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气候(第二课时)
中国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影响范围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图、析图、对比、归纳,从中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掌握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3.知道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评价季风对人类活动生产的影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能力。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理解季风进退的早晚、强弱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PPT讲解 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PPT、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季风(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主要气候特征之一的气候复杂多样,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典型特征——季风气候显著。请大家翻开教材P39。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第二个主要特征。大家看到ppt上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怎么判断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呢?有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很重要,大家要记住。我国习惯把一条山脉线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这条山脉线是。。
在季风区内,冬夏季风会有规律的更替。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这种冬夏相反的风向变化,就形成了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
那么季风气候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0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先听同学们的答案,然后依次在ppt上放出;再分别对各个特征做简单讲解)
关于雨带推移规律。有一句方便记忆的口诀。“五月南岭,六月长,七八两北雨茫茫,九月退到长江南,十月大陆看不见”。
二、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过度)但季风气候异常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分配不均,如伏旱、梅雨、台风等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1、寒潮 定义:
发生时间、地点: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 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寒潮入侵的路径:分东中西三路入侵我国大部分地区。
危害:寒潮的出现,往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入侵南方的强寒潮,常常会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草原牧区,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断绝饲料来源,有时还会使体弱的牲畜直接受冻致死。
在干燥地区,寒潮引起的“沙暴”不仅刮走土壤表面的细土,大大损耗土壤肥力,而且还可以埋没田园。
寒潮时期保护农田的措施: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2、梅雨
定义: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成的原因: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
形容梅雨的诗词: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
3、台风和沙尘暴
请同学们阅读P43自主思考什么是台风和沙尘暴? 那么它们会造成哪些灾害,又常发生在我国什么地区?
4、多气象灾害:
(过度)除了特殊天气之外,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导致我国多发洪涝干旱的气象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可举例)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
洪涝发生原因:降水集中,人为破坏植被,排水设施不健全
治理措施:加强预警,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健全地下管网建设 干旱发生原因:降水稀少,植被破坏,不合理用水 治理措施:跨流域调水,保护植被,加强环保节约意识
第二篇: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坪地民族中学
王立富
21号
一、情景导入(略)
二、创设新课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冬季等温线特征(1月): ① 气温有南至北递减。
② 等温线较密集,南北温差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并且日照时间也比南方长,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少;北方接近冬季(西北季)风的源地,首当其冲受到其影响,南方因有重重山岭阻隔,受其影响小。
③ 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技能归纳】等温线的判读及其影响因素
1、分析等温线的方法
2、等温线的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一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在它的影响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且由南向北递减。
(2)海陆位置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七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同一纬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纬度,夏季大陆上升温较海洋上快,气温比海洋上气温高;冬季大陆上降温较海洋上快,气温比海洋上气温低。
3、特殊等温线——0℃等温线的地理意义
①南、北方(四大区)分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度带)分界线。③水田与旱地(耕地类型)分界线。
④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一线。⑤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干湿区)分界线
4、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方法:
① 等温线的分布规律:a.形状(弯曲、闭合、平直);b.疏密程度;c.数值变化(取值范围)
② 影响因素分析: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等 【能力迁移】读“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答: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小,但其日照时间却比南方长,从而弥补了因太阳高度差异而导致的热量差异。
2、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会位于这些地方呢?
答: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原因是此处地势低洼,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增温快。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
3、中国夏季东部与西部等温线疏密程度、延伸方向怎样?分别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较稀疏,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我国西部地区的等温线较为密集,且多呈闭合状分布,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
1、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温 度 带分布
A 热带: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B 亚热带: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台湾岛中部和北部
C 暖温带: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D 中温带: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格尔盆地、东北平原
E 寒温带:大兴安岭北段
F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北部
2、我国各温度带农业生产的差异 积温 主要农作物 耕作制度 温度带 中温带 年一熟 暖温带 :1600~3400℃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一:3400~4500℃ 冬小麦、棉花、玉米、温带水果(如 : 苹果等)两年三熟 亚热带 :4500~8000℃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亚热带水果(如柑橘等)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热带>8000℃ 热带经济作物(如香蕉、橡胶、咖啡、椰子等)年三熟
青藏高原区<2000℃ 青稞一年一熟
注:农业生产上把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称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就叫做积温。
三、课堂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一
第三篇:中国气候说课稿
《中国气候》说课稿
坪地民族中学
王立富
21号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认识我国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时,也认识我国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指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温度位置和海陆热力差造成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一:出示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例题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
。师生活动:
(1)找出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经过处。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温差相差多少度?为什么?
(3)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哪里?为什么?(4)黑龙江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根据这种气温分布规律是如何划分温度带的?(6)气温分布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是什么?
2.问题二: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和降水季节变化图,分析得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2: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 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
(1)分别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3)我国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
(4)我国是如何来确定干湿地区的?是如何分布的?
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南部、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东北平源、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以森林、草原、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
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洲农业高山牧业。3.问题三: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2)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是什么?(3)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有哪几种?
4.问题四:出示冬夏季风分布图,读图得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_____洋的_____季风,也有来自______洋的_____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1)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2)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3)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什么是季风区,什么是非季风区?哪个区域降水多?
四、教学总结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中国的气候范文
《中国的气候》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9、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学生拓展思维活动:
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讨论归纳:我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
空间上看:内陆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所以降水少,而沿海降水就多。
从时间上看:夏季前后夏季风比较强盛,对我国的影响大,带来的降水多;而冬季前后夏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就少。
10、学生阅读36~37页的“阅读”部分,并完成37页中的填表及思考题。
11、阅读37页中间部分并思考: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我国的气候还有什么特征?
