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3、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4、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5、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第二篇: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胡琴
王凤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都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对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们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心理发展不太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欲立其业,先树其德”,作为一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围绕德育开展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困境:
1、方法内容生硬断裂
目前学校德育还存在着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倾向,并借助记忆、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头脑中被挤压进大量的道德知识。德育教育内容更多依靠于专属学科的设置而片面实施,脱离其他课程、教育整体环境乃至于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和内容,结果事倍而功半。
2、主体观念存在偏差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中,学生有时还会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遵照人为设定的模式和线路执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时代特点,脱离当前社会现实。虽然“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舆论界得到强烈呼吁,但在实践中,道德发展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强化,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逆反,产生负面影响。
3、网络环境带来挑战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势不可挡。获取信息渠道畅通、来源宽广,获取信息方式自由便捷,使传统德育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信息传播的开放随意性,使学校德育很容易失去可行的监控和管理。个别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素养的缺失、政法监管的缺位,造成一些不良信息见缝插针,极易扰乱成长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形成精神垃圾,误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危害其身心健康。
二、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找准立足点,将德育播撒在课堂
1、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们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与意义。一种好的习惯或许能够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成功的,也可以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失败的。而学生正处于一种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说,爱护计算机设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使用,遵守开关机的正确程序,时刻遵守机房准则等等。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事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师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以教学资源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丰富德育内容,要从拓展教学资源方面入手,做到德育的有的放矢。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留心,获取和开发资源。首先,可以立足于教程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例如,在《网络安全文明》一课中,德育内容是信息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时代发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找德育资源。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班级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校歌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同时,又能在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社会生活方面搜索教学资源。例如,在《网上信息搜索》一课中,教师可利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照片以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注重评价,激励学生
德育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维持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尊重学生在课堂德育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量化或质化的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课堂问答、作品交流、在线反馈等多方式、多主体进行评价。初中阶段的德育评价,重在让学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该注意到什么”这一方面开展评价。例如,在使用网络资源或软件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5、交流协作促进德育的提高
在课堂尽力营造自学互助协作共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移默化的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利用学生追求社会交往的心理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抓住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挖掘德育的融入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将不同层次的同学结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比如,《电子板报》的完成可以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培养了它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外辅导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让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限制进行少数或个别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在、更有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计算机作品展,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道德传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吸收。而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息化环境下,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技术,给德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学生,依据确定的德育目标,以资源为载体,寻找最佳时机,把握课堂生成,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孙秋林.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性德育探析 [J].学周刊,2015(10):167 [2]荀为州.生本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J].科普童话,2015(12):73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 [D].河北:河北大学,2013 [4]马福飞.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德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2)[5]赵乐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3-45
第三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逐渐加快了步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教育,是现实的、必需的和可行的,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外,还需接受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走进了农村小学,各地农村学校都有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伴随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的开展,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学虽然具备相关硬件设施,但师资力量相对不均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和享受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出现偏差。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现代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有了明辨丑美、善恶能力,才能为国家输送出合格人才。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要适时渗透爱国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这个教育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侧面,科学地确定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规格,另一方面要明确信息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积极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应用史学教学、比较教学、探究教学及直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比较教学中,既可以对同类特征的不同事物对比,又可以对同一事物从不同方面或发展前后进行对比,使学生受到启示和教育。例如:将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与先进、快捷的现代计算机处理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树立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的振兴而努力的学习的情感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也是该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在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幻灯片时,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Word、Flash等软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上制作贺卡,写感谢信等,使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通过这些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知识到情感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目前有两个微机室,有些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机房计算机的台数,只能安排一些学生跟其他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完成学习。但在安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再编排,让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带动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学会沟通,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让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操作,看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从而取长补短。如果碰到操作不会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感受到团体温暖的同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及时将自己做好的作品进行保存。因为我校学生微机室是公用的,而且电脑的每次启动C盘都会自动还原,为了保证学生做的作品能保存下来,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作品保存到老师专门为他们设置的F盘中,并放到相应的自己的文件夹中,还要教育他们不要随意查阅或删除他人的作业,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隐私权,这些常规性的教育我们在每节课中时不时地警醒学生。
当然,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任何一门课堂当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德育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说说,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不能这么做。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习惯。现如今的网络信息很发达,传达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新人”。
三、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掺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一些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是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四、在新课改的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合作探究、团结共进,更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质疑中、补充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善于总结,用至善的情怀润泽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的普及实施,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第五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要重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促进学科知识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寓德育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现行的数学新版教材中,拓展阅读介绍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此外,笔者在平时讲授时,结合国情,在生产总值、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等国情资料上寻找接合点,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国家经济增长,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利用相关的数学问题渗透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
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教育。当前,在青少年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颂扬公民美德,渗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需提倡发扬。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编拟这方面的应用题,有助于渗透这种传统美德教育。如为鼓励节约用电,某地对用户用电收费标准做如下规定:如果每月每户用电低于100度(含100度),那么每度电价按0.53元/度收费;如果月用电量在100度—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03元;月用电量超过400度的部分,电价每度加0.10元。某户居民在两个月分别用电98度和280度,他这两个月应分别缴纳电费多少元? 在讲解这个例子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计算以上例中的结果,对照不同的收费标准,会采用哪个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省电的那种情况。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后要节约水电,提倡低碳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通过对数学规范解题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认真,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在讲授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函数图像的知识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确定点位置的工具,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确定下来。在上课时把教室当做一个平面坐标系,每个学生给定自己的坐标。笔者指出,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可以认为存在着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发展自己。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成为有用的技工类人才而努力学习。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技工学校的数学教材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数学教学中可渗透以下观点:(1)运动、发展的观点。在数学中,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归纳、发展、应用的。(2)对立统一的观点。如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3)量变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尽量创造条件,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4)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能较早地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总之,教师应主动琢磨、思考,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多地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