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在我的自由课堂[精选]
乐在我的自由课堂
犹记得那天忽被通知周五到金井毓英中心小学听课“做梦般”的激动心情。因为这是一次能够欣赏到早已享誉盛名的北京呼家楼小学老师的课堂盛宴的难得机会,身为一名新老师,我的心中除了不解如我此般资历尚浅的人儿竟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走出去接触此等的学习的疑惑,唯有感恩与珍惜,即时就给自己下定了去听课时一定要用心、不负此行的心理暗示。
根据活动安排早上是三节课,下午则是进行讲座。
上午由王晶老师执教的《神奇的铁丝》,曹颖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和丁蕾老师执教的普乐课堂《轮廓变变变》三节课虽然学科不同,但都能让学生在自由中感受快乐,也让我们不禁跟着享受快乐。可以说这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课堂,过程中“孩子们”这个充满爱的称呼一直徜徉着,在老师和孩子们平等交流的欢声笑语中,似乎我们能感受到的每一丝空气、存入脑海中每一段的画面、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暖暖的阳光。老师们用真情交换真情,敞开孩子的心扉;用温情渲染温情,对话孩子的心灵。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冷漠型的孩子,因为她的出现从一个侧面把老师们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彰显得如此自然常态而淋漓尽致。脑海中冒出的满是羡慕,北京的那些孩子因为有你们这样的老师真是既自由又幸福,当然此时我自己更多了好些反思。
回到自身,不禁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的每个孩子都足够自由与幸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现实的很多问题使得我刚才扪心自问的那个问题显得如此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坚持教育的本真理想有一天我的孩子们也一定可以。
下面我想具体说说从曹颖老师执教的《渔歌子》的这节课所获得的一些学习心得。时光轴拉回我表情呆住、内心惶恐的那时,曹老师上的竟然是一节“古诗词”课,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任教的是三年级,依据自己平时对古诗文教学的经验,不免为曹老师担心,但转念一想其实这样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曹老师应该是位内心足够强大、实力足够硬实的老师,又都是期待了。果不其然,曹老师的这节课不仅是让上课的孩子们在一节课中轻松自如而且是愈加兴趣浓厚地现学现用,运用老师传授的三步学习法奇迹般地学习了八首古诗,更启发了我们教学人员,古诗词教学完全可以不要有过多的担心,让孩子们喜欢上它们、当掌握了方法他们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疑难,切实地为我们古诗词教学指引了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追随的脚步深入课堂。我们会发现曹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她并没有采用“字字读通,句句领会”的传统教学方式,尽管如此对古诗词的解读显得不够清晰,但运用她自己的方式确实可以让学生从审美的层面喜欢上古诗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另外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古诗何止8首,当曹老师在和孩子们探究古往今来诗人们为何都偏爱桃花时,出示李白的《山中问答》,让学生体会那种世外桃源的美好;在感受了诗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然自得后,出示其兄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与学生三度配合一问一答,接读两首诗,再抛出“弟弟们为何不须归?”的对话式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更能设身处地地站在诗人张志和的角度挖掘出他不想归家的原因;在总结完本诗的“三步学习法”后,又出示《江雪》一诗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再从景、人、心比较,体会俩渔父的心境的不同;最后更出示张志和《渔歌子》组诗的其他四首,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写出对于每首诗读后自己的感受,最后再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汇报过程透过找诗句中的相关语词、用闽南语唱诗和用诵读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读出来等方式,学生的眼、脑、手得到更大的解放。最后曹老师还不忘通过分享张志和的小秘密,进一步拓展延伸揭示张志和不仅因山水风光乐而忘返,还不想回朝廷的这一原因。整堂课下来,没有老师代替孩子去理解,代替孩子去分析,一切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阅读实践所得,课堂自由而舒展!师生们一起编织着无限的快乐!
把自由的课堂归还给孩子们,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而幸福的学习,这是课改以来我们从未丢弃的想法,可时至今日不得不说在不同的地方这个进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理念肯定是没有错的,那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这个思考的面说有多广就有多广。在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想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自身,并在这改革的浪潮中且行且珍惜教育最本真的理想!
