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文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的教学内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通过直观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以及认识了1~5各数。其中 “=、>、<”在教材中都是首次出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比多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符号的实际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研究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们到第二批省级实验区一所省级示范实验小学进行调研,一位实验教师的课给人许多启发。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思考
师:有一天,3只小猴子一起去游玩,玩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准备分吃各自带来的水果(出示情境图)。请观察,3只小猴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生1:一只小猴子说,桃子正好3个,每人1个,边说边捧了桃子想吃。
生2:另一只小猴子数了数香蕉说:慢着!香蕉才2根,每人1根不够吃的。
生3:第三只小猴子说,梨有4个,每人吃1个还多1个。
生4:小猴子们这样讨论着,第一只小猴子也不吃桃子了。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看来小猴子吃水果还碰到了够吃不够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
(二)展开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喜欢的一种水果,想一想,分给3只小猴子吃,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主操作、思考,进行小组交流)
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桃子(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一一对应着摆3个桃子,小猴子和桃子正好一样多。
生2:小猴子吃桃子每人1个,正好够吃。
生3:我想是表示3和3同样大小。
生4:我想是表示3等于3。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3=3”表示。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
生1:3朵红花和3朵白花朵数相等,也可以写作“3=3”。生2:4个男生和4个女生人数同样多,可以用“4=4”。
师:看来大家对等号有了认识,请写一写“=”。其他组再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香蕉(边说边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左边摆3只小猴子,右边摆2个香蕉,发现只有2只小猴子一一对着香蕉,另外一只小猴子没有对着香蕉,所以香蕉不够吃。
生2:也就是说,1只小猴子吃不到香蕉。
生3:就是,这里的3和2不能用等于。
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呢?
(学生蜂拥而上,到黑板上各自写着:3大2小,3≠2,3>2,2<3等。)
师:请小朋友们发表意见,他们写得怎么样。
生1:“3大2小”写得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简单一点?
生2:3和2不相等,我在“=”上加了一画,写成3≠2。
师:3和3相等,3和2不相等,“=”上加一画,真了不起!
生3:我写“3>2”,是想3和2不相等,“=”不能用了,改成一边张口大,一边张口小。朝3的一边口子要大,朝2的一边是尖尖头。
生4:我妈妈说,“3>2”叫做“3大于2”。
师:他把妈妈说的也记住了,真好。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
生1:2枝铅笔和1枝铅笔,2枝大于1枝,2>1。
生2:5个电扇和3朵花,每个电扇贴一朵花,不够贴,5>3。
师:小朋友们能把学到的比大小用到生活中去。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了小猴子吃梨,发现3只小猴子都一一对着一个梨,还多了一只梨。就想是3<4。(到黑板上书写)
生2:请你说说,为什么用“<”好吗?
生1:刚才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
师:说得真不错!他们组能用刚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值得表扬。(学生拍手表示祝贺)就让我们用“=、>、<”来说说怎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好吗?
