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时间:2019-05-12 22: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第一篇: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第二篇: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四面环上,每天早上的时候云雾缭绕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少赚点钱也想留在五指山,当做是休闲养老吧。当然,更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比如说他们的丧葬婚礼的习俗,爱好喝酒及好客的性格,独特的语言和奇异的纹身,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辈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都与黎族村寨当中会施法和下蛊的道公。上了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比较便利,我就开始特意的留意本岛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献,以及岛上各民族的根源,少数民族的风俗,医药以及原始的神灵崇拜等等,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必须有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对本地本民族以及其他本地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本了解之上的。

有些历史过久了就会被遗忘,有些文化时间长了会被丢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人们普遍被琐碎的生活所左右,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走过的路,拾掇一片岁月的贝壳存于记忆之中。毕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历史是其凝聚和团结的纽带,也是其进步发展的基石。

以前我总喜欢问长辈,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只知道我们从遥远的福建过来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许多老人目不识丁,问了也白问,后来想到去看族谱,不过老的族谱已经被盗,新修的族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就此作罢。唯一有点安慰的是,我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村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那个村庄的人的来历,虽然石碑已经被侵蚀的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子还是可以辨认的,大概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被贬谪的户部尚书来琼的经历,当时年纪小没有记得住这些东西,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我惋惜了一阵子。

在大学当中我特意的选修了几门课,是跟海南文化有关的,包括这次的黎族植物文化,在这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黎族人使用植物的特色。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的课程,不但学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把过去对黎族人民的相关习俗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从第一节课起,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背景,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文化的荒岛,这点我无法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只能无奈的屈服,因为海南的文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迅速流失,另一方面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郑锡龙,虽然我只知道他是老师的师兄,但是我真的从心里感激他,为黎族植物文化的收集和保留做了这么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不但对保护珍贵的黎族文化十分重要,对传播海南文化也是一大贡献。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很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更别提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他们的习俗。所以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一些内容仍令我感到惊异而且趣味丛生。比如植物在黎族文化当中的使用价值,文化象征等等,他几乎渗透了整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黎族人的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通过这门课的介绍,再回想自己与黎族人的交往经历,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不想用汉民族经常自称的勤劳,勇敢,智慧来形容,因为太俗气,对黎族人我只能说四个字:个性,可爱。

先前也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方式有些接触,再加上我姑父也是黎族人,所以期间黎族人帮了我们不少忙。比如说,以前我母亲牙疼,黎族人就教她用槟榔根煮水喝,效果挺好的,小时候进山砍柴的时候,经常在山上遇到坟茔,我母亲就很担心,黎族人说上山之前在口袋里放一把辣椒可以辟邪。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全身发冷,还是我母亲从旁边黎村里讨了一些草药回来蒸煮,然后用药水的热蒸汽熏,就跟洗桑拿似的,整完以后神清气爽。还有我外公有风湿,当地人也教了一种草药,外公说效果挺好的,所以那时候每次回海口之前,我跟我妈都会在外面采集这种草药。正因如此,我对黎族人对植物的了解很是敬佩,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番香的黎村旁边,有个老阿婆境常在外面采集各种野草,我们就让他叫我们如何辨认这些草,然后帮忙收集,当然了,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是不知道这些药草有什么作用。最常有的事情是,如果你去黎族村寨中做客,那你将会品尝到真正纯天然的美味的野菜,像现在市场上普遍有卖的雷公根,树仔菜倒是不经常有,但是在喝酒之前通常是大家一起出动,但附近的山上现摘一些野菜,虽然不知名但是我很喜欢,比如说随处可见的一种蕨类,还有一种用来煮汤的叶的背面是紫红色的小草,还有一种用于煮饭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加入之后会令米饭变成紫红色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岩蛙的蝌蚪,嫩滑美味。

上这门课我收获良多,最令我高兴的是,居然还认识了几个黎族的同学,以前在五指山上学,小学的时候,班上的黎族人可以达到一半甚至更多,到了初中能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到了高中基本上不见黎族人的身影了,因为黎族人的教育观念并不强。所以能在大学里认识几个黎族人确实感到荣幸。再者,作为黎族的大学生他们来选修这门课,应该感触更深,毕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更关心,对其发展现状也更了解。

这门课可以说是对黎族人使用植物的文化的一种宣扬,也可以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种宣扬。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为保护民族文化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只可惜现在还停在口头上,课堂上我总想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有趣经历,但是我更想听听立足同学的讲述,只可惜他们大多不喜言语,所以我现在意犹未尽。有机会我真的想像老师和郑师兄一样深入黎族村寨体验一番。最后感谢老师和她的师兄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希望这门课能越办越好!

