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时间:2019-05-12 22: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第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导入学习】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主学习】

一、高考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a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目前,饥饿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约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德国和英国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1 1 00万吨;英国每天有约700万片面包、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口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摘自《人民网》)

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我请同事吃饭。点菜时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

顾客乙:我表弟今天结婚,每桌总得点几十道菜才体面吧。是有一些菜没怎么吃,我也觉得可惜,但带走实在是太麻烦了。顾客丙:反正是公家买单,我又不用出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大家都如此。

服务员: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没有过过苦日子,哪知道珍惜啊,浪费这点,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个事。

(摘自《人民网》)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材料三:对舌尖上的浪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若是1 0人以下的小型宴请,实行分餐制,每人吃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故很少浪费。1 0人以上,往往采取自助式。这种自助式有别于国内的自助餐,因自助餐所有食物都会堆放在外面,而这种自助就餐方式,客人能见到的食物不多,且都是放在游走于餐厅当中的侍者所托的托盘当中,因每次推出的菜不多,且要吃完了再准备新的端上来,故大大减少了浪费。

韩国上世纪末推出一项法令,如果一家餐馆能向顾客提供把饭菜吃光的标准菜单或能让顾客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就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多家韩国自助餐厅陆续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纳押金,如出现食物浪费现象,餐厅不会返还客人押金。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此前,有报道称,有中国游客在德国用餐浪费,被罚30至50马克不等的罚款。同时,德国政府规定,从幼儿园起,德国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孩子们就餐时老师会按需分配食物,一次不能太多,有需要的孩子可再加。在家里,孩子若浪费食物,也会被处罚劳动。(摘自《人民网》)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舌尖上的浪费,不止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B.由于舌尖上浪费太多,使得全球有很多人因饥饿丧生。C.韩国的自助餐厅均陆续推出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D.在德国,相关机构可对餐厅的浪费行为任意进行罚款。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高考全国卷Ⅱ)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导学案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餐馆用餐时,浪费非常严重,已成为普遍现象。可以概括为:全球食物浪费严重(惊人)。材料二,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主要原因是:民间请客吃饭铺张浪费,好面子;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人们勤俭节约意识淡薄。(一条一分,共 3 分)材料三,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宴请实行分餐制和自助式。韩国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并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浪费按规定罚款。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 分)

真正的健康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作风上。饮食是日常所需的身体营养需要,因此,在满足口味及喟口的时候,坚决不要浪费,个人用餐,均不要在舌尖上的浪费。换言之,也不可有资源上的浪费。【应用学习】 7.D【解析】“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

8.AE【解析】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主观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9.【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图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分类的人很多,但清楚了解并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的人却不多,由此可知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让他们养成习惯;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人说”的话语及第三段中的“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可知,政府也要负起责任。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非连续性文本》复习导学案(教师版)(模版)

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导入学习】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主学习】

一、高考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a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目前,饥饿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千万人因饥饿丧生,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死亡。

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我国消费者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约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德国和英国的统计显示,德国居民每年当做垃圾扔掉的可用或部分可用的食品高达1 1 00万吨;英国每天有约700万片面包、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被丢弃,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食用口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摘自《人民网》)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我请同事吃饭。点菜时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顾客乙:我表弟今天结婚,每桌总得点几十道菜才体面吧。是有一些菜没怎么吃,我也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觉得可惜,但带走实在是太麻烦了。

顾客丙:反正是公家买单,我又不用出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大家都如此。服务员: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衣食无忧,没有过过苦日子,哪知道珍惜啊,浪费这点,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个事。(摘自《人民网》)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材料三:对舌尖上的浪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在澳大利亚,若是1 0人以下的小型宴请,实行分餐制,每人吃自己面前的那一份,故很少浪费。1 0人以上,往往采取自助式。这种自助式有别于国内的自助餐,因自助餐所有食物都会堆放在外面,而这种自助就餐方式,客人能见到的食物不多,且都是放在游走于餐厅当中的侍者所托的托盘当中,因每次推出的菜不多,且要吃完了再准备新的端上来,故大大减少了浪费。

韩国上世纪末推出一项法令,如果一家餐馆能向顾客提供把饭菜吃光的标准菜单或能让顾客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就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多家韩国自助餐厅陆续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纳押金,如出现食物浪费现象,餐厅不会返还客人押金。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此前,有报道称,有中国游客在德国用餐浪费,被罚30至50马克不等的罚款。同时,德国政府规定,从幼儿园起,德国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孩子们就餐时老师会按需分配食物,一次不能太多,有需要的孩子可再加。在家里,孩子若浪费食物,也会被处罚劳动。(摘自《人民网》)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舌尖上的浪费,不止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B.由于舌尖上浪费太多,使得全球有很多人因饥饿丧生。C.韩国的自助餐厅均陆续推出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D.在德国,相关机构可对餐厅的浪费行为任意进行罚款。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7·高考全国卷Ⅱ)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山东省临沭一中“三自一新”复习导学案

