的50元(现为75元)生活补助费发给学生,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很可能一周内买零食就用完,如果领给学生家长,由于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不重视教育,加上少数民族嗜好喝酒,可能“三下五除二”就用完了,这样就会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落不到实处,部分学生就又面临辍学了。将学生的生活补助费集中起来统一使用,更有利于开办学生集体食堂,更有利于学生的巩固,更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有利于发挥更大的效益。资金集中起来后,学生集体食堂的经济实力雄厚了,可以让家庭极度贫困的学生免费就餐。目前,永兴乡所有学校享受免费就餐的学生有八十多人,这些学生不交一分钱,由学校统一配发免费就餐证,天天免费就餐。为了避免个别师德差的教师在经费管理中做手脚,中饱私囊,影响师生开展勤工俭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生活水平。永兴乡中心学校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食堂经费管理制度》和《学生“两免一补”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严禁学校挤占、挪用住校生生活补助费,各校食堂设立总务人员和出纳员,一人负责记账,一人负责经费收支,学生交的米和钱都开给收据,购买的一切物品和食品都必须两人在场,如果是销售者送到食堂的,必须有炊事员在场,并在票据上签字,如果在学校外面购买的,炊事员必须进行翻称,然后再在票据上签字。较大的支出,如买猪、买煤等必须还要有校长在场,并签字才生效。每月10日前,各校出纳人员必须将上月食堂经费(包括住校生生活补助费)的使用情况,到永兴乡中心学校办公室进行报账核销,中心学校总务主任严格按照审计制度进行审核,对票据不规范,开支不合理的一律不予核销。中心学校总务主任审核后,各校将上月食堂经费收支情况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这样不但使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全部用到了实处,而且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给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一个明白,还了学校、校长和教师一个清白。
三、勤工俭学活动的效益
永兴乡中心学校从2007年在全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三生教育”活动以来,办学条件、教学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实践证明,勤工俭学“三生教育”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发挥个性特长、发展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永兴乡中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没有因开展勤工俭学“三生教育”活动而滑坡,反而因为开展勤工俭学“三生教育”活动而得到了养分,教育教学与勤工俭学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作用,使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中有升,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实现了校园经济和办学效益双丰收。开展勤工俭学既符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又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既育人,又创收,还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学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学校通过勤工俭学活动,走“产教结合,以产养校”之路,既改善了学生生活,又极大地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某学生家长说:“我家有两个娃儿,大的一个读初中,由于食堂搞承包,每个星期要四五十元的生活费。小的一个在永兴乡中心学校读书,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办集体食堂,每个星期只需8—10元早点钱就够了,还是开展勤工俭学和学生集体食堂好啊!”就按这个家长说的那样,最保守的计算,如果食堂搞承包,每个学生每周至少40元生活费,而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学生集体食堂,每个学生每周只需10元早点钱,永兴乡中心学校每月就为家长节约120元,永兴乡现有住校学生一千多人,一年下来,就累计为学生家长节约生活费120余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啊!
