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2 22:4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课题: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秋季,甘肃省高中阶段开始启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继广东、海南、山东、宁夏、江苏等加入实验行列。

作为高中数学经典内容的“立体几何”部分放在必修2 “立体几何初步”、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以及系列3和系列4的部分专题中。与传统的立体几何的结构体系相比,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作了重大改革。传统的立体几何内容,从研究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要素:点、直线和平面开始,再到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最后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新课程则先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充分借助几何直观揭示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本质和联系,通过图形的直观性启迪学生思维。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经典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体几何课程的改革始终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此次课程改革中立体几何部分从内容及要求上,还是从结构编排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在新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并且解决这些问题则成为数学教师们的共同课题。

虽然“立体几何”在新教材中并不是新内容,但是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方面,还是教学编排方面,甚至是课时方面都有所改变,所以“立体几何”一高中数学经典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面对新旧教材的转变,在新《课标》下,教师又当如何开展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会出现什么新问题,以及教师应当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未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立体几何中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因此尽快找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就立足于此,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如何教与学进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这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的前提下,“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强调本质”“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等。从前面的论述也可以看出,有关于“立体几何”这一高中数学经典内容要如何教,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新教材应用时间尚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不乏穿新鞋走老路的意味,对于新教法的探索与研究还比较少,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新课程下的“立体几何”教学做一些实际的调查与研究,在旧教材的一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数据。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虽然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的内容了,但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立体几何”部分,无论是从内容要求,还是课程编排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不能正确看待与认识,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而对于新课程下的“立体几何”怎样教、怎样学,也要看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与研究。所以本研究的成果和建议对课程的进一步事实和教师的一线教学都是有很大的实际参考意义的。

二、相关文献述评

(1)国外文献述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秉彝等老师在《中小学几何教学之我见》中通过追溯几何科学及其教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新加坡平面几何课程的发展方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中小学几何课程应当教授哪些内容我们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事实上,几何本身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在执教数学课时,只要有可能就应当随时随地地引入几何。所以真正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教的内容,即教些什么,而在于教的方法,即如何施教。美国近十年来在微积分改革上所取得的成果己向我们显示:应当采用图像化、数字化及分析化并举的方法来进行微积分的教学,同样地,中小学的数学课也应当采取代数与几何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

1999年芝加哥举行的第四次UESMP数学教育国际会议(the4thUCSMpIntemationalConferenceonMathematiesEdueation)上MartinKindt发表名为Geometry,elassiealtopies&new plicatiolls的报告。该报告可以认为是国外以问题解决为方向的几何课程建设的先导。最新的发展以 AadGoddijn在第8次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S)上题为ThedePthoftheplan。的报告为标志,该报告以荷兰高中几何教材为背景,阐述了如何在有启发性的环境中,通过发现和探索融于实际问题中的几何题材,推动几何证明的学习。该报告指出,能使学生了解几何抽象的有效途径是从现实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演绎推理的本质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国内文献述评。

国内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项:

1.2003年孙晓天主编的《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一书中对世界上十几个发达国家的数学课程从标准、教材、教学、课堂实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系统研究了所涉及的每个国家的几何课程。该书是迄今为止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每年的引用率都超过200次。但由于涉及面广,对几何课程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2.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马波在文章“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立体几何部分”中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2)重视联系,强调应用;(3)加强直观,侧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4)加强动手操作方面的要求。新课程中对立体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也是《标准》的一大特色。立体几何内容,《标准》处理这部分内容,则采取相反的方式,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事实上,这是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因为个体的认识总是先从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开始,然后把握各个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3.李原驰(2003)提出了在设计形式上对典型、重要的练习题的教学不应拘于一格,可以做到一题多解,还可以设计成组块教学形式或者递进式的题组形式。

4.曾国光(2004)提出了在立体几何的练习中应当加强对习题的改造。

5.阿晋德(2007)提出了对立体几何概念的教学的这样几种做法: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更换定义的形式、重视对概念进行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把握。

三、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立体几何”部分并不是什么新增内容,但是和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及要求方面,还是从内容编排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甘肃省新教材于2010年9月开始,在全省使用。对于这部分重新编排的“立体几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新的教学情况又如何呢?师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带这这些问题我对吉林省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师生对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看法,并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本调查研究以新课程中“立体几何”内容为背景,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对立体几何部分的态度和认识是怎样的?

