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

时间:2019-05-12 22:5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

第一篇:(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

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陈洽

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0级 201024054130

摘 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的程度以及掌握的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词汇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帮助学习者快捷有效地掌握词汇。本文意在探讨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围绕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计和语境分析来论述。一般来说,语境设计是为词汇教学准备语境材料,语境分析则是围绕语境材料如何展开教学的问题,两者都贯穿于语境教学的方方面面,缺一不可。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境运用

一、前言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的程度以及掌握的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赵金铭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中说道:“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使用语言来交际,就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将语言中一个一个的词语有机地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1]可见,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词汇教学的地位不容置疑。一种语言的词汇越丰富,它就越有表现力,汉语正是如此。我们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不难发现汉语中越是常见的词语,词语的意义就越广,往往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释义。

(一)在语境中学习词语运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词义,学生既不能透彻理解词义,又不能完整掌握词汇的使用范围。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能尝试尽量将词置 于一个特定的语境进行讲解,让学习者在语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这样一来学习者既掌握了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又便于理解记忆。因此,我认为将语境融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探讨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围绕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计和语境分析来论述。

(二)语境的定义

何为语境?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语境的定义做了不同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内涵各有所侧重,观点不一。虽然语境的定义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对比归纳可以发现语境某些显而易见的特征。从一般的角度出发,语境可以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狭义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观因素。综各家之所言,取我们之所需,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那么,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的概念应该怎样定义才能最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呢?程辉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法,它指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宗旨,遵循和利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2]本人赞同这个观点,运用语境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词汇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帮助学习者快捷有效地掌握词汇。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引入语境的必要性

(一)发挥语境作用是培养学生词语应用能力的关键

语言交流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里进行的,言语交际是由说话人与听话人两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共同参与一起完成的, 有说与听, 即表达与理解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一些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了几年的汉语,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不错,在汉语实际运用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教学点。以我接触过的越南留学生为例,他们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点,但在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时问题却不少,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用词不当或用词不准确,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相协调,往往造成言语误会或表达不明,反过来也会出现不明白说话人的意思。比如,分不清“美丽”和“美好”的区别,问题的根源在于学习者不能把握词在特定语境中 2 的准确用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语境和词汇牢牢结合起来。钱玉莲在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中曾经说过:“词语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习到,要想记住意义就必须使用各种场合去接触它,就好比要记住一个人的面孔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一样。”[3]小孩掌握母语,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同样的情景反复出现,同样的言语随之反复出现,一旦进入学校,接触和学习到相关词汇马上就能跟头脑中已储存的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注意到语言环境的作用,家庭日常生活、商场购物、电视节目中的言语活动反复重现使得小孩耳濡目染,词汇自然而然地积累起来。所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减少文化隔阂

外国人学习汉语,最感到困惑和棘手的是深藏在语言形式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识。因为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判断,加之东方文化相对西方文化显得比较含蓄,外国学习者单单从语言形式表层很难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深意。如果外国学习者利用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来理解中国人说话的用意,所理解的和中国人不完全一样是一回事,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外国人学汉语除了掌握语言形式之外,还需学习和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思维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词汇教学中,语境的作用就相当于打开跨文化意识大门的钥匙。尤其是在近义词感情色彩的细微辨析中,设置恰当的语境来讲解词语是准确有效的好方法。中国人自身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往往是外国学习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在此我们选择词义相近,感情色彩不同的例子进行解析。因为这类词的用法和表达很大程度上体现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特别是一些语用问题在外国人看来最难区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卢惠惠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只有团结每一个人的力量,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好。..一些不法商人勾结地方官员,欺压百姓。..

[4] 在儿童教育上,如何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团结”、“勾结”、“结合”三个词感情色彩不同,学习者容易混淆。虽一字之差,但感情色彩和文化含蕴则大不同,如果将“勾结”当成“团结”,那么表达上就会出现问题,不符合汉语表达的思维惯性,若我们结合上述例子的语境进 3 行讲解便可以帮助学习者区分其中的异同。

(三)引入语境可以兼顾词义和用法

传统的词汇教学比较机械,教学的过程一般就是把要教授的词语通过领读、板书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读,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的词语的音、形、义有所认识,往往忽视了词语的用法,容易出现会读不会用的现象。况且,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想要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单单靠传统教学是做不到的,而语境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像“黑”这个颜色词,外国学生如果仅仅理解了其基本含义,在交际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歧义,要不自己不懂对方表达的深层含义,要不就是对方不明白你表达的到底是哪个意思。比如,外国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脸好黑”,中国学生可能就会想,他只是单纯地说老师脸肤色黑呢?还是说他脸色难看呢?而外国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话会给人带来疑问。针对词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表达,我们只有将其放到特定语境中去讲解,做到兼顾词义和用法,才能真正帮助外国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以下是“黑”这个词比较常出现的语境:

烈日当空,人都晒黑了。.天很黑,快下雨了。.我刚买了一支黑水笔。.那些制作售卖毒奶粉的商家真黑心!.同学们上课不认真,老师脸好黑。.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学生掌握这么多用法,但是选取恰当适量的语境来讲解词语,一方面学生除了理解词义还可以掌握更多的用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灵活表达。

(四)语境教学有益于词汇量的积累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一课书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生词的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对于生词的处理不外乎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展示词语,讲解词语,练习词语。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若单单这样处理生词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种方法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是直观有效的,但是对于已经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显然是死板低效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中提到,系统积累是说在接触某个系统的项目后就注意首先确定这个系统所属的系 4 统,由于一个项目可以属于多个系统,所以可以建立多个系统的存储库。[5]根据系统积累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积累词汇,而我们如何将以前学到的与这个子系统相关的项目联系起来,在词汇教学中就需要语境作为媒介,即先把某个特定的词放到与之相关的语境里去讲授,然后再通过这个语境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新旧词语,或者引申到另外一种语境,在另外的语境中可以将同种类别的词语串联起来,温故知新又便于积累。比如“饮料”一词,我们将它放到“我们一起去喝饮料吧”这个语境中,而饮料有汽水、果汁、咖啡等等,同属饮料这一类;若我们引申到“麦丹劳有什么好吃的”这个语境中,那么就会有汉堡、薯条、甜品等等,这些和饮料本质上同属食物,这样一来相关词汇就紧密联系起来。总之,利用语境发挥媒介作用,使词汇学习具有系统性,有利于理解记忆,词汇量也就大幅提升。

三、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计

虽然言语交际总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语境,但是语境始终是独立于语言本身之外的。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境只是作为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其目的是通过认识语境来为词汇教学服务,即在词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讲解词义,为特定词汇设计营造特定的语境来辅助教学,这就是语境设计。由于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是造句,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明确;离开具体语境,我们往往很难理解词的具体含义以及掌握其用法。因此我们在出于辅助教学目的而进行语境设计时必须遵循语境的客观规律,把握好具体语境与相关词语的紧密性和准确性,做到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之,语境设计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创设语境既能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具体内涵,又能使其学会根据语境准确、得体、灵活地使用词汇进行情感表达,从而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理解和言语交际能力。

(一)语境设计的原则

1.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外国人学习汉语大多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以达到交际时运用自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或怎么教才能使学习者乐于接受。中国文化比较趋于含蓄保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受到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比如一个词所表达的内涵往往不是表面呈现给我们的那个 5 意思,即便表达相同的意思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相同一句话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些都是词义本身和语法规则无法体现的。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语境对词汇运用的影响,从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出发来设计语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感,使学习者能够真正把握语境以做到用词准确得体。

在这里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他已经走了。“走”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怎样才能让学习者完整把握“走”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情景来设计语境:

①他走着去上学。.②当他赶到宿舍的时候,他已经走了。.③在急救室门口,医生低沉地告诉病人家属,他已经走了。.这样一来,“走”的含义就显得清晰具体,在①中是“行走”之意;在②中可以简单理解为“离开”;在③中“走”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表达的是死亡之意,若外国学习者不懂汉语的含蓄表达,直截了当地用“死”来表达,显然就不适应语境。

