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2: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黄 康(贵州省息烽县黑神庙中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与德、智、体并列为四育。他认为美育的作用是陶冶情感。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朱光潜认为“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则认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大,美育成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199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强调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各界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由此可见,美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1986年12月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审美教育列入语文教学目的。“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改,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仍然没有变。可是,很长时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仅仅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单纯工具,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审美光辉往往被忽视了。尽管最近几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之下,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努力改变那种把语文当作智育、德育的工具而忽视其美育功能的局面,但是,至今那种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急需具有创新人才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其实,语文课的教材、教法、传授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审美本性。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都构筑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好世界,那里有美丑的交锋,有优美的人性和风景,有崇高的人格和景观,有人生的悲和喜,也有世界的幽默和滑稽„„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性,而且自身就令人留连忘返,赏心悦目,情感激荡。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借助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敏锐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感知力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培养审美感知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的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的选择能力,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感情认识、自身的倾向或习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特别是分析写景较为突出的散文和小说,要注意对自然景象的分析。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景物美、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物美的篇目很多,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这些课文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虽然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山水自然,但是它们仍然具有自然美的某些特征。朱自清在《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抓住景物的主要物征,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写春花,突出花多、色艳、味甜,并由春花联想到秋实,开拓了更美的意境。写春风,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方面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芳香、悦耳等特点,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有感。写春雨,运用排比、比喻等修饰手法,突出了雨多、细、密、薄等特点。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景物的美分析透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心中贮存起丰富的间接表象,最终使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发展。

(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形象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内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形象的过程。而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表象,它的形象不像现实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能,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浮现在人们的头脑中。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通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园脸,头戴一顶 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说话脱口而出,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年轻的杨二嫂被人们称为“豆腐西施”,脸上擦着白粉,终日坐着。中年时却变成颧骨很高,嘴唇很薄,站着像“细脚伶仃的圆规”,说话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势利的人。这些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对这些人物形象作认真的分析,学生就会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产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鲜活的“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审美情感的培养 “文章不是无情无物”,文学作品更是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进行披文入情的分析,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之情等等,使他们的情感领域得到扩大,内心世界得到丰富。例如,在分析《背影》一文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亲情。父亲在失去亲人和工作的情况下,还安慰家人:“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再三嘱咐”后仍不放心茶房送“我”,决定“自己送我去”,并在临别前不顾自己身体的肥胖,步履蹒跚地到月台上为“我”买桔子。这些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四)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就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特殊意味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故乡》时,不但要通过透彻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真正用意,即通过闰土、杨二嫂等命运的变化,反映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景象,揭示了中国农民落后的思想面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虚无飘渺的神灵,不知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道理。这正是当时中国农民思想上的共性,是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主要根源之一。作者对闰土这个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用文艺来“改变精神”主张的具体体现。通过这样透过表层的深刻的分析,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五)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规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总之,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密切关系,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第二篇: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 教育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推动整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 时代 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 历史 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于美?关于这些 问题,笔者依托音乐 学习的经验,从四个层次加以 分析。

第三篇: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们养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美的元素,没能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大教师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并积极探索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数千年来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Y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需要得到我们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古诗词也是高中语文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对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自觉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做到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相结合,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让学生体会语言美

古诗词涉及到大量的文言知识,不易于理解,学生很难对古诗词提起兴趣。但是,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富有文学美,其句式短小精炼,讲求押韵,具有音韵美,非常适合诵读学习。诵读也是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古便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因此,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强化诵读,教授学生正确的古诗词诵读的技巧,并探究创新,丰富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语言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琵琶行》一诗时,《琵琶行》是一首乐府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诵读的教学方法。首先,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僻字词,疏通文意。之后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字节停顿、感情变化,并在书上做出标记。范读结束后,将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文章的人物形象、主要叙述事件,组内交流诵读体验,并推选出一名诵读优秀的成员。讨论结束后,各组作诵读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晦涩的古诗词,还能帮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从而培养语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增加自身审美情趣

