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耻文化之我见
廉耻文化之我见
在当今物欲横流现代文明社会,廉耻文明日趋远离我们的视野,人们更注重物质需求,而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廉耻文化”正在消失的。无耻从来都有理由,但没有一个好理由。所以“廉耻文化”当然需要回归显得迫切需要。
古代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即以恶为耻,以善为荣。耻感的道德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的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何况古人都那么注重“廉耻文化”,而当今社会“廉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抓好“廉耻文化”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知廉耻,才能做好人、做好“官”。所谓“廉”就是不贪,“耻”就是羞愧。这两个高度概括的字构成了人的优势心理动机,规范着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比如,有“廉”心就能抑制住贪欲之念,有所不取;有“耻”心则会泯灭非分之想,有所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廉耻之心的培养仍然是做好人的起始点。进一步讲,有无廉耻心,还是贪官和好官的根本区别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事业的艰辛复杂程度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思想统一、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作风建设中思想道德修养应是一个重要内容,把明“礼义”(理想、信念)的人生境界,落实到知“廉耻”的做人行动中去,对于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
程、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现实性。
知廉耻,要体现时代精神。“礼义廉耻”的传统政治理念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有承袭关系,又有显著的不同。如从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求真务实,知行合一,通过“官员”的率先垂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两者有相通之处,当今之世仍可借鉴。在新时代新的实践中,我们要吸收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建设“廉政文化”,形成富有时代精神的“廉耻”观。
知廉耻,要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修养”就是不断自我克服自身的不足,以达到人格完善。这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修身之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那么多仁人志士,他们可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也能“闻鸡起舞”、“急流勇退”,贯穿其中的是“浩然正气”,即超越物欲之上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长期“修养”,砥砺心智。一个人自觉修养,最终也可能达不到高尚,但可以避免庸俗。可以说,抑制人皆有之的“动物”性,张扬人性,正是“修养”的任务。由于“修养”触及人的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还要排斥后天环境里层出不穷的诱惑,所以它是一门终生的功课,十分艰难。古人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修养”虽然难,但它可以完善人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知廉耻,从身边做起。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从生活中做起,因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心中一杆称,你们平时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周边
群众,只有你们平时注重自身形象,才能为党在人民心中树起更高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员干部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增加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为党完成历史使命而努力终生。
当前作为税务干部主要做到“一个牢记、四个必须”,“一个牢记”即:就是要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服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必须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必须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必须完善人才兴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税务干部特别是要做到廉洁从税,构建和谐税务大家庭,在全系统形成为税不廉可耻,为税清廉光荣的良好氛围。(潘云彬)
第二篇:6廉耻doc
章节内容 :
《廉耻》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顾炎武的《日知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意义。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廉耻观的论述于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 学 内 容
一、题解
本文节先自《日知录》。旨在说明廉耻和国运兴兴衰的关系。廉是修身的大节,耻是立心的大德,廉耻是立德的基本,廉耻一旦沦丧,则国家民族亦将随之覆亡。《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一本随笔记录性质的百科全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二、写作背景
顾炎武身处明、清两朝更替(国破家亡)之际,目睹当时许多汉族士大夫不顾国家存亡,只追求一己之富贵,忘却名族大义,纷纷变节,屈膝求官,顾炎武内心十分沉痛,深恨时人寡廉鲜耻,悖德求荣,顾炎武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因此,他对明清之际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情的谴责和批判,因而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一切祸败乱亡,皆由于寡廉鲜耻所致,并以‚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讥讽那些曲意迎合异族的士大夫。指出‚廉耻‛的重要性,讽劝士大夫要知耻养廉。
三、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他人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爱国学者。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同时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对于国家的存亡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经学、音韵、史地、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学术研究上 尤重国计民生,强调学问要切于实用。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书传世。顾炎武的笔下充满了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忧国伤时,并对降清贰臣予以无情的讽刺。
学术贡献:《日知录》书名‚日知‛二字,是来自论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学习知识,要靠日积月累。本书为作者一生治学之结晶,而其内容实以治道为中心,其研究对象不以书本为限,广及宇宙万象、国家社会、人生日用等,其所钻研之知识,实为活知识。顾炎武对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等情况特别注意并进行考察,他反对空疏,讲求征实,对当时文人尚空谈、9
本文虽是读书笔记,亦可视为评论时政的警世之文。作者征引旧典,感慨时事,其借古讽今之深意,流露于字里行间。不仅谴责了当时寡廉鲜耻的社会现实,又把自己对国家与民族的满腔热情,作了强烈的表达。凛然正气溢于言表,尤其在环境晦暗不明,价值混淆不清的时代,读这篇文章,真有激动人心、震耳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之效。
五、课文内容探讨:
1、四维之中,何以顾炎武特别重视耻?
答: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代,很多士大夫不顾国家安危,变节求荣,顾炎武忧国伤时,因而重视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对降清贰臣予以无情的讽刺。所以顾炎武特别重视耻,是有期特殊朝代背景的。
2、文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在现代社会中,你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成立吗?
答:此种说法仍然可以成立。因为民主时代一样有贪赃枉法,只是较易监督,纠举出来。但在贪官多,又一时未纠举出来时,确实会影响民心,形成祸乱社会的歪风。所以,民主国家执法不严,守法之风未彻底,官吏贪赃枉法,仍将影响社会风气。可见,人人养成守法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
3、本文引用五代史与颜氏家训之言,有何用意?
答:引述五代史之语,用来说明四维的重要。而以廉耻尤为人所不可或缺者。引颜氏家训教子篇,有影射时人多盲目媚俗,作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手段。痛斥阉然媚于世者,进一步说明耻的重要。颜之推虽历仕各朝,便这是**的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可奈何,为了整个家族的生存发展,颜氏只得继续任官,但他却能在其中表现出不奉承外族的骨气与节操,并以此精神告诫、教育子孙。
4、文末说‚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阉然媚于世者‛是指何人?作者为何如此抨击?
