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
浅谈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要看其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德”出现问题,那他的“智”越好,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新课改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并引起学生共鸣。“课课有 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自己美术课堂上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为 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中慢慢向学生言传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教学里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师德为先
1.教师的德高为范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正真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从细节体现尊重
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我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 腰来,态度诚恳的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无一列外,因为我告诫孩子们,尊重是一个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 身作则。
二、课堂渗透
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下面根据美术教材教学的安排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1)欣赏与评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1、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式。
每一优秀的美术作品,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好好及时的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如在欣赏《草原姐妹》的雕塑作品时,我重点讲解的是关于草原小姐妹的背景故事,即是在冰天雪地里抗击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一切,要有集体荣誉感。在欣赏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时面对一群对知识无限渴望的臧族孩子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的场面,对比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和平带来的温馨,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职责,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2、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品时,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告诉学生艺术起源的历史,让学生懂得艺术的魅力,并且正确评价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盲目拿当今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3、结合作品作者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上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来自与勤奋,执著。梵高坎坷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不管遇到怎样的处境,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迎难而上,要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4、结合当下美术的各种流派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能锻炼学生对当代复杂的美术流派及美术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现代人的特质,关注美术的情感。
(2)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教绘画国画时,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绘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绘画的题材选择以正面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如对水、电、石油资源的保护、温室效应的积极应对、爱好动物善待生命等。
(3)设计与应用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设计作品,告诫孩子们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化的设计,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着诚挚的祝福,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彼此的友情,从而有益于创造出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4)综合与探索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皆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如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科学的综合,培养学生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技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总之,德育是教育中永远不变的首位。如何成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老师在不断探索的课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把德育恰到好处的融入美术教学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篇: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
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组 :靳小涛
“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要看其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德”出现问题,那他的“智”越好,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新课改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并引起学生共鸣。“课课有 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自己美术课堂上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为 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中慢慢向学生言传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担负着对学 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教学里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师德为先
1.教师的德高为范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正真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从细节体现尊重
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我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 腰来,态度诚恳的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无一列外,因为我告诫孩子们,尊重是一个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 身作则。
二、课堂渗透
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下面根据美术教材教学的安排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1)欣赏与评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1、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式。
每一优秀的美术作品,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好好及时的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如在欣赏《草原姐妹》的雕塑作品 时,我重点讲解的是关于草原小姐妹的背景故事,即是在冰天雪地里抗击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一切,要有集体荣誉 感。在欣赏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时面对一群对知识无限渴望的臧族孩子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的场面,对比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和平带来的温馨,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职责,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2、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品《白陶鬹》时,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告诉学生艺术起源的历史,让学生懂得艺术的魅力,并且正确评价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盲目拿当今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3、结合作品作者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上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来自与勤奋,执著;梵高坎坷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不管遇到怎样的处境,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迎难而上,要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4、结合当下美术的各种流派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能锻炼学生对当代复杂的美术流派及美术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现代人的特质,关注美术的情感。
(2)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教绘画国画时,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绘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绘画的题材选择以正面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如对水、电、石油资源的保护、温室效应的积极应对、爱好动物善待生命等。
(3)设计与应用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设计作品,告诫孩子们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化的设计,通过利用生活 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着诚挚的祝福,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彼此的友情,从而有益于创造出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4)综合与探索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皆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如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科学的综合,培养学生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技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总之,德育是教育中永远不变的首位。如何成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老师在不断探索的课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把德育恰到好处的融入美术教学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篇: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胡琴
王凤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都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对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们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给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心理发展不太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负面的信息所影响。“欲立其业,先树其德”,作为一个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围绕德育开展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困境:
1、方法内容生硬断裂
目前学校德育还存在着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倾向,并借助记忆、测试等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头脑中被挤压进大量的道德知识。德育教育内容更多依靠于专属学科的设置而片面实施,脱离其他课程、教育整体环境乃至于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和内容,结果事倍而功半。
2、主体观念存在偏差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中,学生有时还会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遵照人为设定的模式和线路执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时代特点,脱离当前社会现实。虽然“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舆论界得到强烈呼吁,但在实践中,道德发展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强化,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逆反,产生负面影响。
3、网络环境带来挑战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势不可挡。获取信息渠道畅通、来源宽广,获取信息方式自由便捷,使传统德育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巨大冲击。信息传播的开放随意性,使学校德育很容易失去可行的监控和管理。个别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素养的缺失、政法监管的缺位,造成一些不良信息见缝插针,极易扰乱成长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形成精神垃圾,误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危害其身心健康。
二、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找准立足点,将德育播撒在课堂
1、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们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与意义。一种好的习惯或许能够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成功的,也可以使得一个人的一生是失败的。而学生正处于一种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说,爱护计算机设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使用,遵守开关机的正确程序,时刻遵守机房准则等等。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要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教师的个人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突出学科特点,更要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内容中发现德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自己认知能力的支持下成为德育内容的体悟者。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本事就是学生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课堂师范和指导过程中,也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少有三方面: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学生就会照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3、以教学资源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丰富德育内容,要从拓展教学资源方面入手,做到德育的有的放矢。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留心,获取和开发资源。首先,可以立足于教程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例如,在《网络安全文明》一课中,德育内容是信息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时代发展过程中找到初中学生乐于关注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出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理。教师可以借助“木马病毒”去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机病毒制作与传播不良影响,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找德育资源。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班级集体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校歌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同时,又能在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社会生活方面搜索教学资源。例如,在《网上信息搜索》一课中,教师可利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照片以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注重评价,激励学生
