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生活化策略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关注的焦点。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几乎是开创了中国教育生活化的先河。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中由偏重于单一的认知目标转向生活化多维目标教学。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的是知识技能,以知识为本位,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一种误导,使学生只知道学习知识,而并不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在生活化教学目标提出以后,我们关注的点将更加全面,尽可能地使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更好的发挥阅读教学寓学于乐,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与他人交流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须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背景拓展阅读量,以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校园生活是阅读的乐园,应该加强校本阅读教材的开发。学生白天大部分的时间生活都在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阅读的乐园。班级开辟的“图书角”、“佳作欣赏栏”、“信息交流台”,一本本图书,一篇篇充满童心的美文,一份份网上查找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大阅读课”推学生阅读名人佳作,活动课中举办“成语擂台赛”,“好书交流会”等,这一个个小小活动的开展,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同时,加强阅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原来单一的课程转向全方位,多元化,尽可能地开拓学生思维。
另外,班级后墙的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每天一句”等专栏,引导学生参与,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校园美丽的环境也是很好的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乐园。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廊、通知栏、校史室、队室、别班教室等,这些都是课程资源,经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在美丽、多彩的环境中阅读,挖掘校园文化中内在的底蕴,让学生尽情享受,也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2.联系学生家庭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家庭生活,阅读的温床。一个学生除了每天六个小时在校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母女、父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阅读教育成效,在小学阶段表现出尤为明显。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中,一家人定一个读书时间,每天20~30分钟,出声朗读佳作美文,读读背背成语、俗语,轻松笑谈歇后语等,孩子在这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在这温馨的家庭生活中,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阅读能力,学会了做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的优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阅读教学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3.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社会生活,阅读的天地。社会是广阔的天地,孩子每天要接触人,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们交往中学会交流沟通,同时也发现其中识字的乐趣。节假日随父母走亲访友,一声称呼、一句问候,你会认识很多亲戚朋友;旅游途中,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感到惊讶与欣喜的同时,又了解了许多,积累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肯留心,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老师应该做一个个有心人,将这些内容变成阅读的素材,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有趣味。
三、教学手段(方式)的生活化 1.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情景导入时,教师应该充分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趋于生活化,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引导学进行观察和品读,使学生在好奇中展开课堂教学。
2.情景中创设生活体验
实践中体验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要求上的直观性,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将自己的观念由传统的讲授法转移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该听取学生在教学中的建议,学会倾听学生,与学生共舞。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用表演等形式把阅读课文中的情境表现出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这种再现和体验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3.反思小结中的生活化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后都需要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快速深刻的了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却很难使学生真正从中收益,难以对他们的思想陶冶和兴趣的提高产生助推作用,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的最后,仍然可以密切的联系生活,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实际的运用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从而达到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陶冶学生情操的双重效用。最后,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中好的经验进行积累,为以后的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良策。
综上所述,在生活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也应该走向生活化,使学生真正的从情感上走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愉快的,创造性的的解读文本内容,真切的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以上几个方面的论断为我们未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仍有可能遇到诸多的问题,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化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加深。
第二篇: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忆昔求学听课时
曾记得读高中时,全班学生都对生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所讲的东西有好多不是书上的东西,但却是最精彩吸引人的。如讲蜜蜂,先来一段故事:项羽兵败后,张良估计他必从一座高山下经过,于是事先派人在山壁上用蜂蜜写下一行字:“项羽死于此地。”引来许多蚂蚁吸食。当项羽来到此地一看,蚂蚁居然能写字,而且写的居然是要自己死,于是说“天要我亡,我不得不亡”。于是横剑自尽。此故事一讲,立马把学生的情绪鼓动起来了。又如讲草履虫,他先在黑板上来上一个简笔画,活灵活现,就这一举,一举征服了我们,接着他又用一首自编的打油诗把草履虫的习性、功用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令听者大快朵颐。讲桃花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成盛开”的诗句,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博学。从此天天盼他来上课。他如果上课迟到了,同学们急得不行!
而今自己从教时
后来自己步入讲台,回忆生物老师的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方知他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高手。如今我虽然任教语文,但也要象他一样把课上得扣人心弦,能深深吸引莘莘学子,让他们回味无穷,爱上语文。
本校地处罗宵山脉的边缘地区,条件艰苦,开学伊始,语文老师即领到一本人教版的教材和一本湖南教科所编的基训,仅此而已,余下的就要靠语文老师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太捉襟见肘了吧?无奈,自己挖掘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不下21种,若想面面俱到,一应俱全,贪多反而得少,效果不佳。
本着陶行知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以及赞可夫的“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的精神,结合本人爱看小说,尤钟情武打小说、历史故事,又爱好琴棋书画,特喜讲故事的特点,试整合出自己教语文的资源。
每节课前必从学生身上挖掘出一个故事的苗头,加以敷衍,且故事都做到情节离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发笑外有深意。故事有武打小说、历史小说的影子,有章回小说的悬念迭起,又植根于文本,不让学生感到老师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有时为准备一个故事,煞费苦心,殚精竭虑,不到抓住学生的心誓不休的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我上的课心向往之。当我在走廊远远的另一端出现时,学生便喜形于色:又要上语文课了。当我故意慢慢走,甚至车转身欲离开时,学生便怨言迭起,指责有加了。我想学生听故事上瘾了哟!
