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
浅谈“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
我校引进“生本”理念已近两年。两年来,“生本”教育思想在民兴实验中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成绩的取得证实了“生本”理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以及它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发达地区的“生本”理念,在与我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家庭化的前置性自主学习与我校寄宿制度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社会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矛盾等。在践行“生本”理念的两年里,“生本”理念如何克服条件限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完美的整合,使之本土化,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管理层思考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合所要坚持的原则
学校引进“生本”之初,曾经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过比较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讨论坚定了广大师生推行和接受“生本”课堂模式的决心,真正从心底认同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与此同时,讨论过程中也反映了师生们对推行“生本”的一些担心和质疑。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行“生本”理念的三个原则:
第一、批判接受的原则。撇开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状态不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是迎合当时的社会要求而制定,因为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卢梭的“自然适应说”到赫尔巴特的“箝制式管理说”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些学说虽都有其局限性,但可以说他们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生本理念”产生于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区,我校所处三泰地区与之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那么在引进具体课堂模式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照搬,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有所取舍,使之本土化。
第二、兼收并蓄的原则。大力提倡某一教育理念,并不代表对其它教育理念的排斥。当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所教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探索各种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模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两所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哪怕只隔一条街,在其中一所学校施行很完美的一种模式,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另一所学校。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设立实验班,逐步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与模式与学校原有理念及模式的平稳过渡方式。特别是改革的程度比较深入时,更要谨慎对待,以求有条不紊。
依据以上三条原则,我们在学习并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生本”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引导课堂模式的改革,而不应该直接是一种课堂模式;
生本教学观所倡导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其实和每个教师都知道并认同的“因材施教”是一回事。但沿海发达地区以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本课堂模式”,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校先后五批次60多名教师赴广州进行了生本的专门培训,听了最“正宗”的生本课。他们回来后均表示广州的“生本课堂模式”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震撼,小组讨论有声有色,全班交流有板有眼,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省心。但这些学成归来的同事们回来后给其它老师上示范课时,不仅上课人自己觉得别扭,听课的老师听着也别扭,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们教师水平差,也不是因为我们学生底子弱,个人认为,这“生本课堂模式”也有水土不服的毛病,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同,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说,还有寄宿制与走读制的不同,这些差异共同造成了“生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
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科学地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最终才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能我们无法改变由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直接拿来的模式,对它进行批判地接受,慢慢地形成适合我们“地情、校情、生情”的“生本模式”。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1
这是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所阐释的生本教学观。它明确了生本课堂的性质,给出了生本课堂的实施方式,这些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我们或多或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关于教学的定义,课堂的性质,生本的说法其实与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关于课堂的组织方式,更是与离我们仅几十公里远的“杨思 1 《人民教育2009-15-16》P7 模式”如出一辙。这些理论和模式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初证实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把这正确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探索出一套生本课堂的组织模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本理念的学习和诸多生本课堂实录之后,我们总结出了对生本课堂最基本构成的如下把握:从横向的组织形式上看,生本课堂是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组织方式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从纵向的知识形成过程来看,生本课堂中知识形成过程又经历了“领受”,“领悟”和“提升”三个阶段。在这“三纵三横”的粗框架下,教师们可自由发挥,不求与广州生本示范学校的课堂模式统一,甚至在班与班之间亦不求统一,因为,诚如本篇开头所说,由地域等差异而产生的诸多不同会造成划分过细的课堂模式“水土不服”,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失去了效率。
我们认为:认真分析自身“地情、校情、生情”的独特之处,以优化了的生本教学观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课堂模式,才是引进“生本”之正确态度。
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等学校的成功案例便很值得我们借鉴:
1、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的“五环三查模式”
“五环”即为展示课课堂的五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整理、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检测反馈。从预习整理到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再到检测反馈,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整体,从一节课的检测反馈到下一节课的预习整理,又形成环状统一,形成一个循环的统一体。
“三查”即为围绕课堂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一查预习整理效果,初步了解学情,明确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二查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进一步了解学情,在学习小组对学、大展示等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掌握的学习方法等;三查达标程度,检验学习的效果,为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做好准备。
2、江苏昆山前景学校的“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预习”、“展示”、“测评”。“五步”是课堂三环节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明确目标任务”、“预习问题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方法生成展示”、“当堂反馈测评”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前景学校张雷董事长介绍,“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其实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前景学校的具体应用。
3、江苏翔宇的“理想课堂”
翔宇理想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六环节大课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
细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它们即使有“万变”,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在我们看来就是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出的“三纵三横”。但它们又在“不变”中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它们不是将别人行之有效的模式直接“拿来”,而是一种基于自己特殊情况的批判接受。诚如昆山前景学校董事长张雷所言,它们是别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应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生本课堂?我们认为形式上不必求统一,只要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生本课堂。
事实上,诚如广州嘉应学院朱开炎教授所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2因为,你永完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模式。不仅地域与地域之间有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不同,同一学校还有学科之间的不同,同一学科还有学习内容的不同,同一学习内容还有这个班与那个班学生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划分过细、有棱有角的模子去套住这所有的一切。如若那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会失去应有的效率,我们则在无意中凭借了生本之名复归了教条,课堂也变成了如“八股文章”一般折磨人的“八股课堂”,岂不哀哉!
