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新的理念推进学校发展
用新的理念推进学校发展
——学习心得体会
邻水县兴仁镇中心小学
包鸿斌
4月21、2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教育学会教育发展中心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学校内涵发展与核心竞争力高级研计会”,本次研计会由著名教育家、名校长李镇西、蓝继红、贺会主持,参加研计会的主要是四川省部分中小学副校长,研讨会采取了先终合后分组(中学组、小学组)、听报告并与专家现场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本次研讨会具有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的特点。我认真听取了傅国亮(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林进山(台湾名校长、教育专家、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校长)、杨瑞清(江苏行知小学校长)、高本大(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研修班结业学员、苏州市吴中区苏宛实验小学校长及党总支书记)等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深深地感受到了专家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首先应是一个精神成长问题。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是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傅国亮说,“北京大学平均每个月自杀一名大学生”、当代学生 是“心灵之苦”。因此,要关注学生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要关注培养学生向善的人性,要关注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情怀的熏陶;在教育价值观上要由对学生的意识负责转变为对学生一生负责,在培养方式上要由说教虚拟方式转变为实际生活方式,在课程结构上转变为以人文教育为核心。“数理化知识不是人生必备的,中小学应是人格教育”,“知识是财富,智慧是重要财富,人格是更重要的财富”,而且,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教学方式变革最终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新课程它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过程中,要由关注教师的教改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知识传授改变为关注思维发展,由关注无效教学改变为关注有颜色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注重备出几个知识点,更应备出几个思维点,关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孩子已经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去教学了。(著名教育家傅国亮说,郭XX教授说,如果说教师上课说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说教师上课说3乘以5等于多少,这有了一点教学的味道;如果说教师上课说3乘以5等于14,这才教学,因为学生会因为好奇、惊诧开始思维了。)
三、怀揣教育梦想,立足本土特色构建成世界级品牌学校。江苏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凭着一份教育热情,历经30年终于把一所乡村小学构建成了世界级品牌学校。杨校长在人生旅程中有三次选择(“回乡与回城选择回乡,从政与从教选择从教,解脱与坚持选择坚持”),那份对教育的热情、向往实在令人格外钦佩,不得不说令全中国教师瞠目结舌。
“小学校,大教育”——学会联合,这是杨校长的办学愿景之一。为了实现梦想,杨校长运用联合(1981年“村校联合”、1994年“城乡联合”、2007年“国际联合”),开拓本土教育资源(行知基地教育资源、艺莲宛的荷文化、校园旁枣文化)激发了无穷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学校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小学校,大文化”——学会赏识,这是杨校长的办学愿景之二。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对待学生要有一种花苞心态,“行知苑,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早也开,迟也开,天天开,更精彩”。教育孩子主要不是方法的问题,面是态度的问题: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
四、强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搞好一所学校非校长一人就能行,要搞垮一所学校仅校长一人就足矣。苏宛实验小学高本大校长说:“对意愿低能力高的人要多命令、布置,对意愿高能力弱的人要多指导、支持,对意愿高能力强的人要多授权。”要求教师牢记四个 “自己”——尊重自己(爱岗敬业)、在于自己(缺啥补啥)、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持之以恒),做到五个“注重”——注重学习、注重研究、注重实践、注重积累、注重提升。让每一位教师努力实现由作茧自缚走向破茧而出,走向化蛹为蝶。
江苏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在管理上一大特征就是苛求完美——我拼命干活,请你们跟我一样;我满怀激情,也请你们跟我一样。于是那里的教师成长很快,能力很强。
第二篇: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对新街镇农业园区设施大棚生产的调查与启示
新街镇是黄桥老区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有耕地4.8万亩,有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新街镇把以设施蔬菜为核心的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方向,进行了艰苦实践与探索。全镇设施蔬菜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设施农业”突出地存在条件制约、技术制约、市场制约、资金制约等一系列问题,是一项亟待引起重视的工程。
一、新街园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新街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在蔬菜生产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尽管是星星之火,我们认为园区的设施农业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产业规模较大。2006年10月,由镇农技站长刘根新率先领办,党政主要负责人控股创办的“泰兴市青源蔬菜有限公司”成立,投资103万元,征地160亩,建设施塑料大棚26个,种植山东引进的茄子品种全福大龙,在我市比较早地拉开了现代设施农业的架势。在青源基地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该镇乘势而上,以该基地为核心,积极创建“新街镇高效农业规模园区”。通过强化技术推广、强化项目指导,强化市场开拓,强化土地扭转,使园区规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园区内设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6000亩。重点学习借鉴青州“春提前、秋延后”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种植大棚茄子为主。二是比较效益较高。从本市种植业的收入来看,常规水稻每亩1000元左右,而设施农业基本上能实现“万元地”,是常规种植业的10倍以上,是名符其实的高效农业。青源蔬菜有限公司经营的52亩设施大棚今年春季栽培实现产值37万元,亩平达7100元;而亮源蔬菜有限公司经营的72亩设施大棚今年春季栽培实现产值59万元,亩平超8000元。据 1
不完全统计,该园区今年春季产值达4500万元,比常规农业增收3800万元以上,惠及800多农户。
三是小区大户较多。由于设施蔬菜对土地、灌溉、技术、资金等方面要求较高,设施蔬菜的发展呈现出了向大户集中的趋势。据统计,该园区设施面积超300亩的经营户有2户,100--300亩的经营户有4户,50--100亩的经营户达11户。
二、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障碍因素
尽管园区的设施蔬菜在发展上来势较好,在效益上收获较好,在全市名气较好,但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一个低水平的弱质产业,要做大做强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