……
(三)应用与拓展
(出示情境图:5只兔子,4个萝卜)师引导思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学生汇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我用摆图片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对上萝卜,5>4,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2:我用连线的方法,有一只兔子没有连上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生3:我没有摆,只是想,我们学习1、2、3、4、5时,4排在5的前面,4<5,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大胆,联系生活实际,随处可见学生创造的火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展示潜能的空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思维在情境里飞扬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见,创设适合学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只要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真正进入到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畅想、去思考,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案例中,学生面对小猴子吃水果这样熟悉、喜爱的情境,他们观察得是那么仔细,互相之间的对话是多么自然、生动、活灵活现。通过观察,较好地引出了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活学活用是儿童的天性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例如,在比大小的过程中,学生将小猴子和水果一一对着摆,用线连接兔子和萝卜等,都是以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思想为基本思想武器,并进行灵活应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再例如,学生以男生和女生个数,花和电扇等的对应关系做例子,来理解关系符号,是十分自然、有效的。
(三)创造没有年龄限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学生的创造没有年龄限制,哪怕是刚入小学才十几天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的潜能。例如,面对教师“请大家想一想,3和2可以怎么表示大小”,学生蜂拥而上,以各种形式来表示。学生富有个性的解释,显示出他们创造的灵性。同样,一个学生针对同伴“3<4”的“创造”要求同伴说说为什么用“<”时,那个学生的回答“3比2大,写成„3>2‟,3比4小,我们就把„>‟倒过来用,尖尖头对着3,大口对着4,表示3小于4”,多么富有创意!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多给学生创设创造的空间,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温云霞
11~20各数的认识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最初我这样教学过:
首先,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抽读,集体读。
然后,进行数数练习:从1数到20,个别数,集体数。最后,把11~20各数各抄10遍。
可通过教学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像预设的那么顺利,我依赖教学参考进行备课,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虽也有一定效果,但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次实践总结后,我尝试这样教学:
首先,进行数数练习。
⑴一个一个数,从1数到20,从7数到18,从20数到10。⑵看图数一数,填一填,想一想,你是怎样数的?(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
⑶数一数本组人数,数到最后一个学生汇报人数,一组共有几人?
你是第几个?
接着,进行读数练习。
⑴看卡片读数:
① 出示“12”,读作多少?12左边的数是多少?12右边的数是多少?
② 出示“14”、“16”,分别读作多少?14和16中间的数是多少?
③ 1个10和4个1组成的数读作多少?2个10组成的数读作多少?
④ 比15大比17小的数是多少?18这个数在哪两个数中间?
⑵排卡片读数:
① 教师读数,学生出示数字卡片,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再读一读。
② 问学生还可以按什么顺序排列,再排一排,读一读。然后,进行写数练习。
⑴摆一摆,写一写。
⑵读一读,写一写。
3、玩找座位游戏。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动物音乐会场景,并用讲故事形式提出游戏的要求: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公园开一个小小音乐会。音乐会里的座位上写的号码是“14后面的一个数、2个10、比20小1、比10大比12小、13前面的一个数、一个10和7个1、比11小1”,而小动物们拿到的门票上写的号码却是15、20、19、11、12、17、10,它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了。请小朋友用学到的本领帮助小动物们找到座位。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来安排教学过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意向、认知能力等基本情况后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结合生活实际数数,增加学生对数概念的感性认识;变换读数形式,变机械地读为在思考的基础上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按不同顺序排列卡片,促进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用童话故事来组织找数游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一系列安排是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学生学得快乐,也学得有效。
在对教学案例的比较和反思中,我深刻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
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只有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前,创新在学生创新之前,把备课视为一种创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推荐)
<<统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邹义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散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会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二、亲历过程,体验学习
1、调查准备:
师:如果想知道咱们班换2颗牙的有几人?换5颗牙的有几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想到的调查方法:
让大家举手;投票可以知道;排排队;作标记------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出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说明: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调查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重复,不能遗漏。
2、统计经历。
小组合作交流,调查统计,教师参与。
小组汇报,展示统计结果,并讲明统计方法,完成全班的换牙统计图。
师: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调查的结果怎样?
每个小组抽2个人到前面展示,讲解。然后小组合作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全班统计图上。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一个一个问他们换了几颗牙,然后在小格内涂上颜色。
生:我们是用举手的方法调查的。在小格内用画 “√”的方法记录的。
„„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可以随时对该组的方法做出评价,随着各小组的汇报,全班的换牙统计图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评析:统计教学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重要,有益于认知结构的构建。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存在,因此会设想出不同的调查方法,在这里教师没有做过多的统一要求,而是给每个小组充分的空间,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方式在积极的合作中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了成功。汇报交流的环节,每个小组不同方法的展示和讲解(举手、站队、一个一个问、写在纸条上,涂色记录、画三角记录、等等)这些学生智慧的结晶无疑使全班在感受经历不同的统计过程,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感悟和体验,这样的认识来得丰富、深刻,难以忘怀。】
3、分析统计结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3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5颗牙的有5人,没换牙的有2人
生: „„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及时地表扬有创意的想法。
4、完成统计表
师:咱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统计换牙人数。(展示统计表)让学生在备用材料中取出统计表,然后根据上面的统计图,独立填写完成。
展示一生的统计结果,其余订正。
师: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轮流进行,一人提问,其余回答。与上图相比,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发言,说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统计。
5、拓展运用知识
师:我们班的XX同学今天没来,大家猜猜他可能换几颗牙?
