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转载]学习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
“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特点是直观、简明。
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但对这类阅读材料并不陌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指导。根据2011版课标的要求,五、六年级学生阅读的只是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标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刚阅读这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讲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浅谈倡导生活化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 作者:天津开发区教育促进中心 周永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讲相对比较生疏的“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进入课标,真是十分可喜的信号,由此引起的教学双方的变化也必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福祉。
一、何为“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缘自以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为代表的素养测评。作为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组织实施的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调查项目,PISA的阅读素养测评认为“‘阅读素养’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发挥自己知识和潜力参与社会活动,理解、运用和反映文本的能力”。2009年,PISA又将其完善为“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基于这样的理念,PISA阅读素养测评选用的文本形式分为4种: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多重文本(见表一)。
表一 PISA篇章形式分类、构成与占比(2009年)篇章形式 分类 构成 占比
连续文本
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60% 非连续文本
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看作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30%
混合文本
由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共同构成的单篇文本。5% 多重文本
由几篇相对独立的文本构成,这些文本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或不明显,甚至可以互相矛盾。5%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样例及特点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这种划分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生活,需要经常从这种类型的文本中获取信息,与人交流、合作等。1.“非连续文本”测试材料的类型和来源是从学生将来的成人生活的角度来考虑的,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比如,2003年PISA阅读测试题《莫兰图书馆时间表》,给出的阅读材料是某地区五个图书馆从周日至周六每天的开放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其中的佛克尔图书馆星期三什么时候关闭、哪个图书馆星期五晚上还开放,以考察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非连续性文本”在测量学生将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样题《保修单》材料内容为莎拉购买了新照相机后取得的收据和保修单,请考生根据文本回答(完成)问题:运用收据给出的详细资料,填写完成保修卡;莎拉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寄回这个保修卡;莎拉在这家商店还购买了其他什么东西;打印在收据底部的“谢谢您购买我们的商品”,其原因可能纯属礼貌用语,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请指出其他的原因。
3.“非连续性文本”同样注重提高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反思与评价)。其中,上文提及的样题《保修单》的最后一题便属于反思文本形式方面的问题。样题《国际计划》的素材为1996财政年度的国际援助组织发表的国际计划部分报告。报告提供一个援助区域(东非和南非)的国际计划工作资料,涉及健康成长、学习、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国际计划。请参考表格回答问题。“在1996年,伊索比亚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参考这一点和图表所提供的资料,与其他国家的活动相比,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可以解释国际计划在伊索比亚的活动状况?”这一题的问题设计就属于反思文本内容的类型,要求阅读者运用知识和经验作假设,并要与文章提供的资料印证。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资借鉴的做法
语文教学以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语文素养成为旨归。这种观点得到国内外母语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教学内容的选择日渐关注生活化素材的使用,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指向学生的语用实践层面。PISA在这方面也不断进行着努力,并获得发展。PISA2009测试内容包括多种阅读环境和篇章,尤其包括各种电子邮件、博客、网页、论坛等。
从日常语文教学活动来看,我们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都很值得提倡。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山东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所谓的语文实验室形同阅览室,其中配备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每个实验室大约配书2000册,刊物20种60份,报纸15种60份,阅读材料采取由核心层向紧密层和松散层辐射的结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发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自由选择相应书刊进行阅读学习。这个实验做得很实的地方在于该校调整了课时,一周六节语文课,大体形成时间安排上的“三一”制: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在教室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均在语文实验室进行。
在国外,美国的“报刊用于教育”计划,即Newspaper In Education(简称NIE计划)是最著名的报刊资源直接服务于教育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风靡美国中小学的一场教育读报运动。它打破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局限,并延续至今。
四、对语文教学与评价的启示
1.精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阅读素材
PISA测试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测试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非连续性文本”带给大家很强的冲击力。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题目却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经常碰到的。由阅读测评反观阅读教学,我们的文选型阅读课文讲究“文质兼美”,但相当一部分距离学生生活的时空比较遥远,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往往是一派陈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但是就阅读教学来讲,从形式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确实不太多。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阅读中出现检索信息捉襟见肘,在表达上出现拟一则通知都抓耳挠腮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就目前来讲,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需要补充大量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学生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果引入到课内来,展示阅读成果、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策略,解决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与疑问。
