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摘 要:如何把学生对游戏、上网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课上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打造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作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心得体会。关键词: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36-02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不好玩”、“不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操作性、互动性,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做好知识的积累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学科,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适当地把新知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要学新知识,首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转移到当前的信息技术课上来。2.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①导入新课: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新课导入做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去创设情境,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一大优势,也可利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或导入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当然,导入的方法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原则是一样的,既好的导入既要切题,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把总的教学任务细化成小任务,做好各教学小任务间的衔接,做到先易后难,勿贪多求难。③巩固练习: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练,要注意难易结合,照顾到“两极”的学生。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作品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保存。如果是作品,要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如果是练习,教师要在最后把练习情况进行点拨,指出练习中的问题。3.采用启发式、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多数教师喜欢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而且所学知识记忆亦不深刻。我们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比如,在讲Word2000中图片的环绕方式时,教师可先不讲怎样操作,而是给学生展示几种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效果图,并发给他们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样操作,即使出错也不怕,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找到的办法,记忆会更深刻,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意培养“两极”学生的积极性 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课的“两极分化”是“先天性”的,由于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一,参差不齐,并且这几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已相当熟练,甚至个别学生已会编程,而有的学生还从未碰过鼠标,连开机都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设计任务时,注意分层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还有知识可学,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1.发挥“特长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础好的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接受较快,甚至早已掌握,如按照正常的进度,他们会感到操作都会,学不着东西,在那无所事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设计任务时要在面向基础之上,注意加深、拓宽知识,出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另外在上机练习时,让他们当“小老师”去辅导其它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辅导压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是最高的。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老师布置一些小的课题,让他们去研究,并定期地汇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2.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培养其兴趣 对于一些毫无信息技术基础可言的学生,我们更不能放弃,要花大量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去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会有更大的困难,几节课学不好,就会造成上课时听不懂,操作时不知怎么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甚至厌倦信息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注重基础,设计教学任务时分几个层次,给最基础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并且在辅导时在他们身上要多花时间,也可让他们和基础好的学生坐在一起,可帮助老师辅导,对他们的要求是掌握基础操作,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即可,慢慢的,他们就会感到信息技术是容易学的,上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Word时,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回家帮助父母去进行文档编辑工作;在讲完Excel后,可以让他们帮助老师完成成绩的分析工作;在学完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后,让他们在重大节日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发电子邮件,致以节日问候;学完因特网信息搜索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较好地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四、掌握激励学生的小技巧 如果老师能掌握一些激励学生的技巧,将会对你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首先,老师尽量多当众表扬学生;其次,要不吝溢美之词,比如对一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可以说,“太棒了,就是让老师做,也不如你做的好!”再次,可适当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玩玩游戏,上会儿网,老师在课前给学生约定好,如果这堂课都掌握得很好,可在任务完成后上网。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
五、建立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目前的评价机制多重视课本知识的接受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的学生课本知识接受能力一般,如果迁移能力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制作出很有创意的电子作品,应该是更优秀的学生。但往往他们的考试成绩一般,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那么信息技术课会变成学生的乐园。
第二篇:运用信息技术激活思品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
激活思品课堂
湖北省大悟县城关中学 徐德胜
内容摘要:教育思想现代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翼。实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进一步表明,恰当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质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思想品德 信息技术 体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类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此时此刻,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头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思想品德课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使一堂课的导入形式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例如,我在讲“民族精神”时,谈到神州五号、神州六号是如何实现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时,播放了一段杨利伟出征进的电视短片非常感人,兴奋、激动、紧张的人们挥动着彩旗、气球,欢送航天勇士出征……随着一声“点火——”“起飞——”大漠震颤、烈焰升腾,长二F火箭腾空而起,载着“神舟”号飞船和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整堂课达到了以情入文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新课的传授。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当堂课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次,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老师可以有选择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集动态视频(录像)、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于一体的特殊功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在课堂上老师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和现象。而把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军事事件以及事物内部的发展过程,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现象等较为枯燥、乏味、抽象的问题,以生动、活泼、具体的 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把政治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原始社会”的时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制作课件,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原始人的生活和原始人如何制作石器、如何捕猎、如何种植庄稼等,使学生对原始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有了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解。
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的协调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网络教学更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声形并茂,色彩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一课时,我把岳飞、戚继光、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制成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阅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的爱国精神,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我还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广泛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自己的感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同学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以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供各种辅助资料,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所讲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具体观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肯定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更谈不上理解和接受了。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大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引用各种媒体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那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材背景相适应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图形图像、幻灯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再经过电脑或电视屏幕展现出来。这既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法律的特征”时,我给学生搜集许多案件的材料,还播放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受贿案等的录像,让学生去了解、体会,把握法律的特征。学生在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了解和体会各种情景材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难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
四、利用影音资源,再现真实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为我们初中品德老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而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课上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播放一些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影音资料。真实的画面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牢牢抓住了其思维的触角。这样,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以多媒体为纽带,把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初中学生又有认知社会、实践社会的强烈心理需要。在教育学活动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如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北部地区的沙漠化、北京地区的沙尘暴、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水灾等事例,然后布置学生思考: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家园?我们孝感地区环境怎样?你准备怎样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一部分学生向 地理老师、家长或朋友做了请教、调查,而更多的学生上网查询,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们还主动担当义务环保宣传员,向社会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捡拾周围的垃圾。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我还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收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分类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与同学、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这样,不仅形成了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品质。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讲完“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应迷途知返,否则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流出悔恨的泪,然后播放音乐《铁窗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又如讲“中国古代社会人民的科技文化成就”时讲到:指南针、火药、炼铁、炼钢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 门。给学生播放这些知识的录像片,使学生既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又能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时,用多媒体再现港、澳回归、“神六”成功发射等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思想品德课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广泛引用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作用,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写出更加绚丽的乐章。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我们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一部分学生从教学点转来,他们原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生即使家里有电脑,操作比较熟练,但是教材上学过的内容他们不清楚,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有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事做;有的学生不会操作,也没有事情做。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悄悄地启动金山画王或网页,玩游戏,登QQ,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当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学生们的交流与讨论却演变成了“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首先,从课程地位和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人们心目中的小学科,更是一门人们认为应该取消的学科,有着先天不足的背景。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它的课程地位,但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受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学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社会家庭对学生接触电脑横加限制和阻拦。这些因素使学生对本学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有学生到机房来上课,根本不是来收获知识的,而是来猎奇,来“消闲”的,缺失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其次,从学科特点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层次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哗变”。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特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看别人玩游戏的局面。第三,从学习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和课堂麻烦也更多。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觉得是否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一下? 1.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对这类“副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不够端正,放鸭子式的课堂教学居多; 3.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引起的“乱”讨论,使得有价值的辩论演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4.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课,对于作业敷衍塞责,玩游戏,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破坏机房设施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5.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发生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机器数量少,不能保证一人一机,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坐在旁边看别人操作,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信心;