第三篇:鄱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我见

鄱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我见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型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大体包括文化及相关产业,与通信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近年来,伴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文化繁荣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在政府层面达成共识,并得到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鄱阳县古称番(pO)邑,饶州,汉时更名鄱阳县,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县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4215平方公里,现辖14个建制镇,15个乡、2个水库管理局、一个农科所,535个行政村(含居委会),总人口145万。县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温和型气候,全年日照约2000小时,年降雨量1600mm左右。近年来,鄱阳县百万干群,为实现鄱阳在鄱阳湖畔快速崛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在改革中快崛起,开创了全县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鄱阳县有“全国文化戏剧之乡”等荣誉称号,是江西省第一人口大县,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棉、油、猪、鱼基地县。

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上有怎样的优势呢??

首先,鄱阳历史悠久,人文蔚起。鄱阳县于公元前221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为世人称道。陶母训子,开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后人。唐“大历十大才子”吉中孚饮誉江南。羁金15年的“苏武第二”洪皓,坚贞不渝,精忠报国。洪迈著《容斋随笔》,被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工诗善词的南宋词人姜夔,开音乐先河。南宋节烈丞相江万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国,一直激励后世。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屏等专家学者学有所成,声名远播。历史名人颜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阳留下千古佳话。鄱阳赣剧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阳赣剧团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其次,鄱阳资源丰富,物产众多。鄱阳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是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鄱阳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山地面积234万亩,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是我国粮、棉、油、猪重点生产区。近年来,鄱阳县借倡导环保春风,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作好农业工作,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湖滨地区养殖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山区种植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全县突出抓好“二水”(水产、水禽)“一药”(中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规模效益。全县还有莹石矿储量70万吨,花岗石存量1亿方,瓷土、石灰、煤、金、钨等矿产具有较高开采价值,是一座待人开发的宝库。

再次,鄱阳风光旖旎,名迹众多。鄱阳县有曾产灵芝的芝山,有晋文学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称为的“小海南”——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遗址——巍峰峭壁的狮子叠嶂、云雾缭绕的避暑胜地莲花山。莲花山风景区内既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各种天然名贵树种保存完好,又有全国大二型水库——军民水库,此地居民皆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谓是山青水秀,好一个世外桃源。

历史如此悠久、资源如此丰富、风光如此旖旎的鄱阳,它该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走出一条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道路呢?在如此波光诡谲、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它该如何凭借自身的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不会被全球化的大浪潮所淹没,不会被社会淘汰呢?发展鄱阳的文化创意产业,迫在眉睫!

鄱阳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一体,浑然天成。城中五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这片土地,这是鄱阳城市独有的特质,是鄱阳城市最大的亮点。要坚持建设品牌湖城的理念,充分发挥千年古县文化底蕴,让文化渗透到城中湖改造之中,使每一个城中湖改造都成为经典别致的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展现湖城韵味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特色。同时,要以东湖开发改造为龙头,带动宜居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精品住宅小区,建设高层住宅建筑集群,使环东湖开发改造成为鄱阳的新地标。

发展鄱阳的文化创意产业,就要把鄱阳的一切有利的因素都要利用起来,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鄱阳县来说就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更要充分的利用起来。湖产业、湖文化、湖旅游、湖宜居构成了中国湖城——鄱阳的具体经济发展体系。而江西鄱阳县理应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示范区,原因有以下3点:1.鄱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2.鄱阳县占整个鄱阳湖水域的四分之一面积,代表性强。3.鄱阳县各级领导和群众思想解放,积极性高;城区建设和湿地公园建设都已初具规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交通便利;国电核电站已启动。.鄱阳县城处处是美景:蓝天,白云,东湖水碧波荡漾,白鹭、野鸭、天鹅成群结伴在空中飞翔。

在全省迎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波澜壮阔的热潮关键时刻,我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大胆探索,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一是打造中国湖城。我们依托“县与湖同名”的先天优势和生态优势,把鄱阳定位为“中国湖城”,提出建设湖产业、湖文化、湖旅游、湖宜居名城,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相促进的发展新模式。二是打造生态渔村。为了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大力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着力实现泥沙不流失到鄱阳湖、垃圾不流落到鄱阳湖、污水不流入到鄱阳湖。使渔村生态工程不仅建立了渔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的让渔民更加热爱母亲湖鄱阳湖。三是打造湿地公园。要把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鄱阳湖生态旅游窗口,中国湖泊生态旅游的代表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科普基地。重点打造湖景观游、湖侯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度假游;重点设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构建天蓝水清、树秀花艳、鸟美鱼鲜、湖甲天下的鄱阳湖生态湖城特色。四是打造生态工业。在园区建设上,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园区;在产业选择上,把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五是打造绿色家园。认真落实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决策部署,按照“沿路一条带、环湖一个圈、山上一整块、田园一张网、城镇一大片”的目标,努力做到建设生态与发展产业有机统一,建成十几万亩泡桐基地,成为江南泡机大县。六是打造生态文化。鄱阳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鄱阳湖根文化的志源地。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鄱阳湖文化研究会,挖掘鄱阳湖的渔俗文化、湿地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努力将鄱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 县城。

