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1
阅读教学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一.阅读课的任务
阅读课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写得较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精读,然后归纳、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路,这样做能让学生每次读文章时都抓住中心思想,不会出现读完不知所云的情况。精读能让学生积累大量有用的词汇、结构和句型,对以后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初三(下)册教材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其课文通过专家精心筛选, 体裁多样, 题材广泛, 内容新颖, 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 其中有些课文摘自世界名著, 文章更加地道, 是难得的阅读材料。因此, 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具体教学中, 采用整体阅读教学, 根据不同题材设计不同的阅读要求, 除要求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外, 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思, 如分析语言结构含义, 上下文逻辑关系, 推断作者的意向, 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学会分析、判断、评析、鉴赏, 从深层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果说精读是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泛读就是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率。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选择一篇长短适宜的文章进行泛读,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猜词”法阅读,不要一看到生词就查词典。一定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要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话题的文章和书籍,要求读得快,只要理解和掌握文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同时也不能忽略正确率,在做阅读理解后面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不提倡快速阅读题干与选项。因为有的选项与文章的内容往往差几个单词,但意思却发生了改变,如果只是为了速度而快速浏览是看不出差异的,最后很有可能误选。除此之外,培养阅读兴趣也很重要,不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看英语方面的文章,至少应该保持时常读一读英文杂志或报纸的良好习惯。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增加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材料覆盖面要广,内容包括教育、科技、文学、人物传记等,材料的后面有问题,并且还附有答案,这样以便自我检查。大量的阅读能够丰富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一旦与你阅读的材料有关,便能被激活,从而增进理解。
二.美国外语阅读理论发展三个重要的阶段
美国外语阅读理论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始终是围绕着阅读理解与词汇之间的联系而展开的。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称为“古典阶段”,也是注重词汇的阶段。“古典”阶段的理论强调,词汇是理解的基础,外语阅读是在弄懂词汇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词汇不通就无法理解。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称为“认知论”阶段,此阶段强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背景知识的作用大于语言知识的作用。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称为“对认知论的反思”阶段。这一阶段重新强调了词汇在阅读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表面上看,这三个阶段似乎形成了循环。但实际上,“对认知论的反思”阶段不是对“古典阶段”的单纯重复,也不是对“认知阶段”的片面否定,而是在两个认识阶段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词汇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就犹如在修建高楼大厦是的砖瓦一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词汇量的大小和运用词汇的程度是衡量其语言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三.选材
扩大阅读量,选择阅读材料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篇幅适当、内涵丰富的文章,可适当增加中、长篇幅的文章。因为从中考的发展趋势看,对于阅读文章的词汇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点也体现在文章的篇幅逐步加长上。如果平时读的文章太短,那么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预期,一旦出现篇幅长于平时的文章,便会出现不适应,觉得文章该读 1 完了,却还有两段,思维就会出现中断,进而影响阅读的效果。文章中应当有适当的生词、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结构。四.如何猜测词义
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词汇知识,如一词多义、一词多类、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根、词缀等,也要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的能力,而不能只是死记单词。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一般来说猜单词可用以下常见的方法 :1.根据可以给出明确定义的连系动词“to be” A Dalma-tian is a large white dog with black spots.如果Dalmatian是个没有学过的单词,但系动词 to be 之后已经给出了该单词的意思,因此便可以猜到该词的意思为“斑点狗”。2.根据说明词义的定语从句 Bicycle bells were ringing all the way to warn the pedestrians who are moving out from the pavement.此句 从定语从句说明的部分就可以推断出pedestrians 是 “行人”的意思。3.根据不认识单词的同位语 The chief minister, the predominant member of the government, was selected by the people.我们可以依据同位语The chief minister 推断出pre-dominant的意思是“重要的”意思。4.根据标点符号我们可以根据某种符号来判断一个单词的词义,比如逗号、破折号、冒号、引号和括号等。例如:They will be on the night shift-from midnight to 6 a.m.-nextweek.这句话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表明“night shift”是“夜班”的意思。