2.语境设计要基于共有的客观认知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客观认知主要是文化背景和思维认识。众所周知,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交际习惯和特殊用词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固定下来的。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大体不存在这方面的认识偏差,因为早已潜移默化。但当我们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时,这些内容就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难点。我们之所以强调语境设计要基于共有的客观认知,是因为中外在文化背景和思维认识上存在差异,而外国学习者受到文化习惯和交际场景的影响,使用汉语词汇时总会出现表达障碍而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曾经有一个越南留学生问我“肃然起敬”的意义和用法,当时,我首先明确哪里可以使用“肃然起敬”,同时排除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形成共同认知的情况,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语境:“当飘扬的国旗缓缓升起,大家都肃然起敬。”那位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个词本身只适用于特定场合,设计时只需考虑做到与提问者的客观认知一致,便将彼此共有的爱国之心融入语境来讲解,“肃然起敬”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便清晰可得。反过来,假如忽视基于共有客观认知的前提,如“每每听到孙中山的事迹,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这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3.简明扼要力求精到

简明扼要,顾名思义,就是在语境设计中我们要抓住要点,力求简单明了。但如何做到精到呢?我们知道,要掌握一个词语的语法功能、搭配对象、感情色彩、使用场合,必须提供一定的具体语境让学习者体会,因而语境设计既要兼顾词的方方面面,又要了解外国学习者的母语及其思维方式,力求设计出来的语境能够排除学习者母语干扰,恰到好处,面面俱到才能把握住词汇教学的主动权。万艺玲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谈到利用语境辨析易混淆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这样的例句:

邮局下班了,你明天再来吧。.饺子很好吃,请再给我来一份。.刚才她又给我打电话了,说今天要来我家。.

[6]我昨天又去医院了。.这里,辨析的是“再”和“又”,两者在汉语中都是表示动作重复或者继续的副词,而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再”和“又”的英语对译词又都是again,这样的语境设计既简要直观又精到。在词汇教学中只须引导学习者将例句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两者虽然都表示动作的重复,但是用“再”的句子叙述的都是还没有发生的动作,而用到“又”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动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开学生母语的干扰,同时又能区分两者的用法差异。总之,我们要明确语境设计的意图,在简明扼要力求精到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牢牢扣住具体语境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做到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4.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境的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关乎词汇教学的教学质量,所以语境设计要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王笑楠认为,语言的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教学中利用并创造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相关的实体语境时,就要关注其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7]这里谈到学习者对语境的认知,我们知道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特点,外国学习者的年龄,身份,教育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其作为教学对象,如果设计语境时不能认识到学习者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设计出来的语境对于学习者可能不够形象易懂,其无法完全认知语境,那么调动学习者的学 7习兴趣从何谈起?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语境时须考虑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习个体都能对相应语境产生共鸣并乐在其中。此外,我们在设计语境时除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还要保留一定的空间给学习者思考和提问,而不是教师独自扮演全部角色将语境展示出来,要有互动的环节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参与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外国小朋友学习汉语必然最先接触到词,我们要根据其所在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能力来设计语境,营造生动活泼,开心有趣的学习氛围,不断循循善诱才能调动其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语境设计的途径

1.例句作为词汇适用语境的呈现方式

例句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语境设计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讲授语法知识时总要以范例作为佐证,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如果举例科学,例句生动典型,能够表现语法现象的本质,就可以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8]例句作为词语适用语境的呈现方式,应该紧紧围绕被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来设计。若设计出来的语境不够明确或者不能兼顾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则该例句不具备实用价值,还有误导学习者的潜在可能性。比如,当我们为“负责”设计语境来讲解词义和用法时,如果我们简单地描述为:“他工作负责”,就会给学习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负责”到底是好还是坏?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他态度认真,工作负责”。在讲解中我们只需引导学习者把“负责”跟前面的“态度认真”联系起来,那么“负责”的基本词义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语境设计既合理到位又能兼顾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例句组来辅助词汇教学。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尽相同,即使词义相同用法也可能不同,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例句组。当然,我们在设计例句组时要特别注意语境内容的实用性和典型性,选取那些在外国学习者认知范围内的简单语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在理解时的困难,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里我们还是以“负责”为例,设计出下面的例句组:

①他态度认真,工作负责。..②他是个认真负责的人。..③他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 8 ①和②中词义相同,但是用法不同,前者放在修饰语后面,后者放在修饰语前面;③中“负责”则作为动词使用,与后面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淡化语法,根据“负责”在例句组中的不同位置结合语境来解析其意义和用法,目的在于触发学习者相应的语境认知,以求其在言语表达时能够灵活应对。

2.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就是我们在进行语境设计时为词汇的出现创设真实的情景或场合,将词汇的讲解放到模拟的具体语境中来进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容易进入一种特定的交际情境,容易对所学词汇和用法建立一种内在联想和认识。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把语言放到广阔的交际背景和视野中来学习,减少语用失误。”[9]此外,建立在模拟情景之上的语境设计需注意情景的选择和设置,要基于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景,具备典型性和贴切性,这样才能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帮助其言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对于抽象词语来说,通过模拟情景设计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饿”一词,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设计语境:小明今早赶着来上课没吃早餐,到了第四节课肚子咕咕叫。这时教师如果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学生这是怎么了,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饿”。一方面,“饿”的词义立刻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情景中涉及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加深记忆。

为了使模拟的情景生动形象,我们还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来引导学习者进入模拟情景。像“排队”、“逛街”、“搭车”这些与日常生活情景密不可分的词语,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就可以将学习者带入模拟情景中。我们以其中的“排队”为例,我们可以选取一张饭堂排队打饭的图片,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马上就能将排队的情景回想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往更广的场景进行联想,比如搭公车要排队,银行办业务要排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所学词语以及用法建立一种内在联想和认识,易于活学活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出于交际目的,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表达错误来设计情景语境,引导学生正确用词,减少语用失误。比如,“老师,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跟你谈话。”“谈话”在这里使用不得体,改为“聊天”才恰当。我们可以设计为:“老师,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跟你聊天。——好,我下午找你谈话/聊天。”“谈话”和“聊天”的不同用法涉及到社会角色问题,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将其差异区分开来,通过模拟情景来展示其差异,9 可以纠正学习者在这方面的认知错误。

3.上下关联

上下关联,就是我们围绕某个词设计语境时通过上下文的关联来进行释词。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意义抽象的词语汇。“上下文语境是针对语言内部说的,指语言运用中由语言本身因素形成的环境,它能使语言的结构或意义在自己的语境中表现得更清楚、具体、明了,特别是有助于临时义、修辞义的显现。上下文是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10]我们从营造上下文关联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语境进行释词,既能将抽象词语变得具体可感,易于学习者理解把握,又能帮助学习者了解词语在特定上下文语境中特有的语用功能。《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对于“俭朴”的释义正是运用了上下关联,书中谈到:如果仅用“节约朴素”四个字来解释,失之笼统、抽象,而联系课文所介绍的鲁迅卧室中的情景:“房间很小,除了一张床外,还有一张旧桌子和两把椅子”,那么“俭朴”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就很生动、形象了。[11]这个例子结合上下文对“俭朴”进行了简单明了的阐述,却能将其深刻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运用上下关联来设计语境时,必须注意到一点:将抽象词语放到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时,上下文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词展开,包括这个词的意义用法以及色彩义等,并且上下联系要紧密。比如:“他连续工作一天一夜,身子非常疲劳,一躺下就呼呼大睡了。这里我们要解释的“疲劳”,其基本解释为疲乏劳累,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形容词,但是我们根据设计出来的上下文语境进行解释便显得具体可感,既便于教又便于学。“他连续工作一天一夜 „„ 一躺下就呼呼大睡了”做到了上下文紧紧围绕“疲劳”这个词,既形象生动地描述出疲乏劳累的情形,又将“疲劳”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这个词也就不难了。此外,运用上下关联进行语境设计时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上下文语境要注重逻辑上的合理性,因为学习者始终要学以致用。