张洪山整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问题: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餐馆用餐时,浪费非常严重,已成为普遍现象。可以概括为:全球食物浪费严重(惊人)。

材料二,问题:材料二中造成舌尖上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主要原因是:民间请客吃饭铺张浪费,好面子;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人们勤俭节约意识淡薄。(一条一分,共 3 分)

材料三,问题:对舌尖上的浪费,说说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应对办法。

在澳大利亚,宴请实行分餐制和自助式。韩国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可享受减税或减收30%税费的优惠;并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浪费按规定罚款。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2.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 分)

真正的健康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作风上。饮食是日常所需的身体营养需要,因此,在满足口味及喟口的时候,坚决不要浪费,个人用餐,均不要在舌尖上的浪费。换言之,也不可有资源上的浪费。【应用学习】 7.D【解析】“主要原因”错,从原文中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来看,“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仅仅是原因之一。8.AE【解析】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主观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9.【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图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分类的人很多,但清楚了解并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的人却不多,由此可知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让他们养成习惯;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人说”的话语及第三段中的“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可知,政府也要负起责任。

第三篇:非连续性文本教师版

(教师版)【2017年江苏卷】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释]迮:狭窄。

[诗作解析]一说起“秋兴”,人们一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前后,诗人57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

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

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

这首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9300多首,大半都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这首《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古诗今译] 秋兴

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题目解答]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①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想到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为国家残败、偏安一隅、疆域渐狭而生发的怀国之愁。②诗人深夜无眠,画角声传。因为边关不宁,战火不息而生发的**之愁。③诗人已过中年,体衰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生发的人生之愁。④诗人虽胸怀平戎韬略,又身经经沙场历练,却屡遭谗毁。因为无从施展,报国无门而生发的际遇之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尾联发挥想象,虚写景象,借景传情。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借想像的这种虚拟景象,表达自己面对江山破碎,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同时“烟雨桐江江”和“丹枫系舟”还有着对国事时情和人生归宿的隐喻意义。

【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诗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

首联“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

颈联“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

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古诗今译] 太湖恬亭

亭槛靠近溪水周边绿树环立,溪岸高低错落延入青翠山里。断桥那边夕阳西下一人独立,幽暗树影涵映水中归鸟相依。清闲悠游才会觉得心无牵累,岑寂之处谁能知道世有玄机。更期待着夜深时候徘徊流连,在秋风斜月中乘坐钓船回归。[题目解答]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那边夕阳西下,树影涵映水中,归鸟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站立在夕阳余晖里,欣赏体味这静谧的景象。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清心悠游,领受幽静,诗人得以放下身边俗事,忘却人世心机,呈现出心无挂碍,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在运用虚写的艺术手法里,诗作又借景抒情,不但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呈现出处于清幽的环境里,意犹未尽,盼其永恒的心意;而且结句融情,使全诗抒情幻想的韵味更为悠长。

第四篇:非谓语动词导学案.

古邳中学2019届高三英语 非谓语动词导学案(7)

教学目标;非谓语动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幻动片展示 课时安排:7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非谓语作状语 第二课时:非谓语作宾语补足语 第三课时;非谓语作定语 第四课时:不定式 第五课时:动名词 第六课时:分词 第七课时:非谓语总结 【自主学习】 【交流 展示】 【知识点复习】

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有三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

(一)不定式

不定式由“ to十动词原形”构成,其否定形式是“ not to do”.不定式可以带宾语或状语构成不定式短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不定式可作主语、宾语、状语、表语和定语,但不能单独作谓语.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有时用“ for十名词或代词宾格”构成.

1.不定式的用法:

l)作主语.不定式短语作主语时,往往放在谓语之后,用 it作形式主语.例如:

To see is to believe.

It is right to give up smoking.

2)作宾语.不定式短语作宾语时,如果还带有宾语补足语。往往把不定式宾语放在宾语补足语之后,而用 it作形式宾语.例如:

He wanted to go.

I find it interesting to study work with him.3)作宾语补足语.例如:

He asked me to do the work with him.注意 :在 feel,hear,listen to,look at,notice, observe,see,watch,have,let,make等词后的补足语中,不定式不带 to.但是这些句子如果变成被动结构时,就必须带 to.例如

I often hear him sing the song.

