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中学 梁国强
【摘要】美术课程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又是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审美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把传授技能作为教育目的,忽视了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时,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和孩子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启发,致使学生在呆板的复制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利于德育教育。因而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上转变观念,还学生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讲到第14册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的蝙蝠侠,彩色吸管制作的五彩孔雀和废旧电线制作的环保笔插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制作工艺品,并借此举办工艺品制作展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受到低碳环保理念教育,也体验到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而且获得了“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
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了审美热情和对美的感知,那么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而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确立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价值。这个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和技法课两个主要教学过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爱国主义教育和欣赏课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讲到第18册第一单元永恒的雕塑艺术---虎门销烟(浮雕)时,给学生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为东方文化而骄傲。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的热爱,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2.爱国主义教育和技法课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四、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结语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第13册至第18册》[z]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2] 胡晓瑛.在美术教学中深化审美教育的德育功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美术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美术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针对以上情况和美术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如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世界着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三、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例如通过讲述齐白石的故事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齐白石先生的浩然正气,不卑躬屈膝、不委曲求全的高尚情操。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了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要过分放任,也不过分严肃,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激励知识创新,升华教学思想。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课堂上通过讲解美术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捕捉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摄影师一样,用自己的美术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华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中国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此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六、教师注重个人素质提高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总之美术课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几乎随着美术课的整个过程出现。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美术的特征是艺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有情趣、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特点。我希望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教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自觉的在美术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我们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第三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美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作为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当好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技巧。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教师授课,首先要设计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营造情感氛围,优化导入艺术。成功的导入是美好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可以将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氛围。
二、在美术教学中,探究知识重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要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为了探究知识重点,美化教学环境,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法以外,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欣赏《千里江山图》,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可通过介绍我国传统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的陶瓷、青铜器、玉器、丝绸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美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四、美术实践活动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提高审美素养,加强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了解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美术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要以榜样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是由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和组织角色决定的。因为榜样是一种形象的教育目标,学生总会直接接触教师的人格、品德,模仿教师的形象、作风;榜样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榜样能树立教师威信、吸引学生,提高教育影响力。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良好的教师形象,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其身教重于言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还要虚心学习优秀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凭借自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岗敬业,乐教爱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表现出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他们是身体力行的楷模,是学习的标兵。新时期的教师要以榜样为动力,鞭策自己的行动,塑造崇高的师德、师表形象。
要以良好的师表形象,树教育新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所特有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艰苦性、社会性要求教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必须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在业务上教师必须精益求精,教学态度上诲人不倦,必须具有团结协作、敬业乐教、相互共勉的道德品格。因此教师应内铸师魂,外塑师表,精练师能,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面对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展示教师风采。
新时代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目标意识,及时地总结经验得失,并不失时机地把有价值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探索出新的教育思路。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渗透德育,利用美术作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要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历来是激励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知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在知识的讲授中,来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不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艺术都能引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从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洞穴壁画,等等都展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分析创作背景,手法等。我在给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世界。通过影像资料的回顾,再通过美术作品的分析,学生对我们的历史会更加深刻,时刻不忘国耻,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应该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结合传统节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我们传统的重大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亲手做一个贺卡,制作一朵玫瑰花,康乃馨送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我在今年的三八节前夕就教给学生一些纸玫瑰,纸康乃馨的做法,同学们一听可以在三八节时送给妈妈,学的非常认真,课堂上我还讲了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由来,我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之情,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样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认识。重阳节、教师节也是很有力的契机,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现在的学生很叛逆,难于管理,所以我抓住这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一定要多隆重的形式,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礼物,要的是一份心情,一份理解。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能够读懂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这也是感恩。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途径很广泛,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把握契机对学生加以引导,灵活运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美术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会在“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中顺畅的完成。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敦煌莫高窟》教案
标签: 2010 分类: 教学交流 2010-07-31 20:09 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敦煌莫高窟》教案
题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或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将美术视为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进而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下面的美术教学教案中,我们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
课题:敦煌莫高窟
课型: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十六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教学难点:
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学手段采用:
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教师提问: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学生回答: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如身姿显得较丰腴。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
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此环节学生掌握敦煌莫高窟如下知识信息:
A、地理位置:敦煌在今甘肃省西北角,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B、发展过程: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引入乐傅和尚的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C、艺术特色: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与准备材料,进行探讨交流和总结。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果。
2、分析讨论:敦煌艺术中建筑、壁画、雕塑的整体特点,升华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师生互动完成)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建筑: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壁画: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雕塑: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特点,谈出自己认识和感受。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谈话,进行补充讲解。同时渗透和强化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结合欣赏归纳几个重要时期的主要艺术特色, 理解敦煌艺术,全面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强化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深化爱国思想。)
教师活动:用幻灯片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敦煌艺术形式(以壁画、雕塑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归纳其艺术特色。学生活动:讨论、探究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色。【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a、北朝时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塑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b、隋唐时期(重点探究分析):现存洞窟有300多个。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c、五代和宋:这一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d、西夏和元代: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教师活动:结合以上内容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学生活动:分组探究,交流成果。
4、敦煌艺术中彩塑艺术及壁画艺术的赏析。
(丰富学生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美术传统的艺术特色的理解。结合讲解有关故事,创设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九色鹿” “尸毗王”、“经变”、“本身”“佛传”故事。)教师可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引导个别学生给大家将与之相关的故事,但要注意把握时间。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选择造型生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易于接受,且易于比较,避免面面具到。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典型图片,讲解升华。答惑。
学生活动:讲自己知道的相关故事或聆听他人讲故事,并把自己不懂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5、藏经阁的发现和失窃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幻灯链接】 :莫高窟被盗事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教师活动:幻灯展示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列举与之相似的例子,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爱国爱传统。
学生活动:例举、谈感受,并谈一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教师小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重要宝藏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会一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要珍爱和学习我国传统艺术,并立志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为振兴我们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课外拓展】:
1、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在课外搜集有关敦煌艺术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事件等,并将你的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2、对有关敦煌莫高窟中文物的流失状况做一调查,并以总结或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学生对内容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资料的收集,应在课前做适当指导和安排。
上课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内容的典型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探究过程,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渗透德育,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以来,看似轻松活泼的双边活动,却比任何一种说教更为深刻,更教育人!其德育教育的效果实在令人震惊。
另外,在课堂双边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的深化学生的探究过程,采取分组、竞答、整合思路等多种形式,课堂效率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