四、词汇教学中的语境分析

前面我们谈到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计问题,下面我们涉及的问题是语境分析。语境设计与语境分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通俗来说,前者是为词 汇教学准备语境材料,后者是围绕语境材料如何展开教学的问题,两者都贯穿于语境教学的方方面面,缺一不可。语境分析在词汇教学中是跟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我们将词置于特定语境进行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为目的来展开教学,那么词汇教学中的语境分析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我们下面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语境分析对词汇教学的意义 1.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应对词义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一个词通常不止存在一个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释义。任何一个词语,在词典中的释义一般是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是静态的,多义的。只有当它进入话语的句子时才具有单义性、动态性,才具有语用意义和交际意义。”[12]故只有将一个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完整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常常会因词义的复杂性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注重语境分析,从理解词义着手,再根据其所在语境出现的条件来确定其用法。像多义词“美”,可以存在于以下语境:

①你的新衣服真美。.②他一路上都在赞美校园的风景。.③这家公司是中美合资的。.④这道菜味道真美。.⑤谁遇到这等美事都会笑开怀。.⑥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以上出现的“美”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结合语境的提示作用来分析:①中的“美”与句中的“新衣服”相搭配,是好看、漂亮的意思;②中“美”与“校园的风景”相联系,是称赞的意思;③从“公司”和“中美合资”可推测出“美”是美国的简称;④从“菜的味道”可得出“美”是美味的意思;⑤从“笑开怀”可看出“美事”为好事;⑥从句中不难得出“美”为心地善良之意。从语境入手分析既可以帮助外国学习者理解汉语多义词的复杂性,又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用法,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2.借助语境分析划定词语的适用范围

在讲解词义时,我们仅仅解释清楚词的大致意义是不够的,因为汉语存在这 11 样一个现象:两个或多个词语可能词义相同或相近,但是使用时涉及到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或词义轻重等方面的限定,不可以随意互换,要视交际场合和使用对象等因素而定,所以还需借助语境分析来划定词语的适用范围。举例来说,外国学习者不理解词语语体上的区别,往往会在口语中使用了书面语,而在较正式的场合中使用了口语,将口语和书面语混合。一般将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语体色彩和书面语体色彩。这里就以语体色彩为例,阐述语境分析对指导学习者正确用词的重要性。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①妈妈,你要去哪里? ..②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普通工人。..以上两句的语境简单清晰,①中的“妈妈”属于口语语体色彩,一般只做口头称呼,比较通俗、随便;而②中的“母亲”属于书面语体色彩,比较庄重正式。这类词常见的还有溜达—散步,花费——耗费,打听—咨询等等。教学时要强调这类词语体色彩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语体意识,学习者才能在不同的场合灵活换用,谈吐得体。另外,还有上面提到的感情色彩以及词义轻重等用词方面的差异,都可以通过语境分析来引导学习者学会区分使用,使其言语表达日趋规范化。

3.在语境分析中渗透汉语表达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赋予汉语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积淀,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言语表达中表现出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思维习惯。但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常常给汉语学习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既不会用也听不懂。因此,针对学习者母语与汉语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交际礼节和规则的不同,我们在利用语境进行分析时尽量渗透汉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尤其要注重那些具有浓重文化色彩词语的内在含义和使用规则。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用到吹牛皮、走后门、绊脚石、拖后腿这一类的惯用语,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来说,从字面上看很难猜出有什么内涵,但是结合语境来分析就大致清晰了。这里我们就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具体分析,以“吹牛皮”和“拖后腿”为例,①他不好好工作,就喜欢吹牛皮,最后什么也干不成。...②他不好好学习,成绩老是拖后腿,拉低班里的总体水平。... 12 前者是说大话、夸口的意思;后者是指拖累别人或拉低事物的整体水平,两者都是贬义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先简单讲解下这类词的大致意思,再将它放在上下文语境中结合文化背景因素进行分析,培养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从而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词汇教学中语境分析的方法 1.提示归纳

我们在围绕某个词进行语境分析时,利用一系列相关因素提示学生理解词义并归纳其用法,就是语境分析中的提示归纳。提示归纳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通过提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扣住语境进行思考;通过归纳可以展示词语的使用范围,帮助学生理解以求灵活运用。一个词往往会有多个义项,义项的多少是根据词在运用中意义的共同点来确定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义项,我们必须在运用中将它体现出来,并且围绕语境进行提示归纳。以下就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提示归纳进行语境分析的例子:

①我老了,走不动了。/ 他六十多岁了,但是一点儿也不显老。..②我们是二十几年的老朋友了。/ 许多老房子都被拆了,建起了高楼大厦。..③我们的老地方还是一如从前。/ 他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上面的例子列举出“老”的常见用法,为了方便教学,下划线部分属于提示内容,同时按义项的异同进行归纳排列。我们以①为例来进行语境分析,①中第一句的提示内容为“走不动了”;第二句的提示内容为“六十多岁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提示内容进行语境分析,“老”在例句中的特定含义就变得容易理解把握,只需强调下①中的“老”表示岁数大的,与“年少”、“年幼”相对,然后在相同语境下再复述几遍,将其用法潜移默化。同样道理可得:②中的“老”与“新”相对,表示很久以前就有的或存在的;③中的“老”表示为“原来的”。最后,将“老”的用法有条理性地进行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将“老”放回语境中去探讨分析,加深印象。

2.新旧结合

通过语境分析来讲解新词语,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点来展开分析,这就是语境分析中的新旧结合。词汇教学都是从简单词语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掌握一定的基础词汇,才逐渐接触更高级的词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 13 方法来指导语境分析,用已知的简单的来解释新的复杂的,即运用新旧结合。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这类词在语境分析中恰好可以运用新旧结合来解说,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新词,又能温故知新,有时还可以在无意中帮助学生辨析这类词在词义轻重、词义侧重点、感情色彩、搭配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像“喜欢—酷爱”、“希望—渴望”、“讨厌—厌恶”这些词语,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当他们初次遇到“酷爱”、“渴望”、“厌恶”这类新词会有一种陌生感,即使将它们放入适用语境中来讲解,能理解词义也未必用得好,但“喜欢”、“希望”、“讨厌”这些却是他们熟悉且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这类词语除了在词义上相同或相近外,在用法上也是相似的。比如下面的例句:

他酷爱打篮球。/ 他非常喜欢打篮球。....他渴望妈妈能回来看他。/ 他非常希望妈妈能回来看他。....我厌恶不负责任的人。/ 我非常讨厌不负责任的人。....从上面可以看出,语境分析运用新旧结合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实用性是很强的,“酷爱”与“非常喜欢”、“渴望”与“非常希望”、“厌恶”与“非常讨厌”大致上意思一样,而且在相同语境中都适用。这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从哪着手分析语境时,可以将学生已掌握的简单易懂的词语放入该语境中来辅助解说。以上面的例子来说,“酷爱”与“喜欢”词义相近,我们可以用“喜欢”加上“非常”这个程度副词来辅助分析“酷爱”所在的语境,因为两者在该语境中都适用。要注意的一点是,两者在该语境中都适用指的不仅是词义方面,在用法上也必须是一致的,避免误导学生出现语用错误。

