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探索
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工业机器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巨大缺口。技工院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通过探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不断培养满足社会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人才需求。对此,文章通过阐述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环境,提出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为技工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专业设置 技工院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3;TP24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1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进而在国内市场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我国政府立足于产业变革,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以此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强国进程。在国际分工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出现分工细化、协作紧密的趋势,并且生产方式更加柔性、智能,可以?f,智能化程度在一定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对此,国家在技术改造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在流水线上应用工业机器人,于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人才一般为实用型人才,为了满足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技工院校需要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进行探索。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环境
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技工院校在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过程中,一般受两种环境影响。
1.1 行业环境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工业机器人产业,从时间来说,起步不算晚,但是,受人才、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工业机器人产业一直没有太大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政府给予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力支持,例如: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工业机器人作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环境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出现在规模化企业中,并且有些企业已经尝试无人工厂,人工生产逐渐被机器人取代。
1.2 市场环境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由原来的汽车制造业逐渐向机械制造、电子、食品等行业延伸。据权威资料统计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012年销售了16万台机器人,其中我国市场约占1/5,如此庞大的机器人使用规模,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与市场需求旺盛相对应的是十分缺乏工业机器人应用与调试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工业机器人的人员中,大部分人员需要接受机器人生产商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员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体系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为了满足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需要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体系。
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人才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专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那就是能够适应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等需要,同时这些人才还要懂管理、善于沟通,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技能”的引导下,建立“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能够在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实现平稳过渡。
2.3 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技工院校需要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专业技能。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在改革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遵循“突出专业,明确专业”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就业、技能”的引导下,将“教、学、做”于一体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践,让学生不断巩固强化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4 合理设置课程
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其课程主要包括:第一是公共课,主要涉及英语、计算机基础、数学等,开设这些公共课的目的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第二是专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主要涉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图、机械CAD基础、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等;第三是专业核心课,这部分课程主要涉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第四是专业实训课,这部分课程主要是进行实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另外,技工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取相应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技工院校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建立实训基地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工业机器人专业一般涉及钳工、机械加工、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实训室。同时,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直接参与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技工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可以设置顶岗实习环节,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进行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实现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
3.2 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为此,技工院校需要建设教师队伍,通过与机器人应用及自动化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聘请研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而在技工院校内部建立全职、兼职并存的师资队伍。另外,技工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丰富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3.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为了提升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技工院校通过与合作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确保人才质量。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作为新专业,其发展前景非常美好。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按照“就业、技能”办学要求,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罗庚兴,李大成.基于产业需求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8):36-40.[2] 杨云龙,于海侠,朱立达.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可行性分析――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技术与教育,2013(2):7-9.[3] 陈小艳,沈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21-22.[4] 张善燕.“校企合一”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3(15):1-5.
第二篇:技工院校模具专业模块化教学探索
技工院校模具专业模块化教学探索
机械工程教学部:马铭均
摘要:结合从事钳工技能指导教学的经验,以及产训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阐述了模具制作专业的钳工教学模块设计,并且探讨了在模块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