以上提到的是对一些关键词下了定义或对该词给予解释。那么对于没有下定义的而我们又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呢?这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猜测出该单词的确切含义,只要我们能知道其大概意思就性了,就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读下去,而不至于影响快速阅读,那么怎么来猜测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的大概意思呢?A.根据已学语法知识来判断该单词在句中的功能,即做什么成分,然后联系上下文猜出其意思。例如:The taxi drivers who see a person in a wheelchair accelerate past and pretend not to see me.分析该句子的成分,便会发现 accelerate 是动词做谓语。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其意思为“加速”。B.找出平行术语(同义词、近义词)例如:English speakers are“green”when they are inexperienced.在此句中,green的意思与平时学的意思明显不同,根据后面的inexperi-enced 这个词可以知道在此句中,green的意思是“无经验的”。C.观察单词,通过单词的构词法“词根和词缀“来判断一个单词的词义。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构词法知识很重要。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转化。学生掌握了一个单词的词根,就可以派生或转化成几个、几十个新词来。因此,辨认词根、前后缀对于猜测词义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例如:undress, 前缀un意为“不,相反”,dress 是词根,意思是给.....穿衣服。所以,undress是“给......脱衣服 ”的意思。D.通过逻辑推理。有时,经验和普通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猜测出一个单词的含义,例如:lace, jewels, vases, and statues are ornaments.如果我们知道 lace, jewels, vases,和statues的意思,就知道它们都是一些装饰品,因此,我们可以猜出ornaments 的意思是装饰品。以上是仅就英语阅读中如何增加英语单词量这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掌握了这些猜词法以后,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减少阅读障碍。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也就可以相应地提高了。五.阅读理解讲评
提高阅读理解的讲评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大有裨益。而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简单串讲核对答案的现象。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skim, scan等。此外,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段落层次,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如何辨认图形。学生只有熟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辨析,才能真正提高有效阅读率。例如:对于top sentence的运用,top sentence更多地适用于议论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文章,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先找出文章各段的top sentence,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再结合文章后面的问题找答案,既提高了 效率,又提高了准确率。
常有的阅读方法有掠读、略读、预测。掠读(skimming):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以及态度。略读(scanning):这种阅读的目的是查找具体信息,如日期、人名。因此读起来往往是一目十行,只要获得所需信息即可。预测(predicting):这种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时利用所掌握的语言和逻辑知识预先猜测下文的内容。如,根据文章的部分内容来猜测全文的大意。
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把握文脉。为了准确理解文章的内涵,对文章的结构也需有所了解,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文脉。通常用have done,already等表示完成;for,because,sinee,as等表示原因;so,thus等表示结果;while,but表示转折;,instead of,rather等表示相反;that is to say,e.g,for example等用来作进一步的说明,等等。
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长句、难句的含义。(例如:三月分层题中的Why me?)把握不同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的能力。
提高深层理解中的“悟”性。所谓“悟”性就是学生归纳、概括、推断和判断的能力。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许多信息来体现的,搞清楚这些信息需要归纳和概括,并深层次地领会作者在全文中未明确表达出来而隐含在其中的意图和观点,以及在全文中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在通盘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线索以及间接信息,悟出正确理解的思路,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分析,把握关键词与关键句的内在联系,深入思考,深刻领会,从中“悟”出深层理解的含义和寓意。六.对于阅读讲评效果的要求
(l)讲评效果一定要检验,及时作好评估,把握测试要求,促进英语阅读。测试题选择的材料要恰当,难度要适中,确保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测试主要是用来检测教学培养目标完成的好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从而摸清学生的强项和弱点,为进一步完成培养目标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性信息资料。测试后要进行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促使提高。客观性测试题应通过短文阅读能直接找到答案;主观性测试题则在阅读短文后通过上下文,运用联想、比较、归纳,分析判断隐含意义。
(2)讲评效果的巩固。要帮助学生查询细节,推理结论,总结归纳,以及利用常识来得出答案。最后要及时进行阅读训练,以巩固效果。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本着“授人以渔”的态度,严格挑选阅读材料,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达到能独立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任务的目的。
七.阅读理解的训练
(1)加强限时阅读训练。许多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时,习惯单篇阅读, 很少自觉限时阅读, 缺乏阅读训练。考试时一看到连续五篇阅读理解题, 容易表现出惊慌烦躁、缺乏自信心和毅力。为此, 在阅读课上, 要求学生在 40分钟内做完 4篇阅读理解题, 时速每分钟 50-60 个字, 并在班级里经常举行阅读理解题的专题竞赛, 看谁的速度快、阅读的量大、正确率高。通过这样训练, 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2)学会猜词。