3.经验启发

教师在分析某个词的适用语境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文化知识背景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和用法,这就是经验启发。“通常基于一般普遍适用性特征而建立的经验法则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因为它们是通过对某一具体事实进行了确认相符的方式而产生的。”[13]根据这个说法,分析语境时运用经验启发不仅要有针对性,还必须兼顾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选取那些一般普遍适用的经验例子来分析语境,方能达到经验启发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师在教“痛苦”这个词时不必急于解释,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提问:你们生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失恋的时候心情怎样?失去亲人的时候心情 14 又是怎样的?然后再引出“痛苦”的基本释义,告诉学生刚刚那几种情况下的心情就是“痛苦”的,这样一来学生既不难领悟其含义,又明白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可以用到这个词。由此可见,经验启发运用在语境分析中直接有效,更能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不少词都会有引申义。引申义顾名思义就是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即词义从一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比喻,向不同方向延伸而产生的一系列新义。怎样才能让外国学生理解把握好词语的引申义?我认为在语境分析中运用经验启发是比较有效的。像“酸甜苦辣”这一类词的引申义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以下分别是“酸”和“甜”本义和引申义的常用例子:

①这坛醋好酸。.流浪汉冻死街头,不禁令人心酸。.②那种水果糖味道很甜。.小明收到很多生日礼物,笑得可甜了。.在分析以上语境时,我们从词的本义出发,结合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理解其引申义。①中“酸”的本义是指像醋一类的气味或味道,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醋的味道有点刺激,味觉会有点不适,引申到“心酸”的“酸”,结合前面的“流浪汉冻死街头”来启发学生,“悲痛伤心”的引申义便不难领会。②中的“甜”也是如此,结合生活经验从前者为糖或蜜的味道,不难推测出后者为开心的意思。

五、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运用语境的必要性出发,围绕语境设计和语境分析两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境作为教学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词汇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帮助学习者快捷有效地掌握词汇。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语境来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遵循客观教学规律,合理运用语境,便可以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参考文献:

[1]赵金铭,施春宏.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2]程辉.也谈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2,(7):68-70.[3]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4]卢惠惠.现代汉语词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99-105.[5]张德禄,苗兴伟,李兴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0-102.[6]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21.[7]王笑楠.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高教高职研究,2010,(22):204.[8]张璟.对外汉语教材例句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1.[9]曹鹤.论语体和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学报,2012,(4):89.[10]刘淑芬.上下文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词语义分析中的重要作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24-26.[11]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12]常敬宇.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1994,(7):27-28.[13]Michele TARUFFO.关于经验法则的思考[J].证据科学,2009,(2):174-183.ON THE USE OF CONTEXT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Chen Qia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Grade 2010 NO.201024054130 Abstract: Vocabula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The degree of vocabulary to which the learner masters and how much of vocabularies the learner has mastere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learner’s level of Chinese.The purpose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context is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so as to help learners master the vocabulary quickly and efficiently.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e context in vocabulary teaching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with the contextual design and analysi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discussed.Generally speaking, contextual design is to prepare contextual material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while contextual analyses focus on how contextual materials unfolds teaching.Both of them run through every aspect of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are indispensable.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teaching, Context using

第二篇:陈相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古代兵制浅析

学 院: 人民武装学院 专 业: 10级国防教育与管理 班 级: 人民武装指挥方向 学 号: PB102006101 学生姓名: 陈 相 指导教师: 蒋 卫平

2014年4月28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期:

xxx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 页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一、中国古代兵制概述..........................................................................................4

二、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演变...........................................................................4

(一)中国古代兵制产生的条件................................................................................5

1.战争的驱使...................................................................................................................5 2.国防的需求...................................................................................................................6 3.国家机器运转的保障................................................................................................6

(二)中国古代兵制形成的过程................................................................................6

1.原始社会出具规模的战争......................................................................................6 2.奴隶社会国家的建立兵役制度的初步形成.....................................................7

(三)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趋势................................................................................8

1.全民化像职业化发展................................................................................................8 2.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8 3.临时化向常规化发展................................................................................................8 4.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9

(四)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完善................................................................................9

1.春秋战国的初步完善................................................................................................9 2.明清时期的更深层次完善...................................................................................10

三、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11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1

1.兵员构成特点...........................................................................................................11 2.战争规模的特点......................................................................................................11 3.领导方式特点...........................................................................................................12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2

1.秦朝及西汉的征兵制.............................................................................................12 2.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兵制........................................................................................13 3.隋唐时期的府兵制..................................................................................................13 4.唐中期和宋朝的募兵制........................................................................................14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2 页

5.明朝的屯田制...........................................................................................................15

(三)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5

1.全民皆兵制度...........................................................................................................15 2.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15 3.鲜卑族的府兵制......................................................................................................16 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16 5.清朝的八旗绿营制度.............................................................................................16

四、中国古代兵制研究的意义.........................................................................17

(一)兵役制度对政权巩固的意义........................................................................17

(二)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7

(三)兵役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意义........................................................................18

(四)兵役制度对边疆开发的意义........................................................................18

五、总结......................................................................................................................19 参考文献......................................................................................................................20 致

谢...........................................................................................................................20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3 页

中国古代兵制初探

姓名:陈相

学号:PB102009101

学校:人民武装学院

指导教师:蒋卫平

摘要:中国古代兵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而兵之大事,则是兵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兵制,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形成发展演变都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说兵制也得顺应时代潮流逐渐演变。这也造就了我国从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封建国家的许多经典实用的兵役制度。先进的生产力,可以造就先进的文明,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落后的文明不一定就会被先进的文明所取代。要捍卫自己的文明,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当野蛮一次次战胜文明,当自恃甚高的北宋王朝被大漠孤烟瓦解,当政权森严的大明帝国被八旗子弟颠覆,军事制度就突兀地显示了它在封建朝代兴亡中更强的决定作用,成为最瞩目的一点。

关键词:兵役制度 政治制度 赋税制度 兵员 经济 生产力

Abstract:Conscripts in ancient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un tzu's the art begins said: soldiers, the event also.The soldiers of the event, is conscripts.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Conscripts, as a kind of superstructure, its 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economic base.Changes in the economy is developing, so said promises hav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gradually evolved.It also makes our country the first slavery from the xia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4 页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of the last feudal state many classic practical military service system.Advanced productivity, can make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 but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backward civiliz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To defend their own civilization, must want to have a strong military strength as a guarantee.When savage has civilization, when thinks highl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desert solitary smoke, when the Ming empire regime guarded by the eight banners' children, military system is uneasily, shows its more decisive role in the feudal dynasties rise and fall, become 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Key words:Military service system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tax system Soldiers

Economic

Productivity

一、中国古代兵制概述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古称“兵制”,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是为中国古代政权国家选拔提供兵员的制度。所谓制度,必须依附在特定的政权上才称为制度,必须有国家机器作为制度运行保障。兵役制度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又随着国家的军事需要和经济状况、人力资源、政治制度等变化而发展变化。中国自夏初产生兵制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中国古代兵制,是中国古代国防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中国古代兵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和古代思想家的高超智慧。

二、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许多次的发展演变,期间行程了许多经典的和独具特色的兵役制度,如府兵制、卫所制、猛安谋克制等等。几乎每个朝代都形成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5 页

自己独特的兵役制度,每个兵役制度在适应当时经济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其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朝代的兵役制度,也基本上是对上一朝代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完美的永恒的兵役制度,每个兵役制度,都得根据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制定,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着,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兵役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

(一)中国古代兵制产生的条件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生产手段从渔猎逐渐向采集过度,意味着人类稳定且相对丰富到食物来源,劳动剩余越积累越多,就出现了保护劳动果实的内在刚需。而在生产手段在采集阶段时,部落中到男子,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又退到次要位置,这就形成,部落中男子逐渐变成劳动果实的保护者,即原始意义上的兵。所以说,中国古代兵制是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战争的驱使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为事物产生奠定的条件,又是事物产生后所作用于的东西。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服务于中国古代战争,是为战争要素兵员供给保障而产生的。其产生后,又能使得在战争中获得良好的兵员保障,从而赢得战争。兵员,是构成战争主体的基本要素。战争,一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作用,它会摧毁一个社会文明,破坏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战争又能带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使得人类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得先进的文明得到传播。

