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

时间:2019-05-12 22:3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

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

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

想象的概念及应用

高尔基曾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些意义来讲,它是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一词源于拉丁文,与源于希腊文的‚幻想‛一词是同一涵义。李劫尔说:‚譬如一个小孩起初曾看见过堇花,后来他必定因这花形想到蝴蝶,更一转念,他想象的结果所表现于外的便是‘堇花会飞’。这是如何的富有诗趣?这是想象,也可以说是幻想。‛

实际上,想象就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所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建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谁也没有见过人的身体长着猴脑袋和猪脑袋的,而吴承恩却栩栩如生地使他们跃然纸上。孙悟空和猪八戒就是人的想象的产物。他们独特的的外形和其原形动物相一致的性格,就是想象创建的新形象。这种形象是一个人从未亲身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不论他们多么新颖和离奇古怪,都是已有的记忆材料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读了《水浒传》,头脑里想象李逵形象的过程被称为再造形象,这种想象是自己没有经验过的,根据别人的描述而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这种想象对我们阅读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扩大学生审美视野,在文章欣赏过程中,许多见未所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都可以通过再造想象给以形象的描述。创造想象是人们凭借平时积累的知觉材料,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 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康德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认识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是一种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出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可见想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造想象,学生就不能达到高层次的阅读欣赏。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同时可以使学生进入高层次的阅读欣赏,具体来说如下三点。

首先,激发想象是丰富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进行体会从而深入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意蕴、进入作者充溢于文中的感情世界,产生阅读共鸣的。但是,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书面语言只是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教师若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想象架起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实体的桥梁,把书面语言还原为栩栩如生的形象,实在的生活,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丰富地感知文章的内容。

其次,激发想象是深入探求作品意蕴的钥匙。

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个性品质等意蕴是内在的,需要通过想象去探寻、揣摩、体会。如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北方民歌《敕勒歌》此类作品,就要善于让学生发挥想象去领悟凄秋之景、体会作品抒发的离情别意,去领略大草原的美景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要从阿Q的言行、心理去揣摩这一形象的既有农民的质朴,也有市井小民的圆滑;既自尊狂妄,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等复杂的人物性格。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再次,激发想象是获得审美愉悦的保证。

阅读,从本质来讲,是一种审美。但能否在阅读中以丰富的想象去感知、理解、品味,是能否使阅读真正成为审美的关键。若能在激发学生再造想象的基础上激发高层次的创造想象,那么,学生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那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审美愉悦是无以伦比的。面对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想象丰富与贫弱者的感受绝对是大相径庭的。想象力丰富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究作品内蕴含的东西,甚至进行自我创造去丰富作品的内容,达到欣赏品读的境界,而贫弱者则只知‚写什么‛。

总之,没有想象的阅读,眼前的作品就会失去滋味,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减,更是无从谈起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激发想象的途径

第一、假设。阅读中的假设是对作品内容或是人物或是情节等进行假设。如学习《驿路梨花》时,让学生假设改革开放的今天梨花姑娘把小茅屋改造成旅馆营业的情景;学习《小橘灯》让学生想象假设40年后‚我‛与小姑娘相见的情景;学习《故乡》让学生想象闰土的后代在今天的生活情景;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假想于勒真的发了大财回家的情景。对于这些假设,学生一定会想出许多非常有趣的情节,老师便引导学生把想象出的情节与文章的内容作一对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由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

第二、绘画。作品以语言来体现人与情、景于情,引导学生借助这个媒介通过想象用绘画来体现对人物性格、景与情的结合的理解。在学习《渔歌子》后,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垂钓图‛,词中的自然之景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以及点睛之笔即垂钓者的衣着、神态都会经想象在学生画笔下生动地展现出来;学朱自清的《背影》、《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可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父亲吃力地爬上那边的月台买橘子时的形象,春天美丽动人的画面,以及像日本看护妇似的温暖的冬天的景象;学习《斑羚飞渡》可以让学生画出斑羚飞渡时的悲壮场面,镰刀头羊从容走向深渊的灿烂形象;学习《鹤群翔空》、《山中诊友》,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动人画面。其他如《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核舟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珍珠鸟》、《马》等都能用这种方法。

