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迎河中学 蔡士阔
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整体把握。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另辟巧径,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以画解诗,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对话”中来完成,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就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一、苏轼在欣赏完前代“诗佛”王维的诗画后,发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叹。诚然,“诗中有画”是王诗最大的特点,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王维出使塞外望着无垠的大漠而写下《使至塞上》;岑参风雪吟留别,高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这些诗中,无不蕴涵着一幅幅或绚丽多姿或气吞山河或意境开阔的画面。
诗歌中客观描绘的画面,之所以能从作者的笔下浮现出来,那是因为它们能与诗人即时的主观情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统一。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上来,它的画面自然而然就带有主观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反过来说,诗人寓于诗词中的“我之色彩”(情感),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画面的再现来解读。以“画”走进“人”,从而达到与诗人共鸣的效果。
而作为绘画,本身又具有比文字更优越的特点。绘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水平,我们强调直观感觉。只有先领略图景的内容,才能对诗境作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的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1、图片显示法。在我们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图片,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最适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收集相关的相片、图片资料等,如岳阳楼、太白楼现存景致的相片,《渊明醉归图轴》、《寒江独钓》等能找到的绘图,或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设计出的绘画、图案,将其扫描进电脑,通过屏幕显示来辅助教学。授课者通过对其中的景致的分析,画面人物的举止特点,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景物的搭配等加以指点,来引导学生透过显像解读诗词中的思想内涵。
2、简笔勾勒法。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教师在解诗时(如画工有一定基础的尤佳),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杜甫《望岳》)比如在对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中,笔者就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画两横线加几笔涂画,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画一条线,将屋和田半绕,是为一水护田也;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3、口头描述法。在一些条件所限,画面过多,或者难以用现成画面去解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任何辅助,一本书一张嘴就可以完成一幅幅的气壮山河或者宁静淡薄的图画,那就是口头描述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口头描述,引导学生对绘画图景进行再造性想象,创设情景,置身于此时此境去感受,再加以评述,可以完成一首诗词的教学任务,生动而又不至于单调、枯燥无物。这跟课程标准语文“重感悟”是一致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意境,仅有一幅图画是不够的。除了诗中展现的大漠漫天飞雪,遍地银妆的壮丽图景外,还应有旗下送客与归客的对饮图,诗人风雪中驻足,远望朋友归京远去,留下串串马蹄印的惆怅图。通过这些画面的转换,表现出时空变更的动态画面效果,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时边疆建功的艰苦,诗人的豪放,乃至和漫天大雪对照而体现出的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这些效果是也只有通过描述画面才能做到,才能做得这么好。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的画面,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描述的大漠风光中才能感悟到的。否则可能就会变得无从理解了。还有苏轼的《浣溪沙》里所表现的三幅山水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九个画面,都很适合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去辅助教学。诸如此类,就不再一一举例。
三、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呈现了新的状态,教学内容的集约化、综合化,教学方式的直观化、灵活化、交互化,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这就使得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愈来愈依赖于图画。语文教育除了注重理解和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出了“感受性阅读”[2]的口号。“感受性”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独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3] 但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感受上却存在着较大的难题,一首诗词里的景象是什么,描述了什么形象,创设了什么意象,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如果光从诗歌本身去理解的话,学生的水平有限,理解的肯定是不同,甚至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教授者有必要找出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又能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入手去感受,这就是诗中的“画”。我们就以“画”为基础,引导学生围绕这“画”去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其中的深层意味。这就使得绘画在古诗词的辅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非常必要,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绘画辅助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有所选择,可以是选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不必拘泥。总之,无论教学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能让学生理解,学到知识,以达到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
第二篇:绘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绘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槐树小学 谢蜀平