原始社会中,由于战争规模较小,频率也不高,一开始没有常规意义的兵,遇到部落冲突,基本上也是由部落中的精壮男子进行战斗。这些精壮男子,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在部落里负责渔猎任务。战争,是有消耗的,如果部落战争频繁,部落中的精壮男子死亡率就较高,在渔猎文明的部落社会,精壮男子少,渔猎人员就少,人们的食物就会匮乏,所以人们一般不会轻易进行战争的。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同时,男子在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人们为争夺劳动财富或是社会资源,开始进行大规模且频率较高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要求有较为稳定的且能长期参与战争,并具有较高战斗能力的人员。要保障有这些人员能随时参与战争,就需要一套相应的制度,法律的规定,这些制度与规定的产生,即是古代兵役制度的原型。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6 页

2.国防的需求

国防,顾名思义即国家的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家的国土,资源,人口,民族和社会制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心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安全系数的多少,生产发展的快慢,国际威望的高低,对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的大小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史.自公元前3200年以来,人类共经历大小战争14 550次,和平时期仅有292年,无任何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由此可见,国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国防的重点,则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冷兵器时代,兵员的多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要保证在战争中有充足的兵员,就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兵役制度作为保障。

3.国家机器运转的保障

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其运行就需要各种法律制度的保障。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国家机器的运行,保证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发生反抗时,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就会对反抗者进行镇压。在众多的国家机器组成中,军队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不仅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之一,它还是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工具。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军队作为保障,无论对外对内,军队都是国家最为重要的部分。军队,需要一套符合国情的兵役制度作为依托,使得军队有足够的兵员保证其职能得到有效履行。

可以说中国古代兵制是在战争驱使,国防需求,以及为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产生的。同时,中国古代兵制,在产生后又反作用于古代战争,古代国防,以及古代政权。

(二)中国古代兵制形成的过程

1.原始社会出具规模的战争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是以部落形式生活。原始社会战争规模很小,一个部落几百人,士兵就更少,战争目的通常是争夺资源。到原始社会中后期,人口日益增多,由氏族逐渐形成胞族,部落,生产逐渐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部落与部落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7 页

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形成部落联盟,也往往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当时兵器与生产工具没有严格区分,战争中主要使用石制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经过战争和其他交往活动,各部落逐渐融合,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成分不断增加,战争俘虏不再被吃掉,杀掉而成为有用的劳动力。从此,“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13页)。这时战争不仅很残酷,而且已具相当规模。战斗人员都是各方的生产人员,只是在战斗是临时召集。中国古代传说的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战争,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战争。原始社会战争中胜利者掠夺了大量财富,使过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成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民族;战争也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是部落社会,没有形成国家,也没有建立兵役制度,但原始社会的战争为兵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基础和实际需求。

2.奴隶社会国家的建立兵役制度的初步形成

中国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是对原始社会文明的继承,同时,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模式。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夏、商、西周时期,士卒由奴隶主和平民充任,奴隶不能服兵役,只能随军服杂役。卜辞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战时召集兵员出征的记录。据《周礼》,西周时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羡卒”(后备兵役)之分。春秋中、后期,逐步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并已出现郡县征兵制。3:封建社会的出现和兵役制度的基本完善战国时期,随着宗族组织的瓦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农民成了编户齐民。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兵员,农民成为主要征集对象。秦国规定,凡17岁的男子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傅”。傅籍后,须服兵役两年。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有的男子15岁就傅籍,傅籍以后,随时都有被征调从军的可能。此外,魏、齐、秦等国,还采取考选的办法招募勇士从军,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征兵制在原秦国旧制的基础上更趋完善。西汉初年,凡17岁(一说20岁)的男子都须向官府登记,从20岁(一说23岁)起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称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8 页

“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守边防,称“卫士”或“戍卒”。另有一说,认为服这两年兵役统称“正卒”。士兵服役期满后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应征,至56岁或60岁免役。汉武帝以后,除实行征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秦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对后来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都产生重要影响。秦朝制定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军事法制部门齐全,法制完备,并将兵役制度作为国家行政命令加以施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以得到基本完善。

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还出现了世兵制、府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等经典兵制,每个朝代的兵制,基本上都是对前一朝代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当时的国情加以修订。中国古代兵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趋势

1.全民化像职业化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国家普遍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但征召兵员的对象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频率的加快,统治者需要建立一支战斗力水平较高的常规化部队,用以提高自己战斗力水平,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这就需要制定较为稳定的兵役制度,以提供稳定的兵员保障。军事水平不断发展进步,战争的参与者需要掌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军事技能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这需要统治者建立一支能够很好的完成军事任务进行军事斗争的职业化部队,这使得军队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也为军队职业话提供人员保障。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这些都是职业化发展的表现。

2.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是兵役制度规模化的主要原因。早期的战争,是小型的部落战争,人数少,规模小,战争时间短。后来发展为部落联盟间的战争,战争人数,规模,时间都有所加大。奴隶社会时,战争规模已达到国家战争的高度,同时,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但在奴隶人数占多数的奴隶社会,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征召对象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也体现奴隶社会战争的小众化。到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面向全民化,国家需储备大量的兵员应对战争。

3.临时化向常规化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可以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兵役制度,它只在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9 页

战争爆发时施行,所征召的对象没有年龄性别限制,只有阶级限制。而且,征召对象平时基本上没有进行军事训练,战时使用的兵器大多是自家的农具。夏、商、西周时期除了王室贵族保留卫队,国家没有多少常备军队。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国家无力供养军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贴制农具的大量使用,农耕技术,灌溉技术的提高,不仅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且使得更多的人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生产出来的多余粮食,正好能供养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成为国家常备军队。战国时期,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各诸侯国间战争频繁,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各诸侯国都保留大量的常备军队。兵役制度即向常规化发展。

4.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是单一的征兵制,秦统一中国后,延续先前的征兵制,并加以发展,实行郡县征兵制。到了汉朝,国家疆域扩大,为应对各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战争,汉朝除实行郡县征兵制以外,还实行募兵制,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后世各朝,除了实行本朝根本的兵役制度之外,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都兼以实行募兵制或征兵制。有的历史时期,由于不断用兵,边兵粮草供应困难,在边境建立屯田和戍边双重任务的军队,这些军队称为屯田兵,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兵制,屯田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少数名族政权中,除当权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兵役制度之外,还配以实行针对汉族的兵役制度,少数民族一般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区域内的汉族则是世兵制。各少数民族政权还通过招募,强征,收降扩充军队。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单一的兵役制度开始不太能满足兵员需求,于是,兵役制度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四)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历经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在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中,不断传承和完善,在完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春秋战国的初步完善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中国古代兵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迈向封建化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0 页

就是兵役制度适用的对象得到了扩大,不再单一的适用奴隶主和平民,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国家有了大规模的常备军队,用以巩固国防,稳固政权,军队中的阶级化色彩也开始淡去,有军功就能赐官封爵。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兵役制度的施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初步完善。2:秦汉时期的过渡完善

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国家也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郡县征兵制得到全面推行。兵役制度得到全国性的统一。国土面积的扩大,国家需应对更多的来自外军的军事威胁,同时,军队规模也得到空前的扩大。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统一的兵役制度,并且由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强制施行。相比之前历史的兵役制度,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是全国性的适用范围。汉朝时期,不但施行全国范围适用的郡县征兵制,还为应对不同地区的战争,以及特殊国情,建立了募兵制和屯田制。多种兵役制度在同一国家同一时期得到施行,又分别起到不同的效果,完成不同的任务。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过度完善。3:唐宋时期的整体完善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经大分裂后再次统一,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兵制传承和借鉴少数民族兵制,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兵制。唐初的府兵制,就是传承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唐初的府兵制,是府兵制最终的完善。《历代兵制》是自井田制以来最好的兵制(“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与此”)。唐中后期以及宋朝实行的募兵制,也是对前朝募兵制的总结和完善。由其是宋朝对募兵制的改革,更使得募兵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都是对之前历史上的兵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最终的完善结果也使得这两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效用得到最佳的发挥。