2、社会效益: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三生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生产和生存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学校把勤工俭学活动与劳动技术课有机结合起来,使勤工俭学活动成了学生的实用技术课,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种植蔬菜、瓜果等实用新技术带回了家,指导父母打粪坑(当地少数民族有不打粪坑的习俗),用粪水浇菜,种植出了新鲜可口的纯天然蔬菜,从而结束了当地少数民族无新鲜蔬菜吃的历史,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永兴乡小学之所以近十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100%,年辍学率控制在0.01%以内,“两基”工作得到巩固提升,都是走集中办学、勤工俭学创收养校之路的结晶。
四、勤工俭学活动取得的经验 一个如此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乡,通过开展勤工俭学“三生教育”活动使教育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市级优秀学校,先后两次迎来“丽江市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永兴召开,先后两次迎来“华坪县养成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永兴召开,《小学养成良好习惯的实验研究》荣获华坪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小学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十一年荣获县级表彰奖励,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家长的拥护、社会的赞誉和同行的钦佩。取得这些成绩的成功经验是: 1、营造党重教、政抓教、民支教、师乐教的办学氛围。2、打造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不出事的校长队伍。3、构建为山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同心同德、团结拼博的教师队伍。
4、树立勤俭办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思想。
5、具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
6、树立食堂必须为学生(特别是为贫困学生)服务的意识。
7、形成不等、不靠、不要的自力更生做法。8、建立一套完善的、过硬的经费管理和食堂管理制度。9、坚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懈耕耘乐何在,绘出宏图为明天。“怎样办出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是永兴乡中心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一直探讨、研究的课题和永远的追求。如今的永兴乡中心学校,在校长李顺海的带领下,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斗志和严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聚众智,谋发展,共同描绘永兴教育的美好蓝图。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在永兴乡中心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山区特色学校”这面旗臶一定会绣得更大,举得更高,扛得更远。
第四篇:浅谈少数民族小学生如何学好汉语
少数民族小学生如何学好汉语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点介绍如何学好汉语。
关键词:语言学习关键期 汉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除本民族的语言之外,掌握汉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最新信息,引导人们参与到社会中,而学语言的关键期是从小学抓起。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特点。如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如果单靠机械记忆只能事半功倍。如何采用好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就要采取适当的技巧,注意每个字的组合特征,对以前学过的字和生字加以比较,通过联想记忆法就能很容易记下来,并且还能过目不忘,不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少数民族小学生可以从一个字的组合,扩大到几个字的组合,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记起来很方便。汉字由几个字组合的占90%,为了便于记忆,也可以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记汉字,例如“坐”这个字的顺口溜是:工人排排坐土山。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背诵,并且对小学生来讲,这种记字顺口溜,更容易理解、背诵。
在掌握和认识了一定的汉字外,还要理解每个字组合成词的含义。少数民族小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汉字,但对其内容不理解。例如:笑与容的组合,笑容:是指情感的体验,是内心得到满足的结果,它 反映到人的面貌上。“容”指的是容貌,一个人的表情。这样一来,笑容,是人的表情外露。举一反三,通过多字的组合,掌握和理解更多词汇的含义。
汉语还有一种用成语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成语是几个字的组合。最常见的成语多数是用四个字组合而成的。对成语的理解和翻译,少数民族小学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分析,这样一来,成语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例如:胸有成竹,如果逐字理解,就变成了“胸中有竹子”,但这和本意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这句成语的含义是:对某种事情的认识,了解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心中有数。“刻舟求剑”,被某些学生理解为在船上刻字,然后向船请求要剑。但是,本意是比喻某些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等等。所以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成语时,不能逐字理解。有的成语从寓言或者是典故中而来,例如杞人忧天,五十步笑百步等等,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对理解成语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小学的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这样更能立理解成语。在翻译句子时,少数民族小学生一般是根据自己母语的语序翻译句子,这样势必造成语法上的错误。汉语的主谓宾搭配和母语的主谓宾搭配截然不同。少数民族小学生常讲的“我学校去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的人能理解他们讲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彝语的动词是放在句子末尾,而在汉语中动词在宾语的前面。还有的句子不能直译,如果直接逐字译出来,不是词不达意,就是一个令人发笑的句子。这种直译法不仅在语法上是个错误,而且也是个笑话。少数民族小学生基本上都用本民族的语序翻译汉语, 2 如果要纠正这些错误,必须让他们多看汉语书籍,掌握汉语语序,对翻译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汉字的笔画繁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写字时不注意笔画的顺序,只要能把字写对就可以了,这样,字体不工整,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在抄写汉字的过程中,注意每个写字的结构和笔顺,背会笔划顺序,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里后外,先上车后走车等等,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汉语的读法是非常重要的,常见某写小学生汉字写得工整,但一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用一种声调讲话。怎样分清汉语中的声调,是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又一大困难。从我执教多年来看,这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会写,不会读,或者是发音错误等等,对交流思想起着阻碍的作用,时间长了还会对学习语言失去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多读方法,课外多听,多说,多读,在脑海里形成这个字的读音。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克服只能懂但说不出来的毛病。在量词的应用上,少数民族小学生也错误百出,而在彝语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就能表达出事物的多少。而汉语,在人、动物或事物之前都必须有量词搭配,对象不同所用的量词也不同。例如:一个人、一匹马、一头牛、一件事,这里个、匹、头、件即是量词,用来表达事物的多少,一匹马不能说成一头马,一个人不能说成一件人。而彝语中只有名词和数词加后缀ma的音结合就能完整表达事物的多少。如:人的前面加上确定的数字数词加后缀ma就可以了,所以少数民族小学生在翻译上往往只用一种 3 量词,例如: “一匹马”译成“一个马”“一头牛”译成“一个牛”等等。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习惯,影响了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在名词前用什么样的量词,采取机械记忆和联想记忆法,可以正确掌握量词的运用,减少语法上的错误。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不仅让小学生多识字,理解含义,多读多写,还要采取课外作业的方法。例如,对一件事的看法,对自然景色的描述,用汉语记录下来,每天坚持用汉语记日记,加上课外阅读,对提高学习汉语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汉语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总之,只要不怕困难,坚持学习,是没有学不会的语言。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
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儿?