(3)掌握答题步骤: 通读全文、细读问题、复读答题、核读检查。
迅速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 作者意图及文章整体框架, 抓住文章中心要旨及每个段落的中心, 对重要、疑难之处可作记号, 稍后细加理解。对于文章及段落之首、末句要格外留意, 以便揭示主题。
细读问题:浏览短文后的问题, 了解每个题的考查内容和题型, 以便带着问题有目的去 复读短文;
复读答题: 要根据考题的要求迅速复读全文, 找出答案; 核读检查: 对个别把握不准, 尤其需要推理、分析的问题, 要核读短文, 并依据文章信息, 结合学生具备的常识, 综合运用联想、扩展、判断、推理等方法, 找到正确答案。然后, 进行整体检查。
第二篇: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依据(邓荣华整理)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可是,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往往在“怎么教”上下很多功夫,而忽略了对“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研究。事实上,“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都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课程内容不确定,“怎么去教”的教学方法便不会有着落。于是关注并研究语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僵化性和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并存,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高一语文和高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区别。虽然课程形态是多元的,但课程目标应该是规定性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相对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鸡肉鸡毛一锅炒”的状况,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步提高。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随意性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一是由于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择各种各样的文章编辑而成。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法预知他们写的文章会被收入教材成为课文,因此,作者并不是专为教材来创作的。这些原本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李海林先生提出的“原生价值”。它包含“知识传播、情意交流”等各种价值。同时,由于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又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本来的“原生价值”,又增加了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价值”。但是教材编写者也并没有明确地给教师“教什么”的具体规定,由于课文价值的多样性,又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全实现,于是形成教师难以取舍的现象, 结果只能凭教师的经验选择了。教师之间的文学修养、教学能力、性格、爱好各有不同, 因此看似明确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取。因此会出现“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千姿百态”的现象。
二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语文教学资源纷繁多样且检索方便,教师备课时可参考材料很多。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好处是教师可以借此博采众长,充分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弊端是很多教师因此不再深入钻研文本,不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基本学情,而是将别人的教案全盘照抄,生搬硬套,以代替自己的思维劳动。“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样随意套用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确定。还有的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资源,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因此教学内容一味地求细求全,在教学过程中又过于求详。想要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同样不胜了了。
那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
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最大价值。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语文学科里选的课文很少有为教材而写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文本,在社会上流行。它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教学时应首先抓住它的这个突出的优点。
比如曹禺的《雷雨》里的集中而鲜明的矛盾冲突、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的典型形象、柳永的《雨霖铃》的富有感染性的情感和语言等等,在这些作品仅仅是社会文本时,这些方面就表现突出。当我们教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不可能绕开这些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优点。否则语文教学就是舍本求末,就不能承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
当然,这里说的“可教”的东西还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最大价值”进行“二次改造”,由社会文本“改造”成教学文本,把文学价值“改造”成教学价值。因为教学价值是内隐于社会材料之中的,它不是外显的。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选文里,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情节展开等都十分精彩,但这只是它作为社会文本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则侧重研究作者是如何使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情节展开等方面如此精彩的。而且在教学时这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就要选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即使落实到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要考虑最具有教学价值的是哪一个切入点,是人物的肖像描写还是语言描写,是人物性格在环境中的展示还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是人物身份差异的比较还是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体会?