答:‚阉然媚于世者‛是指当时明清之际媚满的汉人,他们掩去自己汉族的身份、血统,卑言侍统治者——满人,甚至为满人去害民,以求得荣华富贵。作者如何抨击,是因为这些人不但助敌害民,祸国殃民;而且身为文人,士大夫却未能为民表率,不但败坏自身名节,也影响民风,社会论理因之沦亡。
5、现代人竞相学习外国语,这与本文中北齐士大夫教其子学鲜卑语的心态是否相同?请说出自己的看法。
答:北朝时,学会鲜卑语,可以靠它获得较多的名利和物资,北齐士大夫教其子学鲜卑语是为了争取个人的名利和享受。但今日世界犹如地球村一般,知识的流通传递很快,如何快速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成了现代人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故多学会一种外国语言,就能多接收一种文化,也因多一种才能而增加了求职的机会,现代人学习外国语的动机、心态已有不同,自不能加以指责批评。
六、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
文章虽短,但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尤其善于烘托主题,井然有序。
首先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肯定四者平等地位,但立即将此四者分为两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为下层
传统的伦理、道德框架的一次最彻底的颠覆。
现在一说到神佛就会被无神论所耻笑,说是‚迷信‛的思想,甚至被认为是‚无知‛的代名词,我们的先辈曾经敬畏神明,‚头顶三尺有神明‛,人们的行为,不敢过于放肆,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讲究积德,急危救困,修桥补路,为自己,也为子孙积德。虽然那时也有造假,也有坑蒙拐骗,但数量和恶劣的程度并不严重,怕因果报应。
一人如果没有信仰,或只信仰物质生活和金钱,不信有因果存在,那么这个人将失去对神佛和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一个没有对因果对上天敬畏的人,他还会惧怕什么呢?他会无所敬畏,无所惧怕;一旦在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放弃道德和良心,道德在他们那里只会成为拿来掩饰的工具,而实质上他们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人性,干出一些丧尽天良禽兽不如的事情。
我们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乱采滥挖,没有植被涵养水了,山洪,泥石流,也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无敬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们还应该敬畏生命。我们应该懂得,当人类把其他生命都消灭同时,我们也在消灭着自己!人与人之间更应该敬畏生命,不能把自己生存的基础建立在剥夺他人生命之上。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敬畏的还有历史,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法则,社会规则。只有有敬畏之心,才会有有序的社会,只有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才会有家庭和个人的安宁。就是为了自己,我们也应该有敬畏之心。
人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什么感恩、什么天地、鬼神、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人间的事情做绝了,他就敢去折腾大自然,甚至敢把天捅个大窟窿。所以说,人一旦没有了敬畏感,一个国家没有了敬畏,甚至人类没有了敬畏,人类就将走向毁灭!
八、思考与练习——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易:替换)A.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B.鸡鸣不已于风雨 已:停止 C.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易:改变 D.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以……为贵,敬重
2、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A)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334-
第三篇:文化公路建设之我见
文化公路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并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文化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公路文化就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多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持续发展,公路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公路文化涵盖公路行业的各个方面,融会于建设、养护、管理和执法的全过程,渗透在公路行业的各个思想领域,并因此造就了公路行业特有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气质,增强了公路行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目前,各地公路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许多具有行业特点和时代感的公路文化成果。但是对文化的探索与追求是无止境的,各地的公路文化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合,许多理念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要在对精神公路文化深入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物质文化公路的建设。)
文化公路建设与过去公路建设的不同
文化公路建设与过去公路建设的不同之处:一是理念的不同,过去的公路建设过分依赖等、靠、要的定势思维,而文化公路建设执行力提高,管理加强,责任明确,工作准确高效;二是发展方式的不同,公路建设过去主要依靠量的增多和注重建设而轻视管养,现在的文化公路建设,更注重质的提高和“建管养并重”;三是建设中资源利用的不同,现在文化公路的建设逐渐从过去的粗放型建设向集约环保型建设转变,更加注重节约土地资源、优化设计、控制规模、避免高填深挖,注重沿线生态保护;四是公路建设着重点的不同,过去公路建设只着重“连接”的作用,忽略了公路沿线文化等无形资源的开发,文化公路的建设在注重建设公路本身的同时,着重于公路沿线文化的开发和带动整个公路辐射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宣传。
(引子或总结性的)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延伸,公路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追求和探索,通过理念引领、经验交流、理论探讨、现场观摩等方式,相互启发,不断促进,共同开创公路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公路建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文化公路的重要性
本文阐述的文化公路是公路文化的重点,文化公路是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抓手。文化公路是公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只有文化公路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为中华民族振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国家土地政策、信贷政策收紧的新形势下,建议,今后,公路应从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逐步向文化公路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文化公路
(文化公路,是一种新型的公路,是一个建立在“畅、安、舒、美、优”文明样板路的基础上,包含体现先进的建养管理理念、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和人文理念的现代化公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
文化公路的主要功能,是为人流、物流安全、快捷、舒适、通畅地到达目的地提供基础条件,使物畅其流、人便于行。同时文化公路应具有信息、科技、文化、宣传等传播功能。
针对文化公路的主要功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抓住发展这第一要义,实现文化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营造文化公路的创建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有力地宣传文化公路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愉悦出行的重要意义,让人民了解文化公路、爱护文化公路、支持文化公路的科学发展。公路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完善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安全可靠、快捷畅通、智能高效、环境优美的文化公路,用自身过硬的工作、突出的成绩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抓住文化公路的建设环节。国家的大发展给公路部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要围绕蓝黄“两大引擎”和支持红色革命老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两大助推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把交通公路作为八个重点投资领域之一。公路部门要正确把握形势,紧抓有利机遇,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快速高效地优质完工。具体要做到前期、进度、质量、管理、廉政五轮驱动齐奋力。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建设品位,注重公路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始生态环境,坚持“优质、安全、科学、环保”的文化公路建设原则,尽力保护文物及自然资源,迅速恢复水土,降低建设成本,努力建成安全工程、生态环保工程,促进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文化公路的养护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是文化公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公路养护亦不例外。把“文化公路建设是发展,文化公路养护同样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叫响,大力贯彻落实,并不断提出和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人民群众期待的科学发展新理念。在科学发展新理念的落实中,要着力加强新型养护队伍建设、技术支撑、管理创新、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四个重点”,加快推进预防性养护、日常性养护、季节性养护“三项养护”和全面养护,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养护的发展道路。