绘画的过程,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第三、对比。在阅读教学中,要对比的内容很多,我们把是非、美丑、善恶拿来对比,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狼》时,狼本身是反面形象,其特点是狡猾、贪婪。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正面对这一形象进行再认识,分析其特点:有谋有略、团结协作。继而根据蒲松龄创作此小说的目的,引导学生从正面与反面对比分析,从而认识狼在本文中的形象特点。也可引导学生以突出狼来归纳概括情节,以此与书本上以突出屠户来归纳概括的情节作对比。得出一个比教材更为恰当的归纳结论。《花市》、《卖蟹》等类似的课文就可采用此法。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表演。表演是通过想象把作品语言声音化、动作化、色彩化的过程。在这一作品语言被形象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得以实现。如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学《宋定伯捉鬼》中的‚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很容易就把其中的‚担‛理解为‚挑着‛,而这里‚担‛却是‚背着‛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担‛的意思,就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宋定伯‛与‚鬼‛两个想象的角色表演,再表演过程中把‚担‛字动作化为‚背着‛的再造形象,使表演者与 观者对‚担‛在本文中的意思都得以加深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七段,帮助学生理解‚牵‛字的表达作用时,就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远远地牵着绳子,惊奇、兴奋地等待小鸟出现的动作与表情(教师在课前先对表演作指导)。同学们立刻就明白了‚牵‛的表达作用,许多只小手一下子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甚至脱口而出!再如学《石壕吏》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吏‛与‚老妇‛的角色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理解文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紧出来的,进而理解当时兵役苛酷,兵源枯竭的社会现实。对于《核舟记》这课,学生同样存在着理解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实物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像《最后一课》一样的现代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表演的过程,更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内容、形象。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语通万里‛,通过想象,体验到阅读的愉悦。

第五、比拟。这里的比拟一是由人及物,把人的特点物化、从而形象化,二是由物及人,把物的特点人化,从而性格化,两者都把人与物典型化,创造出新形象。如学习《陋室铭》、《爱莲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蚊子与狮子》、《华南虎》、《白杨礼赞》、《风景谈》、《荔枝蜜》等类似的文章时,可抓住物与人的相似点激发学生的想象。

第六、设疑。这里是说通过设疑来补充作品的潜台词、空白、未定点,从而得到激发想象的目的。学习《石壕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问:诗歌既然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深表同情,那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替老妇说话呢?应该怎样理解诗人的沉默?差役不抓孙母而带走老妪的原因是什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的是谁?为 什么不抓诗人?‚天明‛踏上旅途,诗人会想些什么?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问学生:到底谁主宰世界?是否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对祖国的前途、命运再进行思考的气概呢?而今,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养做呢?学习《小橘灯》时可问:王春林到底是怎样失踪的?在阅读中遇到材料中的省略号,都可以停下来,问:这里可能省略些什么内容?让学生把省去的内容补充出来,……在如此巨大的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丰富想象。

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的时代呼唤声中,如果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如虎添翼,阅读兴趣也就会更好地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

[摘要]“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深化。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动。本文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

1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2巧妙运用多媒体影像

多媒体影像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是极为有利的。课堂中的情景想象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说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同时调动听、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影像优势,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丰富学生想象空间。

3利用词语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已学习的词语,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也从中启发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二段,写为了营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利用本段中的几个词语“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去想象小金花救老王的情景,再现了小英雄和英雄妈妈的形象。也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们的深厚友谊。

4通过创造想象机会,让学生有充满想象的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我所教学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来讲,由于是山村小学,不可能有现代教学条件,我总是多方位创设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想象出了许多我没有料到的,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5要掌握想象的思维原则和规律

想象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一方面,想象是跳跃的,要从多个角度放纵思想,往积极处想和往奇处想,创造出别人从未有过的想象;另一方面,想象又必须根植于生活,沿着一定的规律展开思路。想象不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的胡思乱想,而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思维过程。它可以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类相连。这样,想象的思路既可以迅速想开去,又可以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想象支离破碎。因此,掌握想象的思维规律,就是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解、组合的规律,从而合理的放纵思想,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