(二)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三)教师对新课程下立体几何部分有何看法?

(四)教师在新课程下立体几何部分教学中所遇新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何?

希望我的本次调查与研究可以为新课标、新教材的完善,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我所在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还对其中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学生有成绩突出的、较好的和一般的;访谈的教师有老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

(一)问卷的编制、(二)问卷的修改、(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四)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五)对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

四、研究的进度安排

2012年9月——12月 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2013年1月——5月 阅读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2013年6月——7月 初步制定问卷及访谈提纲,发放问卷。

2013年8月——12月 对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

2014年1月——6月 撰写论文及准备答辩工作。

五、研究的框架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1)问题的提出。(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相关文献述评。(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说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以及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四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认识与兴趣的分析,教师对新教材中立体几何的认识与态度的分析,教师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所遇新问题的分析,以及师、生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给出总结性的论点和建议。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六、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张国棣: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探究”方向的指导,数学通报,2007年1月

3、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沈翔:数学新题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5、章建跃: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6、王青俊:立体几何新旧两种教材的教学比较,摘自网络,2006年12月

7、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8、徐树成:学生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途径和方法,数学通报,2006年3月

9、吴勇贫:对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数学通报,2006年3月

10、肖春梅,喻平,颜丽增:高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现状及对学习的影响,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3月

11、徐渊楫:例论如何在课题学习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数学杂志,2005年06期

12、张俊:新课标视野下的变式教育,中学数学研究,2007年12月

13、朱宗芳:信息迁移题透视,中学数学研究,2007年12月

14、张维忠: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5、幸克坚:数学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6、徐斌艳: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数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17、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8、冯斌: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出版社,2006年7月

19、文卫星: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 20、张景中: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1月

21、汤服成,黄河清:高中数学课程能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第二篇: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立体几何》教学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立体几何》教学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孙枫

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部分,从设计到理念与《大纲》教材有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下面我就这些变化作一个分析。

一、立体几何内容变化

新课程中,立体几何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另一部分是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有以下的一些变化:

1.增加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

增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地认识空间图形,通过三视图及空间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互相转化,对空间图形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更全面地把握空间几何体。

2.对于“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标》强调重点应放在定性研究平行与垂直上,有关空间角、距离的计算在必修中不作要求,而“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等内容被安排在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仅是理工科学生学习。

3.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不作证明,严格的证明被移到“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部分,体现了分步到位,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

4.新增内容“多面体与欧拉公式”,被安排在选修系列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二、立体几何内容、结构特点的变化

《大纲》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对能力的要求除了运算能力外,教材强调公理化体系,注重逻辑推理,重点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而新课程中,首先安排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是以“长方体等几何体”为模型进行说理或简单的论证。在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部分,则是以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并对空间几何

中的一些问题从向量角度予以证明。

由此看出,《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立体几何教学内容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 1.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与以往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相比,本模块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在结构上有重大改革。

以往立体几何内容,常从研究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要素:点、直线和平面开始,讲述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这种安排有它的道理,它严格按公理化的体系,按知识的进程来安排内容.逻辑关系非常严谨,老师教起来也感觉数学的味道很浓.但这种安排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学生学立体几何感觉困难吃力的原因之一.而新课程下的立体几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样的安排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更多地是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章节内容的安排上,在具体内容的学习要求上都有所体现。而这样安排有它实际的意义,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中,对于一个物体,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轮廓,之后才会对它的侧面、边角感兴趣。而这种先由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安排,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几何的直观性,有的教师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空间几何图形的模型的同时,还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基本的空间几何体的模型,让学生感受这些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这对于空间几何体的认识和空间感的培养还是非常有帮助的.2.强调几何直观,渗透公理化思想,引进合情推理,进行适当的几何推理

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而新课标更加强调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并且通过强调几何直观来落实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并总结归纳一系列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当“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将合情推理引入课程。

在大量的实际背景,直观操作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若干定理,让学生感受公理化思

想(而不是进行严格的公理化的训练)、了解证明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认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推理过程中渗透公理化思想,养成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精神,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学生普遍对立体几何的入手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有:

①学生的实际感知及所具有的数学能力一时难以适应这种由平面到空间的突变;