第二篇:乐享自由
乐享自由,与青春同行
信息提示
投票成功
感谢你的投票,请写下你对本文的点评。(点评内容不少于4个字)
我要投稿来源:作文网原创 文章作者:李思源 2013-07-29 15:03:22
[标签:PK赛 自由 1500字作文 高一 话题作文]登录e度论坛
E度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不知为什么我最近特别欣赏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面有一句台词我特别的喜欢,它说“我们生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是啊!在这个“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茫茫人海中,我们是最微小的存在,然而有些人曾经“存在”后来消失了,有些人存在着却忽视自己的“存在”,而现在的我们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我们努力用绚烂的青春证明自己的“存在”。
青春是朝气的,它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明媚而又灿烂,照亮自己的心田。青春是激昂的,它既有漫无边际的遐想更有永不言败的高傲,曼妙而又洒脱,铸就明天的辉煌。青春更是自由的,它放荡不羁好似奔腾的骏马,它低吟怒吼宛若澎湃的骇浪,无拘无束而又清新优雅,扬起梦想的航帆。
我很庆幸自己现在拥有的青春,因为它可能是其他人蓦然回首的过往,所以我更加珍视。故此,怀揣着一颗宽容的心,我感激上苍,在这个世界上我能呼吸自由的空气,沐浴温暖的晨曦,聆听甘甜的鸟鸣,细品碧草的清香,感受春意带来墙角的第一抹绿是如何的让人惊心动魄,感受“随风潜入夜,润雨细无声”的节奏应和着心中的旋律是如何的扣人心弦„„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时光,在晴天的日子里慵懒的午后,捧一杯奶茶,阅一本小说,默数着日子,感慨着人生,自由而舒心,平和而惬意。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快乐都不及大自然的给予。
自由,是思想摆脱束缚的挣扎,是心灵渴望安逸的追求,是生命致敬青春的释放。自由是一种力量,埋藏在深邃的大海之中,为人生的奋斗激荡起波涛汹涌;自由是一个梦想,孕藏在宽广的天空之中,为生命的真谛谱写出风云变幻;自由是一份责任,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方向与梦想。在这个充满物欲与现实的年月里,保持并坚守着泰然自若的心,坦荡如砥的魂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在我身边的人,有的人为了学业奔忙于各大名校只为追求高学历,有的人为了升迁游走于各位领导住宅只为谋求高薪酬,还有的人为了一夜成名不惜被“潜规则”只为一个镜头、一句台词„„相较于他们,我坐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诲还真是幸福。是啊!有时候我们并非不自由,而是物质的贪欲让我们步履蹒跚、蜗步难移,有时候我们并非不快乐,而是虚荣的浮华让我们举步维艰、多愁善感。
人生路漫漫,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没有秘笈妙方,只有潜心修学;没有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当我们在追寻“高学历”、“高薪酬”、乃至于“一夜成名”的时候,你是否扪心自问过,这是否是你想要的生活?徒劳无功的谄媚是否还是曾经的你?你又是否曾想过静下心来审视一下现在的你?有时候人生的确有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一声叹息,但你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而随波逐流,不能磨平自己的锐角而同流合污。青春只有一次,去了就不再回来。打开心灵的枷锁,减轻物欲的筹码,摘下伪装的面具,乐享青春的自由与坦然,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享受真正的人生,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简单、很快乐、很自由。
自由是一种心情,卸载琐碎纷繁,感受生活的美好;自由也是一种态度,恪守心灵绿色,追求精神的高度。所以,不要彷徨,让我们重拾自由,带上它,踏上洒满阳光的小路,别让物质生活无形中带来的负荷压弯了那原本直挺的脊梁。抬起头,欣赏路边风景无限美,别让自由在一片冷漠中躲在角落里无声地哭泣,相信自己,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又是一个艳阳天。所以,让我们在青春的恣意中做像海子一样幸福的人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青春证明我们的存在,乐享自由,与青春同行,让我们主宰自己的芳华岁月。
朋友,当你生活困顿时,旅途失意时,请记住:永远不要哀叹生活,心安定,感觉自己就是整个世界;心若在,则万般自由。
第三篇:美在身边,乐在课堂
美 在 身 边,乐 在 课 堂
手,每个人都有的一双手,能写会算,能比会画,能从各方面给我们创造财富的手,它不愧是我们人类的一件宝。可你听说过吗?手可像魔术般的变成我们想像的各种好玩的图形。一堂精彩的美术课《神奇的手》带领我们走进了想象的天地。
今天,3月1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小镇终于迎来了“送教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开展中,我们全镇十乡大部份老师们汇聚一起,相互学习、切磋、交流。特别是有幸聆听了来我们小县支教的浙江金华的叶正东主任的一堂美术课,那是受益非浅感慨颇多。这是一堂没有刻意雕琢的课,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