2.学习者需要多元化的阅读经验
PISA将阅读测试材料分为四类:“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即为了保持或发展与他人的联系、或满足个人的兴趣需要而进行的阅读,这样的材料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以及为满足好奇心而阅读的信息性材料;“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是为了参与更大范围社会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阅读,阅读材料如规章、通知、布告、计划方案等等;“为了教育(继续学习)而阅读”通常是为了获取知识,是更大的学习任务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材料包括课本、地图、纲要等;还有“为了(今后的)工作而阅读”,阅读的材料一般包括手册、报告、说明书、计划表、备忘录、项目表等。“非连续性文本”这一篇章形式,在这四类阅读材料中均会出现。
多年来,我们的文选型阅读课文更偏爱的是侧重文学性比较强的文本,显然PISA的分类完全区别于我们以“文体”分类的阅读教学传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一个人的阅读必须是多元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与他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多元化的、广泛的阅读,是切实提高学生素养所必须做出的调整。正如“标准”中提示我们的语句,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3.教学者要着重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如何从阅读的文本中去获取有效信息,怎样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怎样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反思与评价,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以及面对生活中不同“应用情境”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去解读……都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标准”指出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阅读学”的角度去研读文本、设计教学过程,加强上述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教师要尤其重视“标准”中提到的“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4.评价方式需要不断探讨摸索
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这一类型文本的能力水平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与摸索的问题。“标准”给出的评价建议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是同样适用的。比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评价的方法除了纸笔测试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要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等,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评价均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和指导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张卫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的价值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比如,我们买到一种药品,会配有药品说明书,不能读懂这份说明书,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关乎生命安全;我们出门旅游,读懂手中的地图才不会迷路;在商场刷卡后,能看懂文字和数据结合的凭证单才能知道自己的消费金额……这些说明书、地图、凭证单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当前,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究竟怎么样,我们可以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测试中窥见一斑。
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调查平均成绩为493分,其中上海为556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中国香港(533分)等。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达到5级水平的占12.8%,低于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和芬兰。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为6.6%,而韩国只有6.1%的学生没有达到2级。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说明上海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分布不均衡。在对阅读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上海的教育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从上海的例子可以推测内地阅读教学的一般情况,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这反映了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而对于相对比较理性、运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则不但缺乏训练,甚至陌生。这显然与这个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提出教学目标针对的是第三学段。这是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相对谨慎的提出。和以往比较忽略非连续性文本相比,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至少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这一简单的信息整合能力。对此,第三学段的目标是“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来说,其能力要求是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的前提。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和第三学段只要求“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需要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
例如,2006年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中的《南极洲》一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体例的文章,命题者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地图以及一封来自南极洲的信,间接插入的文本是一段段的介绍文字,非常全面地在极少的篇幅内呈现了南极洲的主要信息。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从地球仪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你想去南极洲吗?说说你想去和不想去的理由”。这样的指向,是基本信息提取,同时兼顾自主运用表达,倾向于应用、查找、标注、参照、简单对比等。把握好学段的阅读目标特征,准确定位好教学的认知基础,是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二)选好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就全国范围来说,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调。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出现过一篇真正的非连续性课文。五上的《遨游汉字王国》,除了文字形式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的安排之外,仍是意义指向。“汉字演变表”和“历代书法作品插图”仍属于欣赏范畴。五下的《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的生活》,相对更接近。《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的研究表,列举了李姓调查方面和内容的关联,只不过类别不够清晰。学生对内容的获取仍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如何寻找和开发“非连续性文本”?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人教版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