②在教学中缺乏直观的空间模型和实验操作,以至于学生不能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悟出数学问题的实质。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对具体素材的依赖性强,具体与抽象割裂的不足,在教材中,有的放矢地设计立体空间模型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结论,并通过分析、论证、说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从不同的感觉渠道促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定理”,在传统教材的明非常经典,在证明的过程中也渗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而在新课程中,该定理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而获得的,虽然没有经历传统证法中的思维训练,但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并直观感判断线面垂直的必备条件,这对于学生认识空间位置系、提升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从整套教材来看,立体几何教学、学习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与传统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相比,《课标标准》在“立体几何初步”删掉了许多定理,剩下的又有一半不做证明要求,那么是不是《课标标准》对立体几何证明的要求降低了呢?

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的《课标标准》,从整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几何教学、学习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认让知关证进

(1)新课程中立体几何的学习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①必修课程: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 ②选修课程:系列2《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③选修系列3,4:系列3-1《数学史选讲》中的部分专题以及系列3-3,球面上的几何;系列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系列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1,几何证明选讲等;

因此我们不能说:新的课程标准降低了几何证明的要求.从上面三个阶段来看,要求是一步一步提高的,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几何的需要。

(2)立体几何的学习也是分层次、多角度的:

第一层次:对几何体的认识,依赖于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做任何推理的要求.第二层次:以长方体为载体(包括其它的实物模型、身边的实际例子)对图形(模型)进行观察、实验和说理.引入合情推理.第三层次:严格的推理证明.如线面平行、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第四层次: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在选修系列2部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引入向量与坐标,用它们处理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交角以及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从而使几何问题代数化,这不仅使几何问题的处理有了多种方法,而且对立体几何问题的认识也有了多视角,这无疑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中的几何问题。

三、立体几何内容变化的分析

从几何的发展,以及几何的研究方法和教材的变化整体看,随着几何知识复杂程度的提高,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几何研究发展的大趋势,而且研究几何使用的代数工具也是不断提升。

另外,从推理角度来说,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而且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即使演绎推理也并非“几何”所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

四、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教学建议 1.关于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柱、锥、台、球的特点,并根据各自的经验、结合身边的模型讨论各个几何体的特点,可以通过学生自制模型来提高认识,并在比较中形成对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直观认识。

2.关于投影、三视图

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在讲授前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中的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范畴、与高中教学要求的异同,也好做到有的放矢。

2.1平行投影、中心投影

初中人教版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投影、投影线、投影面、中心投影、平行投影、正投影、线段的投影、平面的投影、正方体的投影,教学要求均为了解。

2.2 三视图

2.2.1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三视图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三视图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初中涉及的几何体都比较简单,具体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初中的教学要求是:由几何体画三视图(三等原则);由三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描述物体的形状;由三视图求物体的表面积。高中的三视图的教学要求是: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图形比初中的复杂);增

加了斜二测画法(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2.2.2 三视图的教学建议:

对于画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几何体,只要求前一节介绍的柱、锥、台、球及它们的一些简单组合,不必研究较复杂的几何体,尤其由三视图和直观图画实际的立体图形要求不宜过高。三视图的教学中注意要求的层次性,注意虚线的使用。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不惟一的情况不要涉及。

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应该意识到: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根据三视图经过头脑的加工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

总之,本节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仅仅会画空间几何体.而是通过作图:从实物模型到三视图再到直观图这样一个过程,来认识空间几何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重心,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

3.关于逻辑推理与证明

立体几何中涉及的逻辑推理与证明,主要集中在必修2中的第二章“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关于线、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的处理,这部分具体的教学要求是,对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判定不作证明,只要求操作确认,对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要求证明,但教材的理念十分清晰,就是分步到位,因此立体几何教学不应忽视推理与证明。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把握“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下面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作简要说明。【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折纸试验,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归纳和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定义和判定定理;

2.通过对判定定理的探究和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实例引入、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通过试验,探究定理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判断线面垂直的条件 问题1:折痕AD与桌面一定垂直吗?

问题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与桌面垂直?追问:为什么折痕与桌面是垂直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问题3: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能判断此直线和平面垂直吗?(学生利用模型说理)问题4:条件中的两条直线必须相交吗?(学生借助模型说理)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借助模型感知并确认判定线面垂直的条件.教师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将上述过程进行动画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判定定理中两个关键条件“双垂直”和“相交”进行理解和确认.