德育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维持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尊重学生在课堂德育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量化或质化的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课堂问答、作品交流、在线反馈等多方式、多主体进行评价。初中阶段的德育评价,重在让学生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该注意到什么”这一方面开展评价。例如,在使用网络资源或软件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5、交流协作促进德育的提高
在课堂尽力营造自学互助协作共进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移默化的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利用学生追求社会交往的心理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抓住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挖掘德育的融入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将不同层次的同学结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比如,《电子板报》的完成可以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培养了它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外辅导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让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限制进行少数或个别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在、更有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计算机作品展,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道德传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吸收。而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息化环境下,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技术,给德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学生,依据确定的德育目标,以资源为载体,寻找最佳时机,把握课堂生成,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孙秋林.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性德育探析 [J].学周刊,2015(10):167 [2]荀为州.生本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J].科普童话,2015(12):73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 [D].河北:河北大学,2013 [4]马福飞.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德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2)[5]赵乐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43-45
第四篇: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美和善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都要以真理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与恶的评价,也可作美与丑的评价,社会生活是离不开善的,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美与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做人,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灵产生“善”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渗透德育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
一、巧用“欣赏”教学,自然渗透德育
挖掘好美术“欣赏课”教学,能在无形间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比如,我们三年级美术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我认识的画家一课时,我打破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欣赏教学的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革命历史名画《血衣》、《怒吼吧,中国》、《万言千语》、《初踏黄金路》„„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血衣》用不同场景描绘了贫困人民同斗争地主的动人场面,对阶级社会压迫下的控诉;《怒吼吧,中国》用粗狂有力的线条刻画出在祖国危难时期贫苦大众仍要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进行挣扎的;《初踏黄金路》描绘的是在金色的阳光下,西藏翻身农奴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喜获粮食丰收的情景„„
通过多媒体教学欣赏,学生们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以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建设着社会主义,致力“四化”建设的美好情感。
二、巧抓“绘画”基础,用情感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通过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
例如:三年级美术《城市换新貌》《迷人的夜景》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导入时播放2001年7月13日宣布北京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成功时人们欢呼游行的场面,从而引导学生回忆所见所闻,让学生记住我们的城市因为社会的进步,每天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北京深申奥成功、世界杯男足出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振奋人心的场面,而后出示《入关之夜》、《我们赢了》、《好日子》、《难忘的时刻》等精彩的作品。然后,我有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辅导,如:2008年我与奥运会,福娃的约定、游奥运福娃乐园„„在喜庆和欢庆的日子里,怎样通过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呢?我开始辅导学生根据故事设计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动态,及画面色彩的选择,通过画面来表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创作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为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在知道和认识祖国的今天,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巧传“手工”方法,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能激进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能把一件普通的废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变成一件艺术品,那会使学生有多高兴呢!相信他就会时刻关注生活,创作美。
不同技法,区别对待,在技法的指导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使学生边掌握技能边受教育。例如:在《飞向太空》一课中,通过播放“神州六号”、“嫦娥一号”探月的影片后,介绍今天我国科技的高速进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们通过废塑料瓶等生活中垃圾材料再应用进行制作航天器。学生自己动手去制做造型,有助于打破现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
四、巧施“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美术节,举行学生书画展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例如本学期我校举办“七彩画笔,画出童心梦想”的美术节中,由一至五年级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和巧手,将自己眼中和心中的梦想描绘得非常美丽,五彩缤纷的画面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画出了孩子们对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小公民的愿望与决心。
再如,举办学校手工作品展,运用各种废旧材料、树叶等生活中的旧用品进行利用和创造,让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的物品。教育了孩子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审美意识和变废为宝的品质。
总之。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美和善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都要以真理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与恶的评价,也可作美与丑的评价,社会生活是离不开善的,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美与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做人,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虽然美育和德育各有其独立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应相互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只有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第五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逐渐加快了步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教育,是现实的、必需的和可行的,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外,还需接受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走进了农村小学,各地农村学校都有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伴随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的开展,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学虽然具备相关硬件设施,但师资力量相对不均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和享受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出现偏差。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现代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有了明辨丑美、善恶能力,才能为国家输送出合格人才。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要适时渗透爱国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这个教育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侧面,科学地确定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规格,另一方面要明确信息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积极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应用史学教学、比较教学、探究教学及直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比较教学中,既可以对同类特征的不同事物对比,又可以对同一事物从不同方面或发展前后进行对比,使学生受到启示和教育。例如:将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与先进、快捷的现代计算机处理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树立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的振兴而努力的学习的情感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也是该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在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幻灯片时,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Word、Flash等软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上制作贺卡,写感谢信等,使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通过这些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知识到情感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目前有两个微机室,有些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机房计算机的台数,只能安排一些学生跟其他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完成学习。但在安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再编排,让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带动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学会沟通,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让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操作,看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从而取长补短。如果碰到操作不会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感受到团体温暖的同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及时将自己做好的作品进行保存。因为我校学生微机室是公用的,而且电脑的每次启动C盘都会自动还原,为了保证学生做的作品能保存下来,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作品保存到老师专门为他们设置的F盘中,并放到相应的自己的文件夹中,还要教育他们不要随意查阅或删除他人的作业,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隐私权,这些常规性的教育我们在每节课中时不时地警醒学生。
当然,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任何一门课堂当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德育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说说,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不能这么做。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习惯。现如今的网络信息很发达,传达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新人”。
三、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掺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一些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是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四、在新课改的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合作探究、团结共进,更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质疑中、补充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善于总结,用至善的情怀润泽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