四、加大文化公路的管理力度。调整高高在上的管理心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实现维护路产路权的目标,又要服务经济、方便人民,彰显公路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公路带来的实惠。公路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在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达到路域环境优美、公路无“三乱”和非法“双超”车辆不得在路上行驶的要求。
五、突出文化公路的文化特色。抓住生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建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按照文化公路“服务区景观化”的要求,在公路重要路段建成乔灌结合、花草搭配为主体,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和谐的多功能服务区。以段为单位,每个单位至少建设一处集停车、休憩、观赏功能为一体的景点,达到“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行”的效果。
六、提高文化公路发展者的素质。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可采用与相关大专院校结对子、在社会上招聘等方式,为文化公路建设聚集人才。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能够把人才招来、留住、用好,还要紧紧抓住公路的管理者、建设者、养护者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各项技能的培养,把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公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文化公路建设的思考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频繁与激烈交流、交融与交锋。国内多样价值、多种思潮相互碰撞,中国文化面临更加艰巨的改革任务和更加紧迫的发展要求。党中央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 3 建设的基本任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满足人民对公路的新要求,文化公路应运而生。公路不仅要承担起交通运输的作用,更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作为公路人,建设好文化公路就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文化公路的产生)
一、公路文化和文化公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公路文化是众多行业文化之一,他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公路行业的。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文化也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前进。从狭义上将,公路文化是公路人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公路人思想活动、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工作目标、行业形象等因素的重要体现,是公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贯穿于公路行业各项工作和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而文化公路,是一种新型的公路,是一个建立在“畅、洁、绿、美、安”文明样板路的基础上,包含体现先进的建养管理理念、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和人文理念的现代化公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
二、文化公路的功能
文化公路的主要功能按照作用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两个方面。而对内功能又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导向,它可以就是引导公路人自觉去完成单位集体所定的奋斗目标,使公路人把实现工作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二是激励,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是公路人自我激励的标尺,使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起到相互激励;三是凝聚,能够把全部公路人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合力,从而使个人行为构成的集体行为产生出最大的功效。在文化公路体现对内功能时,其对外功能更能让人民得到实惠。所谓对外功能,应该是为更安全更可靠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使人流、物流的位移安全、快捷、舒适、通畅地到达目的地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还要具有信息、科技、文化、宣传等传播功能,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
(一、文化公路的提出
公路文化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涵盖在公路行业的各个方面,融汇在公路经营管理活动中,造就了公路独特的精神风格,增强了公路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公路的发展。今年8月份,在全国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22届年会上,“公路文化”与“文化公路”等话题引起热议,吸引了行业内外越来越多的目光,一股追逐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公路文化理念方面的新突破,如何建设文化公路,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的焦点。
二、文化公路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公路,是一种新型的公路,是一个建立在“畅、安、舒、美、优”文明样板路的基础上,包含体现先进的建养管理理念、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和人文理念的现代化公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
文化公路是公路文化的重点,是公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抓手。文化公路是公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只有文化公路才能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才能为中华民族振兴伟业提供更坚实、更有力的支撑。文化公路的主要功能,是为更安全更可靠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使人流、物流的位移安全、快捷、舒适、通畅地到达目的地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文化公路应具有信息、科技、文化、宣传等传播功能。
三、如何推进文化公路建设
针对文化公路的主要内涵和外延,我以为,要建设文化公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实现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关于文化公路建设,应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营造文化公路的创建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有力地宣传公路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公路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方便、快捷、愉悦出行的重要意义,让人民了解文化公路、爱护文化公路、支持文化公路的科学发展。公路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完善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安全可靠、快捷畅通、智能高效、环境优美的文化公路,用自身过硬的工作、突出的成绩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提高文化公路建设、管理者的素质。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打造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公路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文化公路建设聚集人才。要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能够把人才招来、留得住、还要用得好,要紧紧抓住公路的管理者、建设者、养护者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各项技能的培养,把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公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三)抓住文化公路的建设环节。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给公路部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公路的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公路部门要正确把握形势,紧抓有利机遇,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快速高效地优质完工。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建设品位,注重公路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始生态环境,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要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以及“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的原则,坚持“优质、安全、科学、环保”的文化公路建设原则,尽力保护文物及自然资源,迅速恢复水土,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公路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努力建成安全工程、环保工程、生态工程,促进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文化公路的养护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是文化公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公路养护亦不例外。文化公路建设是发展,文化公路养护同样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大力贯彻落实,并不断提出和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人民群众期待的科学发展新理念。在科学发展新理念的落实中,要着力加强新型养护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预防性养护、日常性养护、季节性养护,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养护的发展道路。
