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时间:2019-05-12 22:3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第一篇: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文题:《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撰写: 陆 广 新 单位:白山镇代桥初中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daiqiaozhongxue@126.com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关键词:

小说阅读 文学欣赏 阅读方法 粗读 研读 品读 延读 回读 内容提要: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如何阅读好小说?这是每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要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同时又让课堂教学不放任,有层次有目标,那就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本文中介绍的“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五读法就是本人的一点经验积累。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文主义”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文学作品及其阅读教学备受关注。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就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阅读欣赏水平和审美品位。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走向中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对于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同时,受种种功利因素影响,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对小说阅读教学不重视甚至忽视的态度倾向相当明显。而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全面无重点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 一、粗读

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具体的实施策略是:

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

2、结合课文,积累常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杰出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有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些折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迁……了解这些作家,吸收他们的精华,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如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学生就能感受到荒原上的淘金者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这恰恰是人类生命的可敬之处;阅读《红楼梦》,学生不光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坎坷的身世,并且能对封建王朝中贵族青年的人生情感、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那么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如《孔乙己》叙事就是以孔乙己的一生悲惨不幸的遭遇为主线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就是按事件的自然发展作为情节的主线。

粗读正如摄像机,文中“故事”尽收眼底,这个过程为下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

二、研读

所谓分析性研读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整篇课文的一两个专题,作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研究专题的阵地,让学生沉浸于作品语境中,开展研究琢磨品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好奇心和责任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关键是铺垫切口,提炼专题,展开研读(拓展创新)。切口要小,抓住一点,由“点”运而 成为“线”,以“线”串“珠”;专题要“专”,要能涵盖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研读要到位,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要调动多种思维的活力,并力求求异思维的发散。具体来说,笔者运用了下面几种研读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突破中心,全面开花。这种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例如学习小说《甜甜的泥土》,当学生读完小说后,我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先来突破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仔细研读本篇小说的文题,“甜甜的”,泥土为什么是甜甜的呢?甜的不止是大白兔奶糖,甜的还有身边人的关爱,有老师的关心,有妈妈默默的关心与牵挂,通过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写小飞的母亲在小飞生日这一天煞费苦心给小飞送来生日礼物,表现了亲情的甜蜜、温暖与美好。

2、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头绪比较多的课文,仅靠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即使找到了一个问题,也会使学生觉得范围较大,增加问题难度,这种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式。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可以从多角度编拟,同时让这些问题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咬文嚼字,力透全文。我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文学写作的“曲”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丰富性,表达的含蓄性和意象的复杂性等上面。失之,文学就不能成其为文学。正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穿透全文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语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两种教学策略:

(1)品题眼。题目重于课文,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抓住题目,就能明白文章的要义。另外借助题目来引导问题情境,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题目踞于文章之首,最先印入读者之脑,如能借题目生动引入,学生心里活动指向集中,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品词”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兴奋点,以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究竟的悬念和急于研究的欲望,从而为研读开一个好头。如教学小说《百合花》时,我就让学生细细来评这个题目,我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小说题目取名百合花?此问一出,学生便有了许多的答案,在品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炼文眼。文章表情达意是否得体动人,全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因此我们 在展开研究时,也要抓住那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句子入手来探究全文,统揽全文。

以上两种研读专题的提炼方法,是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尝试后的浅层次体会,本着“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方法的自主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品读

所谓鉴赏性品读,就是在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读书有两种境界:“入书”、“出书”。“入书”即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出书”则是“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过程如果只是“入书”,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即“出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词语为触媒。“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多杂性的设计上都很讲究。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对词语的选择也必定很考究。“一语双关”便是对词语很妙的称道,要在词语上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文章才会余味无穷。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咀嚼词句,体会一些词句的弦外之音,品味出这些文句的深刻含义。《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便值得学生深思。

2、标点处引发。高明的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致力于遣词造句,还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再三斟酌。标点用得巧,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深入理解课文,不妨留意作者对标点的巧妙安排。

3、质疑为契机。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有多重要。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奥楚蔑洛夫“变色”速度的快是惊人的,但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如果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和质疑,我觉得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4、结局再猜想。文章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能够以语言中的情感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文章便是好文章。可有时课文已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还停留在文章中,情致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说,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若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力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文章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空白点”为学生阅读信息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延读