1、设施的建设标准不高,棚室结构不合理。园区内设施大棚引用的是山东模式,以简易中等水平的水泥、竹架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该结构大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即受严重冲击,生产没有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该大棚跨度较大,棚宽达11米,且棚顶平坦,如遇大雪,不仅易积雪而且不方便及时清除积雪,抗雪灾能力极差;二是由于该棚跨度大,为增加棚内温、湿调控能力,每棚覆盖薄膜达8块之多,因此防雨能力特差。由于本地气候与山东气候不同,雨水偏多,该覆盖方式对栽培有较大影响。今年8月,就是由于连续大雨,而大棚又无防雨能力,导致秋延茄子的定植时间比计划中的推迟,严重影响了产量。
2、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可以毫不隐讳地讲,园区设施蔬菜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价格不高,今年春季园区茄子平均销售价格1.5元/公斤,最低销售价格只有0.4元/公斤,生产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分析设施蔬菜产品科技含量不够的原因,一是产品质量不够。目前园区内90%以上以种植长茄为主,效益的取得仍然停留在只求提前季节,只求增加产量,即“以量取胜”的初级阶段,对品质的提高追求甚少。据调查,农户在大棚中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每季/亩肥料成本达1200元,其中N的施用量是实际需肥量的1.8倍,而P的施用量竟达实际需肥量的5倍之多,每季/亩农药成本达220元,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蔬菜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种植方式将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该园区以连茬种植茄子为主,该种植模式将导致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组成、危害程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将是抑制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技术力量不够。该园区依靠的技术力量主要是从山东聘请的种植能手,其栽培管理大多还是以大多还以传统经验为主,一切技术措施均已“高产”为核心,对“优质”关注甚微,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特别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之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至今还没有过多涉足这一领域,更谈不上宣传推广和对农户经营者大规模的专业技术培训,严重制约了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农民素质不够。不同文化素质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有显著差别,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有差别。设施蔬菜生产经营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来接受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尽管组织了一些学习培训,但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接受能力相对迟缓,使很多从事大棚生产的农民很难掌握大棚栽培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如在茄子嫁接技术推广中,由于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农民寥寥无几,使这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受到了限制,直接影响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
3、销售的网络体系不全。在园区建设初期,政府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后期的经营服务却有所减少,忽视了产品销售体系的建设,忽视了产品加工转化的开发,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现行销售,也间接影响了园区的拓展。一是销售市场无序。尽管该园
区成立了设施农业经济组织,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销售体系,而且其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以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与园区经营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遇险则乱的现象。二是加工企业不强。缺乏转化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助长了销售市场的无序。
4、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塑料大棚需要资金5500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市、镇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三、推动园区设施蔬菜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设施大棚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产品获得较高收益,是当前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我市应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完善、配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大新街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突破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障碍,推动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轨。
1、提高设施的建设标准,改进大棚结构。设施蔬菜生产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设施,即棚室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我们应根据本地气候特点,结合本地大棚结构,适当降低大棚跨度及长度,以跨度8米为宜,同时减少薄膜覆盖块数,减少薄膜缝隙,增强设施的抗劣性。条件许可的情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设施农业是科技密集型产业,政府要广泛与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建立综合型的试验研究基地,加况下,尽可能建设棚内立柱少,抗风、抗压能力强的标准钢架大棚。
大设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要提高科技含量,走标准化、无公害管理路子。新形势、新阶段设施蔬菜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标准化管理和无公害产品生产,这是市场农业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规范和普及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制定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标准,推广蔬菜嫁接、增施气肥、膜下滴灌、生物防病、低毒害农药防虫等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技术,严格施肥、灌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标准化措施,力求生产无污染蔬菜,满足社会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二要培育优势品牌,走市场化、品牌化营销路子。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优质化和品牌化。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要把打造蔬菜品牌作为推进设施蔬菜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根据我们地方蔬菜特色,积极开发和注册自己的蔬菜品牌,制定相应品牌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标准,甚至产品包装标准。通过抓专业批发市场将本地品牌蔬菜在外市广泛宣传,在相关媒体上深入介绍产品特性。把产品市场批发与品牌推销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推销品牌就是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就是抢占市场,推销产品的过程,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三要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深入现场指导。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设施应用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管理营销技术等。为促进设施农业的规范高效发展,要充实市、镇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提高农民技术培训的“含金量”。园区应积极推广节约高效型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等先进生产技术。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先进技术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提供实习场所等,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生产者,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3、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市场建设的力度。为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经济效益,要把市场建设放在与产品生产同等重要的位臵,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确保高成本的设施农业产品销得出、销得好、销得有效益。