大多数的古诗词都蕴含着优美的意境,可谓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学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时,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发觉诗词中的美,避免出现会读、会背,却不知其意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增加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兴八首?其一》一诗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情感。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该诗蕴含着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学生思考后,教师抽取几名同学回答,针对学生自学情况做点评指导同时板书答案。接下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闭上眼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并把这些景物汇成一幅画面。想象结束后,教师介绍作者创造本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学生能将古诗词知识很好的内化,增加知识储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古诗词外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任何一首古诗词都不是凭空而生,它都蕴含着丰富的诗词写作知识,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当前,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需要研究其古诗词知识,解析其文意,更需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等。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在传授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时,注意拓展古诗词的外延,丰富学生文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离骚》一文时,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字词偏僻,学生学习难度大,不易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授本诗的字音、字意等基础知识时前,先要求学生课下了解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资料,课上让学生分组交流,之后教师针对学生课下了解情况,介绍关于屈原的人物事迹、楚国的发展历史和楚王的为政昏庸的史实,接下来正式开展本诗的教学。最后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去了解浪漫主义诗词作品的特点以及其它的政治抒情诗,第二次课上举行一次主题交流班会。通过拓展古诗词的外延知识,学生不在再局限于传统的背诵记忆,而是可以了解到多方面的诗词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并且提升审美能力。

四、理性渗透,加强理性审美能力

学生的初步审美能力,可通过吟诵感情来培养,而要想进一步加强其审美鉴赏能力,理性渗透必不可少,所谓理性渗透是指重视对古典诗歌中人文精神的解读,赋予古诗教育以更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了解作者的人生履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并通过对诗人自我形象与诗词意蕴的解读,理解文字的意象美与理性美,进而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使之形成健全人格。而在鉴赏中学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实现理性审美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让这种理性渗透免于沦为概念化的说教,而切实成为一种审美体验,美的升华。

局部理性渗透可通过作者本人诗词中的部分词句来进行集中强化。如出自于岳飞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满江红》中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其中名词连缀的运用,使之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三十年来,岳飞都将“精忠报国”奉为己任,经过南征北战,使得南宋王朝的大片失土得以收复,而昏庸无能的权臣君王,却甘愿沦为阶下囚,不但不主张积极抵抗,反倒消极投降声四起。使得空余报国之志、视功名利禄为尘土、决意收复中原的岳飞,备受排挤与冷落。这两句诗词中,字里行间满含沉重复杂的思想感情,回首过往的同时,也满含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对自身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不思北伐以收复失土、偏安于一隅的悲愤之情,更有对失土人民的深挚爱意。寥寥数语便将岳飞胸怀大志、不计名利得失、光明磊落、肝脑涂地的伟岸形象便屹立于读者面前,言辞简约而意蕴无穷,也由此彰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其理性的审美能力,使之领悟到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哲理与感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理性渗透的宗旨所在。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到了很大比重,而且在深度、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升级,符合了高中生的知识需求与能力发展目标,对高中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在古典诗词鉴赏中,要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独特理解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语文教师应加大重视程度,在教学中转换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莹.意象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41).[2]朱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3]赵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2015,(12):34.[4]王丽娟.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J].教育,2016,(8):144.

第四篇: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责编 田彩霞)

第五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志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旧模式,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试从课堂模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展开阐述:

1、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增强创新兴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已经跨进21世纪的门槛,我们社会步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必须不停顿地学习,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地提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不断实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人口素质要求更加优化。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座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江泽民同志以其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这根主脉,可以说没有教育创新基础的支撑其他创新将是无源之水。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突破口在活动。语文是各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在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渗透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下,教与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模式。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正襟危坐,老师在讲台上口沫飞溅地侃侃而谈,你讲我听,你记我补,你点我背,加上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教师面对的仿佛不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是具有相同智力的一群机器人,随着指挥棒点头或摇头,说‚是‛或‚不是‛。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推广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学生是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的容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学校办成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空间,宣泄无穷无尽创造力的场地。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做你看的刻板做法。

现今的课堂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气氛,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手段现代化,效果明朗化,目的是要达到启思益智,乐教乐学,发展特长,全面提高,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和谐平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是可行的。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教《山中访友》一文时,我对生说,如果你还未读及课文,请展开想象,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呢?(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自圆其说即可。)‚访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叙旧。‛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参悟人生。‛ ‚访一位隐居在山林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

尽管学生的答案各有千秋,也有些与老师你所望的答案相之甚远,但这些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学生急欲读文的强烈欲望。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时文赏析,微型故事命题,哲理诗的创作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创设一个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登天难事,学生的创新欲望便会大大激发,长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渐渐诱发出来。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动力,这种力来自一个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又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积极创新的诱因。