He is often heard to sing the song. 注意:不定式动词在介词 but,except,besides后面时,如果这些介词之前有行为动词 do的各种形式,那么,这些介词后的不定式不带 to,否则要带 to.如:

She could do nothing but cry.What do you like to do besides swim?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go. 4)作定语.例如:

I have some books for you to read. 注①作定语的不定式如果是不及物动词,或者不定式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是不定式动作的地点、工具等,不定式后面须有相应的介词.例如:

He is looking for a room to live in.

There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Please give me a knife to cut with.

但是,不定式所修饰的名词如果是 time,place或 way,不定式后面的介词习惯上要省去.例如:

He had no money and no place to live.注②当作定语的不定式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是不定式动作的承受者时,不定式既可以用主动语态,也可用被动语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比较:

A)Have you anything to send? 你有什么东西要寄吗?(不走式 to send的动作执行者是 you)B)Have you anything to be sent? 你有什么要(我或别人)寄的东西吗?(不定式 to be sent的动作执行者是已被省略的 me或 someone else)5)作状语,表示目的、原因、结果或条件.例如:

I came here to see you.(目的)We were very excited to hear the news.(原因)He hurried to the school to find nobody there.(结果)To look at him, you would like him.(条件)目的状语还可以用 in order to或 so as to来表示.如:

In order to pass the exam, he worked very hard.

We ran all the way so as not to be late.

不定式也可在作表语用的形容词后面作状语.例如:

I am very glad to hear it.

The question is difficult to answer.

“ too十形容词或副词十不定式”作状语.例如:

He is too old to do that.

另外句子中有 enough这个词时,常用不定式作状语.例如:

The room is big enough to hold us.

6)作表语.例如:

My job is to help the patient.

7)作独立成分.例如:

To tell the truth,I don’t agree with you.8)不定式与疑问词 who,which,when,where,how,what等连用,在句中起名词作用,可充当主语、表语、宾语等.例如:

He didn’t know what to say.(宾语)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主语)My question is when to start.(表语)

注意:在与 why连用时,只用于 why或 why not开头的简短疑问句中,后面紧跟的动词不定式不带 to.例如: Why not have a rest?

9)不定式在句中用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多数情况下是容易判别的,但有时的确比较复杂,请注意以-下几点:

A)不定式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和不定式逻辑上构成主谓关系时,不定式往往用主动形式.Have you got a key to unlock the door?(A key unlocks the door.)B)不定式和它前面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又和该句主语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时,不定式常用主动形式.

I have got a letter to write.(I write letter.)He needs a room to live in.(He lives in a room.)I know what to do.(I do what.)但这句如改为下列形式,不定式就得用被动形式: I know what is to be done.这是因为 what is to be done是宾语从句,从句中的主语 what是动词 do的动作对象

C)不定式作表语形容词的状语,和句中主语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时,不定式多用主动形式,这是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形容词后者去了 for one或 for people.例如:

He is hard to talk to.(to talk to him.)The boo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to understand the book.)但如果强调句中的受事者时,亦可用不定式被动式,例如:

The handwrit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read.The box is too heavy to be lifted.

D)在 there十 be的结构中,当说话人考虑的是必须有人去完成某件事时,不定式用主动形式,如果说话人强调的是事情本身必须完成,则用被动形式.

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do.(Somebody has to do the work.)There is a lot of work to be done.(The work has to be done.)请注意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

There is nothing to do.意为无事可做,感到十分乏味.

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意为某东西坏了,无法使之恢复正常.

2.不定式的时态 l)不定式的一般形式所表示的动作,通常与谓语的动作(状态)同时(或几乎同时)发生,或是在它之后发生.例如:

I saw him go out.

2)如果谓语表示的动作(情况)发生时,不定式表示的动作正在进行,这时不定式就要用进行式.例如:

I am very glad to be working with you.

3)如果不定式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就要用完成式.例如: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3.不定式的语态

当不定式逻辑上的主语是这个不定式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时,不定式一般要用被动形式。例如: He asked to be sent to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It is possible for our hopes to be realized.

(二)动名词

1.动名词由动词十 ing构成;具有动词和名词的性质;在句中起名词作用,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1)作主语.例如: Seeing is believing.Laying eggs is the ant queen’s full-time job.It is no use arguing with him.注意:动名词和不定式都可以作主语,动名词作主语表示一般或抽象的多次性行为,不定式作主语往往表示具体的或一次性的动作.例如:

Playing with fire is dangerous.(泛指玩火)To play with fire will be dangerous.(指一具体动作)但在 It is no use/ good,not any use/ good,useless等后必需用动名词。

2)作表语.例如:

Her job is teaching.3)作宾语.例如:

He is fond of playing football.