一要搞好信息服务拓宽市场。在信息社会中,农民处于信息对接的被动方,要以现有的市农经网为载体,建立我市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让农民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灵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要依托基地兴办市场。积极探索“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的设施农业运行模式,培育和建设产地批发市场,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壮市场。三要大力拓展外部市场。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积极培育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起蔬菜销售的窗口,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映态势。四要兴办加工企业转化市场。围绕生产基地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初级产品转化成高级产品,把季节性产品转化成常年性产品,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4、要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建议市里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政府投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等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一要正确使用财政资金。从扶植重点来讲,主要扶植科技研发、种苗工程、规模产业区和大户的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扶植程序来讲,要严格坚持先申报、后验收、再投入的原则;从扶植的机制来讲,要始终坚持以奖代投,跟踪问效。二要试行农业保险制度。设施农业的市场风险明显大于常规农业,要积极试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设施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第三篇: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
榆树林子镇位于冀、辽、蒙交界处,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有3246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50人,有耕地48200亩,其中水浇地11590亩。~年底,全镇财政收入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该镇工业企业少,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00年全镇拥有日光温室大棚32个,2001年新建大棚1004个,2002年新建264个,~年新建719个,全镇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2019个,今年将新增500个。预计到~年,榆树林子和房申两条川的大棚将会规模连片,成为全县设施菜大镇。大棚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大棚平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2.5万元以上,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棚前的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15元,2001年建起1004个大棚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2元,增长34.9%;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增长3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增长26.7%,其中来自于大棚收入660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7%。从2000年到~年,在4年的时间里,大棚建设为全镇农民增加收入2669万元,预计今年4月底,还可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四年来,榆树林子信用社存款净增1600多万元,年均增长400万元,农民贷款回收率达到77%,成为全县农村基层信用社中贷款发放最多、回收最快、效益增长最快的基层信用社,仅在去年黄瓜上市交易的2个月时间,农民就还信用贷款150多万元,信用社净增存款300多万元。
榆树林子镇设施菜建设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超越了全县其他乡镇,成为全县设施菜第一大镇,并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参观学习的典范,主要是取决于该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了得力的措施。
一、建市场,抓住销售龙头
棚建起来了,农民最担心销售问题,蔬菜销售出去了,农民心里就有了底,就有了积极性。2001年,该镇采取项目资金、抵押贷款、干部集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起来后,为吸引客户,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凌源市场,通过疏通关系,寻找客户。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异地寻商、市场招商、优惠联商等办法,从北京、黑龙江、内蒙、辽宁等地吸引来大小客户50多户,经过几年的经营运作,市场交易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市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
二、搞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改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办不了的事情
第四篇:贯彻发展新理念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 2017-10-16 08:08:00 | 来源: 经济日报 | 作者: 唐洲雁 | 责任编辑: 申罡
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于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破解发展难题呼唤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在破解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问题导向,回应了时代呼唤。
破解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切呼唤创新发展。时至今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
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迫切呼唤协调发展。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等矛盾亟待解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如果到时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那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就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
