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大数的认识
(1)100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简便的写法是()
A.1万B 10万C 100万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
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黄铎堡小学魏广东
2011.11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姓名:杨俊
神池县大严备学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用权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突破方法: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呢?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速度”概念 ⑴自学课本第53页的内容
⑵学生试写,初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像以上“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都是速度,人们为了更辊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小林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可以写成60米/分。
人们为了用起来方便,把每小、每分钟或每秒行驶的路程(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每小时、每分钟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日、每月等。
⑶学会速度的写法
你发现速度的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
师生交流后发现:“/”线左边表示路程,用的是长度单位,“/”右边表示的是时间,用的是时间单位。
如“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明106千米,可以写成106千米/时。
⑷即时练习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物体在运动,师出示: ①燕子飞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20千米。②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③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课文内容,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概念,然后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发现,速度的简便写法,并通过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速度的写法】
2、教学例5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⑴出示例5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⑵列式计算
这两道题都已知速度和时间,求所行的路程
求汽车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80千米是多少;求李老师10分钟可行多少米,也就时求10个性225米是多少?因此都用乘法计算。
80×2=160(千米)225×10=2250(米)
⑶讨论:你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解题算式,想一想算式的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
如:80 × 2 = 160千米 ﹕ ﹕ ﹕ 速度
时间
路程 225 × 10 = 2250米 ﹕ ﹕ ﹕ 速度
粉时间
路程
现在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生发现并汇报,师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师:同学真棒!那么,你能根据这一关系式写出两个除法关系式吗?
生思考交流并汇报: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简单的行程问题,探索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培养学自主探索发现及归纳能力,从而有根据地建立这一数学模型,而不是凭空产生,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同时让学生写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⑴猎豹奔跑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⑵蝴蝶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写作(⑶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用量角器画角》教学案例
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校 段红霞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而且通过画角的自我检查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抢答形式:说一说一副三角板各是多少度? 2.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说说是什么角,几度? 复述量角的方法和注意点:简单概括——找点,找边,找度数。3.引入新课:给出一个角的度数,你会画出这个角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本环节从复习铺垫开始,以抢答形式让学生进行复习角的度量。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角,你拼的角多少度?用这些所拼的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你是怎么拼的? 2.师生共同归纳,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的特殊角。30度、45度、60度、90度、75度、105度、150度等等。
3.引出:不是特殊角,用量角器来画角。自主探究,画出25度的角。小组内交流画法。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以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画法。边画角演示边说顺口溜,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在演示过程中与量角的度数知识和角的分类结合在一起,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五标度数六检查”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的“丢三落四”和“看错了”的现象。同时要求学生画出的角两边长度要匀称,美观。
2.着重让学生讨论:看刻度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内外刻度。跟量角方法相似,也是从0度数起。3.注意画锐角和钝角的区别。看准刻度找好点。
4.如何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检查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用角的分类方法来判断。
三、巩固新知,鼓励创新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度和30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度,70度和155度的角。
3、画150度的角,看谁的画法多。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样化。反思我的课堂:1。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事要认真,要学会自我检查。尽量地改掉所谓“粗心”的毛病。我一直在努力。
2.培养孩子学会听课,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3.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以上就是四年级数学上册: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师: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生:、、、、、、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
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 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 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铛,每烙一面饼只需要2分钟,烙3张饼需要几分钟?烙5张饼呢?烙6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
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可以更加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全课总结教师:“这节课大家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例子,大家可以回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最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尝试对知识的运用,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大唐镇小
章敏
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首先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生:、、、、、、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生:、、、、、、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
师:我们在啊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 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 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铛,每烙一面饼只需要2分钟,烙3张饼需要几分钟?烙5张饼呢?烙6张饼呢?”(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 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可以更加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全课总结教师:“这节课大家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例子,大家可以回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最后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尝试对知识的运用,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