(五)加大文化公路的管理力度。调整高高在上的管理心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实现维护路产路权的目标,又要服务经济、方便人民,彰显公路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公路带来的实惠。公路管理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达到路域环境优美、公路无“三乱”保证安全畅通的要求。
(六)突出文化公路的文化特色。抓住生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建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景观长廊。按照文化公路“绿色景观化”的要求,在公路重要路段建成乔灌结合、花草搭配为主体、与自然 6 环境、人文景观相和谐的多功能服务区或停车休息区。在公路沿线选点建设一处集停车、休憩、观赏功能为一体的景点或观景台,在公路垭口两侧砌墙设置浮雕、壁画,努力达到“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行”的效果。
文化公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或几代公路人不懈地去摸索—实践—总结,再摸索—再实践—再总结,直到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公路。公路人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公路的深远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过硬的业务,奋力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公路。)
关于加强公路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先进文化在人类发展和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影响人、塑造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条件。当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公路文化也应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路文化是一个公路行业创造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理念、精神、制度、价值和氛围的总和,是公路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公路行业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一个行业没有文化就好比一棵大树没有根。在公路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认识人的价值,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实施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给人以相应的社会地位,让人充分施展才华,发挥应尽的作用;要科学研究人,把人的开发、人的发展提到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处处为人着想,以人为中心组织活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此激发人的积极性,协调人际关系,使行业管理既人性化、亲情化,又科学化。为此,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创建文明行业、促进公路行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公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必将为促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坚强的智力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公路文化建设的作用
公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凝聚人心、树立文明窗口形象、促进公路行业兴旺发达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公路文化建设和文明窗口形象的树立,体现着公路行业共同的价值理念,是公路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通过公路文化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有效的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群体意识;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公路人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公路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阿拉善公路系统多年文明创建成果是与公路人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公路精神无疑对阿拉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激励作用。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是公路文化的重中之重。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树立文明的窗口形象是一种高层次的激励机制。公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通过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美好文化氛围的引导,产生一种理想的激励机制,促使公路人对公路文化的心理认同感转化为参与感,由参与感变为责任感,进而将公路行业的责任感转化为公路行业的锐意进取,为公路事业鼎力贡献。
(三)规范作用。在“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公路文化建设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从价值观念中提炼出一种理性的韧性约束,它能够反映公路人的共同愿望、理想,也能够对公路人形成心理共鸣和心理约束,从而激发公路人向既定的奋斗目标协同前进。
二、公路文化建设的特征和动力
公路文化重在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公路文化是随公路事业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兴文化,它对于推动公路事业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入手:
(一)以弘扬“铺路石”精神为核心,凝炼体现公路文化精髓的公路精神。“铺路石”精神是公路人一贯倡导认同并能理解的群体意识,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公路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铺路石”精神能够反映培养“四有”职工所应有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路、爱岗思想,是公路人的思想支柱。通过弘扬“铺路石”精神,可以把潜散于公路人中的认识、信念、理想、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群体意识,激发公路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公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以创建文明行业工作为动力,树立公路部门良好形象。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根本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目标,以打造“便捷公路、责任公路、文化公路”、切实“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人性化服务、加强科学化养护”、倡导"愉快工作、愉快生活"为基本内容,把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公路完好畅通和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展示公路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以丰富创建载体为手段,构建文化建设大格局。公路文化是群体文化,只有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系群众,才能使其健康发展。要通过定期举办公路职工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诗歌竞赛、摄影、绘画、书法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公路人的思想文化阵地,搭建一个有利于公路人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识的文化平台。要用社会公益、无偿服务等公众性活动,引导公路人大公无私、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操。要用典型示范、模范带头等方式,激励公路人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当好先进,达到潜移默化、增强活力、凝聚人心的目的。
(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形成公路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强化激励约束,对于调动公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公路人的工作实绩,在公路部门营造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使每一位干部都有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机会,把教育培训作为激励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完善后勤保障制度,继续启动公寓化养护设施建设,为公路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五)要以凸显特色为突破,打造体现公路文化特色的公路品牌。要立足基层、立足一线,扎根基层公路实践,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培植各自亮点,调动公路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公路特色和行业特点、体现公路精神内涵和符合时代科学发展要求的路文化、站文化、队文化和公路人文化。