如何恰当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现实教学实践?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
常识告诉我们,理论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复杂化造成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因为即使既有理想得以实现,新的理想往往已然产生。也正是这种始终存在的差距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运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时候,往往又会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造成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极端显然是不能走的,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
教育理论亦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儿童中心说”可以被认为是生本理论的鼻祖。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出“儿童是组织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在杜威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设置上,即“教育即生长”与“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在其作业室里不拘形式的 2《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坐、玩,没有授课和授课时间表,不必考试。”3杜威的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却无法想象现时的学校如果真做成他所要求的那样,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的善意偏离和理论的正确性无关。关键我们要找到那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和谐统一的度:既能使实践对理论地偏离不影响理想状态的最终实现,又能使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始终保持着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我们引进生本理念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准,也决不能死搬教条,一味地迎合生本理念的要求,而对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视而不见。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4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5
是的,儿童拥有各项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家庭环境总是在给儿童以有益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总是在给儿童以健康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不健康信息,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儿童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各项“本能”对那些不良影响、不健康信息更感兴趣、接受起来更主动、“保存”起来也更根深蒂固。仅凭这一点,我们就似乎只能做到“尽量依靠学生”而无法做到生本理念中所要求“全面依靠学生”了。同样,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将儿童的这些“潜能”充份地挖掘出来,限制其不良方向的发展,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可能比千方百计地摸索出一条可以用来做广告的形如“XX模式”的口号来得重要得多。
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所谓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 34 《学校班级教育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国良
P76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5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理论上,总是根据正确的儿童观来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正好相反,正确的儿童观往往要靠正确的教师本身定位来体现。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这些在理念上还是很好理解把握的,但要落到实处进行操作,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正确教师观的确立。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定位?生本理念说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要求教师“不见自我”,达到“不教而学”境界。但个人认为,“不见自我”“不教而学”的境界在现实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如若那样,这位教师也就失去其作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为了这批学生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马上给他们安排知识更丰富的老师,在他们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的时候,将他们引向更高的层次。
其实,具体操作的生本课堂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垂手侧立、默不支声,但他们必须屏气聆听,紧跟学生思路,必要时站出来或强化氛围,或提纲掣领,或引入蹊径,或拔高层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他们必须更加高屋建翎地把握教学内容,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学生们需要时随时站出来拉一把,才能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堂课也许只有一句两句话,但这一两句话必须得“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给教师作了如下定位: 教师应该是“watcher”
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地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该是“helper”
教师应该是帮助者。再优秀的学生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本模式“先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走读制学校可以将这部分困难推给家长、网络,而我们寄宿制学校只能依靠老师。但帮助要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他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之时伸出援手。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教师要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凡之处,创造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从普通的学生身上发现不普通之处,发展学生的优点;很多学生的观点难免粗陋,教师更要善于从这些粗陋的观点中发现金子的光茫,将其“点石成金”。教师应该是“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催化剂。当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先进观念处于萌芽状态或摇摆不定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温不火时,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之间的讨论出现了卓而不群却被大家忽视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成为点燃学生激情、形成观点碰撞的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交通灯”
教师应当是交通灯。生本理念恐怕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限制的,但如前所述,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科学的儿童观不仅应该把儿童当人看,更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他们的方方面面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应当给予引导。该停的时候亮红灯,该慢的时候亮黄灯,该鼓励往前走的时候亮绿灯,该变通一下转个弯的时候就亮转向灯。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到郭思乐的“生本理念”,这些理论都体现了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的观念,而这些理论又都有其现实的局限。教育工作者要想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理念,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诸多特点,找到自身作为教师的准确定位。我想,只要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尽量依靠学生”的理念,在必要的时候,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我们,打一打口中的呼哨,将羊群引向草儿茂盛处;扬一扬手中的鞭子(扬一扬而已,可没真抽啊!),赶一赶个别因调皮而落单的小羊,你不会就说我不“生本”吧?