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一只船上的双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只桨缺一不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作品建议,推荐的名著中小说就站到了6部(不包括教师推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拓宽视野,增加阅读知识信息量,提高语文素养。

1、纵式:思辩性研读。长篇著作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课文节选的往往只是一回、一章,因而学生学完课文后,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却牵动着他们的心,正如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在这种阅读状态中,读者的创作与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快与收获也不是一般的阅览可以比拟的。

2、横式:专题性延读。与思辩型延读相比较,专题型延读更能体现研究性阅读探究能力的发掘。所谓专题型延读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进行相关性研讨。如学《阿Q正传》、《孔乙己》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他们身上都集国民的劣根性于一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鲁讯的评价。再让学生来阅读《祝福》、《故乡》,把4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使学生对鲁讯的写作风格(如匕首)、批判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项链》、《麦琪的礼物》等进行专题研读,挖掘不同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

五、回读

中学生阅读的课本教材小说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教辅资料可供参阅。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未必有老师的指点,想把一篇长篇小说或是一部名著一次读懂消化,这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我们就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回读”。

回读,就如牛之反刍,一次消化不了,可以重新来消化一次,精华就这样被慢慢消化吸收了,“一口想吃下一个胖子”是很难办到的事。初中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水 浒转》《西游记》就非常适合学生回读几次,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如果只是读一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想必印象肤浅,收效甚微。

阅读小说正如游览胜景一般,需要仔细观赏领略。“粗读”为我们描绘导游图;“研读”引领我们走向各景点;“品读”赋予我们游玩的快乐;“延读”则让我们沉浸在美的韵味中,流连忘返。“回读”则让我们在曲径通幽中看到景中之景。这样的旅游才是真正的旅游,这样的阅读才是完美的阅读,才能让我们走向作者,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走向作者所在的时代,与其共忧患、共愉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便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阅读境界吧!

第二篇: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方法新探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作为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要让学生发挥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课本改革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关键。在实践中,我觉得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小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基础,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改变情节的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改一改故事的结尾,试着喜欢什么,写什么,但力求让故事具有完整性。写下来的结果,效果很好,学生的感悟也很多,符合逻辑。

二、影视欣赏法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说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想介绍一下影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这是一种比较便捷有效的方法。

着名作家林清玄说: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在赤道,一位老师努力给孩子说明“雪”,但不管他怎么说,孩子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白的东西。孩子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孩子就猜测,雪像冰淇淋一样。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身临其境”,才能真切的体会,而影视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是加强读者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在小说教学中,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比较阅读,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互动探究

教师可通过提问布置探讨性的思考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相互探讨;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时,教

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不可束缚学生的思路。安排学生先基本熟悉课文,然后老师设计好探究方向:1.分析小说中个性化人物语言。2.体会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3.揣摩小说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4.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调。5.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段并讨论。再分组研讨,整理探究成果。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中心发言,教师适时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最后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补充。

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既可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作为了解社会现实、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的参照,也可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体会写作风格、观点态度、题材选择等的参照。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之自觉自愿地成为小说的研究者、质疑者、创新者。他们会因为知识的拓展而感到轻松有趣,并从中摄取更多营养、逐步培养出较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力。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当然,小说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第三篇: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概念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小说文体课文共24篇,大多为短篇小说。而在高中阶段虽然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只有6篇课文是小说,但在选修教材中有两本专门用以欣赏中外小说的课本,也就是说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能接触到的小说作品大致在20篇左右,且其中多数为中长篇小说节选。

另外在中学教材涉及到的这些小说篇目中中国小说有39篇,外国小说有23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区分不同类别小说间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如外国文学小说在讲解时需要注重其文化的异域性,而中国古典小说更需侧重的则是有关传统文化内涵方面的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使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在讲授小说时所涉及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构成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则构成了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成为情节。因此,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就要从理清情节入手。

1、理清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

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开端前还会有序幕,结局后也常安排尾声。这是小说情节的基本知识,教师在讲授小说时务必使学生在学习小说课文前就明确于心。在分析情节结构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品中情节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纵向的时间关系。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在小说结构中时常出现,因此,许多现代小说在时间结构上不是按照自然顺序写成,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根据文本做具体地分析,理清顺序。例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开篇便展示了故事的结局,第二部分是开端、发展和高潮,最后的部分是尾声。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手法的妙处,如引起读者的兴趣、渲染文章的气氛和深化主题等等。