三、公路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盟公路管理局在公路文化建设上下真功夫,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来抓,着力突出建好“三个阵地”、倡响“四种文化”、凝聚“五项工程”,以此搭建了沟通公路文化建设的“连心桥”。
(一)建好“三个阵地”
——建好“舞台阵地”。把路苑艺术团作为对外展示的形象大使、对内的爱心天使,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和辐射全体公路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先后在重大节日、不同季节组织比赛和演出百余场次。特别是已经连续举办多次消夏晚会,吸引了近四百余名公路职工参与"路工风采"文化节活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建好“文化大院”。近年来,盟公路管理局本着"文化、亮化、硬化、美化、绿化"的标准,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相继建起了乌巴公路文化长廊、腰坝育百亩造林基地、马莲湖治沙护路千亩绿洲等美色景观。在基层站(队)陆续修建了健身场所、职工之家、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努力打造文化大院,为人民群众和公路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建好“宣传阵地”。以《公路摘编》、《路魂报》为阵地,及时反映全系统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发表各类稿件5000余篇。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先后在《中国交通报》、《内蒙古交通》、《公路党建》、《阿拉善日报》等地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新闻、图片1000余篇(幅),用正面引导凝聚职工队伍,提升公路行业形象、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
(二)唱响“四种文化”
——行业文化。为了让广大职工能把公路精神、行业宗旨和行业理念看到眼里、融入思想、落实到行动上,除统一汇编了《路工文化手册》之外,全盟公路系统还把代表行业文化载体记录在醒目的墙壁上,让行业文化深入人心。做到了公路建设塑造文明,公路管理展示文明,公路养护传播文明,强化管理规范文明。
——功能文化。针对基层站(队)远离城镇的情况,盟公路管理局为每个基层站(队)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先后为基层配发电脑、电视机百余台、图书千余册。还在生活区建起了融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使职工八小时之外有休闲、学习、娱乐的场所。
——制度文化。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切合实际、具有公路文化特色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管理制度汇编》、《工作程序汇编》等一系列文 10 本。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制度执行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浓厚的制度氛围促进了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升了各自的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
——典型文化。把典型的培养、选树、推广纳入到公路文化建设经常性工作,建立了典型档案,层层开展载体活动,增强了典型的生命力。广泛开展了“十佳路嫂”、“十佳青年”、“文化建设标兵”、“优秀路工”、“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等表彰活动。截至目前,盟公路管理局共获国家级荣誉10项、自治区荣誉35项、盟级荣誉48项,系统内涌现出国家级先进个人24名、自治区级先进个人52名、盟级先进个人40名。形成了“处处有典型、行行有标兵、事事有先进”的特色。
(三)凝聚“五项工程”
——实施“形象工程”,凝聚行业形象。在显明位置上安装了路徽,在窗口岗位开展了树形象、创一流、争创文明窗口活动,推行全员承诺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提升社会形象。
——实施“素质工程”,凝聚职工队伍。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大力推行全员素质培训,建立分级培训管理体系,开展"大练兵、大考核、大提高"活动,采取业务技能培训等形式,达到了“一专多能”的标准。
——实施“创效工程”,凝聚职工智慧。把公路文化建设与公路管养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开展“抓质量、树形象、增效益”等劳动竞赛活动。用机械创业,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用设备创收,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使职工在创效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实施“阳光工程”,凝聚职工认同。规范了公开渠道,利用职代会、专题会议、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在全系统进行公开。凡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等重大问题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都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研究,由过去的事后公开、结果公开向事前公开、过程公开转变,做到了职代会不通过不出台。并以意见箱、政务公开咨询会等载体,深化公开透明度,使各项事务走向“阳光地带”。
——实施“温暖工程”,凝聚职工情感。近年来,盟公路管理局建立了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特困救助机制,使“送温暖”工程制度化、规范 11 化。每年都慰问职工遗属、特困职工、离退休职工,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为职工子女上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建立了《“爱心援助”联系卡》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职工家庭档案》,让他们切实感到集体的温暖。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树立社会公益形象。
公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情,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向上的行业精神,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迸发了不竭的活力,也使公路事业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今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全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被提高到执政兴国、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那么,推动文化建设又将给公路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文化公路的提出
公路文化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涵盖在公路行业的各个方面,融汇在公路经营管理活动中,造就了公路独特的精神风格,增强了公路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公路的发展。今年8月份,在全国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22届年会上,“公路文化”与“文化公路”等话题引起热议,吸引了行业内外越来越多的目光,一股追逐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公路文化理念方面的新突破,如何建设文化公路,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的焦点。
二、文化公路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公路,是一种新型的公路,是一个建立在“畅、安、舒、美、优”文明样板路的基础上,包含体现先进的建养管理理念、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生态文明和人文理念的现代化公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
文化公路是公路文化的重点,是公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抓手。文化公路是公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只有文化公路才能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才能为中华民族振兴伟业提供 更坚实、更有力的支撑。文化公路的主要功能,是为更安全更可靠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使人流、物流的位移安全、快捷、舒适、通畅地到达目的地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文化公路应具有信息、科技、文化、宣传等传播功能。
三、如何推进文化公路建设
