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2: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闫大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

1、例2。教材简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常识引入: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并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种很多树,那种的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我们现在种8棵树,这中间有几个间隔呢?同学们画画,算算。

接着,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 +2=22(棵)方法三:100÷5=20(棵)20 +1=2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2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2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怎样种?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0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2段 3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1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3段 4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5段 8棵;7段8棵。)

d.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其实段数也就是间隔数,那么植树棵数=间隔数+1)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小黑板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0+1=2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本环节通过为学生设计困难,让学生想出有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探讨“两端不种”的规律,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用同样的方法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获得“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数=段数-1,学生尝试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8÷2=4(段)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练习的设计从多个方面进行应用,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线段图加以分析,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问题,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大数的认识

(1)100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简便的写法是()

A.1万B 10万C 100万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

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黄铎堡小学魏广东

2011.11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姓名:杨俊

神池县大严备学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用权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突破方法: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呢?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速度”概念 ⑴自学课本第53页的内容

⑵学生试写,初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像以上“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都是速度,人们为了更辊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小林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可以写成60米/分。

人们为了用起来方便,把每小、每分钟或每秒行驶的路程(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每小时、每分钟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日、每月等。

⑶学会速度的写法

你发现速度的表示法都是怎样写的?

师生交流后发现:“/”线左边表示路程,用的是长度单位,“/”右边表示的是时间,用的是时间单位。

如“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明106千米,可以写成106千米/时。

⑷即时练习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物体在运动,师出示: ①燕子飞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20千米。②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③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课文内容,初步理解“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概念,然后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发现,速度的简便写法,并通过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速度的写法】

2、教学例5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⑴出示例5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⑵列式计算

这两道题都已知速度和时间,求所行的路程

求汽车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80千米是多少;求李老师10分钟可行多少米,也就时求10个性225米是多少?因此都用乘法计算。

80×2=160(千米)225×10=2250(米)

⑶讨论:你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解题算式,想一想算式的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

如:80 × 2 = 160千米 ﹕ ﹕ ﹕ 速度

时间

路程 225 × 10 = 2250米 ﹕ ﹕ ﹕ 速度

粉时间

路程

现在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生发现并汇报,师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师:同学真棒!那么,你能根据这一关系式写出两个除法关系式吗?

生思考交流并汇报: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简单的行程问题,探索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培养学自主探索发现及归纳能力,从而有根据地建立这一数学模型,而不是凭空产生,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同时让学生写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写出它们的速度吗?

⑴猎豹奔跑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⑵蝴蝶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写作(⑶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的“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回顾一下,对照表格进行验证.

出示例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解这道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一下.

订正时,老师板书: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表.(学生口答)

2.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

A.18厘米B.18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周长是()

A.24分米B.32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问:它的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五、课后作业.

1.一台电视机的外壳,一个面的长是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量出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算出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地,沿着地边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再算出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案设计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巩固反馈练习的安排,考虑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检查,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投影出示:C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的“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

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回顾一下,对照表格进行验证.

出示例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解这道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一下.

订正时,老师板书: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表.(学生口答)

2.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

A.18厘米B.18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周长是()

A.24分米B.32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问:它的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五、课后作业.

1.一台电视机的外壳,一个面的长是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量出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算出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地,沿着地边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再算出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案设计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巩固反馈练习的安排,考虑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检查,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感受分类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客人(手指客人),我们应该怎样?(师带头

鼓掌)生鼓掌。

师:刚才的掌声预示着我们把教室的人分成了二类,有谁知道是哪二类吗?

生:主人和客人。师:清一清有几位客人? 生:二位。

师:还是我们教室的人,你还可以怎样分类? 生:教师和学生

师:你是按职业分的。职业是你的分类标准。师:还可以怎样分? 生:男生和女生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性别。

2、揭示课题

师:看来,世间同类事物都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前面认识的三角形是一个大家族,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 生:三条边,三个角。

师:是的,三角形的特点就在边和角上,以此我们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三角形的分类)3探究三角形按角和边分类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探究分类情况。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认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且记住你的分类标准?下面4人一个小组开始学习。(教师参与几个小组学习)

师:你们小组分的不错。请把你们小组分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师:我给大家通报一个信息,第三小组已经按一个标准给三角形分了类,现在他们又在按另外一个标准进行分类。(2)全班交流,抓住三角形的特点深化学习分类。师:大家都分好了吗? 生:分好了。

师:我们来看黑板。你们小组是按什么分的? 生:按角分的。

师:还有按角分的吗?请举手。部分生举手。

师:你们都认同这种分法吗? 生:认同。

师:老师也认同这种分法。

师:这类三角形角有什么特点?(师手指直角三角形)生:有一个直角。师:另外二个角呢? 生:锐角。

师:这类三角形你一眼就抓住了哪个角?

生:直角。

师:象这样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这类三角形你一眼就发现了哪个角?(师手指钝角三角形)生:钝角。

师:谁来给这类三角形取一个名字? 生:钝角三角形。

师: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另外二个角是什么角? 生:锐角。

师:这类三角形你们要抓住哪个角? 生:三个角都要抓。师:为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锐角。

师: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三个定义。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师: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角是钝角。

师:把你画的三角形举给大家看一看。师: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师:为什么?

生: 有一个角是直角。师: 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锐角三角形。师:为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锐角。

四、案例反思

这节课,我始终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学习为主,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因为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我在课上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我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归纳、总结,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操作中感悟数学的能力,均得到较好的发展。

下载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用量角器画角》教学案例 肥西县桃花工业园中心校 段红霞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 方案: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 抢凳子、拍皮球、夹沙包、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规范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二街第二小学李仁敏 在几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体现出极大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大唐镇小 章敏 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引入量角器,......

    四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2(精选五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叙事性教学案例 ――找规律 红枫三小:黄金华 情景引入,探索规律 师(多媒体呈现主题图):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兔子、蘑菇、大树、„„ (在试上的时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区分三角形的种类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