生:他可能换3颗牙,因为换3颗牙的最多。
生:他可能换5颗牙,因为他长的比较高。
教师说明:同学们的分析和猜测都有道理,课后大家可以去访问他,看谁的猜测最准确。
【评析:猜测和估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新思想,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中设计了为没来的孩子猜测换牙的数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运用统计结果。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思维的再生!】
三、拓展空间,应用实践
师:看到同学们今天这么积极投入地学习,老师真想奖励大家,为此我准备了三种颜色的彩纸,准备为大家做三种颜色的花,(展示:红、黄、绿)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现在老师就犯难了,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每种颜色的花分别做多少朵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帮老师出出点子吧!
学生积极思维,踊跃欲试。
金点子一:我想站队的方法比较快。
金点子二:先分别举手然后数一数就能知道了
金点子三:在纸上做标记,然后数一数。
让金点子一、二、三分别开始统计红花,黄花,绿花的朵数,其余学生积极配合参与。分别汇报统计结果,教师记录。说明:在大家的帮助下老师知道了咱们班喜欢红花的人数比较多,要多做一点。
【评析:统计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统计的角度用统计的眼光看生活是本节课力图要达到的。在完成了对换牙的统计后,安排了本环节,算是课堂的加油站吧!在金点子的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并经历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统计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一定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走出课堂,放逐生活
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
在学生精彩的发言中,结束全课。可以提醒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调查统计。
【评析:从对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现在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统计知识,经历过程、掌握策略、感悟生活是关键。这里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溶于课堂,用于实践的学科特点。】
【总评】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设计突出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在课始阶段通过卡通形象“大头儿子“的换牙情境引发了学生对自己换牙的讨论,从而引出数学问题。这样教学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
新地中心学校张燕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小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教学流程: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你们看,一些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
课件展示主题图
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有灯笼
生2:有小朋友在跳舞,生3:小旗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顺序排列
生4……
师:图中的彩旗灯笼彩花它们者不是乱摆乱乱放的,而是有顺序的排列,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例题一课件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
师:彩旗是怎么样排列的?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 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我采访你们,如果用这样的小旗布置我们樟树的大街,你们一直红黄,红黄,红黄的读下去,你们有怎样的感觉?
师:看来,这样介绍小旗的规律,介绍的人很累。怎样介绍小旗的规律又简单又清楚?
师:有没有好办法?遇到困难,同方的同学,或一组的商量,看看能不能解决?(小旗贴在黑板上)
师: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也就是它们是一红一黄为一组。(板书:一组)而且下一组和上一组是重复的。(板
书:重复)
师:第一组的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下一组的第一面呢?第二面呢?它们出现的顺序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依次出现的。(板书:依次)
师:小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说:一红一黄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②观察彩花的规律
师:小花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朵小花是什么颜色?
③观察灯笼的规律
师:灯笼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④小朋友的规律
师: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唱呀,跳呀。找找小朋友们站的位置有怎样的规律?
师:有的说一男一女为一组,有的说一女一男为一组,究竟怎么回事?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多媒体出示)
师:这些小朋友围成圆圈,先看男同学,就是一男一女为一组。从女同学开始看,就是一女一男为一组。
三、教学例2摆一摆
1、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
2、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3、师:下一个图形应该摆什么?(圆柱),出示课件,是这样的吗? 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课件出示例2第2图)
师:图上摆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图形摆一摆。
5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摆,并让学生说说图形是怎么排列的,由几个图形组成的?