这是新课程下利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来获得判断定理的典型案例,学生无需经历严谨的推证过程,借助实验操作、直观感知,并可以借助简单的描述说明其道理,从而便获得了判断定理。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学 院专 业实习小组实习学校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何海玲 杨国庆 颜争 肖慧飞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1、调查目的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育效率低下,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存在这一突出问题,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所以,调查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现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武汉市四十九中高

一、高二学生,部分老师为对象,针对学生共发放了135份问卷,回收125份,回收率为92.6%,具有统计意义;针对老师采取的是访谈式的调查。

3、调查内容

学生通过自填问卷的方式,设计了15个问题,采用单选、多选混合方式,就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大方面进行调查;与老师主要谈论政治课的课时安排、学校重视程度、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如下: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让政治课更有吸引力,让你的政治课成绩更加优秀,让你成为一个有经济头脑、政治眼光和哲学智慧的现代公民,请你认真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并如实填写所有问题。

1、你喜欢学政治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你平常喜欢了解电视、报纸、书刊上的政治方面的新闻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作为消遣 D、不喜欢

3、你买与政治有关的课外书吗?

A、常买常读 B、买过看过 C、买了没看 D、根本不买

4、你喜欢和同学及家人探讨国内外大事吗?

A、喜欢 B、偶尔 C、从不

5、你学习政治的目的是?

A、完全为了应付高考 B、政治可以知道生活 C、二者都有

6、政治课令你喜欢的原因是?(多选题)

A、对政治本身的爱好 B、所学知识有助于帮助自己将来发展 C、老师上课有吸引力 D、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7、政治课之所以令你不喜欢,主要原因是?

A、政治课本身的内容 B、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C、老师的教学方式 D、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8、你认为学习政治关键是什么?(多选题)

A、抓住课堂 B、认真看书 C、自己做题 D、自己思考

9、你认为目前政治课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多选题)

A、上课听不懂 B、看书看不懂 C、做题吃力 D、知识记不住

10、你能否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A、课后看书,认真完成作业 B、不看书,只把作业完成 C、不看书,也不写作业

11、你是以怎样的状态上政治课的?

A、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B、认真听讲,但很少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C、不能认真听讲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

12、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你是否把政治方面内容作为研究课题? A、做过研究 B、想要研究,但觉得很难,所以放弃 C、没有兴趣

13、在授课形式上,你对政治课有什么样的要求?

A、以老师讲授为主B、以学生自学为主C、以师生相互讨论为主D运用多媒体形式教学 E、采用电脑网络课形式

14、你学了多年的政治,你认为对你产生了什么作用?

A、帮助自己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B、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C、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D没有什么明显作用

15、你对政治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

三、调查结果分析

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欢迎的,在学生心目中有它的存在价值。但是政治课并非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消极反映的比例还比较大,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不大,学习动机很大成分上是为了高考的需要。

高中政治课的价值与功能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学生对政治课的知识(智力)功能和培养能力的价值认识比较明显,但德育功能尚未得到学生整体认同,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效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应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但是,很显然,政治课对于学生觉悟提高的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及学习方法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端正,在你能否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选项中,有51.6%的学生选择“课后看书,认真完成作业”;但同时也有45.2%的学生选择“不看书,只把作业完成”。由此可见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一半是比较端正的,能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也有近一半的学生态度不够端正,课后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而已。

前面提到有一半的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究其原因可能是兴趣问题,也就是对政治课的喜爱程度,通过问卷发现有52.8%的学生对学习政治是“比较喜欢”的;其喜欢的原因37.1%选择“所学知识能有助于帮助自己将来发展”;有25%选择“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在不喜欢政治课的原因调查中有42.6%的学生选择“考试的成绩总是不理想”;41.2%的学生选择“政治课本身的内容”。由此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总体还是比较喜欢政治这门课程,能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作用,但是考试成绩的低下导致学生对学习政治失去了信心,再加之政治课本身枯燥乏味的内容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奖励来鼓励学生,提供其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在授课形式上,有59.3%的学生选择“以师生相互讨论为主”,有46.6%的学生选择“以老师讲授为主”。59.3%的学生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 这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它有一下这些弊端:

(1)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许多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灌输,而不注意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把教师看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把学生仅仅看作是教学中的客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不懂就教,学生懂了还教。有些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备课也不够充分,因而教学中对于教学重点把握不准,对教学难点讲不到位,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不清,对学生困惑和疑问含糊其辞虚晃而过,结果教师教得昏昏学生学的也莫不如此。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通病,也是文科教学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教材写的清清楚楚,学生也基本上明明白白,可教师就是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学能力,将学生看成一块“白板”,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上面讲的唇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在下面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沉沉。

(3)“言行不一”式和“划书背诵”式教学。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课程。然而一些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师本身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上这门课纯粹是谋生的手段和需要。这些教师课堂上展现给学生一副真理和正义化身的高大伟岸的形象,课后却牢骚满腹,斤斤计较,课上与课后的言谈举止形成鲜明对照,前后判若两人。一位政治教师痛感自己每天上课说一大堆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假话、空话、鬼话,于是每次上课前先打自己两个嘴巴。还有一位政治老师,有一次上课时拿错了选择题的答案,自己不知道,照着错答案讲得头头是道,并且都能圆其说。学生也深信不疑,又是写又是背。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一看,才知道拿错答案。

由于思想政治课很多内容最终需要加以背诵和记忆,有些教师为了走捷径,上课干脆就让学生划书,用少量的实践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强化记忆和练习。这种省略过程直接奔结果的教学常常出现在理科班上。由于理科班学生政治只需应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些教师便主动降低教学难度和要求,让学生在对知识并不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机械记忆和反复训练,以谋求考试成绩。这样的课堂由于缺少对过程的关注,缺少师生互动与对话,学生像没有心灵自由的机器人盲目生硬的接受教师指令而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种不求甚解、急功近利式的教学实质上是将政治课上的育人功能降低为下位的谋分工具,其结果必然戕害学生心灵。

这59.3%的学生认为“以师生相互讨论为主”,符合现代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互助教学有利于变“个体”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

中的难点、重点创设交流情境,把课堂知识放在小组或班级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交流、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的集体合作学习提供条件。

(2).激发学生自信心与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信心。自信是人力量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因素。

(3).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氛围是沉闷的,老师讲,学生听,单一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们产生很大的压力。学生在压迫中学到的东西只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理解这些知识是什么意思。而现代教学模式就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观点,笔者征求了部分教师的看法。某位政治教师如此谈到:一改传统式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学,不是老师们不想。老师们也愿意讨论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喜欢,老师也更轻松。但是,这样一来,每节的课标要求就无法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继而在考试中无法取得好的分数,而学校考核老师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关系着老师的生存。所以,老师们也是不得不采用填鸭式教学。还有,由于老师的原因,某些教师把互动理解为简单的语言问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问的都是些十分简单或幼稚的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而一些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反而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只好硬性记忆、囫囵吞枣。另一个新问题是部分教师自从新课改之后不敢“讲”了,学生自己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答疑,这岂不是从一个极端挪到另一个极端。对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一味忌“讲”。讲得多与少并不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真正的互动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生活,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情感交流。在真正的互动中,应该有教师灵感的迸发,学生独特的见解,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师生思想的碰撞。

另外有老师如此谈到: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愿意采用讨论模式还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中国学生没有这讨论的素质,给出一个讨论话题,学生聚在一起不是围绕着话题讨论,往往是讨论许多与学习无关的无聊话题。一个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素质,讨论反而是弄巧成拙,浪费了时间;另外,中国的课堂学生人数太多,普通课堂都超过六十人,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2、学生对学习了多年的政治课对自己所产生作用的来看,有47.6%的学生

选择“学到了很多知识”;有35.5%的学生选择“帮助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有21.6%的学生选择了“没有什么明显作用”。这21.6%的同学问为什么要学习政治,一、我不从政,二、我不会考公务员,为什么要学政治干什么啊,学政治能干什么实际的事情?这些问题反映出了思想政治这门课现在还被不少人误解。还需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不懈的继续努力。

此外,笔者还从各班级处了解到在目前的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情况下,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其它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顾此失彼的严重失衡的问题。(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重视的情况。(2)政治课课时少,且课程安排多放在每天的上午最后一节课,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是在学生容易发困和溜号的时段。