模具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工种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专业基本操作;独立完成本工种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能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需的各种设备、工艺装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调整方法;掌握电脑绘图、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等新技术;掌握模具的生产制作、装配、调试及维修等技术;培养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加工、数控设备操作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模具制作专业的教学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操作技能训练,切实保证技能训练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直观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让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导入理论知识,最后通过生产实习来消化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具体课题先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加工过程的讨论,然后再进行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习车间的建设,加强现场管理力度。
二、教学模块的设计
模块一:基本技能训练该模块被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课题有入门指导、划线、常用量具使用、錾削、锉削、锯削、各种孔加工和螺纹加工。钳工基本训练是一项单调而又非常消耗体力的内容,但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模块二:钳工装配基本知识该模块被安排在第二学期。主要课题有刮削、研磨与抛光、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使用、固定连接的装配、装配的基础知识、传动机构的装配。我校的实训设别齐全。这些设别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产训结合教学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转入实习车间,以简单的生产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简单箱体零件的孔加工、部分连接机构键、销、齿轮、轴承等的装配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实践对产品结构、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相应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模块三:模具零件加工及模具装配该模块被安排在第三学期。主要课题包括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铣削磨削加工、冷冲模相关知识及其装拆训练。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熟悉机床设备的操作和刀具的使用,同时通过冷冲模的装拆、测绘技能训练,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冷冲模的基本类型及其结构。
模块四:钳工装配及维修 该模块被安排在第四学期。该模块主要课题有轴承和轴组的装配、车床结构及其装配。通过三个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机械原理及常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操作习惯。普通车床是我校较成熟的产品,学生通过对该产品各部件的装配和总装配,以及对我校一些机床设备的维修,再一次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技能,并且对一些机械传动原理和装配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训练学生承担加工零件和装配维修设备的能力,让他们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加丰富的生产经验。
模块五:数控铣加工及模具设计 该模块被安排在第五学期。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数控机床的日益普及,数控加工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相当比例的数控铣床都被应用在模具行业。因而,模具制造专业近年来开始补充数控铣加工这一课题,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3~4人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之前学过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知识,在第五学期完成一套自行设计、加工制作的冷冲模具,作为本学期技能考核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既能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又能学习到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模具制作及相关现代化设备使用和工艺技术。
模块六:综合技能训练、厂企实习到了第六学期,除少数学生将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将跨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本学期的全部学习时间都安排在生产车间实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查缺补漏,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备战毕业前的技能考核;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与我校有固定合作的企业中实习,让他们提早与企业接触,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毕业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模块化与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一方面,技能指导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教师的成果,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由学校根据技术含量和工艺过程自主地选择适合的实习产品和生产批量,保证了学生所需的全部实习内容。第二,学生在学校实习、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产品质量意识、工作效率意识,以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团结合作等正确的生产观念。第三,实习产品的销售从资金上弥补了实习教学的部分损耗和投入。
参考文献:
[1]刘少达.我国塑料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66-71.[2]李东.国内模具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3]徐小兵,杨雄,王本德.多层次模块化机械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9,(31):33-34.
第三篇: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前景
高职院校机器人专业迎黄金期人才需求将井喷 2015-09-23 11:21 来源:新浪教育 我有话说
2015-09-23 11:21:26来源:新浪教育作者:责任编辑:王宏泽
工业机器人时代,我国职业院校该如何应对?
本文内容源自媒体对2015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总设计师黄麟的采访。
日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2015中国重庆国际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上宣布: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对应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将出现井喷。
据统计,自2011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后,各地职业院校紧随其后。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120余家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对于这样一个发展才几年的新专业,高职院校的机器人专业该如何建设、发展,以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产业?
为此,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总设计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技术学院院长黄麟,详细介绍了我国职业院校机器人应用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广阔前景。
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器人”时代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达到5.7万台,占全球销量四分之一,成为全球机器人销量第一大国。2015年中国机器人销量继续蝉联第一宝座。但纵观全球,ABB、发那科、安川、库卡是工业机器人行业中的“四大家族”,占据重要的市场和技术优势。
而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机器人代替人”的工业需求也越来强烈。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目前平均一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约为55个,而日本、韩国的这一比例为3%,美国为2%。可见,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
黄麟表示,不管是客观的工业转型需求,还是当下的销售总量数据,主动张开双臂“拥抱”机器人时代,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一方面,要加紧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应用的研发,掌握机器人行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推动应用,让机器人真正能帮助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职业院校定位机器人集成应用
7月1日至4日,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该大赛最大亮点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第一次被列入比赛项目。
“机器人在技能大赛以及其他各类展示场合亮相的频率并不低,但仅停留于展示、表演,比如机器人跳舞、机器人做家务等。但作为工业机器人运用到生产流水线,这绝对是第一次。”黄麟直言,这对于职业教育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黄麟表示,工业机器人技术包括核心部件机器层、核心应用算法层、工业生产的通讯层和表演展示的示教层。前两个层次需要很高的理论知识,应该由研究性大学来培养相应人才,而示教层的发展有限。作为职业教育,我们选择通讯层,即工业机器人的数据融合和集成应用方向,即培养学生的机器人安装调试、编程组合应用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选择这个方向与定位?黄麟表示,我们也是经过多年摸索、尝试而得出的方向,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研发AGV机器人,不断提高运动精准度,让流水线的机器人换人成为可能;2011年学院启动的智能工厂项目,又让工业机器人找准了与物联网结合的数据融合发展之路。