2.明清时期的更深层次完善

明朝兵役制度,不仅注重兵员保障,还注重海防。明朝实行过世兵制、募兵制、还加以卫所制以辅助,各种兵制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这种多种兵制同时使用且同时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朝兵役制度的最大特点。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兵役制度有带有民族特色,同时,又根据国情,制定独具特色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的兵役制度,都是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1 页

封建社会发展到最顶峰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最深层次的完善。

三、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具有浓重的中华文明特点,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按照中华文明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三个阶段来进行特点归纳。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1.兵员构成特点

奴隶社会具有浓重的阶级性质,从兵役制度上来说,兵役制度的适用对象也有很明显的阶级性质。兵员在奴隶主和平民中产生,奴隶不服兵役,只随军服杂役。夏朝时期,军队由“众”组成,这些“众”有亦兵亦农的身份,平时参加生产,一旦爆发战争,夏王按照需要征集一定数量的“众”,组成以贵族为核心的军队,出征作战。战争结束,军队绝对大部分解散,兵甲装备收归国库。这是一种全民皆兵、临时征集的兵役制度。

商代前期,军队也以临时征集的民军制为主体,即按军事需要,由商王临时指定人数,征集兵员组成部队。商代后期,这种临时征兵制有了改进,实行“按户计民,以预定其军籍”的办法,使“人有所隶之军,军有所统之将”。但这一改进并没有改变商代兵役临时征发的性质。服役者仍是亦兵亦农身份。

西周时期“国”、“野”分治。都邑及郊区称为“国”;郊区以外的地方称为“野”。“国”中居民称“国人”,“野”外居民称“庶人”。国人成为西周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权利和义务。而庶人只有在国人兵员不足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当兵。

2.战争规模的特点

奴隶社会的战争可以分为旧的氏族部落势力反对新生的奴隶制的战争。相传有扈反对夏启的战争,大体属于这一种。扩大和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战争。如武丁征服土方,鬼方等部落的战争,周公镇压殷人夷族部落的战争。新兴的奴隶主推翻腐朽的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这时比较大的战争,是奴隶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争霸的战争,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齐,晋,鲁等诸侯国内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战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2 页

争时间上看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夏、商、西周时期,虽然国家实行分封制,但政权相对集中在王室手中,除王朝更迭时期之外,社会较为稳定。这一时期,国家人口较少,生产力不发达,战争规模也很小。以最著名的‘牧野之战’为例,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联同反商方国军队,对抗商朝17万军队,此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几乎站到全国可召集兵力的一半以上。可见当时战争规模还是比较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政权旁落到各诸侯国手中,诸侯国之间为相互兼并、争夺霸权,时常爆发战争,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军大败赵军,并一举坑杀了40万赵军,可见,当时紧赵国军队最少不下40万,再加上秦国军队,双方参战军队自少不下80万,战争规模的急剧增大。战争规模的增大,也使得个诸侯国必须对以往的兵役制度加以改革,以适应大规模战争的兵员需求。奴隶社会时期可以分为前期的小规模化,偶然化战争和后期大规模化,常态化战争。

3.领导方式特点

奴隶社会兵役制度是根据分封制建立的,国家军队统一隶属与天子,战时由天子和奴隶主领导。各氏族、部落、诸侯国任然保留自己的军队,这都是由于国家权利较为分散导致的。这样的军事领导体制极易导致割据局面行程,从而使得国家分裂。

奴隶社会兵役制度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封建社会,是我国经历朝代最多的社会,也是形成兵役制度种类最多的社会。其间历经多次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形成秦汉、两晋、唐宋、明清几大兵役制度鲜明独特的历史时期。

1.秦朝及西汉的征兵制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3 页

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和夏、商、周时期的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不同,秦汉时期的征兵制是建立在中央集权的封建政府之下,面向各个阶级,具有一定的常规性。与后面的募兵制相比,秦汉的征兵制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作为一种义务来履行,募兵制则具有相对的自愿原则。

2.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兵制

三国两晋时期,在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曲等,逐步上升为政府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附关系,职业兵增多。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士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军权的人质。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世兵制是一种兵民分离、兵家子弟世代为兵的制度。世兵制是三国的一大创造,是在天下残破、户口锐减、征募都难以大规模实行的困难条件下诞生的新制度。这一制度适应了三国的历史条件,有利于保障国家获得固定兵源,提高兵员质量。士家当兵是世袭职业,作战经验丰富,作战技能提高,有较强的战斗力。世兵制吸收游民和流民,使之举户依附国家,从死亡线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通过终身当兵和家属屯田解决生计,对他们是有利的。世兵制通过以众将部曲的家属为人质,加强了对众将的控制,抑制了军中豪强拥兵割据的倾向,保证了军队的集中统一,对于结束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鼎立和全国统一,起了一定作用。世兵制虽然有上述种种优点,但也有不少弊端,它使军队中人身依附关系,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一代兵士衰老后,子弟未长大,国家兵源有时会出现断层;当士家缺少后嗣时,国家又将出现缺少后备兵源的危机;士家身份后来逐渐降低,挫伤了兵士当兵作战的积极性。

3.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实行了府兵制之后,一旦国家四方或边境有事,府兵自带粮草衣物,皇帝任命将领率领集结起来的府兵部队出击,事情得到平息后,府兵全部回归原籍各府,领兵的将军依然回朝庭听命。所以达到了府兵平时生活有保障,军队将领不会产生握兵自重的效果与局面。根据折冲府的设立,仅是在长安附近有就有府兵二十六万拱卫和听调,而且没有任何军人手握重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4 页

兵的现象产生。所以,府兵制就有了三大非常明显的优点:

(一)政府不必耗费国家的巨额资金和粮饷来装备和桊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二)全部府兵都是由生活殷实的精壮农民选任,武器装备自置,人员素质高军纪较佳,而且训练充足,战斗力强;

(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再也无人能够拥兵自重,从而形成割据以对抗甚至取代中央政府了。所以唐朝建立后,百余年间国威远播却是政府的库帑不耗费半点,军力强大但从没有军阀产生。国内政局稳定,百姓负担也不重,可以说府兵制是为唐代前期的强大与繁荣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了的。府兵制缺点主要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4.唐中期和宋朝的募兵制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兵役频繁,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地位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使府兵制失去存在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府兵制遭到破坏,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的实行对唐朝的统治的影响:募兵衣食由朝廷供应,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但增加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募兵兵将间隶属关系的形成,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种子。宋朝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募兵制。北宋军队,“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军,短弱者为厢军”(《宋史·兵志七》)。招募灾民为兵。招募灾民为兵是北宋的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灾民“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忠公全集》卷59)。“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样既可满足兵员之需,又可“消弭潜在反抗之民”(《吴文肃公文集》)卷2)。因此,招募灾民成为宋朝军队的重要兵源之一。这也是宋朝募兵制的一大特色。

宋朝募兵制在相当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军队的职业化进程,有利于军人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宋朝官僚政治腐败,募兵制实际变为“养兵制”。为消弭潜在反抗因素,大量招募灾民和强制罪囚为兵,使一些素质低下的四方不逞之民、失职犷悍之徒、奸滑无赖之人、负罪亡命之徒充斥军队,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士兵一旦入伍,便终身仰食于官府,虽在疾病衰老之后,也不被裁汰除役,加之将校私役士卒,地方官吏私役厢兵,形成大量冗兵、弱兵和空额兵,养兵百万,无以为战,空耗国家资财。因而,“募兵之数日多,养兵之数日浩,而败亡之形反基于此„„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5 页