6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带领孩子仔细观察着自然、阅读着书籍、积累着知识,相信孩子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透过我们的眼神和表情,透过我们的话语和动作,这些“相信”孩子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的强烈和重要,如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保持、激活。

第三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人教版在编写时特别注重习作教学,把习作作为单独的一课来安排是一个创举。探索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深远意义。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乐趣,勤于表达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有针对性地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原则: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四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让学生作文贴近生活,因生活而美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学生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二、激励性原则——让教师的赏识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和快乐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三、读写互动性原则——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因阅读而美丽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条件,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的。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此点,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作文的欲望。

四、实用性原则——让学生把作文“用”起来,在“用”中兴趣盎然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个别学生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或刊登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了让教师或几个优秀学生改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虽然当前的作文教学已比较重视对“作”、“改”、“评”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起来也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又怎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还可以进行全班作文互相传阅、修改及写评语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或老师写信、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1.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二)、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1)、培养写作的动机: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2)、开放写作的心理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2)记录型作文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活、记实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欢。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诸大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冲动,写起来也不费力气。这种作文,分散了学生用在习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难度进行了分解,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有情有趣,也轻松愉快。(3)想象习作a、接龙作文,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龙。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开头,让他们从这个起点上开始习作。b、多词串短文,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编写故事。c、看图写作文,给学生提供单图或多图,要求

第四篇:利用探讨激发学生想象——浅析《狼和小羊》的教学

江苏泗洪县雪枫学校(223900)单 虎 祖莉娟

辩论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狼和小羊》讲的是小河边的狼和羊的故事,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课文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可辩论因素,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让学生理解争辩的含义,围绕争辩理解课文

争辩是《狼和小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解释了争辩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就“争辩”一词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羊和狼一共争辩了多少次?他们为什么要争辩?争辩的结果怎么样?我以上述问题为基础,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进行表演,还原课文中的争辩场面,让学生亲身感受课文内容。随后,我提出问题:“狼和小羊的第一次争辩是以什么为中心?结果谁胜利了?”学生们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次辩论的中心是小羊到底有没有弄脏狼要喝的水,结论是小羊根本就不可能弄脏河里的水,因为水是从上游淌到下游的,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就算弄脏了也是狼弄脏了小羊的水。紧接着我又问:第二次辩论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围绕小羊到底有没有说狼的坏话展开的,其结论也显而易见,小羊根本就不可能说狼的坏话,因为去年小羊还没出生。通过以上辩论,学生不光理清了课文内容,懂得了争辩的含义,也在争辩中学会了围绕一个问题来展开讨论的方法。

二、课文结尾的争辩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我见学生都明白了争辩的含义,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辩论。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狼说你的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你会说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完后,我就从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狼先生,我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它不会说您的坏话的,您一定是认错人了。有的学生说:尊敬的狼先生,您能说出我父亲说您坏话的时间和地点吗?我父亲说了您什么坏话?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这样说道:狼先生,我相信您是一个讲理的人,就算我父亲说了您的坏话,您找的应该是我父亲而不是我,对吧?这样的辩论,不仅给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也给了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我一直觉得,揭示课文中心就应该根据课文的形式利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直指课文中心。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积极辩论来展现课文中心的。首先,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羊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小羊聪明,有的说小羊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手。两个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组说:小羊的聪明主要表现在狼每次找借口要吃掉它时,它都会找出狼的毛病,还说得有理有据的。另外一组说:羊很糊涂,狼说了那么多就是要吃它,小羊没有看清狼的真实面目还与狼讲道理,很明显就是傻。我见到双方争执不下,就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狼找各种借口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小羊和狼讲道理的原因。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最后达成一致,那就是羊根本就不用和狼讲道理,应该尽快想办法与狼展开斗争。于是,我趁热打铁地问道:如果小羊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狼的凶残,它该怎么脱离险境?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大石头将狼砸跑,但是很快就有人反驳说羊的力气很小,拿不起大石头。有学生说可以骗狼说猎人来了,趁狼分神的时候躲起来。很快又有学生反对了:羊跑得很慢,狼反应过来以后很容易就能抓住羊。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身,躲过去了,狼掉进河里淹死了。一位学生的办法很有新意:羊可以假装肚子疼,说自己吃了一个毒蘑菇中毒了,希望狼赶快吃了自己以解除自己的痛苦。这个办法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因为狼不会傻到牺牲自己的命来吃掉小羊,这也让学生学到了辨别和对付恶人的方法。此外,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辩论的理解,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联系课文对现实中的例子进行评价,分组辩论,让辩论更生动、活泼。这样学生也就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明白辩论最终展现出来的是经验和教训的道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狼和小羊》的争辩教学,学生们理解了争辩的含义,也学到了辩论的方法。通过辩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线索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用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让对方信服。辩论不仅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也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在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的同时,使他们精神抖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特点,利用辩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第五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天津东丽民族中学

