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精华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所有的学科的学习,都是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学以致用——对前当前的教育现实的指导意义,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去感知真实的生活,把对语文的学习完全的融入到生活中。
【关键词】生活化
语文 教学 多元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
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3.教学场所、授课方式过于单一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的水泥四壁中。
4.教学成果评价过于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教师队伍的自身局限性
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对于农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一方面,自己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学校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师再学习,再培训的,以及通过运用新技术,如构建校园网络、微薄、社交等互联网平台,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再者,由于体制原因,致使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农村的老师,身兼数科;有的不仅要教学,还要管行政,巨大的教学任务压力,以及工资收入不高的生活压力,双重压力对教师的身心及身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迫不及待。
二、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改革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扩展教学领域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教学方式:开放教和学的思想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4.实践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需要多方的参与 对于包括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如何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兴趣,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跨学科、跨领域、跨时间广泛的去学,如让学生不把学习当成孤立、乏味的知识去死学、硬学,这是作为老师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任何的成功的教育都不能以脱离社会和家庭而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对于语文的学习,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有效的参与,相互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阜南县王化镇花门楼小学
倪月峰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回归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理性的思考适当的对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堪忧的现状
1.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调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
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3.教学场所单一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的水泥四壁中。
4.教学评价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适当的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教学方式:开放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教学评价: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的培养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外延,但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缺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新的时期,需要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间的“屏障”,让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本文将简要阐释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探究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探讨
“文学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语文也是如此。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源泉所在,天然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方面越来越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用语文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对于刚进小学的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没有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语文教学,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阶段时期的教学。
一、语文生活化观点的简要阐释
何谓语文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虚拟的课本寻找到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让语文教学变成“活泉之水,活木之本”。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思想价值理念的构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作用,而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不断探索和体验,逐渐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语文作为学科之母,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情况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探讨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建立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与教学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的理解出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间的“相似点”,比如在学习《初冬》这篇文章时,如果季节刚好为冬天,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来到操场,感受冬天的萧肃与凛冽,并让学生发表对于冬天的认识或感受。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不仅让学生第一次对冬天进行了审视,也有效的建立起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帮助教学更好的推进。其次,在教学中要留有疑问,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答案。在学生学习蔬菜水果生字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蔬菜都是绿色但是它开出的花却是粉红或是红色吗?大家还知道那些不是绿色的蔬菜吗?你能写下它的名字吗?”通过提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询,查找书籍等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的生字生词,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分享。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留有想象空间的部分进行“补全”。比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课文的结局为“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后来的结局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观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积极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比如在学习《阳光》这一篇目时,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并告诉学生禾苗变绿了,小树变高了,小溪流动歌唱都是阳光的功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景如果没有了阳光那么就不复存在了,不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而在学习《燕子的妈妈笑了》这一篇文章时,在阅读阅读完毕后,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形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展现,将原本单调的文本内容具化为生活中的情境,学生每次进行阅读时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些有趣的画面,语文学习就变得不再单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了。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推动教学进行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一般说来,教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首先,要为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课本表述的那种情境中去。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篇目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的小伙伴不慎在游泳池内溺水,你会如何施救呢?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寻找解决办法。有人说把游泳池的水放了,有人说去找爸爸妈妈,有人说直接跳下去救他。但是不管是何种答案,都将学生自身与司马光的处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其次,开展辩论,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辩论中学生很容易迸发出全新的意见与观点,这些都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证明。同时,在辩论中也很容易学习到其他同学的宝贵意见与观点。最后,从生活情境问题出发引出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平时都喜欢玩纸飞机,但是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的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读懂了下面的这篇文章就能找寻到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地球爷爷的手》吧。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往往会更加用心的去阅读,去感悟。同时生活中的寻常问题也拉近了课文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束语: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的巨大突破,在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在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时期的教育重要理念,也是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时代活水”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洁.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12:25.[2]王艳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尝试[J].中华少年,2015,28:43.[3]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40.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1
(一)教学内容局限性强„„„„„„„„„„„„„„„„„„„„1(二)教学方法单调无趣„„„„„„„„„„„„„„„„„„„1
(三)教学评价单一„„„„„„„„„„„„„„„„„„„„2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理性的思考„„„„„„„„„„„„„„„„„„„2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2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2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 2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3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3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适当的对策„„„„„„„„„„„„„„„„„3
(一)教学内容优化„„„„„„„„„„„„„„„„„„„„„„3
(二)教学方式开放化„„„„„„„„„„„„„„„„„„„„„„„„4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4
四、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5 致谢„„„„„„„„„„„„„„„„„„„„„„„„„„„„„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学 生:xxx 指导老师:xxx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xxxxxxxx)
摘 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局限性强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调无趣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
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三)教学评价单一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理性的思考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行以下四个转变:第一、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第二、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第三、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第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就更谈不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之路。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三)课外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适当的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二)教学方式开放化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结束语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只会让我们的教学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只有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有更为宽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致 谢
本论文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最终完成,张老师都给予我细心的教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五篇: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才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正确。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有生活才有能力。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的办法。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提高。可见,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
3、有生活才有精彩。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如,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让学生轮流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3、社会生活语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