此次问卷调查基本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情况,同时反映了对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迫切要求,对于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总体效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一)、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寻求创新

1.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不断探求有特色的教学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同生动、丰富的戏剧,教师应该以精心策划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演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国外流行过一种说法:“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果我们只是传授知识,我们就是在造就新的文盲,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以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核心,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其活的“灵魂”。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变理论型教学为情感性教学,减少抽象、空而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增加情真意切、生动形象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把政治教学与情感教学融为一体,寓教于与情感之中。由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情动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让学生投入到乐观情感之中,使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说教材的内容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基础性因素,那么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当前政治课教学方式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普遍觉得“上政治课觉

得没意思”,消除“学生希望的政治课同老师讲授的政治课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下功夫。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当前政治教师讲课仍然流于说教,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这种灌输式教学仍是当前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而且政治课本来就比较抽象和理论化。如采用单一的说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疲倦,我们应该改变当前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推动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不容易感到疲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让政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老师要善于把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读、讲”老师都很重视。而“议、练”则被很多老师所忽视。对一些说教篇幅较多、道理不好懂的教材,不但要精讲,同时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观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又是怎样在实施这一战略?对此你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如运用多媒体、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了解本地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了解改革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强了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兴趣是人们探求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认识、维持其旺盛的求知欲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学的主动,学的积极。反之学生若对学习没有兴趣,则学习时必然处在消极应付状态,无效果可言。在政治课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情感、奖励、竞赛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兴趣在学习动机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能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所以在授课的每一环节教师都应该注意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诗歌、悬念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恰当的运用幽默的艺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初中树立自信心可以运用卡耐基的一句话:“人家骑马我骑驴,看看路边拉车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简单的一句名言,却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告诉学生们要树立起自信心。再如,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些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漫画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夸张,让人一看便明白其中的含义。特别在讲高中课程消费者权益时,这方面的漫画非常多,在吸引人的感官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并能加深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

3.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客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这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25]”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还要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教学实践中,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从教学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到理论的论证和结论的得出,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无不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而且还

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三)、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养

1.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科素养。中心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人文社会学科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课程内容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诸多方面。政治教师只有对本科学知识有丰厚的积淀和最前沿的学术视野,才能立足课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真正上出思想政治课的特色与味道。为此,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科素养,使自己成为本课程的“活化石”,成为本学科的“代言人”。当教师与其所教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时,就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师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育智慧。学科知识再丰富,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了解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状况,依然实现不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过程来看,阅读教育经典名著是提高教育教学智慧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名著能够极大的开拓眼界,使教师对整个教育教学发展史有整体把握,从而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一种终极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思维更加活跃,让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参透。随着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以宽广的视野审视教育,树立全新的意识并把这些意识传授给广大的学生。”

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而知识不过教育的技术而已。”作为政治课教师应当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敬业无私的精神和坦荡磊落的人格感召学生、感动学生和感化学生。而遗憾的是,在中、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政治教师自身素质往往被遮蔽和遗忘了,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评价依

据是中高考成绩,政治教师的价值在于教学生“得分” 而不是“得道”,其自身的政治素质往往不在评价视野之内。因此,克服思想政治课“口是心非”,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

3.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做个“新”教师。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让自己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青年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为此,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论。通过学习,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积极参与科研,并力争成为教育科研型和开放型的“新”教师。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第四篇: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吴长宪

毕节市长春中心校

摘要:新深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0)02-08-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践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名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F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人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人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寒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球出减发科海故事博览不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人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第五篇: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现状调查交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调查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创新和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也给我们政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改善思想政治教学的良好机会。但是,作为一种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还是我们老师个人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本校教师和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

调查地点:新密市高中

调查对象:高中教师及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调 查 人:郑晓娜

一、调查研究的范围、对象与方法

1、调查目的:为了即时掌握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动态,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了解实施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等,以便更能为课改工作的管理、培训和研究提供有效依据,使我们的课改推进工作掌握主动,以确保高中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2、研究范围与对象:我市高中100位学生和20位政治教师

这次调查,从两个层面开展调查,一是对教师层面开展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和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情况;二是对学生层面开展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及其学习活动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其中发出教师问卷20份,收回问卷18份,发出学生问卷100份,收回90份.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课程改革来,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认为自身的业务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其中认为完全适应的占15%℅,基本适应的占72.5%℅,基本不适应的占