发展鄱阳的经济,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农业与工业方面:我们可以发挥我县与鄱阳湖同名,利用“鄱阳”商标注册冠名这一优势,提高我县产品生态品味和知名度、美誉度,发展我县生态特色产业特别是生态特色农业经济。把县城鄱阳镇尽快建设成为全省、全国生态文明水城和环湖地区中心城市,成为大南昌都市圈的耀眼新星,积极参与环湖城市群的建设。根据我县在环湖经济圈的发展定位,针对我县与环湖兄弟县区的发展差距带来的挑战,细化战役战术,在战略上注重抓住机遇,决不能让机遇从我们的脚下溜走;在战术上注重化解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县的区位、生态、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发展环境优等比较优势,使发展机遇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从而化解挑战形成的压力。在产业发展方面,江西将在鄱阳湖区建设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并为此确定了发展十大新型工业、做优做强工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高效农业、培育现代服务业等发展任务。其中,江西将围绕做大做强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铜冶炼和精深加工、优质钢材、石化、航空、新能源汽车及配件、陶瓷、钨和稀土精深加工等十大产业,加快建设一系列产业集聚集群基地;在基础设施体系方面,江西省已确定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网络等4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其中,推进彭泽核电站、万安核电站、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成为重点;在城镇化体系方面,江西省提出建设“一湖两带”城市群(即环鄱阳湖城市群、京九铁路和沪昆铁路沿线城镇带)、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建设生态家园、提升城市功能等任务,以打造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在社会事业体系上,江西省确定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建立应急保障体系等4大任务,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旅游方面: 生态渔村秀美诱人,江南草原碧草连天,天鹅、白鹤翩翩起舞……海内外游客不顾严寒纷至沓来。优良的生态环境正让鄱阳县快速融入“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圈”,成为鄱阳湖畔一颗耀眼明珠。我县加强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在园内设立了绝对禁止开发区,控制工业和农业污染,保持湿地生态完整;同时,加快“建设千里绿色屏障,打造生态中国湖城”步伐,按照“沿路一条带、环湖一个圈、田园一张网、山上一整块、镇村一大片”的要求,在全县筹集造林资金8000余万元,挖山整地造林绿化15万亩,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我县还以项目为载体,快速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他们在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湖城·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上,签约旅游合作项目13个,合同总金额19.3亿元;全面启动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全省首条注重生态体验的旅游线路,与周边景区联袂打造“名山、名湖、名城、名村”黄金旅游线路“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催生了渔家乐经营户.鄱阳白沙洲(乌金汊)候鸟景区介绍 : 鄱阳白沙洲候鸟景区 ”千里鄱阳湖"一片白沙洲。鄱阳白沙洲候鸟景区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境内,景区环鄱阳湖东畔的珠湖而设,包括白沙洲、龙头山、乌金汊、瓢里山和板塘徐五个组成部分,面积2024.5公顷,控制范围3155.6公顷,其中水面1374公顷。本景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湖水纯净,候鸟云集,2001年冬季天鹅聚集数量超过了10万,夏季候鸟以白鹭为主,栖息在景区的瓢里山上,三五成群,妙趣天然,非常迎合现代人“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愿望,满足生态旅游的需要。景区内有不少人文景观,瓢里山曾被宋范仲淹题为“小南海”、龙头山相传为明代淮王堡遗址,还有乌金汊杨和留庙,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古战场遗址等,具有源远流长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珠湖因唐时产明月珠而得名,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银鱼、鳜鱼、鳖、螃蟹等经济价值高的野生水产品。景区座落在一级公路鄱田公路西侧,交通十分方便,且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分,无霜期长,年适应旅游时间长达250天。

1:白沙洲景段:鄱阳湖和珠湖的分界处,北为鄱阳湖,南为珠湖,是体会“四望疑无地,孤舟若在天。龙尊收巨浪,鸥小没苍烟”,看“千里鸿鹄到鄱阳”的好场所;在白沙洲晴天可以远眺庐山全貌,正所谓“欲识庐山真面目,还到鄱阳白沙洲”。