生1: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
生2:按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6、两道题,我比一比: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四、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孩子们,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小朋友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例3,自己涂一涂。老师提醒你们先找到规律再涂,涂坏了就不能擦了。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正方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三角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
师:可以2个一组,还可以3个一组,那能不能4个一组呢?
师:我看到刚才好多同学还舍不得放下水彩笔,我们接着涂做一做,比比谁涂的又快又漂亮。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既要看颜色,又要看方向,还要看形状。(板书:颜色 方向 形状)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五、表演动作规律。
1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4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孩子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让生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
2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有规律地表演吗?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请几生表演,同时请学生说出其表演的规律,来,请小朋友跟你一起做。)
六、生活中的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好多东西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说说吗?
生1:我身上的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有规律的。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七、创作规律:小小设计师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来创造一个规律?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白纸,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吧.把美丽的作品展现在黑板上.八、表扬自己
小朋们都积极的在找生活中的规律,我觉得不错,这些积极思考的同学该受到表扬﹙连续拍掌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老师拍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学生学着老师的掌声拍下去。师:那声音呢?有没有规律?你想来尝试一下吗?
九、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疑问吗?我们发现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建筑物的设计有规律,声音有规律,动作也有规律,规律真是无处不在。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美好,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新意、更加美丽的规律。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数量,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小精灵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位置》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的座位和你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吗?(不一样)
那么,你能不能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
生1:我坐在第一组第三个;
生2:我坐在第四排第二个;
生3:我坐在第五行第六个;[小精灵儿童网站] „„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说一下你所坐的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自己所坐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活中有关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前后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是相连的;
生2: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组;
生3: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列。
我们再观察一下,你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行;
生2: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排。
评: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游戏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做腕花律动。师生随着音乐一起做上下、左右、前后的律动。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我们看,都有哪些动物呢?
请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活动,教师收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师:谁能把你喜爱的小动物的家的位置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层第几家?
学生回答:···
2.变式练习:课本第9页第7题。
3.发散练习。课本第8页第5题。课件演示
4.升华练习:
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说反话,并做动作。师生互动,教师说,学生边说反话边做动作。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
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分为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应用,体验特征。
(六)全课总结,回顾提高。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
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听清楚就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大胆展开。
教学改进措施: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放在一起分类,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2、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
4、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
5、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今后加强培养。
《连加连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表达图意,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小旗图。
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7面。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上边有3面小旗,中间有1面小旗,下边有3面小旗,合起来一共是7面小旗。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学习连加
师:小朋友,放了秋假,你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
师:明明也很爱劳动,在家经常帮妈妈喂小鸡。
出示课件1:动画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明明在家里喂鸡,开始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问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小鸡? 师:怎样列式?
生:(口头)5+2。演示又跑来1只小鸡。
师: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板书)5+2+1=8。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先用原来的5只小鸡,加上第一次来的2只小鸡,共有 7只小鸡。再用7只小鸡加上第二次又来的1只小鸡,总共8只小鸡。师:谁会读这道算式? 生:(齐读)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
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最后算出结果。2.学习连减
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些小鸡吃饱了没有?
出示课件2:动画演示8只小鸡在吃米,先走了2只小鸡,又走了2只小鸡。生:原来有8只小鸡在吃米。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
生:还剩下了4只小鸡。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2-2=4(教师板书)。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明明一共喂了8只小鸡,有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还剩6只小鸡;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师:你们会读吗?
生:(齐读)8减去2再减去2等于4。师:该怎样算?
生:先用明明一共喂的8只小鸡,减去第一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6只小鸡;再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第二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板书:连减)
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3.练习
(1)“做一做“右边的题。(强调虚线框和斜线表示的含义)(2)练习十一第5题。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图画,引导看图。
小组讨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三)巩固发展,深化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3、6题。
选两道典型算式,指名说出其运算步骤。
(四)归纳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本领?
(五)应用拓展,课外延伸:(略)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好的方面:
1、充分利用直观图,发挥主题图的作用。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逐一出示小鸡寻觅食物的生动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画面的过程,并结合画面内容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直观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如在巩固作用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一步加深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