I like swimming.注① admit,appreciate,avoid,consider, delay, dislike,enjoy,escape, excuse,face,feel.like,finish,forgive,give up, imagine,include,keep,mention,mind,miss,practise,put off,resist, risk,suggest,can’t help,can’t stand(无法忍受)等动词后可以用动名词作宾语,但不能用不定式.

注② forget,go on,like,mean,regret,remember,stop,try等动词可带动名词或不定式作宾语,但意义上有区别。

I remember doing the exercise.(我记得做过练习.)I must remember to do it.(我必须记着做这事.)I tried not to go there.(我没法不去那里.)I tried doing it again.(我试着又干了一次.)Stop speaking.(不要讲话。)He stopped to talk.(他停下来讲话.)I mean to come early today.(我打算今早些来.)

Missing the train means waiting for another hour.

(误了这趟火车意味着再等一个小时.)注③在 allow,advise,forbid,permit等动词后直接跟动词作宾语时,要用动名词形式,如果后面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然后再跟动词作宾语补足语时,其宾语补足语用带 to的不定式.例如:

We don’t allow smoking here.We don' t allow students to smoke.注④动词 need,require,want作“需要”解,其后跟动词作它的宾语时,必须用动名词,或不定式的被动式.这时,动名词的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The window needs(requires,wants)cleaning(to be cleaned)

注⑤在短语 devote to,look forward to,stick to,to be used to,object to,thank you for,excuse me for,be(kept)busy,be worth,have difficulty/ trouble/ problem(in),have a good/ wonderful/ hard time(in),there’s no use/good/ need,feel/ look/seem/ like/get down to等后的动词也必须用动名词形式.例如: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注⑥在 love,hate,prefer等动词后用动名词或不定式无多大区别。

但说话人有所指的时候,通常用不定式。

注⑦start,begin,continue在书面语中多后接动名词,在口语中多后接不定式。

注⑧在 should(would)like/ love等后须用不定式。

4)作定语.例如:

He has a reading room.2.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动名词的复合结构由物主代词或人称代词宾格,名词所有格或普通格加动名词构成.在句子开头必须用名词所有格或物主代词.例如: His coming made me very happy.

Mary’s crying annoyed him.She didn’t mind his crying.

Is there any hope fo Xiao Wang’s winning.

3.动名词的时态和语态.

l)动名词的时态

动名词的时态分一般式和完成式两种,如果动名词的动作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时间是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或在谓语动作以前发生,用动名词的一般式.例如: We are interested in playing chess.His coming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us.

如果动名词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通常用动名词的完成时态。例如: I’m sorry for not having kept my promise.但是在某些动词或词组后,常用动名词的一般形式,尽管其动作是在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的.例如:主语是这个动名词表示的动作的对象时,动名词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由“ being十过去分词”或“ having been十过去分词”构成。后一种一般避免使用.例如:

He likes being helped.He was afraid of being left at home.注:在 to be worth doing句型中,动名词 doing表示的是被动意义.例如:

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三)现在分词

1.分词的时态和语态

l)分词分为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现在分词有一般式和完成式.一般式表示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的行为;完成式(having十过去分词)表示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的动作.例如:

Being a student,he was interested in books.

Having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for 3 years, he knows the way very well.

2)现在分词有一般式和完成式,且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分词动作的承受者时,分词用被动语态,如果要强调分词的动作先于谓语动作,就用分词完成式的被动形式.例如:

The question being discussed is important:

Having been criticized by the teacher,Li Ming gave up smoking.

过去分词表示在谓语动词之前发生的动作,本身有被动的含义,所以只有一般式没有完成式.

2.分词的用法

l)作定语

分词短语做定语时,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单个分词做定语时,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例如: The man standing by the window is our teacher.The excited people rushed into the building.

注意: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它表示的动作是正在进行或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几乎同时发生,如果两个动作有先有后,一般不能用现在分词作定语,而要用定语从句。例如:

The teacher criticized the student who had broken the window.

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差异:

现在分词在句中作定语时,不仅存在前置与后置的区别,而且存在状态、时间与形式上的差异。为了帮助大家分清这些差异,更好地掌握现在分词的用法,现在分别论述如下。

一、状态差异

现在分词作定语明显存在状态差异。一般来讲,前置的现在分词静感强。而后置现在分词动感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例1:The labouring people are the wisest.例2:The farmers labouring here are not afraid of snakes.

能前置的现在分词为数不太多,常见的大都是已被形容词化了的现在分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有些现在分词前常有程度副词,有些现在分词甚至还有比较等级。

例3: I have brought very exciting news to you.

例4:This is the most exciting story that I have ever read.

