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运用1
范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溧阳市实验小学张莉
刚踏上教师岗位没多久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范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范画进行创作。经过教研组的一些学习,我发现范画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旦准备了较详细的范画,幼儿的潜意识就会跟着范画走,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受局限得不到很大的拓展。但范画仍然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它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该什么时候出示范画呢?
一,对于幼儿熟悉的、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可以不出示范画。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既不在黑板上示范,也不给他们看示范图例,而是让他们观察一下班上的三位老师,有哪些特征,并说一说他的发现,然后选一个老师把她画出来。大部分孩子拿起笔就画,但也有几个孩子不敢动笔。我知道,这些孩子中有的曾经在幼儿园或是培训班学过那种一笔一划照着临摹的概念模式的绘画。学画就是照着画,或是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画的观念,已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障碍,他们自由创作的精神被成人所谓的“像”与“不像”的精神压力所破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绘画能力,非得有范画或是老师的示范才敢动笔。艺术能讲出来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好多感觉的东西是很难讲出来的,只能靠幼儿自己去感悟。如果这个幼儿在学画上先入为主,之前接受了简笔画的教育,习惯了老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的被动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学生就更难教了。还有的小朋友则不管是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他的画面上出现的都是原来所学的概念画图形的组合。对这样的孩子则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去鼓励和帮助他们冲破那种概念绘画模式和“像”与“不像”的精神禁锢,以恢复儿童自我表现的创造本性。自我表现的源泉是情绪和意境。感受和思考就是这种原动力。“我知道你能画。”我摸着孩子的头肯定地说,并耐心地给他讲述各种人的特征等等,鼓励他拿起笔。任何孩子只要拿起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画得怎么样,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的“老师”画好了。有的把头画成一个大圆圈,身体却很小,有的衣服上的扣子画得比脸还大,还有的则把手和脚画成了鸡爪爪,其中也有类似概念画的因式,但更多的是儿童们的随意创造,孩子们很满意。面对这么多的“老师”我也很满意。不
管是原始意象的遗存,还是儿童表象的再创,或者是别的,只要能表达儿童的情感,就是好的儿童画。看儿童画不光是了解他们的知觉程度,更重要的是须在感情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儿童中有对内容注入了感情才能开始真正的认识和表现,尽管可能画得一点都不像。但是往往有些成人,每当看到一幅儿童画,就简单地用“像”或“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绘画就应当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描绘,将儿童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之中。模仿和创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模仿单纯靠概念处理事物,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对简单物象的摹写。这种偏见和作法忽略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感情流露,并意味着让儿童放弃自我的创造意识,压抑了儿童自我表现的进取精神。
二,在绘画前,可让幼儿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在画《秋天的树林》前,我经常趁散步的机会带幼儿到学校去观察树到了秋天,有哪些变化?是不是每棵树都是一样的形状?站在树的前面,可以发现后面的树被前面的给挡住了,被挡住的那一部分怎么样了?细心的幼儿在我的引导下,马上就发现了树的秘密!我还让幼儿在回家的路上去观察马路上、社区里的树!有了前期工作的铺垫,在绘画时,尽管我出示了一副范画,但多数细心观察过的幼儿能在画纸上表现出树的远近,重叠!而没有认真去观察的幼儿则还是只能画出三棵并排的树,没有远近、重叠之分!可见,对于树被挡住的部分就不需要画出来这一知识点,有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发之下,主动地把这一知识点与其内在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做出了较好的理解,并在画纸上表现出来。而有些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的体验,无法在现有水平上脱离形象而直接在教师的讲授之下把这一透视原理掌握好,故在表现上弱于那些认真观察的幼儿,处于机械作画。观察细致的幼儿画面较为丰富,场景选取的角度,画面的构思、布局成个性化。而另一些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基本和范画内容差不多!他们的能力只停留在临摹的阶段,自身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就能较易把握传授与引导的尺度,从而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三,对于一些绘画技法,教师可以临场示范。
在学习色彩的渐变这一绘画技法时,我先出示了一副很漂亮的花,这时,小朋友的兴趣已经被引起了!他们从来没画过有色彩渐变的画!于是,就着这副画
讨论开了!“花瓣好象是由两种颜色涂出来的!”“不是,好象是三种颜色的!”“叶子也有两种颜色的!”“不对!叶子好象有好多种颜色的!”„„经过很热烈的讨论,小朋友提出了新问题:“老师,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呀?”小朋友都好奇地看着我,等着我宣布答案!我没有直接说,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经过尝试,幼儿都表示“没有老师画得好看!”“怎么看上去就是两种颜色堆在一起,不那么自然呢?”这时,我再开始介绍这种绘画技法!并且仔细地示范了绘画方法!怎么样可以让色彩衔接得更自然,更漂亮!