7.5%℅,很不适应的仅占5%℅。这些可喜的变化,我认为,一是得益于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二是由于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

2.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理念的教师达82.5%,100%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师达77.5%。教师对课标“非常透彻并能体现在教学中”只有10.30%,“能够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有46.70%,“了解基本理论”有40.20%,还有2.70%的教师对课标“完全不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们不仅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更注重了自已对课后的反思。在针对“一堂课结束后,您通常采取的后续策略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时,有90%的教师对后续策略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在其他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教学的占10%,以教学后记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的占32.5%,征求学生对本节课意见的占

5%,在反思和思考的基础上就本堂课重新设计的占42.5%。

3、在调查中,有47.5%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评价机制”,而认为“教师自身的适应能力”、“管理机制”、“学生的适应能力”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只有7.5%、25%和20%。因为,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仍落实在“考试成绩”之上。在回答“如何评价学生”这一问题上,有57.5%的教师直言不讳地回答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学生平时表现为主”的仅占7.5%,以“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的为35%。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1、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学习动机大多是为了高考的需要。在间接提问“你在高中阶段最感兴趣或者说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时,政治仅占40%。直接提问“在高中阶段你对政治课感兴趣吗”时认为自己“很感兴趣”的仅占10%。认为学习政治课首先是为了“高考需要”的占51%,假如高考不考政治,有40%的学生“不愿意”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主要是为高考而学。

2、在调查“上课时老师是不是经常让你与同学交流讨论”这一问题时,有82.8%的学生作了肯定的回答,有62.5%的学生认为上课时学生比老师讲得多,有8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会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这说明,大部分老师理解了新课改的的理念通过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习惯。学生喜欢老师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方式,但还有少数老师老师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3、在回答“老师对你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71.6%的学生认为“老师主要看考试成绩”,只有28.4%的学生认为是“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在对待期终调研这一问题上,有47.5%的教师认为“期末考试或中考与新课程推进工作不能相适应”,让学生选择“考试方式”时,只有18.3%的同学选择了“闭卷考试”,而选择开卷考试或实际操作的学生却高达65.45%。学生对待书面作业的态度更让人吃惊,赞同有书面作业的学生只有16.45%,而认为作业太多的学生却达62.5%。

二、课程改革后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来,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赞誉和埋怨之声此起彼伏,对课程改革的收效也是褒贬不一。这次调查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我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落差很大。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提得最多的口号,也是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从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认识了好多“新的教育理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理念的教师达82.5%,100%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师达77.5%。可以说,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教师之心”,大部分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如果把这些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便只留下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空壳。大多数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座”变成“方阵座”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了;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了,不切实际的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说,“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

是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作“套中人”,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评价制约着课程改革,师生都厌倦书面考试。由于现行教学评价制度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解决,学校评价老师、家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都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和教师,这些使我们的教师也不想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也不愿意参加,因为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令你失望。在调查中,有47.5%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评价机制”,有40%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仍落实在“考试成绩”之上。在回答“如何评价学生”这一问题上,有57.5%的教师直言不讳地回答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新课改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针对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探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及建议:

1、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恩格斯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变“分数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统一。贯彻新课标,落实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超前意识打破传统的束缚,以独立的人格魅力和勇于质疑的精神,不断钻研新问题,探讨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2、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课文中“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小栏目,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穿插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3、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4、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引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大大探索与试验。采用多元主客体评价方式,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把纸笔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因为这种多样化评价不是从单一考试背景中,而是从广泛背景中例如言语、视觉、身体动作,人际和自我等方面收集信息,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问卷、小论文、表现性评价等综合手段,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就、优势和不足,提出对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适用哪种教学评价手段是个难题,教师应依据评价的目的、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科学地选择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实际情况,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可以解决或解决得更好”的问题,如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真正能够在今后的课程实施中解决,以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下载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新课程下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

    新课程下数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课堂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途径教学反思 -----------杨毕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鹤壁市实验学校 徐素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吴佃广 (博兴第一中学,山东 滨州 256500) 我校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号召,新课程在我校全面展开。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 来源:教师投稿 | 点击数:1707 |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08年04月14日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语法还要不要学?要怎样学?应该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已成为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高中英语听力教......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摘要:高中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