总之,牢牢把握住文本的最大价值,在此基础上“二次改造”,从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编者想让教什么
新课改教材的编排安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课文时,还要考虑该文本所处的位置——所属的学段、所属的单元等。
如果没有高三总复习,老师自己都很难清楚说出高
一、高二都教过哪些知识。学生感觉语文课一节不上,甚至一个月不上没什么影响。为什么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是因为这些学科往往有严密的线性知识序列。实际上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层次,当然这一点上语文学科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但在新课程新教材中,编者已安排了已有的、公认的成果。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的教材编出来,语文老师翻过来看过去感叹道“不就把课文的顺序变一变吗”。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材编写的知识层次,忽视了编者的主要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根据他们的语文经验确定的单元提示或单元目标,是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蜀道难》、《琵琶行》都是唐代诗歌,它们都有诸多优点,是优秀唐代诗歌的代表,自然有很多可讲可教之处。如今人教版把它们编到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主要想让学生学什么呢?单元提示写了两个教学目标:“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这就告诉教师其他的优点可以不讲或略讲,课堂上应确定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提高的教学内容,其他与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关的教学内容应放到别的诗歌单元进行教学,这样安排教学才有针对性。
有的经典作品安排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背影》,在有的版本里单元要求是学习散文的线索,有的是学习亲情散文,有的是学习侧面抒情的写作方式,有的是学习家庭生活散文。这些单元学习要求,是编写者在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样,在不同时段教《赤壁赋》和《阿房宫赋》,《陈情表》和《出师表》,可以对“赋”或“表”的文体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前后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互相映照。总之,同一篇课文处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它的教学要求不会完全一样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就不能不考虑编排的计划性的安排。
三、学生需要教什么
语文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无所不教就是无所教,一定要考虑“学生需要教什么”。说白了,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学生能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教,有什么语文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能学些什么。
文章内容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其中非语言知识包括生活知识,以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社会文化知识。生活知识不需要教,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应由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课堂来讲,语文教师应不讲或略讲。从现代语文观来看,孔子教的不能叫“语文”,朱熹教的更不能叫“语文”,古代私塾教的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语文知识可分为“语”的能力和“文”的能力两类。前者是基本技能,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后者是高级技能,篇章主旨、结构思路、写作技法、风格特色等。
比如高中生,基本技能已基本具备,教学重点应放在高级技能上。而重中之重,是阅读策略的学习,这应该贯穿中学语文学习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认识到文本的本来价值更容易一些,可略教或不教;认识到文本何以具有这样的价值,作者是如何使文本展现出这样的价值的要难一些,需要重点教。
总体说来,太容易的不需要教,学生自会解决;太不容易的也不需要教,教了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就没有意义;非语文的也不需要教,自有各科在教。西方有谚云:美就是恰当。教学也是这样,最好的教学内容是最恰当的内容,最合乎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当然确定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能力不同的学生需要获得的学习内容必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还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四、自己能教什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文能力和经验、情感价值观、个人气质、个人教学能力等,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教学时还应选择自己能讲的讲,能理解的讲,有深刻认识的讲,这样才不会使语文课堂空洞、乏味。
以整合改造教材为例,教师要牢记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现在,“课时紧张”成为新课程“模块制”实行以来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一些经典作品,有的篇幅较长且内涵丰富,“阅读与鉴赏”就需要足够的时间,更不用说“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课时有限,一篇篇教下去,很可能每篇都是蜻蜓点水。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从个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调补,发挥个人长处,确定符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特长的课堂内容。不能把“教教材”当做教学任务,更不能因为“课时紧张”而不顾个人的语文特长。要敢于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敢于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完全可以按照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经验和语文能力设置具有系列性的教学目标,确定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时候,“教师教了什么”、“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三轨”不齐。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确定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缓解“三轨”不齐的现象一定会有一些帮助。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或原则有多种表述形式,有的专家从以下几方面表述。
一、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及语言表现形式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研究,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其中“样本”在基本性质上和“例文”其实是一样的,“用件”则是指教材中那些资料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在这里不予考虑,因此实际上可以把语文课文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定篇”,一类就是“例文”。
“定篇”类的课文,其教学目标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就是“见识经典一番”,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定篇”类课文的教学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它的目的,就在于读懂“定篇”本身,所谓“例文”类的课文,其教学目标不在课文本身,而在于课文所负载、所包含的知识、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这就是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倡导的“例子”教材观所指的对象。
对文质兼美的“定篇”应以“正确理解与欣赏”为教学主要内容, 偏重于语文课的文学性功能, 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材中像中国古代诗歌、精美散文以及现当代优秀作品等承载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应该把“正确理解与欣赏”这些名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即用心去触摸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带着“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情欲禀赋和他的价值体系”悄无声息地走进作品所描绘的世界, 走到作者的身旁直至走入那真实的心灵。新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精彩纷呈。如学习对一些在结构或表达技巧上具有典范性的例, 可以总结一些基本规律、操作方式, 从而偏重于语文课的工具性功能。如果长期坚持训练,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夏丏尊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对于具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的典范性文章,学生需要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总结,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叶圣陶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训练必须讲究方法, 不同的文章, 有不同的读, 另外还须在不断地训练中学会举一反三,并养成习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引导学生揣摩、寻找并归纳、概括文章所显现出来的“共同法则”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二、要以学生学情与发展需要为依据