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编制独立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比如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增加了这样的思考题:读了这些材料,你发现汉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汉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人教版六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加深对“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六上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在课堂中让学生快速阅读图和两段非连续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150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3.活用生活资源
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综合复习”的第八课是《看说明书做台灯》,结合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阅读策略有所区别。我们应在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信息,进行简单的推论。
1.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为:(1)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某县六年级学生体质检查结果》,标题告诉我们,文本提供的是某县六年级学生的体质检查状况。(2)分类、图例。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如《体质检查统计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检测项目”、横轴“升降趋势”,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3)读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体质检查统计表》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在身高、体重、胸围这三个栏目,这一届学生的指标是上升的,而肺活量、视力、800米跑却是下降的。(4)解析。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阅读了表下的文字“这是我县本届毕业生与上届毕业生体质检查六个项目的测试比较升降趋势图,阅读之后,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建议”,我们就会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进行信息整合
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如何整合?以《感冒清热胶囊》药品说明书为例。(1)通读,知大意。浏览,知道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性状、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贮藏、保质期。(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青霉素过敏的三岁儿童能服用吗?可以服用的话,请告诉服用的方法。根据这一问题,选择条目“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仔细阅读。(3)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两则条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回答。
3. 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论。如给学生提供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其文本信息是:实验的材料、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湿园虫在纸盒中寻找食物的轨迹图。要求学生作出判断:现在食物放在盒子的右边,湿园虫能在迷宫般的轨道中找到食物。如果放在左边,它还能找到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湿园虫如何寻找食物的,由四个小材料组成。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实验的结论“湿园虫会利用触角感觉食物,利用它们来找到叶子”。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四)评价跟进,检测达标情况
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大都可以通过客观化的试卷加以考察,而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察就要复杂得多,尽管如此,语文考试中还是应该适当加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检测。“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学的程度,以便适时改进教学。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试题:
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请仔细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75%价格”说明这套书
,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这与“综合实践活动题”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综合实践活动题”的立足点在“活动”,它以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的假设为命题凭依,是以考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则不同,它的立足点在“阅读”,是以考察阅读能力为旨归的。
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赋予了修订后的“课标”以时代的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叶平编译.Pisa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3]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4] 王达群.浅谈书序、条目和非连续文本的阅读[J].中学生学习报·苏教版,2008.(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300)
认识阅读教学的另一扇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引言:
初中阶段,非文学性作品阅读“目标与内容“有: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属于非文学性作品阅读中的一项内容。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它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提出来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新亮点
摘录课标内容如下: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5-6年级):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7-9年级):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三、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区别
1、连续性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如小说、散文等。
2、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广告、公告、计划、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保修单据、地图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会经常遇到,使用频率相当高。
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
阅读的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文本信息,即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的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国际阅读PISA测试,主要关注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业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举例
近几年来,对非连续性文本方面的学习大多糅合在“综合性学习”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语文素养。
从目前的中考试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类阅读并不少见,主要呈现在综合实践题中,对图表类材料侧重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其内容,能够从中提取和概括信息;对广告、宣传语等材料则侧重拟写;当然,也是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体特点为前提的。2011新版课标主要是明确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一项单独的能力要求,这既是对长期教学实践的一种肯定,也将此项阅读能力凸显得更加明晰,使其在中考考查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例1漫画 啃老