经过我的解说和示范,幼儿又开始尝试绘画!这下子,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慢慢地,也画出了色彩的渐变!并且不满足于我画的那种颜色,而去尝试更多颜色的渐变!发现了,哪些颜色可以渐变得很明显,哪些颜色不怎么看得出来!
在这次活动中,范画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当场示范则让幼儿掌握了这一技法。并在掌握的基础上有了一些他们的创造!
四,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不同评价形式的尝试。
评价作为一个信息反馈的环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师可“教”的技能知识等方面,相对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笔者认为,这部分的评价可由教育者来掌握,基本上以教师的讲评为主。且在活动中宜采用集体讲评为主,个别讲评为辅的形式。因为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幼儿找到提高其美术技能的契机。而对于幼儿自己“学”成的部分,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请幼儿来解释画面。从时间上分析,可放在活动后如餐前安静活动环节上,以便较好地控制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儿童画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其思想的表现,内涵着他的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幼儿用图画表达的东西远比用语言表达的深入,丰富,幼儿自由表现的内容以及所创造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成人能想象和传授的。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正是发挥了他的主体性。不妨听听幼儿的心声:
有一次,在《拾穗子》的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画出自己和同伴拾穗子的样子!很多幼儿由于缺少此类生活经验,感觉无从下手,我便让幼儿自己去摆一摆拾穗子的动作,并观察一下同伴的姿势!经过实际演练,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
各种拾穗子的人。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小朋友的画面上站着一个人,我有些好奇,便问他:“我们今天要画的是拾穗子的人,你怎么画站着的人呢?”他看着我说:“拾穗子的人总不能一直弯着腰吧!他不累啊?我画的是他休息的样子!”我楞了一下,完全没有想到他会这样与我“据理力争”,但细细一想,这不正体现出了他内心的生活体验了吗?我立即肯定了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看起来,他颇有几分得意。
由此可见,配合语言,整张画面立刻显现出了生趣,也足以让成人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绘画意图,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此外,也可组织孩子之间互评。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评价标准来评赏,对评价双方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让幼儿在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到另一种乐趣,从内心品位到成就感。
每一个幼儿的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引导。范画在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带着幼儿共同融入到绘画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美术课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让每个幼儿都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倡范画教学,不断地探讨范画教学,不断地提高范画教学的质量,是作为教师的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我们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吸收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 才可以在幼儿美术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第二篇: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范画的作用》
德安县第一幼儿园
刘辉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范画的意义。简单扼要地阐述了范画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
一、欣赏作用。通过对“范画”直观的展示实现“美育”的途径。
二、说明作用。借着“范画”说明绘画的一些技巧、技能。
三、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范画” 提高了多种绘画的语汇和组合的空间。
四、启示作用。利用范画对幼儿的创作起到启发的作用。关键词
范画
欣赏
说明
对比
启示
范画是幼儿在学习绘画技巧时临摹的依据,它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中国传统的绘画教学,历来主张反反复复地模仿、推敲,循序甚严。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要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可是在我们美术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当老师的范画出示之后,孩子停留在模仿老师的作品或者身边同伴的作品基础上,拿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创新,缺乏童趣。这就违背了我们艺术教育的宗旨。从而使我们的老师们开始对范画有所顾忌。甚至避讳范画。“示范” 这个让人敏感的用词,更有甚者谈其色变,其实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为幼儿美术虽然对幼儿来说是他们表达形象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但是这种表达要依靠美术的语言。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词都不能掌握,怎样能用语言表达好意识呢?而且,对于
经过几百年艺术教育积累下来的经验和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制作方法完全有必要教给幼儿,而没有必要让幼儿自己慢慢地摸索。这样才能使幼儿的绘画语言丰富起来,才能运用这些学会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使其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示范的价值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只要把握第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个阶梯,孩子们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越爬越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一、欣赏性作用
美术教育,不全是技能技法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学会审美,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即“美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西方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通过欣赏好的绘画作品,孩子们可以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其实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学会欣赏名家名画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就会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幼儿的审美心理才能发挥出来。
二、说明性作用。
范例的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认
识和表现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细节,也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借助“范画”的说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运用学过的色彩(红橙黄绿)、线条(横线、竖线、斜线)、形状(三角形、方形、圆形等)等多技能来对作品进行创作。在幼儿园,幼儿的年龄偏小。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一个画面需要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它描绘出来。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绘画技巧。所以这时作为老师必须适当地讲解绘画过程中如何使用线条颜色等技法,这样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才会得以提高。他们创作出来的绘画语言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如果老师只是三言两语就袖手旁观,一味放手让孩子自行创作,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们的绘画无论是技法还是构思,长时间地停留在“涂鸦”的初期阶段。