上课铃响后,衣着休闲的叶老师笑眯眯地走进课堂,他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美术课是干什么的课?”“画画的课。”同学们不假思索。“再想想,还可能是干什么的课?”课堂上一阵沉默,是啊,山里孩子眼中的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还能干其它什么呢?他们已习惯于美术课就是涂涂画画,看到孩子们沉默不语,叶老师没有恢心,他微笑着告诉同学们美术课其实就是玩儿的课,就是玩得开心,玩得高兴的课,同学们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叶老师,等着老师给他们带来高兴和开心。
接着叶老师手中像变魔术般地出现了一只小老鼠,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小老鼠。”孩子们一起高声回答。“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这是萝卜做的。”“对,这是老师刚才在教室外面的萝卜地里刚拔出来的萝卜,你们看,老师把萝卜尾上的根当成老鼠尾巴,再把萝卜头去掉叶子,用小刀稍微削尖,插上一根短小的木棍做嘴巴,嘴巴旁边的胡须嘛,不用介绍了。那两颗黑眼珠则是叶老师用黑彩笔添上去的。”多么有趣的作品,接着叶老师问:“同学们喜欢它吗?”“喜欢。”“喜欢它的什么地方?”“喜欢它的细尾巴。”“喜欢它白白的身子。”“喜欢它长长的胡须”“喜欢它调皮的样子”。同学们各抒己见,已完全没有了先前刚上课的拘谨,“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啊!”叶老师亲切地说,“其实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发现许多美的事物,我们根据它们的外形,加上自己的联想,会变成另外的事物,这也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下面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吧!”。
同学们兴趣盎然,好奇地议论老师会做什么好玩的游戏。
叶老师手拿一根湿毛巾,来到讲桌后面用力向黑板上抛去,哟,黑板上出现了湿湿的、黑黑的一块,“同学们说它像什么?”
“像一只风筝。”“像一棵大树。”“像只蝴蝶。”“像牛头„„”呵,这下教室可热闹了,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的说呢。“同学们联想真丰富,看老师觉得它像什么?”,叶老师在黑板上湿的地方用粉笔一勾勒,哦,好家伙,一头活生生的大象正甩着鼻子冲我们看着呢!教师里响起了听课师生的一片掌声。
“真好呢!”兴奋、惊奇顿时写在每个孩子脸上。“好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吧!”在叶老师的鼓励声中,同学们纷纷走上讲台,抛起了湿毛巾,并根据湿毛巾留下的痕迹,勾勒出了他们心中的图画。“同学们多能干,多聪明,创作了这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叶老师像大朋友似的夸奖着孩子们,当同学们还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时,叶老师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同学们,这是老师的手,你们觉得这手有什么特点?”“叶老师的手很大,手指很长。”“叶老师的手像把小扇子,”“叶老师的手指上有五根筋。”„„叶老师的手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了各种好玩的东西,真是童言无忌!同学们在说说笑笑中,体验着自由联想的快乐。
接着,叶老师又举起了他的左手,一双手,这看似普通的一双手,在同学们的眼里此时是那么神奇,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在叶老师的启发下也变得那么精彩,刘老师欣赏的目光鼓励着孩子们畅所欲言。
“同学们联想真丰富,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师出示手掌图)“现在你们能根据这
幅手掌图,想象出其它图形吗”?叶老师趁势做了几个不同的手势,同学们的手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了起来,同学们在游戏中很投入,很快乐,此时的课堂氛围是那么和谐,那么热闹,叶老师那赞赏的目光总是激励着孩子们大胆地想象,同时真诚的欣赏着同学们夸张的手势„„。
紧接着,叶老师问:“同学们,能把你们刚才想象的有关手的图形画出来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奋的小脸涨得通红,迫不急待地在美术本上画了起来,教室里听课的老师被感染了,也加入到孩子们画画的行列中,一会儿,手掌图上出现了飞翔的蝴蝶、游动的小鱼、鸣叫的公鸡,旋转的过山车,好看的印第安人头像,更有创意的还是那三根指头连成的金元宝„„。
“多有创意!”叶老师一边展示同学们的作品,一边微笑着赞美!“同学们,其实,你们的美术课应该是你们玩的课,做游戏的课,说话的课,运动的课,开心的课,也是你们发现美的课„„,其实,这美的山,美的水,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一切,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仅让我们去观看,更是让我们在观看中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更美的画面来快乐我们的课堂。” 整个这堂课闪烁着教师创造思维的火花,体现出了学生富有生命活力的自我体验。他们在发现身边美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课堂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第四篇:乐学课堂构建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
“强制”和“吸引”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吸引”学习,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乐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解放学生,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乐学”的课堂结构呢?