针对文化公路的主要内涵和外延,我以为,要建设文化公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实现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关于文化公路建设,应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营造文化公路的创建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有力地宣传公路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公路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方便、快捷、愉悦出行的重要意义,让人民了解文化公路、爱护文化公路、支持文化公路的科学发展。公路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完善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安全可靠、快捷畅通、智能高效、环境优美的文化公路,用自身过硬的工作、突出的成绩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提高文化公路建设、管理者的素质。创新培养人才的机制,打造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公路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文化公路建设聚集人才。要创造优良的用人环境,能够把人才招来、留得住、还要用得好,要紧紧抓住公路的管理者、建设者、养护者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各项技能的培养,把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公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三)抓住文化公路的建设环节。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给公路部门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公路的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公路部门要正确把握形势,紧抓有利机遇,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快速高效地优质完工。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建设品位,注重公路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始生态环境,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要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以及“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的原则,坚持“优质、安全、科学、环保”的文化公路建设原则,尽力保护文物及自然资源,迅速恢复水土,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公路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努力建成安全工程、环保工程、生态工程,促进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文化公路的养护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是文 13 化公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公路养护亦不例外。文化公路建设是发展,文化公路养护同样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大力贯彻落实,并不断提出和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人民群众期待的科学发展新理念。在科学发展新理念的落实中,要着力加强新型养护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预防性养护、日常性养护、季节性养护,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养护的发展道路。
(五)加大文化公路的管理力度。调整高高在上的管理心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实现维护路产路权的目标,又要服务经济、方便人民,彰显公路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公路带来的实惠。公路管理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达到路域环境优美、公路无“三乱”保证安全畅通的要求。
(六)突出文化公路的文化特色。抓住生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建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景观长廊。按照文化公路“绿色景观化”的要求,在公路重要路段建成乔灌结合、花草搭配为主体、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和谐的多功能服务区或停车休息区。在公路沿线选点建设一处集停车、休憩、观赏功能为一体的景点或观景台,在公路垭口两侧砌墙设置浮雕、壁画,努力达到“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行”的效果。
文化公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或几代公路人不懈地去摸索—实践—总结,再摸索—再实践—再总结,直到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公路。公路人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公路的深远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过硬的业务,奋力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公路。
第四篇:新林文化之我见
新林文化之我见——
唱响林区特色的生态文化大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林文化,是带有鲜明北方森林特色、独具森林魅力的森林生态文化。
从区位上看,这一文化区域位于祖国北方,既不同于江南的婉约纤柔,也不同于西部的苍凉瘳阔,带有更多的豪迈、豪气、豪爽;从内涵上看,这一文化体系根植于以大兴安岭森林为背景的物质、精神、生态家园,带有浓郁的森林气息;从形成过程看,它既有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末的北方游牧、游猎民族的根,又有从清朝中后期到新中国大规模开发大兴安岭诸多移民文化不断的融入和发展,以及林区开发建设六十年来各种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实践证明,生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文化条件,为政治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生态文化建设是“森林之魂”。
一、打造独具魅力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地委“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赋予了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林业。建设现代林业又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三大支撑体系之一。
二、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更是林区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一方面林区的发展需要以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为支撑,另一方面建设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又是林区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文化具有教育人、凝聚人、鼓舞人、规范人的作用。
从林区当前的形势看,建设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势在必行。行署、林管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进”做为实现目标的抓手。抓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抓产业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抓民生建设,实现林区人民小康生活。从实现产业发展上看,林区要实现经济快速转型发展,需要以替代产业为依托。这里面,在林区目前确定的六大产业中,尤以绿色食品、矿业和旅游业为代表。从关注民生、实现林区人民小康生活方面看。我们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一直在追求和谐民生。因为有了林区人才有了林区,有了林区才有了林区人。所以林区的企业文化,就是人与森林和谐相生的文化。
三、林区需要打造什么样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先来审视新林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的特色到底在哪
里?我认为新林的文化是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中国北方的区域文化和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因素,又融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林俗文化。因此,它带有多元性,又有独特性。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打造带有林区特点,适合林区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以“做林业生态建设脊梁、塑林业生态文明形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带有时代气息的新林人精神。通过文化育人,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二是创造彰显林区特点、提升林区对外影响和形象的文化传媒产品。包括企业形象广告、歌曲、旅游纪念品,打造我区著名、知名的产品品牌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三是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扩大新林文化影响力,同时助推我区旅游等产业发展。特别是要重点挖掘我区历史人文方面宝贵文化遗产。
四、打造林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是林区下步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操作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力推进新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区上下要自觉重视文化建设,自觉参与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心。新林不是没有文化,新林不是不需要文化。我们要从国家、民族、区域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区的文化定位,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林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2、积极主动做好政策承接工作。文化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打造文化大区(强区)、《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天保二期等相关政策加以认真研究。特别是要与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对接工作,把党和政府的优惠利民政策用足用好,争取到位。
3、想方设法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其核心内容是加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打造,尽快形成符合我区实际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用文
化的力量塑造人、教育人、引导人、改变人。其次,要加快对企业精神的提炼总结。第三要进一步规范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打造,规范使用企业标识、旗帜,组织职工学唱企业歌曲。