2、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是线索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整体。单线式,即一条线索,一般适用于短篇小说;复线式,即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多出现在中、长篇小说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情节发展线索的分析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应当按照文本具体分析。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由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另外,对于多线索的作品,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线索之间的关系,如:何处连接、何处交织、何处融合等。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则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四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通过对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明确其形象的典型性。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为展示人物性格而对人物外部特征进行的描写。肖像描写不仅包括人物的容貌和姿态,其风度气质、穿着打扮等具体的描绘都属于肖像描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细致地分析。例如,《祝福》中对样林嫂的肖像描写,就是精妙且恰到好处的典型。作品中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描写,在对比屮展现出她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步步陷入绝境;第一次写她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第二次再到鲁家时,变成“脸色青黄,面颊上消失了血色”;沦为乞丐后,“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教学中,对于上述这些突出人物命运的肖像描写,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分析。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具体行动的描绘,往往具有典型意义。例如,《呼兰河传》中,对于“我”天真可爱的性格的刻画,就成功地运用了行动描写。作者写道,“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祖父的园子里,“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这些生动的行动描写,形象地揭示了 “我”作为儿童的天真烂漫。

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其性格的描写。在《孔乙己》中,作者写到,“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表明孔乙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可笑。作者又写孔乙己与文中的“我”关于写字的谈话,“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这表现了孔乙己善良真诚的一面。作者对孔乙己的语言描写不仅反映出他的性格,更表明他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心理描写,或直接或间接,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是心理描写成功的典型。黄昏下,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着:“我要坐船下桃园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 去找我。”作者在这里写翠翠是在“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反映了她想用离家出走来“惩罚”爷爷的天真情怀。作者又写翠翠听祖父吹声管,“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现出翠翠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怀。

另外,在小说教学中, 有时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典的画面结合文本文字,更能令同学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留以深刻的印象。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单凭文字,也许很难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如借机展示出相关的影视画面,便相当于在无形中增强了同学们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感知,更能帮助同学们来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和地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是分析小说主题时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教师在讲授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和解读。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便暗示了当时时代特征。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认识的过程。比如,对《红楼梦》主题的看法就众说纷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出小说更丰富的意蕴来。除了常见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

1.文化视角

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又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例如理解《边城》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学生通过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揣摩“边城”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白《边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沈从文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并用这种“古朴”、“自然”的过去与“文明”“现代”的当前对照,寄托了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

2.形式视角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教学《荷花淀》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群青年妇女来作为小说的主角,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就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作者的美学追求。

3.心理视角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它的主题。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变态心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讨别里科夫变态心理产生的根源,便可深化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外,还可以从民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为了避免对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还应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做到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整体而非局部着眼,通过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各陈己见、互相辩论、互相补充的过程中,逐步综合成比较全面和统一的结论。

第四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媒体创境,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手段的优势,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例:教学《过故人庄》一诗时,可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轩窗小开,主客饮酒交谈,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一餐鸡黍的款待,鸟鸣鸡叫的悦耳,泥土稻花的清香,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是通过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实践表明,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例:《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追歼袁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而写。当时作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指导学生朗读时,同学们采用高亢喜悦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读出了诗人的沉浮、诗人的

豪迈,以及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再如,读《春望》一诗时,应指导学生把握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读《过零丁洋》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读《渔家傲》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而读《归园田居》一诗时,可将情感基调定位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等等。

三、学会分析,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把诗歌读懂。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比兴是很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兴,可于事物的微妙处来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梅”、“兰”、“竹”、“菊”、“松”等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忠贞、高尚的品格。见元稹《菊花》一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节操;如,“花草”、“春风”、“莺燕”、“泉溪”等意象多是用来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见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一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就是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及喜悦之情。再如,“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于抒发离别之苦。见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杨柳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的。

四、尝试练笔,延伸诗歌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一位教学《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还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时,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写古典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自由体诗歌。

总之,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悠长。诗歌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其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为诗歌教学服务,让“诗歌营养”充分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戴军;