(评价:材料简单,从漫画、文字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评价:材料简单,从文字、图表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3 青春随想(评价:材料较复杂,从一组实用材料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例4
2011年绍兴市语文阅读试题
(二)(15分)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9
i.dF v>)[NA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 M5ex?o-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fU-{$Lvv`[1][1]_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 u/ y`M] 17 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 +VDl"Hx 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m++VW 0Y>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A+wGR&r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答:
▲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答:
▲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答:
▲
参考答案:
(二)(15分)
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1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例5
2012年宁波市语文阅读试题
(二)今天,我们怎样阅读(12分)
【百家争鸣】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引自互联网)
【权威调查】 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年 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第二篇:非连续性文本教师版
(教师版)【2017年江苏卷】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释]迮:狭窄。
[诗作解析]一说起“秋兴”,人们一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前后,诗人57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
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
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
这首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9300多首,大半都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这首《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古诗今译] 秋兴
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题目解答]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①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想到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为国家残败、偏安一隅、疆域渐狭而生发的怀国之愁。②诗人深夜无眠,画角声传。因为边关不宁,战火不息而生发的**之愁。③诗人已过中年,体衰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生发的人生之愁。④诗人虽胸怀平戎韬略,又身经经沙场历练,却屡遭谗毁。因为无从施展,报国无门而生发的际遇之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尾联发挥想象,虚写景象,借景传情。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借想像的这种虚拟景象,表达自己面对江山破碎,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同时“烟雨桐江江”和“丹枫系舟”还有着对国事时情和人生归宿的隐喻意义。
【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诗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
首联“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
颈联“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
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古诗今译] 太湖恬亭
亭槛靠近溪水周边绿树环立,溪岸高低错落延入青翠山里。断桥那边夕阳西下一人独立,幽暗树影涵映水中归鸟相依。清闲悠游才会觉得心无牵累,岑寂之处谁能知道世有玄机。更期待着夜深时候徘徊流连,在秋风斜月中乘坐钓船回归。[题目解答]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那边夕阳西下,树影涵映水中,归鸟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站立在夕阳余晖里,欣赏体味这静谧的景象。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清心悠游,领受幽静,诗人得以放下身边俗事,忘却人世心机,呈现出心无挂碍,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在运用虚写的艺术手法里,诗作又借景抒情,不但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呈现出处于清幽的环境里,意犹未尽,盼其永恒的心意;而且结句融情,使全诗抒情幻想的韵味更为悠长。
第三篇:非连续性材料阅读训练
9.怎样才能有效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9.(1)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强化责任,完善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2)严把阅读内容质量关,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优质阅读内容。(3)推进全民阅读需要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4)完善图书馆设施建设,为国民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5)规范和引导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推动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有机结合。(答对四条即可得满分)
9.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9.①政府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指导意见,规范监督单车行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停车区域、单车准入和退出机制,单车用户的权益等。②企业方面,关注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对单车的管理等。③用户方面,增强文明意识,加强安全意识等。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9.①“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②“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4分)
本题可以作答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4分)
9.①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②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每点2分)
9.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分享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①闲置资源过分投放,又回到了“过剩”的状态;②各行各业的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大量资金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引人担忧;③分享经济企业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9.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问题。(4分)