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迫切呼唤绿色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于以绿色为基调的自然界,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当前人民群众对干净饮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但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心头之患”。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破解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迫切呼唤开放发展。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相对而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运用国际规则的本领也不够足。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破解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迫切呼唤共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新发展理念铸就发展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3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为15.1%,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5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得以加快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崛起,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新模式方兴未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16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城乡差距继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缩小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着力缓解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比2012年增长21.3%,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2012年增长24.5%。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3.9%。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互利共赢、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2016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55.1%,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双向投资快速发展,2013年至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
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努力增加居民收入,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破解了许多过去没有解决的难题,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新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
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用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国发展的全过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要注重利益关系协调、合理处置矛盾纠纷,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大局,防范化解来自国内外的风险挑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原则,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检验改革发展成效。加快建立与新的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着力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坚持把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干部形成正向激励。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考核,在实践中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注重比发展质量、比发展方式、比发展后劲,防止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一味在增长率上盲目攀比、层层加码。总之,一定要对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来验收新的发展改革成果,切实引导各级干部作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来。
第五篇: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
文章标题: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菜发展
——对榆树林子镇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榆树林子镇位于冀、辽、蒙交界处,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有32469人,其中农业人口31450人,有耕地48200亩,其中水浇地11590亩。2003年底,全镇财政收入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该镇工业企业少,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00年全镇拥有日光温室大棚32个,2001年新建大棚1004个,2002年新建264个,2003年新建719个,全镇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2019个,今年将新增500个。预计到2005年,榆树林子和房申两条川的大棚将会规模连片,成为全县设施菜大镇。大棚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大棚平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2.5万元以上,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棚前的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15元,2001年建起1004个大棚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2元,增长34.9;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增长31.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增长26.7,其中来自于大棚收入660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7。从2000年到2003年,在4年的时间里,大棚建设为全镇农民增加收入2669万元,预计今年4月底,还可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四年来,榆树林子信用社存款净增1600多万元,年均增长400万元,农民贷款回收率达到77,成为全县农村基层信用社中贷款发放最多、回收最快、效益增长最快的基层信用社,仅在去年黄瓜上市交易的2个月时间,农民就还信用贷款150多万元,信用社净增存款300多万元。
榆树林子镇设施菜建设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超越了全县其他乡镇,成为全县设施菜第一大镇,并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参观学习的典范,主要是取决于该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了得力的措施。
一、建市场,抓住销售龙头
