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笛(教案)

时间:2019-05-12 22: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快乐的小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快乐的小笛(教案)》。

第一篇:快乐的小笛(教案)

《快乐的小笛子》音乐教案

授课人:李海玲

教学目标 :

1.初步认识竖笛,知道竖笛的声音,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2.学唱歌曲,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教学重点:熟悉旋律,哼唱旋律 教学难点:Fa 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听音乐《春天来了》(竖笛演奏)

师:谁能告诉我,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由哪个乐器演奏的吗?(竖笛)师:有谁知道竖笛到底长什么样子的呢?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长长的)

三、学唱旋律

1.带着同学们熟悉旋律。

2.师生合作,老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3.用“嘟”代替旋律。

四、学唱歌曲

1.2.3.4.5.6.7.8.9.初次聆听歌曲(第一乐段),师:我们听一下歌曲,看看是谁在唱歌? 学生带着节奏朗读第一段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第一乐段),学生轻声跟唱。初次聆听歌曲(第二乐段),师:你们听一下,是谁来了?(大鸭和小鸭)学生带着节奏朗读第二段歌词。再次聆听歌曲(第二乐段),学生轻声跟唱。一、二段合起来唱。

分组唱,男生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给音乐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比小笛子的歌声美妙、动听!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快乐的小笛子一样,永远唱着快乐歌,快乐成长!

第二篇:叶笛教案

《叶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一、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二、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

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第三篇:柳笛声声教案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柳笛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柳笛声声”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找

一找哪些字音自己还读不准。

(2)听教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字。

(3)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要求会认的字,并画出来,再读一读。

(4)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愉快闯关”游戏。

出示课件:

第一关:读词语。

第二关:开火车式读字。

第三关:加偏旁组成新字。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看出“我”迷路了?

(2)指名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请学生再读一读,读出主人公的心情。

(4)如果你在野外边迷了路,找不到爸爸妈妈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4---8自然段,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7)再读,边读边画出我和卡廷之间的对话。

(8)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9)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10)让学生演一演。

4、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5、课后积累。

让学生把本课的好词佳句记下来。

第四篇:快乐小舞曲教案

《快乐小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快乐小舞曲》,能背唱歌曲曲谱。2.能随音乐进行简单的集体舞,动作整齐有韵律感。教学重、难点

1.背唱歌曲曲谱。

2.能进行简单地集体舞表演。教材分析

《快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只有五度。歌曲由四乐句组成,一、三乐句完全相同,二、四乐句只有一音之差,这一音之差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混淆。歌词密度大,都是一字对一音,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教唱时可用节奏朗读法多练习读歌词,再配合琴声读,练习熟练后再演唱。歌曲适合进行简单的集体舞表演,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自编动作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快乐小舞曲》集体舞视频。

教师:小朋友们的舞蹈好看吗?今天我们就来跟小朋友们一起跳这个舞蹈。

二、《快乐小舞曲》歌曲学习教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舞蹈的音乐,听听歌曲中唱了什么? 学生听音乐并说出歌曲的歌词。教师总结并出示歌曲谱例。

1.教师分句节奏法带学生读歌词。学生分句学习读歌词。

2.多次练习后,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跟琴完整读歌词。教师总结评价后学生再次集体按节奏跟琴读。

教师:你们观察一下这首歌曲的乐谱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出乐谱特点。

教师总结:

第一、三句相同,第二、四句只有最后一个音不同,其它也都相同。教师教唱第一、三句乐谱。

学生唱会后进行师生接唱,学生唱一、三句乐谱,教师唱二、四句乐谱。教师总结后教唱第二、四句乐谱。

学生唱会后进行师生接唱,教师唱一、三句乐谱,学生唱二、四句乐谱。

教师总结评价。

3.学生集体背唱整首歌曲乐谱。

教师完整演唱歌曲乐谱,学生轻声跟教师唱。学生集体完整演唱全曲乐谱。教师评价。

4.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乐谱,另一组读歌词,歌曲第二段时交换。5.教师评价总结后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词。学生跟教师轻声完整演唱歌曲。

6.欣赏《快乐小舞曲》动画。

三、学习集体舞

播放《快乐小舞曲》集体舞视频。学生边看边演唱歌曲。

提问:你从视频中学会了什么动作?

学生模仿舞蹈片段中的动作。教师总结并教授舞蹈动作。

小组合作创编:学生6—8人一组,跟教师学习舞蹈动作。教师:我们随音乐完整地跳一遍。学生跟随视频跳集体舞。

四、表演集体舞

播放集体舞《快乐小舞曲》音频。学生随音乐分组表演,一组学生表演舞蹈,一组学生演唱歌曲。教师评价总结。

五、课堂小结

集体舞是一个大家一起进行的锻炼活动,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集体舞带到课余时间去跳。下课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边歌边舞多好呀。

第五篇:快乐小青蛙教案

《快乐的小青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冯 莹

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自主识字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有张有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正确书写会写字3个。

2、理解小青蛙为什么能在井里不慌不忙的唱歌,分析大象伯伯奇怪的原因。

3、教育学生乐观地对待困难,并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教学重点]

理解小青蛙为什么掉进井里还有心思唱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3个生字。[教学难点]

理解小青蛙为什么唱歌。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并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青蛙图片。[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多姿多彩的快乐记忆中一定会有关于小青蛙的记忆吧!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小青蛙呢?生答。师: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你喜欢的小青蛙的形象,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一起听听它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认读生字,初读课文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用你的小手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师:大家真是认真的孩子,那现在检验大家预习成果的时间到了,看看这些词谁能把他们都读出来。出示【课件】

1、指名领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预习的真好,那现在请你仔细的观察这些词,看看哪一行词语的读法跟其它两行不一样?