龙头山景段:龙头山处于白沙洲到乌金汊的路途中间,距离白沙洲水路4.7公里,因地形酷似龙头而得名,龙头山最高点60.5米,为景区内滨水区的最高点,视野开阔;背后山谷相传为明朝淮王城堡遗址。

2:乌金汊景段:乌金汊处在龙头山以东,距离龙头山水路3.1公里;向东北到瓢里山水路2.2公里。这一带属团林乡的林场,冷杉林郁郁葱葱,林中还间杂其它多种名贵树木花卉,知青点后面有成片竹林,前面有一马平川的谷底,沿岸也有湖汊平地,还有半开放的沙滩。

3:板塘徐景段:板塘徐距离乌金汊知青点仅1公里,包括板塘徐及虎山村林木郁葱的山谷地带。板塘徐最北端的黑山头处距瓢里山不到1公里,适合从远处观察和欣赏夏季白鹭翩翩起舞。

4:瓢里山景段:瓢里山是珠湖中的一座小岛,位于景区的西端,夏季有大量候鸟前来栖息,当年范仲淹在饶州当知府时曾题“小南海”。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和国际重要湿地,“浩浩鄱阳湖,群鸟舞蹁跹”。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候鸟云集,游人如织。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在鄱阳湖湿地嬉戏、觅食,鸟鸣声不绝于耳,一望无际的湖面,水光潋滟,景色怡人,一只只公主般的白天鹅或休息,或遨翔,万千姿态,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新年第一天,特地带着一家老小一起来观鸟,与候鸟一起度新春,真是其乐无穷呀。”一位在广东工作多年的鄱阳游子感慨道:“家乡真美,鄱阳湖的生态真好”。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全年共有332种鸟类栖息,被誉为“珍禽王国”和“候鸟乐园”。为做旺春节旅游市场,鄱阳县精心推出了“鄱阳湖观鸟一日游”、“自驾车两日游”和“欢乐湖城两日游”等年味十足的旅游线路,将旅游、访友和过年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们尽兴饱览鄱阳湖的独特风光。

歌唱鄱阳湖

裴平

鄱阳湖,好风光,五湖第一鱼米乡。湖中美景看不尽,湖水青青鱼满舱。候鸟王国人人赞,雁鸣鹤舞稻花香。

鄱阳湖,好风光, 鄱湖儿女爱家乡。夕阳西下搭戏台,渔鼓声声唱小康。山美水美人更美,不是天堂胜天堂。

鄱阳湖抒怀

翟慎双

烟波浩渺处,五水纳其怀,拔翠石钟山,落星松门界,锁钥湖口关,蠡泽十一泰,玉女掷鞋痕,仙丝裹诗彩,坐观琼波起,梅黄烟雨黛,百鸟起芳泽,金鳞跃夕霭,白云回望合,宇暧微霄慨,最喜人文迹,千年青史载。

鄱阳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异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产业是中国湖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明年鄱阳要通过旅游项目的快速建设,构成“生态鄱阳自然体验游”和“文化鄱阳寻踪体验游”两条旅游主线,形成“生态??文化鄱阳两日游”、“生态鄱阳一日游”、“文化鄱阳一日游”、“古意鄱阳半日游”、“野性鄱阳半日游”等五种产品组合。

第三:文化方面,鄱阳独特的区位条件,形成了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枢纽,促进了湖区商贸的繁荣,加快了各地文化交流,使之成为鄱阳湖商贾文化的代表。鄱阳文化积淀的加深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促进了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提升,推动了戏曲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鄱阳湖戏曲文化的代表。肇端于明代的赣剧·饶河调创造了具有鄱阳湖水韵的赣剧新形式,一经诞生就活跃在赣鄱大地,尤其深受鄱阳人的喜爱。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鄱阳人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彰显出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这些年来,我县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人文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生态文化,构建和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力 用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鄱阳发展的竞争力。我县充分挖掘厚重的鄱阳湖文化底蕴,依托鄱阳湖品牌,以湖泊这一特色资源为城市定位,把鄱阳定位为中国湖城,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打造中国湖城品牌。我们致力将鄱阳建设成融湖产业名城、湖文化名城、湖旅游名城、湖宜居名城为一体的特色城市,成为湖文化、湖特色气息浓郁的品牌城市用文化的凝聚力塑造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推动创新创业热潮。我们整合传统的渔耕文化、商贾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将鄱阳湖吸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润泽万物的奉献精神融合为激励全县人民昂扬向上的城市精神。调动干部群众全面开放、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虽然鄱阳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是也不可否认其在发展上会存在问题,鄱阳的发展前景如此的光明,但是同样也不能否认起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性,伟大的经济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也说过:“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鄱阳在其经济发展上也存在问题,也有阻碍: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指标偏小,人均GDP仅2462元,为全市的一半、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是全省的53%。三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占16.3%,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五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瓶颈”制约依然严重。