【答案】①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②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③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进军校园贷。(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9.根据上述材料,请为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提出合理建议。(4分)【答案】(4分)①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②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尽量缓解贫富分化现象。(每点2分)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答案】主要任务: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现实意义: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7?9题。材料一 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联通和移动也先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务院制定的“提速降费”的目标之一。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手机使用。你去外地还想用当地手机卡,首先要打电话到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当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提供服务,这需要非常麻煩的沟通、调试环节。你在外地打电话,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却按照当地标准收费,所以当地的运营商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頻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当地的运营成本都会有高低差异,还有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的存在,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漫游费继续收。(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8-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3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引发了我国“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许多城市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 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云南2015年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去年8月京津冀首次实现了跨省取消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摘编自《中国靑年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2亿,手机费占居民收入的5.43%,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为71.72元,全球鲜见。2G、3G、4G网络手机资费支出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G、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何时能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边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也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
(摘编自《经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网络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只能在当地网络范围内使用。
B.出差到外地,你需要先向当地运营商申淸漫游,通过当地、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影响甚微,受益者主要是超过4亿的2G、3G用户,但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运营商也有好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髙端的商旅服务,由于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求高回报多收费,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B.图表显示,从2015年开始,以2G用户为主的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而3 G、4G用户的流世使用剧增,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
C.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运营商们长时间内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是其“躺者赚钱”的思维模式作怪。
D.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目标早日实现,这是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E.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每月平均71.72元的资费中,流量费用占了 36.4%,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4分)7.A(理解错误,当地手机通过申请漫游也能使用外地网络。)
8.A D(B只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 C“躺着赚钱”是经营模式而非思维模式; E流量占了36.4%是运营商的收入而非居民的支出)
9.环境推动:欧盟及国内部分地区取消漫游费带来的影响。政策支持: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目标。
技术发展: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
成本下降: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利润降低:从2015年开始语音通信、短信业务缩减,流量业务增加。(每条1分,答对4条给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材 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记者郑 彬)
材 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近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而材料三是反映旅游的现实情况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游客的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为适合的产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
B.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D.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4分)
7.C(“更具有真实性,对行业的参考价值也更大”分析不当,不能武断下此结论。)
8.AE(B“经营者业绩”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C“最有价值”不确切,三则材料各有其不同的价值。D本文没有提到旅游次数增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9.①“花钱买幸福”,休闲娱乐,享受美食。②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③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④体验旅游地文化,增长历史人文知识。⑤利用旅游适当减轻压力,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4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 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7.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8.A D,B “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5.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分)②“炊烟”的“渐渐消散”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2分)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2分)(①线索作用,1分。②语句本身含义及作用,2分。③对于主题的作用,2分。)
6.本文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6.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2分)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2分)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2分)
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2分)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2分)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2分)
(每个要点2分。如果没有写明“退步”或者“进步”,在此题得分的基础上酌情扣1分。)
第四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 D.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3分)...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术
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