三、对比性作用
我们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常常担心出示了范画后,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画出来的画都是千篇一律,依样画的葫芦。这时,我们可以出示多副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找出画面的优点和缺点,大家共同来找出最美丽的画面的表现方式。比如《太阳的表情》,太阳,孩子们都会画。可是他们画出的太阳都是一个样,一个圆加一些短斜线。这时,我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太阳的范画,这些太阳在光芒线、眼睛、鼻子、嘴巴上都是形态各异的。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这些范画,告诉孩子们,太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这时,将范画收起,请幼儿自行创作。通过对比画面为孩子们提高了多种绘画的语汇和组合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才可以创作出更加丰富的画面。在
幼儿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组合的可能性,丰富艺术表达的语汇。
四、启示性作用
范画在幼儿园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中发挥着启发和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设计创作出范画作品。将创作的心得体会,构思方法,创作过程以及绘画技能技巧的使用详细介绍给幼儿。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幼儿进行创作。这时的范画充分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比如在命题画《奇妙的手》这节课中,老师首先在用自己的手掌在画纸上印出手型,给手掌印填上几笔,变成大树。或手掌印上填上另外的几笔,变成孔雀。请幼儿体验创作中的乐趣。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些画是如何变出来的。最后,引导幼儿利用手 来进行创作。这里,老师就是通过范画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总之,模仿和创作是相互支持的,两者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范画教学,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实践性多种作用于一身。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恰当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范画的作用。范画是幼儿绘画创作的支持,适时、适地、适宜地发挥范画的作用,幼儿才会画出他们心中最美,最真的美好作品。
第三篇:浅谈图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图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在是死水一潭,而变得热闹、丰富、活泼起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出。因而五花八门的图画艺术频频亮相于语文课堂,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我们在跟随新课程脚步的同时,却变得盲目,变得激动,所以我们必须对如何在语文课上使用图画艺术作一番理性的审视。
(一)国画的博大深远,油画的绚丽多彩,素描的朴素简单,所有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所以有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为了体现出这堂课的教学亮点,所以运用了图画艺术,随意演绎于语文课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与达成语文目标不和谐的画面。
现象一:貌合神离,图画的内容偏离文本的主题。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深入文本,在挑选图画时也没有精心挑选,出现了貌合神离,风马牛不相及之嫌。其实图画的挑选也像我们写作文时选材一样,选材得当,作文因而生动,富有说服力。如果选材不当,就会枯燥乏味。选图也是我们运用图画艺术时的重中之中,所选的图片要符合主题,让人有看其画如见其文本之意。
现象二:喧宾夺主,图画的使用在课堂中的比重不适中。
有一位教师在上《画风》一课时,第一步,学生听老师的描述画香味,画声音,用时12分钟,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用时16分钟。第三步,学生画生活中的风,用时9分钟。第四步小结。《画风》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画风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去画一些我们生活当中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画风,只用了少量的时间去学习画风的方法,偏离了文本的中心。虽然学生都在用心地画,学习兴趣很高,课堂看似活泼,但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了吗?这是一堂语文课吗?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教学,语文课还须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绘画只能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现象三:形式喧嚣,图画的引用不注重实效。
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课堂情景不稳定,教学方式就像是走过场一样,在教学当中一闪而过,让听课老师没法意会它的作用。有位教师在教学《画太阳》一课小结时,这个老师说,我们一起来画太阳好不好啊?同学们纷纷说好,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我真不知道这时画的这个太阳有什么作用。图画教学手段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哗众取宠到追求表面热闹,要坚持原则,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倡实用、高效。
现象四:错失良机,没有把握好运用图画的火候,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不知是紧张还是太入迷了,以至于出示图画的这个环节错过了。我们不应该沉浸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应该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理解需求,不失时机地运用图画,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图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高雅与庸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以画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轻松的音乐,艳丽的画面会使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上课时,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出事画有金黄的梨和红彤彤的苹果,有稻海翻滚的波浪和高高举起火把的高粱,有一群群南飞的大雁,有一群群忙着找粮食过冬的蚂蚁等,让他们猜猜这是一幅什么画?秋天的图画里还画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家纷纷拿起课本,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以画解文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们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文字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文字是抽象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抽象、深奥的课文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应该找一些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帮忙。
例如,我国优秀教师陈晓梅在教学古诗《村居》一课,陈老师连点三名学生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这首古诗的诗意图。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其他同学或在纸上画,或交口议论,或干脆站起来嚷着提醒黑板上的同学:“柳枝往右边摆!”,“风筝尾巴太长了!”,“还应画上拂堤杨柳!”……待黑板上三幅彩图画完,教师看着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诗意图,高兴地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诗情画意!并将自己事先画好的一幅彩色诗意图也挂出来,让学生欣赏。而后,她让孩子们看着黑板上的诗意图,背诵起《村居》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旧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至此,图画是再现生活的一种艺术,通过画图学生较顺利的领会诗歌的内涵,甚至通过图画顺利的背诵了诗歌。
3、以画创新
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让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语文教学也要讲点留白,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的“授业”,更有助于学生生动的探究——驰骋思想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奇特的见解,去“补白”,去创思。