教育文化的非外视性决定了教育评价无法外显和量化,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如果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
很多教育界同仁对前段时间江苏地区的“五严”政策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不改变,那么这些所谓“五严八规”等等的政策将不能为学生实质减负。社会性质的补习班将会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参加他们的补习班;学生和家长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学生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少了,而家长则需在家庭开支预算中增加补习费用这一块。但事实上,中考、高考作为目前被公认的公平公正地获得更高级教育机会的唯一方式,造成了其必然长期存在的事实。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说的那样:“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考、高考存在的前提。”因此,我们认识到,江苏的“五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改变的不是中考、高考,而是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要通过长期的对“五严”的严格执行,来改变这种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生本理念我们还认识到:中考、高考作为社会性的,教育工作的外部评价是将长期存在的,而我们一直认为很合理的“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模考”、“汇考”这些教育工作内部的评价,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存在方式应重新进行研究探讨。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在学习生本教育评价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关于学生评价的粗浅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评价的根本问题,不是评价方式与频率的问题,而是评价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压抑人、限制人,那么教育的内部评价就应当是与教育目的趋同的,而不是与来自外部的甄别、选拔性质的中考高考趋同。基于此,我们认为评价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辍学写作的80后作家韩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追求全面发展,只能造就全面平庸。”这话虽然有点愤世忌俗,但并不是没有道理。试想:面对学生,我们是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加以改正重要,还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发挥重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即使不谈教育应当造就丰富多彩的个性生命,功利一点来说,现今高度分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需求更多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但却什么都不精的所谓通才。
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和家长正在做的却大多恰恰相反:教师在考试之后的重点工作是给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差,而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只进行一带而过的表扬了事;家长们在每次考试过后觉得最紧迫的事就是找家庭教师为孩子的薄弱课程进行补习,而对孩子的优势课程置若罔闻。在这样的教育现实情况之下,可能的结果也许正如韩寒所说,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没有达成,全面平庸的事实却会出现,即使有个别尖端人才产生,也恐怕是这种绞杀个性的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
教育评价起着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所以,正如生本理念所提倡的那样,必须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因为这样的统一考试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应该提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给予肯定,而避免设定一个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评价设计的出发点应侧重于发现学生长处所在将之引导提高,而不是侧重于发现学生短处去千方百计地弥补。事实证明,学生长处往往是其兴趣爱好所在,对之进行提高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短处往往是其厌误所在,对之恶补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 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从构建上来看还是相对科学的。有硬性的分析性的评价,如分学科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有软性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每学期的评语。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却对硬性的分析性评价给予了过分的重视,因为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而软性的综合性评价往往被严重忽视,因为它更具解读性,模糊化,不直观。
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郭教授将来自教育内部的硬性评价称为惯习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向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趋同,而是向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中考”、“高考”趋同。为了说明这种急功近利的惯习性评价的危害,郭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蒸馒头时也采取“开盖主义”,在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的打开蒸笼看馒头的状况,那么,馒头可能根本蒸不熟。
是的,我们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作为教师,即使学生学习状态再好,我们总要弄张试卷考他一下,才能放下心来;作为家长,即使老师把孩子表扬得一朵花,我们也总要看一看他的分数是不是名列前茅才能确定老师的话的真实度。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考出了分数,排出了名次,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而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所能产生的“效果”只能让高分生骄傲,低分生自卑,它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的全貌,而是片面地用学生某一方面的状况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这就必然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一棵树木的茂盛而肯定了整个森林,因一棵树木的败萎而否定了整个森林。
其实,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就注定的教育成果无法显性化和量化。基于此,教育评价应该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软性的综合性评价。过多硬性的分析性评价就像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看馒头熟不熟一样,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馒头不熟”。第三、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或教师,避免评价工作成为管理工具; “考试”作为现行的最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及其运用,其实质就是一种管理工具。教师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学校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为依据来规划教育教学工作。