兵愈多而国愈弱”(《文献通考·兵四》)。宋神宗时,军费占到国库收入的80%左右,而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又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明朝的屯田制

屯田制早在汉朝就出现,且在曹魏政权时得到过巨大发展。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即下令军士屯田自给,要求卫所军卒,一部分负责戍守,一部分从事屯垦。明朝的屯田制,分为了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军屯又可以称为卫所屯田制,其中以卫所屯田制为主。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 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 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 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 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 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卫所屯田制,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兵员保障,缓解啦国家财政压力和农民赋税压力;另一方面,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三)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1.全民皆兵制度

全民皆兵是一种比较低下的兵役制度,这种兵役制度下,没有职业的军人,而是农民和军人的结合体,无战事即为农,有战事为兵。历史上中国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游牧特点是人口少,生活地点不固定,军队以骑兵为主。少数民族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是以部落式的全民皆兵制度为主,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主要是在民族构成单一的政权中。这种兵役制度,保证了人口较少的民族政权的兵员,加强了民族的民族国家意思。但是,这种制度下的战争中,经常是举国之兵出战,极容易导致民族灭亡。匈奴,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在政权建立中前期,都对周边政权构成很大威胁。但由于常年战争,民族人数锐减,兵员得不到保障,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

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以元朝最为典型。元朝实行全国范围的全民皆兵和士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对蒙古各部采用成年男子皆兵的办法征集士兵,其他民族实行军户制度。军户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不能改变。军人如果在出征或出戍时逃亡,要到原籍勾取他的兄弟子侄来顶替。军户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兵源,又可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页使政府负担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6 页

不致过重。但是,军户制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军役负担过重,再加上军官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常常导致军人逃亡和军户破产。到了元朝中期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军户制受到破坏。到元末农民战争前夕,军户制已经完全崩溃。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带有民族不平等表现的兵役制度,当权者针对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兵役制度,这种兵役制度,必然导致战争中不平等的一方出人不出力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体战斗力。

3.鲜卑族的府兵制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上出现过许多个鲜卑族政权,鲜卑族政权建立在鲜卑族,汉族杂居的地方。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赖以割据的武川军团,主要由改编关陇各族人民起义军的将士而组成。后来又加上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万余人,西魏的总兵力大约有七八万人左右。随着与东魏之间的不断战争,西魏军队的补充日渐困难。由于居住于关陇的鲜卑人很少,宇文泰征召汉人“关陇豪后”的依附人口为兵以扩充军力,并以当地的豪族大姓统领这些汉人兵。为了协调胡汉关系,密切主将与士兵的联系,提高士兵身份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宇文泰糅和周官六军之制和鲜卑早期部落兵制,创建府兵制。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就是在鲜卑族政权下的府兵制的背景中产生的。

鲜卑族的府兵制开创了中国兵役制度的一种先河,府兵制度为后朝纷纷借鉴发展,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大优秀成果。

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一种军事,政治相结合的制度,是金朝特有的一种制度,最初是单纯的狩猎组织,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军事组织,再后来发展为军队的编制单位,猛安、谋克也变为官吏的名称。金朝对于归附的各部落一律以猛安谋克的名称其首领,使军队有统一的组织,以便指挥。由于金朝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猛安谋克也是地方行政组织,金朝百姓被称为猛安谋克户。这种组织严密的制度,在金朝对辽、宋的战争中,祈祷了重要作用。金朝中期以后,封建化程度加深,猛安谋克制度逐渐瓦解,到后期则名存实亡。

5.清朝的八旗绿营制度

清朝时期,满族政权统治中国,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的军事组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7 页

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完善后的八旗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发、组织生产等多种只能。统一中国后,八旗军队数量过少,无法完成全国性的军事防务任务,于是建立以汉人制汉人的绿营制度,绿营兵负责镇守地方,平叛叛乱。八旗绿营制也是一种世兵制,但由于具有民族差异性,八旗与绿营军事地位不同,履行的军事任务也不同,带有不平等性。

四、中国古代兵制研究的意义

(一)兵役制度对政权巩固的意义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兵制于国家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央常备军力量比较强大时,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边境地区又容易收到外族骚扰,入侵;地方武装力量较为强大时,又容易导致割据分裂的局面。一个好的兵制,不仅要保证中央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制压地方军事力量,还要保证有足够的边防部队应对周边外族政权。同时,无节制的兵员征召,也会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引发农民起义,从而颠覆政权。一个良好的兵役制度,应该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驱人之兵的效果。这要求统治者既要控制好兵员数量与兵员分布,又要保证社会生产。一个良好的兵役制度,应该让所以兵员有一种国家政治的参与感,有烈厚爱国主义情感,要让他们觉得履行兵役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的统一,而不是一种任务。这也需要统治者恰当把握好权利与义务的衡量。

(二)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上兵农合一制、府兵制、屯田制等等兵役制度,都着重兼顾社会生产的发展。由此可以见,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大部分劳动人口才能满足现现有人口的社会需求。统治者在制定兵役制度的同时,要保障社会生产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要保障兵员能满足国家防务需求,战争需求。东汉末年,战争频发,农业人口锐减,社会上出现饿殍遍野,田地却荒芜的现象。这正是因为战争频繁,不注重生产,同时又大量征用劳动人口,这种现象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劳动人口少,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8 页

劳动产品就少,能供养的社会人口也就越少,社会人口越少,兵员又越缺乏。到曹魏政权时期,大力推行屯田制,军队一边驻守,一边屯垦,不但满足兵员需求,同时劳动产出又能为军队提供物资保障,减轻社会负担。兵农合一、府兵制、屯田制等都是着重农业生产的军事制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进而又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屯田制还有着开发边疆的意义,云贵高原地区,原本是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地区,在明朝时期屯田制的施行,云贵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三)兵役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优秀民族,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的名称逐渐消失,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成了今天的你我。中华民族是大融合的民族。历史上中国曾出现许多民族政权,而汉人作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民族,各少数民族都着重制定针对汉族的兵役制度,汉族兵员与少数民族兵员同时构成本政权兵员。充分利用好汉族资源,成为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得到巩固的条件。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兵役制度上一直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制度上的学习借鉴使得民族融合得到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屯田制,府兵制等兵役制度,一方面讲汉族农耕文明带入少数民族游牧地区,使得文明交汇,另一方面,也让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增加,民族融合速度加快。

(四)兵役制度对边疆开发的意义

兵役制度是为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国家机器运转而产生的制度,巩固国家政权,就必须注重防守戍边。古代社会交通不边,边疆部队粮草供给困难,因此许多朝代都采取边疆部队屯田和戍边同时进行的政策,其中以隋唐的府兵制,汉朝的屯田制,明朝的屯田制最为制度化。我国幅员辽阔,中原地区是农耕社会,人口密集,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而边疆地区多为游牧社会,社会文明程度较低,人口稀少。西南地区虽然自然环境好,但是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因此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也较低。屯田制和府兵制的实行,不仅使得大量中原人口充实到边疆进行生产,同时讲中原先进文明带到边疆,使得边疆地区在经济,文明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原的农耕文明对土地要求较高,造成边疆生态环境的破坏。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9 页

五、总结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传播的制度保障。中国古代兵制,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变更,期间有着许多成功的优秀的兵役制度,一度成就当时的王朝称为军事强者,如秦朝的郡县征兵制。也有过许多失败的兵役制度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如宋朝的募兵制称为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制定兵役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切合国情,兼顾生产力的发展,不但要满足国防需要,更要满足生产需要,再以生产发展带动国防巩固。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20 页

参考文献

[1] 《军事思想》卿竹松、唐晶荣主编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 《军事思想》于淼、李德才、赵荣主编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 《军事学参考纲要》国防大学研究生院(1999年)