《画风》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的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他们想出了更多画风的办法。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画风,不一会儿,一幅幅奇思异想的五彩画描绘的很生动。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有凉在衣架上随风飞舞的衣服;有飘逸的长发;有被风刮倒了的小树;有斜斜的雨丝等。他们通过思考,通过画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风,真是太棒了!此时,我乘热打铁,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画声音,画气味,让学生的思维创新再创新。
4、以画导写
写作文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于上青天啊!”学生怕写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写的兴趣。兴趣没了如何写呢?低年级的儿童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感到“易”、“趣”。根据儿童喜爱画画,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将画画与写话有机结合,从激发画画兴趣入手,先画后写,以画促写,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降低了难度。
在习作课《秋天的画》中,课前先让孩子们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同桌互说画的内容,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己画的秋天,与大家一起享受秋天的快乐。这时我及时引导:“你们想把这美丽的秋天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吗?请把它写在图画的空白处吧!”孩子们纷纷拿起纸笔,畅所欲言。图文并茂,增强了趣味性。孩子们始终出保持着乐学的心情。
(三)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在运用图画艺术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手段。
1、巧用简笔画
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艺术,简笔画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炼,概括的图画形式,勾勒出事物的大概轮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口井,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了“井沿”一词的具体意思,不用我多费口舌,学生一目了然。
2、适用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贴近儿童的形象的色彩鲜明的插图,表现了课文的中心,或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或展现了故事情节,能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荷花开放时,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生动的美丽的景象,就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情绪,学生愉快而生动的描述自己看到的荷花的各种姿势。利用插图再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
3自主绘画
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整天拿着画笔,画画涂涂。思想单纯的他们喜欢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画风》时,孩子们在画中学,学中画,把学与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图画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这一手段也要因人而异,绝不能生搬硬套。相信做好这些,图画艺术定会给语文教学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永保生机。
第四篇: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使用范画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关键词:美术教学 范画 利弊 应对 商榷
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200 6年第1期)上的宋东梅老师的文章《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宋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类型的范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读后仔细揣摩,总是感到文章只是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也就是说该文遗憾地只讲了范画在美术教学发挥作用中好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而对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弊端却尚未提及。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处在变化之中,有时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得出的答案难免片面。
作为一名大学的美术教师,在以往的许多课程中,我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有时因使用范画不当也带来一些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潜在的、微小的,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尤其是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地“防患于未然”,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我们应该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赋予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介绍一下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兼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一.范画是“临摹教学”的产物,片面夸大其作用,单一地用范画临摹代替对物写生和记忆想象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随着科技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加强对学生写实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其对学生创造才能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各高等艺术院校在专业基础训练中,比较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了以创造性表现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而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受传统中国书画传习方式的影响,仍然沿袭着临摹教学的落后教学方法。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难度都非常大。传统的临摹教学比较省力而有效,课堂教学也好组织,于是长期沿用借助范画进行临摹教学或变相的临摹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临摹教学中,老师把范画(或步骤图)当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一样的最直观的辅助教具,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
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其引导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正如宋文所说:“它能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但是如果片面夸大范画的作用,真的把范画当作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成为美术教学中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教学方法,那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反面。
学生在临摹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临摹中,他们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这种平面上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临摹训练如长期、单一地进行,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感官能力的退化,限制学生手和大脑的发展。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实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就将一筹莫展。单一地临摹,使他们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只能照着老师和古人的范本模仿描画,在作画过程中缺乏创意,逐渐失掉自我。