如果你教给学生一个汉字、一个单词、一条计算法则,你可以让学生写出来,这些简单的知识是显性的,可以外化。但“高级的、本质的、核心的部分,即人之感悟—悟感、感情—情感之提升是不可外视也不需外视的,这就是教育文化的非外视的基本特征。”既然教育文化具有非外视性,那么所有以将其显性化为目标的评价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不仅不能反应出教育活动的真实效果,更会严重地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我校在引进生本理念之前,都要进行“周考”、“月考”。笔者曾亲耳听学生家长说过:“考、考、考,孩子都被学校烤焦了!”这话不是从学生口中说出,而是从家长口中说出,是很值得人深思的,这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家长从学生成长与我校两周一次的“周考”当中看出了问题,并把这问题指向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而不是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比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念先进了!如果我们还不思改变,无疑将会受到“惩罚”。引进“生本理念”之后,我们果断地取消了中小学的“周考”、“月考”而实行两周一次的“生本评研”。学生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再进行评讲,最后再由执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这就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及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组织和参与者的教师。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让评价反映出学习活动的真实效果,更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起到促进生命发展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样做令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学习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
除以上谈及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认识到,生本理念与学校工作的整合还不仅限于教学,在教育管理上的生本班级、生本学校也要切实推行。如何加强学生会、班委会的自治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这是我们当前正在探索并实践的命题。“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如何将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的问题,意义非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从“生本”出发,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让学生在校园中体味智慧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慰,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6 《教育激扬生命》
P305
第二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一、办学思路:
学校以“两条腿走路,双引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蒲英教育”为学校总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五美教育”(即:美表、美言、美行、美心、美德)为德育工作核心,以“微课程教育”为德育的常规教育方法;以“双星评比”(个人行为星、集体荣誉星)为德育日常管理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打造“367”愉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67”愉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蒲英教育的教学常态模式,也是“蒲英教育”的核心,是带动蒲英教育的中心引擎。其中导学案为“367”高效课堂的“起”,“星级评比”是高效课堂的“收”,学生的“动”为高效课堂的“核心”。在艺术教育上,“蒲英教育”注重蒲河东北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注重蒲河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整理与传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其中,皮影、编艺、五谷画、书法、面塑、泥塑、软陶都已经形成规模,民族音乐和绘画教育也正在筹划进行之中。学校以强管理、重技能、扬特色、塑形象为工作重点,促进可持续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内涵建设,认认真真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做法
(一)“蒲英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蒲英教育”是蒲河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为基础,弘扬传统文化,深化科学德育,积极完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1、在各种活动中完成蒲英教育
学校各班轮流升旗,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 担当升旗手的荣耀与责任,既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爱国之情;利用优秀班级评比,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真正做到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接受蒲英教育的思想。
2、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礼仪文化赋予了我们典雅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自信恢宏的气度。学校德育工作在寻找、唤醒、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科目,是未成年人思想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时,广泛开展主题教育,突出尊师、敬老、友爱、感恩、责任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通过橱窗、板报、墙报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感悟德育教育内容,陶冶心灵。
5、办好家长学校
为了全面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力度,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在家长学校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6、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情感、个性、意志等方面所面临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促使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具备更加完美的人格,以迎接明天更加严峻的挑战,避免了过激行为的发生。
7、“五美”教育活动
“五美”教育活动是蒲河学校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个创新举措,针对每一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美表: 学生: 不长,不脏,不戴,不妆。
班级: 整洁、有序、清馨、特色。
(2)美言: 文明、流畅、正言、赞美。(3)美行: 守纪、规范、勤奋、竞争。(4)美心: 阳光、关心、爱心、感恩。(5)美德: 品优、真诚、自信、责任。
8、“双星评比”活动
“双星评比”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办法是,学生的个人行为直接影响班级的荣誉,只有个人行为星达到一定标准,才有机会得到班级的集体星,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力的促动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二)“蒲英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苦练内功