二、时间差异

时间差异指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差异。有些现在分词作定语时表示正在的动作。这些现在分词若改为定语从句宜用进行时态。

例5:Did you tell the children playing there not to make any noise? Did you tell the children who were playing there not to make any noise? 例6:The American president visiting China now will return on Saturday.The American president who is visiting China now will return on Saturday.有些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则表示经常性动作或现在(或当时)的状态。此类现在分词若改为定语从句宜用一般时态,而不宜用进行时态。若译成汉语也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例7:They stayed at a hotel standing by the lake.例8:The temple standing on top of the hill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三、形式差异

从形式来看,前置现在分词多为单个分词,而后置现在分词多为短语。换句话说,若用现在分词作定语,单个分词要前置,分词短语要后置。但也不能绝对如此,要视情况而定。要是强调动感,即使是单个分词也应后置。

例9:Look!The girl singing is Alice and the one dancing is Mary.

从内容来讲,前置现在分词多为不及物动词,没有自己的宾语或状语。后置现在分词可带宾语或状语。有时前置现在分词也可有自己的宾语或状语,不过要置于分词前,且中间要有连词符号。当然,带比较级时除外。

例10: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例 11:The person translating the songs can speak seven languages.例 12:England and America ar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值得说明的是,现在分词的完成式与被动式一般都不能用作前置定语,只能作后置定语,使用时应慎重。

例 13:We must keep a secret of the things being discussed here.

2)作状语

分词或分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表示时间、原因、行为方式、伴随状况等。例如:

Being a student, I must study hard.(原因)

While reading the book, he nodded from time to time.(时间)The teacher stood there surrounded by the students.(方式)

注:①分词短语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的主语一致. 注:②表示时间关系的分词短语有时可由连接词 while或 when引出.

注:③有时“with(without)十名词(或代词宾格)十分词”的结构,表示伴随状况.例如:

He lay half dead,with all his ribs broken.

注:④当分词的逻辑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同时:分词必须有自己的主语.例如: Time permitting, I will finish another lesson.

3)作表语.例如:

The news is inspiring.The glass is broken.

4)作宾语补足语.例如: We saw the teacher making the experiement.注意:在 see,hear,watch,feel,observe,have,listen to,notice等动词后,既可以用现在分词构成复合宾语,也可以用不定式构成复合宾语,但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用现在分词,表示动作正在发生,(即处于发生的过程中,还没有结束),用不定式表示动作发生了,(即动作全过程结束了)。例如:

I saw the girl getting on the tractor.

I saw the gril get on the tractor and drive off.

He had his clothes washed.(他叫别人洗了衣服)We had the fire burning all day.

(我们使火燃烧了一整天)。

注意:“ have十宾语十现在分词”表示主体使客体处于某状态或干什么事;“ have十宾语十过去分词”表示动作是别人做的或与主体意志无关.

(四)过去 分词

动词的-ed分词即过去分词,是由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一般只有一种形式。2.过去分词的语法作用:

过去分词一方面具有动词的性质,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一个形容词或副词,在句中可以作表语、定语、状语和补足语。

1)过去分词作表语,主要表示主语的心理感觉或所处的状态。如:

Don’t touch the glass because it is broken.不要碰那个杯子,它是坏的。

He is quite pleased with the design of the dress.她很喜欢那礼服的式样。

2)过去分词做定语:

单个的过去分词作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如:

The excited people rushed into the building.激动的人们奔进了大楼。

We need more qualified teachers.我们需要更多合格的教师。

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后面,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如:

Is there anything planned for tomorrow? 明天有什么活动吗?

The suggestion made by the foreign expert was adopted by the manager.外国专家提出来的建议被经理采纳了。

过去分词作定语也可用作非限制性定语,前后用逗号隔开。如:

The books, written by Lu Xun, are popular with many Chinese people.这些书是鲁迅写的,受到了许多中国人民的喜爱。

The meeting, attended by one thousand students, was a success.这次会议获得很大的成功,共有一千个学生出席了。

3)过去分词做状语:过去分词和-ing分词作状语一样,也可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让步、方式或伴随情况等。

①表时间,相当于一个时间状语从句,有时过去分词前可加连词when或while来强调时间概念。如:

Seen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city looked like a big garden.从山顶上看,这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花园。

Accepted by the Party, he decided to devote his life to the cause of the Party.入党以后,他决定献身于党的事业。

②表原因,相当于一个原因状语从句。如:

Deeply moved by the story, the excited people stopped quarrelling with each other.激动的人们被那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停止了争吵。

Encouraged by the speech, the young people made up their minds to take up the struggle.受到了讲演的鼓舞,年轻人决定起来从事斗争。