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的笔端倾注了他们对世间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生。“小画笔,大世界”,不应低估绘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画中激情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这是新课改中重点强调的问题。教师可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你们喜欢夜晚吗?夜晚是美丽迷人的,夜晚的天空更是深邃神秘的,现在就让我们变成小精灵,插上翅膀,飞到夜空去看一看。你们看到什么,把它画下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开始动笔描绘他们想像中的夜空。这时,一颗颗闪闪烁烁的星星,一轮或弯或圆的月亮,一个个宇宙空间考察站,一抹抹流星云,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在孩子的笔下诞生了。把自己的图画讲给大家,更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道佳餐,在争先恐后中,一句句比喻贴切的句子,一个个奇思妙想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童话编出来了。这时顺势进入到韵文的学习之中,“看看书中的小女孩在夜空中看到了什么,又写出了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激情满怀,又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画中领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的识字量是400个,这对于有些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其中,“画一画、讲一讲”的方法直观形象,学生乐于实践。如:教学“苗”“棵”“影”“捉”等字,启发学生动脑动手用绘画的办法记住这些字。在学生的笔下,妙趣横生的图画透着学生创造的灵感:广阔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禾苗在成长(苗):一棵大树上结满果子(棵);圆圆的太阳照射着亭台,亭台投下了影子(影),一个人抬高脚步,蹑手蹑脚去捉人(捉)。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在动手创造中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画中创新
想像是创新的基石,激发学生想像创造,让求新求异的思维在学生多彩的世界里发展。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课文写了冬天爷爷为小树穿上衣裳,小树不冷了;夏天小树为爷爷撑开绿伞,爷爷不热了,从而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环保的重要意义。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课文只写了在冬天与夏天里爷爷与小树之间发生的事,那么在春天和秋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用你们的画笔画出来。”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想像创造的世界里,有的同学画出了春天爷爷为小树浇水,剪枝,秋天小树为爷爷奉献香甜的果实;有的学生则画出春天小树发芽,开出灿烂的花朵,引来了小鸟和蜜蜂;秋天,一片片树叶变成了黄色或红色,翩翩落下,爷爷把他们粘成美丽的蝴蝶,做成精美的书签到集市上去买……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画中拓展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如教学《四季》一课,课文关于四季的特点只写出了春天草牙尖尖,夏天荷叶圆圆,秋天谷穗弯弯,冬天雪人挺着大肚子。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四季的特点,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一画,讲一讲。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常识,使四季的特点跃然纸上,课文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第三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船场中心小学---曾警惕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能根据教材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来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内容,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贴近儿童的生活,不但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品德、生活教育意义。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的教学要求及内容需要,编排了许多色彩鲜明的插图和赏心悦目的背景图。我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美术兼语文教师,我很清楚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坐不住,很喜欢动手画,那么如何将他们上课兴趣调动起来呢?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美术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和我在课堂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积极性,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高效的课堂效率。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并告诉学生:秋天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我们必须留心观察秋天的踪迹。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秋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收获的,充满秋天喜悦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秋天来了,水稻成熟了。”还有的说:“秋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果园去摘红灯笼似的柿子,去摘又大又圆的柚子,去摘黄黄的桔子”„„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己发现的秋天。与大家一起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秋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是怎样写秋天的吗?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秋天丰收的喜悦,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利用绘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花种》一课,通过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花,引导学生想想花开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花开的时间会不同,以此来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认真思考,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感受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的活动与花开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脑子里画画,基本弄清课文中介绍的几种花的形状颜色以及开花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准确地再现课文介绍的几种花的开放描绘,让所有学生都动笔来画。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大家对照课文,指出不足,进行修改。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业完成得非常仔细,将每一处细小的差错都找了出来。通过讨论、修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了画好各种花,都在反复阅读课文,而当这幅图准确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对课文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弄懂诗句大意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我们聪明睿智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现择其一为例:《咏鹅》——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教师可让学生带感情色彩朗诵这首诗,以此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想象中的画面,教师进而讲解鹅、水波、荷叶、小青蛙的画法,再请学生描述小动物的姿态和表情,尤其是“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两句创造的意境。此后学生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也是对诗词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由此更形象地了解诗词的意境。至此诗画教学的基本模式已成形,那就是:感知体验——诱导启发——交流整合——创作表现。