加强“教科研”、“校本教材”、“校本培训”的课程化管理和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并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积极组织教师赴外地优秀学校听课学习。
2、“36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学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常规管理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学校的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愉悦性的“367”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及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学意识。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两段式(1——3年级为一个层次;4——9年级为一个层次)分段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三案:即: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是教学的基础。
“6”—六字:即:自学、展示、反馈。是课堂的主线。“7“—七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概况总结、达标测评、布置预习。是以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三)“蒲英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1、成立“蒲河东北风情少年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粹的兴趣,培养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深挖潜能,发展特长,弘扬文化”的理念,本着“钟灵毓秀名流出,古风长存薪火传”的精神,成立“蒲河东北风情少年宫”。少年宫由四部分组成:
(1)“蒲河东北风情艺术教育中心”
艺术教育中心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氏皮影”为龙头,增添了书法、蛋雕、豆画、五谷画、植物标本画、编艺、面塑、泥塑等民间艺术项目,有四名专任教师授课,编写了校本教材,并且将课程编入教学课表,有教学进度,利用美术课和社会综合实践课传授民间艺术知识,学生参与率达到80%,现师生作品共有一千余件。沈阳市文联现已经确定学校为“民间艺术实践基地”并已经与学校达成协议,与学校共同研发“蒲苇”品牌艺术品,将它推向市场。
(2)成立“蒲河学校师生文体中心”
文体中心由皮影会馆和师生活动室两部分构成,150平方米的皮影会馆将定期上演皮影、京剧等戏曲曲目(区文联指派京剧等戏曲类老师负责给学校师生授课);150平方米的师生健身室已经筹建完毕,这里将成为师生健身休闲的场所。
(3)打造200米“蒲河学校生态长廊”,现已经建成500平方米左右的农耕园,由相应的班级进行管理,让学生亲身体验耕种的乐趣,学习管理经验,体会成就感,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达到通过教科书所达不到的教育目的,走在生态长廊的路上,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花的香、绿的草、挺拔的树木、整齐的菜畦,都让人们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景象。
(4)成立“蒲河学校网络中心”有专门的校园网站,专门的维护人员,在网上可以进行发表教育科研作品、精品教案展示、课堂反思随笔、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艺术爱好者可以发表艺术作品,给师生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进行艺术品买卖交易。
三、基本经验和主要成绩
“蒲英教育”在已经开展了接近两个学期,也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行,而且非常适合当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学校先后荣获了“沈阳市花园式学校、沈阳市传统项目学校、沈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学校、沈阳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沈阳市综合治理先进学校、沈阳市中小学经典阅读基地、辽宁省优秀家长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辽宁省教育厅规范教育收费示范校”等诸多荣誉。
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社会对学校的关注越来越多,以前的学生家长把自己孩子转到其他的学校读书,看到学校的变化之后,学生的回流多了,转入的学生多了,这都是“蒲英教育”教育模式的成功的体现。
教学上,在区教学质量监测中,五年级在全区二十所学校中名列第四名,二年级在全区八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中名列第二名,九年级在全区十二所学校中名列第六名,九年级的赵明宇同学更是以649分的成绩名列全区第三名。在四至八年级全国数学竞赛沈北赛区预选赛上学校入围八人,其中八年级的郎增耀更是获得全区第一名,并且代表在复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德育上,通过开展“五美教育”、“双星评比”等德育管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讲文明礼貌的多了,讲卫生的多了,爱护环境的多了,遵守纪律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正在一天天发生着悄然变化。
艺术上,“蒲河东北风情少年宫”成立以来,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艺术团体的高度重视,沈阳市德育处来学校采集德育教育资料;沈北新区政协主席佟树良,副区长顾英、教育局长于东溟来学校艺术中心进行调研,对艺术中心的规模和形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佟树良主席留下珍贵的墨宝“惠风和畅”,盛赞学校的民间艺术;团区委书记王翔亲自为艺术中心挂牌成立“沈北新区青少年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基地”;“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氏皮影传承基地”落户艺术中心;学校与辽宁省实验学校合作办学成功;俄罗斯莫斯科市学校的友人先后几次来参观学校的艺术中心;中国艺都网的摄影师来艺术中心进行采风;聘请了辽宁省文联会员、沈阳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面人汤”第四代传人董辉为校外辅导员;沈阳电视台、沈北新区电视台、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艺术中心的活动情况。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上级领导的关爱和帮助分不开的,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劲头与日俱增,想做事,能做事的人越来越多。
四、突出特色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五美”教育,“双星”评比和“微课程”教育。
(二)学校教学工作的课程化管理和“367”高效课堂模式。
(三)学校民族民俗的艺术教育中的“中国梦”、“满族风”、“蒲河情”的三大校园文化板块;综合实践教育中的皮影、编艺、五谷画、书法、面塑、泥塑、棋类等课堂实践和学生能力的展示。
第三篇:学校教育与管理理念
二里乡红工小学
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
(讨论稿)
办学思想——愉快教育
▲开展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开心服务、快乐成长”。
教师开心工作,服务学生,实现价值;
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实现目标与要求的措施:“多方面提高、全方位培养”。多方面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教师施展才能的平台;
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学生张扬个性的阶梯;
▲校训:乐教乐学,成人成才。
▲校风:良好的精神风貌,高雅的价值取向,规范的言行举止。▲学风:独立思考、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形成习惯。
▲教风:紧跟时代,真诚精细,乐于奉献,感染人格。
▲文化建设内涵:三个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十二字”:人本、科学、规范、简明、高效、有序。▲教师管理“三关工程”、“三个习惯”:关爱教师家庭,关心教师心灵,关注教师成长。养成良好的“三个习惯”
▲学生管理“三个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系。
▲家庭管理:利用两种方式(到校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开展家长学校培训,传输家庭教育方法。