D.算法的数学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分)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篇巨制:著述
B.源远流长:水流 ..
C.自强不息:停止
D.数典忘祖:经典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魄,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⑩根据蔡襄的描述,北宋时荔枝大概有30多个品种。出产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质最佳,岭南、巴蜀次之。在福建各地中,手屈一指的品种当属“陈紫”。蔡襄描述说:“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也就是说,陈紫这一品种不仅个头大,壳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莹如水晶,入口即化无渣滓.。
⑪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蔚.为大观。甲,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 乙,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丙,荔枝不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取材于赵健《闲话荔枝》,有删改)
【注】疮痏:疮疡,伤痕,引申为祸害。
1.下列各组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龟裂(qūn)脍炙人口 B.怨声载道(zài)颠沛落魄 C.渣滓(zǐ)大块朵颐 D.蔚为大观(wèi)手屈一指
2.下列各词语中的“状”与文章⑩段“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可状.也”中的“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写景状物 B.无可名状 C.巴陵胜状 D.口写手状
3.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⑪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 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4.下列有关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堪称千古绝唱。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过华清宫绝句》。其作者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C.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与元稹并称为“元白”。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苏东坡,以自己“以诗入词”的文学创作为词体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样式,为宋词开拓出豪迈慷慨的新境界。
5.文章提到苏东坡既写过“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语。这两句中苏东坡对荔枝的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二、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二,完成6—9题。(13分)6.下列对荔枝极易变质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荔枝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果皮变色。B.成熟荔枝的果皮能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从而加速鲜果的衰败、腐烂。C.荔枝鲜果富含糖分,果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
D.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大,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材料
一、材料二都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荔枝果肉晶莹,味道鲜美,为世人所钟爱。B.荔枝在短期内极易变质,不易贮藏保鲜。C.荔枝主要生长于湿热地区,在北方难以成活。D.荔枝对于文人来说,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参照材料二⑨段(甲)处“蜜浸封坛沉井法”的命名方法,给本段丙、丁两处所述荔枝保鲜法命名。要求每处不得多于7个字。(4分)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材料二⑨段看,古人保鲜荔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简要概括。(3分)
【材料二】
①岭南四大佳果之首的荔枝,以其晶莹透剔甘醇多汁的果肉,清香甜爽的风味和娇艳似火的果色驰名于世。在全球无数名优佳果之中,色、香、味皆极佳的荔枝堪称水果之王。
②可惜的是,荔枝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这种生理生态特征,使它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和分布,而不能在全球广泛种植。因此,荔枝的种植地域有极大的局限。另外,荔枝保鲜期极为短暂,果实一旦成熟必须立即摘取,否则过熟的果实将更加难以保险贮藏。摘下来的荔枝,红艳的果色在常温下只能保持一天,在这一天中明显可以看出果色不断由鲜红变暗红,再变褐色,紧接着果壳上出现霉斑,霉菌快速繁殖互相传染,果壳变软,渗出汁液,香味尽失,腐烂相继。成熟的荔枝鲜果,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在常温下二三日便失去商品价值,不可逆地衰败腐烂,被视为世界上最难贮藏的水果。
③荔枝鲜果为什么烂得这样快?这要从荔枝果实本身的结构、成分和生理特性谈起。
④第一,荔枝果皮薄,细胞排列疏松,水分极易散失,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氧和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酚类有机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醌类物质积累聚合,褐色显现,红色消失。
⑤第二,促使果实成熟、器官衰老的催熟激素乙烯,在果实成熟腐烂过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而成熟的荔枝果皮又是形成和释放乙烯的中心。据测定,果皮的乙烯释放量高达果肉和种子的数十倍。果皮大量释出乙烯是致使鲜果加速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⑥第三,荔枝鲜果富含糖分,甚至高达20%,果肉含水量高,细胞壁薄嫩,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磷、钙、钾等)、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科研工作者已从腐烂的荔枝果实中分离出10多种病原菌,如霜疫菌、炭疽、酸腐、青绿霉菌等等。虽然它们的入侵并非同步,有些菌种早在挂果期就已经“登陆”,但是只要摘下的鲜果处在陈化进程中,其抗病抵御能力自然下降,一些有害菌就会乘机滋生,暴发作乱。
⑦第四,荔枝收获季节正值高温盛夏。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上升呈正相关。而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又比橙果高二三倍。呼吸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⑧荔枝的鲜果难以贮藏,而且极易变质,这一点古人早有体会。因此在保险贮藏方面曾创造了不少的方法。
⑨如明初《耀仙神隐书》载“收生荔枝,将熟时摘,入瓮浇蜜浸之,以油纸封固瓮口,勿令渗水,投井中,虽久不损”,此可称之为(甲)“蜜浸封坛沉井法”。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荔枝谱》载:“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枝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借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此可称之为(乙)“活竹窍藏法”。又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年,味色不变,是予终岁皆有鲜荔枝之饱。”此可称之“_____(丙)_____”。还有荔枝“在树时并荔叶剪之,置新瓦坛中,泥柊叶封其口,倒沉井中。有佳宴时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此可称之为“_________(丁)__________”。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水果产区和大、中城市,在水果保鲜贮藏方面都建有专门设施,如我国现今多用的是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藏库。前者利用库外昼夜气温变化的差异,使库内保持低温进行贮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贮藏效果相对较差。后者利用机械制冷,并可根据果品种类不同,对贮藏温度进行人工调控,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取材于周肇基《荔枝保鲜贮藏古今谈》,有删改)
第五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专题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共三篇)整理人:涂兴宾