一、融洽关系 心心相通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交往、学生与学生关系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只有师生间的融洽、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将会得到诱发和补偿,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教学效率必然提高,教学效果也必然增强。
“乐学”思想必须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平等,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子互换,不只是让他们学会,更注重让他们会学。学生希望怎么学、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理解比一切都重要”,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就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几个特点:
1、人道性。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利。
2、民主性。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
3、合作性。师生合作,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4、教育性。这是师生关系的特质,服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 形成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兴趣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主观方面入手,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的工具性及其重要的社会作用,认识到“能文意乃申”,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是一个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从而使之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发广泛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对于没听见过没看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是极其宽泛的,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等,无所不有,几乎没有时空限制,这些都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3、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人们对有情感的东西都很容易产生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情”也就是有了兴趣。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如果学生学时能有所领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也只有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才是真正的“乐学”。
三、引导学生大胆置疑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不仅能辨伪去妄,发现问题,也会“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提问,是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手段。除了教师问学生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问(质疑、驳问)教师。提倡学生问教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学生驳问教师就要动脑筋,或者认为教师讲得不当,或者对教师讲的知识需要补充,或者要探本索源。这些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教学《木兰诗》后学生有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假的。不说别的,只要一洗脚不就露馅了?那古代妇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呢?”又如,教学《谈骨气》时,学生反问:“文章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是有男有女的了,可这„大丈夫‟是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的,那么妇女呢,她们算不算„大丈夫‟?”多么敏锐的思想!提倡学生质疑、驳问,无疑能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勃勃生机。
四、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个“境”中,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同时又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又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它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可见,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积极力量。情境教学正是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所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当。生活,包括人生在世的的种种生活状况,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用生活实际来衡量,吸收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以生活为基础,看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使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展示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比如教冰心的《小橘灯》,在课堂上三次展示自做的“小橘灯”:第一次,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三次出示,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课文中心,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的关系。作者写作时总是有“境”的,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少不了“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受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最佳手段之一。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木兰诗》可放古典音乐《十里埋伏》,教学《听潮》可放《命运交响曲》,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象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好象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高的是改编课本剧。
第五篇:自主乐学美术课堂
打造“自主乐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大竹县庙坝中学 文亚龙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打造“自主乐学”的美术课堂,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趣味引导,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动中有静,逐渐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把这些工艺品变成看得清楚、摸得着的物品,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结合具体直观化进行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另外,在欣赏和学习全部的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
四、增强自信,积极提供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平台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不
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的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而他们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
初中美术课堂“四步曲”教学策略
大竹县庙坝中学 文亚龙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视野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过多地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本人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设情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视野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才过多地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不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本人经过长期地探索,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方法,总结出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四步”(设情创环境--动中探究--互助合作--体验参与)教学策略,实现美术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一、设情创境,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一堂美术课要上得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就要营造一种吸引氛围,让学生大显身手,从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及成功后的喜悦。美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吸引点,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如:在教《五彩的泡泡》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跑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
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在教《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我想到了《种太阳》这首歌。我将这支明朗、欢快、节奏愉悦的歌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构思作画,创作出了一幅幅主题突出,构图爆满,色彩鲜明,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总之,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它就能化枯燥为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能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二、动中探究,培养中学生的美术创作意识
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同于其他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如:《美丽的花园》一课,先让学生看看校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让学生自主探索花的基本结构,再欣赏画家笔下的花,最后看看之前小朋友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运用探究式学习来进行美术创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作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互助合作,在体验中享受美术创作乐趣
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
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美术课程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我所在的学校实施的是大班额教学,学生人数在50---60入之间,应该说大班制不利于合作学习的组织。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即以上下两桌为单位,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即节约时间,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
如:我在上七年级《民族娃娃》时,把上下两桌合为一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发给每组一张白纸:让孩子们把彩色纸随意撕后贴在白纸上,然后进行添画创作。并且告诉他们:每一张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小故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分工合作,一边创作一边编故事,他们有的创作了《快乐的好朋友》,有的创作了《我们是一家人》,有的创作了《手牵手,好朋友》……最后,让组
长把自己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把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服从于小组即定的目标。个体与共同体的一致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分享到了个人与集体成功的快乐。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参与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和灌输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此同时,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如:七年级《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一课时,由于这节课用的材料比较特别,主要是废物妙用。分析课文时,不但让学生感知了父母的辛劳和了解了父母的节日,特别引导学生思考对生活中的废弃的物品进行利用,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非常自然地受到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再如: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
《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