▲社会管理:融入社会,参与实践,整合资源。
二里乡红工小学
2009-12-1
4参考文章:[1]二里中学:“科学、规范、特色、发展”的办学思想(谢道林)
[2]网络文献:《论学校的品牌与特色》等
[3]二里中学:《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曾凡仲)[4]红工小学:2008年春提出的《办学思想》
第四篇:生本教育基本理念范文
生本教育基本理念:
1、什么是生本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区别
师本教育:教师掌控一切,为教师好教而设计。
生本教育: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3、生本教育具体方法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
4、生本教育的核心:感悟
5、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讨论 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生本教育特点
6、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7、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8、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9、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更好的发挥、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1、高效课堂的概括: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2、高效课堂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教师、学生、教室。A、教育即解放 B、教师即开发 C、学生即创造 D、教室即成长
3、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A、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B、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C、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D、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4、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A、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
5、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A、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
B、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C、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听说读写);
D、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学校的解放。
6、高效课堂的特点:
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C、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D、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E、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F、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7、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
A、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假定“?”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B、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C、技术支撑: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D、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E、三种利器:又称“学习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F、教学抓手: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五步生成”,实现四级目标。
G、教学目标: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8、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A、时间划分: 10+30+5 B、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C、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9、高效课堂的评价: A、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
B、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
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哑巴能成为好教师吗?当然可以,只要哑巴能让学生学会,岂不是好教师吗? C、“三看”学生:
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D、“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二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三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E、评课三看:
一看教师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使用和调动了小组,是否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规定“讲”绝不能超过10分钟;
二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
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习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严禁教师上课“对答案”,严禁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
10、高效课堂的课堂要求 A、文本挖掘: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B、课堂形式: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⑤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C、课堂流程: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串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D、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11、预习、展示、反馈的具体要求
A、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B、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C、反馈:落实效益——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反馈即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12、小组的要求和评价:
A、分组: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同质结对,竞争合作; B、理念:小组组长又叫“教师助理”。一间教室里的N个小班: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高效课堂等同于“小班化”教学;
C、小组学习:可概括为“1:6教学法”——1个教师负责解决6个组长的问题,调动掌握6个小组的学情;每个组长负责解决6个组员的问题,调动掌握每个成员的学情;
D、即时性评价:教师上课要抓好小组学习的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
E、分工:组内“小展示”由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有教师负责。
F、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小组、个人评价。教育需要“力行”,高效课堂需要“路径”!