③表条件,相当于一个条件状语从句,有时过去分词前可用if等词。如:

Given another chance, he will do better.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会做得更好。

Compared with your brother, you should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study English.和你哥哥相比,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英语。

If heated, water can be turned into steam.水如果被加热,会变成水蒸气。

④表让步,相当于一个though/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如:

Exhausted by the running, they went on running after the robber.尽管已经跑得筋疲力尽,他们还是继续追赶着那个强盗。

Laughed at by many people, he continued his study.尽管被许多人嘲笑,他还是继续他的研究。

⑤表方式或伴随情况。如:

The old man went into the room, supported by his wife.那个老人在他的妻子的搀扶下走进了房间。

Seated at the table, my father and I were talking about my job.我和父亲坐在桌子旁边讨论着我的工作问题。

4)过去分词作补足语:

过去分词可以在see, hear, notice, watch, find, get, have, feel, make, leave, keep等词后与一名词或代词构成复合宾语,用作宾语补语。如:

When will you go to the hospital and have your tooth examined? 你什么时候去医院检查你的牙齿?

When you are making a speech, you should speak louder to make yourself heard.当你在作报告时,你应该讲响一点使自己被人听清。

当这类句子变成被动语态时,过去分词用作主语补语。如:

One of the glasses was found broken.有人发现其中一个杯子破了。

They should be kept informed of the situation there.应该让他们知道那儿的形势。

二、特别提醒

1.过去分词作状语时,它的逻辑主语一般必须和句子的主语相一致。如:

When asked why he came here, the boy kept silent.当那个男孩被问到为何来这里时,他沉默不语。

Born and brought up in the countryside, he was interested in biology.由于在农村出生并长大,他对生物很感兴趣。

如果过去分词的逻辑主语和句子主语不一致,必须使用过去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2.动词have后所接的三种宾语补语:

have somebody/something do something 不定式作补语必须省去to, 不定式动作由宾语发出,表示一次性的动作。如:

I had the workers do the job for me.我让工人们替我完成了工作。

Jim often has his father help him with his homework.吉姆经常让他的父亲帮助做家庭作业。

have somebody /something doing something-ing分词作补语,分词动作也由宾语发出,强调动作的延续或正在进行。如:

They had the tractor working all the time.他们让拖拉机一直工作着。

We won’t have the child talking to his mother like that.我们不能让那个孩子那样对他的妈妈说话。

have somebody/something done 过去分词作补语,宾语和补足语之间有逻辑上的被动关系,通常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让别人做某事,强调主语的意志。如:

He had his hair cut yesterday.他昨天理发了。

Later on the center had a great many new trees planted.后来,这个中心让人种了很多树。

②主语遭到某种不幸或陷入恶劣的环境,说明宾语的一种无意识的被动行为。如:

He had his leg broken in the match last month.他在上星期的比赛中摔断了腿。

He had one eye lost in the war.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只眼睛。

3.非谓语动词的被动式作定语的三种形式:

the bridge to be built 将要建造的桥(表示将来的动作)

the bridge being built 正在建造的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the bridge built 造好的桥(表示完成的动作)

4.过去分词和–ing分词作表语的区别:

过去分词作表语通常表示主语所处的状态或感受,而-ing分词作表语多表示主语所具有的特征,如:

Hearing the news, we felt very surprised.听到那个消息,我们感到很惊讶

The news is very surprising.这个消息很令人惊讶。

They were frightened to hear the frightening sound.他们听到那可怕的声音很害怕。

At the sight of the moving scene, all the people present were moved to tears.看到这么动人的情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英语中这样的分词还有很多,如:amusing, amused;encouraging, encouraged;disappointing, disappointed;exciting, excited;puzzling, puzzled;satisfying, satisfied;worrying, worried;tiring, tired;pleasing, pleased;interesting, interested;astonishing, astonished等。

5.过去分词和–ing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过去分词作定语和-ing分词作定语有一定的区别。试比较下面几组短语:

boiled water开水 boiling water正沸腾的水

developed countries发展的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

fallen leaves落叶 falling leaves 正在飘落的叶子

changed condition改变了的情况 changing condition变化着的情况

由此可见,过去分词作定语通常表示完成的或被动的动作;而-ing分词作定语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主动的动作。【质疑拓展】