四、利用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三个徒弟接受画师考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共同表现画的骆驼最多的故事,他们都把自己表现最多的方法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大徒弟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骆驼,二徒弟画出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只有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点头称赞,因为小徒弟的画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受益匪浅。孩子们喜欢敢想、善于用意义深刻的手段表示蕴含无限意义的小徒弟。打破常规手段,不墨守陈旧思想勇于创新,更激发了学生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敢想敢做、互相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在美术课上怎样表现风,想出更多画风的办法。于是,在美术课上我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来共同画风。只见他们有的沉思,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给队员分工,准备画风。不一会儿,在小组队员的合作下,一幅幅奇思异想的五彩画描绘出来了。飘动的红旗,放飞的风筝,斜斜的雨丝,飞舞的落叶,飘起的床单,吹落的帽子,空中飘飞的塑料袋,弯腰的麦穗。是风,风吹动了这一切。孩子们通过思考,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风,真是太棒了。
绘画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语文知识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它们相互促进,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第四篇:浅谈图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图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在是死水一潭,而变得热闹、丰富、活泼起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出。因而五花八门的图画艺术频频亮相于语文课堂,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我们在跟随新课程脚步的同时,却变得盲目,变得激动,所以我们必须对如何在语文课上使用图画艺术作一番理性的审视。
(一)国画的博大深远,油画的绚丽多彩,素描的朴素简单,所有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所以有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为了体现出这堂课的教学亮点,所以运用了图画艺术,随意演绎于语文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与达成语文目标不和谐的画面。
现象一:貌合神离,图画的内容偏离文本的主题。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深入文本,在挑选图画时也没有精心挑选,出现了貌合神离,风马牛不相及之嫌。其实图画的挑选也像我们写作文时选材一样,选材得当,作文因而生动,富有说服力。如果选材不当,就会枯燥乏味。选图也是我们运用图画艺术时的重中之中,所选的图片要符合主题,让人有看其画如见其文本之意。
现象二:喧宾夺主,图画的使用在课堂中的比重不适中。
有一位教师在上《画风》一课时,第一步,学生听老师的描述画香味,画声音,用时12分钟,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用时16分钟。第三步,学生画生活中的风,用时9分钟。第四步小结。《画风》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画风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去画一些我们生活当中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画风,只用了少量的时间去学习画风的方法,偏离了文本的中心。虽然学生都在用心地画,学习兴趣很高,课堂看似活泼,但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了吗?这是一堂语文课吗?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教学,语文课还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绘画只能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现象三:形式喧嚣,图画的引用不注重实效。
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课堂情景不稳定,教学方式就像是走过场一样,在教学当中一闪而过,让听课老师没法意会它的作用。有位教师在教学《画太阳》一课小结时,这个老师说,我们一起来画太阳好不好啊?同学们纷纷说好,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我真不知道这时画的这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图画教学手段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哗众取宠到追求表面热闹,要坚持原则,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倡实用、高效。
现象四:错失良机,没有把握好运用图画的火候,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不知是紧张还是太入迷了,以至于出示图画的这个环节错过了。我们不应该沉浸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理解需求,不失时机地运用图画,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图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高雅与庸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以画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轻松的音乐,艳丽的画面会使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上课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出事画有金黄的梨和红彤彤的苹果,有稻海翻滚的波浪和高高举起火把的高粱,有一群群南飞的大雁,有一群群忙着找粮食过冬的蚂蚁等,让他们猜猜这是一幅什么画?秋天的图画里还画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家纷纷拿起课本,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以画解文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们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文字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文字是抽象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抽象、深奥的课文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应该找一些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帮忙。
例如,我国优秀教师陈晓梅在教学古诗《村居》一课,陈老师连点三名学生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这首古诗的诗意图。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其他同学或在纸上画,或交口议论,或干脆站起来嚷着提醒黑板上的同学:“柳枝往右边摆!”,“风筝尾巴太长了!”,“还应画上拂堤杨柳!”……待黑板上三幅彩图画完,教师看着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诗意图,高兴地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诗情画意!并将自己事先画好的一幅彩色诗意图也挂出来,让学生欣赏。而后,她让孩子们看着黑板上的诗意图,背诵起《村居》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旧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至此,图画是再现生活的一种艺术,通过画图学生较顺利的领会诗歌的内涵,甚至通过图画顺利的背诵了诗歌。
3、以画创新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让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语文教学也要讲点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的“授业”,更有助于学生生动的探究——驰骋思想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奇特的见解,去“补白”,去创思。
《画风》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的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他们想出了更多画风的办法。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画风,不一会儿,一幅幅奇思异想的五彩画描绘的很生动。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有凉在衣架上随风飞舞的衣服;有飘逸的长发;有被风刮倒了的小树;有斜斜的雨丝等。他们通过思考,通过画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风,真是太棒了!此时,我乘热打铁,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画声音,画气味,让学生的思维创新再创新。