虽然我们鄱阳在其经济发展上存在问题,但我坚信,在我国正确的经济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我们鄱阳县领导人正确的带领下,我们鄱阳人民会上下一心、共同奋斗,一起为我们鄱阳的经济发展而努力,一定会再现我们古镇辉煌的,我们鄱阳的明天定会更加光明的。

第四篇: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我见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我见

传播应用学班 路璐 201012071036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建设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河南省地处中原九州的中心,地大物博,历史的风雨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本文从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创新传统文化载体、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深化文化对外开放等方面探讨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建议,助推中原崛起。关键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资源整合;载体创新;公共设施;对外开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中,作为“经济软实力”的文化产业,要为中原经济腾飞插上翅膀。因此,对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参考众多文献,发现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尽合理;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链条不完整;地理位置优越但竞争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普遍认知。已有文献对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分析不胜其多,笔者不再详述,以下将从产业结构、资源整合、载体创新、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几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笔者对于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点浅见。

1、完善结构 保障核心发展

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1】合理的市场结构是一个产业能够良性发展的保障。我们用市场集中度来描述某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程度,以河南新闻出版业为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完成经营收入16亿多元,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隶属于省广电局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 2008年总收入达到19.7亿元,粗略计算可知河南文化产业2008年的行业集中度为CR5=17.6%。【2】由此可见河南文化产业市场仍然是相当分散的,市场集中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也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共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大类。2005年我省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23.3∶52.0。核心层与外围层的主要内容为“文化服务”,它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利益核心,更是以创新、创意为灵魂的产业核心,因此保障“文化服务”的核心地位应当是河南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上述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 “文化服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这种“核心”不够规模、“主体”撑不起全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格局。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浪潮中,要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首先就要着手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重点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切入,保障核心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发展,着力加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与居民日常文化消费休戚相关的文化休闲服务的建设。

2、整合资源 形成规模效应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是众多文化资源被生硬的分割使用,行业间的壁垒甚是高深,不同地区的间的文化资源更是难以整合。有人将文化比作“地下的石油分布在各岩层之中.如果不能采取合成技术将之汇集到一起,就很难形成合力,形成规模.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裂变’和‘聚变’。”【3】

创意文化产业的操作本质在于把符号形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形式的经济资源。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一个个古都和历史遗迹向我们诉说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辱,一代代历史名人向世人彰显着中原这块宝地泽被万代。河南更是文物大省,出土文物量、地下文物的保有量全国首屈一指。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资源。

目前河南省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两多三少”的矛盾。“两多”指的是消费者需求种类多和经营文化产业公司的数量多;“三少”指的是满足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少、公司实力上规模的少,融资渠道少。我们尤其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成规模的产品整合营销。少林寺的文化产业开发,是在资源整合方面我们少有的优秀典型。

电影《少林寺》让河南嵩山少林从默默无闻青灯枯佛的历史遗迹一跃成为众人慕名而至的文化圣地,这给少林寺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启示。随后少林寺并没有将发展的眼光局限于单一的一座寺庙。从超级女声获得灵感,少林寺充分运用火热的选秀营销,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场功夫领域的“超级男生”。2006年3月30日,少林寺在北京宣布“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正式启动。大赛在全球范围发掘有潜力的中国功夫新星,获奖者将在电影《新少林寺》出演角色。在2009年的河南省文化产业会上,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被我省确定为首批文化产业园区。登封市定位为“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重点打造功夫教育、功夫演艺、功夫创意和禅修体验四大产业。少林塔沟教育集团的少林文化复兴工程系列项目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嵩山自然旅游资源、少林功夫与禅宗文化、加之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强大推动力,促进了资本、人才等资源向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集聚。

3、创新载体 深耕市场需求

文化资源带有深厚的农业性,这是河南文化资源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一直高举的一面旗帜。然而,在当今眼球经济和体验经济大行其道的现代市场中,如果不对这种“农业性”做出改变和包装,不能适应年轻时尚一代的需求,那么这种特点也将成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面屏障。

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业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的发展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受众对于文化产业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当今的消费者年龄结构中,20——40岁是最为庞大的消费群体。80、90后超前的消费观也预示着他们将是未来10年中国的消费主力,这几乎是所有商家的共识。追赶潮流、张扬个性、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崇尚品牌、消费中感性占据上风是这个群体的消费特征。河南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这个群体的消费特征相对照,则显得过于厚重。但这并不是说我省的文化资源不具有市场价值,河南文化资源的内容丰厚,而传播载体却有待商榷。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一件瑰宝,从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以来,先后被改编为电影、京剧、舞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传统经典剧