学生蹒跚学步时
听得多了,学生便不满足于老师的一家之言,急于要自己表现一番了。我于是趁热打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推出“课前五分钟故事秀”的活动,并且作出规定: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合情合理,扣人心弦。学生踊跃参加,纷纷登台亮相。讲者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听者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下面撷取几朵学生讲的故事以飨读者:
一、雷建军讲的“彗琴同学蛮尊师”:当数学老师挟着讲义满面春风地走向讲台,经过雷慧琴的座位边时,她站起来了,可老半天不吱声。原来在为如何称谓蒋老师而大伤脑筋:叫蒋老师吧,大俗气哟;叫蒋老吧倒是尊称,但女老师忌讳这个“老”字,叫“小蒋吧,简直大逆不道”;叫老蒋吧,又不是她的同辈,更不好,一个称呼这么费劲,看数学老师看着她,一着急,脱口而出:“小蒋!”全班为之喷饭。说完她后悔极了,自怨自艾地说:雷慧琴啊,我把你这张臭嘴!哪壶不开提哪壶。最不能叫的就是这个“小蒋”,可你却偏偏叫上了,等下到寝室里,看我不撒泡尿,把你这臭嘴浸到尿里,非浸到嘴唇发乌发青决不放过你!还不知老师是咋想的?拿眼偷觑老师,只见她始则金刚怒目,继之惊诧不已,终于宽大为怀地说:“有事吗?”雷再也不敢说话了,怕言多有失,只把一张纸条交给老师。蒋老师边走向讲台,边摊开纸条看,只见上面写着:①老屎(师)是神圣的,我尊敬老屎,我要做老屎!②你的课讲得太好了,颠三倒四的,使我含笑九泉!呜呼,为之一晕!
二、袁静怡讲的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本人(王冰洁)自我感觉良好,身材高挑,面容姣好,长发飘到后腰,许多男生为之倾倒。这不,果然有一男生把纸条送到。冰洁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奋力掷向垃圾桶。且慢,纸条上到底写的啥?且到被窝里去品尝。好不容易熬到半夜,打开手电,摊开纸条,不禁怦然心跳:这个女人不是人,疑是仙女下凡尘。我乃翩翩一少年,意欲拜倒石榴裙。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一声“耶”显得超大。同室女生都伸头相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吗?”王说:“没什么,姊妹们,发梦呓而已。”王冰莹跟她同床而眠,被她吵醒,老大不高兴,嘀嘀咕咕的说:“你这梦呓发得也大了一点吧?扰人清梦!”王冰洁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在被窝里蹬了她一脚,随即抬来的是更猛烈的蹬脚!
三、调皮鬼陈阳讲的女生写错别字的故事:亲爱的爸妈,你们好!我跟猛男(孟兰)睡一床,肚子越来越大了(胆)。昨晚眼皮跳过不停,我觉得那是胸罩(凶兆),今天果然被肛门夹住了(钢门),这使我脾气不好,有点胸(凶)。
四、曾子杰写的作文“善待胃”的一个片断:“吃早饭,再去上学吧!”妈妈喊道。“不,不吃了,又吃蔬菜,一点都不好吃,我去学校吃零食吧!”小亚如往常一样回答他的老妈。匆忙来到学校,一脚跨进校园商店,进了一些“美味”来稍微打发了一下肚兄弟。上英语课,小亚看着老师,认真听着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咕噜——咕噜”。传来了一阵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班上同学轰然大笑。是谁们的肚子在叫啊?原来啊,是小亚的肚子呀!老师皱着眉头问:“小亚你今天又没吃早餐?”小亚低着头,点点头。“唉,现在的学生一点也不知道生活是多么美好,都不珍惜了!”老师感慨道。“我罚你面壁思过,过——快点。”“砰”一声巨响,寻声望去,原来是小亚不知为何,蜷缩在地上,捂着肚子。这时大家手忙脚乱,好在在老师的指导下,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看着小亚被推进了急症室。
小亚的父母心急火燎地赶来了。等医生出来后,一问才知道是急性胃溃疡,好在送抢及时,才没有性命之虞。“是不是这个男孩经常不吃早餐,而一味地吃一些零食抵饱呢?这可不行,下次不能这样,作为父母的你们要注意督促哟!”好在无大碍,一场**就此平息下来了。
语文资源包罗万象,老师没有精力面面俱到的。我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其他的形式多多尝试,唯有这个讲故事,雷打不动,每天照讲不误,并能从中有独到的体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本人与愿已足!
2014.4.8
第三篇: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才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正确。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有生活才有能力。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的办法。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提高。可见,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
3、有生活才有精彩。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如,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让学生轮流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3、社会生活语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第四篇: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中,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原本是“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然而,现今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的观点和感情。
作文的材料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
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小事,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如上学期的一个早上我校南面菜地就出现了一个写作的好素材,这天早上我一踏上学校三楼往南面一看我惊讶了,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仙景,云雾迷蒙中隐隐约约看到几棵树顶。我马上有了一个想法,早读还没到我就组织学生在走廊欣赏雾的变化,我要求学生观察雾在太阳出来前的种种变化,当太阳出来后又怎样。经过观察后即堂作文,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作文的素材随时随地都有,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积累。
二、学会在学语文中作文
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
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中的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把扫路人外貌描写组织一起分析讲解,学生认识到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堂上进行小练笔写一写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学生描写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提供亲自感受生活的机会,收获真实生活,引发习作的动机。如在班级种植一些小花小草,让学生参与照顾,写写体验日记。我在写《有趣的实验》这篇作文前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带学生到操场上找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活动范围内画线进行观察。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
总之,要让小学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成功的乐趣。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阜南县王化镇花门楼小学
倪月峰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回归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堪忧的现状理性的思考适当的对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一、堪忧的现状
1.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完全被僵化在几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调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尽管教师们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由于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使它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这种划
一、呆板的学习方法,能真正提高学生多少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3.教学场所单一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的水泥四壁中。
4.教学评价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而“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要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适当的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教学方式:开放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教学评价: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