初中语文教材的讲读课文,大都为名人名作,无论是思想内容的表达,材料的选取还是结构的安排及语言的应用,都具有典范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又必须看到名人也好,大师也好,所写的文章也不可能绝对的完美无缺。如果让学生站在大师的同一台阶,在学习他们优点的同时,对大师的名作大胆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如教《死海不死》,教学中心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阅读时辨清准确数和约数,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有意识设置多处疑问,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探求、争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撞击,引起认识冲突,比如:‚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句中数据是否可改成‚百分之二十四‛或‚大约百分之二十四‛‚百分之二十四左右‛学生经过一番交锋和分析,感到原来阅读时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中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以后就会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思考、创新。我们在教这一课时,经过这一练习,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却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课文讲到死海的深度时写到:‘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他认为:‚既然最深的地方是一个约数,为什么平均深度却是一个确数?‛好一个质问!好一种创新精神!这个就是智慧的闪烁!学生由此沉醉于知识的探索之中。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随机应变,精心设计种种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勇于怀疑,积极创新。

3、辨异求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含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求同思维,二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的主体,它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度角去思考,力求突破原有知识、经验、思路的局限,创出新意。

传统教法中《愚公移山》这一课,归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表现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有一次我外出学习,受益不浅。上课的老师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说:‚老师,干吗一定要移山呢?不就是山挡住了去路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依山容易多了。‛有的学生说:‚实在过不去,也不要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不就行了吗?‛还有的学生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位老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方面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多角度去思考,欢迎标新立异,不囿常规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有突破和创新。

当然,求异并不排除求同,语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相似规律,从而由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而创新,如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独立创作等。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比较、分析、联想、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4、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意志和毅力,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创造之花需要创造者的血汗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凭着扎实的知识和辛勤的劳动而有所建树的。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意志和毅力,良好习惯和正确创新观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5、积累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

创新的方法很多,如情报利用法、联想法、逆向创新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反复的了解、精确的记录,从而掌握信息,积累资料。因为一个人知识愈丰富,生活面越广,引发创新的触点才越多。

一个学生家里有一本郑板桥文集,当他读到‚平生最不喜欢笼中养鸟,我图愉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之性乎‛、‚欲养鸟莫如多植树,使绕屋数万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这些话语时,很有感触。我们指导他运用所学知识,采用资料整理分析法创新,写出了《爱鸟莫若植树》的小论文,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大胆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启发点拨外,还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我们可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课本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戏剧、小说、寓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地运用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以表现、实践、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剧作家曹禺曾经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情节简单、表演难度不大、学生有能力完成的课文,都可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他们可自编、自导、自演,老师只起点拨的作用。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我给学生准备了几套服装和道具,让他们完成本课的课本剧练习,让学生自己选配音乐,编排形体动作,设计脸谱,自编自演使作品得以呈现、创新,不仅反馈了教学效果,而且经常训练,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组织讨论、辩论,以‚说‛促进‚想‛,发挥创新能力。说话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迅速地由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说话人的思维活动处在高度集中和紧张的状态,他必须抓住外界或头脑中的某些表象、概念,展开闪电般的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信息传递,迅速把思维转换成通畅的语言。②这种说与想的联系,如果发生在想互讨论、辩论当中。那就显得更为活跃。

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观众‛就会产生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以‚说‛促进‚想‛,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发挥创新能力。基于此,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赛,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八年级上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联系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开演讲比赛。在这次开展的演讲比赛中,有《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历史,珍惜今天》,也有《珍惜吧,朋友》、《我们将牢记》……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展创新空间,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之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中有爱朗诵的、爱表演的、爱书法的、爱写作的,本着自愿的原则,我将不同的爱好、志趣分组,再组织他们开展活动。语文兴趣小组通常可分为演讲团、书法社、文学社、读书会、影剧社、故事组、辩论队、记者团、游艺组等,每组的目的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同。每次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师都要精心地准备,好好组织,恰当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自由驰骋,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创新兴趣。

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多媒体制作直观形象的电脑课件,能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得到充分调动,收到直观立体效果。

1、把现代技术作为工具。不仅老师的授课、指导、辅助可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可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就学得有滋有味,更好地实现创新教育。

2、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育软件,校园网等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校园网,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显示的学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学生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去感悟、接受知识,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初中语文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① 转引自于立蕾的《江泽民教育创新观研究》文件原始刊号为200005。

② 转引自《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618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观察,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不仅可能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摘要: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学习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美是指生活中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切事物,包括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审美是人们......

    色彩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合集五篇]

    色彩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兰小闺 福建龙岩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366300 摘要:美是一种心理体验,对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一生审美能力养成的......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封丘县赵岗镇初级中学 杨卫华 内容摘要 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看法

    关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看法 审计081姓名:李逸通学号:2113808134 【摘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着发展中的中国。同时也冲击着中国千年以来的......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