6.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很快完成任务,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只能“观赏”,也没有事做;
7.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乱;
8.课堂评价,出现敷衍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9.个别学生带零食或玩具进机房,使其他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出现操作错误引起课堂骚乱;
10.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其“帮助”而自己根本没思考,也谈不上学习。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部分“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喜欢聊天,喜欢QQ等,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把QQ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 2 过这种工具,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方便,这正是其他学科教师所羡慕的,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先天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比较“乱”,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不可能是安静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儿的“乱”是正常的“乱”,而不是失去控制的吵和闹。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看起来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合理的。
三、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存在故障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操作。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另外,可以安装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用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收缴学生作业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我们要从备课入手,一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提倡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同伴互助,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主要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等于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打下良好 3 的基础。其次,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品。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房的封闭性比较好,又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及装潢容易散发有毒气体,可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所损害,所以,课前教师要到机房开窗、打开换气扇,作好上课准备。再如,机房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视若罔闻,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四、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有两个根本的途径。一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二是老师自身的努力。而学生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老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首选的教学策略是激励法。1.情境激励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情境,使情境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启发性,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2.需求激励
针对学习需求不明显的学生,我们要把学习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
3.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4.任务激励
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生。
5.目标激励
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目标意识培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
6.活动激励
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学科整合,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来激励学生学习幻灯片的制作。又如学习“画图”时,可以结合美术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开展电脑画图竞赛活动,或参加全国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再如用网上交流工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针对学生依恋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
1.教育疏导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所获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屏避、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2.顺势引导
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一味反对游戏。如: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3.鼓励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整个学期有序教学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进入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四篇:信息技术激活古诗教学doc
让信息技术激活古诗教学
松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李世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语文教学只靠“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要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会根本改变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使教学活动鲜活起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教学媒体的直观和形象性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起学生最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
例如教学高鼎的《村居》这首诗时,我借助电教媒体出示了一幅村居图:农历二月,春意正浓,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一群放学回来的孩子嬉笑着正在放风筝……放风筝的画面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体验。在之后对古诗的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感知整体美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有没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烁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练习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flash动画。画面上:亭台楼及,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湖水中悠闲自在的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故事中的“情”化为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于所教古诗中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波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
三、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致,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义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套套不觉的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试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教学《小池》,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荷塘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学生不知不觉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的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从中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从而使古诗教学更加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前言]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里,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改革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效教学是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如果衡量教学的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教学?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
为了落实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有关精神,我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教育厅杨宏轩老师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进行培训,让我感受很深。也使我回来后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创设生动有效情景导入新课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是决定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上信息技术课比上网玩游戏、聊天更有趣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我在参加自治区继续教育培训中,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
这位教师的导入新课是以“甘肃校车交通事故为案例”进行导入新课的。刚开始一看,这位老师导入新课题材选用如今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是与学生有切身利益的话题进行引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仔细一看,“校车事故”是一个深重的话题,学生刚一上课,就看到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听到这么深重的话题,学生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而且这个话题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又能有多少联系呢?
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故事情景创设法、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法、温故知新创设情景法、创设问题情景法等等。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教师都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低,所以我提倡应用创设问题情景法,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说话。教师有意识地层层设置一些递进式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地随机抽问学生,并根据回答情况不断追问,及时捕捉有利的生成性问题加以设问,就能使学生表达出来。这样,也迫使学生思考、探究。
三、有效指导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二 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动手实践的时间多,我们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去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讲授,不是灌,而是导。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多分析多思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根本的保证,方式是突破的法宝。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做到善疑善问,激发学习热情,使其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例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个案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图表呈现数据”。我在听了好几位老师讲这节课,教学设计有新意有思路,教学环节设计的也合理。但却忽略了这个细节,没有突出重难点。而本节课这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翻开书本,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诱使学生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层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三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提前备学生,在布置任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让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带动手操作慢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在2011年全市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组有一位王娟娟老师讲的《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学生在进行练习制作作品时,教师在班上巡视指导学生,并注意发现学生在制作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挑选代表优、良、中三个层次的作品,在适当时机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全班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学生根据这些反馈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修改,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因为学生能力的差异,必定会有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先完成作品,所以这位老师要求这些先完成作品的学生去帮助同组的未完成作品的同学。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协作学习过程,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来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务一布置,就不在管了,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总是那几个同学,不爱动手的依赖性强的永远都当旁观者。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
首先课前备学生,课中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是合作学习效率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兴趣、创新、实践、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的基础,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