黄麟进一步阐述到,简单说来就是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通过“互联网+”,把多种机器人结合到一条生产流水线中去。这样,既可实现机器人代替人,同时互联网技术又能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便于监管、分析和后期优化工艺等,对我国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解决问题是专业建设的中心
按照该赛项的要求,参赛者需要在9小时内完成对码垛机器人、AGV自助运料机器人、六关节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电脑编程,使这三种机器人实现特定工件的搬运、识别和分类包装等功能。“对应到实际的生产中,就是特定工件的搬运、识别和筛选包装,再整合、丰富功能,就可代替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黄麟表示,目前,国内并没有系统公认的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教材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因此,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当下都处在探索的阶段,教什么、怎么教、甚至实训平台怎么开发,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有一条,这一切都得以学生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
2013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2014年这一专业正式独立开设。“我们自主设计了一整套从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到实训平台搭建的人才培养方案,跟该赛项的设计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数据融合、集成应用’八个字。
目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器人专业课程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概论、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视觉传感技术等,教材全部是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对应到实训,学院搭建起了运动机器人、轨迹再现机器人、基于视觉的并联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四大实训载体,能够实现工业机器人的搬运、识别和分类包装等基本功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陈敏)
第四篇: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浅析2016.3.15
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浅析
摘要: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之一,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本文对比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性,阐述了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专业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明确中职机器人应用专业的办学定位及思路。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应用专业 专业建设思路 正文:
一、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建设背景
1、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
工信部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为100台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200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仅约为1500台,到了2013年需求量达到了28200台,在1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13倍左右[1]。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超越5万台大关;预测2016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之所以能有如此迅速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三点:(1)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供给下降,在很多产业,尤其在中低端制造产业,劳动力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这对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提出了迫切需求。
(2)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持续深入,先进制造业回流,中国的低端制造业面临产业转移和空心化风险。因此,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制造模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完善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革。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国家战略需求。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方面,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2.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按《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5年至2017年这三年期间,广东省将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这些企业将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
佛山市关于机器人产业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佛山市核心智能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大约是600亿元,有规模以上的智能装备企业322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9家,其中超10亿元的有5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装备制造业规模为290亿元并力争3-5年内实现1000亿元产值。2015年南海区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在南海高新区成立广东大数控装备研研院,引进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40多家,全球四大机器人生产企业之一日本安川、国内华中数控、香港顾高等机器人本体生产型企业均在南海设厂生产。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现状
1、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国内大学、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刚刚起步,而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线应用人才的中职业学校目前还在偿试,教育部也还没批准相关的专业目录。当前社会的普遍反映是:工业机器人虽然很热门,人才缺口巨大,但是由于教育滞后的原因,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和相应的实训工作站,当前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现场编程、维护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2、地区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缺口大
根据ABB、库卡、发那科三大机器人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佛山及周边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两千多家,人才缺口达2000人左右。目前库卡在佛山地区的装机量一千多台,需要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千人;ABB叶晖经理表示,不仅其客户需要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公司本身也需要大量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的增速有望达到25%,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因此,我认为工业机器人专业已经到了不是建设的必要性问题,而是紧迫性问题。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定位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集成装备,对专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目前常分为主要分为专家型研发工程师,系统集成、方案设计与应用工程师,调试、技术支持工程师,操作及维护人员四个层次。根据我们走访的企业调研,在日常实际生产应用中技术支持工程师、操作及维护人员所占的比例最大,两者占到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岗位的80%,其中调试、操作及维护人员岗位正是我们职业学校的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出口。所以作为职业学校,以培养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人员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业机器人理论知识基础、熟练地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和丰富地工业机器人调试与维护经验。对于这些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部分应用人员可以在3-5年时间培养发展成为技术支持工程师以及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型销售人员。
四、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思路
1、校企业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中心
借助于南海区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在狮山科技园开设的广工数控装备研究院平台,通过引企进校、主动走出去与企业联手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中心。以五位一体实训中心规划建设理念为指导,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中职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示范实训中心,与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培养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人才的平台,打造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示范性基地,也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发展提供一个展示舞台,促进佛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制造业向智能化改革的步伐。