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必须认识到学生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学生经过努力来获得提升。
三、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单元、学期目标
初中语文新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有相同主题的若干篇文章组成,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各单元各有侧重点, 在分散的单元中, 语文知识不断加深,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语文教材看似零散,没有数理化那样有科学的、系统的体系,但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看似年年一样,其实年年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水平的差异统筹安排, 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学习能力整体推进,逐步提升。教学内容要体现这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要对文本的核心价值有基本把握,对学情有清楚的了解,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这样我们真正明白了“教什么”的问题,才能在“怎么教”上面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篇:浅议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1
浅议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
陈文德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是散文教学。针对散文教学混乱和低效的状况,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散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进上,而忽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于是,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最终由于教学内容的不恰当、不合宜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旦确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着从“文本体式”“选文的教学功能”“学情”三个维度,谈谈自己对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一些浅见。
维度之一:文本体式
“文本体式”又称“文体特点”“文章体裁”等,通常指一篇文章的体裁、体制、风格等总体特征。阅读不同体式的文本,阅读的思维、方法和读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广义散文介于“文学”和“文章”二者之间,属于“临界文体或两栖文体”,既可以按文章来解读,也可以按文学来赏析。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次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交织体,属于“文艺语体”,以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为显著特征。所以,中学的散文教学,应当是“文学阅读”教学而非“文章阅读”教学。文章阅读“重实贵用”,认读中的“感言辨体”只是手段,“得意致用”才是目标,故文章阅读教学重点在于理解、筛选信息的分析与归纳过程;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得意”不可“忘言”,故文学阅读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
根据目前的研究,通常按照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下面,我们就试着根据这三类散文的体式特点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1.叙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叙事散文通常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或者叙述一些具体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散文的叙述和小说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区别。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叙述的情节往往曲折离奇;而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写人叙事最终是为了抒情,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阅读叙述散文,要透过真实的人和事,读出作者的情感。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些教师把教学内容确定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这恐怕不是这篇散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
“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我们不妨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作者写老王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文章最末尾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可谓全文的文眼所在。作为一名有着悲天悯人情怀和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杨绛一直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去同情、接济老王的。而老王年老孤单,穷困潦倒,被人看不起,却得到作者一家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给他吃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经常照顾他的生意,在他生病的时候接济他。扶弱济困,这对作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而老王那里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帮助,而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是亲人般的温暖和感动。于是,老王把作者一家当成亲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与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情感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这种差别体现在文章的几处细节中:老王愿意给作者家带送冰,车费减半,作者“当然”不要车费减半,于是老王送的冰比原来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老 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作者却硬塞给他钱;老王临终前强撑着病体,把自己最贵重的东西——香油和鸡蛋(这在当时是很难吃上的)送给作者,而作者当时看到老王“僵尸”般的模样却“害怕得糊涂了”,所以“转身进屋去”拿钱给他,“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更不要说关心他的身体情况、扶他下楼梯了。试想,假如自己的一位亲人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作者会感到如此恐惧吗?显然不会。亲人之间的爱,能战胜死亡带来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老王对作者一家付出了全部的感情,而作者却没有对老王报以同样的真情和尊重,有的只是对一般底层“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作者深感“愧怍”的原因。
2.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抒情散文中往往伴随着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散文的阅读,常常是以“悟意审美”为目的的文学阅读,采取“鉴赏者”的阅读取向,重在感受散文的形式美和情趣美。
如教学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有的教师拍了很多北京胡同的照片并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整堂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保护胡同文化。有的教师教学《绝版的周庄》,引导学生给保护和发展周庄古镇献计献策。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未必恰当。