(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1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7页,“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1月份,我国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与法国的巴黎低多少摄氏度?(低22.7°C)
②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高3°C)③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之差),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齐齐哈尔比巴黎高26.3°C。)④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你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讨论归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讨论后回答: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课堂巩固与练习:
学生完成38页活动题1、2题。(巡视指导)
五、布置下节课预习作业:(略)
第五篇: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源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这节教学内容既是中学地理的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很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很大。因此,依据教学大纲,同时,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时,脚踏实地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将知识引入、挖掘、拓展和延伸,首先要考虑由简单到复杂、有益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生活到理论,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构思。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因此,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情景展现,导入新课。㈡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我国的气候特征、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体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我上的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安排了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了学生阅读图标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作物不同的熟制。后将一些省区和地形区填到相应的位置去,意在让学生掌握温度带的分部。
三、教学建议分析:
(1)教法:为了很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采用了情境展现,导入新课。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对比法、动手画图法、视频欣赏法、综合归纳等教法。整个教学设计利用直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A.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相互促进。B.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本课的教学容量和教学实效。D.积极创设情景,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设定了以下目标。
A.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B.能力目标:
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分析简单问题的能力,并且读图、用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㈠ 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情景展现一]:
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
2、哈尔滨和海口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海口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情景展现二]: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
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
(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
(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
(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
(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
(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
(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
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
㈡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展示课题]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气 温 分 布 特 点:
(一)冬季气温分布:
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
[读图思考]:
(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一线)
(2)、此线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气温如何?此线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的在冬季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以北的气温越往北气温越低,以南的气温越往南气温越高,以北的河流在冬季有封冻想象,以南的河流在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3)、找到漠河镇、海口市两个地方,读出它们1月份的平均气温值?计算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动画演示两地相差约48℃)
(4)、我国一月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地方,纬度怎样?和气温有关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5)、由此你能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吗?(冬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气寒冷)
3、[探索无极限]:
观察等温线的疏密情况,及其与纬线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北的等温线的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的特点。
4、教师总结: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的是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稍向东倾斜。(原因: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5、[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到我国冬季的气温?(提示:从冬季风影响的角度谈一谈。)
6、[归 纳]:
(一)、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先由学生自己说出,后教师小结归纳]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原 因:
a、纬度因素:
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北方纬度高,气温低
b、冬季风影响: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北方影响比南方大,因此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最热的地方在海南。
[过渡]: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那我国夏季的气温又是如何呢?引入夏季气温的学习。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
1、展示七月份年平均气温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例上呈现的颜色(全是暖色调,说明夏季全国气温很高。)
2、[读图思考]:
(1)、漠河镇和海口市七月的平均气温各约是多少?两者相差多少度?
(2)、找出七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该地区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夏季,气温的最低值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
(3)、同一月相比,七月南北温差怎么样?为什么?(温差小)
(4)、由此你能得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吗?
3、[你知道吗]:
展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在哪里?
(教师讲解并用课件展示夏季的最高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地方:吐鲁番、青藏高原)
4、[归 纳]:
板书: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原因:⑴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
⑵北方昼较南方长
夏季,最热在吐鲁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
[过渡][看图回答问题]:
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以下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课件展示图片)葡萄、水稻、小麦、柑橘、苹果、(以上的植物生长的非常旺盛,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各自都找到了非常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壤和温度,农作物一年中≥10℃的积温又称活动积温,是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就叫积温。)
我国的科学家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了我国的温度带。从而引入温度带的学习。
(二)温度带
1、课件展示我国的温度带的分布图。
2、[读图并说出]:根据左下角图例,你了解到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吗?(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有哪些温度带。)
3、教师讲解我国的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合作讨论】
(1)、请将下列各温度带的地形区对号入座到图上:
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海南岛、云贵高原、东北平原。
(2)、学生分析讨论后,学生说答案,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到图上的相应的位置上。
4、【观察讨论:】
请你结合一月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一月份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5、宁夏处在什么温度带?(师生共同小结:宁夏中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
6、多样的气候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展示多样的气候和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来理解。
(2)展示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1、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
2、播放视频材料“中国的气温特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实际效果要比单纯的小结会更好一些(。见视频材料)
(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
【考 考 你】
1、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夏季南北。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_______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的分界线.【实战演练】
1、一月底,家住哈尔滨的小红想到海南去旅游,妈妈让她多带些厚衣服,请问妈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一月份,家住海南的王明想到北京参观访问,临行前爸爸也让带些厚衣服,请问爸爸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动手连一连】
2、请讲下列各省区与对应的温度带连线。
湖南省 寒温带
青海省 中温带
河北省 高原气候区
海南省 暖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 亚热带
内蒙古自治区 热带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5—16页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的气温
(一)冬季的气候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二)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活动积温
2、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3、多种多样的温度带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4、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八、教后记:
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了:动脑思考、动嘴说、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等,做到了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读图教学和用图教学的运用,通过仔细分析一月和七月的图例的冷暖色调的对比,引导学生从感官理解上升到理论理解,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进一步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经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方法,自主剖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及成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用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一直是积极、乐观,愿学、乐学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完成得较为流畅。不足的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由于前面在讲解冬季气温的特点时,当时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时间用得少多,后面的时间稍显紧了些,教学方法还不是灵活多样,教无止尽,教无定法,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趋于完美!力争做一个学生心中最棒的老师!