田国红

邮编 300300 内容摘要: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提出,说明认识和思考没有进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标志着学生已迈进求知的大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创设情境,为学生引“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老师问自己答,而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创设质疑的情境很有必要。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方法的结合。如:

1、用有“趣”语言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水》时,就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美文中,“水”作喻体的比喻句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倾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水作喻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那水又有哪些特点和性质呢?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去探索有关水的知识。

2、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3、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方法。例如,讲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时,教师问:“新买来的铁锅是什么颜色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铁锅又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学完这一知识后,你们会自己找到答案的。”这种由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化学是有用的,化学就在身边,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兴趣盎然。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问题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一次评价,就是一次鞭策。学生问对题时,教师要鼓励说“你真棒”,“好极了”;学生问错题时,教师要说“你会成功的”、“你能行”。学生不敢问时,教师要说“老师相信你”等。用真情述说成绩,鼓励学生再攀高峰;用亲情表达心愿,期待每位学生有所成;用热情激活上进心,为学生描绘美好前程;用激情抚慰不悦的心境,指点学生认识和行为上的迷津。没有冷漠的语言,没有冰冷的面孔,没有呆板的模式,没有无情的指责。这些都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敢于提问。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深的质疑习惯:

1、架桥铺“路”。对于质疑,开始学生可能觉得茫然,这就要求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为他们架桥铺路。首先,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后“思考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来预习教材,找出不懂得地方。这样的引导简单易行,尤其对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能提供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要着重指导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从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

2、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如:要求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我故意把物质的化学式写错,致使学生无法配平,学生开始怀疑我出的题有误,我先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全对,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查找错误,并告诉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捏造物质;还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教师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笔者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就需要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那么从何发疑?

1、对课本发问。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教材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为什么实验室通常使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而不用浓酸?为什么试验室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制二氧化碳?

2、找寻关键词发问。尤其是讲解化学术语、化学概念时。如讲单质的定义时,我简化概念为“一素一物”,为什么老师要强调是“一素一物”并通过选择题“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单质C一定是混合物D一定不是化合物”来释疑,使学生领悟到化学定义中的关键字是有“疑问”的。

3、从比较中质疑。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有比较的物质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如:我们复习的三大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复习三种还原剂、复习三酸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解题后反思质疑。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解完、解对题后就认为完事大吉了,却忽略了尤为重要的一环:题后反思。反思一下我们从中得到的哪些关键的字眼需注意;哪些规律需总结;哪些错误需避免?

教师为了让学生会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因势利导,把握质疑的时机,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3、教师要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提问来质疑,力求多、新、变,从而使学生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趋向较深层次的探讨,使质疑的能力,技巧有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使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 胡淑珍等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

2.《课堂教学策略》 保罗〃D〃埃金(美)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7 3.《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化学教学 95-11 郑学裕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何兴球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2, 贴近生活使......

    体育教学中兴趣激发和培养兴趣的途径研究

    体育教学中兴趣激发和培养兴趣的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学生兴趣形成的条件,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兴趣的意义,找到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兴趣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论文: 再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沙市宁乡县白马桥滨江学校袁正连 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早巳毋庸置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教学方法:1......

    信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是必修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站推荐)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知道备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