4、以画导写
写作文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于上青天啊!”学生怕写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写的兴趣。兴趣没了如何写呢?低年级的儿童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到“易”、“趣”。根据儿童喜爱画画,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将画画与写话有机结合,从激发画画兴趣入手,先画后写,以画促写,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降低了难度。
在习作课《秋天的画》中,课前先让孩子们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说画的内容,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己画的秋天,与大家一起享受秋天的快乐。这时我及时引导:“你们想把这美丽的秋天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吗?请把它写在图画的空白处吧!”孩子们纷纷拿起纸笔,畅所欲言。图文并茂,增强了趣味性。孩子们始终出保持着乐学的心情。
(三)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在运用图画艺术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手段。
1、巧用简笔画
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艺术,简笔画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炼,概括的图画形式,勾勒出事物的大概轮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口井,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了“井沿”一词的具体意思,不用我多费口舌,学生一目了然。
2、适用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贴近儿童的形象的色彩鲜明的插图,表现了课文的中心,或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了故事情节,能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荷花开放时,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生动的美丽的景象,就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情绪,学生愉快而生动的描述自己看到的荷花的各种姿势。利用插图再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
3自主绘画
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整天拿着画笔,画画涂涂。思想单纯的他们喜欢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画风》时,孩子们在画中学,学中画,把学与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图画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这一手段也要因人而异,绝不能生搬硬套。相信做好这些,图画艺术定会给语文教学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永保生机。
第五篇:古诗词运用
一、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如有的以目相送:
;有的以酒相送: ;有的以歌相送: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我还会写思乡的诗句:。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古代诗人和好朋友分离,依依不舍。他们用诗句表达和朋友的友情。
;有的以话相送:。
12、古诗中有许多蕴含哲理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它蕴含的道理是:。
13、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我要用 赞美您。
14、每当遇到佳节,就会用 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5、美丽的四季皆可入诗,写出与下列事物有关的诗句。
春之柳: ;夏之荷: ; 秋之菊: ;冬之梅:。
16、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春雨在夜晚时分悄悄来到人间的佳句。
17、表哥表姐为舅舅的遗产继承问题闹上了法庭。妈妈无可奈何地说:“。”
18、《出塞》中表达作者渴望战胜敌人保家卫国的诗句。我还会写描写边塞的诗句:。
19、“花”总带给人美好的向往,请把下面有关“花”的诗句补充完整。忽如一夜春风来,; 借问酒家何处有,; 春色满园关不住,;
儿童急走追黄蝶。20、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3)()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忽如一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1、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
(1)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3)()外()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4)()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5)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6)留恋戏()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
22、古人写诗常常“借月抒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你也写出这样的诗句:
(1)(2)(3)
二、古诗词知识竞赛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⑴ 悲伤 ⑵ 伤悲 ⑶忧伤
2、晏殊的《浣溪纱》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⑴似曾相识鸟归来⑵似曾相识雁归来⑶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⑴曹植 ⑵曹丕 ⑶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⑴阴山 ⑵边关 ⑶ 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⑴花重绵阳城 ⑵花重锦州城 ⑶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⑴《游园不值》 ⑵《春望》 ⑶《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⑴王勃 ⑵李白 ⑶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⑴汉青 ⑵汗青 ⑶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⑴因为 ⑵坐下 ⑶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⑴多少楼台烟波中 ⑵多少楼台风雨中 ⑶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⑴王维 ⑵王之涣 ⑶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⑴张养浩 ⑵马致远 ⑶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⑴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⑵王昌龄的《出塞》⑶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⑴春色 ⑵梨花 ⑶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⑴李贺 ⑵李清照 ⑶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⑵《登高》⑶《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⑴岳飞 ⑵辛弃疾 ⑶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
是指()。⑴红色 ⑵花 ⑶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⑴天地 ⑵天下 ⑶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⑴高适 ⑵岑参 ⑶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⑴李延年 ⑵李龟年 ⑶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⑴李煜、柳永 ⑵柳永、李清照 ⑶李煜、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