[4] 《国防动员学》 任民 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5] 《中国古代兵制》 黄水华 著(1998年11月)

第三篇:陈的论文

一、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案例:

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耐心

在2010年5月的某一天,某校小学生肖某趁陈老师上课在黑板板书之机,偷偷地在课桌抽里玩小玩具。老师发现之后,便叫何某交出玩具来,但何某再三否认玩了玩具。于是,王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用手上课本了他两个耳光,书本恰好是打在肖某的眼睛上,致使肖某左眼严重红肿,充血,好几天看不到东西,也不无法上学。后来,王老师赔偿了该同学的经济损失,学校也对该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

【分析】

在此案例中,王老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应冷静处理,调查了解情况,以正面教育为主,讲清道理,使学生知错改错,而不能凭一时冲动体罚学生。因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王老师打了肖某两个耳光致使其左眼受伤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所以,王老师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应承担全部责任。王老师体罚肖某造成肖某眼睛受伤,根据医院的鉴定如属轻微伤,王的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如属轻伤或重伤,王老师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属轻伤,加害人与受害人可以和解,受害人不向法院起诉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如属重伤,无论受害人是否向司法机关控告,司法机关将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二、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安全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增强了对安全的防范意识。确实感到了做好安全工作责任的重大。

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不宜一味说教,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只要教师们将爱予以学生,爱生如子,时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就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主动遵守安全规则,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

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演练,演练的目的:通过活动一方面检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操作办法;另一方面要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救自护和互助逃生能力。安全演练涉及的内容很多,有消防安全演练、校园伤害事故演练,地质灾害事故演练等,但一定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一定要在学校安全演练中给予加强和落实。

校园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确保班级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的前提,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杜绝学校的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责任,我们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对学生的安全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创建和谐校园,努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以保障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洽商函的格式

1、函的概念、特点

函是不隶属机关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

函作为公文中唯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在行文方向上比较灵活,不仅可以在平行机关之间、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行文,而且还可以向上级机关或者下级机关行文。在适用的内容方面,它除了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外,还可以向有关有管部门请示批准事项;向上级机关询问具体事项,也还可以用于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询问或请示批准事项,以及上级催办下级机关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函报报表、材料、统计数字等。此外,函有时还可用于上级机关对某件原发文件作较小的补充或更正,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沟通性。函对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起着沟通作用,充分显示着平行文种的功能,这是其它公文所不具备的特点。

⑵灵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文关系灵活。函是平行公文,但是它除了平行行文外,还可以向上行文或向下行文,没有其他文种那样严格的特殊行文关系的限制。二是格式灵活。除了国家高级机关的重要函必须按照公文的格式、行文要求行文外,其它一般函,比较灵活自便。可以按照公文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办,也可以不完全按照公文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办;可以有文头版,也可以没有文头版,不编发文字号,甚至可以不拟标题。

⑶单一性。函的主体内容应该具备单一性的特点,一份函只宜写一件事项。

2、函的分类

函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

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种。公函用于机关单位较为正式和公务活动往来;便函则用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

按发函的目的分,可以分为发函和复函两种。发函即主动提出公务事项所发的函;复函则是回复对方询问所发的函。

另外从内容和用途上,还可以分为商洽事宜函、征求意见函、催办事宜函、请求批准函、答复事宜函、报送材料函,等等。

3、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由于函的类别较多,从制作格式到内容表述均有一定灵活机动性,兹不一一列述。这里主要介绍规范性公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其他类别的函可以比照来写。

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格式、项目内容和写法如下:

⑴首部。发文字号、主送机关等项目内容。

①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

②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后加“函”字、年份和序号构成,如“国办函〔1994〕103号”。

③主送机关。即受文单位,写明全称,后面用冒号。

⑵正文。这是公函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缘由、事项和结语三项内容。

①缘由。概括交代发函的目的、根据、原因等内容,然后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或“现将有关问题函复如下:”等过渡语转入下文。

②事项。函的事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是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要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有的公函,事项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也可以分类列明。

③结语。一般根据函询、函告、函商或函复的事项,选择运用不同的结束语。

⑶尾部。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

署名写上机关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成文时间写明年、月、日期。

4、撰写函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行文简洁明确,用语把握分寸。特别是平行机关之间的行文,一定要注意语气平和有礼貌,不要倚势压人或强人所难,也不必逢迎恭维,谨小慎微。至于复函,要注意行文的针对性,答复的明确性。

其次,函也有关于时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复函更应该迅速、及时。不少单位在处理函件时,误以为它的时效性不很强,于是就拖办或者缓办,有的甚至不办,这样势必会给工作造成一定损失。所以,函虽然不像“命令”、“指示”等文种那样具有权威性,但它毕竟是公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文种,我们应该像对待其它公文一样,及时处理函件,以保证公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五篇:2012冬洽邀请函

太原理工大学2012届毕业生冬季就业洽谈会

邀请函

贵单位负责同志:

太原理工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届毕业生冬季就业洽谈会定于2011年12月1-2日召开,热忱欢迎贵单位前来参会招聘毕业生。

此次洽谈会参会报名采取网络预约的方式进行(预约流程请参看太原理工大学就业信息服务网﹤http://jiuye.tyut.edu.cn﹥上相关说明)。为便于会议安排及最大限度保证各单位参会效果,洽谈会将控制会议规模,摊位安排完毕后将不再接受用人单位报到。贵单位如有意参加此次洽谈会,请务必在11月28日前进行网上预约并与我们联系确定预约,以便我们提前安排摊位、食宿及其它事宜。此次会议会期为两天(1日报到,2日洽谈),会务费300元/人(同一单位参会人员尽量不要超过两人),会议统一安排住宿,食宿费用自理。

洽谈会场: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体育馆

报到时间:12月1日全天(本地单位也务请在当日办理报到手续。

为便于会议组织,2日将不再接受单位报到)

报到地点:迎西大厦(迎泽西大街,太原理工大学南门往东200

米)

乘车路线:火车站乘1路公交车桥西站下车向西200米路北即到。

出租车大约14元左右。

飞机场乘通勤车至广场,转乘1路公交车

联系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处

办公地点:理工大学迎西校区溢才楼四层(智林教育

超市楼上)

联系方式:电话:(0351)6014048******6014048(fax)高老师

了解其它信息,请点击太原理工大学就业信息服务网

或电话联系

如贵单位是第一次到我校招聘毕业生,烦请将贵单位相关情况介绍及合法身份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政府机关可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单位证明)传真给我们,以便我们网络预约时审核备案并向毕业生宣传。

感谢贵单位对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

太原理工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2011.11.1

下载(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洽)论文 20140331 (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洽会专题

    200多名嘉宾分别来自美国、西欧、日本、港澳台和国内各主要城市。他们有的是第一次来到海安的新客人,有的是已多次来海的老朋友。带着对海安的美好感情和投资合作的真诚愿望,......

    陈燕语文论文

    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 北亭中心小学陈燕 内容提要: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

    陈兰巧论文

    摘要:新课程倡导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多年的盲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条“盲生个性化写作”的教学路子,在教学......

    陈修静论文

    ---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06小教文科班陈修静 [内容摘要]:繁漪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陈卫国工商管理论文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姓 名 教育层次 专科 学 号 1***7 省级电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工商管理 市级电大 指导教师 教......

    论文陈律羽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关于祥昀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成本信息失真的分析 学生姓名__陈律羽_ 学号 201120399 指导老师 涂小丽学校江苏农牧科技技......

    陈飞语文论文

    中小学口语练习与写作教学的策略探讨 龙店中学:陈飞 【内容摘要】在现代教育中,随着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语文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塑造学生口语训练与写作方式的方法和有效......

    环洽会致词

    在宣化县·内蒙古项目对接恳谈会上的 致 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借环渤海经贸洽谈会的东风,今天,我们有幸迎来了来自内蒙的尊贵客人,就项目合作进行对接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