[2]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11期

第五篇: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专题讲座

《初中小说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专题讲座》

阜阳十九中 王洪飞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语文教材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高效阅读。反差如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让小说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让他们摆脱对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而让学生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不让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语文内涵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 一、粗读

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具体的实施策略是:

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

2、结合课文,积累常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杰出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有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些折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迁……了解这些作家,吸收他们的精华,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如读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学生就能感受到荒原上的漂流者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这恰恰是人类生命的可敬之处;阅读《红楼梦》,学生不光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坎坷的身世,并且能对封建王朝中贵族青年的人生情感、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那么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如《孔乙己》叙事就是以孔乙己的一生悲惨不幸的遭遇为主线的。

粗读正如摄像机,文中“故事”尽收眼底,这个过程为下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

二、研读

所谓分析性研读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整篇课文的一两个专题,作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研究专题的阵地,让学生沉浸于作品语境中,开展研究琢磨品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好奇心和责任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关键是铺垫切口,提炼专题,展开研读(拓展创新)。切口要小,抓住一点,由“点”运而成为“线”,以“线”串“珠”;专题要“专”,要能涵盖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研读要到位,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要调动多种思维的活力,并力求求异思维的发散。具体来说,笔者运用了下面几种研读思路,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

1、突破中心,全面开花。这种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例如学习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当学生读完小说后,我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先来突破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仔细研读本篇小说的文题,花儿落了在本文中有何深刻含义?辩证分析,挖掘主旨。

2、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头绪比较多的课文,仅靠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即使找到了一个问题,也会使学生觉得范围较大,增加问题难度,这种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式。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可以从多角度编拟,同时让这些问题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咬文嚼字,力透全文。我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文学写作的“曲”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丰富性,表达的含蓄性和意象的复杂性等上面。失之,文学就不能成其为文学。正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穿透全文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语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两种教学策略:

(1)品题眼。题目重于课文,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抓住题目,就能明白文章的要义。另外借助题目来引导问题情境,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题目踞于文章之首,最先印入读者之脑,如能借题目生动引入,学生心里活动指向集中,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品词”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兴奋点,以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究竟的悬念和急于研究的欲望,从而为研读开一个好头。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就让学生细细来评这个题目,我抛出的问题是:中举是一件好事,你如果写,应该围绕题目怎么写?学生便有了许多的答案,在品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炼文眼。文章表情达意是否得体动人,全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因此我们在展开研究时,也要抓住那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句子入手来探究全文,统揽全文。

以上两种研读专题的提炼方法,是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尝试后的浅层次体会,本着“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方法的自主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品读 所谓鉴赏性品读,就是在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读书有两种境界:“入书”、“出书”。“入书”即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出书”则是“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过程如果只是“入书”,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即“出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词语为触媒。“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多杂性的设计上都很讲究。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对词语的选择也必定很考究。“一语双关”便是对词语很妙的称道,要在词语上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文章才会余味无穷。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咀嚼词句,体会一些词句的弦外之音,品味出这些文句的深刻含义。《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便值得学生深思。

2、标点处引发。高明的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致力于遣词造句,还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再三斟酌。标点用得巧,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深入理解课文,不妨留意作者对标点的巧妙安排。

3、质疑为契机。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有多重要。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奥楚蔑洛夫“变色”速度的快是惊人的,但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如果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和质疑,我觉得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4、结局再猜想。文章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能够以语言中的情感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文章便是好文章。可有时课文已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还停留在文章中,情致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说,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若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力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

文章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空白点”为学生阅读信息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延读

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一只船上的双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只桨缺一不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作品建议,推荐的名著中小说就站到了6部(不包括教师推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海量阅读,以拓宽视野,增加阅读知识信息量,提高语文素养。

1、纵式:思辩性研读。长篇著作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课文节选的往往只是一回、一章,因而学生学完课文后,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却牵动着他们的心,正如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在这种阅读状态中,读者的创作与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快与收获也不是一般的阅览可以比拟的。

2、横式:专题性延读。与思辩型延读相比较,专题型延读更能体现研究性阅读探究能力的发掘。所谓专题型延读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进行相关性研讨。如学《阿Q正传》、《孔乙己》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他们身上都集国民的劣根性于一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鲁讯的评价。再让学生来阅读《祝福》、《故乡》,把4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使学生对鲁讯的写作风格(如匕首)、批判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项链》等进行专题研读,挖掘不同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