要克服这一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是只把临摹范画当作美术启蒙教育的开始部分,而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结合起来;不能用临摹教学替代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创作才能的 发展。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设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么样的?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的?现在再把它“翻译”回生活中的面貌加以认识。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还原生活。比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摆一组相同的静物;或者把学生带到范画中描绘的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范画如果搞成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将使学生作业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
正如宋文所述,“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范画‟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画,向学生形象地贯彻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则通过范画理解和把握教学要点,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对范画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我也是认同的。
问题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艺术表现和探索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其图形、色彩、明暗、线条的运用,是其精神的产物,而非机械性的对自然的简单照搬,它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性的表现语言。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作画时的情绪不同,在画面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也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每个人的艺术个性不同使然。
面对老师提供的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亦同样存在着差异。因为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而美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的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美感。不同的学生在观赏同一作品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修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普遍的、明显的、绝对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教学,不是把他们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作画时鼓励和强调他们的个性表现;既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提倡独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早已习惯于在学习中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或等着老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老师提供范画,恰恰应和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他们眼中,范画无疑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长期形成了依赖心理和服从心理,使得他们对“范画”不敢提出任何质疑。于是范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便会形成一个艺术“模式”。如果老师在提供范画或者亲自作课堂示范画时,对其艺术上特点和成败不作一个全面的剖析和介绍,而是一味强调临摹,而且要求“临的越象越好”,过分追求教学成果上的同一性、统一性和目的性,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消磨学生自身的个性,使学生的作品变得僵化、呆滞、毫无生气和“千篇一律”的雷同,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关键在老师讲授课程的要求, 向学生介绍范画(包括老师自己的示范作品)时,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范画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者是“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对自己的独特感受予以珍视。三.老师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范画作出“正确”与“错误”的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将会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宋文中提出:“教师只展示正确的范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展示错误的范画。把正确的与错误的范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范画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加深印象。”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操作中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件美术作品,孰“优”孰“劣”,孰“雅”孰“俗”,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也很难用“正确”与“错误
”来严格界定和区分。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反映出评价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评价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个体,也有他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他的评价标准也将受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所制约。比如,一个崇尚古典主义表现方法的老教师,就可能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视为“怪异”和“荒诞”而感到“不可思议”;而一个很“前卫”、很时尚的青年教师,又可能认为古典写实主义有些“古板”和“老套”而感到“兴味索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范画(或者作现场示范画)时,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上,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该作品(或自己画法)的得与失,而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作出评价,或者非常武断地要求必须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轻微的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可能就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就有可能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学生都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审美观基本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上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在给同学提供范画时,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而所谓“错误的范画”,我认为,只能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背离教学要求的技术上的问题,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而绝不应该把老师自己不喜欢风格的画,轻率地定为“错误范画”当作教学的“反面教材”。而对范画中涉及作者的艺术个性和画面特殊追求、特技处理上的问题,更不该以教师自己的好恶而决定弃取,而应尽量站在中外美术史的高度上给予客观地评介,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老师如无视少儿的心理特点,提供范画不准确、不合理,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对象,会给学生的艺术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宋文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课堂范画”。