1.____from the top of the TV tower, and we can get a beautiful sight of most of the city.A.To see B.Seen C.Seeing D.See 2.All things _____, the planned trip will have to be called off.A.be considered B.considering C.having considered D.considered 3.______ the big snake, the little girl stood under the tree _____ out of her life.A.Saw;frightened B.Seen;frightened C.To see;frightening D.Seeing;frightened 4.Generally speaking, ______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s, the drug has no side effect.A.When taking B.when taken C.when to take D.when to be taken 5.The research is so designed that once ______ 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A.begins B.begun C.beginning D.having begun 6._____ in 1613, Harvar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d.A.being founded B.Founded C.It was founded D.Founding 7.If you go to Xi’an, you will find the palaces there more magnificent than commonly___A.supposed B.supposing C.to suppose D.suppose 8._____ more attention, the tree could have grown better.A.Given B.To give C.Giving D.Having given 9.In order not to be disturbed, I spent three hours _____in my study.A.locking B.to lock C.locked D.being locked 10._____ with the size of the whole earth, the highest mountain does not seem high at aA.When compared B.Compare C.While comparing D.Comparing 11.Mrs.Bush stood ____for a moment when an old soldier suddenly appeared before her.A.surprised B.surprising C.being surprised D.to be surprised 12.____ alone in the dark room, the little boy was so frightened as to cry.A.Leaving B.Left C.To be left D.Having left 13._____ to complete the job on time, they set out to work immediately.A.Being determined B.On having determined C.Determined D.To be determined 14.______ in a friendly way, their quarrel came to an end.A.Being settled B.Having settled C.Settled D.Settling 15.If law-breaker ____, the society will be in disorder.A.made unpunished B.came unpunished C.not punished D.went unpunished 16.He must be angry, for we heard the glass ____ on the floor.A, being broken B.break C.to be break D.broken 17._____ in this way, the situation doesn’t seem so disappointing.A.To look B.Looking at C.Looked at D.To be looked at

18._____ in a recent science competition, the three students were awarded

scholarship totaling 21,000 dollars.A.To be judged the best B.Judged the best C.Having judged the best D.Judging the best 19.A cool rain was falling, _____ with snow.A.mixed B.mixing C.to mix D.having mixed 20.Most of the photographers _____ to the conference were from north Europe.A.invited B.to invite C.being invited D.having invited 21.The assistant worked late into the night, _____ a long speech for the president.A.to have prepared B.preparing C.prepared D.having prepared 22.“Can’t you read?” Mary said _____ to the notice.A.angrily pointing B.and point angrily C.angrily pointed D.and angrily pointing 23.The missing singer was last seen _____ the voice close to the bridge.A.exercising B.to be exercising C.exercise D.to exercise 24.The directors discussed the project that they would like to see___the next year.A.carry out B.carrying out C.carried out D.to carry out 25.The visiting minister expressed his satisfaction with the talks, _____ that he

had enjoyed his stay here.A.having added B.to add C.adding D.added 26.The speaker raised his voice but couldn’t make himself _____.A.hear B.to hear C.hearing D.heard 27.A cook will be fired immediately if he is found _____ in the kitchen.A.smoke B.smoking C.to smoke D.smoked

【检测反馈】

1.I’m going to have my car ________.A.to be fixed B.to fix C.fixed D.to fix 2.What’s the language ______ in Germany? A.speaking B.spoken C.be spoken D.to speak 3.______ some officials, Napoleon inspected his army.A.Followed B.Followed by C.Being followed D.having been followed by 4.He had his leg _______ in the match yesterday.A.to break B.broken C.break D.breaking

5.Most of the people _______ to the party were famous scientists.A.invited B.to invite C.being invited D.inviting

6.________ more attention, the trees could have grown better.A.Given B.To give C.Giving D.Having given

7.The murderer was brought in, with his hands _________ behind his back.A.being tied B.having tied C.to be tied D.tied

8.The computer center, _______ last year,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is school.A.open B.opening C.having opened D.opened

9.________ in thought, he almost ran into the car in front of him.A.Losing B.Having lost C.Lost D.To lose

10.The Olympic Games, _________ in 776BC, didn’t include women players until 1912.A.first played B.to be first played C.first playing D.to be first played 11.Don’t get _________ in the rain.A.to be caught B.catching C.to catch D.caught 12.I found a car _________ in a pool by the side of the road.A.to be stuck B.stuck C.sticking D.stick

13.---By the way, when did you get your bedroom _______ ?---Last week.A.to paint B.painted C.painting D.to be painted 14.The children were found _________ in the cave.A.trapping B.trapped C.to be trapped D.be trapped

15.They found a ______ old woman _______ on the ground when the door was broken down.A.dying, lying B.dead, lied C.death, laying D.died, lain

16.On a _____ morning the little girl was found _______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A.freezing, freezing B.freezing, frozen C.frozen, frozen D.frozen, freezing 17.No one enjoys ______ fun of in public.A.making B.being made C.to be made D.to make