十八大报告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被寄予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然而在今天,虽然名义上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城镇化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呢?
——汪传虎在“大头针PPP问答平台”上的提问。
最近新型城镇化提得少了,但并不是没有人关心了。汪传虎抛出的这个话题又在一个小范围引起了热议,讨论角度和思考深度又有新的进展。中央层面提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地方上照葫芦画瓢对不对?我们想问一问地方政府和地方的专家,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那么人以什么为本?
城镇化乱象丛生及原因
各界对城镇化乱象的指责和批评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王明从专业的角度概括了过去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化片面发展、不均衡发展问题。过去的城镇化是侵吞土地的一轮狂欢,是房地产的一场盛宴,目前造城重于产业发展,形成了农业人口在被城镇化的同时随即‘失地’、‘失业’。
“二是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仅靠国家下拨的款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
“三是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总量有限,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有限,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下,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四是城镇化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荣邦瑞明的陈民说,“过去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土地变城市土地,随之房地产大发展,各个城市都能分享一些城市化发展的红利,只是多少不均而已。”
豪宅研究院院长朱晓红说:“新型城镇化的提法有待商榷,我们这个社会浮躁得很,概念满天飞,难落地的东西太多。原因是,我们的决策、规划多数是长官意识,拍脑袋的结果。不解决由下而上的决策程序,不广泛汲收各界意见,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会顾此失彼!一些地方出现鬼城现象是因为规划出了问题,是长官的意识,专家的诗意畅想的结果。”
就城镇化乱象的原因,彭松总结了四点: “一,城镇化参与的人多,但专注的人少,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失去了凝聚力。“二,现在主导城镇化的企业大多数是从原来的房地产企业或者是建筑企业转型过来的,还是没有脱离房地产或建筑行业的思维,缺乏合作概念和运营理念,重经济利益,重眼前利益。
“
三、国家层面对于新型城镇化缺乏有效的指引,本来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但到头来又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没有走出原来的套路,只是给了一些企业新的概念和名头。
“四,城镇化项目的效果是逐步显现的,一般要5~10年之后才能进入良性运转阶段。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从提出到现在还不到五年,还有一大批项目都在探索过程中,很难形成范例。”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话语重述”现象制约发展
整个新型城镇化,用一条什么主线提起来,才算抓住了根本,而且具有操作性?李伟认为,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这是非常好的,非常正确的,但是在各级尤其是一线实践中不能空喊”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人又以什么为本?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不能跟着中央简单重述。
比如我们承担了某区域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在规划中坚持紧密当地实际,注重地方特色和创新,也得到当地领导的高度认同。但在省里组织的新型城镇化验收的时候,问题和麻烦就出来了。专家组一位专家发言说:”你们对政策掌握得不到位啊!习总书记最近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论述你们都看过了吗?“我们的项目经理解释说:”老师您说的都很对,我们看了,我们也按照这个精神结合当地的情况落地了。“这位专家马上就急了:”你这叫什么落地!城镇化以人为本写进去了吗?“项目经理说:”写进去了。不仅写进去了,还是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写的。“他说:”错就错在你自作聪明的有的放矢,中央领导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会后,地方领导找到我说:”老李啊,还需要再提高啊!您看这专家多有政治水平啊!“我俩会心一笑,”还是要按照专家的意见好好整改啊!“
总书记曾经多次批评地方政府领导说套话和空话,可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还把套话和空话放在嘴上呢?为什么这位专家还要机械重复中央领导的话呢?这里面有他们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追求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空话虽然明知无用,却是最安全的。这是一个多层级话语体系中常见的问题。按照系统工程来看,子系统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这个子系统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总目标可以一致,但具体目标决不能是同一个。从这个角度来说,前一阶段的城镇化的“房地产化”,不是因房地产行业的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简单重复,所以发展最快,所以赢得了主导权。新型城镇化之“新”要不流于空谈,就必须在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改变这种毫无意义的重述作风。
如何改变,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口号是这有自身道理的,因为中央要改变过去以投资为本,以土地为本,以速度为本等错误的导向,所以提出以人为本。