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提出要“合理”运用范画,就说明在运用范画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准确”的现象。诸如有些中小学校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或拿《芥子园画谱》、或拿著名老画家的“梅、兰、竹、菊”、或拿他们自己画的“葡萄牡丹”……总之拿一些传统国画当作示范画让学生临摹。他们全然无视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特点,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用成年人的、甚至是古人的审美观来抑制、取代少年儿童的审美观,把成年人的模仿规范模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一心想把学生迅速培养成“小齐白石”、“小李苦禅”,其用心何等良苦,但实际上却干着“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向学生提供这类范画的本身,在客观上就是苛求中小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观念和审美来表现对象,追求、模仿成年人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在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成年人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情感,迫使学生完成在他们那个年龄段无法达到的技术要求。还有些美术老师,不顾学生的年龄、喜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安排临摹外国经典石膏素描的长期作业,并谓之曰“寻找素描感觉”。可实际效果“素描感觉”没找到,却给这些少儿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各类少儿书画大赛中,堂而皇之地展出少儿摹仿成人作品画出的“小大人”国画并获得奖励,对中小学生又会产生新的误导。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严重的心理影响,作画时的童心、灵气、悟性和意愿都逐渐会在临摹范画中慢慢褪失殆尽。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通过范画能准确反映出你的教学要求,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的?临摹范画时,也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只会拾人唾余,学其表面。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孙永惠 《美术教学不宜从临摹入手》(《美苑》1985年第3期)
纵观当前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既是学习的稳固阶段,也是教育的再塑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逆反情绪,外界新鲜事物的侵入,使得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同学们的艺术热情,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捕捉再加工。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观察细节。如高三年级的快速写生,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低头自画,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真正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相应的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生活中的艺术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艺术大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第三,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高中二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孩子们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学生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他们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同学们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导航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同学们心灵的苍穹,激发起艺术的热情,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第五篇:范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范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现代美术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加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运用,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因此教师要发挥示范教学的优势,使示范教学更具规范性、创造性和有效性。那么,范画的意义到底如何把握呢?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实现呢?
一、追问,范画在教学中的意义追寻
很多时候我常想,范画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必须追根溯源地把握和思考其本真意义和价值所在。要理解这个“范画”是什么意思。“范画”,我理解为学生的绘画心理,学生的绘画习惯,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范画应该是教师作为作画者,放下教师的身架,以学生的视角和情感去画。这样的范画,很真实,很生活,所以小学生容易接受和消化。因此,教师范画,一定要按给学生的要求画,要求学生画什么,在哪些范围的取材,教师也要遵守。如果教师过于发挥所长,写成深奥的精湛之作,与“范画”无关,那就不是范画。
二、建构,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实现 1.凝聚范画中的欣赏元素,体验美感
在目前的教学中,欣赏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课本中可供欣赏用的优秀学生作品,因版面有限,它们都被缩印得非常小,很多细节无法显示出来,学生总是一看了之,没有耐心地去细细品味,课堂教学也显得毫无秩序,尤其当遇到像中国画中的水墨情趣、西画中的色彩渐变之类的地方,教师的言语已无教学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是直接把一些印刷效果较好的图例放在展示台上,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幕布上,让学生欣赏幕布上的作品,这样获得的“范画”图象既清晰又直观,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使学生心领意会,从而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和审美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是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目标之一。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通过视觉通道获取感知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感知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理解、欣赏、审美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概念与技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画得以体现。2.彰显范画中的启示作用,拓展视点
例如,一年级《找找圆形》这一课,我给学生出示的范画是一个圆,然后引导学生在圆的外面画东西,比如在一个圆外面画一根棒,那么它就可以变成一个棒棒糖,如果在圆的里面画数字,可以变成闹钟,画各种颜色,又可以变成一个地球。有不少教师认为“范画”是用来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创作水平跟知识、技法逐步上升,然而不少学生却是相反的,他们对“创作”随着年龄增大反而越来越下降,最后他们完全归结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误。的确,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调度好“导”与“创”的关系所致,如果教师在每次创作作画教育中充分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能按班级实际水平,事先组织几幅范画,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同时,范画中使用的技法又都是已学过和分散零星的集成,这就是用范例来启示学生如何“学用结合”,很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把积累的技法经常应用于自己笔端的习惯。除上述之外,教师还要把握范画中的步骤过程,突出范画中的对比观照,经历范画中的课堂创造,以充分发挥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
如果说绘画的技巧方法像维生素片,那么老师的范画就犹如品种繁多、美味可爱的水果。教师的范画应该成为引发学生习作欲望的“美味”,成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实践性多项原则于一身,孕育出富有童趣的妙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