4、夯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文化工作网络。加强文联组织建设,加强领导,使其成为凝聚各类人才、推动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对兼职担任各协会负责人的文艺骨干要给予工作支持和一定的物质鼓励。群众性文化活动是传播文化理念、丰富职工群众生活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渠道。要以弘扬森林生态文化为主线,以职工群众广泛动员、全民参与为原则,开展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文化、街头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集中展示林区文化建设成果。依托重大节庆时机,坚持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将文化、健身、娱乐融为一体,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繁荣生态文学艺术创作对林区文化人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通过岗位锻炼、学习交流、办班培训、专业深造、承担重大项目等方式,加强林区文化人才的培养,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大力开展生态文学艺术创作活动,营造浓厚的文艺创作氛围。开展创作采风活动,坚持开展生态文学笔会、摄影美术书法展览、林区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有效搭建文艺创作平台,激发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办好新林电视台的文艺栏目。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作热情、提升艺术水平的长效机制。
总之,打造独具魅力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森林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开阔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独道的视角、创新的理念去加以构建。让森林生态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为助推林区创新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依托生态作好文化发展文章,通过文化的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凭借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推出我区独特品牌“森林之声”、“文化惠民工程”等系列文化活动,不仅唱响生态文化的优美旋律,还让广大林区人民享受到丰盛的文化盛宴。
第五篇:设计文化之我见
设计文化之我见
葛传圣
机汽学院工业设计
20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将设计概念从人类文化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从对产品文化本质的探讨,到对设计实践的文化分析,再到价值评判的文化解剖,论证设计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先导方式,是人类创造全部价值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产品,文化,文化内涵、文化信息、设计行为、创造、价值。
引 言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遍布着人类意识作用下的产物,有房屋、食品、公园,有电脑、广告、油画,还有人的劳动、歌舞、竞赛„„我们称它是“人化自然”。人类的杰作,可谓巧夺天工、万物称羡。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力,认识和改造着自然界,获取和创造着为已所用的各种产物,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人间万象。细细端详,这些无不烙有人类意志的印迹。
“文化”的概念发端于我国的《周易》,此后人类对“文化”的定义和本质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漫长的历史洗涤,人们认识到“文化”是由以物质形态和行为现象为代表的“显形文化”和以知识、制度、思想及习俗等观念形态的“隐形文化”组成的,是人类通过自己有意识行为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存在成为“人化自然”中人类智慧和意志的明确标志。
当前学术界一般将“文化”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指非天然的物质构成形式及其意义,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园林文化、产品文化等;精神文化指人的文化观念和外化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如个人心理、社会意识、等;制度文化是社会关系体系和规则;行为文化是社会行为方式与方法。
可见,“文化”包含了“产品”、“设计行为”、“价值观念”,“设计”创造了“人化自然”,而“文化”是 “人化自然”中人类精神的反映,于是我们断言:“文化”是“设计”的产物,“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设计”是“行为文化”,是创造“文化”的文化;“设计”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文化过程,是人类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文化行为。
一、设计的对象文化
人类设计的对象——产品,是人类文化的最主要体现。哲学上,“文化”的外延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和广义“产品”外延没什么两样,但二者在日常应用中却有些微的差别。在研究产品或文化时,可能前者多强调具体的物质表现,后者则多注重抽象的精神内涵。为此我们有必要厘清设计对象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辨出“产品”和“文化”的区别。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从哲学上剖析,文化应可分为文化思想、文化信息和文化载体(如下图表示)。“文化思想”是存在于创造和消费文化的“机器”——人脑中的个体观念,是人类大脑的意识机能,反映主体的文化素质水平;“文化信息”是以人类文化符号为单元、存在于人为事物之中的人类意志体现;而“文化载体”是含人造物品、人为现象、社会组织和有意识行为等在内的广义的物质文化,它只是文化的客观表现形式。“文化思想”和“文化载体”分别是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存在,“文化信息”是构通二者的桥梁,既非“精神”,也非“物质”,只是人类精神在物质上可以辨识的“烙印”,但它真真切切代表了以人类意志为特征的“文化”,因而“文化”的本质只能是“文化信息”。
主观产品——观念意志(文化思想)(即主观的“精神产品”)(形象意识)(意义意识)文化信息——精神文化(即客观的“精神产品”)非物质文化(或“精神产品”全部)物质消费设计创造物质文化管理与服务交流交流生产制造(通常的产品)物质实体文化内涵文化消费实践作为的外在形式实践作为(“产品”之一,通常不称作“产品”)有形产品的物质外壳有形产品(“产品”之二,通常称作“产品”)文化载体——物质文化客观产品——第二自然(人化自然)产品的文化解析示意图
我们看到,产品文化从观念、行为向物态转化后,成为“文化载体”和“文化信息”的统一体。前者是客观形式,是经过人类意志改造过的物质形态,具有物质使用特性;后者是主观认知,是寄寓于其中的文化信息,具有文化使用特性。我们之所以创造这样的同一体,因为这两者特性相互依存,又均能为人所用。当我们侧重关注和利用物质形态的价值时,就会称之为“物质文化”、“物质产品”或“产品”;而当侧重关注和利用文化内涵的价值时,就会称之为“精神文化”、“文化产品”或“文化”。由此可见,所谓“产品”、“文化”确实同为一体,只是它们意义上的侧重点不同,人们给了它不同的名称;如果二者没有偏倚,则不妨以“产品文化”称之。比如,工业设计对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空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信息设计四大领域,前二者可被视作两类“产品”设计,后二者则可看成两类“文化”设计;而设计对象的全部,又可统称为“产品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设计对象的范畴通常偏颇于研究具有物质实体形态的物质文化(上图中“文化载体”的蓝色部分)和部分作用于物质实体的文化信息(蓝色中的网状结构)的同一体,这从应用的方便性上值得提倡;据此,包含部分“文化信息”的广义“物质文化”已被现代人习惯肢解为狭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如前文所述,这种分法实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不予讨论)。
可见,任何产品都有其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蕴含于产品之中的文化信息,虽隐身于产品的物质形式之中,但可以通过该产品或其它产品的客观表现形式证明其存在。通常普通大众并不易、也不必完全辨识和掌握它,但对于设计者来说则有必要对它有足够的熟识。那么产品到底有哪些文化内涵呢?
产品文化内涵是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包括:价值内涵(功能作用)、制造内涵(技术工艺)、交互界面和方法(使用与维修)、周边关系(生态环境)和社会制约(法规标准)等多种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产品的固有文化内涵。这是人类对产品物质性质和运动的理解和利用。产品的物质材料和结构形式决定产品的性能、外观和动作形式,人们总是在现有的资源、技术和社会支持下创造并掌握产品功能,满足人类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种文化内涵是基础,没有它人类要创造产品就是枉谈。如自行车是个代步工具,它由若干零件按一定的结构组成,能制动、能转弯,它的性能和质量有好有坏等。
(二)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能指所表示的直接意义内涵。这是人类利用物质形态和属性表达思想观念的形式。文化具有主观观念的指涉内容——“义”(即约定俗成的所指)和抽象形式——“序”(即想象时空中的建构规则)的超自然属性,用可以重组的虚拟符号代表特定的信息,它能被客观物质形态所指征。作为客观形式的产品,常在质地、形态、色彩、运动或声音等方面被附加文化的这层意涵,成为文化符号的客观表征,表述用作认知、象征或指示的文化信息。如时间是文化概念,钟表作为产品形象地表示了时间持续均匀变化的特征。
(三)产品被赋予的与人交互的文化信息。产品是为人所用的,否则它就不具任何意义。产品从产生到应用,有转移、买卖和使用等多个环节,与多种角色的人或物接触,常常有必要表达这些方面的交流信息,实现人和产品的有机互动。于是便会出现如包装、运输、销售和操作等方面的说明信息或彼此传达的信息,从而使产品保持设计的良性状态和效率。
(四)产品被追加的社会文化意涵,这常常是超出产品自身意义的新意。如:如普通汽车挂上一个教练牌,这使该车的使用意涵发生巨大转变;在西方国家如看到漫山遍野的白手巾会感到无比圣洁,而在中国却会心生几分哀伤;曾经的“的确良”衣服在中国火爆一时,今天若出现在市场上可能无人问津;收藏者手中一个古代器皿,没有人会使用它,却身价百万;现代人开始对发动机烧油感到无奈,从而热衷于新能源汽车„„显然在产品之外,在不同社会文化意识的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影响下,产品产生了新的意义。要认识这种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特点、意识和需要。