13、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B、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
C、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好坏质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D、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14、高效课堂的管理:
A、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 导学案的编制即“备课”:主备—年级组—主备—个备—课后备;
B、领导班子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校长要“清心”、“正气”、“洗脑”; C、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 D、立足课堂,狠抓落实:一谈二警三停;
E、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教师的观念转变,同时更要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15、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16、高效课堂的“命门”:“开放”是前提,“关键”定成败,产品是课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A、“开放”是前提: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放手就是爱,放手就是“放生”,开放就是解放;
B、“关键”定成败: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否真正觉醒和发挥。回到教育的“原点”,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用“展示”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 C、产品是课堂:要制定课堂标准,淡化教师的“课堂艺术”。再靠教学技艺“包打天下”绝对是一厢情愿,“茶壶里面起波澜”不解决问题,唯有重视课堂标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课堂,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的每一节课都合格; D、模式出效益:用四个月的时间,解决模式的“硬着陆”,任何人在临帖阶段都不准许超越模式。“机动车靠左行驶”,宝马车概不例外,这就是“规”,亦为课堂“之道”;
高效课堂解读(最新)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多措并举 打造高效课堂 从目标教学的维度谈“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要做到“三真三实一及时” 高效课堂操作的“五个一”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E、流程生能力:兖州一中教学楼前的金鱼会跳舞。掌握了模式,习惯了流程,便能产生良性循环,形成“能力”,所谓“熟能生巧”。
17、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途径:
A、常规途径:总结—反思—实践—总结模式;
B、“小课题”研究:拒绝假大空泛绣花枕头般的“大课题”,揪住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持之以恒地捻针尖,力行数年,必有所成;
C、教师个人俱乐部: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发展个人特长。教师个人俱乐部,还应与学生社团组织实现“双边互动”。
18、高效课堂的文化追求:
A、学校应该是一部大书,一草一木都应是教育资源,都要能够发挥“教”与“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策划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比如利用教学楼的楼道楼梯,设计一部“中国历史走廊”。利用教室的外墙,制作一个“课间加油站”,利用每一棵树木,创意一个“历史名人园林”,利用体育场,设计一个“奥林匹克文化公园”„„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如何占领学生的“视线”,是一个方向;
B、团队文化最好的解读是“家”,生生之间最佳关系解读是“家人”;
C、班级文化应基于“责任”的建设,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好的班规,既能看见,又能摸着,是一部严肃的“班级宪法”。推荐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李茂编译)
19、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
20、揪住“七寸”找“途径”
传统教育患的是“课堂并发症”。课改就是找到的那个“支点”。
其实课堂不仅是教学的牛鼻子,更是撬动一切问题的那个“支点”。毋庸置言,教育“百病缠身”,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戒除一些急病乱医的鲁莽。时下课堂教学的某些观点和所谓的“见解”,大都属“盲人摸象”,因而一线教师要对某些“专家”的指点保持高度的警醒。教育首先需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解决问题,就要奉行“实践的力行”,今天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需要“理念”,可悲在理念过分泛滥,却又绝少有哪位专家愿意手把手教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千万记住,我们不能因此自乱阵脚,要咬定“行动”,寻找“途径和方法”,要知道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21、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洋思等一类课改典型均属于教师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教学是什么?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师之体育教师,把篮球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投篮。师之音乐课:为“跑调”的学生纠正“调子”。关于几个教学的比喻。
“养猪说”: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 “育儿说”: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饭。“妈妈解放”的启示:在襁褓中的孩子让当妈的最累,只有当孩子可以独立“吃饭和行走”时,妈妈才意味着得到了解放。
22、高效课堂模式先“继承”再“生成”
没有“临帖”岂会有“破帖”?先用“田字格”写字,严禁貌似有见地的批判地学,否则会画虎不成。
我们要求所有“共同体”学校用四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讲是“同质异股票行情 双色球 双色球开奖结果 双色球开奖结果 双色球 双色球 双色球预测 双色球走势图 股票论坛 iiq.cc 老钱庄 小本创业 雅马哈摩托车 本田摩托车 中国证券业协会 国泰君安证券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的形态上。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帖”是为了“破帖”。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的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另外,即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有些批评,显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折之。但天降大任,总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这个伟大的民族分配给我们的责任!
第五篇: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课研工作,品尝提高和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失误和教训,为了能积累教学经验,使今后工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作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现将本人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期初制定计划,保证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学期初,我根据课题教研方案,结合中年级学生以及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明确了本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
二、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一学期来,本人积极参加课题组的集中学习。自己每天读读专著,翻翻教学杂志,做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撰写学习心得,钻研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课题研究的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培训,认真笔记。结合理论学习每学期写一篇论文。
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
1.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一学期来,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我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本学期,在校内上了研究课,本人认真准备研究课,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课后,我 1 虚心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我根据自己的科研,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了专题讲座:《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策略》。
三、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及时整理,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做准备。
四、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亟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科研与目前评价机制的差异。
五、课题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研究,我的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评课说课中能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点评,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2.形成并总结出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策略。
短短的一学期很快过去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