《胡同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却极具表现力。作者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散文京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北京城方正的特点,“大豆腐”的比喻还写出了胡同文化“俗”的特点。“有窝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生动地表现出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睡不着,别烦恼,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形象地写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读这些文字,仿佛在听侯宝林说相声,京味儿十足。因此,《胡同文化》的核心教学内容应当确定为:品味文中平淡朴素却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从中体会胡同文化的特点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留恋、热爱之情。不少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点落在:
①筛选、整理文中信息,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封闭”“安土重迁”“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明哲保身、“忍”(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②思考文章结尾“再见吧,胡同”蕴涵的情感——即对胡同文化衰落的态度。
第②点对胡同文化衰落的态度,显然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点。而第①点关于胡同文化的特点,文章中很明确,学生是一看便知的,无需浪费时间。这样的做法,混淆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文章阅读重在筛选、整理文章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而文学阅读重在品味、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议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进行逻辑严密的说理,议论散文以散文的诗意来讲解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往往是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的蕴涵深长的道理、体悟,因而它散发着美好和隽永的气息。教学这类散文,应重在启迪智慧、升华思想。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堪称议论散文的代表。然而好文章并不一定好教。有的教师以“悲剧主角”“悲剧导演”和“悲剧配角”三种人物形象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对文中涉及人物的“形象”“罪状”“罪因”进行分析,看起来角度颇为新颖,课堂上也很热闹。然而热闹过后我们得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师这样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有没有偏离散文教学的方向?“人物形象”“主角”“配角”是散文范畴的术语吗?“人物形象”是小说专有的概念,它是作家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虚构而形成的。分析人物形象是我们在小说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教学时惯用的方法,教师在这里把它用于散文教学,显然是不妥当的。而且这种高度抽象化的解读,脱离了对文本具体语句的品味和咀嚼,很难引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更不用谈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想着“怎么教”,把大量心思花在如何设计精巧新颖、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上,却往往忽视了“文本体式”这个最基本的东西。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文本体式”既包括“某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或类的特征”,又同时具有单个文本“个性的、独特的表现形态”。我们在确定一篇具体的散文的教学内容时,不光要考虑“这一类”散文的体式特征,还要研究“这一篇”散文的个性特点,避免将“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维度之二:选文的教学功能
所谓“选文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每篇课文在被教材编者编选和语文教师教学时所赋予的用途和价值。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基本为“文选型”的教材。每篇文章在被编入语文课本之后,就成为了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个独立的文本。因此,成为课文的选文在其“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课文的“教学价值”。同样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材体系中,它被赋予的教学功能可能存在差异。由于语文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仍不够完善,即使使用同一套教材,不同的教师对选文的处理也可能不完全一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被编入多套高中语文教材。上海一期“课改”(H)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其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语言的品味”,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这篇课文应该当作写景美文的“例文”来教学。
而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将《荷塘月色》列入了第五册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这篇课文应该当作鉴赏意境美的“例文”来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荷塘月色》编入“必修二”第四单元,编者没有只取“语言品味”或者“意境美”,而是希望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读懂、欣赏这篇经典散文。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荷塘月色》应作为“定篇”来教学。
假如把《荷塘月色》处理为“定篇”,则应该完整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而不可以对原作进行任意的增删。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删去了原作中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峭楞楞如鬼一般”以及《采莲赋》那一段。任意的删节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使读者的解读出现偏差,甚至还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荷塘月色》如果作为“例文”来教学,则可根据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节,而不一定要完整地保留作品的原貌。该文可以整体上作为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散文的范例,也可以用第四、五段作为景物描写的范例,或用某些句子作为修辞的范例,或用首尾两段作为文章的回环结构之“例”等等。维度之三:学情
“学情”的涵义众说纷纭。陈隆升博士把它界定为“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在从事课堂学习时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三大要素。
分析学情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状况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与体验能力,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与个性特征等。
教学史铁生的《合欢树》,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的不同:慈母之爱——母亲的无私及博大的爱;感恩之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爱;愧疚之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感悟——那种经历过生死的边缘,还坚持着行走,活出生命的悲壮与尊严的美感与人生感悟。这些教学内容,都是立足于文本的,不同的只是解读的层次依次加深。对于学习起点较高的学生,教学“慈母之爱”纯属浪费时间;同样地,对于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学“生命感悟”就会很吃力且没什么效果。理想的状态是,我们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凭经验外,我们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我在教学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之前,对全班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和写作了大量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大致写法早已烂熟于胸,甚至形成了固定的写作“套路”。加之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流行的写作取向是“‘闪光点’的记叙文”,学生对萧红这篇朴素自然、“一读就懂”甚至有些“不讲章法”的散文不以为然。如果依旧按照初中的教法,从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归纳人物性格特点,一定不是明智的选择。
这时就要讲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于是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品读鲁迅先生谈论服饰等几处语段,感受一代文豪的平凡和亲切的一面。鲁迅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早已为世人所景仰。而人一旦声名显赫之后,就往往会被人顶礼膜拜甚至神化或圣化。而萧红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鲁迅。此文看似平常,却是“平中见奇”。