2、探索并构建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设定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目录,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更无从说起。我认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岗位群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岗位群来搭建实用性的课程平台[2]。这需要大量的企业岗位应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做调研及实践专业访谈会来获得部分;并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与补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机器人应业相关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随时根据岗位变化的需要,增添了与生产环节和工作任务需要紧密关联的课程,不断丰富了教学内容。
3、引进并培养一批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校的师资队伍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通过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转化现有的专业教师两种方式是解决工业机器人师资队伍紧缺的有效措施。短期内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选送教师到数控装备科研院、培训机构、机器人集成企业、机器人应用企业进行短期或中期的实践培训;在加强现有教师培训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高层次型、实践型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4、让学徒制打通与本土企业合作通道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需求紧俏,从最近走访来众多本土机器人集成商企业了解到,应用型企业顾虑更多的不是资本投入,而是设备采购以后有没有人会用,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设备配专用人才的捆绑采购方式。面对这样的企业人才需求局面,我们应发挥我校在佛山地区的辐射和影响力,主动打通与本土企业合作通道,让企业进校园、让学生进企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让企业从一开始便参与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并依托本专业资源优势,利用本专业的软硬件资源,把专业建成行业、企业员工或社会劳动力培训基地。
五、结束
工业革命,教育先行。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底层支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提前布局,做好机器人人才培养的准备。当然,在当前新形势下,要快速推动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已经显得较为薄弱。必须采取校企联合、合作共建的模式,将企业的机器人实际应用经验、研发经验与学校教学模式相结合,共同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2014-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前瞻网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五篇: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既有产业特性,又有教育属性。左手牵着产业,右手挎着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从推进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深度对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一、对接产业联盟,创建专业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专业建设离不开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才能直接服务地方产业。昆山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机器人产业为昆山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体系,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既是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也是国家火炬省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了一千多家机器人方面的企业。为了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成立了多家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联盟。这也为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创设了优质的社会环境。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积极加入专业与产业的对话协作机构,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联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单位,学校多渠道搭建专业与产业联盟对话平台,定期邀请联盟企业与行业技术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举办论坛和专题研讨,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研究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办学模式。通过与产业联盟的密切对话,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信息交流,密切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
二、加强校企合作,夯实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生产内容渗透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夯实紧密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整,引导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变革与创新。采取校企之间学生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共建、合作师资培养、教材联合开发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利用“冠名式”“交互式”等合作方式,全面推行体验实习、尝试实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有层次的生产实习方式,将工学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的要求,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化。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环境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依据产业岗位,构建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依据职业岗位及内涵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明确就业岗位群,对岗位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融入职业岗位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将若干个企业岗位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从中梳理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突出“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岗位有意义”的基本原则,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体现产业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
四、引入职业标准,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对接
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员在能力与素质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岗位资格的规范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行业与企业的职业标准、工艺规范的融入。通过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的深度对接来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职业性,教学过程整体上体现“教学性”“生产性”与“标准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边对照标准,不断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技能规范、职业标准意识得到提高,不足得到改进。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五、强化“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终生发展搭建“立交桥”。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创业老板来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对在校学生做好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以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进行创业能力教育,以定期开设创新培训课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同时,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在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既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又注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坚持创新与发展同步。我们要抓住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为昆山地方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技术性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