目相较于当下年轻人的兴趣点,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让传统内容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更好的为80、90后所接受,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在去年底宣布复排大型歌剧《白毛女》,除了选用谭晶等青年演员出演角色外,在唱腔上减少戏剧元素引用现代流行,在表现手法上借鉴电影电视剧的视觉表达。

经典内容现代包装,这种传播载体的创新同样可以应用在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很多时候不是受众不想消费高雅的文化产品,而是禁锢于传统表现方式上的文化内容是人们无法接受的,对于先锋话剧、大型音乐节等年青一代需要的文化活动,又无法得到满足。曾经我们的文化产业一直处于省级行政直属的地位,在管理上,存在着只追求专家效应、获奖效果,而不顾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顾市场规律,出现了“获奖不卖座,专家叫好而群众不买账”的现象。

2009年10月13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典礼上妙说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未来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靠什么?就是要学会靠老祖宗吃饭!”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靠老祖宗吃饭,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让古老的事物拥有现代的切入点,让死去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静止的历史遗迹灵动起来。

4、立足公众完善基础设施

在2005年颁布的《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 【4】

近年来在此纲要的指导下,我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仍然是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之一。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内容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社区文化站只是一具空壳,实属摆设。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大多数比较落后,以中州剧院、人民剧院、二七纪念堂等河南省属的文化设施大都建立在上个世纪50年代,设备陈旧,经营管理老套。郑东新区建设的河南省艺术中心坐拥傲人的地理位置,装备完善,但引进的文化内容在类别和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5、扩大对外加强自我推广

河南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浓厚,这种特色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打造地方品牌的突破口。发展地域民族文化要注重内涵、注重特色、注重创新;更要带有国际眼光、站在更高的市场平台制定发展规划。

文化资源相较于物质资源来说,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较小,且具有极强的扩张力。在当前的信息高速流通的大爆炸时代,跨地域的文化传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扩大影响,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引进来、走出去”文化交流活动,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相继组织了“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客家文化中原寻根”等品牌活动,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华发祥文化的归属感;“参加了‘2005中国河南(旧金山)经贸文化周’、‘中法文化友好年’、‘情

系中原——海峡两岸文化联谊行’、‘保加利亚索菲亚艺术沙龙中国文化节’、‘中国河南省———韩国友好活动周’,在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加蓬分别举办‘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风·华夏情’和‘中原文化港澳行’等文化活动。”【5】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中原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2011年6月18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经济区合作之旅——走进台湾”活动在台启动。本次活动是继2009年中原文化宝岛行后,河南省在岛内开展的又一项重大活动。活动将围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文化优势,突出河南特色,深化根亲联谊,推进合作双赢的主旨,突出河南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以期促进豫台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发展。

立足河南、扎根国内、放眼全球。河南文化深厚,完全应该超越其他地区,成为中国的核心发展地。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自身的力量,始终无法如愿。我们要借助海外资金,利用好国际交流平台,让中原文化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1299.htm

【2】 赵元笃.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M].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 靖恒昌.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M].市场观察.2006.4

【4】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5】 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M.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

第五篇: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中舞网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无数的优秀文化,黎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一朵绚丽之花,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上呈现着多彩的面貌,在舞蹈体态、动律等肢体运动方式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审美习惯、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经过漫长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表演内容上看,有反映舂米、打猎、种山兰等生产劳动舞蹈,有反映祭祖、丧葬、驱鬼治病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也有反映娱乐喜庆以及节令和风俗习惯的生活习俗舞蹈;从表演形式上看,主要以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和以乐伴舞为主;从表现手段上看,多以使用道具表演为主。总体说来,黎族民间舞蹈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男性动作刚健、敏捷又不失幽默、风趣,女性动作轻快、灵巧而又柔美、细腻。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具有特色的体态、动律、音乐伴奏、表演形式及道具使用中。

1.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舞蹈体态是舞蹈在静止或运动时形成的基本姿态,是造成舞蹈动

中舞网

中舞网

律、风格差异的核心动作,是舞蹈动势延伸的重要因素。黎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造型,包括 “S”形的旁、侧三道弯体态和“Z”字形的正三道弯体态。