五、回读

中学生阅读的课本教材小说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教辅资料可供参阅。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未必有老师的指点,想把一篇长篇小说或是一部名著一次读懂消化,这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我们就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回读”。

回读,就如牛之反刍,一次消化不了,可以重新来消化一次,精华就这样被慢慢消化吸收了,“一口想吃下一个胖子”是很难办到的事。初中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水浒转》《西游记》就非常适合学生回读几次,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如果只是读一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想必印象肤浅,收效甚微。

阅读小说正如游览胜景一般,需要仔细观赏领略。“粗读”为我们描绘导游图;“研读”引领我们走向各景点;“品读”赋予我们游玩的快乐;“延读”则让我们沉浸在美的韵味中,流连忘返。“回读”则让我们在曲径通幽中看到景中之景。这样的旅游才是真正的旅游,这样的阅读才是完美的阅读,才能让我们走向作者,走向作者的情感 世界,走向作者所在的时代,与其共忧患、共愉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便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阅读境界吧!

附:小说学习技巧

[考查要点]

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点] 小说文体知识

一、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二、类型:小说分类常识:划分角度、小说类型举例

(1)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红楼梦》

中篇小说 《城南旧事》

短篇小说《故乡》

微型小说 《夜》(2)按时代分:

现代小说 《创业史》

古代小说《三国演义》(3)按国内外分:中国小说《》

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按内容或方式分:战争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

言情小说 《在水一方》

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

三、阅读小说应该掌握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

(一)人物形象:

1.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2.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二)人物描写:

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仪表、服饰、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肖像描写,不只是在于勾画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人物的外貌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透露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隐蔽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的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可以作静态的描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总之,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并无一定之规的。但是,成功的肖像描写不外乎:(1)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2)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的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描写,可以交待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 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

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1)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应人物的心理活动。(3)语言描写要性格化。切忌“千人一面”,做到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 “推见每个说话人”具体性格。

(4)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就叫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

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这种方法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地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 文中比较灵活方便。(如:九年级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中“主人公”面对死去的同伴“比尔”时的一段心理概述就属于这种情况)5.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也称为直接描写。它是描写的主要方法。具体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间接描写人物或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间接地衬托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也叫虚写)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而是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喧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示出一幅旧中国荒凉、衰败的图画,反映出“我”回故乡时的心境。

6.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三)故事情节(结构):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引子)、尾声两上部分。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四)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因为现实中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其实就是景物描写,包括人工景物和自然景物。自然景物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河流山川、鸟兽虫鱼等等。人工景物如:宫殿、房屋、寺庙园林等等。主要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等,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小说里的社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为了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深化作品主题

⑥奠下情感基调 阅读方法指导 一.小说阅读两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①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②主题)

第二步:怎样写?(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二.词语解释的常用方法

下定义解

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述特点解

如: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

作描述解

如:炯炯即明亮的样子

用同义解

如:装潢是装饰或装修的意思

用反义解

如:崎岖即不平坦

作引申解

如:风骚原指《国风》与《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

打比方解

如:焦头烂额比喻非常困难与无法维持的情景

分析综合 如:怒形于色是愤怒表现在脸上的意思 三.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拟标题或理解标题的含义。

拟标题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4.以主要人物为题。5.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2.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 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命题角度及答题模式 命题角度

(一)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2、前后照应;

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5、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命题角度

(二)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 的性格(思想品质)。命题角度

(三)环境 常见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解题思路: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6、揭示或深化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环境描写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句子,密切结合文意进行交待了(暗示了,揭示了,渲染了,推动了等)„„或是续写一段文字。命题角度

(四)主题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解题思路:

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二要掌握概括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通过描„„,表达了(赞扬了、鞭挞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下载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精选)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 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新教育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它的教学论依据、基本特征、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探究式问题导......

    初中英语教学探微(最终五篇)

    初中英语教学探微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交际的地球村趋势,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的教学也日......

    探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探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阅读积累时期,语文群文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合集5篇)

    浅谈小学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阅读。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指导今后......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

    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探微

    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探微 摘 要:体育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摘要:小说阅读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点,其次要注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