第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人以什么为本?中央为什么不问人以什么为本的问题呢?因为这个是个性的问题,每个区域的情况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人的地域性格和地域文化不一样,需求特点和需求层次就不一样。对于特定区域,其主要问题和矛盾可能只有本地本级政府最清楚,所以各级各地政府都应有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方向,要分别讨论清楚本地人以什么为本的问题。围绕本地人以什么为本,制定本地以人为本的政策,才可能出具有针对性的、有创新的策略和目标。比如台湾省在蒋经国先生执政时期,政府为居民提供的福利中竟然有米酒补贴。因为本地人酷爱米酒,几乎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不补贴,消费成本会很高,民众就会有意见。像这样的政策,拿到其他哪个地方都不行。
第三,以人为本的地方策略是什么?以人为本要深化到人以什么为本的战略后,形成管理策略、财务策略、组织策略、传播策略等。我们地方政府在传播策略上也是有很多忌讳的,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出错,所以传播上基本上是以不出错为基本出发点,最简单的就是“重复”了。这样,不管你是“左”还是“右”来攻击,我都不犯什么大毛病。
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汤明旺提出,城镇化诸多问题的本质是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他说: “有研究指出城镇化率在50%前后是一个关键期,这在过去拉美体现明显,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进入集中爆发期。掌控好的国家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相反则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会处于混乱局面。中国新型城镇化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面临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摊大饼‘、以土地开发及硬件建设为主的模式不可持续已成共识。‘深耕细做’,把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环境保护等“软设施”及‘软服务’做好,应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及PPP领域努力的主要方面。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是新城与旧城的关系。旧城是城市文脉所在,不能断但也不意味着止步不前,局部改造提升是延续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新城“求大求高求洋”,没有体现本地特色,与旧城(母城)割裂,可以说走向人气不旺将是大概率事件。
“二是本地与周边的关系。看过许多地方的城镇化规划,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眼光仅仅局限于本地,……另一个极端则是天马行空。……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既立足本地、又跳出本地,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开拓周边市场。
“三是硬件与公服的关系。房地产、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硬件一般都不是短板,教育、医疗及社区商业等配套才是。软环境真正能够吸引人,并为房地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产业与居住的关系。城镇化要让人留住,既要“安居”也要“乐业”。而且,“业”比“居”更重要。以东北为例,振兴的关键不在于……推动多少棚户区改造,而在于……培育发展新的接续产业。
“五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行政能够规划甚至建设新城,但未必能让新城运营发展下去。……构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的必然选择,PPP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模式。
“六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短期相对固定,长期则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从这个角度说,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也可以视为静态与动态的关系。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城镇化必然带来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短期看似低迷的行情中,找到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路,并付诸实施,是所谓创建百年基业、永续发展的根本。”
处理大中小城市关系要站在客观角度科学定位
就大中小城市关系问题,胡志刚说:“大中小型城市协调发展比较符合国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片面地只发展大型城市,将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一定要杜绝地方借新型城镇化之机大搞‘形象工程‘。必须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同时严格把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关,扎扎实实地通过调查研究、问计于民进行投资建设,使更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单红松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大城市的优势是机会多、综合性强,分工定位应在高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优势是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宽松,在特定领域成本低、效率高,分工定位应在专业性。年轻人和创业企业应该到大城市锻炼一段时间,不停地试验,寻找机会,发现自己的专长,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以后,完全可以通过返乡创业、被产业园区招商等渠道,回到家乡的中小城市,或者其他合适的中小城市,沿着既定的方向,尽情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专业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中外都有很多著名企业的总部长期坚持驻在小城镇,就是找到了自身定位与小城镇的契合点,不用去投靠大城市。”
(编者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