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但一方面,课堂是灵活多变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可能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按照教师预想的方向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散文的教学内容,最终是在课堂上动态地“生成”的。
以上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从“文本体式”“选文的教学功能”和“学情”三个维度谈了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这三个维度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根据这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一致的。
第四篇: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感觉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为什么语文老师不好做,语文课难教呢,因为难就难在,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仅仅是教学的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每篇课文都需要语文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一篇文章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教学语文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难的难题——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是不存在的,就拿数学学科来看,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在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王荣生先生也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但实际的情形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 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样教”,这无异于缘木而求鱼。
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在考虑一堂课“怎样教”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备课时,主要精力应该花在面对一篇课文认真思考“教什么”上。
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以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三者的结合。具体地说,教师在备课前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批文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课文特点以及课后练习的提示,确定语言训练内容,如:需要理解词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文字训练重点。
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练
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下面,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阶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以下五条特别重要: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另外,教材的编者在本册教学建议中有两条也特别重要:
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2、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第一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以”我爱祖国”为专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紧围绕“阅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
1、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围绕“我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结合以上三点在教学《詹天佑》这篇文章是就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激情。2.练习具体的动作、心理描写,是语言文字有积累到运用。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再考虑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个性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我想特别指出,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语文知识”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割裂文本,不把阅读课上成纯粹的写作指导课。不上枯燥无味的课,注意教学的情趣性,在追求有效的同时不抛弃趣味。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
内容。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第五篇: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其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一定出了问题,教学也就是失败的甚至是危险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关注点仍首先聚焦于怎样教,而并未首先关注教什么。这也许有诸多干扰因素,但面对不同文体如何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困惑当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的确,不同的文本体式,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肯定也就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其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可随随便便,“教什么”。不仅应置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首位,而且必须在理性指导下对教材资源苦心整合、审慎经营。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但小说一旦进入了教学情境,就不是小说仅有的原生价值了(传播信息的价值),而是成了具有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材,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阅读文本。面对这样的教学文本,该如何准确确定其教学内容得高度重视和仔细研究,因为小说的创作是个性鲜明的,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每个解读者都力图有自己个性理解,都试图发现新的东西甚至是作者“未必然”的有价值的见解。一篇作为教学文本的小说内容不能简单等同于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蕴涵在该小说内容之中的,有时又恰恰是生成的超出该小说之外的内容,这种此言而彼意的收获恰恰是喜出望外的难以预设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说作为教学文本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必须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标。要准确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首先就必须厘清教学内容是什么。简单地说,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要求,教材的诉求,学生的诉求。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学作品的特质。语文教学自然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语文教学内容当然包含语文教材内容,但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得多,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从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来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小说为载体,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小说的结果,语文教师必须对作为教材的小说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更是如此,这既给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语文教师在可以教什么、适宜教什么、实际教什么、教的效果会如何等方面的选择与预测提出了难题,因为如何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普通性和规律性,应该教什么和不应该教什么是有一定规范的,是有章可循、有范可依的,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选择和判断其教学价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语文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与能力。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极富艺术张力的小说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视野,就具有了其特有的教学价值,其教学内容指向就必须是相对集中的。