产品文化是人类的智慧和社会实际生产力结合的产物,传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推动着时代不断发展前进。进行设计,廓清设计对象,必须认识它的文化本质,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吃透它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出优质文化,从而才能把握产品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设计的行为文化
人类通过特有的意识能力,谋求在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并协调世界的实践中,解决人、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创造着自身需要的产品文化。设计是人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计划、构想及形成用以指导实践行为的所有主观策略,设计过程是主体将客观现实转化为文化思想(观念)并权衡、优化、最终指导物化的过程,它是在天然恩赐和既有文化条件下,运用文化的手段来实现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行为,整个过程受人的意志支配,是反映人类精神的产物,应属行为文化。
设计是前瞻性的创造行为,一般包括如下阶段:首先是某种需要的显在或潜在驱动;其次是在外界刺激、客观条件诱导或仅主观冲动下产生动机;再次是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是设计行为投入。而设计行为有分析比较、构思创造、设计表现、评价完善及综合管理和输出等步骤,其中构思创造是设计的核心。设计行为过程是将客观现实的“信息”转化为人的“知识观念”并进行最优化的过程,设计的直接结果是一种可以转化为有形产品或实践作为的文化信息(即“设计信息”),过渡结果是以“设计信息”指导制造者生产,终极结果是为了满足特定用户的设计需要。设计行为一般将设计观念两次物化才转移到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中:一次主要是艺术表现手法,将设计观念转化为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再次是通过工艺技术手段将设计作品中的设计信息转化为产品的文化内涵。
设计主体是采用文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编码创造文化的。他把对周围世界种种具体客观形式的经验反映(表象、知觉)通过赋形、赋义、赋值加以认知,想象产生具有意指涵义的抽象形式(编译为低级文化符号),相互建立一定的关联或同已有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空间、人类思想、情感和审美等)建立关联;然后再利用已经构建的符号系统(知识、规范和价值等),通过想象、联想、思维进行秩序化、合理化、扩展化和结构化,形成可表述性的观念(编译为中级文化符号)。当人在价值需求的应激反映下,通过意识活动构想形成符合现实条件的目标对象的观念,并规划形成指导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的观念(编译为高级文化符号),于是观念的“创造”(设计文化)产生了;当按观念实施,推动观念的目标对象转化为第二自然的产品,即实现了产品的“创造”(制造)。人的意志最终以客观的形式得到了体现,亦即通过符号的物化形式寄寓设计观念的信息,传达着语意。
设计者还需创造产品文化内涵的适当表现形式以适应更多的相关者(交流者、协作者、客户、生产者、物流者、营销者、消费者和设计者自己等)。比如对于产品消费者,在对制造技术的文化内涵理解上不必强求,但在对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上的文化内涵表达上则需要特别强调,设计表现可以采用各种标示和使用手册予以说明,或以产品自身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作符号能指来传达语意;而对于产品设计者(个人或组织),因要求全盘掌握产品的文化内涵,所以设计表现必须做全做好设计资料,以便调用、管理和改进。
设计行为以两种方式创造文化,一是“绝对设计”,二是“相对设计”。“绝对设计”是因为任何设计都绝对地改造了天然自然,创造了人类文化,是亘古不变的事实。只要人类还能辩识和利用它的设计内涵,它的文化生命就还存在,否则就被天然自然吞没,沦为其中的一部分。“相对设计”是相对现实条件基础的设计,它是相对当时世界而发生的有意识改变。我们通常所做的设计确切地说是指相对设计,它是基于天然自然、人类故有设计(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创新设计,是它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设计的价值文化
设计创造和文化存在,不仅给人一个实体物质世界,一个知识和经验的世界,而且也给人一个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假如没有人类设计的产品文化,让自然回复原生态,世界将是何等的落后和愚昧啊!人类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中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价值奇迹,尽情享用着自己不断创造的文化成果。何谓设计价值?它是设计在人类生活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是在对技术、对自然、对社会理性思考后为人类遴选的产品、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好处。可见,设计价值是设计的核心追求,是人类创造产品的衡量标准,因而它无可置疑地成为设计的核心文化。
人们常关心的价值是产品经济价值、效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在人类社会的产品生产细胞中,经济效益一般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对产品功能的受用者而言,效用价值是无可辩驳的优先选择;对于完美生活的向往者来说,审美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最佳诉求;而就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而论,伦理价值又是不可忽视的附加约束。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作为设计者都要全面分析价值的利益弊害,统筹决定最合适的价值选择。
现代社会产品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创造产品可作为一个价值增值的手段。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会给发明者、设计者、生产者和相关产业环节带来丰厚的利益,这其中还上促进了社会组织管理的优化、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以及人员素质、生活品质和行动效率的总体提高。既然产品能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着功不可没的社会价值,因而追求经济价值受到社会的极大支持和大力鼓舞。
产品功能和作用(简称“功用”)是产品价值的起点,没有它设计产品便毫无意义。产品功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利用产品物质和文化的两种特性展开的。产品物质特性有物质供给、形态阈限、运动变化和生理刺激等多种作用,文化特性又有意义传达、秩序规约、引导指示和心理作用等多种用途,这为满足人们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要提供了可能。设计功用须了解人的生理、心理、阅历及其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特性,充分了解需求市场和消费潜力,发掘产品特性,利用切实条件,使设计最能适合特定消费群的需要;设计功用还须考虑产品从流通一直到使用维护过程中的细节,使产品好转移(如需要的话)、好使用、好维护、好处理。
设计产品应使其具有和谐、美好、使人精神愉悦的心理效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一般而言,产品应具有合理的功能原理、美好的外观形式、健康安全的使用方式,还应具有优良的品质、可靠的性能,与环境协调的风格等。但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处境和兴趣变化等因素都是产品审美价值设计的重要参考。设计产品应全面考虑它的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价值。产品文化不只是符合消费者个体的价值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它要保持与环境中人的关系协调,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一致,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融合。设计产品应使它与其它产品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态系统,改造或影响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文化转变,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人和自然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结 语
和万物生灵一样,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也只是沧海一粟,但人类通过设计的文化改造了大自然,使自己成为这个桀骜不逊的世界的主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从而又增加了与自然抗衡的能力。设计作为创造文化的行为文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着人类文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不断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地进步发展。
我们作为设计者,必须认清产品文化的本质,不折不扣地掌握相关文化的过去和现状,把握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设计行为文化的理解,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文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以提升自身的价值文化修养,从而有准备、有信心地去创造对消费者乃至整个人类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品文化。
参 考 文 献
《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赫伯特•A•西蒙 美 杨砾译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5.7 《文化学概论》陈华文 编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1 《文化哲学》杨善民,韩锋著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产品开发与价值分析》李志广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3.5 《语意的传达:产品设计符号理论与方法》陈浩,高筠,肖金花编著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工业设计概论》 许喜华 编著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