1.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当前,各种各样的资料与信息蜂拥而来,人们不再为乏书可读而苦恼。但是,另一个问题却随之出现,那就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良莠并存的各类信息,我们如何选择?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阅读?从道理上讲,信息的丰富带给我们的应是视野的越来越宽阔,而不是阅读的越来越浮浅。
下面请看名家怎么侃读书。师力斌:
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莫言:
一位男生问道:“莫言老师,我是初二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您觉得我们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什么书呢?”莫言很快作答:“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以读一些古今中外已经被千百万读者认可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西方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典的品质有所保证。”
有读者问莫言的读书心得,莫言说:“我其实没有什么读书心得,小时候很难找到书,找到一本书就赶快钻到草垛里赶快读完。当时我家养了几头羊,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放学以后去放羊,我借到书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书读完。”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读书规律:童年时候,读得快,记得牢;青年时期,理解能力加强了,速度慢了;中年时期,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一点书。鲍鹏山:
如何学好古文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学子,这个问题成都读者也抛到了《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面前。
不过,鲍鹏山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我建议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学,从字和词入手。我记得我们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很多古文,老师怎么教呢?就是说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它的词性是什么,甚至助词里还分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非常繁琐。”他认为,学古文首先要有兴趣,真正的办法就是读,然后培养 语感。
9.关于读书,三位名家各发表怎样的看法?(6分)
师力斌: 莫言: 鲍鹏山: 10.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处理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关系?(4分)
11画线句“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在行文中起怎样的作用?(2分)
12.读书要选择适宜自己的书籍,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了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4分)
(二)陨 石(15分)
【新闻报道】
莫斯科时间15日早7时2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规模为百年来最大。高速坠落的陨石引发了强烈冲击波,导致大量建筑玻璃窗户被震碎,大量居民受伤。伤者中绝大部分是被飞溅的玻璃碎片擦伤、划伤、碰伤的轻伤者,其中两人伤势严重。据俄罗斯卫生部16日表示,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共导致1147人受伤,其中儿童259名,51人留院治疗。
俄罗斯这块陨石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存在了30多秒,随后飞到地球上空19公里至24公里时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
俄罗斯这块陨石的大小与一辆公共汽车的大小差不多,重量却有7000吨。它在地球上空爆炸时的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但幸运的是,“大气吸收了绝大部分能量”。
(摘自2013年2月22日《工人日报》【古书记载】
公元前644年“《春秋》鲁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公元618―907年(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元和郡县图志卷七》中述“陨石水源出县(宋城县)北40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 公元1064年宋代沉括在《梦溪笔淡》“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儿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震一声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列子〃天瑞》中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摘自“陨石网”)【知识链接】
陨石的准确学名为陨星,是从行星际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坠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陨石大约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5.7%是铁和镍,其他的则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最常见的陨石是小行星相互撞击后所产生的碎片,穿越地球大气层期间由于摩擦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星。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报告称,几乎每天都有数目众多的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但其力量和体积有限,并未对地球造成伤害,而极度危险的小行星极其罕见。
9、陨石具有哪些特性?请分点概述。(4分)
10、中国关于陨石的记载极为久远,但是个人知识有限,请你根据【知识链接】的内容,就【古书记载】中的其中一个现象说明原因。(3分)
11、统观材料,试着分析俄罗斯陨石灾难的原因。(4分)
12、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的居民在巨大陨石坠落之后陷入了恐慌状态,直到现在还没有复原。请发挥你的想象,就如何阻止陨石提出两条建议。(4分)
(三)(12分)
【中国现状】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 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受土地和能源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媒体信息】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摘要
进入21世纪,汽车排放的废气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以上。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它山之石】
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10.什么是汽车尾气污染?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11.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现状】的一项是()(3分)A.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B.目前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C.土地、能源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D.普及电动汽车能有效缓解能源的制约。
12.阅读上述材料,说说汽车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麻烦与不便?(3分)
13.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请你提两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3分)9师力斌:信息时代,莫远离“深阅读”。莫言:要选择经典来阅读,读书要专心。鲍鹏山: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诵读,10.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对待传统阅读方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1.引用名人的话,证明读书要深要专,增强说服力。12略
7、①体积不一 ②造成危害的几率小 ③一旦构成条件,危害又是极大的(第二点和第三点人选其一即可)
10、例:《梦溪笔谈》中“乃一大星儿如月”是因为小行星相互撞击后所产生的碎片,穿越地球大气层期间由于摩擦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星。
11、①陨石体积大 ②在空中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导致落地范围扩大
12、略
10.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3分)11.D(3分)
12.示例:马路拥堵、空气污染等。(3分)
13.示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立体停车场、骑自行车出行等。(3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