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教学的目标为依托,课程标准中是把小说教学列入典型的文学作品教学范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教学的总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注重梳理。”“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思考?领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应用?拓展”:“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发现?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具体而言,作为必修课中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则定位在“了解”和“鉴赏”上,“了解”要求并不高:了解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鉴赏”的要求则相当高:“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而作为选修课中的小说教学,则要求更高:“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朗诵小说,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必修或选修小说课时必须清醒的教学内容,教学小说时也只有如此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使小说教学上出真正的语文味和文学教育味来。
就具体的小说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要因文而异的。这里的“因文而异”不是指教学内容的随意和盲目,而是强调四个“关注”:关注编者、关注作者、关注学生、关注教者。
从关注编者的角度看,小说一旦成为教材,就一定具有了编者所认可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材层面的小说,有的已明显带有编者对如何确定有效教学内容的暗示、点拨与引导。教材的编写过程既需依据课程标准,又需顾及整体体例,还需立足文本特点,并最大可能地预设其应该承担的教学价值,其中包括可以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用教材教时,便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过程实际已进行了某些教学化处理,如提示、注释、相关链接、练习等,一旦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就能较快地零距离接触到教材的教学层面。不过编者意图有时是显现的,有时则是相当隐蔽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慧眼去发现,如编者的模块观、专题观、板块观,单元观、单篇观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具体小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语文教师必须用心揣摩。语文教师如果领悟了编者意图,则教学内容就容易确定得多,且从教学进程看,其在“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等方面更容易走捷径,更容易见成效。
从关注学生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可能起点,即“学生可能知道什么”,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差异,准确断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和将要达到的更高目标,即“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将需要什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更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链接。因为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小说文本,实际上就是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其中存有一个“此在”与“彼在”的鸿沟,如何引导学生融进小说文本、整体把握文本是发掘小说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消解学生陌生感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让学生在温故而欲知新的期待中渐入佳境。为学习者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差异,以学定教,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顾及到学生“想学什么”。
从关注文本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进入教材的具体小说并不就等于是教学内容,而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尊重文本、精心解读文本,力求发现文本的艺术本真并在领悟中学会自我构建,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小说文本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唯一静态的存在方式,也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进入阅读教学视野的唯一起点和中心。小说文本是一种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的文本只有经过解读才能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教学的特质来,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作为小说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必须把准四个基本点:一是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二是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三是作者所展示的言语智慧,四是作者所呈现的艺术范式。这四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有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验世界,也许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是多样的,且经验世界多样性能折射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世界的绚丽多彩,但教学中绝不可让学生把作者的“经验”经验化;可带领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但不能强求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可用作者的言语智慧训练学生的言语智慧,但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效仿而不顾语境;可启发学生领悟艺术范式的妙处,但不可视此范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总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在小说的领域谈艺术问题、谈文章写法,需要语文教师以鉴赏的姿态带领学生进入优雅的鉴赏氛围,不断地发现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关注教者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内容是蕴涵于小说教材内容之中的,需要语文教师对小说文本作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专业的眼光对小说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小说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语文教师对同一小说文本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小说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同个性与风格的语文教师如果都能“以文定教”,不仅知道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且知道自己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有效的,那么,就会使小说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成为展示教学内容应有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展示教者的专业共识与个性才华统一的重要途径,从而教出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语文味来,使同课异构教学成为百花争艳的一道亮丽风景。
面对一篇具体的小说,教师首先得做的就是确定其“可以教什么”“应该教什么”和“实际教什么”,但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尽量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等课程资源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建构的文化活动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因此有的教学内容的确需要进入教学现场而确定,语文教师在确定具体小说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其教学内容的留白。事实上,小说教学内容虽伴着师生互动而随机展开,但因课堂情境、氛围、机缘不同,就会引起其教学内容的变化,故而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有的艺术张力,适当增加灵活性。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实际上需要教师高度的教学文化自觉,只有编者、教者、学生在面对具体文本时产生文化趋同心理,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开放性、应用性等视角来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才能让小说阅读教学取得高效,充分展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