18.Before he came to London, he had never heard a single English word _____.A.speaking B.spoken C.to be spoken D.speak

19.____from space, the earth, with water __ seventy percent of its surface, looks like a blue ball.A.Seen, covered B.Seen, covering C.Seeing, covering D.Seeing, covered 20.An _________ crowd is awaiting the arrival of the film star.A.excited B.exciting C.excite D.excitedly 【教学反思】

第五篇:非连续性材料阅读训练

9.怎样才能有效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9.(1)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强化责任,完善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2)严把阅读内容质量关,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优质阅读内容。(3)推进全民阅读需要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4)完善图书馆设施建设,为国民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5)规范和引导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推动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有机结合。(答对四条即可得满分)

9.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9.①政府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指导意见,规范监督单车行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停车区域、单车准入和退出机制,单车用户的权益等。②企业方面,关注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对单车的管理等。③用户方面,增强文明意识,加强安全意识等。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9.①“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②“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4分)

本题可以作答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4分)

9.①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②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每点2分)

9.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分享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①闲置资源过分投放,又回到了“过剩”的状态;②各行各业的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大量资金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引人担忧;③分享经济企业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9.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问题。(4分)

【答案】①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②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③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进军校园贷。(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9.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4分)【答案】(4分)①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②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尽量缓解贫富分化现象。(每点2分)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答案】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7?9题。材料一 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联通和移动也先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务院制定的“提速降费”的目标之一。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手机使用。你去外地还想用当地手机卡,首先要打电话到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当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提供服务,这需要非常麻煩的沟通、调试环节。你在外地打电话,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却按照当地标准收费,所以当地的运营商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頻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当地的运营成本都会有高低差异,还有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的存在,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漫游费继续收。(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8-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3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引发了我国“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许多城市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 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云南2015年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去年8月京津冀首次实现了跨省取消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摘编自《中国靑年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2亿,手机费占居民收入的5.43%,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为71.72元,全球鲜见。2G、3G、4G网络手机资费支出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G、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何时能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边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也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

(摘编自《经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网络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只能在当地网络范围内使用。

B.出差到外地,你需要先向当地运营商申淸漫游,通过当地、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影响甚微,受益者主要是超过4亿的2G、3G用户,但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运营商也有好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髙端的商旅服务,由于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求高回报多收费,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B.图表显示,从2015年开始,以2G用户为主的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而3 G、4G用户的流世使用剧增,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

C.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运营商们长时间内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是其“躺者赚钱”的思维模式作怪。

D.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目标早日实现,这是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E.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每月平均71.72元的资费中,流量费用占了 36.4%,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4分)7.A(理解错误,当地手机通过申请漫游也能使用外地网络。)

8.A D(B只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 C“躺着赚钱”是经营模式而非思维模式; E流量占了36.4%是运营商的收入而非居民的支出)

9.环境推动:欧盟及国内部分地区取消漫游费带来的影响。政策支持: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目标。

技术发展: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

成本下降: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利润降低:从2015年开始语音通信、短信业务缩减,流量业务增加。(每条1分,答对4条给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材 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记者郑 彬)

材 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近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而材料三是反映旅游的现实情况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为适合的产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B.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D.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4分)

7.C(“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分析不当,不能武断下此结论。)

8.AE(B“经营者业绩”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C“最有价值”不确切,三则材料各有其不同的价值。D本文没有提到旅游次数增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9.①“花钱买幸福”,休闲娱乐,享受美食。②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③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④体验旅游地文化,增长历史人文知识。⑤利用旅游适当减轻压力,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4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 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7.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8.A D,B “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5.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分)②“炊烟”的“渐渐消散”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2分)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2分)(①线索作用,1分。②语句本身含义及作用,2分。③对于主题的作用,2分。)

6.本文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6.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2分)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2分)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2分)

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2分)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2分)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2分)

(每个要点2分。如果没有写明“退步”或者“进步”,在此题得分的基础上酌情扣1分。)

下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专题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共三篇) 整理人:涂兴宾 1.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当前,各种各样的资料与信息蜂拥而来,人们不再为乏书可读而苦恼。但是,另一个问题却随之出现,那就是面对这铺天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案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2017·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

    学习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转载]学习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的......

    非连续性材料作文题(小编整理)

    非连续性材料作文题 “非连续性材料”是相对于名人故事、寓言传说等有一定情节的材料而言的。“非连续性材料”一般有2~4段,其特点是:材料所涉及的时空等元素不连贯,具有相对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

    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教案(范文大全)

    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

    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教案)★

    小古文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江山市四都小学韩雪峰 教学目标: 1、正确读懂小古文的内容,看懂非连续性文本。 2、掌握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3、了解题目的规范回答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