生答 师重点强调轻声词的读法加深印象。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洪亮的声音、认真的课前预习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真是太棒了!那现在请大家把你的语文书轻轻地翻到23课。谁告诉大家预习后你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那我们就找6位同学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下 生读后点评 设计意图:在字词教学部分用检验预习的形式开展,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由学生领读、教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意识的把轻声词放在一行并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再朗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生生互动的课文朗读检查让学生检查别人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渲染气氛,想象朗读

师:春暖花开的季节,小青蛙从洞里出来去春游了。它一蹦一跳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春光。突然扑嗵,哎呀!发生了意外事件!出示【课件】 齐读第一小节前半句

师:小青蛙掉进了枯井里。同学们,你们见过井吗? 生答 出示【课件】井的图片

师:在古时候人们喝的水是从井里打上来的,因为井很深为了方便把很沉的水桶提上来就在井口的上边安放了木质的

后来人们根据井的特点创造了“井”字,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字,看看你能在这个字中找到图片里的东西吗? 生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觉得要是想把这个井字写好看哪一笔最重要呢? 生答

师:你说的很对,那就让我们把这最重要的一笔悬针竖牢牢的记在心里。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我们刚刚看到了水井的样子,可是小青蛙掉进的是?(枯井)那开动你想象的智慧,想想枯井会什么样呢? 生答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那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假如我们就是掉进枯井里的小青蛙,你的周围一片漆黑,静的让人害怕,在窄小的空间里长满了杂草,偶尔还会有一些不知名的虫子从你身边爬过。同学们这时候你会怎样? 生答

师:可是我们的快乐的小青蛙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后半句

师:我们的小青蛙这时候在做什么? 生答 师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的小青蛙为什么会不慌不忙呢? 生答 师板书 师:好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完成的朗读一遍再次感受它的聪明和勇敢。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小青蛙的切身感受,在自己与小青蛙表现不同的对比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小青蛙的优秀品质。在井字教学中充分利用象形字的特点用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井字的特点。

四、感悟朗读二.三段 师:小青蛙就这样唱啊唱啊,唱了好久,终于有人听见了它的歌声,这个人是谁?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请坐好。师:谁听见小青蛙的歌声了呢? 生答

师:听到歌声的大象伯伯他的第一反应是? 生答 师:大象伯伯为什么事感到奇怪呢? 生答(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练习重音朗读)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当重音不同时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象伯伯问话的不同理解来训练学生的重音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自己会发现重音不同所表达句意也不同。同时也对朗读技巧进行了训练。

师:听到了大象伯伯的问话,等了好久的小青蛙的反应是?生答 师:小青蛙赶紧说,说明了小青蛙其实非常(着急出去)。师: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再来读读小青蛙的话。

师:故事读到这真是好紧张呀!小青蛙最后有没有得救,这中间又发生什么故事了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了解。现在让我们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前3个自然段。旁白由全班同学来读,小青蛙、大象各找一名同学扮演。出示课件

五、指导书写生字

师:现在让我们从紧张的故事情节走出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3个生字,它们分别是 生齐读 出示课件

师:指导书写井 注意起笔收笔的,写横要前低后高有起伏。

伯 注意单人旁的竖是垂露竖,并且比白字高。吧 注意口字旁要与巴字的上半部分在一条线上。

展示作业找出问题,再修改。

[板书设计]

23.快乐的小青蛙

不慌不忙 勇敢

小青蛙

唱 歌 聪明 教学反思:本课导入以你喜欢什么样的小青蛙为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上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词语搭配和运用。在课文教学中主要用情景创设来加深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自身的体会融入到课文的词句中去,这样不同角色的朗读就变得水到渠成同时学生的朗读表现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象形字的特点用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特点,并寻根溯源的继续发掘字的演化。这一过程充分锻炼的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兴趣。在写字教学中,我通过先集体写、集体评发现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评,圈出不好的字再改一改。通过这样的评议展示学生能很快的辨别、改正和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足,充分体现了自主课堂的乐趣和实效性。

下载快乐的小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快乐的小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乐小舞曲》教案

    《快乐小舞曲》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习换气记号的音乐知识,并能正确使用换气记号演唱歌曲。 3、能用节奏准确、正确的......

    快乐小足球教案[范文大全]

    幼儿园里有一片草地,男孩子们常常自发去那里踢球,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我想何不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开展足球运动呢?本着让孩子们快乐玩足球的目的,小足球系列活动开始了。......

    快乐教案小青蛙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设计 《快乐的小青蛙》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枯井里,它不急不......

    学笛心得

    从我大学进入笛箫协会开始学笛子到现在,已经有四年多了,回忆这几年时光,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快乐,但是也有太多不足和太多愧疚。 我从小就喜欢笛子,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笛子,但是,在......

    《木笛》(合集)

    《木笛》 【环节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快乐的小笛子教案

    快乐的小笛子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乐器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乐器王国看一看,乐器王国里有很多精美的乐器,大家跟上老师的节奏和步伐,让我们出发吧! (PPT展示各种乐器 12 3......

    快乐的小青蛙教案

    快乐的小青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小青蛙为什么掉进井里,还有心思唱歌。 2.、教育学生乐观地对待困难,并积极解决困难。 二.教学重难点:......

    快乐的小青蛙教案

    23. 快 乐 的 小 青 蛙 教材分析: 《快乐的小青蛙》是一个童话故事。讲了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枯井里,它不急不慌,在井里唱起了歌,最后被大象救了上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