2.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

舞蹈动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区别不同风格舞蹈的独特的人体运动方式,是民间舞蹈民族风格独特性的标志。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特征的舞蹈动律,黎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横摆动律。胯部左右横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胯带动身体向旁推出,顶胯留头,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旁三道弯体态;②顺摆动律。身体轴向摆动,迈步移动重心时留头,从脚至肩同时向身体轴心方向摆动,女性胯部向两侧斜前方顶出形成侧三道弯体态;③前后动律。身体由胯带动做前顶后撅的运动,使人体的头、上体、下体在运动过程中形成“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另外,在横摆或顺摆的动律中体现“顺拐”(即同手同脚)特征,动作时上身平稳、双臂靠腰夹肘摆动、双膝上下颤动、抬腿勾脚夹膝,也是黎族民间舞蹈显著的动态动律特征。

3.黎族民间舞蹈伴奏音乐的特点

①具有原始音乐的色彩。许多黎族传统民间舞蹈产生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这些舞蹈多以独木鼓、铜锣、钹等乐器作为伴奏音乐,体现古老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场面和原始的劳动场面,具有明显的原始音乐色彩;②具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民歌题材广泛,中舞网

中舞网

内容丰富,歌调较多而且旋律优美,有其独具特色的韵调,它往往和音乐、舞蹈相结合,歌谱曲,曲伴舞,使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韵味和鲜明的律动特点;③具有古朴简约的特征。黎族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多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一般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较为规整,因此,舞蹈节奏趋于平均,动作起伏不大,或轻快活泼,或舒缓细腻,或粗犷豪放,舞蹈在乐曲的反复演奏中变换动作和跳法,或重复动作加深人们对舞蹈的印象。

4.黎族民间舞蹈的形式特征

从舞蹈形式上看,黎族民间舞蹈表演最常见的是以乐伴舞和鼓舞(以鼓伴奏或击鼓而舞)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与娱乐喜庆、节日习俗相关的舞蹈多以以乐伴舞的形式出现,如《打柴舞》《钱铃双刀舞》《猴子舞》《快乐舞》等;与宗教祭祀仪式相关的舞蹈常以以鼓伴舞的形式出现,如《平安舞》《招福舞》《赶鬼舞》《招祖舞》等。此外,还有以击鼓而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皮鼓舞》《大鼓舞》《跳鼓舞》;无伴奏,以敲击道具起舞形式出现的舞蹈,如《舂米舞》和用于丧葬仪式的《打柴舞》等。

黎族民间舞蹈多以使用道具进行表演,道具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直接以道具起舞的《大鼓舞》《舂米舞》„„以道具配合舞姿表演的《打柴舞》《快乐舞》„„通过道具增强形象和音乐效果的《打碗舞》《钱铃双刀舞》„„用道具表现一定情节和意境的《婚礼舞》《老古舞》„„道具的种类也极其多样,如:劳动生活道具有舂臼、舂杵、刀篓、小鱼网、竹竿、木屐、芭蕉叶以及酒盅、碗、盘、筷子„„模

中舞网

中舞网

拟动物的道具有鱼、鹿、猪、马„„与宗教有关的道具有灯、拂尘、面具„„与兵器有关的道具有刀、弓箭、棍„„一些舞蹈名称也以道具名称命名,如《钱铃双刀舞》《竹竿舞》《皮鼓舞》等。

二、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因素

舞蹈的民族风格,是指沉积于某一民族舞蹈素材中的民族个性特征,它体现和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肢体动律。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包括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因素。象自然环境、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等,都对舞蹈风格的形成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舞蹈的不同层面,或内容、或形式、或风格,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和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

1.民族历史和文化血缘因素促进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黎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远在秦汉以前,黎族先民就从两广地区陆续迁徙到海南,族源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中的一支,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与我国南方的壮、侗、布依、水、傣、高山等民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些民族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但同为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他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越遗风,其传统文化体现了百越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刀耕火种、“干栏”式建筑、少女闺房、文身、穿筒裙、善纺织、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等。由于有着相同相似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民族的舞蹈无论在内容、形式和审美习惯、肢体表达方式上都有着相同相似的特点,中舞网

中舞网

如:在舞蹈内容上,存在以舞蹈祭祖、送丧、祈平安等古越人的巫俗;在舞蹈形式上,有着象黎族、布依族的《舂米舞》、壮族的《舂堂舞》、高山族的《杵歌》等以舂杵敲击舂臼起舞的同源异流的舞蹈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审美习惯和肢体动作上主要倾向于用胯、腰的动作做为主要动律来展示舞蹈,舞姿呈现相类似的“三道弯” 造型。