棚建起来了,农民最担心销售问题,蔬菜销售出去了,农民心里就有了底,就有了积极性。2001年,该镇采取项目资金、抵押贷款、干部集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市场建起来后,为吸引客户,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人员到附近的凌源市场,通过疏通关系,寻找客户。一方面继续加大招商力度,采取异地寻商、市场招商、优惠联商等办法,从北京、黑龙江、内蒙、辽宁等地吸引来大小客户50多户,经过几年的经营运作,市场交易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市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用于办公、交易、贮藏等房间60多间。今年,再计划征地20亩,扩建、新建保鲜库1000立方米。为了保护客户,规范管理,该镇又在市场设立了工商管理、治安管理办公室,维护市场的正常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良好的市场秩序,增强了对客商的吸引力,增加了菜农进市交易的积极性,在黄瓜上市的季节进入市场交易平均每公斤多卖0.10—0.20元,比凌源市场每公斤高出0.10—0.20元。市场的建立,销售范围的扩大,使农民的菜卖上了好价钱。同时,镇政府每年还能收取市场租赁费12万元,缓解了财政经费紧张的局面,实现了菜农、市场、客户、镇财政的“多赢”。
二、搞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改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办不了的事情,是该镇发展设施产业一个重要举措。该镇一班人马,分成六个工作组,分工包片,以服务为主导,直接入户做工作,了解和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了日光温室大棚建设。一是多形式调整土地,解决土地散的问题。该镇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大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镇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二天,二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对有前科的人及钉子户,责成镇直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同时,实行抓重点村,带其它村的办法,农民看到其它村都调地建棚,赚了钱,增强了调整土地的积极性,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协调解决贷款,解决资金制约问题。镇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信用社给予建棚户一定数量的贷款支持,最高户得到了6000元,对缺资金而又有贷款,信用社不再给予贷款支持的困难户,镇村干部主动为其担保借贷款。全镇有10多名镇、村干部为农户担保贷款40多万元。其中,镇长王艳春、吕家店村支部书记常军分别为困难群众抵押担保借贷款4万元、2.3万元。仅2003年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80多万元,贴息贷款375.9万元,镇、村干部担保贷款40多万
[1][2][3]下一页《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
文章标题: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三是协调服务,解决群众不好办、办不了的问题。在大棚建设中,建棚户需要木杆的,镇政府协调林业部门优先设计、审批,对树遮荫问题,由林业部门现场设计,发
放砍伐证;对大棚用水用电,协调水务、电力等部门给予支持。通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得到了农民认可,密切了干群关系,还调动了农民的纳税积极性,特别是在镇干部到村户收取农业税时,农民交税非常主动。
三、抓技术,提高大棚效益
在抓技术服务中,该镇采取农民适合什么技术就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什么形式适合就搞什么形式等灵活多样的送技术入户入棚办法,搞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农忙季节,技术人员就进入大棚指导,遇到共性问题,就将大棚户集中到一起,现场讲解、指导、示范。对个性问题,实行个别对待,专题解决。农业局技术人员将大棚管理的技术关键环节装订成册发给广大农民,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广大农民重视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很多农民自费订阅科技书刊,边学边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的农民已达到了专业水平。通过狠抓技术环节,技术指导到位,榆树林子生产的黄瓜品质好、口感好、瓜条直、质量好,比外地黄瓜每公斤多卖0.15元,每个棚多增加收入3000—4000元。为了实现大棚茬口的有效衔接,该镇还推广了夏季西红柿生产项目,2002年该镇尝试生产了250个大棚,效益很好,每个棚多收入4000多元,2003年推广了400个大棚西红柿,实现了大棚的周年利用,周年生产,提高了大棚的产出效益。今年,该镇计划推广600多个大棚、1000亩冷棚夏季西红柿生产,现在已有10多个客户预定了产品,每公斤西红柿预定价格已达到了1.60元。
四、抓机遇,加快大棚发展
该镇紧紧抓住春节前后,农户家庭成员比较齐全的有利契机,深入到各村进行宣传发动,利用身边典型进行引导示范,抓住春旱不能播种的时机,积极组织农民调地建棚。特别是去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榆树林子镇党委、政府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对返乡民工体检隔离15天后,就动员他们投入到大棚建设中。对返乡农民工手中有钱的,镇干部就动员他们建棚;对返乡农民工有建筑技术的,就组织他们搞大棚施工,一方面为建棚户加快了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增加了劳务收入,做到了一举双得。2003年全镇新建大棚719个中,有90都是在非典时期建的。可以说,榆树林子镇将不利形势转变为有利的机遇,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大棚建设,减少了秋季建棚的压力和棚室提温缓慢的影响,能够使广大建棚户都有一个好收入。
榆树林子镇的设施菜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大棚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使工作难度大大降低。也从他们的工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大棚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个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榆树林子镇的镇干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所以,服务需要韧劲,不能见困难就放手,见硬就回。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利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榆树林子镇就是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郑杖子村农民刘立丰爷四个建了5个大棚,3年收入了36万元,而且黄瓜上市高峰期中的一天最多卖4700多元,相当于农民一年的收入。刘立丰好的收益,极大的刺激了周边的农民,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大棚发展,全村620多户,有580多户都建了大棚,成了全镇数量最多的大棚专业村。
五是必须有市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力生产无公害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必须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榆树林子镇郑杖子农民刘立丰富了,同时他已做好了注册“郑杖子牌”商标的准备。一个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已树立了品牌意识,这也为我们政府部门的服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必须增强品牌意识。
六是技术指导必须到位。建棚扣棚的时间早晚、育苗时间及入棚时间、苗期管理等环节的技术问题都
上一页[1][2][3]下一页《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
文章标题: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接关系到大棚的产量和效益。所以,技术指导问题尤其重要。技术指导到位,不仅能够提高大棚的产量、产品的品质,也能够提高大棚的产出效益。榆树林子镇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农民的精心管理下,每个棚都能提高产量1000—2000公斤,增加效益1000—2000元,而且每公斤价格也增加0.15元。
从全县大棚建设看,有的乡镇效益是逐步减少,每个棚收入仅4000—6000元,不足榆树林子镇大棚收入的1/3,从而导致建棚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说,从工作方法、工作力度上,都远不如榆树林子镇,建设效果上更无从可比。全县的大棚建设要以榆树林子镇为典范,其他各乡镇都要从中吸取经验,必须认真学习榆树林子镇的经验做法,对照自己,查找不足,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大棚建设。
上一页[1][2][3]《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设施蔬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