2.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呈现,但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还是体现在肢体动作上,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的形式要素,尽管受内容的制约,但其运动方式却是相对稳定的,是形成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标志。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劳动方式对人肢体运动方式的影响最为直接,它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或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无论那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民间舞蹈,都蕴含大量自然环境与劳动方式特征赋予的信息,民间舞蹈的姿态、动律、步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舞蹈生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反映在舞蹈文化上,成为该民族民间舞蹈的标志性特征。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区和西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群山耸立,丘陵起伏,河流沟溪纵横,天气多雨潮湿,人们经常在窄小潮湿的山路中行走,形成了行走时左右摆胯的横摆动律;经常爬山涉水,造就了侧身行走时手脚同边的顺摆动律;常年行走山路,腿部灵巧、敏捷,炼就了膝部适应性极强的富有弹性的颤动。同时,由于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视野受到限制和阻碍,形成了黎族民间舞蹈动作幅度较小、节奏较快、动作轻盈灵巧的特点。

中舞网

中舞网

黎族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兼并狩猎等劳动生产,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屈膝、弯腰的三道弯体态,舂米、簸谷等劳动方式使臀胯部形成前顶后撅的前后动律。男子狩猎时屈膝半蹲围捕猎物的动作也是男子舞蹈的常用动作。这些地理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因素,形成了黎族民间舞以腰胯动律和下肢动作为主、步伐灵活稳健的特征。

3.生活习俗因素对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生活习俗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劳动方式的制约下形成的,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两方面,它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一样,影响着人们身体的运动方式,是促成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物质生活而言,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形成,其中,服饰习俗的影响最为显著。例如:黎族女性喜爱穿筒裙,由于裙子窄小,站立时胯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推出,形成自然的三道弯体态。又由于受筒裙的限制,黎族女性迈步时步幅小而频率密,走路时胯腰部会随着重心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抬腿时幅度小、膝盖内夹勾脚等,这些特有的体态、动态和动律特征,都是黎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肢体动律,是其动作语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另外,裙子的长短对黎族民间舞蹈体态、动态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女性为了爬山涉水时更方便,大多穿着短筒裙,因此动作小巧灵活,而居住在有河流的平地、丘陵地带或沿海地区的黎族女性大多穿着长筒裙,动作相对来说趋于平缓舒展,这是形成黎族女子民间舞蹈动作风格既轻快灵巧又舒缓细腻的因素之一。

中舞网

中舞网

与物质生活习俗相类似,人的精神生活习俗对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礼仪、祭祀等信仰习俗方面。黎族信仰是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崇信鬼神的习俗。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祭祖、送丧、驱鬼、除病、祈平安为内容的宗教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古朴,带有明显的原始观念遗存,所蕴含的具有特色的动律、动作特征是黎族民间舞风格独特性的标志。如:黎族宗教祭祀舞蹈《招福魂舞》中祭祟人的招福动作、《跳娘舞》中娘母的祈神驱鬼动作、《赶鬼舞》中道公的驱鬼动作,分别体现黎族民间舞蹈动作语汇中典型的前后动律、顺摆动律和横摆动律,并作为常用的动作语汇出现在舞蹈中。出于对鬼神的崇信和恭敬,人们在跳这些古老的舞蹈时往往神态虔诚,或是凝望祭坛,或是低眉顺目,上体较直,上身动作平稳,这些宗教礼仪中的动态、动作特征,深深融入黎族民间舞蹈语汇中,对黎族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对鬼神的虔敬,这些舞蹈在起舞时无论身体如何摆动,头部始终向着祭坛,下肢动作无论快慢、脚下无论是走、跑、跳、蹬、吸、踢等,上身都保持相对平稳,体现了对鬼神崇信和恭敬的心态,这种头部动作和舞蹈时上身相对平稳的状态,是黎族民间舞显著的动态特征。这说明,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不仅有外部文化留下的烙印,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直接外化。

中舞网

下载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公路建设之我见

    文化公路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并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文化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

    新林文化之我见

    新林文化之我见——唱响林区特色的生态文化大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林文化,是带有鲜明北方森林特色、独具森林魅力的森林生态文化。从区位上看,这一文化区域......

    设计文化之我见

    设计文化之我见 葛传圣机汽学院工业设计20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将设计概念从人类文化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从对产品文化本质的探讨,到对设计......

    执行力文化之我见

    执行文化之我见都说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很重要,近日通过对执行力第十四章的学习,从中受益匪浅,就想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企业文化之所以在近年越来越受......

    廉耻文化之我见

    廉耻文化之我见在当今物欲横流现代文明社会,廉耻文明日趋远离我们的视野,人们更注重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廉耻文化”正在消失的。无耻从来都有理由,但没有一......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大全)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学前教育1111534薛源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姓名:薛源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111534班级:学前115......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旅游产业的发展 姓名:黄伦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号:110107907班级:1109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8(2) 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